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个人形象分析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曹操形象分析范文

曹操形象分析范文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他具有复杂且多面的形象,既有冷酷果断的一面,又有机智狡诈的一面。
曹操的形象在历史和文学中都被广泛地讨论和解读,以下将从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性格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具备出众的政治才能。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曹操不仅有着极高的智慧和洞察力,而且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善于权谋,善于利用各种政治策略和战术,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政治利益。
他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行政机构和行政体系,对于领导和管理大片疆土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他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为国家的繁荣和军事崛起奠定了基础。
这些政治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曹操的冷酷果断形象。
其次,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
他善于运筹帷幄,对于军事战略和战术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曾经多次打败了敌对势力,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智慧。
他具有敢于冒险和灵活应变的精神,擅长用兵之道来打败敌人。
曹操采取了很多出其不意的战术手段和战略布局,使得他能够在弱势的情况下迅速扭转战局。
例如,他在赤壁之战中利用东风火攻,烧毁了敌人的船只,最终一举击溃了敌人,成为历史上的经典之战。
这些军事才能突显了曹操的机智狡诈形象。
最后,曹操的性格特点也对其形象产生了重大影响。
曹操一方面有着果断坚决的性格,他能够洞察敌我形势,决断果断地作出决策,并能够付诸行动。
另一方面,他也具有冷静沉着的品质,能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保持镇定,面对困境时不轻易退缩。
曹操虽然手段毒辣,但他也有着赏罚分明的一面,能够识别人才并善于用人。
他重视文化教育,提倡儒家思想,在治国之道上注重文明进步。
这些性格特点使得曹操的形象更加丰富和多维。
综上所述,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人物,形象复杂而多面。
他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和性格特点都为他的形象增色不少。
同时,曹操的复杂性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

目录一、曹操生平简介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2.能屈能伸,忍辱负重3.唯才是举,随能任事4.博采众长,从谏如流(二)雄才伟略的军事家1.军事统帅,领导核心2.富有韬略,运筹帷幄3.战术灵活,善于用兵4.赏罚分明,治军有道5.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三、曹操反面形象——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一)滥杀无辜,惨无人道(二)猜疑多变、自私残忍(三)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四)虚假伪善,玩弄权术(五)奸诈狡猾,阴险狠毒四、综合评价(一)集“奸”与“雄”于一身(二)乱世中的悲剧英雄(三)“拥刘反曹”思想的反面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抱负远大、胆识过人,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唯才是举、随能任事,博采众长、从谏如流;其次,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军事家,他是军事统帅、领导核心,富有韬略、运筹帷幄,战术灵活、善于用兵,赏罚分明、治军有道,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滥杀无辜、惨无人道,猜疑多变、自私残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虚假伪善、玩弄权术,奸诈狡猾、阴险狠毒。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综合多方面考虑,不应用“非白即黑”的态度,要全方位去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伪君子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曹操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如文中所描述的在曹操征战张绣的途 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 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 " 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 " 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
津,便不知渴了,征战得以胜利.
官渡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正由于曹操的人才政策救了他.在这 场战役中,他全赖三个人——刘晔,荀攸,许攸.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 最终胜利,这全在于他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攸,许攸都 是人才,献计献策,有化险为夷之功,可以说一计敌万人,能接纳他人之言.故 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多侧面地再现了历史人物曹操的复杂性格, 而又寓以作者的想象,夸张和褒贬.尽管其中某些内容同历史人物曹操有出入, 但其性格却和千百个同类型的封建统治者的品质一样,因而具有更大的历史真
实性.在中国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被表现得像《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 样深刻,这样充分,这样成功的反面典型.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他既是 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又是一个阴谋家和野心家.作者把曹操奸 诈阴险而富有人情味的性格特征描述得丰满而又深刻,令人信服.至于历史上 的曹操,历来众说纷纭,由于篇幅和本人的水平有限,故不再作赘述.
;AG平台 https:// AG平台; ;ag平台官网 https:// ag平台官网; ;亚洲游戏ag https:// 亚洲游戏ag; ;ag亚洲第一娱乐 https:// ag亚洲第一娱乐; ;亚洲游戏ag https:// 亚洲游戏ag; ;ag平台官网 https:// ag平台官网; ;ag平台下载 https:// ag平台下载; ;ag平台游戏 https:// ag平台游戏; ;永利皇宫 https:// 永利皇宫; ;永利皇宫 https:// 永利皇宫; ;永利皇宫 https:// 永利皇宫; ;永利皇宫463登录 https:// 永利皇宫463登录; ;永利皇宫463登录 https:// 永利皇宫463登录; ;永利皇宫463登录 https:// 永利皇宫463登录; ;永利皇宫463 https:// 永利皇宫463; ;永利皇宫463 https:// 永利皇宫463; ;LOL菠菜竞猜 https:// LOL菠菜竞猜; ;LOL菠菜竞猜 https:// LOL菠菜竞猜; ;LOL菠菜竞猜 https:// LOL菠菜竞猜; ;LOL菠菜竞猜 https:// LOL菠菜竞猜; ;LOL菠菜竞猜 https:// LOL菠菜竞猜; ;金沙澳门官网下载app https:// 金沙澳门官网下载app;
曹操的形象分析范文

曹操的形象分析范文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的形象也是极其复杂的。
在不同的历史记载和文学作品中,曹操的形象具有多重性格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在历史上,曹操是被公认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聪明机智,具有卓越的智谋和战略眼光。
他深谙人事、用兵之道,曾在混战纷争的末年创立了魏国,统一了三国。
曹操的权谋手段和军事策略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他精于用兵,将士敬慕他的领导才能。
曹操在白马坡、官渡、赤壁等战役中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他以少胜多的战绩背后,是他灵活机动的战略和出色的计谋。
其次,曹操也是一位重视文化教育的统治者。
他广招贤才,重用文人,让他们为政府出谋划策、文风翩翩地撰写文章。
他创造了文化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得后来的魏文化逐渐充实丰盈起来。
曹操本人也是一位文学才子,他以文学才华和豪情激昂的武勇,创建了自己的个人形象。
曹操的诗文笔势雄奇,气势磅礴,对于后世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曹操还拥有相当广泛的知识面,他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从文学、历史到法学、兵法,几乎无所不通。
他为人正直,勤于学习,他的《庐山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曹操的学识和才华也赢得了很多君臣的敬佩和钦佩。
然而,在曹操的形象中,也存在着一些负面的特点。
曹操的权谋手段常常被人诟病为阴险狡诈。
他有时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诈骗、欺压百姓,甚至杀戮无辜。
他与袁绍展开的长时间的对抗中,采取了残酷的战略手段,不择手段地消灭对手。
他的一些行径也引来了广泛的批评和讨伐,被一些文人视为暴君。
此外,曹操也经常遭受后世文人的批评与诋毁。
正因为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比较复杂,他的形象也承载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不同理解和观点。
有的人把他视为英杰,有的人则将他看作淘气流氓。
而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中的战败,更是让他遭受了不少后世文人的责难。
总之,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复杂形象的人物,他的形象有光辉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说起曹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历史上,曹操同时兼顾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以及诗人等多重身份,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迹更是广为人知。
同时,在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曹操也经常作为一个经典人物形象出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我国首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无疑是一个典型的“奸贼”形象,罗贯中对他的描述多带有贬义;但于读者眼中,对曹操的形象则有着更多不同的见解。
笔者认为,曹操身上既有着一些令人诟病的缺点,也有着一些值得钦佩的优点,他的性格特征是极为复杂的。
以下笔者就来谈谈自己对于《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的看法。
一、生性多疑、奸诈多变、残酷好杀——汉室逆贼曹操《三国演义》不同于真实的历史传记如《三国志》等,出于作者本身的立场和艺术需要,其对各方人物形象的描述都十分鲜明,忠的则义薄云天,奸的则奸诈无比。
而曹操,即属于奸的一类。
在“颍川之战”一役中,曹操对待义军是“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杀人毫不手软,不分青红皂白,可谓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刽子手”。
后面,他又接连做出“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等种种残酷之事,这更加深化了其残酷好杀的形象特征。
更可怕的是,曹操在每次战役后还热衷于屠城,甚至连别人的坟墓也不放过,亦要挖掘。
如“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杀戮”等,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曹操行为的描述。
还有一段,在曹操错杀了吕伯奢全家后,他明知自己是错杀,却毫无反悔和歉疚之心,反而将错就错,利用阴谋手段将吕伯奢本人也杀死了。
而曹操之所以如此残酷好杀,主要是由于其生性多疑,所以宁可错杀一百,不肯放过一个。
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他对于朝臣的意见几乎不听,而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为人亦是奸诈多变,善于玩弄权术。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中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较强,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既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也不能歪曲历史夸大其词有所失真。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曹操的人格思想。
曹操是官宦出身,自小受“正统教育” 的影响,有一种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
同时曹操又生逢乱世,结交广泛,使得他的人格思想具有复杂性。
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是突出表现。
(一)、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曹操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曹**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
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起张绣的手,为他盛宴欢迎,而且让其子娶张绣的女儿,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
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
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
(二)曹操胸襟宽广,却又心胸狭窄。
1、《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能写出如此大气诗句的人自然不应该是小心眼,可曹操偏偏还是小心眼。
荀彧,是大家公认的三国时期正直的化身,他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杨修,是因为他总提示曹植而不顾曹操的面子而被杀;许**,为曹操**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人物,因为指着曹操的鼻子大叫“阿瞒,如果没有我你会如何如何”折了曹操的面子而被杀;孔融,一个大才子,因为曹操嫉妒其才华而被杀;更荒唐的是,曹操居然因为华陀不肯留在许都做他的专职医生而被杀,由此截断了中国最早的外科手术,让中国的外科医学晚成熟了一千年。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个人形象分析汉语言(专)格其叶图写作提纲:一、《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既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正是从曹操的“奸”与“雄”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艺术形象。
一、曹操之“奸”《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假仁假义上。
(一)狡诈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
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
一天,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叔父向他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曹嵩就此起了疑心,再也不相信弟弟的小报告了,曹操从此之后就更加的放肆了。
第十七回,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短缺,操命管粮官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
”士兵皆言丞相欺众。
操欲借垕人头示众。
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
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
”垕再欲言时,操早已呼刀斧手杀之,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
”于是众怨始解。
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的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去杀死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人,他的奸诈狠毒教人心寒。
曹操此人性格复杂多变,这在表情、脾性的多变上得到体现。
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阻后,他立刻掷剑大笑:“我亦知文忠义,故戏之耳。
”并亲自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
感情如闪电似的转瞬即变,令人瞠目结舌而脊背发凉。
“杨修之死”更显曹操的奸诈无常。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擅花园门,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又一日,修擅分酥吃,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曹操佯称常梦中杀人,某日果杀一帐前士卫。
临塟前修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里,君乃在梦中耳!”操闻而愈恶之。
经过几件事,到了这个时候,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仍不露形于色,杨修一错再错,致使曹操已经起了要杀死杨修的心,但曹操仍然隐藏得很好,竟然连杨修这么聪明的人也全然没有察觉,最后终于被曹操借惑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杀死。
可见曹操的奸诈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二)多疑曹操他的好猜忌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
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
在第四回,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
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
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
”第二十回,许田打围后,汉献帝感觉到曹操非常狂妄,想除去曹操,于是密诏董国舅入宫,颁“衣带诏”,董国舅刚过宫门,恰巧遇见了曹操。
曹操便多加盘问,当知道汉献帝把锦袍玉带送给董国舅,马上就要董将衣带解下,曹操亲自把锦袍玉带拿起,对着太阳光细细地详看。
他的多疑猜忌全都暴露出来了,好在汉献帝对他早有防备,衣带诏才能够有惊无险地带出宫门。
当猜测到某人有颠覆政权的行为哪怕仅仅是一丝意念,曹操杀人总是连眼都不眨一下,不曾有过片刻的犹豫,严格按照“罚不逾时”的古令,在第一时间先下手为强。
此外,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会或事急从权,或巧生变诈,杀人于无形之中。
(三)假仁义曹操的假仁假义,在书中,要数“挟天子而令诸侯”。
曹操在奉迎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之后,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不断膨胀,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
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
献帝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傀儡、一个“儿皇帝”;朝臣在曹操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装饰“门面”的可供自己利用的工具。
其次,“割发权代首”这一事例最为典型。
宛城征张绣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
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
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死“割发权代首”,并“以发传示三军”。
曹操明知道自己不能自杀的,他这样做无非是想树立率先守法,严于律己的形象罢了,在以权术收买人心,。
另外,曹操是惯于由大怒转为大笑,大笑转为大哭的。
他在赤壁之战后,从华容道逃归,在南郡安歇时,对着众谋士,突然大哭起来。
谋士们问他为什么哭,曹操说:“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从一方面看,这是曹操的爱才惜才;另一方面看,这又是曹操使的诈术,因为他的大哭的结果,“使众谋士黯然自惭”,这才是他哭的真正目的。
此外,在叔父面前诈中风,哭泣袁绍,礼葬关羽首级,与许攸论粮等也是曹操假仁义的特点的展现。
二、曹操之“雄”在《三国演义》中,他有“奸”的一面,但更有“雄”的一面,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
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
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一)卓越的政治家这里所说的“实干家”,是指曹操卓越的政治才能,曹操具有远大的目光和过人的胆识,“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非常重视人才,极力搜罗,加以重用,胸襟开阔,豁达乐观。
1、远大的抱负曹操之谓政治家,他的目标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愿望,他要实现这样的伟大理想。
文中第四回,董卓欺主弄权,骄横跋扈。
曹操借献刀行刺董卓,事情败露后为县令陈宫所擒。
陈宫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我,便当解去请赏。
何必多问!”又说:“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其远大志向溢于言表。
在“求才若渴”这点上,曹操比刘备有过之而无不及。
即便曹操为人奸诈多疑,但他对奇才良将均能真诚的以礼相待,对于人才,他尽可能揽为己用。
所以他身边一直不乏能人异士。
第三十六回,曹操得知徐庶是个难得的人才,他很想得到徐庶,他打听到徐庶是个极其孝顺的人。
曹操十分高兴,立即派人连夜前去徐庶家中将他母亲接过来,曹操盛情款待徐庶的母亲。
遭到徐母拒绝后,他竟然叫人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信给徐庶,把徐庶骗到手。
曹操为了求得良才,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而在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的爱才之心更洋溢于表。
其时,曹操在山顶观战,但见赵云所到之处,威不可挡。
操曰:“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
”因此赵云才能够逃脱此难。
在你死我亡的战场上,曹操非常欣赏赵云的神勇无敌。
为了一个对自己能构成很大威胁的敌方将领,曹操可以发出“不准杀死赵云”的命令。
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爱才惜才的心胸是如何的博大,怎么不教人为之动容?所有这一切无不说明,曹操是“治世之能臣”。
2、稔熟的政治手腕在尔虞我诈的争斗中,为获得最后胜利,曹操很明白顺应民心的重要性。
他为取得人心,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用尽一切手段,能人所不能。
小说第五回,曹操羽翼未丰时,欲得卫弘相助,操置酒张筵,拜请卫弘到家,告曰:“今汉室无主,董卓专权,欺君害民,天下切齿。
操欲力扶社稷,恨力不足。
公乃忠义之士,敢相求助!”卫弘答应。
操大喜,于是发矫诏,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
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
他以大义晓之于卫弘,打着“忠义”的旗帜招兵装大自己的力量。
可见他非常洞悉民心并且利用民心的圆滑手腕。
第十六回曹操明明已经意识到刘备是自己日后的劲敌、死对头,是自己日后争天下的极大阻碍,但他总想把刘备留在自己的营垒中,他身边的谋士们多次建议要寻找机会杀掉刘备,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丅如早图๋。
”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缌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想争取晾姓的民心、士子的忠心固然是曹操作如此决定的一个原因,而只要有一丝争取的希望便不肯下辣手,这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小说第十八回里写道:宛城之战中,曹操爱子曹昂被乱箭射死,侄儿曹安民被砍为肉泥,心腹爱将典韦被杀死,甚至连曹操自己右臂也中了一箭,所骑之大宛良马也连中数箭而死。
如此深仇大恨,然而曹操为了大局,游说张绣,张绣愿降,曹操见了张绣,乐不自禁,好像以前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过,不但封他为扬武将军,而且后来干脆结为儿女亲家。
为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曹操能人所不能。
破袁绍后,发现了“许都及曹军中诸人”与袁绍私通的书信。
荀攸提议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而曹操则认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一语带过,并尽皆将书焚烧,不再过问。
如此胸怀,确实非一般政治家所有。
曹操的一生几乎都是在战场上度过的,他发动的大小战役不计其数,但他每次的战争都是出师有名,打着天子的旗号,都说成是去“讨伐逆贼”,他的政治手腕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
(二)优秀的军事家作为军事家,曹操更是有勇有谋。
他胸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众多战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
1、富有韬略军事上,曹操对各路英雄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力求做到知己知彼。
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他拥有军事家所特有的嗅觉。
且看看小说第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
曹操率兵至定陶,连日不战,引军退四十里下寨。
正值麦熟,,操即令军割麦为食。
吕布闻讯引军赶来。
将近寨,见左边一望林木茂盛,恐有伏兵而回。
操知布军回去,乃谓诸将曰:“布疑林中有伏兵耳,可多插旌旗于林中以疑之。
寨西一带长堤,无水,可尽伏精兵。
明日吕布必来烧林,堤中军断其后,布可擒矣。
”第二天,吕布不出曹操所料,果然中计战败,落荒而逃。
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所以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第三十回袁曹官渡之战,战争一开始,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袁绍有人马七十万,粮食充足且具有地理上的有利形势;曹军只有七万,粮食将尽,地理也不利。
曹操能利用和扩大袁军决策错误﹑军心涣散的弱点,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集中兵力,袭击袁军屯粮之处,然后各个击破,取得最后胜利。
如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仅此一战,曹操即察觉非刘备所能想的战术。
曰:“但知谁为刘备画策?”此乃刘备初获徐庶的第一战。
足见曹操那军事上敏锐的嗅觉。
曹操无论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能应付自如。
在战斗时,曹操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
在对吕布、张绣、袁绍、马超、韩遂等一系列战争中,常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埋伏、包抄、突袭、离间、劫粮、攻彼救此、弃物诱敌等方法,谲敌致胜,转弱为强。
在战略方面,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
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
2、治军有道无论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