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博物君,一本《海错图》-中国文化报

合集下载

张辰亮人物素材

张辰亮人物素材

张辰亮人物素材张辰亮:科普界顶流“博物君”背后的人张辰亮,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生态专委会委员,北京市科协理事,中国科协“2017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知名科普人,供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任《博物》杂志内容总监,擅长动植物科普。

2021年3月,由天喜文化策划、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小亮老师的博物课》(全6册)正式与大小读者见面。

这套小书是“博物君”张辰亮专为5——12 岁的小读者们创作的一套科普读物,共包含6个分册——《不可思议的花草树木》《叹为观止的自然现象》《深不可测的水生动物》《无奇不有的昆虫世界》《大开眼界的陆地动物》《奇趣无穷的飞鸟乐园》。

在全国十多个省调查昆虫及其他生物资源,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经验, 采集制作了上千个昆虫标本。

为《博物》、《生命世界》、《中国国家地理》、《中国科学探险》等媒体撰稿。

抖音最具影响力的科普创作者之一,2021 年被任命为“抖音辟谣季·科普守护官”。

2011年,张辰亮到《博物》杂志编辑部当实习生,专门负责打理杂志的官方微博,从此成了大家口中的“博物君”。

他每天与网友保持高频互动,不断科普知识,用他的话说,这是为科学打广告。

张辰亮从小喜欢大自然,最喜昆虫。

从卖萌到高冷再到由着性子“正常说话”,在张辰亮的微博运营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博物君”圈粉。

他这个由昆虫而起的乐趣,也从一人独享变成了众人共享。

中学时,张辰亮在故宫偶遇画作《海错图》,他感觉体内一个暗埋的兴趣点发光了,好奇心与固执的碰撞,让张辰亮无法忘怀。

从2015年开始,张辰亮开始用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

他翻阅各种资料,前往中国沿海各地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

文章积攒下来,就成了《海错图笔记》。

对这个世界永远保持好奇,我们就会收获更多。

不问是否有用,只因为自己喜欢,因为对昆虫的无限热爱,张辰亮从当年的博物少年成长为博物界的“顶流”。

好书分享—海错图

好书分享—海错图
每个人都向往海洋,因为海里有可爱的生物, 可同学们是否画过海洋生物呢?让我们跟随 清代画家聂璜和解读者张辰亮的脚步去看看 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吧 。
《海错图》成书于清康熙年间,是浙江 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聂璜把他 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海洋生物 都画进了这部图谱。书中记载亦真亦假,妙 趣横生。清雍正年间,此书传入宫中,深受 历代皇帝喜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 北“故宫博物院”。
现在,《海错图笔记》一共出版了三册。
笔 记 的 结 构
一.研究奇异生物 二.破解玄幻难题 三.宣传保护海洋
《海错图笔记》系列是本土原创自然科普 读本,作者张辰亮专注科学传播,这系列书是 他对《海错图》的解读分析。
作考证与实地考察。这本 “笔记”引经据典,论证纠错,生动描述海洋 生物几大类群的分类分布、生活史特征、行为 及繁殖,乃至饮食文化,文字接地气,通俗易 懂,是相当有料有趣的科普读物。

海错图笔记

海错图笔记

海错图笔记你知道张辰亮吗?他是一位生物学家,也是微博知名的超级科普达人,我就是他500万粉丝当中的小小一员。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他写的一本超级精彩的科普书《海错图笔记》。

说起海错图,作者聂璜是出生在咱们杭州的一名画家,这本书是他在清朝中期,以生物爱好者身份画的。

海错的错,不是错误的意思,是种类繁多,错综复杂的意思。

在清朝中期时,聂璜跑遍__沿海地区,收集绘制了300多种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以及不少滨海植物的形象。

其中有鳖身人首的海和尚,有腹背相望的鲎,有英雄末路的石首鱼,有身披火焰的鼍图文并茂,简直像一本海洋版的《山海经》!但是因为知识的局限,书中也有不靠谱之处。

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外形有大失真。

例如人鱼,图里画得是一个中年男子,后背长了红鳍,手上长了骈指,长了短尾巴,看起来让人瞠目结舌。

所以,《海错图笔记》正是张辰亮运用现代科学博物学的知识,将海错图的内容与现实生物来做比照考证,除伪存真的书。

书分四个章节,分别是介部、鳞部、虫部、禽部。

既有作者的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每篇还有趣味小赞一首,经常看得我哈哈大笑,读着读着,仿佛我正和这些形形色色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戏,海洋知识的大门向我徐徐打开。

但是当我沉醉其中时,又开始担心这些可爱的海洋精灵们的命运了。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石首鱼,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大黄鱼的故事。

从之前浙南地区产量达一年十万吨,到现在一条的批发价就要4000元!环境污染与过度捕捞使过去的百姓家成了堂前燕。

尽管科学家们为了挽救这个种群,做了无数努力,也只是泥牛入海,全无声息。

家里书架上林林总总的科普书几乎都是外国人书写的,曾经我以为__古代是没有科学书籍的,但海错图这本系统揭秘海洋生物的奇书,让我了解到老祖宗们探索科学奥秘的努力。

正是:聂璜绘奇书,沧海探骊珠。

光怪陆离互出没,莫知纲目科属种。

博物亮君考海错,南北行遍万里路。

或问能怎好?但去看此书。

“博物君”张辰亮做科普成“网红”

“博物君”张辰亮做科普成“网红”

“博物君”张辰亮做科普成“网红”作者:王健来源:《现代青年·精英版》2018年第03期“博物君,这是什么蛇?有毒吗?”照片里是盘作一团的褐色条状物,评论里一堆惊恐的吱哇乱叫——博物君答:“绳子。

”有人炫耀养的杂毛小鸟,说是雏鹰,网友争相揣测什么珍稀品种、值多少钱——博物君答:“鹌鹑。

”每天,博物杂志的微博右上角都会跳出五千多个新@。

千奇百怪的动植物照片,“来不及拍照”的手画生物,还有“梦里见过的怪兽”,地摊里的真假古董,匾额上的甲骨文……几千个@滴滴叫着,叽叽喳喳嗷嗷待哺地等博物君一一投喂。

知乎有个讨论:“博物君为什么什么都知道?”有言之凿凿的回答:“因为博物君不止一个人,背后有一整个办公室。

”其实,博物君只有一个人,1988年出生的北京男孩张辰亮。

迄今,博物杂志官方微博已有577万粉丝,而2011年他刚开始管理微博时,这个数字是2万。

在这个自媒体时代,博物君无疑是一个“网红”。

从开始的几万粉丝到如今的500多万粉丝,他用一种时而高冷、时而幽默的方式,树立起了别具一格的科普达人风格。

科普了很多动植物,但网友只对吃最感兴趣博物君本名叫张辰亮。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抛开博物君的身份,他是一个“曾经想搞科研,但后来觉得没意思就不搞了,于是停留在个人兴趣水平的自然爱好者”。

张辰亮从小就对动物感兴趣,喜欢昆虫,也对海洋生物格外感兴趣。

研究生阶段,他选择了研究半翅目昆虫,并专注于臭屁虫的研究。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张辰亮发现科研变成了每天做研究、看英文文献、用大众看不懂的一套语言去生产学术论文。

“我的很多朋友也是自然爱好者,他们慢慢地就从事科研工作了,我很敬佩他们。

但是对我自己来说,我不希望把一个本来的爱好变得枯燥,所以就选择了科普。

”张辰亮说。

管理了几年的《博物杂志》微博,张辰亮逐渐摸索出大家兴趣最集中的两个点,一是吃,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和植物。

最早从《博物杂志》微博传出来一个词,叫做“能好怎”,指那些总是拿着一个生物问博物君“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的粉丝。

书籍对我们有多重要——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素材拓展与运用

书籍对我们有多重要——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素材拓展与运用

碌着。

一辈子。

全靠手工的年代,漏。

2008年,籍善本联合目录”书籍我们的图书馆整理出被誉为“五百年来藏书第一人”的清代藏书家黄丕烈的题跋集。

如今的他已经98岁,除了睡觉、吃饭、喝茶,剩下的时间都手捧着书。

他说,他的生命是和书连在一起的。

让草原孩子看到未来的更多可能性对身处四川甘孜的孩子们来说,书籍不仅是快乐的源泉,还是他们看世界的一个窗口。

在外游学多年的藏族僧人久美,回到家乡后发现这里的孩子们往往从小辍学,复制着祖辈的生活轨迹。

2014年,久美通过自己的努力建造了一座藏式图书馆“纳朗玛”。

藏族女孩拉姆是图书馆的常客,她最喜欢看《巴黎圣母院》,觉得书中主角卡西莫多很像自己。

阅读让拉姆与百年之前、千里之外的作家雨果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

在此激励下,她坚持用藏语写作,并如愿考上了大学,一直为她的翻译和写作梦而努力。

一座图书馆,打破了知识的疆界,消弭了阶级的壁垒,成为孩子们望向更广阔未来的窗口。

读书改变命运,不应该作为功利主义的简单解读,而是内心深处的觉醒导致视野的改变,从而走向更大的世界。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潜心读书是一种坚持。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初心不改,终能创造奇迹许先哲从未接受过正统美术绘画训练,决定创作漫画之后,他练习了4年。

26岁的他以一无所有的状态,开始筹备《镖人》漫画。

他通过翻阅《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在历史中寻找根基。

他的创作方式属于角色对话式的分镜法,需要很强的专注力,这也是《镖人》受欢迎的秘诀:角色在许先哲手下,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利,因此显得有生命感。

为了让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许先哲的更新速度越来越慢,但他宁愿被读者抱怨,也要选择那条更艰难的路。

凭借严谨的态度与过硬的质量,《镖人》漫画已发行10本单行本,总发行量超过100万册,并且以国漫崛起之姿强势输出到海外,被国外媒体誉为“世界级水平的中国漫画精品”。

坚持创作,只是因为有趣匡扶,是漫画自媒体“匡扶摇”的创作者,出版了漫画合集《回答不了》与《纳闷集》。

读《海错图笔记》有感

读《海错图笔记》有感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读张辰亮《海错图笔记》海洋是生命起源的摇篮,人们总是对神秘的海洋充满好奇。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周星驰执导的《美人鱼》以33.9亿元的票房排在第一位,比排名第二位的《疯狂动物城》足足高出18.6亿。

这里面,除了周星驰这块金字招牌外,“美人鱼”的噱头也功不可没。

关于“人鱼”,《山海经》中载:“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书中又说:“人鱼,四足其音如婴儿”。

宋代《徂异记》则载:“沙中有一妇人,红裳双袒,髻发纷乱,肘后微有红鬣……此人鱼也。

”清康熙年间聂璜《海错图》里说:“人鱼,其长如人,肉黑发黄,手足眉目口鼻皆具,阴阳亦与男女同,惟背有翅,红色,后有短尾及胼指与人稍异耳。

……此鱼多产广东大鱼山、老万山海洋,人得之,亦能着衣饮食,但不能言,惟笑而已。

携至大鱼山,没入水去。

”聂璜所记与古书所述略有不同,倒与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职方外纪》相仿,《职方外纪》“海族”条载,荷兰曾于海中获一女人,“与之食辄食,亦肯为人役使,且活多年,见十字圣架亦能起敬俯伏,但不能言。

”《禹贡》上说:“厥贡盐絺,海物惟错。

”《海错图》取海中生物错杂繁多之意。

作者聂璜字存庵,号闽客,生物学家,擅工笔重彩博物画。

据《海错图序》载,1667年前后,聂璜在浙江台州和温州东南海滨生活20多年,期间云游贵州、湖北、河北、天津、云南等地,实地考察不同生态环境中水生物的种类和习性,所见所闻怪物异兽众多。

康熙三十七年(1698),聂璜将所见鱼、虾、贝、蟹等及传说中的水族怪物绘图成册,编纂成博物学著作《海错图》。

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山海经》。

西晋大司空张华读过这本包罗万象的奇书后,意犹未尽:“余视《山海经》及《禹贡》、《尔雅》、《说文》、地志,虽曰悉备,各有所不载者,作略说。

”于是,张华编纂了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

《清宫海错图》:妙趣横生的博物学世界

《清宫海错图》:妙趣横生的博物学世界

假期里我经常和爸爸妈妈去逛逛各个博物馆,去了解、学习一些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里古代中国的展览就令我叹为观止。

而这个暑假我还从书本的博物馆里发现了有趣的古代科普知识,一本中国古代动物百科全书。

这本书是《清宫海错图》,它是《故宫里的博物学》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这本书名中的“海错”,是中国古代对于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的统称,书中的插画来自清代画家聂璜的《海错图》。

聂璜是钱塘(浙江杭州)人,据说他经常在浙江沿海地带活动,细心观察海洋生物,然后把它给画下来。

而古代的人们通过他的画作能探索领略海洋中的各种生物。

这本《清宫海错图》是甄选了其中的四十种动物的画作,然后用有趣的故事来介绍动物的来世今生,有各种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让这本科普图书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其中的许多画作与描写,都让我大开眼界啊!比如,我原来在动画片、童话书看过很多人鱼的故事,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是人身鱼尾,十分漂亮。

而当我发现这本书中也记载了人鱼时,迫不及待翻到了那页,可纸上印的图画却让我吃惊不已。

图中画了一个人,全身呈灰褐色,背上有红色的鱼鳍,手指是连在一起的,还有一个短尾巴,和童话中的美人鱼真是天差地别。

同时书中引经据典,介绍了好几种典故中人鱼的记载,甚至还有海洋里真实的人鱼——儒艮。

这些描述让我对人鱼这种生物有了新的认识。

古人是用《海错图》来看世界的,而我们还可以用来寻找美食呢。

中国是美食之国,自古人类对于美食的追求就从没有停止过。

这本书中描绘的海洋生物,许多都是可以给我们吃的,书中还简单介绍了一些食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比如吃鲻鱼时,书中说可以切成细条吃,而鲻鱼的乌鱼子,可以刷上米酒,放在火上烤,烤至金黄,切片取用;还有吃河豚时,书中提醒了要把内脏中的毒素清理干净再吃;书中描写鲳鱼时还提到了,农历三月,长于膘肥肉厚且白如凝脂,口感细腻……真是看得人垂涎三尺啊!这本书就像一扇海洋生物之窗,通过它,我在有趣的故事中,欣赏着《海错图》中精美的原画,走进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博物学海洋世界。

以古开今: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科普创作新思路——评张辰亮《海错图笔记》

以古开今: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科普创作新思路——评张辰亮《海错图笔记》

以古开今: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科普创作新思路——评张辰亮《海错图笔记》作者:邹贞来源:《科普创作》 2018年第4期[ 编者按]张辰亮,“85 后”科普作家,现为《中国国家地理》策划总监。

为《博物》《生命世界》《中国国家地理》等媒体撰写稿件多篇,著有《海错图笔记》《掌中花园》等作品,并获多项图书奖项。

《海错图笔记》是一部让人“惊艳”的科普书,不仅在于其制作精良,古色十足,更在于张辰亮别出心裁,善于从旧纸堆里“讨科普”,去伪存精,辨其精要,将民族文化典籍与科学文化做了妙手桥接,为当前的科普创作提供了范例。

本期“作家档案”栏目刊发了邹贞对《海错图笔记》的鉴赏以及张晓磊的采访手记,栏目末尾附张辰亮新作《膏蠘、拨棹:膏腴满腹,蟹中之舟》。

张辰亮,《博物》杂志编辑,同时也是该杂志官方微博910 万名粉丝认可的“什么都知道”的“博物君”。

《海错图笔记》是张辰亮撰写的一本借助现代生物学知识,考证传统典籍文字、图片真伪的海洋生物科普图书。

该书深受读者喜爱,目前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两册。

从科普创作的角度来说,该书最大的亮点是植根传统文化,从历史典籍中寻找创作切入点,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普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了科普创作的新思路。

创作缘起:从《海错图》到《海错图笔记》《海错图》是清人聂璜的唯一传世作品,该书以图文的形式记载了作者在河北、天津、浙江、福建等地游历时,收集到的300多种海洋生物信息以及耳闻目睹的奇闻轶事、风土人情。

这本介绍海洋生物的自然绘本,得到了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的喜爱。

囿于时代所限,《海错图》中不少生物的记载真假混杂,有待分辨。

酷爱海洋生物的“85 后”北京小伙张辰亮,对这部传统典籍很感兴趣。

书中有趣的内容以及清奇的图谱画风,深深地吸引了这位昆虫学硕士。

然而,仔细阅读之后,张辰亮发现《海错图》中有不少“不靠谱”的地方,有的是缺少生物分类学知识,有的是对古籍理解有误,有的是仅凭道听途说绘制生物外形,还有的生物习性记载真假混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位博物君,一本《海错图》-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胡克非
张辰亮,一名“80后”北京小伙,《博物》杂志的编辑和官方微博的运营者。

网友见到不认识的奇怪物种往往会拍下来,甚至是画下来在线问张辰亮是啥。

他不仅可以给出正确答案,口吻时而“高冷”时而诙谐,以此“圈粉”众多。

张辰亮记得自己刚接手微博的时候粉丝数量是2万,如今已达608万,网友也给了张辰亮一个响亮的名字——“博物君”。

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一位名叫聂璜的人绘制一本叫做《海错图》的图鉴。

用张辰亮的话说,这位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的“前辈”是真的“博物君”,他对沿海的生物非常感兴趣,从天津到福建的海岸线都成了他的目标,他遍寻渔民和当地人,收集300余种生活在海边的生物信息,通过寻访见闻,最终绘制成《海错图》。

遗憾的是,聂璜绘制完成《海错图》后,这部作品和他本人便销声匿迹。

直到清雍正年间,《海错图》才被太监苏培盛传到宫中,后成为乾隆帝的心爱之宝,留在了宫中。

300多年过去了,两位“博物君”虽无缘相见,却缘起《海错图》…… 被“清奇”画风吸引张辰亮还记得,自己上中
学时去故宫游玩,恰好遇到故宫书画馆做展览,身为一名生物爱好者,张辰亮被一组清宫旧藏的画谱吸引了,其中不乏《鸟谱》《鹁鸽谱》这样的工笔巨作。

他不经意发现,名为《兽谱》的藏品中竟然绘的是一头通体黢黑的母猪,觉得很有意思,正在思考皇家画谱居然有如此普通的物种,《海错图》映入眼帘。

按照张辰亮的话来说,这组图画风实在太“清奇”,与其他那几组画风完全不同,有些接近漫画,甚至还有几分卡通的样子,可以用“可爱”来形容。

那次观展,张辰亮印象深刻,回家就开始查“海错”的意思。

通过翻阅资料他发现,“错”是指种类繁多错杂,“海错”便是指海洋中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海错图》是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图谱。

中学毕业后,张辰亮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专业学习,在研究生阶段,他的方向是昆虫分类学,他选择了研究半翅目昆虫,并专注于一种叫做“臭屁虫”的昆虫研究,不过很快他发现,科研并不适合自己,也不希望把本来的爱好变成枯燥的事情,于是他放弃昆虫研究而加入《博物》杂志,成为一名编辑的同时,致力于做一名科普工作者。

2014年,《清宫海错图》一书由故宫出版社出版。

张辰亮异常兴奋,火速购买,打开书的那一刻仿佛被拉回了中学时代,曾经那些画风“清奇”、隔着玻璃展柜观展的画面重新显现,短暂的兴奋过后,张辰亮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隔空对话,侦破“悬案” 仔细阅读后,张辰亮发现,《海错图》实证性很强,准确度也很高,书中介绍了371种沿海生物和非生物物种,不仅如此,还有聂璜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奇闻逸事、风土人情。

当然,《海错图》中还有一些“不太靠谱”的地方。

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的描述绘制外形;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信息混杂。

在故宫出版社推出的版本中,编者还特意邀请中科院的专家,将聂璜画的物种和今天的物种做对比。

这部分内容也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聂璜所画的鳄鱼被专家鉴定为马来鳄,但是张辰亮通过自己所学知识与聂璜的描述进行比对。

根据原作记栽“长二丈余,身有甲,四足短而有爪,口方而阔,尾不尖而扁”,再结合地理环境
进行分析,张辰亮认为,聂璜所画的鳄鱼应该为湾鳄而非马来鳄。

这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进一步加深了张辰亮的好奇,同时也激发了他的“侦破”欲望,在探索和解读《海错图》的过程中,张辰亮觉得自己是在与一位几百年前的科学爱好者隔空对话,他希望通过自己所学进一步正确解读聂璜的作品。

于是,张辰亮重新调查《海错图》,他用当代生物学知识分析书中的海洋生物,不仅要大量翻阅资料,同时还利用出差和旅行的机会实地搜集素材并考证,连沿海城市的海鲜市场也不放过。

长期下来,辽宁、福建、广东、广西等我国沿海地区,以及日本、泰国都留下了张辰亮的足迹。

此外,他还调动朋友帮忙考证,甚
至加入了一个动物保护组织,和团队一起去采样。

因而,除了确定物种名称以外,一些当下有趣的细节和故事也被张辰亮记录下来。

2016年底,张辰亮所著《海错图笔记》面世。

《海错图》共4卷,其中前三卷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而第四卷则被台北故宫收藏,对于张辰亮来说,还没有看到第四卷是一种遗憾,同时这次《海错图笔记》只梳理了30种生物,张辰亮希望未来两年再出两本《海错图笔记》,把剩下的一些物种进行考证和再编辑。

“靠谱”的科普长啥样“靠谱”的科普长啥样,这是网友较为关注的问题。

张辰亮回忆:“我小时候的科普读物,基本上都是…不靠谱?的。

”张辰亮口中的“不靠谱”首先来自于数量上稀少,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十万个为什么》以外,基本上没有原创的科普读物,而大量引进的西方或日本的科普读物也因翻译问题变得“不靠谱”。

据了解,早先对于科普读物的翻译工作,出版社一般会选择外语翻译专业的人来做,但有很多科普读物因此而无法承担科普功效,因为此类读物的译者不仅需要语言功底,也要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

现在,大部分出版社会请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翻译,或聘请爱好者团队来做,专业性和可读性随之提高,科普读物种类也更丰富。

张辰亮坦言,如今人们慢慢对科普有了兴趣,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地拥抱大自然,对博物感兴趣,进而可以多渠道接触到各方面的博物知识,
渐渐地就会对其中的某领域萌生兴趣,进而可能成为爱好者。

换句话说,科普已经度过了启蒙阶段,各种科普活动、出版物多了起来,人们的兴趣愈发浓厚,更愿意花精力、花钱去关注科普。

同时,这对科普工作者也是一种考验。

单就如何让人们愿意看科普读物、节目等而言,科普工作者应向广告从业者学习。

打个比方,广告相当于给产品做科普,新颖的模式才会让大众有兴趣了解、购买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