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美国小说的成长主题分析

合集下载

从文化沉默到文化融合_美国华裔作家小说主题探讨

从文化沉默到文化融合_美国华裔作家小说主题探讨

2001年7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uly,2001 第4期Journal of N anjing N or m al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N o.4从文化沉默到文化融合——美国华裔作家小说主题探蒋道超(深圳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广东深圳518060) 摘 要:论文集中考察了刘裔昌《父亲和光荣后代》和在七十年代出版并引起轰动的汤亭亭的《女勇士》作品中的华裔文学主题的不同表现:刘裔昌渲染了美国文化的优越以及华裔极力想得到主流社会承认的基调,而汤亭亭则更多强调已经成为美国社会一员的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和特征。

这一主题的演变揭示出美国华裔文学主题深受当时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它依然受制于白人主流文化,依然难以做到完全客观地反映现实。

关键词:刘裔昌《父亲和光荣后代》;汤亭亭《女勇士》;文化沉默、文化融合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608(2001)042011420619世纪中叶成批华人涌入美国是因为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后来,他们成为建筑横穿美国大陆的铁路的主力军。

他们从踏上美国这片土地至二十世纪末这段时间里总体上可以说经历了受虐待或者遭受白眼到被接受和白人主流社会相融合的过程。

1882年《排华法案》颁布后,他们倍遭歧视和侮辱,过着和主流社会相隔离的孤独凄惨的生活,对他们的种族歧视和偏见获得了合法化的地位。

1943年由于中国在二战中表现了对美国的赤胆忠诚,美国才宣布《排华法案》无效,容许华人成为美国的合法公民,每年有105个名额给华人移民。

但是,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华人再次成了美国主流社会的敌人。

因此,华人“从黄色威胁到二战时期的同盟,从红色恐慌再到模范少数民族”[1](p.3)华人直到19世纪末叶才有了自己的喉舌和声音。

这时,一个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英国人名字叫艾迪丝・伊顿(Edith Eaton,1865-1914)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撰写有关华人的作品。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1. 引言1.1 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华裔女孩在美国长大的故事。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探讨了身份认同、文化融合、家庭关系等主题。

任碧莲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在西方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刻画了典型的美国人生活场景,引发了读者对于多元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思考。

通过该作品,任碧莲展现了她对于华裔美国人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为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表达树立了典范。

精致的笔法和深刻的主题使得该作品备受读者好评,成为了华裔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1.2 背景信息任碧莲,生于美国纽约市,是一位华裔美国作家。

她的父母是移民自中国的华裔,在美国长大的任碧莲深受两种文化的影响,她的作品常常反映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融合的问题。

任碧莲曾获得过多个文学奖项,其作品被认为是探讨美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中,她描绘了一个华裔美国家庭的故事,并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探讨了身为移民后代的华裔在美国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部小说被广泛认为是任碧莲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展现了她对于跨文化和身份认同议题的深刻思考与表达。

通过分析这部小说,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华裔美国作家在文学中所表达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融合问题。

2. 正文2.1 《典型的美国人》简介《典型的美国人》是任碧莲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华裔美国人的成长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杰瑞的生活展开,描绘了他在美国的种种遭遇和挑战。

在这部小说中,任碧莲通过杰瑞这个角色,深刻地探讨了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

杰瑞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人,他生长在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接受着美国式的教育和价值观。

他的家庭却是一个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这让他在两种文化之间感到困惑和矛盾。

他努力地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又不想放弃自己的华裔身份,这让他感到徘徊和迷茫。

华裔美国文学视角下的成长主题

华裔美国文学视角下的成长主题

华裔美国文学视角下的成长主题华裔美国文学视角下的成长主题摘要:随着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体系的日渐形成,对于华裔美国文学这一新兴的文学分支,剖析美国华裔文学作家及其写作特点成为文学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文章从华裔美国文学成长主题的界定出发,探讨了华裔美国文学成长主题的三种不同取向,并剖析了其成长主题的特点。

关键词:成长主题;美国文学;华裔在文学赏析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更倾向于探究华裔美国文学这片神奇的领域,究其理由在于,在华裔美国文学领域中,成长主题始终是学者以及作家们乐于追逐的话题,无论是论文写作还是在课题研究方面,许多作品都不约而同地挖掘显现出了这些未成熟华裔美国人在多元文化冲击下的生活经历与体验。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师生们也多次讨论了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们如何把自我的觉醒与萌发,身份的重塑与建构作为个体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在学生的成长思维模式讨论下,华裔美国文学中主人公对于生命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生命感悟和限定,除了对社会、文化具有深刻深思之外,还夹杂了对精神、情感、人性等深思,以追求自我价值。

所以,要想真正探讨和挖掘华裔美国文学成长主题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要在文学领域研究中明确成长主题的含义,在课堂上向学生强调注重作品在文学视角下的成长主题模式,及特点的重要性。

成长主题在华裔美国文学中作为一个美学呈现形式,如何以特殊的主题模式与多元化社会相互作用,对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学特点和实践应用其文化价值具有重要前景和作用。

一、成长主题的界定成长是在成长小说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在课堂讨论中发现,学者们普遍认为成长小说是以叙述人物成长历程为主题的小说,而成长主题作为成长小说的贯穿主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要想对成长小说主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就要从成长小说的理论内部探求答案。

通过对文学理论的反复学习总结与推敲得出结论,成长小说的命名源自德国的“教育小说”,原意是上帝塑造,随着时代变革最终演变成为人类道德品行的塑造。

确立身份: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成长小说

确立身份: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成长小说
去 理解 。 长小说 。 2 纪 6 代 以后 , 国华 人 作 家 纷 纷 开 始 探 索 美 国华 人 的 文 O世 0年 美 作 品中的女孩听到的有关中国的故事充满矛盾。 这些 矛 盾 的传 说
化 身 份 和 文 化 归 属 问题 。 们 不仅 反 映华 人 在 美 国 的生 存 与 奋 斗 的心 困 扰 着 她 , 必 须 找 到 一 个 满 意 地 解 释 。 而 , 父母 那里 她得 不 到 一 他 她 然 从 态 轨 迹 . 力 图 塑 造 新 的 华 人 形 象 。 华 人 群 体 的 身 份 塑 造 , 本 质 上 幅 完 整 的 关 于 中 国 的 图 像 。 们 要 么 不 说 , 么 说 不 清 楚 。 还 从 他 要 在许 多 亚 裔 讲 ,是 众 多华 人 个 体 在 传 统 华 人 文 化 与 美 国 主 流 文 化 之 间 奋 斗 和 挣 移 民 家 庭 , 化 不 是 通 过 解 释 而 是 通 过 生 活 去 理 解 。而 脱 离 了原 来 的 文
对 英 语 成 长 小 说 众 多 的 英 文 名 称 ,学 术 界 还 没 有 形 成 统 一 的 共 汤 亭 亭 的 《 勇 士 》 T eWo a r 1 7 ) 识 。相 对 于 N vl f o t oe o uh和 G o ig u oe,nt t ns r 乎 更 成 长 和 身 份 建 构 的作 品 。 生 长 在 两 种 背 景 下 的 华 裔 女 孩 . 到 客 观 条 y rwn — pnvliiai t y似 i o o 受 被 大 家 接 受 。 rea Macs 《 么是 成 长 小 说 》 Modc i ru 在 什 中指 出成 长 小 说 就 件 的 限 制 , 没 有 在 中 国生 活 的 亲 身 经 历 , 与 美 国 主 流 社 会 有 一 层 既 又

ripvanwinkle主题分析

ripvanwinkle主题分析

ripvanwinkle主题分析《Rip Van Winkle》是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于1819年发表的一篇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里普·范·温克尔(Rip Van Winkle)进入山中一个神秘的睡眠状态,长达二十年后醒来,这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故事将个人和社会的变化相结合,探讨了时间的流逝、社会变革和人生哲学等主题。

首先,《Rip Van Winkle》探讨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的命运。

整个故事设立在18世纪的美国殖民地时期,这个时期代表了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的方式。

里普·范·温克尔是一个懒散无能的男性,对家庭和社会没有贡献,只知道度日如年地在异想天开中度过他的生活。

进入山洞后,里普醒来发现全球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已经独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里普的沉眠与醒来,欧文展示了社会的历史发展和个人生活经历之间的关系。

这个主题使人们反思自己的生活如何被时间和社会推动,以及个人行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此外,这个故事还探讨了时代变革对个人身份的影响。

当里普醒来后,发现他曾经的朋友已经散落四方,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已经去世。

除了社会上的变革,个人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里普在山洞里长眠了二十年,错过了他家庭的发展和亲友的成长,他的家庭和社区关系已经丧失。

这个情节强调了时代变化对个人生活和身份的影响,提出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

它使读者思考个人选择如何影响自己的生活和他人的命运,以及个人与社会如何相互作用。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主题是欧文对民主价值观的思考。

里普最初生活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美国,当他醒来后,美国已经从英国独立并成为一个民主国家。

小说中描绘的村庄政治体系与旧时代的专制体制相比,人民对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大的掌控权。

欧文通过描绘社会变革,表达了对民主理念的赞美。

通过这个主题,欧文希望读者思考自由、平等和个人自主权这些与民主价值观相关的问题。

美国华裔女作家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变化

美国华裔女作家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变化

8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1期总第826期No.21,2020Total of 826作为曾经激励无数年轻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一种思维方式,美国梦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的美国文学作品都可探究到美国梦的存在。

美国梦代表了美国人理想生存状态中的最崇高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向往财富和成功。

在美国这个移民大国中,不同肤色的人们都对美国梦有着切身而独特的体会。

华裔女作家的作品对美国梦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描述和解读,也是对她们自身生活的真实写照,集中反映了华裔女作家从多元社会文化中寻求自我的努力,也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美国梦这一主题的变化。

1文学作品中的美国梦美国文学作品记载了一个由移民而形成的多元化国家的发展历程,也以不同历史阶段为节点构筑了一个富丽堂皇的美国梦。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时代、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美国梦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烙印,美国梦的内涵也随着美国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发展而不断演变;从殖民时期,由移民而带来的渴望平等自由,追求经济独立的思想萌芽催生了美国梦。

进入建国初期,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给美国梦增加了深一层内涵,由西部拓荒和大淘金带来的对财富的热切渴望,为美国梦披上金碧辉煌、璀璨夺目的外衣,对金钱、财富和自我成就不加掩饰的追求,让美国梦更显务实和理性[1]。

浪漫主义时期,人民在相对和平、富足的生活中激发了对民主、自由和平等的追求,让美国梦更具人文内涵。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产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大爆发,经济危机让人们意识到各种社会弊端的存在,美国梦脱去富丽堂皇的外衣,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扭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相对和平和繁荣导致美国青年对未来感到迷茫,出现颓废和彷徨的情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垮掉的一代重新踏上寻求梦想、实现梦想的旅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美国梦都有不同的解读,但美国梦的内涵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人们歌颂梦想,赞美为梦想而奋斗的精神,并将梦想成真描述为理性的乌托邦境地,而梦想破灭后人们会感受痛苦、迷茫和挣扎,进而再次踏上寻求梦想的旅程。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典型的美国人》的中国叙事分析《典型的美国人》是任碧莲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通过讲述华裔主角在美国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华裔美国人所面临的文化冲突、身份认同问题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困境。

这部小说通过中国叙事的方式,深入展示了华裔美国人的现实生活,并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传递出了对美国社会的思考和对身份认同的探索。

在小说中,作者使用了典型的中国叙事方式,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

主人公是一个华裔美国人,她的成长经历和思考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与家人的日常生活、讲述她的中国背景和家族传统,展现了华裔美国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的困惑。

作者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刻画了华裔美国人在面临文化冲突和身份认同问题时的内心挣扎。

在美国社会,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但她始终感到与自己的中国文化和家族传统有种种反差和冲突。

在与美国同龄人交往中,她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文化差异和认同危机。

通过描写主人公与美国同龄人的互动,作者揭示了华裔美国人在文化认同上的难题与挑战。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更能理解华裔美国人在文化交流中的困境,也让读者产生共鸣。

作者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对中国文化的回溯,传达了对美国社会和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

主人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疑惑,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中国文化背景。

她在成长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如何在美国社会中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作者传递出了对美国社会的思考和对自己身份认同的探索。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

华裔美国文学_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论文篇1浅析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故国想象流变在美国华裔文学中,故国想象作为一个文化镜像不断地被建构、解构和重构。

故国想象的流变史不仅折射了美国华裔作家构建想象的共同体和民族集体意识的尝试,也折射了美国华裔群体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的身份认同焦虑和文化价值取向。

本文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置身于全球化和历时性语境中,从具象写实、诗性想象、抵抗叙事和反省叙事几个方面分析了华裔作品中故国想象在叙述视角上经历的流变。

与此同时,美国华裔作品中的故国想象的文化动因也由最初的精神慰藉和集体记忆,逐渐演变为一种诗性的文化反省和身份的叙事构建。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故国想象;流变史;叙述视角;文化动因美国华裔文学源于19世纪中早期,是指华裔作家以美国华裔人的独特视角书写的叙事结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逐渐在众多族裔文学中脱颖而出,其研究也日渐成为显学,呈现出多维的理论形态。

不少学者对其丰富性和复杂性进行了多角度探索,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语用文体学,语义学等角度,分析了文化语境,叙述方式,文化认同等侧面。

国内学者李贵苍指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经历了“生民视角”、“民族视角”和“离散视角”的变化。

①而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则更多地将其置身于全球化语境和历时性时空,来思索华裔文学中的中国移民话语以及中国文化在华裔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一)故国想象的源起:夹缝中挣扎的具象写实1.《英汉习语全书》的恳请和宽容:“如果将唐人街看作美国华裔人生根繁衍的原点,那么华裔文学的起点应该是最早一批金山客留下的英文文字。

”④陈耀光等人编撰的华裔和日裔文学《大唉咦》把美国华裔文学的源头定为王山(wangam)编写的《英汉习语全书》。

该书收录了华人常用的中英对照语,给初到美国的华工提供语言交流的帮助。

《英汉习语全书》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学作品,但作为最原始文本,书中大量的自我防卫和保护的信息,凸显了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折射了语言学习者与生存环境的恶劣关系,使其极具文学的特质与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营科技98MYKJ 文化教育
华裔美国小说的成长主题分析
于陆一
(哈尔滨师范大学公共英语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小说文类一直是华裔美国文学艺术表现的中心。

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华裔美国作家,如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赵建秀(Frank Chin)、谭恩美(Amy Tan)、任碧莲(Gish Jin)等,无不以小说盛名。

可以说,几乎在任何一本综合性的亚裔美国文学评论集里,华裔美国小说都无法缺席,国内外诸多相关批评性杂志和期刊中,相比之于戏剧、诗歌等其他文类,关于华裔美国小说的评述和研究总是备受关注。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这一文类支撑和见证了整个亚裔/华裔文学史的发展和变迁。

1文化身份与认同问题
在多种文化交织造成的文化错位和话语权缺失的状态下生存的华裔美国人,其身份既与种族、阶级、性别、性和民族密切相关,也因社会文化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异。

在创作方面,文化身份和认同成为此类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围绕其创作是亚裔族群探索成长中自身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

所以它也成为亚裔学者小说批评中密切关注的焦点。

关于文化身份主题的书写和讨论在华裔美国小说中逐渐形成了两种认同视角:本土视角和全球视角/离散视角。

探讨华裔文化身份的最早重要研究成果之一,要数斯坦利·苏和德拉德·苏(Stanley Sue,Derald W.Sue)1971年发表的论文《华裔美国人的性格和精神健康》(Chinese-American Personality and Mental Health,1971)。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作者们认为理想的华裔美国人应建立自己的“自豪感”,理想的认同是“建立在抛弃中华文化的前提下形成的文化和族群认同”。

斯坦利·苏和德拉德·苏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华裔美国人的身份问题,拉开了身份探讨的序幕,但是他们的观点存在很多问题,如研究对象的局限、研究方法的狭隘,导致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整一化的趋势。

随着文化民族主义关怀的退热和亚洲人与亚裔美国人身份的互渗,亚裔美国文化批评的视角也从本土向离散转移。

例如,黄秀玲(Sau-ling Cynthia Wong)在《“去国家化”在思考》(Denationalization Re-considered:Asian American Cultural Criticism at a Theoretical Cross-roads,1995)中将研究重点放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去国家化”趋势下对亚裔美国文化批评的宏观思考。

黄秀玲看到亚裔美国这个概念在离散的视野下越显局限,呼吁拓展亚裔美国文学的领域到囊括书写亚洲和亚裔美国历史经验和文化表达的移民文学,她认为对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全球化过程”应进行历史化和语境化分析。

2美国化/同化
同化原为生理学概念,指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社会学借用此概念,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主要指“语言或文化的同化或融合”即归化。

美国化就是与美国主流文化同化的趋势,就是“移民来到美国后成为‘美国人’的过程”,目的是“为进入主流文化而奋斗,以及谋求在美国社会中的立足之地”。

对于华裔美国人来说,同化与美国化是同义词,因为同质文化单位即为美国主流文化。

长期以来,美国主流总认为华人移民是“不可同化”者,“来自彼岸的陌生人”。

他们总被认为是暂居美国,等待赚足美国的钱后衣锦还乡,颐养天年。

除此不良经济动机之外,文化传统、信仰与美国主流的隔阂也使华人被排除在可同化者之外。

学者们就同化的可能性、同化的代价和意义以及不同性别主体的同化差异提出看法。

同化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对立遭到亚裔美国批评家丽莎·刘(Lisa Lowe)的瓦解,同化的诸多可能性被逐渐认识。

她在提倡策略性本质主义的前提下,通过探讨法国后殖民主义批评家法农(Frantz Fanon)的著作《大地上的受苦者》(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1961)中的身份政治,指出法农认为资产阶级同化论和民族主义都服从同一种逻辑,都是对殖民主义的回应,他们都复制了统治阶级的相同结构,所以同化主义与民族主义并非对立,而同是对旧制度的照搬。

这就瓦解了以赵建秀为代表的民族主义批评者批判汤亭亭“同化主义作品”的汤赵之争。

同时,丽莎·刘又指出同化主义与民族主义又存在于亚裔美国文学之中,深刻地表现在叙事作品的代际冲突之中,凸显出成长中社会化的多重而复杂的影响因素。

3性别/性
性别与族裔问题相互交织,不可分割。

在亚裔美国文学中,关于性别问题的讨论,众多著名亚裔学者皆有相似论点:“从一开始,种族与性别就与亚裔美国历史和文学交织在一起。

”“任何性别/性主题的出现和变迁及持久性总是与具体的历史条件相连。

”“族裔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身就是性别化的,性别总是族裔化的。

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劳动力本身就是性别化的,性种族化,种族也与阶级紧密相连。

”汤亭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出版的作品《女勇士》被认为是战后里程碑式的作品而被纳入经典:“该书有意识地将亚裔美国女性主义的异见视角注入了以男性为主导的亚裔美国文学话语”。

结语
华/亚裔美国文学中主人公在建构文化、族裔、性别自我的同时,对于生命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生命意识体悟。

除了对社会、文化具有深刻思考之外,还夹杂了对精神价值、情感、人性等思考,以追求本真生存。

所以,真正探讨和挖掘华裔美国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必须注重作品的文学性,而关注文学中的成长主题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如何作为一个美学呈现,有何特殊的表现方式和审美意义,与族裔经验有何联系,对研究华裔美国文学的文学特点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程爱民.美国华裔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褚孝泉.拉康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3]单德兴.“开疆”与“辟土”——
—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作家访谈录与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胡勇.文化的乡愁:论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M].北京:中国戏剧出
版社,2003.
[5]黄秀玲.从必须到奢侈:解读亚裔美国文学[M].詹乔等,译.北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摘要:成长是人类社会和文学发展的永恒话题。

从华裔美国文学肇始以来,成长主题就贯穿其发展的始终。

在此研究华裔美国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参照成长小说理论,将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研究置于20世纪和21世纪初世界离散文化语境中,探讨华裔美国作家笔下的少数族裔主人公在美国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建构独立自我、确立自我身份的成长过程。

关键词:华裔美国小说;成长主题;社会化成长;族裔化成长;
个体化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