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伟:用美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文化报
《听颖师弹琴》《琵琶行》《李凭箜篌引》音乐表现手法比较

河南农业2015年第7期(下)唐代是一个诗和音乐的时代,出现了不少将音乐美与文学艺术美完美结合的作品。
其时,摹声写音之诗俯抬皆是,有李颀的《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和《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李白的《听蜀僧浚弹琴》、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霓裳羽衣舞歌》、元稹的《琵琶歌》和《连昌宫词》、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张祜的《观宋州于使君家乐琶琶》等等。
其中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摹声写乐新颖奇特、撼人心魄,被清人方扶南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
反复吟咏品读,不难发现,三诗在表现音乐的手法方面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一、三诗之同三首诗都采用“以声写声”、“以形写声”的拟声方法,从正面描写了音乐的音质、音调、节奏与旋律,展示了音乐的“曲内境界”;又都“以感写声”,“移情于物”,从侧面烘托了音乐的强烈效果,展示了音乐的“曲外境界”。
在诗人的笔下,音乐成了可以听、可以观、可以感的东西。
(一)以声写声,诉诸人的听觉这三首诗,尽管写的乐器各有区别,但这几位作者都借助另一类声音来描摹,刻画了音乐的音质、音调及乐曲的高低徐疾、跌宕多变的过程,促成了听众对音乐的体验。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先是“昵昵儿女语”的轻柔细屑,再是“勇士赴敌场”的昂扬激越,开始是“百鸟喧啾”的喧哗,之后是“孤凤凰”的“失势千丈”;而白居易的《琵琶行》,一会儿“嘈嘈如急雨”,一会儿“切切如私语”,一会儿“间关莺语花底滑”,一会儿“幽咽泉流冰下难”,一会儿“无声胜有声”,一会儿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至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时而“昆山玉碎”,众弦齐鸣,时而凤凰鸣叫,响遏行云:在这些作者的笔下,这音乐,都有清和与激越,都有单调与复音,有跌宕,有起伏,有诗意,有韵味。
几位作者在描摹时,都似乎不约而同地借助“鸟鸣声”与“人语声”及临战前“战士出征声”来拟声:或“百鸟”齐鸣,或“凤凰”引吭,或“莺”语花底;或“勇士赴敌场”,或“铁骑突出”鸣“刀枪”;或“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或“小弦切切如私语”。
如何运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

唱 出 了 中 国歌 曲 的 韵 味 才 能 成 功 的体 现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的 美 丽 总 的来 说 . 在运用美声唱法进行中 国
美 声 唱 法 被 公 认 为是 世 界 上 最 科 学 的演 唱 方 法 之 一 , 利 用 美 声 唱 法 进 行 声 乐 表演能够获得较好的结果 . 声 音 听 起来 相 对柔和 、 和 谐 。 现 阶段 美声 唱 法 已经 成 为
韵 味 .在 演 唱 的 时候 就 应 该 注 意 节 奏 : 北 方歌 曲相 对 来 说 拥 有 大气 恢 弘 的韵 味 . 演
曲 有 着 巨大 的 文 化 差 异 . 在 风格 、 实 际 内
了各 大声 乐学 院 基 础 的 教 学 内容 . 将 美 声 唱 法 更 好 地 与 中 国 歌 曲 是 实 际 情 况 相 结 合 也 是 现 阶段 学 习 的重 点 目前 很 多 的歌 唱 家、 学 生 在进 行 中 国歌 曲表 演 的 时候 都
多个 元音 组 合 进 行 发 音 的 . 在 进 行 声 乐演 唱 的 时候 很 多音 实 际 上 没 有 发 声 . 这 一 点 与 中 国发 音 是 有 明显 区别 的 汉 字 发 音 比 较 重视尾音 . 注 重宇尾 . 几 乎 每 一 个 拼 音 都 是 要 发 出声 音 的 其 次 中文 歌 词 非 常 重 视押韵 . 所 以在 发音 的时 候 也 应 该 重视 这
的背景 、 风格 、 特 点相 结合 , 才 能唱 出符合 中
做 好 中 国歌 曲 的演 唱 工 作
万缕情思寄挥戈策马 千般咏叹歌铸剑为犁

万缕情思寄挥戈策马千般咏叹歌铸剑为犁作者:居其宏来源:《音乐生活》2022年第03期2021年底,沈阳《音乐生活》编辑部崔健同志来电,说该刊要为徐占海老师做一期“封面人物”,约我写一篇文章,为徐占海站台,也为《音乐生活》助威。
占海是我人生老友、歌剧好友;《音乐生活》在上世纪80—90年代曾是与我有绝佳合作的刊物,我在该刊开辟“杂品寮”专栏,发表过大批的杂文和随笔;此次再续前缘,以文会友,安得不乐?乃欣然命笔,写下这篇小文。
一、徐占海歌剧创作盘点1990年底,我与徐占海初识于湖南株洲。
其时,由他作曲、辽宁歌剧院创演的歌剧《归去来》参加全国歌剧音乐剧观摩演出,作为歌剧研究者的我,乃与戴鹏海、蒋力等一帮评论界“歌剧死党”欣然前往欣赏。
演出之后,在蒋力私下组织的民间座谈会上,第一次见到徐占海,大家祝贺演出成功,而我则对剧中嫦娥与后羿的戏剧性二重唱表示特别赞赏。
此后,我与徐占海因歌剧而结缘,彼此见面的机会日见其多——或共同参加歌剧界的观摩或研讨,或与蒋力等歌剧老友去沈阳、到北京观剧时,常应徐占海及其夫人王萃热邀到沈音路边小摊或他的北京居所聚会小酌,在推杯换盏、欢声笑语间畅论中国歌剧之昨日、今朝和未来;尤为难忘者,是2002年至2003年间,我与徐占海一起担任文化部“文华奖”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评委,天天与他工作、生活在一起,对其人品、作品、艺品的了解也日益加深。
徐占海小我两岁,身量虽算不上高大威猛,但其内在气质却是典型的关东大汉,性格率真豪爽,为人旷达乐观,对朋友热情真诚,是个可亲、可爱、可敬、可信赖的哥们儿。
在专业上,徐占海附中、大学均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自作曲系毕业后即留校从事作曲教学,后被评为作曲教授、硕士生导师。
其创作广及戏曲、舞剧、交响音乐、合唱、影视音乐等诸多领域,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唯对歌剧艺术情有独钟——自1990年以歌剧处女作《归去来》崭露头角以来,相继推出两部歌剧力作《苍原》和《钓鱼城》;若论数量虽不算多,但论质量,后两部则是徐占海歌剧创作生涯之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足堪称90年代以来我国原创正歌剧的扛鼎之作,由此奠定了徐占海当代一流歌剧作曲家的地位。
《幽兰操》的传承与创新

《幽兰操》的传承与创新摘要:文章选取中国古诗词歌曲《幽兰操》为研究对象,从作品创作分析、演唱分析、传承与创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对“词与旋律的结合”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关键词:《幽兰操》;词与旋律;创作;传承;古诗词一、《幽兰操》音乐文本分析目前通过各类视频、音频网站检索,可搜得9个版本演绎情况,包括声乐演唱、乐团演奏、舞剧表演、文化音乐节目等形式,最早为2010年由王菲演唱的《幽兰操》,这首作品采用通俗的演唱形式,由讴歌作曲。
除此之外还有带管弦乐伴奏的声乐版本,为2015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幽兰操》(张宁佳演唱,赵家珍演奏古琴,柴亮演奏小提琴)。
另外在2019年演出的原创民族舞剧,《孔子》中也运用了《幽兰操》的音乐作为伴奏。
在目前可搜集到的9个幽兰操版本中,有6个版本为赵季平先生创作的《幽兰操》,另有讴歌作曲一首,张渠作曲一首,及舞蹈配乐一首。
具体版本如下:表1 琴谱列表本文所述的《幽兰操》为作曲家赵季平先生2010年创作的声乐曲,赵先生在继承古琴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改编,以中国调式为基础创作的带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
作品体现了他创作声乐作品中时代化的特征,同时也是对于古诗词音乐的中国特色传承。
二、《幽兰操》曲式分析古琴深邃静远的表达,中间两端的对比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人不同,不相为态”的情绪抒发,音色越纯净,声音越清晰。
赵季平先生创作的《幽兰操》版本是将钢琴和声乐的结合,与古琴版相比,作曲家赵季平通过自己对于中国音乐的领域的独特见解,既继承了古琴中音域、声音力度的灵活,进行着中国音乐特色的保留。
同时加入旋律线条的铺垫,将低音、中音、高音旋律线进行丰富,肢体不断加强,在音乐色彩效果上打破古琴版的单薄,并进行新的创新。
音乐要表达一定的内容和情感,就必须要有一个特定的曲式结构。
音乐的发展就如同事物的进行发展状态一样,需要有前进的动力,暂停的休息,喷发的进行,稳定的发展。
《幽兰操》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分析学语境中高为杰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探究

I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分析学语境中高为杰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探究袁慧婷张文歌中南民族大学摘要:本文从分析学的角度对高为杰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究,着重从旋律语言、和声色彩、调式调性、力度结构、曲体结构以及钢琴伴奏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在当下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中,应当坚守音乐创作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中国古诗词文化有很好地继承。
关键词:分析学高为杰艺术歌曲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0-0053-03我国是一个拥有浓厚诗词文化的国度,善于将诗词与音乐进行高度融合,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数千年来优秀的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声乐艺术沉淀的结晶,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国特色和中国美,是声乐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是声乐艺术中的瑰宝。
历史上编辑成册的《诗经》《乐府诗集》《玉台新咏》等均是歌词佳篇,而这一文脉传承至唐、宋、元时期达到鼎盛。
关于古诗词歌曲,在音乐史上应是一个近现代名词,指的是西方艺术歌曲引入中国之后由专业作曲家根据古诗词而创作的艺术歌曲体裁,所以在形式上是西式的,但在内容和精神实质方面完全是中国化的,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气质在音乐艺术中的高度反映和概括。
高为杰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兼具独创性与个性的作曲家,创作出了诸多多样体裁和风格的作品,其中许多作品已经成为经典而广泛流传,从古诗词歌曲方面来看,他创作的《静夜思》《赠别》《元曲小唱三首》等备受人们的关注,并成为音乐学院教学、音乐会舞台上的保留曲目。
如何认识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当下文化意义,对准确阐释、总结高为杰的古诗词歌曲艺术特征有着积极意义,本文欲从分析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
一、旋律语言的腔韵性在声乐体裁的作品中,旋律始终是最为核心的音乐形态,也是构成音乐内容的基础。
从音乐旋律形成的主因看,主要是语言在起重要作用,旋律和语言的共性特点在于声调与节奏的融合性。
美声唱法演唱技巧在中国民歌演唱中的应用

美声唱法演唱技巧在中国民歌演唱中的应用作者:于洋来源:《北方音乐·下半月》2014年第01期一、美声唱法美声唱法意大利文是“belcanto”,中国汉字译为“美妙的歌唱”或“美好的歌唱”。
美声唱法在17世纪的意大利是一种极有影响力的演唱唱法。
在17、18世纪,美声唱法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欧洲出现了两个辉煌时期:(一)是出现了阉人歌手,(二)到了19世纪达到了完美的阶段,以罗西尼、唐尼采蒂、贝利尼和威尔第为代表,其唱法的要求很科学,它有一套完整的声乐系统训练。
美声唱法要求歌唱的发声科学,声音统一,音色穿透力强,音域宽广,音量控制自如,有科学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等。
法国男高音歌唱家杜普雷在巴黎歌剧院的舞台上,以他宏大的音量、雄浑的胸腔共鸣、高超的演唱技巧震惊了整个欧洲,把美声唱法推上了世界舞台。
二、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我国民间的一种唱法,是在我国各个社会文化历史发展时期中各地区、各民族间流传着不同的歌唱艺术方法、歌唱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系的总和,其中包括各民族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
民族唱法,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
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
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民间大嗓演唱。
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
这种原始的演唱方法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风格,普遍带有说唱性,其声音音质明亮,声音位置靠前。
三、美声唱法演唱技巧在中国民歌演唱中的应用歌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从歌唱方法来说,除了具备先天的条件外,最重要的是要经过科学的基本训练,正确掌握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方法及综合运用。
1 运用呼吸在《美妙的歌唱法的技术》一书里写道:“艺术的歌唱所需要的呼吸方式,是横膈膜呼吸法,这是唯一能引导充分的气息安谧而不费力地从肺部直达发声器官的方法。
身体的姿势一定要轻松自然,肩部稍向后倾,让胸部自然挺直而不要先提高它。
李亚伟诗歌的古典美

李亚伟诗歌的古典美
诗歌是一门艺术,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化发明之一。
李亚伟是一位
优秀的中国诗人,其诗歌总是以古典的美丽曲调表达出来,他的诗歌
借助文字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愉悦,使人们享受到一种宁静的喜悦心情。
李亚伟一生热爱诗歌,在他的诗作中,古典气息溢满,诗词让人
们听了就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尽情享受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
他那深层意蕴的词句,弥漫着一种细腻而深远的气息,使读者仿佛置
身一处宁静的桃源里,被安慰,慰藉,让人心旷神怡,洗涤心灵,净
化心灵。
他的诗歌背后有着深刻的思想,作品体现出的是一种关于哲学的
演说。
他用一种简洁流畅的句式表达出思想,使读者感受到妙勒桑尼
哲学观念里的朴素自然,还有开放诗歌观念里的力量与无限想象。
李
亚伟曾说,“诗歌既是生活也是艺术,是心灵的寄托,也是精神的愉悦。
”这一话,将其那淋漓尽致的古典魅力完美地展示给人们。
李亚伟诗歌的古典美,不仅让人们聆听到优美的文字和用语,更
让人们在视觉上和精神上相互和谐,感受到古老文明的精华,让每个
人的生命赋予一种诗意的趣味。
古典的美,使人怀念而又着迷,将心
旷神怡的细腻与哲学思维构成独特且含蓄的美,引领我们走向古典诗
歌的殿堂,开启一次千变万化的旅程,在这殿堂里追寻宁静,找到生
活灵感。
《2024年美声唱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范文

《美声唱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篇一一、引言在悠久的音乐文化历史中,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
美声唱法作为一种精湛的声乐技巧,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美声唱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分析其特点及重要性,以期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美声唱法的特点美声唱法是一种源于欧洲的声乐技巧,具有音域宽广、音色优美、气息流畅等特点。
它要求演唱者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良好的发声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美声唱法注重音准、节奏、音色、共鸣等方面的控制,使演唱者能够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三、美声唱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1. 音准与节奏的把握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韵律和节奏具有独特性,要求演唱者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音准控制能力。
美声唱法在音准和节奏方面的严谨性,使得演唱者能够准确把握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韵律和节奏,使歌曲更加动听。
2. 音色的运用美声唱法具有丰富的音色变化,能够根据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调整音色。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演唱者可以通过调整音色,使歌曲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表达悲伤情感时,可以采用柔和的音色;在表达激昂情感时,可以采用明亮的音色。
3. 共鸣的控制美声唱法注重共鸣的控制,通过调整发声位置和共鸣腔体,使声音更加丰满和富有层次感。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共鸣的控制对于表达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表达高亢情感时,可以通过调整共鸣腔体,使声音更加高亢激昂。
4. 情感的表达美声唱法不仅是一种声乐技巧,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演唱者需要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观众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美声唱法的运用,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和深刻。
四、美声唱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重要性美声唱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运用,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美声唱法的运用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加动听和易于传唱,有助于普及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巧伟:用美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中国文化报
赵倩
8月10日,在文化部与哈尔滨市共同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声乐人才展演”上,美声歌者李巧伟以在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选段《你赢得了诉讼》及著名作曲家陆在易作曲的《望乡词》两首歌中的精彩演唱,获得了在场专家的高度评价与肯定,并在当天下午的排练中得到了著名歌唱家廖昌永的指点。
这次演出经历再次为湖南省和他的工作单位衡阳师范学院赢得了荣誉。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在今年的6月,李巧伟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了他的独唱音乐会。
这一次,他首开地方高校教师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厅——国音堂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的先河。
作为一名年轻的歌者,李巧伟能从全国3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进入全国美声组前20名,代表湖南省站在“全国优秀声乐人才展演”的舞台上,足以证明他的演唱实力。
这恰恰印证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梅花香自苦寒来”。
熟悉李巧伟的人都知道,他能取得如此的成绩,源自于他对声乐艺术的执念、源自于他锲而不舍的耕耘、源自那年复一年的艰苦磨砺。
李巧伟生于河南洛阳伊川县的农村,他自幼喜爱唱歌。
虽然家境贫寒,但是考学的关键时期,目不识丁却深明大义的母亲将家中仅有的200块卖玉米的钱给了他,让他去学习音乐。
他通过自己勤奋,最终
考取了河南师范大学音乐系,正式开始了专业的学习之路。
李巧伟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声乐的学习上,废寝忘食,总是最后一个被琴房管理员“轰”出来。
他省吃俭用,将省下的钱都用在了拜访名师、
购买声乐CD上。
大四毕业音乐会上,他的一曲《请你别忘了我》让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
大学毕业后,李巧伟只身来到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成了一名教师。
他热爱声乐,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未曾放松过。
他说,自己已经记不清,书架上的声乐学习书籍和视频光盘已经反复看过了多少遍;更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在去往各种学习班和各级别比赛的火车上度过的。
他工作仅有10余年,却取得了诸多的重要奖项: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湖南赛区一等奖、全国决赛奖;第一届香港国际歌剧比赛一等奖;第四十一届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选拔赛二等奖;湖南省高校声乐比赛金奖等。
有一年,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赵登营在衡阳书院讲课,他有幸作为示范嘉宾上台演唱,赵老师两次惊叹:“在湖南还有这么好的男中音~”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对李巧伟声乐演唱能力的肯定。
2015年,在声乐道路上“永不满足”的李巧伟,又成功入选教育部“2015 年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音乐学院高级访问学者”,走进了中国音乐学院,跟随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杨曙光学习。
他说,来北京的目的很明确,即是希望提升演唱能力。
这次访学经历,对于李巧伟而言,是一次重要的艺术转折点。
因为,他的演唱风格也从单纯的美声歌曲演唱,又增加了用美声唱法来演绎中国民歌和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如《杏花天影》、《扬州慢》、《大江东去》等。
在选修诸多老师的民族音乐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民间音乐如民歌和戏曲等形式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重要意义。
此外,他对声乐艺术的认识也超越了琢磨“技术与方法”的层面,上升到了追求更深刻的“艺术表达”的阶段。
之所以如此,不仅是因为这是杨曙光的长项,而且还因为李巧伟具有较好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积累。
因此,在半年苦苦钻研之后,他的声音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更是得到了杨
曙光的认可,并受邀参与其新专辑的录制,演唱了其中的《淡黄柳》、《鹿鸣》等曲。
他在学期结束时的独唱音乐会曲目的安排上,一半曲目都是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李巧伟直言,这将是他今后声乐艺术的重要一翼。
“宝剑锋从磨砺出”,没有10余年的声乐学习与舞台实践,李巧伟就无法从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演唱者成长为一名频频在国家级舞台上现身的青年歌者。
尽管他的演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是每一次舞台经历,都将化作他成长和进步的砝码,也都会成为他不断回顾与检视自我声乐之路,进而踏实前行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