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中国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稿子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你知道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可是咱们的根呀!就像一颗大树,深深扎在咱们这片土地里。
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智慧、美德、艺术,那都是宝贝。
比如说,“和为贵”的思想,大家都和和气气,多好!还有“诚信待人”,这在啥时候都不能丢。
传统文化里的诗词歌赋,给了咱们美的享受,也培养了咱们的审美情趣。
而现代的文化产业,电影、音乐、网络文化,又让咱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可以说,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少了底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也没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发扬光大。
它们俩呀,就是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稿子二亲,咱们来唠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事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无价之宝。
像过年包饺子、贴春联,那浓浓的年味就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还有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不都是咱们一直传承的嘛。
这些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了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比如说“尊老爱幼”,这是咱们从小就知道的。
“勤劳勇敢”也是,让咱们不怕吃苦,努力向前。
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是啥呢?它就像是给传统文化穿上了新衣服,让它更时髦、更实用。
比如说,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和传统文化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是一致的。
而且,现在的科技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让文化的传播更快更广。
通过这些新手段,传统文化能被更多人了解和喜欢。
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它们一起,让咱们的文化越来越棒,让咱们的生活越来越有滋有味!。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比较文化是人类自我表达和自我认识的一种形式,它在一个社会或一个地区得到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该社会或该地区的基本精神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人们的观念,价值观和行为习惯有所不同。
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文化,它们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
1. 社交礼仪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社交礼仪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比较注重个人空间的保护和个人权利的表达,因此在交往中会更加直接,讲究个人独立和自主的原则。
在会面时,他们通常是握手或者拥抱互致问候。
他们也喜欢喝酒和跳舞来增加气氛。
相反,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比较强调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因此需要注意他人的情感和感受。
在中国文化中,与人见面时应该先行询问对方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等,不要过于直接。
中餐时会互相推杯换盏,但不会喝酒过量或跳舞来增加气氛。
2. 文化内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讲究科学性和实用性,强调个体权利和信仰自由,个人的品德成就和社交听闻比较重要。
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人权,强调个人选择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更侧重于道德性和人文性,强调社交关系和亲情友情,个人的学识和文化艺术水平比较重要。
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是文化自信,尊重传统,团结和睦,强调国家的统一和生态环境保护。
3. 教育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教育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学习和成就,更注重实际操作和技能。
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创新的能力,推崇“内行不如己行,外行多多益善”的原则。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集体和国家的教育,强调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推崇“行行出状元”的原则。
中国学生在学校中更多的修炼课外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例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4. 消费观念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在消费观念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1 典型的伦理型特征
强调知行统一, 知识与道德统一。
从认识论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强调 知行统一,认识与道德统一,认识的目 的是在于觉悟,在于行德。《白虎通义》 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 也。”所谓觉悟,就是打开心灵的混沌, 焕发德行的潜力。以德行觉悟为认识的 主要目标,既是中国文化伦理型性格的 表现,又助长了它的伦理化走向。
命延续力。
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 的文化之一,却不是最早的。但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 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有最顽强的生命延续 力。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 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
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中国文化的要义,多被记录在汗牛充栋的古籍之中。研读这些古籍,尤其是其中具有经典意义的文 献,如《诗经》、《周易》、《论语》、《史记》等等,对于我们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社会生活之中,例如起居习俗、宗教礼仪、道德规范等等。这就要求我 们将研究视野扩大到文本之外的社会生活的宽阔领域,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相互比照,相互映证,相互补充,从而对于 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有一个动态的、全面的了解。
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 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 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 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
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4卷。)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直接碰到的既定 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是影响中国人过去、
2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传承

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文化传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也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保护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国历史悠久,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秉承着“礼仪之邦”的思想,重视道德、崇尚文化,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古代的典籍经典、诗词歌赋,到传统的戏曲、曲艺以及绘画、雕塑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历代的流传,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仍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传承,也逐渐成为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精神财富。
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
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极富特色。
文化传统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传承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基础,是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通过传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传统,可以加深人们对自己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国家凝聚力。
2. 提升社会文明素质:文化传统承载了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与发展。
3. 促进文化多样性: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文化传统,不仅有助于维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也能够为国际社会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视角。
三、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文化保护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基本前提和有效手段。
它既包括对历史文物的保护、修复与整理,也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存历史记忆:历史文物是一个国家珍贵的历史记忆,对于研究和了解过去的社会、文化和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护历史文物能够让后人深入了解历史,增强对自身文化传承的认同感。
2. 弘扬文化自信:通过文化保护,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国家影响力。
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关系咱们聊聊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这俩啊,就像一对孪生兄弟,血脉相连,却又各有各的脾性。
你瞧那传统文化,它就像是咱们家里那本泛黄的老相册,里头藏着爷爷奶奶辈儿的故事,还有那些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和道理。
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放鞭炮、贴春联、包饺子,这不就是传统文化在咱们日常生活中的活灵活现嘛。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对家的思念,对根的追寻。
而中国文化呢,它就像是一片浩瀚的海洋,深邃而广阔。
这海里啊,有诗词歌赋的雅致,有琴棋书画的风韵,还有那些流传千古的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它是咱们民族的魂,是咱们精神的根。
它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上、博物馆里,更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咱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它俩其实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土壤;而中国文化则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和拓展,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表现和新发展。
咱们说传统文化,不能只说那些老掉牙的东西,得看到它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比如现在流行的汉服热、国学热,还有那些把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的创意产品,不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面貌嘛。
这些新玩意儿,既让咱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再来说说中国文化,它可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元素和营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比如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新技术,它们就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咱们能够更方便地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也让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所以说啊,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它们就像是一对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兄弟。
在咱们的生活中,它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咱们得珍惜它们、传承它们、发展它们,让它们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融合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愈发明显。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会探讨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深入挖掘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国家,而世界各地的文化却各有千秋,其中不同之处包括有教育、价值观、风俗习惯、社交礼仪、音乐、文学等等。
教育方面,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以纪律严明和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
而西方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个别人才和平等竞争。
价值观方面,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强调尊重长辈,家庭至上,适应社会潜规则等传统价值。
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平等、自由、多元和规则的普遍适用性。
此外,在风俗习惯、社交礼仪、音乐、文学等方面,中国文化也有其独到之处。
事实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在多个方面存在的,而这些方面恰恰是体现了文化的本质,因此也制约了文化的融合。
二、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开放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多元文化的传承,这也是中国的文化强大的根源。
在现代,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的角逐互相融合,中国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
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手段。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进而创造一种新的良性互动的关系。
因此,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音乐方面,中国古典音乐已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成为了世界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中国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融合也在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中西结合的流行音乐,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时尚的元素,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方面,中国文学已经向高质量、向国际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被外国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
除此之外,中西文化的融合在广告、艺术等方面也有所体现。
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178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的内涵与外延马天勇 宁夏吴忠市文化馆摘要:本文就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从历史概念谈起,围绕着民族与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旨在说明二者之间的深度联系与区别,为我们更好的学习、传承和兴盛中华文化、中国文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国文化;中华民族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日新月异。
从“中华文化”到“中国文化”,我们跨越了时间的维度,这两个概念不断的刷新着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两个概念包罗万象,时间跨度由远及近,有着明显的不一致,但又密切的互相关联着。
一、历史概念小时候我们就知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做人要讲求“仁、义、礼、智、信”,我们的祖国是文明礼仪之邦。
到后来,我们有了国家的概念,我们发现,中国之外没有春节,西方有个节日叫圣诞节,华人影星成龙因为中国功夫享誉好莱坞,原来我们和他们是如此的不同,我们开始管我们的文化叫做“中国文化”。
一说到“中华文化”,我首先想到了绵延5000年的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时代开始,直到今天中国。
我们有着太多的历史印记值得铭记,例如黄帝与炎帝部落的统一、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及民族迁移与融合、元明清时期的大一统等,都很好的承接了“中华文化”的更新与发展。
“中国”一词在民国以前,一直是一个地理名词,用来代指从河南向周围辐射的黄河中下游地域,直到近代反抗西方侵略开始,“中国”一词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中国文化”有点类似于“中华文化”,因为现代中国几乎完全继承了古代中国、近代中国;从狭义上说,“中国文化”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她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各民族文化要素,融现代与传统为一体,伴随着中国人民追求伟大“中国梦”的脚步,逐步开始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
二、民族与国家现在无论是在普通大众的认识里,还是学术界,都有人将“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化”混淆。
在笔者看来,其实二者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WENHUAZONGHENG 文化纵横团 结2020.01C M Y K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吴克峰董颖波文化的三个层次中外学者给出的文化的定义,林林总总大概有数百种之多。
但我们在一般 的表达中讲到文化的时候,多是在三个层次上使用它。
一是在器物层次,二是在制度层次,三是在思想层次。
这三个层次相互关联,并非孤立。
让我们举例来说明。
众所周知,在我们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随着近代以来考古的兴起,考古学家 大量的地 , 们 的诸多遗迹。
按照他们使用的锅碗瓢盆、瓶瓶罐罐,以及制作这些器物的工具与技术,考古学家对他们进行归类,于是有 文化、 文化、龙山文化等各种 文化的名。
在这些文化所发生的时代,文 有 ,大 有后世所谓的典章制度,也应该不存在的系统的思想。
但我们依旧称这些遗存为“文化”。
在这,我们使用的即是文化的第一个次的义一因器物 之曰“文化”。
是考古 , 地, 有 大 上的 , 的物 的地、种类、多 有 。
于是考古学家、历史学家 ,龙的 种 的 关 的 关 所 代, 并的是, 以中 例, 有 文 , 有 以文 的 , 地 的考古文 的。
专家们由此确认,墓葬及其随葬品的规格后面反映的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制度。
比如,考古学家在一处主的陪葬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民革中央网站 www .m文化纵横WENHUAZONGHENG 团结2020.01品有九鼎八&,便可以据此判断墓主的身份是周天子。
如果陪葬品有七鼎六&,便可以判断是诸侯墓等等。
这些随葬品(器物)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当时的礼制%而这一礼制的背后,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
还可以再举一个近代的例子。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等知识分子受到西方器物文明的冲击,意识到器不如人&技不如人,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魏源提岀了“技以制夷”的口号,林则徐也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十年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等林则徐、魏源的思想的实践,他们在器物层次学习西方,不遗余力,凡3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文化的定义及分类1.文化的定义一是广泛的知识并能将之活学活用;二是内心的精神和修养。
传统的观念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它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一切生命文明行为的代称,大自然是人类文化的根本导师和启蒙者。
我们几乎没有一样科学发明是凭空想来的,莫不受自然的启示。
人类的文化是大自然的恩赐。
”——李二和《舟船的起源》“文化本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更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
文化是生命衍生的所谓具有人文意味的现象,它是与生俱来的。
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以示高贵而只愿意称它为本能。
”——李二和《舟船的起源》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狭义的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
In the words of British anthropologist Tylor E. B it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nd habit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Tylor E.B. [1871]. Primitive culture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团体共同的思维特征。
不过“文化”有多少定义,但有一点还是很明确的,即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有人才能创造文化。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不同的文化。
人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也受约束于文化,最终又要不断地改造文化。
我们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
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
没有人的主动创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
我们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实主要是观察和研究人的创造思想、创造行为、创造心理、创造手段及其最后成果。
TheCambridge English dictionarystates that culture is "the way of life, especially the general customs and beliefs, of a particular group of people at a particular time."2.文化的分类Material culture : it covers the physical expressions of culture, such as technology, architecture and art.Immaterial culture : the aspects of culture such as principles of social organization, mythology, philosophy , literature, and science etc.斯特恩H. H. Stern(1992:208)根据文化的结构和范畴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文化即大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big C),狭义的文化即小写的文化(culture with a small c)。
汉科特・汉默里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
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本族语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3.文化与文明区别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②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
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它们都是文化。
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它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一个褒义概念。
4.文化的特点Non-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1)The habits of people in a culture are difficult to change.2)Culture can be extended and inheritedPatriarchal system—→ Clan systemThe adaptability of cultureIn a certain society, the overall, continuous and direct contact with cultures from outside brings some changes to the native culture.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ways of living, lifestyle, social networks, habits and etiquette, and so on.5.汉语中的“文”与“文化”1)古代中国“文”含义:A、彩色交错。
亦指彩色交错的图形。
《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篇十二》:“异色成彩之谓文。
”《易经·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此处的“文”是纹理的意思。
、B、自然界的某些现象。
如:天文;地文;水文。
程颐曾说:“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
”宋濂在《华川书舍记》中写道:“呜呼!文岂易言哉,日月照耀,风霆流行,云霞卷舒,变化不常者,天之文也。
山川列峙,江河流布,草木发越,神妙莫测者,地之文也。
”C、指锦绣等织物。
《楚辞·招魂》:“被(p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
” 王逸注:“文谓绮绣也。
”D、人文——“天文”和“地文”的语义中蕴含着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及宇宙意识,那么“人文”则体现了一种对人类活动的认识,有指礼乐教化,也泛指其他文化现象。
《论语·子罕》:“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朱熹集注:“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
”《礼记·乐记》:“始奏以文,复乱以武。
” 郑玄注:“文谓鼓也,武谓金也。
”2)文化——人文的教化与传播刘向《说苑·指武篇》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诛之。
”《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影响民俗),敷文化以柔远。
” 李善注:“神理,犹神道也。
”这里所谓“文”的内容包含了道德、风尚、习俗、教育等人文形态。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中华文化背景知识1.Question: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and geographic environment?中国文化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联中国传统文化诞生在中国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中国文化的特征(1)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这是人类历史的奇迹,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周边外来文化进行潜移默化中,始终保持着自己完整的风格和日趋完善的系统,长期绵延不绝,使中国文化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发展过程。
(2)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内生文化, 内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生息于黄河流域的汉民族率先发展了自己的文化, 随后便不断融合了中国境内其他的地区及民族的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契丹、辽、金等最终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中华文化并融入她的血脉之中, 没有这种融合, 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的这种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保存和延续的先决条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中国文化是在三面陆地、一面临海,四周较为封闭的地域里发展起来的。
自然障碍将古代中国人与外界隔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这样很容易造成一种隔绝机制,阻断了中国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
加上内部优越的自然条件,几乎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农业文明,周边地区的相对落后,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国人更不愿主动与外部世界打交道。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受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