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华佗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刮骨疗毒读后感

《三国演义》刮骨疗毒读后感

《三国演义》刮骨疗毒读后感读完《三国演义》里关羽刮骨疗毒这一段,心里头那叫一个震撼,简直比吃了顿麻辣火锅还刺激,只不过这刺激是直击心灵的。

你说这关二爷,那可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一把青龙偃月刀,骑上赤兔马,战场上威风凛凛,敌人见了都得绕道走。

但今儿咱们不聊他的英勇善战,就说说他这股子狠劲儿和那份儿淡定,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故事是这样的,关二爷攻打樊城时,不小心被曹军的一支毒箭射中了右臂。

那箭毒可不一般,没多久,整个胳膊就肿得跟馒头似的,又红又紫,看着都吓人。

手下人都急眼了,赶紧找来个名医华佗。

华佗一看,说:“这毒得赶紧治,不然胳膊得废。

”咋治呢?得刮骨去毒。

想象一下,拿把小刀,在你肉里骨头上来回刮,那滋味儿,想想都肝颤。

可关二爷呢,一听这话,眉头都没皱一下,说了句:“来吧,我不怕。

”说完,还让手下人摆了个棋盘,一边下棋一边接受治疗。

这事儿要是搁现在,估摸着得上个热搜,标题就叫“硬核关二爷,刮骨疗毒淡定下棋”。

手术开始了,华佗拿起小刀,在火上烤了烤,就开始动手。

那场面,光是想想就让人后背发凉。

可关二爷呢,照样下棋,偶尔还跟旁边的人聊几句家常,就像是在茶馆里喝茶聊天一样悠闲。

棋盘上你来我往,局势紧张,可关二爷的脸上,愣是看不出一丝痛苦。

这心理素质,简直了,比那些参加极限挑战的大咖们还牛!手术过程中,华佗每刮一下,那刀在骨头上发出的“吱吱”声,听得人心惊胆战。

可关二爷呢,愣是一声没吭,连眉头都没皱一下。

旁边的人看得是目瞪口呆,心里头那个佩服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这哪是凡人,简直就是神仙下凡,铁打的汉子,钢铸的心!手术完了,华佗擦了擦汗,长舒一口气,说:“我这一辈子,没见过这么能忍的人。

”关二爷笑了笑,说:“小事儿,不足挂齿。

”那云淡风轻的样子,就像刚做完一场轻松愉快的按摩。

这事儿传出去后,关二爷的名声更响了,成了人们口中的英雄豪杰。

他这不仅仅是因为勇猛善战,更因为这份儿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

想想咱们平时,遇到点小病小痛就哼哼唧唧,跟关二爷比起来,真是惭愧得要命。

2019级医古文:02华佗传

2019级医古文:02华佗传

軍吏梅平得病,除名還家。家居廣陵。未至二百里,止親 人舍。有頃,佗偶至主人許。主人令佗視平。
军吏:军官。 除名:退伍。
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当兵生病须退伍,退伍便 行除名。
广陵:郡名。卽今江苏扬州。 止亲人舍:住在亲戚家。 止:居住。 有顷:过了一会儿。 许:处。主人许,此指主人家。
佗謂平曰:“君早見我,可不至此。今疾已結,促去可得與 家相見,五日卒。”應時歸,如佗所刻。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名旉。游學徐土,兼通數 經。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
征辟制也是汉代实行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 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太尉:汉代最高军事长官。 辟(bì必):征辟。如上所说。 就:赴任。
“区”有小意,“躯”即小身,即胎儿。
令:使。 不时:不能及时。 四物女宛(wǎn)丸:方剂名。
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呻呼無賴。佗令溫湯近熱, 漬手其中,卒可得寐,但旁人數爲易湯,湯令煖之,其旦卽 愈。
之:到;去;往。之厕:如厕。 彭城:县名。即徐州,故址在今江苏铜山境内。 虿(chài):蝎类毒虫。 螫(shì是):蜇;刺。 无赖:无奈;没有办法。 (上注错误,应译为“不堪其苦,不可忍耐”) 温汤:加热汤药。“汤”古代有二义:
华佗的名与字之间,也应有联系。
《三国志》裴松之注道:寻佗字元化,其名宜为旉也。 元化:造化,即大自然。春天万物气舒,草木吐芽, 旉布而生,皆赖于造化之力也。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人也,—名旉。游學徐土,兼通數 經。沛相陳珪舉孝廉,太尉黃琬辟,皆不就。
沛国:汉代分封的一个王国。在今安徽、 江苏、河南三省交界地区,以宿县为中心。

妙手神医华佗的故事

妙手神医华佗的故事

妙手神医华佗的故事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关云长刮骨疗毒”。

关云长的右臂被曹仁的弓弩手射中一箭,“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

这时,名医坐了小船,专程赶来给关云长治疗。

关云长一边与马良下棋,一边伸臂让刮骨疗毒。

这时,“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窸窸有声。

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

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没一会儿,华佗刮尽毒药,关云长马上“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

人们钦佩关云长的英雄风度,也钦佩华佗的神医妙手。

这段故事只是一种传说,它的真实性并不可靠,但是在历史上华佗确有其人,而且确实是古代一位妙手回春的神医。

如今,人们还常常用“华佗再生”“华佗再世”之类的词句来形容医术高明的医生,可见华佗的影响之深。

在史书上,记载着许多关于这位名医的动人故事。

有一次,一个人的肚子痛得非常厉害。

华佗检查了一下,断定是“肠痈”(即盲肠炎),必须开刀治疗。

于是,华佗便用酒配制了麻醉药,“麻沸散”,让病人喝下。

没一会儿,病人就昏昏沉沉,不省人事。

这时,华佗用沸水煮过的小刀划开病人的右下腹,切除溃烂的盲肠,再用消毒过的线缝合。

过了一个月,病人就痊愈了。

据考证,华佗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全身麻醉术的人。

过了1700年之后,欧洲人才开始使用麻醉药。

另外,在三国时代能够施行这样的开刀手术,也是很难得的。

华佗很注意收集民间单方。

有一次,他在路上遇见一个人在车中呻吟,一问,说是咽喉阻塞。

华佗嘱咐他只消到前面的饼店里买个大饼,加上三两蒜泥和半碗醋,调和着吃下去,就会好的。

那人按照华佗的吩咐去做了。

不久,竟吐出一条长长的蛔虫。

原来,华佗曾多次遇上这样的病人,采用这种民间单方,又简单又见效,药到病除。

华佗除了给人治病之外,还常常劝人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疾。

他模仿虎、鹿、熊、猿和鸟这五种动物的动作,创造了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

华佗曾教许多人做五禽戏。

他自己也每天坚持练五禽戏,所以50来岁时,还能翻山越岭,健步如飞,身体很好,牙齿也一颗未掉。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龙源期刊网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作者:韩亮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2期摘要:在当下的有关明清小说中的人物的研究中,涉及到医家方面的研究通常根据医家在小说中的表现方式被分为两类,即明医和庸医。

但是,这种分类通常是针对医家的医术水平高低所给出的关系到医者整个人的道德品质来进行的。

加之学术界大多在研究明清小说时喜欢对女性阶级,贫困农民阶级和新型商业阶级探究,而对于各类型的医家形象——尤其是对于明医和庸医的分类鲜有研究,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文学形象被模糊和不确定所包围。

对此现象,笔者认为应该单独且系统地对明清小说中的医者形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明清小说;医家;形象研究一、明清小说中的庸医形象综述孙思邈在他的著明医学著作《千金要方》的序言中首次提出了“庸医”这一概念。

而将这一概念系统化解释的则是明代医学家徐春甫的《古今医统》(或称《古今医统大全》、《医统大全》)。

该书中对于当时常见的几类医生进行了精准分类。

有“明医”、“良医”、“国医”、“庸医”和“巫医”五类。

同时给这五类医者进行了简略而明确的定义。

“明医”是“精于医者”的医者,“良医”是“善于医者”的医者,“国医”是“寿君保相”的医者,“庸医”是“粗工昧理”的医者,“巫医”是“击鼓舞趋,祈禳疾病”的医者。

从医术等级来看,明医自然最高,良医次之,庸医和巫医最下。

而国医属于封建官僚系统内部产物,医术通常最低要求是“良医”的等级。

在经过这一番总体比较之后,我们来单独看看“庸医”。

上文中提到,“庸医”的定义是“粗工昧理”的医者。

所谓“粗工昧理”,就是指身为医者,却不懂医术,甚至做出行骗之事,导致病人病情被耽误,最终使其人财两空的可耻医生。

但要注意的是,部分“良医”也有可能会因为出现偶然的用药错误而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从而被部分人斥为“庸医”。

不过从医术水平上来說,“良医”并不能因为偶然的一次医疗事故而被贬低为“庸医”,这是不合适的。

但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古代本身人口存活率就低,加之贫富差距的不断增加,普通百姓(更多的是贫困农民)想要治疗疾病,所能够依靠的只能是为数不多的医者。

华佗生平和主要事迹_三国名医华佗生平经历

华佗生平和主要事迹_三国名医华佗生平经历

华佗生平和主要事迹_三国名医华佗生平经历华佗(东汉末年医学家)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

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

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华佗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据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三国著名医学家。

少时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行医足迹遍及安徽、山东、河南、江苏等地。

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

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已佚。

今亳州市有“华佗庵”等遗迹。

行医历程在华佗多年的医疗实践中,非常善于区分不同病情和脏腑病位,对症施治。

一日,有军吏二人,俱身热头痛,症状相同,但华佗的处方,却大不一样,一用发汗药,一用泻下药,二人颇感奇怪,但服药后均告痊愈。

原来华佗诊视后,已知一为表证,用发汗法可解;一为里热证,非泻下难于为治。

华先生治府吏倪寻,头痛身热,则下之,以其外实也。

治李延头痛身热,则汗之,以其内实也。

盖得外实忌表、内实忌下之秘也。

又按内实则湿火上冲,犹地气之郁,正待四散也。

外实则积垢中留,犹山闲之水,正待下行也。

其患头痛身热同,而治法异者,虽得之仙秘,实本天地之道也。

余屡试之,果屡见效。

又有督邮顿,就医后自觉病已痊愈,但华佗经切脉却告诫说:“君疾虽愈,但元气未复,当静养以待完全康复,切忌房事,不然,将有性命之虑。

”其时,顿妻闻知夫病已经痊愈,便从百里外赶来看望。

当夜,顿未能慎戒房事,三日后果病发身亡。

神医华佗的生平事迹

神医华佗的生平事迹

神医华佗的生平事迹华佗是东汉末医学家,因为华佗不求名利,不慕富贵,得以集中精力于医药的研究上,人们称他为“神医”。

他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现已失传。

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华佗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华佗简介华佗(约145-208),名敷,字元化,谯(今亳州市谯城区)人,是东汉末年卓越的医学家。

他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是世界上第一个运用全身麻醉进行腹腔手术的人。

他生活的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灾荒频仍,战争连年不断,造成多种疫病流行,人民苦不堪言。

他潜心研读医书,广泛搜集民间验方,认真加以总结,掌握了高超的医疗技术。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能够进行诸如腹腔肿物摘除、胃肠吻合等大手术。

他发明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用全身麻醉和手术的方法,救治了不少垂危病人。

华佗治病,善于根据病人的形色判断疾病,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创造了一套"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的保健体操),传授于百姓。

华佗人物生平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二七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

这考证很可疑。

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也有说他寿至一百五六十岁仍保持着六十多岁的容貌,而且是鹤发童颜的记载。

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

东汉末年在我国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

其中,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

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华佗是东汉杰出的医学家,《后汉书》和《三国志》均为他专门立传。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华庄(今谯城区华佗镇)。

三国枭雄华佗的一生

三国枭雄华佗的一生

196 52岁
197 53岁
徐州望族广陵太守陈登喜爱吃生鱼片,胃中有大量寄生虫而得重病。经华
198 54岁 佗医治痊愈,但华佗提醒陈登的病会在三年后会复发,要他到时候找华佗
复查。
199岁
广陵太守陈登疾病复发,此时华佗不在广陵,年仅39岁的陈登因此病死 。
202 58岁
203 59岁
职业
孝廉
第 2 页,共 4 页
三国枭雄华佗的一生
(145~208) 64岁
年代 年龄
大事概述
华佗通晓养性之术,年纪虽大,但仍有壮容。曾模仿虎、鹿、熊、猿、鸟
的动作,创造养生五禽戏。其徒弟吴普一直学习,活到九十多岁,耳目仍
然聪敏,牙齿完整。
但是考古从西汉马王堆出土文物“导引图”的内容,印证五禽戏并非依据动
职业
曹操爱妾黄环夫人长子曹冲,著名神童病重,不治而亡,曹操后悔当初不 应该处死华佗。但另外一说,华佗卷入曹家内斗漩涡,传曹冲是被曹操长 子曹丕下毒毒死,而华佗又见死不救,导致曹操对华佗拷问致死。况且, 当时四大名医之一张仲景也在曹操地盘里。
第 3 页,共 4 页
三国枭雄华佗的一生
(145~208) 64岁
年代 年龄
大事概述
去世:
死于囚牢,华佗墓于安徽亳州、江苏徐州和河南许昌各有一座
职业
继承人: 华佗死前,将所创作医书《青囊书》赠送给狱卒,可是狱卒害怕会引火生 身不敢接手,华佗只好将毕生心血之作亲自在牢中烧毁。三国演义一说, 狱卒接受了,但被狱卒烧掉,仅剩下残页流传于世。 但实际上华佗有两个徒弟广陵吴普与彭城樊阿都已经得到真传,将华佗五 禽戏得以传世。吴普著有《吴普本草》、《华佗方》、《华氏药方》;而 208 64岁 樊阿善于针灸治疗。

《三国演义》中的刮骨疗毒赏析

《三国演义》中的刮骨疗毒赏析

《三国演义》中的刮骨疗毒赏析三国时代,魏蜀吴恶战连场。

有一次,关公(关云长)挥军攻打曹兵时,右臂中了敌人的毒箭。

众将请关公班师回荆州调治,关公不允,说:“我不能因小小创伤,而误了军国大事。

”众人只好四方访寻名医。

一日,来了一个自称华佗的医生,他说听闻关公中了毒箭,特来医治。

这时,关公的右臂痛得厉害,正和马良下棋来分散注意力,以免自己露出痛苦的表情而乱了军心。

华佗看过关公的箭伤,说:“君侯的手臂若再不治理,恐怕便要废了!如果要根治,便得把君侯的手臂牢牢缚在柱上,然后我用刀把皮肉割开至见骨,刮去骨头上的毒,再敷上药,以线缝合,这才治得好,但恐君侯惧怕。

”关公听了,笑说自己不是世间俗子,不怕痛,更不用把臂缚在柱上;并命人先送上食物,说:“先生远道而来,请先用酒菜!”关公陪着华佗吃了一会,便伸出了左臂,说:“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请先生不要见怪!”华佗也不再说什么,取出一把尖刀,请人在关公的臂下放上一个盆子,看准了位置,下刀把关公的皮肉割开。

关公吃喝如常,华佗气定神闲说:“我用刀把君侯骨头上的毒给刮走,这就好了!”华佗的手法娴熟,话刚说完,手上的刀子已经在关公手臂的骨头上来回刮,还发出悉悉的声音,流出的血也溢出了盆子。

将士见到这情境,也掩面失色,惟独关公仍继续下棋吃喝,面不改容。

不久,华佗把毒全刮走,敷上药,并把伤口缝合。

关公大笑而起,对众将说:“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

先生真神医也!” 华佗说道:“我为医一生,未尝见此。

君侯真天神也!君侯箭疮虽治,然须爱护。

切勿怒气伤触。

过百日后,平复如旧矣。

” 关公箭疮既愈,拿出黄金百两酬谢,并设席款待华佗。

华佗婉拒说:“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坚辞不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

后人有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

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5届本科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华佗形象分析院(系)名称文学院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王森学号*********指导教师吴雪伶副教授完成时间2015年5月《三国演义》中华佗形象分析王森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学号:110114105 指导教师:吴雪伶副教授摘要:《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几百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虽大体上以史实为蓝本,但不乏作者的艺术创造,正所谓七实三虚,虚笔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神医华佗就是其中一例。

他在书中共出现三次,虽着墨不多,但每一次都凸显了华佗的主要性格特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义薄云天的神医形象,可以说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三国演义;华佗;神医;医德高尚;义薄云天《三国演义》作为明代长篇白话小说的经典之作,成功塑造了几百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缜密的故事情节和一个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学界对它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关于主要人物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

而华佗,作为书中为数不多的医者之一,却研究甚少。

书中对华佗的描写只有三次,虽然笔墨不多,仅描述了他为周泰医金疮、为关羽刮骨疗毒、为曹操治风疾三件事,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及情节描述,凸显了华佗这一医德高尚、拥有崇高人格的神医艺术形象。

一、江东医周泰,妙手显神技《三国演义》中华佗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十五回,孙权与周泰镇守宣城,夜里被山贼袭击,危急时刻周泰为救孙权身受重伤,“周泰身被十二枪,金疮发胀,命在须臾。

”[1]而行军打仗军队里必然有随军医生,但显然此时军医已是医术浅薄,无力回天。

这就首先从侧面衬托了华佗医术之高,为下文虞翻推荐华佗做好了铺垫。

当华佗盛装出场,再加上简短言语,首先给人一种高人的即视感。

“佗曰:‘此易事耳。

’投之以药,一月而愈。

”[2]命在旦夕的重伤,在华佗看来不过是小疾,随手而愈,神妙医术顿时展现无遗。

这正符合人们心中神医的形象:起死回生,药到病除。

如果说这些医治外伤、按方抓药在表现华佗的医术神技上还稍显不足,只能说明他是个医术高超的医者,那么在《华佗别传》中为河内太守刘勳女儿治病一节就尽显其神技“乃以药饮女,女即安卧不知人…有若蛇者从创中出,便以铁锥横贯蛇头”。

[3]这一情节中不仅出现了麻佛散的实例应用,其情节本身就充满了奇幻的色彩,按照现代医学的理解,那可能是寄生虫一类的东西,但以这样的方法去治疗,虽然对其中的道理不甚了解,也不得不大呼神技,其医术之“神”可见一斑。

这次出场对华佗的外貌描写更是口吐珠玑“策见其人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

[4]寥寥数语却尽显其超然脱俗之神韵,超然的外貌立刻就把华佗与普通的医者区分了开来,宛然一副出世的神仙形象。

这样首先从外貌上就树立了一个高人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于冠以“神”字人物的想象,为下文进一步描写华佗的“神”做了铺垫。

而此处描写也并非凭空杜撰,“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5]描述了华佗虽然年岁已高,但身体健康,加之精通养生之术,以致犹有壮容,而且医术精湛,对于药理、量剂搭配已然出神入化随手拈来,颇有大家风范。

可见,小说此处的描写是有一定事实依据的,让华佗这一神医艺术形象更加真实。

另文中“乃待为上宾,请视周泰疮” [6]则表现出孙策对华佗的尊敬,要知道古代医者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更何况一位江湖郎中,而孙策作为雄霸一方的诸侯,他的态度反应了在当时人们心中对华佗的崇敬,一位身份低微的医者,却被卿大夫加以推崇更是得到雄霸一方的诸侯的礼待,那只能有一个原因:这个医者的医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且闻名于世。

江东医周泰,这是华佗在小说中的第一次出场,通过简短的言语描写展现了一位医术高超的神医形象,“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 [7]是对其医术的完美诠释。

而提到华佗,麻沸散这一古代医学奇迹就不能被忽略,无论是在史料还是《三国演义》中都多次出现,虽然失传了但也一定意义上佐证了华佗的医术之高。

以及现在依然推崇备至的健身运动五禽戏,都证明了华佗不仅颇晓养生,而且医术精湛,不愧于神医称号。

罗贯中把华佗这一现实原型加以艺术塑造,更符合人们心中的神医华佗形象,使其更加深入人心。

二、刮骨疗毒,只为高义华佗第二次出场讲述了关羽被毒箭伤了臂膀,华佗前来为其为其治毒疮。

《三国志》记载“羽尝为流失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8]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关羽确曾有此壮举,但凭此还无法断定是华佗所为。

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三国志》记载“二十四年,…羽率众攻曹仁于樊。

曹公遣于禁助仁。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

” [9]由此可知关羽此次受箭伤是在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而华佗此时早已被杀,《学生实用<三国演义>辞典》记载“建安八年(203),佗被杀。

”[10]显然此情节是罗贯中杜撰而来,作者把这偌大的功劳加给华佗,一方面是因为华佗医术的确高超,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明清时期华佗在世人心中的崇高地位。

再次展现华佗高超医术的同时,通过把两个已被神化的人物联系在一起,使其相得益彰,在完美表现关羽的神勇的同时,更是映衬了华佗人格魅力,正所谓意气相投,君子之交。

关羽被臂伤所困扰,于是华佗不顾路途艰辛,主动前来。

而其出场的描写也是别有韵味,文中“忽一日,有人从江东驾小舟而来,直至寨前。

···因闻关将军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特来医治。

”[11]华佗第一次出场是被请来,宛若神仙,被待为上宾,备受尊敬,而这次却是主动前来。

关羽此时经历破黄巾桃园三结义、讨董卓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报曹恩、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征樊城水淹七军威震天下,他的忠义已是世人皆知。

华佗也被关羽的忠义所折服,闻之关羽受伤就赶来救治,就像后文说的为义而来。

而“华佗是一位济世救民的良医,他的性格核心,一是医术的精湛,二是人品的高尚。

”[12]对关羽的神威忠义他心悦诚服,敬佩不已,不顾路途艰辛主动前来为之医治,表现出华佗医德的高尚及对义的追求。

此回合也对华佗出场时的外貌进行了描写,“平视其人,方巾阔服,臂挽青囊”, [13]只言片语却让人眼前一亮,比起初次出场时仙风道骨的世外高人形象有了尘世气息。

童颜鹤发的妆容凸显了他的超然脱俗,满足人们心中“神”的形象,但也使其高高在上,让人觉得遥不可及,而这次出场描写恰好填补了他的尘世气息,使华佗的形象更加丰满。

不但有超然脱俗的仙风道骨,也有乡间老翁的朴实无华。

使一位拥有超然物外的神韵,高超的医术,又平易近人,温文尔雅拥有朴实品质的华佗形象跃然纸上。

刮骨疗毒无疑是这次出场高潮所在,流传千古。

文中更是对这一情节进行了详细描述:佗曰:“当于静处立一标柱,上钉大环,请君候将臂穿于环中,以绳系之,然后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药敷之,以线缝其口,方可无事,但恐君候惧耳。

”…佗乃下手,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

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

账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

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须臾,血流盈盆。

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

[14]华佗的医术娴熟、关羽的神态自若、旁人的表情衬托,通过简短的对话及场景描写,把人物的神态举止刻画的淋漓尽致。

古代医疗手段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没有局部麻醉,试想刀割到骨,还要在骨头上刮,而且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种痛苦常人怎能忍受。

而此时关羽的表现不可谓不英雄,刮骨之痛,关羽竟能谈笑自若,令人敬佩。

同时通过旁人的神情变化更加衬托出关羽的神勇,正如他所说的“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15]而在这过程中,华佗也是表现出他对关羽的敬重与关心,一位名满天下的神医对同样被世人敬仰的英雄表现的如此谦逊,没有一丝持能自傲,言语冲撞,究其原因是华佗对关羽的尊重与敬服,更是因为华佗医德的高尚和品质的崇高。

而这一节最后的酬谢对话则点出了这一事件的真意所在。

文中“关公以金百两酬之。

佗曰:‘某闻君候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16]直白的说明出华佗此次医诊是为义而来,折射出华佗崇高的人格品质。

华佗主动请缨为关羽治疗箭伤,面对百金重谢不为所动,全然无视钱财外物,表现出华佗不贪钱财、崇尚忠义的人格魅力,颇有“英雄相惜之感,写此一笔,彰显二人”。

[17]三、治风疾,医者品德传后世《三国演义》中华佗第三次出场是在第七十八回,此回合在情节构思上对“七实三虚”的创作宗旨拿捏的可谓恰到好处,真假相间,把人物个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曹操旧疾又犯,遍求良医,这时华韵为之推举华佗。

曹操却有所迟疑,作者趁此借华韵之口再次展现了华佗的医术之妙“但有患者,或用药,或用针,或用灸,随手而愈。

若患五脏六腑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割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

” [18]寥寥数言再次道出华佗医术的精湛,特别是破腹洗肠的情节堪比现在的外科手术,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不可谓不神技!表现出华佗在医治病人时能因人而异,医治更多用医术而不是靠药物,其中高下立判,使神医华佗的形象在人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而这一节的出场也有别于前两次,第一次是延请而至,第二次是主动请缨,而这第三次就有被胁迫而去的意味。

文中“操即差人星夜请华佗入内,令诊脉视疾。

”[19]首先就有强制的感觉,请人治病,却对其颐气指使。

可能从曹操的角度认为自己贵为丞相,命令别人是理所当然的,可却忘了此时的双方只是医患关系。

而华佗依然抱着医者之心为其医治,相较之下更是体现出华佗医德的高尚。

但华佗的礼让还是无法挽回形式的恶化,华佗提出开颅取涎的根治之法,却不想触怒了曹操。

面对暴怒的曹操,华佗不畏强权,拿关羽刮骨疗毒之事与之对比,表先出对关羽的敬佩,更加触怒曹操,从而招致杀身之祸。

表面看来是一次话不投机导致华佗突遭横祸,但其实“曹操诛杀华佗的真正原因是华佗触犯了曹操的政治权威”。

[20]曹操本就疑心重,又回想起当年衣带诏案,先入为主的断定华佗是为刺杀而来,随痛下杀手。

多疑残暴的枭雄与不畏强权的神医,两者的冲突虽以神医的死亡为代价。

但正是通过两者的冲突,更加坐实了曹操残暴好杀的性格,同时凸显华佗强权面前保持自我的崇高人格。

治风疾一节,作者对于医治环节没有过多的累述,更多的是通过人物间的冲突去展现人物性格,也正是这样的冲突使华佗的形象特征更加的趋于至臻,但这样的冲突其代价是沉痛的。

华佗的最后一次出场以身死狱中为结局,看似是一个悲剧,但正是这样的结局,丰满了神医华佗坚贞不屈的性格特征,完成了对他完美人格的塑造。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成功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虽不乏类型化描写,但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有血有肉,性格特征鲜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