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一:3.1《改革迫在眉睫》课时作业及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1改革迫在眉睫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试题:3-1改革迫在眉睫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后强化演练1.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A.代国B.魏国C.北魏D.前秦解析:拓跋部兴起时,于338年建立代国。

后来建立魏国史称北魏。

答案:A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④都是当时采取的措施。

答案:D3.宗主督护制导致()A.国家赋税增加B.豪强地主隐瞒人口C.农民负担减轻D.社会矛盾缓和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该制度豪强地主藏匿人口,B项正确。

他们逃避税收,压榨百姓。

A、C、D三项与都护制度相背离。

答案:B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社会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统治者的统治措施造成的,与其都城的位置和其他政权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答案:A5.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

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

答案:D6.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在其祖母冯太后的督促下,孝文帝研习儒家经典礼仪。

答案:B7.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采用汉族先进文化B.学习汉族统治政策C.发展经济D.巩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由于北魏面临危机,因此,孝文帝企图通过改革化解危机,巩固统治。

3.1改革迫在眉睫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

3.1改革迫在眉睫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

3.1 改革迫在眉睫每课一练(人教版选修1)一、选择题1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解析:“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先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

这些措施的实行,加速了鲜卑族由游牧部落向定居农业居民的转变,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答案:C2(2011·山东高二模块测评)拓跋珪是北魏政权第一个正式称帝的统治者,在他统治时期,北魏政权()。

①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②解散了拓跋部原有的部落组织③对汉族文化采取了积极的吸收态度④彻底改变了鲜卑族的原有习俗A.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统一黄河流域的是太武帝拓跋焘,①错误。

在拓跋珪统治时期,随着对汉族文化学习的深入,鲜卑族的旧俗开始受到冲击,但这一时期还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其旧习俗,如鲜卑语言仍是鲜卑人通用的语言等。

因此,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A3(原创)北魏政权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曾大量任用汉人为官。

太武帝以汉人崔浩为司徒,掌管选举。

431年,崔浩将北方大族名士如范阳卢玄、博陵崔绰等数百人全部“差次叙用”,创造了北魏一次任用汉人最多的纪录。

北魏统治者的举措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不包括()。

A.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B.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C.完成了鲜卑政权的汉化D.客观上顺应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解析:北魏政权大量任用汉人为官,促进了鲜卑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但掌握政权的仍主要是鲜卑人。

答案:C4北魏太武帝曾下诏说:“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新,以正一统。

”这表明北魏统治者()。

A.全面学习和吸收了汉族文化的精髓B.实现了从游牧生活向定居农业的转变C.注重减轻农民负担以巩固统一局面D.对鲜卑族落后的习俗进行了全面改革解析:题干材料意思是废除苛捐杂税,与民休息,以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时练习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时练习

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一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时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C.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D.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2.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这反映了北魏当时A.阶级矛盾尖锐B.民族矛盾尖锐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3.下列表述不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客观背景的是A.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B.统一黄河流域以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C.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1D.孝文帝有卓越的胆识和远见4.史书记载,孝文帝的祖母冯太皇太后在其成长过程中曾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

冯太皇太后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B.改变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5.公元439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在统一之初,北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①鲜卑族贵族对统治区域内的各民族推行歧视政策②鲜卑族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对百姓巧取豪夺③北魏藩镇割据不断发展,黄河流域战火连绵④南方政权不断北伐,威胁着北魏的统治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6.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7.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8.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导致北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主要原因有①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②鲜卑贵族对百姓巧取豪夺③都城偏远④南朝政权的威胁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471年,孝文帝登上了北魏皇帝的宝座。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2)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1 (2)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

(2)338年,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不久被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再度崛起。

2.发展(1)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2)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

③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

④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深度认识]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等一系列问题,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阶级矛盾激化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激化了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归纳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1.冯太后(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归纳总结]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主题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影响1.原因: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1单选题:改革迫在眉睫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3.1单选题:改革迫在眉睫

单选题:改革迫在眉睫基础巩固1.2007年11月,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鲜卑帝国》(见右图)一书公开发行.本书通过了北魏王朝兴盛、衰亡的描写,让读者了解到一个崭新的北魏政权,下列关于北魏政权的说法不可能在书中出现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政权B.鲜卑族政权的建立得益于淝水之战C.北魏政权建立于孝文帝拓跋宏时期D.迁都平城使北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据史书记载,建国后北魏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制度,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作。

”北魏政府作出如此改变的主要目的是()①建立国家土地所有制②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③增加财政收入④促进社会生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④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C.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4.某个资料这样介绍中国古代一位历史人物: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放弃自己民族的旧风俗,冲破重重障碍,毅然进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应该是()A.秦始皇B.商鞅C.北魏孝文帝D.唐太宗5.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统计,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叛乱事件就有二十几起之多,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

这说明()①北魏统一北方违背了历史潮流②北魏统治者固守旧思想③社会矛盾尖锐④改弦更张,进行改革,势在必行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能力提升1.(2015·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鲜卑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A.长期分裂B.民族融合C.民族战争D.阶级斗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改革迫在眉睫 同步课时练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改革迫在眉睫 同步课时练习

改革迫在眉睫(建议用时:20分钟)一、选择题1.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B.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C.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D.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解析:选D。

解答时,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中,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过征服强迫其他民族服从统治。

而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政治模式、政府政策还是社会经济,都是比较落后的,各民族间也是矛盾重重。

2.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当时北魏的社会矛盾。

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同时由于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十分尖锐。

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

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淝水之战后,拓跋珪成立北魏政权,这一新兴王朝,利用作战所俘虏的人口,拓展农业基础;并解除胡汉豪族的威权,直接向农户征税,扭转后汉以来地方割据的趋势……”这里的“胡汉豪族的威权”具体是指() A.建立郡县制B.采用宗法制C.宗主督护制D.实行分封制解析:选C。

本题考查北魏基层组织建设。

北魏建国初期,实行宗主督护制,由当地豪强地主出任宗主,督护农民纳税服役,造成了地主趁机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的现象,故出现“胡汉豪族的威权”现象,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

4.据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统计,从孝文帝即位的延兴元年至太和四年,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动、叛乱事件就有二十几起,北魏政局处于严重动荡之中。

这说明()①北魏统一北方违背了历史潮流②北魏统治者固守旧思想③社会矛盾尖锐④改弦更张,进行改革,势在必行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D。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1.鲜卑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A.长期分裂B.民族融合C.民族战争D.阶级斗争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A、C、D不符合题意。

答案:B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解析: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北魏政权加速民族融合就是要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改变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状况,由此得知是加速其封建化的过程。

B、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经济发展的角度。

答案:A3.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A.郡县制B.县制C.宗主督护制D.三长制解析:郡县制属于中原地区实行的地方制度,故A、B两项错误;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是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故C 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后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故D项错误。

答案:C4.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①宗主督护制②赋税负担沉重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碰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①②激化了阶级矛盾,④是民族、阶级矛盾的根源。

孝文帝改革前夕,由于北魏统治者政策失当,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所以③错误。

答案:C5.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概括能力。

孝文帝改革前,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④错误,①②③都正确,故选D。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4: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14: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一、选择题1. 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其中社会矛盾不包括()A.阶级矛盾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民族矛盾D.鲜卑族内部矛盾2.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③重用汉族儒生④兴办太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 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前的统治者对汉制总的态度是A.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B.持怀疑态度,对于是否学习犹豫不决C.逐渐受其影响,有限地学习、接受D.对其大加赞赏,决定全面学习4. 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C.鲜卑族学习汉族文化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5.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政权除曹魏和北周外,还有①西晋②前秦③北魏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6. 下图的人物是A.后燕太医 B.汉族地主 C.汉族儒生 D.鲜卑贵族7. 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的根本原因是A.拓跋圭等统治者实行改革,使北魏强大B.前秦瓦解C.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D.客观上其他政权的弱小8.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条件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社会矛盾尖锐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9. 北魏建立于A.三国时期 B.东晋时 C.前秦时 D.386年以后10. 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③④11. 下列有关北魏崛起的经过表述错误的是()A.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B.386年,拓跋重建代国,史称北魏C.淝水之战后,拓跋部再度崛起D.398年,拓跋迁都洛阳,次年正式称帝12. 北魏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86年B.398年C.439年D.471年13. 北魏统一后,基层统治实行()A.郡县制B.宗主督护制C.分封制D.郡国并行制14. 下图人物改革的措施是()①实行编户②劝课农桑③仿汉制设官④设立太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5.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是为了()A.提高自身的素质B.减少与汉族地主大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16. 拓跋宏于471年接受了父亲的禅让,当上了皇帝,“禅让制”开始于()A.原始社会山顶洞人时期B.原始社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C.原始社会半坡氏族时期D.奴隶社会17. 北魏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黄河流域是在()A.386年B.398年C.439年D.471年18. 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A.郡县制B.县制C.宗主督护制D.三长制19. 透过下图能获知北魏()北魏骑马武干陶俑①北魏骑兵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二.非选择题20.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请结合所学有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这次改革的背景是什么?(2)不改革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3)你若是孝文帝,怎样做才能保证改革的成功?21. 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4)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13·开封高二检测)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政权是()
A.代国
B.魏国
C.北魏
D.前秦
2.北魏在拓跋珪统治时期,曾稳步推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的政策,该政策()
A.加深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
B.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赋税负担
C.促进了鲜卑等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D.遭到了汉族地主的强烈反对
3.(2013·温州高二检测)崔浩这位汉族儒生受到重用反映的问题是()
A.他是汉奸,卖国投敌
B.北魏喜欢利用汉人打汉人
C.鲜卑族不断学习汉族文化
D.鲜卑族与汉族融为一体
4.(2013·衡阳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后,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该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C.封建制经济形式
D.半畜牧半农业
5.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6.(2013·福州高二检测)北魏完成统一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统治者的残暴
B.鲜卑族的落后
C.战争的不断发生
D.汉族的不断反抗
7.(2013·潍坊高二检测)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
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摆脱社会危机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河东薛辩、薛永宗、斐骏等各拥强兵,雄踞一方。

河北“韩、马两姓各二千余家,恃强凭险,最为狡害,劫掠道路,侵暴乡闾。


——《北史》
材料二魏初规定:“天下民户分为九等纳租赋。

”自文成帝始,又兴十五项“杂调”(杂税),后以战争的临时征发,一户竟收租五十石,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
——《魏书》材料三“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为一户,谓之荫附。

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矣。


——《魏书》(1)从材料一看宗主有什么特点?这对北魏统治会有什么危害?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北魏政府有什么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政权的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统治者还随时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毫不怜惜。

材料二“每有骑战,汉人为肉篱。


材料三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先进农耕文化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致使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四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国至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材料五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颇为悬殊,拓跋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也是心存不满,常常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

根据材料分析,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存在哪些矛盾。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东晋时,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离散诸部”就是打破原来的部落组织;“分土定居”就是改变游牧的生活方式,从事定居的农业生活,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拓跋珪重用汉族儒生的目的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按人口分配土地,推行鼓励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实际上就是推行封建制下的农业发展模式,故选C。

5.【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B、C、D都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但从根本上说是鲜卑族的落后与相对先进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矛盾。

7.【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面临着国家和豪强地主的矛盾,国家、豪强地主和农民的矛盾,鲜卑族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

而冯太后崇尚“汉法”,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8.【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A只是表面现象,B、D是其目的之一,符合题干“根本目的”之意的应是C。

【规律方法】对历史事件各种目的的认识
(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统治者所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为了维护或巩固其统治(如××王朝的统治、××阶级的统治等),在做选择题时,如果需要区别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话,关键要看选项中哪一项和其统治利益最接近。

(2)主要目的:根本目的其实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当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达到或希望实现的各种结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目的。

一般来说,长远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体目的比个体目的主要,深层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

(3)直接目的:顾名思义,就是当事者想要达到的表面的、浅层次的目的。

有时直接目的表现为统治者的声明、宣称等口头表示。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第(1)题,由材料信息“各拥强兵,雄踞一方”“劫掠道路,侵暴乡闾”分析其特点,至于影响,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其和国家、百姓之间的矛盾入手分析。

第(2)题,由材料“九等纳租赋”“十五项‘杂调’”“为正常年租赋的二倍半”等信息分析所反映的问题。

至于和材料三的联系,由“谓之荫附”分析导致材料三现象的出现。

第三问,由材料“荫附者皆无官役”分析总结。

答案:(1)特点:宗主都是地方豪强地主,拥有武装,雄踞一方,鱼肉乡里。

危害: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也加剧了阶级矛盾。

(2)问题:赋税增加,杂税较多,百姓负担重。

联系:寻求豪强地主的保护。

影响:政府的财政来源受到限制。

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要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分析总结。

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是“强迫百姓们服役当兵”“任意杀戮”,即阶级矛盾;材料二“汉人为肉篱”,即民族矛盾;材料三“没有处理好与先进农耕文化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即落后文化与先进文化的矛盾;材料四“各族人民起义”,即阶级矛盾;材料五“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发生矛盾”,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答案:鲜卑贵族盘剥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民族矛盾激化。

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

人民起义频繁。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统治危机四伏。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