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面神经炎)(2018改)
2017-2019年面瘫诊疗方案分析、评价

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价(2017)患者病程在60天内的,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症候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X 100%。
痊愈:疗效指数≥85%;患者面部功能恢复,健、患侧对比无明显异常;显效:疗效指数≥50%,同时<85%;有效:疗效指数≥30%,同时<50%;无效:疗效指数<30%.2017年度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总结疗效分析: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本年度我科病房收治的160位病人中,35位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且无糖尿病基础疾病,患侧耳后疼痛不明显,针刺、艾灸结合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后面部功能恢复,健、患侧对比无明显异常,达到痊愈标准。
38位患者病程虽然在发病24小时内入院,但患侧耳后疼痛明显,经上述治疗后面部功能较入院时好转,疗效指数达显效标准;23位患者发病24小时后入院,伴或不伴耳后疼痛,经上述治疗后面部功能较入院时好转,疗效指数达显效标准。
43位患者入院经上述治疗后面部功能较入院时稍好转,疗效指数达有效标准。
21位患者入院后经上述治疗后面部功能较入院时无改善,无效。
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总结评价、难点分析、解决思路及措施(2017年度):1.疗效总结评价:在面瘫的临床诊疗中,按照面瘫的优化诊疗方案进行治疗,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主要体现在急性期可较快控制患者症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面部功能。
方案中早期针刺取穴少、刺激量小,减少了患者后遗面部痉挛的发生。
2.难点分析: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患者在病程第七天症状已完全控制,第八天后开始出现功能恢复,按2017年度诊疗方案中规定至病程的15天才可以在面部予以电针刺激,患者面部功能恢复较慢,需要调整治疗措施。
3.解决难点的思路及措施:经临床观察,90%的患者在病程第七天症状已完全控制,60%的患者在病程第八天已出现面部功能恢复现象。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路径修改后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面瘫是由风邪入中面部,痰浊阻滞经络所致,以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
起病突然,春秋为多。
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
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面神经麻痹,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临床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面瘫可分为以下四个症候:(1)风寒袭络证多于不慎感受风寒后发病,患侧面肌麻木,感觉减退,早期可有疼痛,得温稍减,舌质紫红,苔薄白,脉弦缓。
(2)风热袭络证多因平常饮食不慎,过食辛辣、易上火食物引起的热毒内蕴于体内,并不慎感受外邪损伤经络引发,患侧面肌麻木,少数可见抽搐,伴牙龈出血,口腔溃疡,口气酸臭,舌红,可见点刺,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多因平常饮食不慎,过食肥腻并不慎感受外邪所致,见患侧肌肉重着,眼脸下垂,眼睛闭合无力,可伴痰多纳呆,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或滑。
面瘫病

面瘫病面瘫病(面神经炎)一、病名及定义:面瘫病初起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兼夹其它邪气乘虚入中面部脉络,以致颜面一侧营卫不和,脉络气血痹阻,筋络失养,纵缓不收而成。
中医病名:面瘫病(TCD:BNV120)。
西医病名为面神经炎(ICD-10:G51.802),是指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中的诊断标准。
主要症状: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松弛,口角下垂、流涎。
迎风流泪,眼睑不能闭合,额纹变浅或消失,鼻唇沟变浅,人中沟偏向健侧。
次要症状: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有疱疹,头痛头晕,目赤肿痛,心烦2、证候诊断(1)风寒阻络:起病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无力或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阻络:起病突然,口眼歪斜,伴口苦,咽干微渴,肢体肌肉酸痛,舌边尖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3)风痰阻络:起病突然,口眼歪斜,或面部抽搐,患侧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膈满闷,呕吐痰涎,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瘀血阻络:口眼歪斜,眼睑缩小,面肌时有抽搐,日久不愈,舌质紫黯,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涩。
(二)西医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出版《神经病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
)中有关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病毒感染史或外伤史。
(2) 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 无神昏、肢体瘫痪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大多正常。
脑CT、MRI检查正常。
2、疾病分期急性期:发病10天以内。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

面瘫(面神经炎)诊疗常规(一)概念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二者的具体临床表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引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即贝尔麻痹),这个也是面瘫中相对较轻的一个类型,预后良好。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瘫。
由于面神经核上部的细胞接受两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上的表情肌,而面神经核下部的细胞只接受对侧皮质脑干束的纤维,其轴突组成面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同侧眼裂以下的表情肌,因此中枢性面瘫时表现为病变对侧眼裂以下的颜面表情肌瘫痪,常伴有与面瘫同侧的肢体瘫痪,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二)病因病机1、正气不足、脉络空虚2、风邪乘虚而入面部经络3、气血痹阻,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三)辨证分型将面瘫的症状分为2种,一个是它的主症,另一个则是它的兼症。
1、主症(1)急性发病,常于睡醒发现(2)患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3)患侧额纹、不能作蹙额、皱眉等动作(4)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人中沟偏歪(5)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
患侧眼睛无法完全闭合,会露出一条缝隙,同时这只眼睛会出现流泪比较多的症状,不自主的泪多,又叫做鳄鱼泪。
(6)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作露齿、鼓腮等动作为什么口角歪斜是偏向健侧呢?因为两侧面神经本是同时协调肌肉作运动,一侧瘫痪后不受本体控制,只有健侧肌肉收缩并牵拉,故偏健侧。
2、兼症(1)部分患侧初起耳后、耳下疼痛。
(2)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病变波及鼓索神经)(3)听觉过敏(镫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
面瘫(别名:面神经麻痹,歪嘴巴,面神经炎)诊治

面瘫(别名:面神经麻痹,歪嘴巴,面神经炎)诊治什么是面瘫?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瘫患者的初期症状面瘫的具体症状表现有哪些?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专家做出如下回答:1、面瘫的患病早期患者还会出现眼睑震颤:这是在病情刚开始发作的时候经常出现的一个面瘫症状,当面瘫患者在强力闭合双眼时,面瘫患者会感到一侧上睑有细微的肌肉挛缩性颤动现象,另一侧则没有。
这种现象存在,说明有轻度面瘫,周围性面瘫多见。
2、无法抬眉或抬眉低,大、小眼或眼上睑松弛,抬眉时嘴角上错,闭目时牵动嘴角,鼓腮时眼小,鼻唇沟浅,面部僵硬,滞食流泪等。
由于损伤性治疗给患者机体组织细胞产生破坏,机体在恢复受损的组织时就会产生粘连,造成连动,还会出现大面积的萎缩或者是增生。
3、当人们患上面瘫这种疾病以后,就是出现睫毛征:当患者费很大的力气闭上眼睛的时候,睫毛仍然是暴露在外面的,这是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尤其是在轻度面瘫的情况下,用力闭双眼,开始睫毛不对称现象并不明显,但经过短暂时间之后,轻度面瘫患侧的睫毛便慢慢显露出来,称为睫毛征阳性。
面瘫的症状有哪些面瘫的症状包括耳根疼痛、出现皮疹、不能皱眉或单侧面部麻木、味觉渐渐丧失等。
面瘫病变时对侧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且向健侧偏斜,流泪或流涎,鼻唇沟变浅,或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口哨等。
若久治不愈,新血不生,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肌肉,而成抽搐、挛缩的内风之象。
本病常因受凉、过劳、精神紧张、心情抑郁而诱发。
治疗不当或延误,可后遗麻痹、同侧面肌痉挛或鳄泪症(咀嚼食物时病侧淌泪)等。
在人的面部,如眼、口、鼻周围分布着许多块大大小小的肌肉,这些肌肉有环形的、有条块形的,在面部“横七竖八”地排列着,也正是这些肌块彼此间协调地收缩与舒张,才使人能够自由地闭眼、睁眼、张口、闭口,并且,会牵动面部的皮肤运动,显示出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的表情对于面瘫初期症状我们要时常谨记,这很关键。
面瘫

疾病名称(英文)facial neuritis拚音MIANSHENJINGYAN别名贝耳(Bell)麻痹,面神经麻痹,中医:中络,面瘫,吊线风,口眼歪斜,西医疾病分类代码周围神经及神经节疾病中医疾病分类代码西医病名定义面神经炎指的是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并由此引起外周性面神经麻痹。
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多为单侧性的,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
本病为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中医释名中医虽无面神经炎的病名,但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中医中风中的中络颇为相似,故其临床诊断应为中络,亦有称之为“面瘫”、“吊线风”、“口眼歪斜”的。
西医病因对于本病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由于部分患者发病前常有局部受风、着凉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因此,通常会被认为局部受风寒后,导致营养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使局部神经组织出现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病毒感染或感染引起的兔疫反应使面神经发生肿胀。
风湿性面神经炎则是因为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使面神经受压、肿胀、局部血循环障碍而致面神经麻痹。
总之,本病的原因与病毒感染、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或局部神经缺血有关,并因此而致神经发生肿胀,在其穿过面神经管时受压或缺血所引起的。
中医病因由于在本病的发生前,多数患者均有劳累和体力下降的情况,据此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因为“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所致。
正如《诸病源候论》中所言,“偏风口歪是体虚受风,令口歪僻也”。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引起经络阻滞,气血痹阻于经脉之中,导致筋脉失养而使本病发生。
季节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地区人群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
男性较女性为多见。
强度与传播发病率发病机理中医病机正如《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相对虚于内是本病发生的基础,风寒之邪内侵则是本病发生的直接病因。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经脉,筋脉失养,则见口眼歪斜。
病理本病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是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明显。
面 瘫(面神经炎)

• 二 鉴别诊断 • 本病需于急性感染多发性神经炎;腮腺 炎,腮腺肿瘤,额后化脓性淋巴结炎,中 耳炎并发症,迷路炎,乳突炎,大脑半球 肿瘤,脑血管意外所致中枢性面瘫;桥小 脑肿瘤,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转移等颅内 转移等颅窝病变相鉴别。
• 三 中医辨证论治 • ⑴ 风寒袭络 • 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 寒,面部发紧,得热则减。 • 舌象:舌苔薄白。 • 脉象:脉浮紧。 •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本方为麻黄、防风、杏 仁、生姜党参、甘草、附子、桂枝、川芎、芍药、 黄芩。
• ㈡ 体征: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 不全,泪腺分泌异常,额纹减少或消失, 不能皱眉,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偏向 健侧,如面神经损伤在颈乳孔以上,可出 现听觉障碍;损伤在膝状神经节,可出现 乳突部疼痛,外耳道或耳郭的感觉或疱疹; 损伤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出现流泪,唾 液减少。
• ㈢ 实验室检查 • 常规检查:血• 八 预后及转归 • 面神经麻痹恢复后,个别病例(约2﹪)可 复发,复发的时限为10天-20年不等。约 80﹪病例在2-3个月内恢复,若患者在6个 月以上尚未恢复,则日后完全恢复正常的 希望不大。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良好,多于1 个月左右即明显恢复。
• 九 注意事项 •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病情较重者每 日针刺2次. • 2、严重面神经麻痹患者由于眼睑闭合不全、 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容易导致眼内 感染,特别是角膜损害,应注意减少户外 活动,不宜吹风及持续用眼,可使用眼药 水、外出或睡眠时可用眼罩保护。
• ⑵ 风热灼络 • 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伴发热恶 风,口苦,咽干,耳后热痛。 • 舌象:舌尖红,苔薄黄。 • 脉象:脉浮数。 • 治法: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本方为秦艽、羌活、防风、 白芷细辛、独活、川芎、当归、白芍、白术、茯 苓、甘草、石膏生地。可加牵正散。若风热甚者 去细辛、独活,加桑叶、蝉衣。
面瘫(面神经炎)常见问题解答

面瘫(面神经炎)常见问题解答前言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疾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近年来其患病率有上升趋势。
面神经炎影响患者的容貌和面部功能,一旦得病患者会感到焦虑、恐惧。
得了这种病,该看什么科、吃什么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好、是否需要针灸治疗、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是否能够自愈、是否会复发、该怎么应对才是最合适的方法、会不会留有后遗症、得了后遗症怎么办等等,均成为面神经炎患者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
为了使基层医生、患者及患者家属更全面的认识这种疾病,做到正确诊断、科学治疗、合理康复,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并搭建学术平台,选取该领域资深专家,结合近年来医生和患者最常见的问题,编写了这部面神经炎科普作品。
针对各种庞杂的专业知识和晦涩的专业术语,尽量深入浅出,使用通俗的语言、简洁的回答、明确的指导去解决大家心中的疑问,希望在医患双方共同的努力下,为面神经炎患者铺就一条科学有效的康复之路。
第一部分概念与发病1.什么是面瘫?面瘫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面部肌肉瘫痪,是一种复杂的面部疾病,其发病原因大多与受凉、感染、创伤、全身性疾病或先天因素有关。
面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运动功能障碍,部分面瘫发病初期可仅表现为面部不适,耳后疼痛或头痛等症状,患者或可出现额纹消失、眼角下垂、流泪、鼻唇沟变浅、患侧口角喝水流水、齿颊部留饭、口角歪斜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头晕、耳鸣、味觉下降等表现。
症状表现不同的面瘫,可能源自于不同的发病原因和发病部位,故对其症状需要全面了解和检查,以便明确病因,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对于疾病预后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应尽量避免因治疗不及时或病因不清而引起病情加重、迁延难愈,甚至产生其他不良疾病结局的情况。
2.中医对面瘫是怎样认识的?面瘫在中医中称为“口僻”,早在《灵枢》中便将面瘫称为“口喎”“僻”“卒口僻”“口眼喎斜”,是指突发面部麻木,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因风致病的疾病。
《金匮要略》称之为“喎僻”;《诸病源候论》称为“风口喎候”;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为“吊线风”,后世医家多称之为“面瘫”“口眼喎斜”“吊线风”“歪嘴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TCD编码:BNV120;ICD10编码:G 51.8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18天实际住院日:天是否退出临床路径:□否□是
时间
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17天)
年月日
□据检查结果予以相应处理
□健康宣教
□疗效预后与出院评估
□完成出院记录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门诊随诊
□通知出院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静脉点滴中药注射剂
□针灸
□面肌功能训练
□电子生物反馈治疗
□泥疗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症候判断
□完成首次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初步拟定诊疗方案
□完善辅助检查
□密切观察、防治并发症
□与家属沟通,交代病情及注意事项
□采集中医四诊信息
□进行中医症候判断
□注意防治并发症
□完成病历书写和病程记录
□上级医师查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或补充诊疗方案
签名
医师
签名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神经系统检查
□面表面肌电图
□颅脑影像学检查(CT、MRI)
□心电图、胸片(必要时)
□其他检查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清淡饮食
□中医辨证
□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静脉点滴中药注射剂
□针灸
□面肌功能训练
□电子生物反馈治疗
□泥疗
□其他疗法
临时医嘱
□复查必要的检查项目
□对症处理
出院医嘱
□停长期医嘱
□出院带药
配合治疗
□完成护理记录
□加强对患者心理和生活护理指导
□健康宣教
□配合治疗
□完成护理记录
□加强对患者心理和生活护理指导
□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出院指导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