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吐温的小说看美国本土色彩文学

合集下载

浅谈马克·吐温的美式幽默文学及对美国现实的批判

浅谈马克·吐温的美式幽默文学及对美国现实的批判

浅谈马克·吐温的美式幽默文学及对美国现实的批判作者:闫静来源:《速读·上旬》2016年第08期摘要: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文坛中的灵魂人物:他继承了美国早期幽默作家的写作特色与技巧;并把幽默与社会讽刺有机结合起来,为后来的幽默作家树立了幽默文学创作的新典范。

纵观他众多的幽默作品,马克·吐温的幽默有三个特点:夸张、对照和讽刺。

马克·吐温的小说批判美国现实的内容极为广泛,忠实地再现了他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

关键词:幽默;继承;开拓;讽刺马克·吐温是举世公认的幽默大师。

能获此殊荣的作者和艺术家,为数寥寥。

马克·吐温是美国幽默文坛中的灵魂人物:他继承了美国早期幽默作家的写作特色与技巧;并把幽默与社会讽刺有机结合起来,为后来的幽默作家树立了幽默文学创作的新典范。

马克·吐温从他熟悉的那片土地和人们身上汲取了宝贵的创作灵感与素材。

人生的风风雨雨也使他对幽默的理解更加深刻。

马克·吐温幽默风趣的母亲洁恩·克莱门斯,温柔善良的妻子莉薇,壮丽的密西西比河与粗犷的西部都成为他一生中值得信赖的心灵导师和创作源泉。

马克·吐温的小说是幽默的,他的演讲更是幽默的。

他的言谈话语,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充满着幽默。

幽默已经融化于他的血液之中,形成了他的独特气质,以至于我们无法把幽默同马克·吐温或者是赛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分开。

作为一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是随着他对周围世界认识的日趋成熟与深刻而成长起来的。

这一过程在他众多幽默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马克·吐温的幽默经历了从稚气到成熟又到悲愤的三个阶段。

马克·吐温开始创作的年代,正是美国西部幽默创作的繁荣时期。

这种文学根源于民间的口头文学,其特点是诙谐、滑稽、夸张,意在逗乐。

马克·吐温深受奥古斯都·朗特劳斯、章生·胡柏、阿蒂默斯·沃德等几位西部幽默文学前辈和同行的影响。

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及其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

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及其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


一般认为 , 美国的本 土 色 彩 文 学 始 于 1 9世纪6 0年 直到 2 一直在美 代末和 7 0 年代初 , 0 世纪到来之前 , 国文学占显著地位 , 成为现实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 部分
[ ] 3
。 虽然一般将 布 莱 特 · 哈 特 的 《 咆哮营的幸
运儿 》 视为本土色彩的滥觞 , 但马克 · 吐温将其推向
一、 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及其历史地位
所谓文学的本土色彩 ( , 是指当 L o c a l c o l o r i s m) 地作家用当地的语 言 来 描 写 反 映 关 于 当 地 的 人 物 、 事件 、 文化 、 风俗 、 习惯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征
[ 1]
强调展现当地的 默故事强调描写当 地 的 人 物 角 色 , 语言风格 、 生活习俗和思维习惯 , 对当地作家产生了 极大影响 , 于是 本 土 色 彩 的 小 说 渐 渐 开 始 浮 现 。 布 本土特色就是源于这 莱特 · 哈特直截了 当 地 认 为 , 些西部的幽默故 事 创 作 实 践 。 随 后 , 许多文学杂志 对这些本土色彩的 小 说 表 现 出 极 强 的 刊 发 意 愿 , 并 以优厚的报酬吸引 这 类 作 品 , 也对本土色彩文学作 品的发展 、 推广产生了极 大 促 进 作 用 。1 8 6 8年布莱 克 · 哈特发表的 《 咆哮营的幸运儿 》 是本土色彩文学 的肇始 , 在本土色彩 文 学 的 发 展 史 上 具 有 标 志 性 意
[ 5]
1 5 3
种冒险经历 。 通过 对 主 人 公 的 冒 险 经 历 的 描 写 , 讽 刺美国虚伪庸俗的 社 会 习 俗 、 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 板陈腐的学 校 教 育 , 讴 歌 少 年 儿 童 自 由、 纯洁的心 灵, 以其浓厚本土 色 彩 , 刻 画 了 主 人 公 的 机 智、 勇敢 被人称之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 , 问世后 的品格 , 备受欢迎 。 作者作为本土色彩的元素最容易被理解 。 根据 作者是作品本土色彩的最主 本土色彩文学的定 义 , 也是实现作 品 具 有 本 土 色 彩 的 能 动 元 素 或 要元素 , 也就没有本土色彩文学 。 主体 。 没有本土的作家 , 汤姆 · 索亚历险记 》 这部反应美国西部儿童生 《 活的本土色彩小说 , 出自与成长于美国西部农村的 习俗环境的作者 — — — 马克 · 吐温之手 , 其实质 文化 、 是源于作者在美国西部农村的生活经历 。 书中的许 多情节都是发生 在 作 者 身 上 或 身 边 人 的 故 事 。“ 汤 马克 · 吐温 ) 在西部的童年记忆跃然纸 姆索亚从他 (

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

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
7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创作主题上有着质的不同。虽说前 者是后者的姐妹篇,但它有着自己鲜明的主题——反对蓄奴制,赞美为 自由而斗争。小说通过哈克与吉姆深厚友谊的描写,旨在阐明为自由而 斗争,并不单是黑奴的事,也是一切被压迫人民共同的目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既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小说,也是一 部出色的儿童小说。它主题深刻,不回避社会的阴暗面,如它描写了罗 宾逊医生被谋杀、强盗船船沉人亡等血腥场面。小说在人物刻画上也 是十分成功的。哈克与汤姆完全不同:汤姆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天真、活 泼、顽皮但可爱的孩子,可是哈克则是一个全新的形象,他很少有传统 的浪漫色彩,身上总是脏兮兮的,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不受文明社会的 束缚,说话直来直去,满口脏话,但做事精明,注重实际。如果说汤姆是 一个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者,那么哈克却是一个精明的现实主义者。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把现实主义的真实描 写与浪漫主义的抒情幻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细微的儿童心理分析、 诙谐的讽刺和犀利的政论有机地结合并统一起来,使艺术与说理的结 合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在叙事手法上,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通过 “我(哈克)”来讲述故事,给人亲切感;同时,他在讲述故事时巧妙地 运用大量方言口语和成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美国文学语言的发 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美国小说的语言带来意义深远的变化,奠定了 美国文学口语化风格的基础。它文笔清新,不事雕琢,词汇和句法简单 朴素,语言直接、准确、简明,颇有浑然天成的意味;长句极其少见,句
从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中浅谈其写作特色
摘要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美国文学 中的林肯”。他以其才智、幽默与追求真理的敏锐目光探索着美利坚的 灵魂,他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 利·费恩历险记》成为脍炙人口的不朽名著,而后者尤为其伟大的代表 作。

论马克·吐温笔下的美国现实主义

论马克·吐温笔下的美国现实主义
二、《汤姆· 索 亚 历 险 记 》中 批 判 美 国 伪 善 的 宗 教 仪式
马克·吐温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尖锐地揭露了美国民 主与自由掩盖下的虚伪,批判了美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固有的社会弊端,诸如种族歧视、拜金主义、封建专制制度、 教会的伪善、扩张侵略等,表现了对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自由 生活的向往[3]。鲁迅评价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 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缘 故了。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不仅仅是嘲笑人类的弱点,而
论马克·吐温笔下的美国现实主义
孙舒和
(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 要: 马克·吐温是 19 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作为美国批判
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马克·吐温对笔下的美国现实进行了批判和揭露。他的代表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体现
了对美国社会虚伪庸俗的社会习பைடு நூலகம்、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的批判和讽刺,使读者通过这一作品了
三、《汤姆· 索 亚 历 险 记 》中 批 判 美 国 陈 腐 的 学 校 教育
马克·吐温对于小说中的景物和人的心理活动描写细 致入微,充分表现了儿童时期所特有的欢乐、恐惧、追求刺激 的特点,对儿童天真、活泼、自由的性格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 写,这些描写也是为讽刺美国陈腐的教育体制,呆板的学校 课堂做好铺垫。他的幽默对其后辈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批评家对此亦高度重视并就此提出了不同的阐释。然而,幽 默在马克·吐温后期的作品里非但未消失殆尽反而被辛辣 讽刺所取代。小说讲述了汤姆很顽劣,一有机会就逃学,姨 妈罚他去把墙 刷 白,汤 姆 把 刷 墙 说 成 是 可 以 放 纵 恣 意 的 艺 术,过路的孩子都眼红了,情愿把心爱的东西交给他,以换取 刷墙的机会; 汤姆想利用牙疼逃学,姨妈把牙拔了下来,他没 有借口逃学; 小说的主人公为了摆脱繁重的作业和呆板的课 堂,用冒险实现自己的理想,用探险改变自己的环境。在冒 险的过程中体现了孩子的聪明、勇敢、正直、乐观,同时更体 现了当时陈腐的学校教育对于孩子的摧残。马克·吐温对 历史真实的描绘通过一幅幅精彩的画面而表现了出来,其对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介绍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介绍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介绍马克吐温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他的最优秀的作品,曾被美国小说家海明威誉为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国文学”。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特点在19世纪20年代左右,文学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式,即为乡土文学。

所谓的乡土文学,即描写乡土风情和传说为主题,同时加入幽默、讽刺的手法。

在美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就是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第一个将文学“美国化”的作者,即马克·吐温乡土文学描写的内容,都是以美国的本土文化为主,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让读者对美国的文化得到一定的了解。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以作者本人所熟悉的乡土开始,通过对当地人的语言、生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灵魂。

虽然情节的深入,读者在他的带领下,领略了美国的风土人情。

马克·吐温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让美国人民的生活全貌如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也能让作者写出伟大的小说。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主要有《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到马克·吐温在表现手法方面,吸取西部乡土文学中幽默故事的'特点,采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在表现美国的现实生活的同时,更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的黑暗。

马克·吐温乡土文学对美国的文学界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后人称其为美国文学第一人,同时他也被人称为“美国小说之父”。

马克吐温的死亡原因通过相关资料得知,马克吐温之死是由于狭心症而引起的。

马克吐温三个女儿陆续死亡,给马克吐温带来了很大的打击。

1904年,马克吐温的妻子也在意大利去世,这让马克吐温更加难过。

而后,马克吐温的写作事业进入了最后阶段,因为身患狭心病,所以马克吐温到了晚年时,他的著作都是口授给秘书,而后由秘书整理完成。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美国地方特色主义理念的体现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美国地方特色主义理念的体现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美国地方特色主义理念的体现2010-10-13 地方特色主义是19世纪中晚期在美国南方作家中流行的一种写作风格。

这种风格的产生依赖于大量使用特定地区方言俚语、地方生活习惯及情景。

在《崩溃的偶像》里,哈姆林·加兰将地方特色注意定义为"这样的结构和背景是没有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可以准确地描绘出来的,除了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加兰所说的"结构"是指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元素,"背景"包括自然背景和哪些与众不同的而且塑造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风貌。

地方特色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将本土世界的特点描述出来,使之与外面的世界区分开来。

到1880年,这类题材的小说达到了大众喜欢的最高峰。

著名乡土文学专家马克·吐温的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被称为美国第一步伟大的小说,并且是第一步用方言写作的小说。

该小说真实展示和演绎了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和物,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描述了白人孩子哈克帮助黑人逃奴获得自由地历险经历。

自1884年第一次出版,该书就取得巨大成功并一直被认为是西方文学与文明的巨著之一,同时也是地方特色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数里,吐温在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三个方面,都体现了他的地方特色主义的理念。

一、人物形象——变首先选择13岁左右的白人少年哈克和黑奴吉姆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突破,是非常有意义的。

哈克从小没有受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是真正的放荡不羁的角色;而吉姆是勇敢坚强、忠诚无私、向往自由的黑人形象。

这样的主要人物形象在当时的主流小说里并不常见,但却是当时动乱的美国南部密西西比河地区人们的一些缩影。

故事发生在大约1850年美国内战前夕,那时人们正移居到密西西比山谷中,这里的美国充满着暴力和残酷,然而却仍保留着"一些简单、天真和安宁"。

在哈克生活的这个密西西比河岸的小镇,人们有着小地方主义的保守和狭隘。

马克·吐温的作品读后感

马克·吐温的作品读后感

马克·吐温的作品读后感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美国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作家之一,他以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笔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深刻体会到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内涵,给我留下了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

一、天真无邪:童心未泯马克·吐温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了天真无邪、童心未泯的一面。

例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年少时期汤姆与好友哈克之间精彩而又调皮捣蛋的冒险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看到了马克·吐温对年少时代纯真美好回忆的怀念,并反映出对人性真实本质追求的态度。

他用孩子们如此自由不羁、勇往直前去诠释对社会成人化问题思考、得出自己看法这种方式,让人们也能够激发起童年时无邪童真的回忆,引导读者一起重新审视世界。

二、社会讽刺:尖锐观察力马克·吐温的作品里常常包含对社会和人性的尖锐讽刺。

他善于捕捉到生活中的荒谬之处,并用幽默的方式揭示出来。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中最好的例子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贫穷低下的白人男孩哈克为主人公,通过他与同样地位低下但却自由自在掌握了机遇逃离家庭束缚前往大冒险遨游舞台激发叛逆精神、追求真实个性化青春期独立反抗,梦想迢递,最终讽刺展现了南北战争后美国社会中彻底扭曲越位变化.三、思辨哲思:超越表面现象马克·吐温不仅仅是一个幽默作家,更是一个有着深刻哲学思考能力的智者。

他在作品中经常通过对人性和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反省,为读者带来启示。

《君主论》就是他最著名的一部哲学作品之一,在其中,他对权力、统治和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这本书,马克·吐温让读者开始思考政府的真正作用和权力的滥用可能带来的后果,开阔了读者思维和认知领域。

四、真实生动:形象鲜明塑造马克·吐温擅长以生动形象和丰富细节来描绘人物和环境,使得作品更为具体而立体。

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贝利·费恩和吉姆这两个主要角色展现了不同阶层、种族背景背后所隐藏的真实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他们内心的抉择以及所面临社会环境与压力.此外,真实与浪漫情调(“哈特福”定位)相结合,他笔下艺术家人物刻画颇具成就感.五、智慧总结:生活哲理马克·吐温的作品里融汇了大量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这些洞见令人深思。

论马克·吐温笔下的美国现实主义

论马克·吐温笔下的美国现实主义

论马克·吐温笔下的美国现实主义
孙舒和
( 大庆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摘 要: 马克·吐温是 19 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作为美国批判
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马克·吐温对笔下的美国现实进行了批判和揭露。他的代表作品《汤姆·索亚历险记》体现
了对美国社会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的批判和讽刺,使读者通过这一作品了
2012 年 11 月 第 31 卷第 11 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7836. 2012. 11. 050
Nov. 2012 Vol. 31 No. 11
一、《汤姆· 索 亚 历 险 记 》中 批 判 美 国 庸 俗 的 社 会 习俗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 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 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 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他的创作活动与当时美 国生活中许多重大的社会现象密切联系。当时的美国以高 速度的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自由资本主义转变。社会工业 化的经验似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小说在第十二章汤姆喂
收稿日期: 2012 - 04 - 27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美国西部拓荒小说研究”( 11554012) 作者简介: 孙舒和( 1980 - ) ,男,黑龙江大庆人,助教,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 126 —
且是以夸张手法,将它放大了给人看,希望人类变得更完美、 更理想。马克·吐温在小说中写到主日学校大出风头这部 分时,描述了孩 子 们 为 了 得 到《圣 经 》所 付 出 的 代 价。 玛 丽 足足花了两年的时间和心血得到两本《圣经》; 一个父母是 德国人的男孩子 居 然 得 到 了 四 五 本《圣 经 》,他 有 一 次 竟 然 一口气连续背诵出三千节《圣经》。这个男孩却成了校长给 自己捧场的工具。主日学校校长是宗教中备受尊敬的人物, 《圣经》是宗教信 仰 中 信 徒 全 心 信 赖 的 文 本,而 在 马 克 · 吐 温笔下却成为了讽刺的对象。宗教仪式成为了满足主日学 校校长虚荣心的 工 具,《圣 经 》成 为 了 主 日 校 长 在 孩 子 们 面 前施展权力的中介。马克·吐温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犀利地讽刺和鞭挞了 19 世纪美国伪善的宗教仪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美国本土文学的崛起不仅标志着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也助推了美国文学挣脱欧洲文学的枷锁,从独立走向成熟。

作为美国本土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者,马克?吐温的作品囊括了美国本土文学的绝大部分特点,除了地道的本土作家、本土气息的故事内容和人物角色,最可以反映美国本土文学独特色彩的就是其语言特点。

文章以马克?吐温的小说为例,从现实的故事背景、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社会意义三方面,分析美国本土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马克?吐温;美国本土文学;特点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56-02
美国本土文学的出现标志着真正的美国文学的形成,伴随其发展,美国文学经历了从自嘲和被排斥的窘境,逐步独立并走出了欧洲文学的阴影。

所谓美国本土文学,是以本土的语言风格描绘本土的人物、故事为特点的文学作品。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抹亮丽的色彩,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它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更重要的是赋予它文学生命的美国本土文学作者。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本土文学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对美国本土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如果说独立的美国文学始于美国本土文学,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国本土文学始于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通过其本土特色的作品将美国本土文学推向高潮,将民族标签印于美国文学作品之上,使曾经被欧洲传统文学压抑和排斥的美国文学不仅翻身独立,而且日渐繁荣。

贯穿于美国本土文学中的美国本土文化、方言俗语、风土人情等,都成为其独树一帜的文学色彩。

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这些本土的文学色彩随处可见。

马克?吐温作为地道的本土作家,以轻松幽默的方言俚语,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生活化的美国故事,描绘原汁原味的美国乡土风情,反映真实的美国社会。

一、现实的故事背景
美国文学的独立是内外合力的结果,全国统一趋势是自主文学得以发展的外部力量,美国作家们希望本国的文化得到认同的渴望是内在努力。

长期受欧洲文学的影响,被压迫的不只是美国文学,还有美国文化,美国文学的独立也意味着美国文化的自由。

美国本土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民族烙印,并不是一味的虚构人物架空历史,而是追求还原本真,以纯粹的美国风格和故事背景作为创作源泉,这种创作风格的作品表现的更加具有贴近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首先,真实的时代背景。

马克?吐温的小说都是以真实的时代背景为故事主线,他的经典著作三部曲(《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时间节点是美国南北战争,书中描绘了战争前密西西比河上的美国村庄的生活,这个时代承载了马克?吐温的童年。

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又细化出具体的故事背景,南北战争前黑人还被奴役,闭塞的美国南部以及那里沉闷的生活都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源泉。

在马克?吐温众多作品中,最有时代特色的代表作就是《竞选州长》。

虽然同样是以南北战争为时间点,但这部作品是以战争后统一的美国为背景,这一阶段的美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宣扬民主、平等,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暗潮汹涌,虚伪的平等和假民主使得竞选成为荒谬的行为,而这些正是《竞选州长》整个故事的开端。

其次,生活化的故事。

本土色彩的文学除了真实本土的故事背景,还要有接地气的故事内容。

独立后的美国文学大胆的讲述美国人自己的故事,或是纯朴的乡村生活,或是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亦或是本民族的豪放与狭隘,无论好坏,都是最贴近美国人的故事。

仍以马克?吐温的三部曲为例,这是一系列发生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故事,那条河是美国人熟悉的河,故事里的村庄是美国最普通的村庄,那里发生的故事不只是作者自己的童年,也同样触碰到了多数美国人的记忆。

而《百万英镑》正是马克?吐温亲身经历的缩影,在那个狂热拜金的时代下,不只是马克?吐温头脑发热迷失于财利的诱惑中,一定有更多的美国人会在故事中看见自
己的影子,失败的经历也一定是各有不同,但那种惨痛是同样的记忆犹新。

无论是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还是不堪回首的拜金潮,都是美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虚构捏造,而是一面能看见真实美国的镜子。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语言是人类最智慧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地域文化的首席代表。

相对于欧洲文学“贵族式”的语言修辞,美国本土文学可以算是“土的掉渣”,这种“土”是美国自由文化的写照,美国语言代表美国的民族性,以马克?吐温为首的美国本土作家的作品都是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而著称。

首先,本土特色的方言俚语。

美国是多元文化的集合,语言也是相互交融自由奔放,像是受够了欧式的典雅,本土作品的语言将生活化表现的淋漓尽致。

幽默诙谐是马克?吐温作品中司空见惯的语言风格,而他最为人们称赞的是他另辟蹊径的将美国土语方言运用在作品中,无论逗趣的人物对白,还是嬉笑怒骂的叙事旁白,都有浓郁的美国风情。

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诙谐,其中最重要的创作要素就是美式语言。

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口语方言是受到了其成长生活背景影响,他出生在密西西比河畔的村庄,那里的美国人民自然纯朴,生活语言自然是乡土方言,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在小说中驾轻就熟的使用平民化的美国幽默。

口语方言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美国文学史上的突破,而作为美国口语文学的发起者,马克?吐温在小说中也是一次次的突破自己,将美式方言俚语风潮推向巅峰。

在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竞选州长》中,都是以第一人称叙事,因为自主叙述或是人物对白要比旁白更能很好的表达口语的简洁、轻松和活泼的幽默。

其次,诙谐幽默的辛辣讽刺。

幽默讽刺的语言在马克?吐温的小说中并没有分裂开来,而是融合于方言俚语之中,是方言俚语的词汇承载和传达了幽默讽刺的效果。

小说中的幽默讽刺,有时是夸张甚至是近乎于荒诞的描写,有时是以详尽的故事情节影射类似的社会现实。

马克?吐温总是在嬉笑怒骂后给读者留下反省的空间,至于讽刺的程度,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泼辣犀利的争吵对白,可谓是愤怒的幽默和直接的讽刺,但马克?吐温小说中的这种犀利和辛辣的讽刺是经历了发展和转变的过程而形成的,从幽默到讽刺,是程度由浅入深,情绪从平静到愤怒的转变,他的转变是美国社会大环境给予的,是见证了各种悲欢后的爆发。

马克?吐温的嘲笑与讽刺虽然是创作风格,但更是他对美国社会责任感的表达。

三、深刻的社会意义
马克?吐温作品中的幽默和讽刺,不只是为了博读者一笑,他的每一句嘲讽和怒骂,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揭露,美国本土文学,不只是歌功颂德,还要针砭时弊,抽丝剥茧的分析美国社会的利弊,马克?吐温经历了美国的动荡与转变,这些转变也浓缩在马克?吐温的作品中被揭露出来。

首先,马克?吐温的小说揭露了美国现实社会的荒谬行径。

马克?吐温的思想也随着美国社会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在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和故事内容中得以重现,纵观马克?吐温的写作生涯,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美国现实,从而揭露了不同层面的社会意义。

前文多次提到了密西西比河的三部曲,这三部发生在南北战争前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各种弊端,黑人奴隶被奴役而逃亡、无止境的收养经历都是马克?吐温对种族歧视和虚伪的宗教行为的讽刺;而在《竞选州长》中的竞选行为,也是他揭开假民主假平等的面纱,长鞭直入的痛击美国资本主义本质的前奏;狂热拜金经常和种族歧视、虚伪宗教等一起被马克?吐温在小说作品中讽刺为当时美国社会的荒诞行为,这种揭露在《百万英镑》和《傻瓜威尔逊》中都有体现,拜金和投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弊端和软肋,这种盲目的狂热曾经如疫情般席卷整个美国,马克?吐温以受害人的身份再次痛批鞭笞,警示做着白日梦的美国人。

其次,马克?吐温的小说批判和反抗美国帝国主义的发展。

前文所说马克?吐温的写作经
历了三个阶段,揭露荒诞的社会行径就属于他的前两个阶段,将这两阶段合并来讲是因为它们只是在揭露和讽刺程度上有些许强弱之分,而在内容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可以统称为是马克?吐温对美国社会的善意忠告,在这一阶段,马克?吐温的讽刺还可以用柔风细雨来形容,真正的狂风暴雨似的批判是在第三阶段,也就是马克?吐温对美国发展帝国主义的强烈不满。

在这个阶段中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幽默是带着叹息和哀怨的,他的讽刺是愤怒和绝望的。

《神秘来客》和《赤道环游记》可以被列为马克?吐温第三阶段小说创作的代表,也是最能突出表现马克?吐温对美国发展帝国主义的批判。

尤其在《神秘来客》中他一改常态用儿童文学形象来表达诉求,童真和善良在现实社会已经成为奢求,这种绝望的批判已将让马克?吐温筋疲力尽,尽管第三阶段的创作是,马克?吐温对美国帝国主义发展最愤怒的反抗,但也是他力量减弱前的最后一搏。

马克?吐温的创作史也是对美国现实的批判史,土生土长的美国作家,用美式语言和故事揭露批判美国现实社会,这就是美国本土文学。

从马克?吐温的小说中可以看出,美国这种本土文学有其自身发展优势,种种要素组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美国本土文学,马克?吐温开疆破土式的创作风格不仅影响了美国文学,也对美国现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冯凯伦.美国文学的本土色彩及其影响――以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52-156.
(4):24-30.
[2]李华颖.美国本土小说的独立之路[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3]王晓霞.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3-164.
作者简介:
董金平,齐齐哈尔大学公共外语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