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与文化区域相互关系管窥
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民族
▪ 中华民族是定居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中华 民族现有56个民族。
▪ 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 民共同开拓和巩固的。
▪ 汉族的前身华夏各族,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 族,汉族融合了其它民族,在数量上高居首位, 在经济文化上保持着总体上的优势,成为中华民 族的主体和核心。
▪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大多数朝代是汉族统治的 多民族国家。但是非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蒙古 代。
▪ 5、元:(中国版图最辽阔)
唐、元朝北界到西伯利亚 (李白出生 在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 内)
▪ 6、清:最终奠定当今疆域的基础
▪ 7、今天:960万平方公里
附录:中国历代疆域的变化 一、“中国”寻根 (葛兆光 讲座)
二、“中国”含义的演变
▪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观念 和生活方式。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饮食、葬礼、服装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 地理环境对开放、对国与国的交流影响很大,改 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飞速发展便是例证。深圳、 上海的开发,就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
▪ 我国地势比较封闭,西高东低的地形,大部分是 高原、平原和戈壁沙漠,只有东南是海岸线,三 面封闭,一面环海 。唐高僧鉴真沿海而行,四 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明郑和先 后七次下西洋,也是沿海而行。总体上中国自然 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天然的封闭。
历史练习题(必修一、二)

部分历史题选1.(2009山东文综, 9,4分)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 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 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 后是自己的……” 这反映出贾母( )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答案] C[解析]“外人” “自己” 说明贾母以贾家为内, 林家为外, 家族观念强烈, 而家族观念是宗法观念的一种表现, 故C项为正确答案。
A、B、D三项均没有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意图。
[变式训练1] (2013广东, 12,4分) 战国以前, “百姓” 是对贵族的总称; 战国以后, “百姓” 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分封制的加强B. 宗法制的衰落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 井田制的推行[变式答案] B[变式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 战国以前, 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 战国以后, 普通民众也可以被称为“百姓”, 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 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 故选B项。
战国以后, 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 故排除A、D 两项; 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2.(2009浙江文综, 14,4分)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请依据留存信息, 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答案] B[解析]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 与题干图片相符合。
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 “通判” 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变式训练2] (2010全国Ⅱ, 14, 中)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 宋初仍有“《文选》烂, 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 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变式答案] B[变式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不正确, 西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唐宋时期, 儒学地位依然较高; C项不正确, 隋唐时期, 随着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社会上书籍日益丰富; D项与题目中的“宋初”不符。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厚重、璀璨辉煌,涵盖了广袤的土地和多元的民族,这些都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
而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地理环境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紧密融合,相互影响、互相作用,推动着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一、地域狭长的东亚文化圈地理环境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
中国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中心,东临大海,南接东南亚,北接蒙古和西伯利亚,西邻中亚和南亚,地域狭长,南北绵延五千多公里,东西纵深近四千公里。
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必然会受到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外来文化的融合,更通过吸收、转化和创新,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
二、中华文化的卓越成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雨,而正是源于中国卓越的文化传承,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文化最为丰富、传承最为深厚的国家之一。
中国文化是从周秦开始的,到汉朝时期,世风日盛,文化开花,三国魏晋时期,文学艺术更加丰富,盛唐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它是中国文化的巅峰时期,贞观之治的开展,使得社会各个门类都有了重大进展。
而宋朝时期,新的文化观念和科技思想大力开拓,使得文化发展获得进一步壮大。
每一个朝代都在文化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三、宗教文化的多元发展中国的宗教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
中国的宗教文化发展与其他文化发展一样,与地理环境有关,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宗教文化复杂多彩,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思想在中国都有一定的发展和影响,每种宗教思想通过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传承的多元性质。
四、文化传承的局限及挑战尽管中国文化历经沧桑,卓越成就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文化传承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其次,中国过于注重传统文化的维护,对新文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这种状况可能会对中国文化投射出负面影响。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
二是险峻,如华山。
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
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
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
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
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
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
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
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
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古代文明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古代文明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历史地理与古代文明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环境为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条件。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历史地理与古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1. 大地的神奇之美中国地处亚洲东部,拥有广袤的土地。
中国境内地理环境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
诸如长江、黄河和珠江等重要水域为古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古代,农业是中国主要的经济支柱。
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
黄河流域的河套平原和豫北平原肥沃的土地使中国人民得以从事农业生产,滋养了古代文明的发展。
2. 多样的气候带来的影响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
这对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方地区的寒冷气候,迫使人们寻找保暖的方式,例如厚厚的棉被和羊皮袄,这也促进了北方地区棉花和绵羊的发展。
南方地区的湿润气候则适宜农业生产。
中国南方地区有丰富的降雨和温暖的气温,这为稻米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南方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也孕育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发展。
3. 文明的诞生与演变中国古代文明的诞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中国的地理因素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古代的农业社会需要人们依靠自然环境进行生产,这促使他们与地理环境保持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也受到交通和贸易的影响。
中国境内的河流和海洋为古代的交通和贸易提供了便利。
黄河和长江是历史上重要的水上交通干线,连接了北方和南方,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贸易。
4.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也对古代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不同的民族和部落,使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
比如,西南地区的山区和峡谷环境培养了彝族、藏族和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他们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
中国的历史地理还对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

中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互为补充,相互影响。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的历史地理包括地理环境对中国历史演变的影响以及历史事件对地理版图的塑造。
首先,中国拥有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
这种多样性的地质构造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比如,中国的长江和黄河给予中国人民丰富的土地资源,并为农业、交通和贸易带来了便利。
另外,中国的山脉、河流和湖泊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安全防线和天然屏障。
例如,长城的建造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入侵,并保护中原地区的稳定。
其次,历史事件也对中国的地理版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各个朝代更迭、战争和迁徙都会改变地理边界和人口分布。
例如,秦朝统一中国后,修筑了连接北方和南方的大运河,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又如,元朝的统治导致汉族大北迁,形成了中国边疆的格局,并带来了新的文化影响。
二、中国的文化地理中国的文化地理是指中国不同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带来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些民族文化的差异往往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藏族和蒙古族生活在高原和草原地区,其文化与畜牧业、牧民生活密不可分。
而汉族则分布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其文化与农耕文明和中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此外,中国的不同地域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景观。
比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苏州的古城和丽江的古镇,都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历史、艺术和建筑风格。
三、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的关系中国的历史地理与文化地理相互影响,既有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塑造,也有文化对地理版图的改变。
首先,地理环境为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比如,江南地区的丰富水资源和肥沃土壤,促进了江南文化的繁荣。
而中国西南的山水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文明。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大兴安岭与阿尔泰山区域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 候因素,蒙古高原内 陆干旱缺水,植被稀 疏,不适宜农耕文明 的发展,因而汉人很 难根除北方威胁,常 常只能采取守势,处于被动的战略地位。而大兴安岭和阿尔 泰山作为蒙古高原东西两界,由于山脉阻隔季风等因素,雨 水多,土壤较为肥沃,因而成为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区。北 方游牧民族需要此地来养精蓄锐,而南方汉人则需要通过此 地作为支点以改变被动的局势。如汉朝张骞出使西域,阻碍 匈奴从阿尔泰山区域获取资源。
第二等
第三等
第四等
明清时期
疆域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农耕和游牧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自秦汉以来,扎根于中原地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汉人和居于 蒙古高原以游牧文明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以长城为界,冲突不断。 如何处理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成为了各个朝代皇帝最重视的问题之 一。历代疆域的变迁很大一部分是北方地区的变动,来自北方游 牧民族的侵袭是中国历代疆域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疆域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魏国的农业发展
• 东汉末年长期的军阀混战,人民大量死亡流散,农业生产遭到 严重破坏,工商业也随着凋敝了。 • 曹操利用黄巾军的条件﹝劳动力和农具等﹞开始在许下屯田以 后,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到曹魏建国后,北方的许多地方都 成为屯田区。民屯多在内地,军屯多在边地。先后实行屯田的 地区主要有许昌、颖川﹝今河南禹县﹞、洛阳、荣阳﹝今河南 荣阳东北﹞、原武﹝今河南原阳﹞、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野王﹝今河南沁阳﹞、襄城﹝今河 南襄城﹞、汝南﹝今河南汝南东北﹞、南阳﹝今河南南阳﹞、 梁国﹝今河南商丘南﹞、沛国﹝今安徽淮北西﹞、谯郡﹝今安 徽毫县﹞、魏郡﹝今河北磁县东南﹞、钜鹿﹝今河北宁晋西南 ﹞、河东﹝今山西夏县东北﹞、上党﹝今山西长治北﹞、长安 ﹝今陕西西安﹞、上邽﹝今甘肃天水﹞等郡国。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与文化传承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与文化传承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与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方行政不仅是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和调控,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地方行政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地方行政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地方行政与文化传承的案例来探讨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与文化传承。
在古代中国的社会体系中,地方行政是贯穿始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行政既是村社自治的基础,也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管理和调控手段。
地方行政通过监察、考试、赏罚等手段,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然而,地方行政并不仅仅是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它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地方行政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注重礼仪、教育、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
例如,各地方文武百官职位的设置、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制度,都是地方行政中重要的文化元素。
通过对礼仪规范的遵守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地方行政在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具有多重功能与特点。
首先,地方行政是政府对地方的执行机构。
它代表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政策进行实施,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其次,地方行政是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重要桥梁。
它通过收集和传递信息,协调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维持地方与中央的关系。
再次,地方行政也是地方自我管理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村社自治是地方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方行政的推行,地方居民能够自行管理和调控事务,维护地方稳定与繁荣。
地方行政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例如,古代中国的县学是地方行政中重要的教育机构。
在这些学校里,地方行政通过选派优秀人才培养,传授礼乐、经史、文学等传统文化,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地方行政还通过文庙、庙会等活动,扩大了地方文化的影响力。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地方居民的生活,也促进了地方文化的繁荣。
地方行政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也可以从具体案例中看出。
例如,云南大理古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地方行政中心。
在大理古城,地方行政与当地的文化传承有机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中国历史上自然区域、行政区划以及文化区域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迄今似乎未见过有专门的讨论。
本文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对这一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由于题目较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先以例证式的方法予以说明。
在这三种区域中,行政区划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产物,由法律形式予以确认,有最明确的边界与确定的形状;自然区域是地理学家对自然环境进行的科学性的区划,不同的科学家与不同的地理观点,形成互有差异的自然区划方案。
文化区域则是相对较不确定的概念,一般由文化因素的综合来确定,具有感知的性质,主要是人文地理学者研究的对象。
自然区划虽有不同的方案,但由于其所根据的是确定的自然环境,所以各方案之间相去不是很远。
行政区划虽由现实的政治需要而确定,但要受制于历史传统与自然环境,从来都是在已有的体系上进行调整与改革,不可能凭空设想一个全新的体系。
而历史传统中既包含历史自然环境变迁的因素,也有历史文化区域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文化区与自然区也有依存关系,尤其是小文化区与自然环境关系更为明显。
要之,行政区与自然区和文化区三方之间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一、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基本关系行政区划是在自然地理环境的背景上所划定的政治空间,因此在人为的政区与天然的地理环境之间就存在契合与否的问题。
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活于其中的植物动物等因素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
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一个农业国家,对于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有很深刻的认识,深知行政区与自然区的一致对农业生产管理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总是尽量保持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一致,以利农业经济的发展,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是长治久安又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这个目标是摆在有利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上的。
而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统治者不断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到逐步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在这种政治思想的指导下,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的一致性越来越差,尤其是高层政区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后期与自然环境之间已经存在相当大的背离现象。
按照最近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方案,中国可以分成三个大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
这三大区又可进一步分成七个自然地区和三十三个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5%,总人口的95%,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农耕区。
对于作为中国历史疆域主体部分的东部季风区,古人早就认识到其内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季风区内可以划出三条东西向的分界线,第一条是在东北自然地区和华北自然地区之间,正与战国时期的燕国长城的东段重合。
这条界线使得今辽宁省大部地区在自然区划方面属于华北而不属于东北。
而在《禹贡》所划分的九州方案中,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同处于青州之中,说明古人对这一界线的认识与今人一致。
第二条界线是分开华北与华中两个自然地区的秦岭-----淮河一线。
这是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此线南北两侧,无论地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显著不同。
比如从气候上来看,此线是最冷月太阳幅射热量收支相等(即一月份平均温度为摄氏零度),也是全年水份收支相等(即降水与蒸发相等)的标志线。
这个标志作用自古以来就被观察到,"桔过淮即为枳"可以说是这一观察的最形象的总结。
由于上述原因,秦岭-----淮河一线历来被视为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不但南船北马、南米北麦由此线而判然,甚至分裂时期南北政权的对峙也常以此线为界。
而且在元以前统一王朝之中,行政区域的划分基本上不跨越这条界线。
第三条界线是华中地区与华南地区的分界,也是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
这一界线在地理学家当中争议最大,大致在北纬二十一度至二十五度之间波动。
极端南界的方案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其他方案则画在南岭与北回归线之间。
在北回归线以南,夏天时太阳可以从北边的窗户射入屋内,古代称之为"北向户"或"北户"。
但对于北回归线古人的认识还不是那么具体,必须以山脉河流为标志才能更直观地感觉到,所以南岭常被近似地当成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岭上著梅未"就透露了岭南与岭北梅花开放先后的差异,标志着岭南地区近乎热带的风光。
这条界线不如第二条界线重要,但在元代以前,行政区划界线也大致遵循此线,除了个别地点,一般不被跨越。
由三条界线所划出的四个自然地区以下,又可细分为十九个自然区。
而在华北地区与华中地区内的自然区界线也极富标志性。
在华北,由于距海的远近与湿润程度密切相关,离海越远,湿润程度越低,因此自然区界线呈南北走向。
如太行山与西河(即陕西与山西之间的黄河段)就使河北、山西和陕西处于不同的自然区之中。
在华中,地势的抬升与降水量密切相关,因此武夷山、雪峰山、大别山、巫山、乌蒙山都成为重要的自然区分界线。
历代王朝的正式政区大部分分布在华北与华中地区,这些垂直的自然区的分界线也都成为政区之间的界线。
以下我们更具体地来分析一下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关系的历史变迁。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为了控制边远地区,曾对某些政区,实行过犬牙相错的划界的措施。
这一措施的实质是使政区的边界不和重要的山脉或河流相重合,以避免那些地区负险对抗中央政权。
但从大的范围看来,秦代郡级政区的幅员与自然地理区域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或者是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或者数郡组成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少数情况下一郡包含几种不同的地貌类型。
北方的关中与山东地区开发充分,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因此郡的幅员较小,往往是几郡组成一个地理区域,如邯郸、钜鹿两郡为黄河与太行山间之三角冲积平原;雁门、代郡、太原、河东与上党五郡组成山西高原,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当然这五郡又各自为一个地理单元:雁门郡是大同盆地,代郡是蔚县、广灵盆地;太原郡是太原盆地,上党郡是潞安盆地,河东郡是汾河陷落谷地及河东盆地。
其他自成一个地理单元的郡还有不少。
最著名的是首都所在的内史,正占据当时最富庶的关中盆地,或称渭河冲积平原,今天依然是著名的八百里秦川。
也偶有一郡包含两种地貌,如三川郡包有豫西山地和伊洛小平原。
南方在秦代开发尚浅,地广人稀,郡域很大,甚至一郡超过今天一省,所以常自成一地理区域,或包括几个地理单元。
如巴郡是川东摺曲山地及嘉陵江流域,蜀郡是成都平原及川中丘陵,闽中郡是浙闽丘陵,九江郡是淮南平原与丘陵及鄱阳湖盆地等等。
秦郡的划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每郡都以一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这高原或山地,以便保证有相当地可耕地,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一坚实的基础。
汉兴以后,出于政治需要,已破坏了秦郡分划的主意。
首先把秦郡划小,如内史一分为三,每郡都成支离破碎之区。
其次是削王国之地以充实汉郡,使王国周围汉郡领域不断变化,以至如西河郡跨黄河两岸,临淮郡居淮水东西,与地理区域脱离了关系。
当然南方的汉郡由于地域缩小,也有个别郡反面与地理区域相符,如豫章郡恰好是鄱阳湖盆地的范围,但这样的例子不多。
因此汉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已与自然地理区划脱离关系,直到隋代重新统一全国以后才又有了变化。
隋炀帝在大业三年进行行政改革,将三百余州调整为一百九十个郡,并使绝大部分郡界与山川形势相符,这不但为以后唐代的十道分划奠定基础,而且也使唐以后的统县政区又与秦郡一般,大致与自然地理区域相适应,但当然是在更小的地域范围内。
隋郡的幅员远比汉郡为小,比秦郡就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因此就每一个郡而言,多数只是一个地理单元的一部分而已。
但就一组郡而言,却往往与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相合。
因此秦隋划郡原则的对比,前者重区域,后者重分界。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天下诸州以山川形便分为十道,这十道严格地以名山大川及关隘要塞作为界限,并以之取名,形成在地貌组合方面相当完整的地理区域。
这十道是:关内道,潼关以西,陇山以东;陇右道,陇山以西;河北道,黄河以北;河东道,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河南道,黄河以南,淮河以北;淮南道,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山南道,南山(即秦岭)以南的汉中、川东山地、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剑南道,剑阁以南的四川盆地西半部;江南道,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岭南道,南岭以南。
以上十道除山南道东西界外,各道之间都有明确的山川界线。
中国的地貌大势是西高东低,主要河流山脉都呈东西走向,因此十道的划分即以这些山川为骨干,先沿黄河、秦岭-----淮河、长江及南岭横切四刀,再以南北向的次要山川太行山、西河、陇山及淮水之源的桐柏山和嘉陵江为标志竖切五刀,就形成了十个地理区域,十分自然,也相当合理。
十道的分划对唐代三百余州起了分组的作用。
唐初派遣按察使、巡察使赴各州进行监察工作,年底回京汇报,这些使节之间的分区巡视肯定与十道有关系。
所以开元年间将十道分成十五道以后,就正式成为固定的监察区。
时隔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全国范围内被划为四十来个方镇以对付叛乱,这些方镇在唐后期成为实际上的高层政区,其幅员多与自然地理区域相对应。
如原来的江南西道被调整为宣歙、江西、湖南三个观察使辖区,江西观察使与今天江西省完全一致,是一完整的自然地理区域,湖南观察使则对应于湘、资二水流域。
另外福建观察使也与今天的福建省毫无二致,为浙闽丘陵的南半。
唐代的州由隋代的郡划小而来,在地貌方面也大多自成一小地理区域。
例如今浙江省在唐代分成十个半州,即杭、湖、越、明、睦、婺、衢、温、台、处十州及苏州的南小半。
浙江北部是太湖平原,南部则是众多河流谷地。
在这十个半州中,温州是飞云江流域和瓯江的下游,处州则由瓯江支流小溪与大溪流域组成,台州包括整个灵江流域,明州覆盖了甬江流域,湖州则与苕溪流域相对应。
至于钱塘江流域乃由衢、婺、睦、杭诸州所分割,每州各包括其一条支流。
浙江在唐代已经得到比较深入的开发,所以州的幅员已经够小。
除了东北一隅以外,十个州的地域和界线自唐代直到清末一千年间毫无变化,只有名称的更改而已。
诸州之间由于关山阻隔,形成一个一个的小封闭圈,成为长期保持稳定的地理基础。
可见政区的分划若与自然地理区域相一致,就有可能保持长期的稳定。
唐代无论分道还是划州,都力图使之与自然地理区域相适应,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寻求同一政区之内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均一性,以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直到二十世纪的今天,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工作依然是直接为着农业生产服务的。
因此了解不同自然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并使行政区划与某一自然地理区域相对应,显然有助于古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进行统一指导和规划。
同样的气候,均质的土壤,完整的地形有利于进行同一类型的生产活动,简化农业生产管理,便于进行水利建设。
所以秦代与隋唐都有意使统县政区的分划与自然区划相一致。
汉代由于主要矛盾在于政治方面,在于中央专制皇权与地方诸侯王分权的对立,所以西汉尽一代之力,以分化瓦解东部地区诸侯王国林立的局面,既夺取王国支郡为汉郡,又以蚕食方式不断扩大这些汉郡的领域,因此郡域与郡界不断浮动,在这种情况下,而求其与自然地理区域相对应,岂不是等于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