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战争,向往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杜甫《兵车行》赏析

“反对战争,向往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杜甫《兵车行》赏析
“反对战争,向往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杜甫《兵车行》赏析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兵车行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仅仅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即使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 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持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辚(I i 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x i 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

杜甫《兵车行》诗词赏析

杜甫《兵车行》诗词赏析 《兵车行》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品赏析 【注解】: 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 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简析】: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 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地 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 百姓更加痛苦不堪。 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 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 大规模战争, 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 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 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 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 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 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 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 活。 诗歌 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 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 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 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 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 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 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 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 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 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 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 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 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

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

《兵车行》优秀教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 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 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 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地点:咸阳桥畔。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751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 ②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赏析:“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个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根源。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 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迫分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那些单身汉,无家可别,就是战死沙场,也无人挂念,无人吊念。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广阔的边境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内地“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荒草满地,人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秦兵历来以勇于攻

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

杜甫《兵车行》全文及赏析 《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 全诗以道旁过者问行人为界分为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次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 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全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并巧妙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兵车行》作者:杜甫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注解: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兵车行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 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 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 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 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韵译: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

兵车行带答案

兵车行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 组诗“三吏”:、、。 “三别”:、、。 2、创作背景:见课本第27页。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写出几句我们学过的杜甫的名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二、赏析诗歌内容 1、请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2、诗歌展现出哪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犹如听到哪些扣人心弦的诉说?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 看到的画面有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田亩荒芜健妇犁耕图、青海头上苍苍的白骨。似乎可以听到“行人”的怨言、冤鬼的哭诉。 悲惨的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悲切的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

3、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又是什么? “点行频”,频繁征兵的意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这是一首古体诗,它是侧重于叙事的。它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并说明全文的基调是怎样的? 唐玄宗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为了和吐蕃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造成老百姓生离死别的惨痛后果。 本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是怨愤的,这是全诗的基调。 5、请概括各段的内容。 (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天怒人怨 (3)悲惨生活 6、找出诗歌的诗眼。 7、“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8、试对“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进行一定的评析。 先翻译,其次分析四个动词,再口述场景,最后加入作者情感。 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9、“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原因是“武皇开边意未已”。 10、“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 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 11、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

拼音版_杜甫:兵车行

杜dù 甫fǔ :兵bīnɡ 车chē 行hán ɡ 车chē 辚lín 辚lín ,马mǎ 萧xiāo 萧xiāo ,行xín ɡ 人rén 弓ɡōnɡ 箭jiàn 各ɡè 在zài 腰yāo 。 耶yē 娘nián ɡ 妻qī 子zi 走zǒu 相xiānɡ 送sòn ɡ ,尘chén 埃āi 不bú 见jiàn 咸xián 阳yán ɡ 桥qiáo 。 牵qiān 衣yī 顿dùn 足zú 拦lán 道dào 哭kū ,哭kū 声shēnɡ 直zhí 上shàn ɡ 干ɡān 云yún 霄xiāo ! 道dào 旁pán ɡ 过ɡuò 者zhě 问wèn 行xín ɡ 人rén ,行xín ɡ 人rén 但dàn 云yún 点diǎn 行xín ɡ 频pín 。

或huò 从cón ɡ 十shí 五wǔ 北běi 防fán ɡ 河hé ,便biàn 至zhì 四sì 十shí 西xī 营yín ɡ 田tián 。 去qù 时shí 里lǐ 正zhèn ɡ 与yǔ 裹ɡuǒ 头tóu ,归ɡuī 来lái 头tou 白bái 还hái 戍shù 边biān ! 边biān 亭tín ɡ 流liú 血xuè 成chén ɡ 海hǎi 水shuǐ ,武wǔ 皇huán ɡ 开kāi 边biān 意yì 未wèi 已yǐ 。 君jūn 不bù 闻wén ,汉hàn 家jiā 山shān 东dōnɡ 二èr 百bǎi 州zhōu ,千qiān 村cūn 万wàn 落luò 生shēnɡ 荆jīnɡ 杞qǐ ! 纵zòn ɡ 有yǒu 健jiàn 妇fù 把bǎ 锄chú 犁lí ,禾hé 生shēnɡ 陇lǒnɡ 亩mǔ 无wú 东dōnɡ 西xi 。

高中语文《杜甫兵车行》教案设计

《兵车行》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 一、导入 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 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二、研读新课 1.【题解】 《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 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 府新题创作《兵车行》 ,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 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 品味语言】 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 千云霄。 ” 赏析—— 时间:军队开拔之时。 地点:咸阳桥畔。 背景:在通往西去的咸阳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 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 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 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 绝。 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 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 、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 ,极形象地表 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 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 (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751年) 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 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 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 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 ②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 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赏析: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这个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 “或从十五北防 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根源。战争 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人的一生都在战争 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 “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 迫分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

《兵车行》杜甫古诗教案

《兵车行》杜甫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杜甫 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品质; 3.能力培养目标:诵读、鉴赏。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出示诗歌 —— 《全唐诗 》卷 216_11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是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一、诵读提示——(先范读;再指导;再范读;再生读)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
1/8

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 而使人民深受其害, 诗人的情 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 能读好这首诗。下面谈几点意见供参考: 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 这是诗人亲眼所见, 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 黎元, 叹息肠内热”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的感情, 声音要沉重一些。 前四句可用平调读, 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 诗人的怨愤之 情初现。 2. 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 可以读得平缓些, 声音稍稍放低, 但“点 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 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 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 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 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 去人的大半生, 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 至“归来头白还戍边”, 怨情稍稍加重。 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 潮点, 应当读得掷地有声。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 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 用“君不闻”领起, 是“行人”问“长者”, 也是诗人诉诸读者, 感情十分强烈, 有指控之意。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 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 转换话题作铺垫。 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 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 意。 “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 但速度不宜快, 要作低回之势, 至“租税从何出” 稍稍振起, 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 后半段顺势说 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 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 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 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 要缓缓读出, “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二、整体感知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发动频繁进攻。八载(749),哥舒 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 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 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 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 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 记载: 人闻云南多瘴疠, 未战, 士卒死者什八九, 莫肯应募。 杨国忠 (时任宰相)
2/8

兵车行

兵车行 作者生平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关于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后人称他为“诗圣”,并不是单指他的诗写得好,而是指他的诗秉承了圣人之道。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仁”字,孟子又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主张。孟子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民”放在首位,是一种民本主义的理想。杜甫作为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对于唐王朝发动的对外战争,没有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歌功颂德,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说话,“为民请命”,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本主义思想。 :尊崇孔孟之道的诗人很多,为什么单单他被称为“诗圣”呢? :首先当然是因为他的影响最大,是诗坛的领袖人物;其次嘛,他的一生都坚守孔孟之道,虽九死而犹不悔。不像其他诗人,一遇到挫折就消极避世,弃儒从道了。李白就是个典型,大家看看李白的经历,就知道了。李白被后人称作什么? “诗仙”,李白自称“谪仙人”。:那是他的风格,豪放飘逸。但这种风格的形成又与他的思想有关,李白的思想很杂,不像杜甫那么单纯。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而“诗圣”杜甫无疑是一千多年前最伟大而痛苦的灵魂。当个人的理想支离破碎,生活颠沛流离之时,诗人把忧虑的目光投注到民生的疾苦、社会的衰落、国家的动荡。他用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苦难,因此,自唐以来,杜甫的诗被公认为“诗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兵车行》就是诗人第一篇为人民呼喊的作品。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

兵车行

《兵车行》学案 编写人:陈慧琼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培样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的能力,领会语句的含义。 二、提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案 一、资料助学: 1、《兵车行》在体裁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走进作者 明确:杜甫,字(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世称()()。出生于巩县,唐代()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其诗集称《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作者生平: 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安史之乱爆发后,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⑷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兵车行

《兵车行》教案 杜甫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杜甫诗意。 能力目标诵读、鉴赏。 情感目标杜甫的品质。 教学重点诗意。 教学难点诗意。 教学方法鉴赏。 教学课时3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导入 新课以杜甫与李白的思想对比而导入新课。 诵读提示这首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而这首诗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诗人的情绪显然已超出感叹而变为怨愤,这是全诗的基调。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基调,才能读好这首诗。 1、第一段写亲人送别出征战土,这是诗人亲眼所见,要表达出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情,声音要沉重一些。前四句可用平调读,最后两句当用升调读——这是本段的高潮点,诗人的怨愤之情初现。 2、第二段开头两句是诗意转换处,可以读得平缓些,声音稍稍放低,但“点行频”王字为下文叙事总纲,须重读。以下直至结尾皆用“行人”口气读,但其中的抒情语字字都融合着诗人的感情,要跟叙事语区别开来。本段可分三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先叙事后抒情。叙的是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读时当有怨而不伤之意,至“归来头白还戍边”,怨情稍稍加重。读后宜作一顿,为下文直抒胸臆作铺垫。下文“边庭”二句有怨有愤,为本段高潮点,应当读得掷地有声。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极言战争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用“君不闻”领起,是“行人”问“长者”,也是诗人诉诸读者,感情十分强烈,有指控之意。最后两句为第三层,这是“行人”为自己也为同伴们申诉委屈,读时声调放低些,寓怨愤于嗟叹之中;读完可作稍长停顿,如乐曲中的半终止,为转换话题作铺垫。 3、第三段前半段写秦兵家庭的困难。“长者”二句是承上启下话,当用比较柔和的调子读。“敢申恨”者,不是无恨,而是“申”亦无用,有奈何不得之意。“且如”四句当一气读出,但速度不宜快,要作低回之势,至“租税从何出”稍稍振起,因为“行人”的怨愤在这句话中表现得含蓄而又深刻。后半段顺势说到“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简直令人悲痛欲绝,读至“生女”二句当再作低回之势,声调凄楚。 最后四句为全诗高潮所在。“君不见”一句当突然振起,有指点之意。“古来”一句道尽战场的惨景,也集中地表达了“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加以强调,使人能想见此中情景。 在范读与学生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整体感知《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乐府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乐府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兵车行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 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 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仅仅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即使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

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 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持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 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辚(l í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杜甫《兵车行》赏析

杜甫《兵车行》赏析 《兵车行》 作者: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行注解】: 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兵车行韵译】: 战车叮铃响不停,战马声声嘶啸; 远征的壮丁,个个把弓箭背在腰。 爹娘呵妻儿呵,都匆匆跑来相送, 车马扬起的尘埃,遮蔽了咸阳桥。 拖的拖抱的抱,拦路顿脚放声哭, 悲惨的哭声,一阵阵冲上九重霄。 有一个行人,同情地问一个壮丁,

壮丁只轻轻说:频繁地点名征兵。 有的人十五岁,就征去驻守黄河, 到了四十岁,还编入屯田的军营。 当年出发,还是村长替他扎头巾, 归来头白了,还要再去卫戍边境。 边境上的战士,鲜血已流成海水, 皇上拓边的雄心,仍然没有休止。 你没听说吗? 汉朝的华山以东,有二百多个州, 千村万落,处处长满野草和荆棘。 虽有健壮的妇女,把握锄犁种地, 但是庄稼杂芜,阡陌也难辨东西。 再说关东士兵,素以苦战称第一, 如今被人驱赶,与狗鸡并无差异。 要不是你这个老人家来问究竟, 我怎么敢把心中怨恨向你提起? 且说象今年已经是冬天了, 关西守卒没一个回家休息。 县官衙役急匆匆追逼租税, 无人种地租税从哪去筹集? 早知生男孩招来许多麻烦, 倒不如生女孩还来得适宜。 生女孩可以嫁给隔壁邻居, 生男孩尸骨埋在战场草地。 你没看见吗?就在青海头的那边, 自古来白骨堆成山,没人去料理。 新鬼含冤烦恼,旧鬼不停地哭泣, 倘若是阴天雨天,更是啾啾咿咿。 【兵车行评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 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 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 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 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唐诗赏析-杜甫《兵车行》原文及赏析

杜甫《兵车行》原文及赏析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杜甫《兵车行》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一作:“爷”)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 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 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 去从军出征时尚未成丁,还要里长替裹头巾,回来时已经满头白发,却仍要去戍守边疆。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 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 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 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 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 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

《兵车行》杜甫范文

《兵车行》杜甫范文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

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边庭冒着流血死亡的危险去参战,家中只有妇女耕作,以致田园荒芜、民生凋蔽。这层开始,诗人以“道傍过者”的身分向征夫中的一个“行人”询问,探究造成这凄惨送别场面的原因。行人回答问题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