心声教案 (48)
《心声》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的心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心声,学会倾听他人的内心世界。
(2)懂得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感受作者的心声,培养同理心。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2)如何运用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义。
(2)学生组内交流,运用生字词造句。
3. 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作者的心声。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如何关爱他人。
4. 情感教育:(1)教师讲述相关故事,引导学生体会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的意义。
四、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如何关爱他人的短文。
2. 课后作业:(1)观察身边的人,记录一个关于关爱他人的感人故事。
(2)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讨论如何在家庭中关爱彼此。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心情,培养学生同理心。
初中语文心声教案

初中语文心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心声》,使学生了解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作品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冰心的生平事迹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心声吗?你们有过心声想要表达的时候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心声》,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背景知识。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主题和作者情感。
2. 提醒学生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关爱他人。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我的心声”的作文。
2. 家长参与评价,关注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情感体验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要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关于《心声》教案

关于《心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心声》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庭、亲情、成长的思考,认识到亲情的可贵。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爱他人,关注弱势群体。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心声》的主要内容介绍。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心声》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故事情节。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心声》的主要内容。
2.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教师巡回指导。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6.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习题和作文,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心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心声》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3)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帮助学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内心世界。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积极面对生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心声》是一篇讲述一个内心受挫的青少年在经历种种困境后,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自我反思,找回信心和勇气的故事。
2.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3)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引出课题《心声》。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组讨论,回答关于课文的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词语句型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课文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5. 评价与反思:(1)让学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进行自我反思。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面对挫折。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
3.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问题。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心声》教学教案设计

《心声》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心声》这篇课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手法;(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创作一篇小作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3)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和信心;(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心声》这篇课文;2. 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手法;3.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创作一篇小作文。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悟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物内心世界;2. 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3. 如何将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心声》文本;2. 相关参考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心声》的作者和背景;(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3)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教师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手法;(3)教师讲解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4. 实践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体会课文中的情感;(2)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小作文创作;(3)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讲评。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心声》的正确流利程度和表达情感的能力;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小作文创作的水平;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态度和合作精神。
《心声》教案设计

《心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心声》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庭、友情、梦想的真挚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敢追求梦想的品质。
(3)增强学生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学会关爱他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心声》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3)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如何把握人物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心声》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学习资料,学会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举例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
5. 练习与反馈:(1)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评价:通过课后练习和测试,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创意写作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创意写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写作中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心声》。
《心声》教案设计范文

《心声》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心声》的主要内容,把握主人公的心声和情感变化。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
3. 提高学生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心声和情感变化。
2. 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2. 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心声》全文。
2. 相关教学多媒体资料。
3. 学生分组,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心声》的作者和相关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注意主人公的心声和情感变化。
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4.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在面对困难时的内心挣扎和成长,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心声。
5. 情感体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文阅读中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来评估。
2. 评价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时的表现。
3.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读后感的质量来衡量。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主人公在面对不同困难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对方式。
2. 邀请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3.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推荐与《心声》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提及学生个人的敏感信息。
《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心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心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关爱他人,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心声》的主要内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层次情感。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心声》的相关资料,包括课文原文、作者简介、相关评论等。
2.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分析的材料。
3. 准备教学用的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心声》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5. 写作实践:根据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布置写作作业,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作业,考察他们的写作水平和应用能力。
八、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要求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思考。
2. 选择一个同学,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写一篇关于他们的故事。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声》教学设计
作者: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
【教学目的】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2、体会和学习小说的艺术特色──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缩写。
【教学理念】
提倡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提倡编者意图、写作意图和学习意图的和谐会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内容】
《心声》是发表于80年代初期的反映教育问题的一篇小说。
小说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要遵循学生认知的原则:要研讨小说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在把握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为了充分调动和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拟安排两课时学习本文。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教师准备有关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
)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取故事主要情节进行复述: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
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
他的这—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卡和自己的心声。
2、在复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请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和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⑴李京京在树林子里的朗读、体会和回忆。
⑵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
三、自主阅读,体验感悟
1、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
生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并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
出示话题并进行讨论:小说着重刻画了。
个人物形象?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你喜欢这个人物形象吗?结合小说内容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所应把握的基本点:李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全文,讨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结合小说中具体的语句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设计原则:在多数同学能够提出“想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揣摩,根据关键语句或段落,了解李京京的经历和情感体验,把握李京京情感倾诉的需求。
预期成果所包含的实质: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渴望父母和谐,家庭温暖;渴望亲情和友谊而想念爷爷和儿时玩伴;渴望情感的倾诉与宣泄。
这些愿望都建构在“想朗读课文”这一表白上而动人心魄。
总而言之,李京京的心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体现了他作为成长中的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3、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悟最深的句段深入阅读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四、课堂小结
小说讲述了一个少年的心声,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
注,对教育问题的关注。
主人公用全部感情朗读那篇动人的课文,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他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启示。
让我们在下一堂课再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吧。
五、布置作业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阅读课文,思考文章的主旨和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
把握小说的主旨、赏析小说艺术特色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主要的目标。
第二课时
一、赏析体会
设计原则:充分发挥学生阅读课文的自主性,调动学生赏析的积极性。
以学生选择重点语段朗读、赏析为主,教师适时指导赏析。
关于小说主旨,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独到发现与体会赏析。
关于小说的艺术特色,应落实好重点问题:插叙手法、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结构上的双线交织,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
二、合作探究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来探讨研究。
(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充分发挥学生思考和表达的自由。
)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认为李京京纠正同学赵小桢的朗读这一行为做得对吗?为什么?你从中得到有关小说阅读和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
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
“他真想念。
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这篇小说涉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程老师为什么最后让李京京读完了全文?假如你是李京京或程老师,你会怎么做?
教师引导时要把握的方向:教育应该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尤其要尊重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愿望。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在课文中听到的是一个少年质朴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他有着多么美好的心灵啊!作为教育者,我深受教育.和激励。
我们没有理由去歧视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没有理由不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让心与心的平等交流成为教育最亮丽的风景。
作为受教育者,我们也应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独特体验,探求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为着健全和完善自我人格而努力。
让我们携手前行吧!
四、作业
平时注意积累,记下自己在文学欣赏方面的经验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