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骨髓瘤多发骨转移瘤影像诊断鉴别诊断论文
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及MRI临床表现研究

影像研究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月 第3卷第4期3 讨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为临床常见病,其主要是指病原微生物进入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并对其造成损伤,从而所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急性或慢性疾病。
该病的发生率较高,且呈逐渐增长趋势,且该病还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极大,甚至可遗留严重后遗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及安全[2]。
因此,临床上必须要予以充分重视,及时明确诊断,并予以患者有效治疗,以尽可能的改善患者预后。
临床研究显示,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的原因较多,而细菌、病毒感染所致的炎症反应等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医疗技术的改进,临床上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方式也逐渐增多[3]。
其中MRI与CT均为临床上检查该病的常用方式,且两者具有扫面迅速、检出图像质量高等特点,并可直观、清楚的对患者的颅内结构性变化情况进行显示,有利于观察患者神经系统感染病变情况。
故而逐渐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中CT诊断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准确的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情况进行反应;而MRI则可有效的对钙化及软组织见的区别进行区分。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经MRI 检查异常率为92.8%,经CT检查异常率为55.1%;两种诊断方式对比差异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且两种检查方式对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的检出率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提示MRI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对疾病的检出率更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CT对软组织结构的检出率较低,而MRI则可有效的对病变软组织进行分辨,且可快速的检测出组织细胞上的微小病变,故而其检出率相对更高。
综上所述,MRI及CT监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中均可发挥一定作用,但MRI的诊断率显著高于CT检测,为尽可能提高诊断效果,临床上可选择两种方式联合诊断。
【参考文献】[1]安庆华,郑玉明,孙志宝,等.3种诊断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比较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8):1721-1723.[2]李桂霞.磁共振成像联合脑脊液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9):910-913.[3]韩钊定,郭萍,杜永国,等.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行脑CT 检查的价值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4):915-918.1 引言从现在临床表现来看,多发性骨髓瘤属于一种病情发展缓慢的疾病,病情隐藏也比较久,当患者入院检查的时候,全身已经有很多骨质都已经损害了,这类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身上,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
脊柱多发骨髓瘤与转移瘤的MRI诊断及表现研究

脊柱多发骨髓瘤与转移瘤的MRI诊断及表现研究目的探讨脊柱多发骨髓瘤与转移瘤的诊断与表现。
方法整群选取2011年4月—2015年4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脊柱多发骨髓瘤患者共32例和转移瘤患者共31例,对比分析两者的MRI特点。
结果脊柱多发骨髓瘤患者中,累及的椎体为150个,累及附件占13.3%;椎体破坏变形现象占6.0%;脊柱转移瘤患者中,累及的椎体为90个,累及附件占51.1%;椎体破坏变形现象占57.8%。
结论MRI对脊柱多发骨髓瘤与转移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RI features of multiple myeloma (MM)and metastases in the vertebral column. Methods Selection in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the spine from April 2011 to April 2015,a total of 32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and a total of 31 patients with spinal metastases,analysis of the MRI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Results In MM,150 vertebra were involved,in which 13.3% appendixes wereimplicated; 6.0% vertebra bodies were destroyed and metamorphosed;In metastases,90 vertebra were involved and the distribution was capering,in which 51.1% appendixes were involved;57.8% vertebra bodies were metamorphosed. Conclusion MRI for diagnosis of multiple myeloma and metastatic tumors of the spine has a certain value.[Key words] Vertebral column;Multiple myeloma;Metastases此次研究对2011年4月—2015年4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32例脊柱多发骨髓瘤和31例脊柱转移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以浆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殖而引起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
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
在X线检查中,多发性骨髓瘤的骨质破坏表现为多发性小圆形透亮区,骨质呈“蜂窝状”改变。
这种表现称为“骨砂样改变”,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X线征象之一。
此外,骨瘤、软组织肿块和骨质破坏也可
见于X线片上。
CT检查对于评估骨髓瘤的生长情况和周围结构的受累程度具有重
要意义。
在CT图像上,多发性骨髓瘤呈多灶性分布,可见到病灶周围软组织肿块和邻近组织器官的受累情况。
CT检查有助于及时明确病变
的范围和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MRI检查是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
MRI技术对
软组织的显示更为敏感,可以清晰地显示骨髓瘤的部位、大小、形态
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在MRI图像上,多发性骨髓瘤呈“低信号”或“等信号”影像,病变周围软组织也可能受累。
核素显像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放射性
同位素的摄取和分布情况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的代谢活动和异常改变,
对于病变的定位和评估至关重要。
核素显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
地进行诊断,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和治疗该病的重要手段。
X线、CT、MRI和核素显像技术各有优势,结合应用可以全面评估病变的特点和范围,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指导。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方案,做到及时明确诊断,有效进行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表现探讨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表现探讨发表时间:2014-03-19T11:05:56.343Z 来源:《河南中医》2013年10月第2期供稿作者:于洋张倩(通讯作者)[导读] 发病率为2~3/10万,男女比例为2:1,大多患者年龄>40岁[1]。
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于洋张倩(通讯作者)(唐山市第三医院影像科河北唐山063100)作者简介:于洋(1977 11-),男,汉族,籍贯: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职务及职称:主治医师,从事专业:医学影像诊断。
通讯作者:张倩(1977 10-),女,汉族,籍贯: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职务及职称:主治医师,从事专业:医学影像诊断。
【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MM影像学表现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骨髓穿刺或临床证实的29例MM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
结果:29例MM中,X线平片阴性4例,CT阴性2例,其余病例均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
结论:MM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临床、影像、实验室与病理相结合可显著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X线平片;CT;MRI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311-02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肿瘤,可发生在多处骨骼,每处骨骼又可发生多处病灶,故常称为多发性骨髓瘤。
发病率为2~3/10万,男女比例为2:1,大多患者年龄>40岁[1]。
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性,误诊率很高。
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MM的检出率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诊断医师对本病影像学表现的认识,减少误诊率,现将本院近年来经骨髓穿刺、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0~2010年经骨髓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MM患者29例,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39~78岁。
26例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诊断分析

26例多发性骨髓瘤的X线、CT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X线、CT诊断价值。
方法对26例MM患者的X线、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MM最常见的X 线、CT表现为好发于红骨髓的骨骼,如颅骨和中轴骨及长骨近端广泛的骨质疏松、多发性的骨质破坏。
结论 MM起病隐匿缓慢,临床表现多样化且缺乏特征性,X 线、CT检查应作为MM初诊常规筛查手段,对可疑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进一步检查,尤其是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免疫球蛋白测定、尿本周蛋白及多部位骨髓穿刺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1]。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MM) X线、CT表现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原发于骨髓浆细胞单克隆异常增生所引起的恶性肿瘤,起病隐匿缓慢,累及多个系统,可引起较复杂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误诊、漏诊率较高,为进一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现将我院2003年~2010年经骨髓涂片及其它实验室检查病理证实的26例MM患者的X线、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本组26例MM患者是,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39~78岁,平均58.5岁,临床表现为全身性疼痛17例,疼痛部位多在腰骶部,其次在胸廓和肢体;贫血15例;肺部感染3例;泌尿系感染6例;高粘滞综合征9例,表现为头昏、眩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慢性心衰等;肝脾肿大3例;肾功能损害5例。
本组所有病例均摄有全胸片、脊柱X线平片,同时选择性摄有其它部位,头颅及肋骨斜位片23例;骨盆19例,肩关节7例,股骨12例。
23例MM患者做了胸部CT及脊柱检查,16例做了脑部CT检查。
2 结果2.1 26例MM患者全胸片、脊柱X线平片表现为骨质疏松21例,伴有肋骨溶骨性骨质破坏6例,双侧肱骨上段溶骨性骨质破坏2例,脊柱溶骨性骨质破坏11例,多发生下部胸椎及腰椎,8例合并病理性骨折而椎体塌陷呈楔形变,椎间隙多保持完整;肋骨斜位片23例表现为骨质疏松21例,伴有肋骨溶骨性骨质破坏9例,多位于第7~10肋的腋中线附近,可为小的囊状溶骨性破坏,有时肿瘤较大可产生骨皮质的轻度膨胀,常发生病理骨折;头颅正侧位23例中表现为骨质疏松19例,产生溶骨性破坏13例,多为圆形穿凿状或鼠咬状缺损,大小不一,边缘清楚锐利;骨盆19例表现为骨质疏松15例,产生类似头颅溶骨性圆形穿凿状或鼠咬状缺损7例;肩关节7例均表现为骨质疏松,双侧肱骨上段溶骨性破坏2例;股骨12例均表现为骨质疏松。
99mTc-MDP骨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与多发性骨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Me ia o ra ,u . 0 2, o. 4, o 6 dc l un Z J n 2 1 V 13 N . J
m cM P骨显像在 多发性骨髓瘤 与 T— D 多发性骨转 移瘤鉴别诊断 中的价值
谭晓丹 彭盛梅 覃伟武 韦智晓 谢 永双
( 西 医科 大学 第一 附属 医院核 医学科 , 宁市 广 南 50 2 ; —alt xadn9 1 2 .o ) 30 1Em i a i a17 @16 cr :n o n
灶 ( . % ) 四肢 、 带 、 骨 、 椎 、 骨 受 累 较 少 60 , 肩 颅 颈 胸 见 。5 0例多发 I 生骨转移 瘤病人 中, 共有 34个病灶 , 6 以 胸椎 、 骨盆、 椎 、 腰 肋骨 、 四肢 、 带受 累最 常见 , 别 有 肩 分
住 院经 病理 确诊 的 MM 患者 3 4例 , 中男 2 其 8例 , 6 女
后 25- . . 40h同时采集前 后位全 身骨显像 。采 集能 峰
1 e 矩阵 26×1 2 , 0 4 kV, 5 4 窗宽 2% , 0 o 速度 1 m mi。 6c / n
病 是其 特征性 的临床表 现之一 , 者常 以不 明原 因骨 患 痛 为 首发症 状 。而多 发 性 骨转 移 瘤 则 是 恶性 肿 瘤 J 细胞转 移 到骨骼 所 致 , 者 影像 学 表 现 有 相似 之 处 。 两 为 了进一 步鉴别 诊断 , 现对 3 4例 MM 患者 和 5 0例 多 发性 骨转 移瘤 患 者 的 m cMD T — P骨 显 像 表 现进 行 对 比分 析 , 究两 者在 骨显像 上 的病灶 分布规 律及 局部 研 病灶 的影 像学 特点 , 探讨 MM 与多 发性 骨转 移瘤 的鉴
脊髓多发骨髓瘤与转移瘤的MRI鉴别诊断

四.椎间隙形态及椎旁软组织改变
MM椎间隙增宽5例,伴有椎体压缩骨 折、椎旁软组织改变2例,呈围绕椎管 的“围管状”生长
转移瘤椎间隙无变化、椎旁软组织改 变13例,呈破坏区为中心生长
脊柱MM与转移瘤都表现为多发 椎体和附件受累,故临床实践中 经常把脊柱多发骨髓瘤诊断为脊 柱转移瘤。
三.椎旁软组织影 MM所形成的软组织块多围绕椎管 发展,累及硬膜外间隙,硬膜囊 狭窄,附件形态基本保持完整; 转移瘤所形成的软组织块常以破 坏椎体为中心发展,而无“围管 性”特点
脊柱MM与转移瘤在MRI表现上虽有 相似之处,但二者之间仍有一定区 别。通过仔细观察影像表现再结合 临床信息,对二者诊断准确性会有 进一步的提高
一 病 变 分 布 的 区 别
MM累及脊柱时为连续多个椎体 受累。 本组17例MM除2例正常型外,均 显示连续弥漫性椎体受侵,脊柱 各段受侵分布比例与转移瘤无明 显差别。
.
一 病 变 分 布 的 区 别
.
转移瘤椎体受累常表现为跳跃状分布,且 同一病例的多个椎体呈不同表现,这可能 与原发肿瘤反复多次播散的结果有关。 本组26例表现为跳跃状椎体侵犯,此种表 现在其他脊柱疾病中很少见,故可认为是 脊柱转移瘤的特征之一。
转移瘤
椎体变形破坏以椎体 后部多见,累及附件45 个,占50.6%
三.病变的MRI表现
脊柱多发骨髓瘤
正常型2例 椎体T1WI信号正常或增高 T2WI信号无异 常 局灶型5例 受累椎体内散在圆形及类圆形异常信号灶 弥漫型10例 椎体多发小圆形及不规则形异常信号灶, 境界不清
转移瘤
受累椎体局部或全部信号异常
脊柱多发骨髓瘤 17例
累及154个椎体
颈椎23个 14.9%
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徐光勇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云南普洱 665000[摘要] 目的探讨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价值,以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影像诊断水平。
方法分析在2021年7月—2021年7月入该院治疗的经过骨穿或是通过病检被证实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的20例患者的不同影像技术资料,X线片、CT以及MRI,得出相应的影响诊断学特点。
结果 20例患者经过X线检查,其中15例(75%)患者出现了各类型的溶骨性损害,其损害部位主要在头颅(18例)、胸椎(16例)、腰椎(16例)、肋骨(10例)以及骨盆(10例),其中12例的患者还伴有骨质疏松的并发症;而CT检查12例,不仅对于X线片的影像学诊断有检视,得出骨破坏,还有5例,检测出X线片未能明确显示、检出的肋骨、骨盆、椎体附件破坏和一些软组织破坏等问题;最后的脊柱MRI检查8例,其中正常型1例,其中灶型3例,弥漫型3例,灶型+弥漫型1例,椒盐型1例(阳性率90%)。
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有利于影像诊断的特征,影像学的判断为临床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在进行X线检测确诊需要治疗或是未显示但临床可疑的患者可疑采取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的CT检查,作为X线片的补充,而有条件的或情况较复杂需要观察病变的采取MRI检查。
通过临床、影像、实验室和病理资料的多方联合提高诊断符合率。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影像学诊断;X线片;CT;MRI[中图分类号] R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1)03(b)-0007-02The Imaging Diagnosis of Multiple MyelomaXU Guangyo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 Puer People’s Hospital, Puer, Yunnan Province,665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aging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ple myeloma,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maging diagnostic level of multiple myeloma.Methods Different kinds of imaging data, such as X-ray films,CT and MRI of 20 cases of patients diagnosed as multiple myeloma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2021 to July,2021 by bone marrow puncture o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orrespo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tics was concluded.Results By X-ray examination,it was found that of the 20 patients,15 cases(75%)had various types of osteolytic damage;the damage parts were mainly in the head (18 cases), thoracic vertebra(16 cases),lumbar vertebra(16 cases),ribs(10 cases), and the pelvis(10 cases);12 cases of patients complicated by osteoporosis. And 12 cases by CT examination,not only for X-ray film imaging diagnosis were review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bone damage; rib, pelvic,vertebral appendages damage,soft tissue damage and other problems of 5 cases weredetected by CT but the X-ray failed to clearly show.The final 8 cases underwent spinal MRI, including 1 case of normal type,3 cases of focal type,3 cases of diffuse type, 1 case of focal type and diffuse type,1 case of salt and pepper type(positive rate 90%).Conclusion For imaging diagnosis of multiple myeloma tumor characteristics, imaging judgment provides effective data support for clinical practice.CT examination with high density resolution, as the supplement of X-ray examination,can be given to the patients diagnosed by X-ray examination and needed treatment,or whose symptoms were not detected by X-ray examination but the patients were suspected to have the disease in clinical practice.MRI examination can be given to patients who have good economic conditions or need observing lesions because of complex symptoms.The diagnostic coincidence rate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combined use of clinical, imaging examination, laboratory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ical data. [Key words] Multiple spinal cord tumor; Imaging diagnosis; X-ray film; CT; MRI[作者简介] 徐光勇(1968-),男,云南普洱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放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发骨髓瘤与多发骨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关键词多发骨髓瘤多发转移瘤影像学鉴别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mm)与多发骨转移瘤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
多发骨髓瘤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为了提高多发骨髓瘤与多发骨转移瘤的诊断水平,本文从影像学(包括x线、ct、mri、ect)和临床的角度对二者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以提高对这两种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
首先从影像学诊断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多发骨髓瘤好发于富含红骨髓的部位,如颅骨、脊椎、肋骨等。
而骨转移瘤全身皆可发生,但以骨盆、脊柱、颅骨和肋骨最多见。
影像学方面的检查主要是骨骼的普通x线片、ct及核素骨扫描及mr检查。
x线平片:mm常有广泛的骨质疏松、多发骨质破坏,生长迅速者破坏区如穿凿状、鼠咬状,无硬化边及骨膜反应,生长缓慢者破坏区呈蜂窝状、伴有骨膨胀[1]。
骨转移瘤x线表现可分为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
以溶骨型多见,骨质骨破坏边界较模糊且形态不规则。
多伴成骨形成,溶骨性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且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有原发病灶存在[2]。
mm骨破坏数量较多,范围较广,大小相近,而骨转移瘤则相对稀少,大小不一,差别悬殊,当下颌骨发生破坏时,应当首先考虑mm。
ct:mm典型表现为松质骨内弥漫分布的边缘清楚的骨性破坏区,
呈圆形及类圆型病灶,病灶边缘大多清楚,即穿凿状的骨破坏,大小多在0.5~1.5cm范围,而无明显骨膜反应,常见软组织肿块,脊柱常可见病理性骨折,胸骨、肋骨破坏常呈膨胀性,膨胀程度可非常明显,病变部位骨小梁消失,为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软组织密度灶替代,对邻近软组织为压迫性改变。
骨转移瘤是浸润性生长,以溶骨性骨质破坏最为常见,病灶边缘多不清楚,大小差别可很大,常可见到骨质广泛破坏。
溶骨性骨转移瘤膨胀程度轻微,对周围骨及软组织呈浸润性改变,于病变范围内见不规则的斑点状高密度的残留骨或肿瘤骨。
mri表现:x线平片及ct对骨破坏之前的改变不能显示,mr对检出病变、确定范围非常敏感。
mri是目前唯一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骨髓形态结构的检查方法。
骨髓瘤的骨破坏或骨髓浸润区在
t1wi上呈边界清楚的低信号,多位于中轴骨与四肢骨近端。
病变弥漫时,为多发散在低信号,分布于高信号的骨髓背景内,呈特征性的椒盐状改变,t2wi上呈高信号,stir序列由于脂肪信号被抑制,病灶高信号较t2wi更明显。
大多数转移瘤也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但转移瘤的mri表现呈更粗大颗粒状或块状均匀异常信号。
t1wi 标准的se序列因显示正常黄骨髓为高信号,而病变通常由于水含量增多于t1wi呈低信号,二者有明显对比,此点在转移瘤中尤为突出。
而mm由于广泛骨髓浸润,其正常黄骨髓残留较少,因而缺乏对比。
mm局灶型骨破坏大多呈圆形及类圆形,大小多在0.5~3.0cm范围内,并在t2wi呈现中央等信号,病灶周围低信号环绕,
压脂像对局灶性病灶显示较为清晰。
转移瘤病灶周围骨小梁破坏时部分黏液和其他细胞结构充填所致含水量较多,在t2wi上转移灶周围常有一条状高信号环包绕(晕征),它的出现常高度提示转移瘤。
ect:骨显像的高度敏感性,使其在寻找恶性肿瘤骨转移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诊断价值。
目前已列为临床首选的检查方法,成为核医学诊断的优势之一。
但是其特异性不高,在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时仍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结果。
核医学的骨髓显像不仅能直接显示全身骨髓的分布,而且能显示身体各部位骨髓造血功能的变化,是研究骨髓功能和诊治造血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比骨显像的灵敏度更高。
其次,从临床病例及实验室检查的方面来分析
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细胞肿瘤,通常引起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大量过度生成。
多发性骨髓瘤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
好发于中老年,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
多发骨髓瘤的病因尚不明确,近年研究发现c—myc基因重组,部分有高水平的hras基因蛋白质产物,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
多发骨髓瘤约占骨恶性肿瘤的6%,好发于40岁以上,男女比例约2:1,临床表现复杂,在骨骼系统表现为全身骨骼疼痛、软组织肿块及病理性骨折。
骨转移瘤是骨外其他器官、组织的恶性肿瘤。
骨骼是最容易发生转移的器官。
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肾癌及甲状腺癌最容易发生骨转移。
肿瘤发生骨转移的途径主要是
血行转移。
骨转移瘤多见于老年人,以51~60岁居多,男女发生率因原发肿瘤的类型而异,但总体而言,多数报告以男性为多。
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疼痛,常在夜间加重。
其次骨转移瘤患者还可出现病理性骨折肋骨骨折和椎体塌陷,最终导致椎体高度减少,脊柱后凸和一定程度的肺限制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多发骨髓瘤的标志是在血清或尿液中发现由异常浆细胞产生的单克隆蛋白—m蛋白。
75%患者血清蛋白电泳可见一染色深而密集、单峰突起的m蛋白。
使用免疫固定及免疫电泳等更为敏感的技术,99%患者的血清或尿液中可以发现m蛋白。
对于疑似患者,除骨骼的影像学检查外,骨髓穿刺活检也是必不可少的。
骨转移瘤:溶骨性转移时,可以发现血钙升高,然而这并非特异性的,因为肺鳞状细胞癌、乳腺和肾脏腺癌和一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尤其是多发骨髓瘤和淋巴瘤)也都可以有此异常[3];当发生成骨性转移时,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前列腺癌骨转移时,酸性磷酸酶升高。
综上所述,mm与转移瘤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上虽有相近之处,但二者之间仍有一定区别。
通过仔细观察、鉴别影像表现,结合临床信息及实验室检查,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79.
2黄仲夏,陈世伦.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治思路.中国全科医学,
2004,7(8):546.
3林果为,余润泉.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