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气相互作用和气候异常

合集下载

第三章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章海洋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节
海洋性气候
• 一、定义: • 海洋邻近区域的气候。 • 由于海洋巨大水体作用所形成的气候 。 • 包括海 洋面或岛屿以及盛行气流来自海洋 的大陆近海部分的气候。
第五节
海洋性气候
• 二、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1、气温年变化与日变化都很小,在洋面上甚 至观测不到日变化。秋季暖于春季。 2、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降水日数多, 但强度小。云雾频数多,湿度高。 3、在热带海洋多风暴,如北太平洋西南部分 与中国南海是台风生成和影响强烈的地区。热带 风暴(包括台风)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气象灾害。 4、多云雾天气,湿度大。多数临近海洋的大 陆地区,都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西欧沿海地区 是大陆上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
海洋环流在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输送和平 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在地球大气系中,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净辐 射能要多于高纬度地区,为保持全球能量 平衡,必须有能量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 地区输送。 • 近年来,估计结果认为热量输送是海洋与 大气各承担一半。
第一节
海气相互作用
• 海洋对热量的径向输送 低纬度(热量多 ) • 低纬度
第六节
• • • • • •
海洋异常
1、南方涛动 2、沃克环流 3、厄尔尼诺现象 4、拉尼拉(La Nina) 5、赤道暖池 6、黑潮
南方涛动
英国数学家沃克爵士(Sir. Gilbert Walker )
气压跷跷板:热带东太平洋与热带东印度洋
海平面气压场反相变化的跷跷板现象- 南 方涛动现象。
夜晚陆风
海陆风的特点
• 海陆风:
• 水平范围可达几十公里, • 垂直高度达1~2公里, • 周期为一昼夜。
第四节
大陆性气候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示意图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El Niño)和拉尼娜现象(La Niña)是指发生在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异常现象。

它们是气候系统中重要的变化,对全球天气和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对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进行解析和说明。

1. 示意图概述本示意图旨在通过简洁而清晰的图示,直观展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的过程和特点。

图中将包含以下要素: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分布、海洋表层海洋流动、大气环流差异、影响区域范围等。

2. 厄尔尼诺现象示意图2.1 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分布图中将展示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异常温暖情况。

该区域的海洋表面温度较正常年份要高,温度偏差通常达到2℃以上。

2.2 海洋表层海洋流动示意图中将呈现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东太平洋暖流增强,使得赤道东太平洋海域的海洋流动异常活跃的情况。

同时,由于东太平洋暖流向西太平洋深水侵入减少,会使得西太平洋深层海水上升。

2.3 大气环流差异图中将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大气环流变动。

包括厄尔尼诺现象时,东太平洋低压区的加强和西太平洋高压区的减弱等。

2.4 影响区域范围示意图将展示因厄尔尼诺现象而引发的全球范围天气和气候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南美、中美、北美、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区。

如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洪灾、亚洲区域的干旱等。

3. 拉尼娜现象示意图3.1 太平洋海洋表面温度分布图中将展示拉尼娜现象发生时太平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的异常冷却情况。

该区域的海洋表面温度较正常年份要低,温度偏差通常达到2℃以上。

3.2 海洋表层海洋流动示意图中将呈现由于拉尼娜现象导致的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洋流动减弱的情况。

与厄尔尼诺相反,拉尼娜现象时东太平洋暖流减弱,西太平洋深层海水上升增加。

3.3 大气环流差异图中将显示拉尼娜现象引发的大气环流变动。

包括拉尼娜现象时,东太平洋低压区的减弱和西太平洋高压区的加强等。

4.3 海-气相互作用(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3 海-气相互作用(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降温减湿;增温增湿。
(1)正常年份太平洋环流(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大气较稳定,
气流下沉;西部海水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
种纬圈热力环流,称沃克环流。
降水丰富
气流上升 气候高温多雨
沃克环流正常
降水少
气流下沉 气候干燥少雨
西太平洋水温高
③秋季我国东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连旱。 ④全国大部冬暖夏凉,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 。 ⑤登陆我国台风偏少。
EI Nino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
非洲的干旱 印尼、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


南美的暴雨和洪水
课程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 标准 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的
影响。
结合实例,了解海—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运用图表,掌握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 核心 响 素养 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的形成 目标 运用图表,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
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 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夏季往往 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 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 ②次年,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
在EI Nino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 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 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 都发生在EI Nino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 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④成因: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海洋和大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对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海洋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汽的蒸发和海水的冷却。

当阳光照射到海洋表面时,会引起水汽的蒸发,形成大气中的水蒸气,进而参与云的形成和降水的产生。

海洋的表面温度也会影响大气的温度分布,冷海流会使周围大气变得更加寒冷。

另外,海洋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起到调节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作用。

海洋表面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然后一部分二氧化碳会沉积到海洋底部,形成碳酸盐岩,长期存储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这对于减轻温室效应至关重要。

此外,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风和海浪的形成。

风是大气在地球自转和温度差异影响下形成的,而海洋的表面形状和温度分布会对风的强弱和方向产生影响。

海洋波浪是由风吹动引起的,也会对大气运动产生反作用力,如气候系统中的厄尔尼诺现象就受到海洋波浪的影响。

综上所述,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地球气候的形成、能量传输和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有什么样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有什么样的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有什么样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其主要影响方面:1.蒸发与降水循环:海-气相互作用是蒸发和降水循环的关键过程。

海洋的蒸发释放水蒸气进入大气中,形成水蒸气的库存,这是降水的重要来源之一。

当水蒸气冷却凝结成云,降水发生,这将有助于将热量和水领域的能量释放回地球。

2.气候调节:海-气相互作用通过调节全球的温度和湿度分布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

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库,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热量,使得海洋沿岸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更加温和。

此外,大气通过海洋吸收了大量的水蒸气,形成了水汽的输送路径,从而影响降水的分布模式。

3.季风系统:海-气相互作用在季风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海洋的温暖和湿度导致季风风系统产生,在夏季带来大量的降水。

而在冬季,陆地相对较冷,形成了季风倒挂的现象,从而影响了季风风系统的运行。

4.气候变化和海洋循环:海-气相互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和海洋循环的重要机制。

例如,El Niño和La Niña现象是由于海洋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热量传递和海洋循环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的气候格局。

5.水面温度调节:海洋对大气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较高的海表温度在冷却过程中释放热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

海洋热量的释放和吸收可以影响大气中的热力循环和风的形成。

综上所述,海-气相互作用通过调节水蒸气和热量的交换,对全球的水热平衡、气候变化、季风系统和海洋循环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和研究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气候系统的运行和变化。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本节小结
题组1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1~2题。
1.构成海—气间热量传输主要途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海洋将热量以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
①长波辐射 ②短波辐射 ③潜热释放 ④潜热吸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B 2.A [第1题,海—气间热量传输的主要途径是海水蒸 发和水汽凝结。第2题,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和潜热增温后,通过长 波辐射和潜热释放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 2.热量交换:海洋吸收了 到达地表太阳辐射的大部分 ,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 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 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 能量,驱使大气运动。大气 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2.途径和意义
途径: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 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 同地区传输。
意义: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 量的平衡。
学习 目标
1、理解海一气之间水、热交换过程。 2、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 衡所起的作用。 3、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地 理环境的影响。
CONTENTS
目 录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
1
衡 2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1
考点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 水热平衡
1.水分交换和热量交换
• 1.水分交换:海洋是大气 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大气 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 ,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
2.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海——气相互作用比较
2.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海——气相互作用比较
时间
海—气相互作用
正常 年份

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中图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章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一、海—气相互作用1.海—气间的物质交换(1)水分交换:蒸发和降水是海—气间水分交换的重要方式。

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会影响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进而影响海水的密度。

(2)气体交换:海水不仅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还可以通过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所以海洋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3)固体物质的交换:陆源物质、火山物质等通过大气进入海洋,这些物质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同时,海洋中的固体物质也会进入大气。

2.海—气间的能量交换(1)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2)大气主要以风的形式向海洋输送动能。

判断1.蒸发使海洋每年失去巨额热量。

( √ )2.海洋表面反射率高,所以吸收了大部分太阳辐射。

( × )3.暖流流经地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多。

( √ )4.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活动属于海—气相互作用。

( √ )二、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1.对水量平衡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参与的水循环,有助于全球的水量平衡。

全球的水量平衡是水循环的结果,而水循环必须通过大气环流来实现。

2.对热量平衡的影响一般来讲,低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多,收入大于支出,热量盈余;高纬地区所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收入小于支出,热量亏损。

实际上全球热量是平衡的,这种平衡的实现正是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将热量从低纬地区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纬地区的结果。

判断1.在热带的赤道辐合带内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 √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 √ )3.温带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地区。

( × )4.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

( √ )三、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1.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影响(1)概念: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

(2)成因:信风明显减弱,从太平洋东侧输送到西侧的暖水明显减少,北上补充的秘鲁寒流同时减少,导致赤道中、东部太平洋海域表层海水温度较正常年份偏高。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El Niño)和拉尼娜(La Niña)现象是地球气候系统中重要的自然变化现象。

它们通过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引发的异常天气和气候模式,对全球范围的气象、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定义、成因、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内容。

一、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海域表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通常发生在每2-7年左右的时间周期内。

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特征是热带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升高,以及大气压力反常分布。

这种异常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深远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涉及海洋动力学、大气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因素。

其起因是由于脆弱的大气边界层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太平洋暖池的温暖水汽向东太平洋传播,导致海水温度上升和大气压力异常分布。

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可以导致南美、非洲等地的降雨不足,亚洲地区则可能遭受洪涝、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还与温室气体排放、海洋酸化以及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密切相关。

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不可预测性和破坏性,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积极采取措施进行监测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例如,加强气象观测网络、提高气候预测技术、加强国际合作等,以减轻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灾害。

二、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是太平洋赤道海域表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拉尼娜现象的主要特征是热带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下降,同时伴随着大气压力异常和风场变化。

拉尼娜现象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发生,两者呈现出一种“互补”的关系。

拉尼娜现象的成因与厄尔尼诺现象相似,都与太平洋东部的温度和大气压力异常有关。

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全球气候模式发生变化,产生各种极端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火灾等。

拉尼娜现象对全球农业、渔业和水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拉尼娜年份里,东南亚地区的降雨量普遍偏少,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i uCi vCi wC i t y z x C i Ci Ci Kh Kh Kz x x y y z z Si x, y , z , t Ri C1 , C2 , , C N , t Di
方程左边为第 i 种污染物浓度的局地变 化项, 方程右边第一行的三项分别是空气 运动对污染物的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 方 程右边第二行的三项分别是湍流作用引 起的污染物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扩 Ri C1 , C 2 , , C N , t S i x , y , z , t 为排放源强度, 散, Di 为 为第 i 种污染物的化学反应生成率, 第 i 种污染物的沉降率。
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规律的研究
目前在一些国家开始了对环境 大气质量的预测工作,而污染物的输 送和扩散规律的研究对于开展环境 预测非常重要。
研究污染物的输送过程的基本方法 梯度输送理论和统计理论。 统计理论的研究方法是追踪个别空气 微团的运动,属于拉格朗日方法。 梯度输送理论的研究方法讨论在空间 固定点上由于大气湍流运动而引起的质 量(污染物浓度)通量。属于欧拉方法,
美国和加拿大的酸雨
在美国工业高度集中的东北部地区, 降水的 PH 值只有 4 左右。 酸雨使许多湖泊中鱼类濒于绝迹, 树木枝枯叶 萎。 更为严重的是, 酸雨已经蔓延到美国西部人口 稠密地区以及重要的自然保护区。 美国工业区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硫, 越过国界 后形成酸雨下降,使加拿大酸雨危害的面积达到 120—150 万平方公里,几百个湖泊因酸化而水生 生物大量死亡, 另外酸雨已渗入地下, 使地下水源 趋于酸化。
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
中国气象学者通过对 1979—1991 年 13 年卫星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夏季 我国青藏高原上空存在着一个臭氧低值 中心。其臭氧总量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减 少 10~11%。此中心从 5 月份开始持续 到 9 月份,10 月 月份臭氧总量平均值分布
二.臭氧洞的形成的原因
目前关于臭氧洞出现的原因有各种说 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理论: 化学理论, 动力理论 太阳活动的影响理论。
1.化学理论 认为臭氧洞是由于人类活动对 大气的污染造成的,
因为: 大量的超音速飞机充斥天空, 向大气中排放大量 的水蒸汽和氮氧化物 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碳化合物(或称氟里昂,CFCs) 进入大气,慢慢地扩散到平流层,在太阳紫外辐 射作用下分解出自由的氯原子(Cl) ,这些氯原子 同臭氧分子反应,催化破坏臭氧分子,导致大气 中臭氧含量的下降。
利用这个方程 建立污染扩散和输送数值模式 采用数值方法 研究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规律 进行环境预测
模拟试验介绍: 采用的模式:日本片谷教孝的模式, 计算区:东亚地区,包括我国青藏高 原以东的地区,日本和朝鲜 半岛。 气象数据:从实测资料经过客观分析 得到的。
模拟结果:
1. SO2 的 浓 度 分布: 在我国西南、 山东、朝鲜和日 本各有一个 SO2 的浓度的高值中 心。
⑶ 臭氧层中臭氧含量严重减少会使高 层和低层大气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 量发生变化,而太阳辐射能又是大 气运动的主要能源,因此臭氧层中 臭氧含量的变化对气候也会产生扰 动。
因此,臭氧层的破坏问题受到世 界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普遍关 注,进行了大量的监测和研究, 同时制定有关的条约以保护臭氧 层。
一. 全球臭氧耗损的状况
我国的酸雨 我国酸雨遍布 22 个省、 自治区和直 辖市,约占国土面积的 6.8%。主要的 污染区是长江以南地区, 尤其以西南地 区最为严重。 主要起因于燃用高硫煤以 及气象、地理等条件不好。调查表明, 目前这些地区的酸雨危害仍呈发展的 趋势。
酸雨引起在国家之间的环境纠纷 加拿大和美国, 欧洲各国, 我国与日本和南韩, 日本和南韩的科学家多次提出,他 们国家的酸雨是由于我国的污染物 扩散到他们那里造成的。
§1.“空中死神”—酸雨
酸雨泛指 PH 值小于 5.6 的雨雪 或其它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受污 染的一种表现,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 性的降雨,所以习惯上统称为酸雨。
PH--酸度的定义
PH log a H
a 其中 H 是大气或海水中
H 的有效浓度。 PH 值小于 5.6 时,呈酸性。 PH 值大于 5.6 时,呈碱性。
南极 臭氧洞 的变化 趋势:
北极臭氧洞
在北极也观测到类似南极臭氧 洞的现象, 只是发生在北半球的春季 (3~4 月份) , 强度比南极臭氧洞 弱, 而且位置不固定, 常在北冰洋与 亚洲、北美洲的边界附近移动。
北极臭氧洞的观测结果
1987 年联邦德国观测发现,北极上空的 臭氧层也有一个洞,面积约为南极臭氧 洞的 1/5,臭氧总量最低下降约 10%。 1993 年 2~3 月在北极上空平流层下层 观测到臭氧总量减少 20%, 1995 年观测到在移动的北极涡旋中 16 到 18 公里处的臭氧减少了 50%以上,平 均一天可减少 0.7%。
2.夏季和冬季硫酸根的沉降量 的分布: (1) 冬季酸沉降比夏季严重。 (2) 夏季我国酸沉降主要在西南、山 东、河北等地。 (3) 冬季我国酸沉降主要在华南、华 东、和山西陕西一带。
图 11.4
模拟的 1988 年夏季(a)和冬 季(b) SO42- 沉降量的分布
模拟得到的日本区域的 SOx 的收支
第八章
全球环境的三大问题
地球各圈层紧密结合,形成复 杂而有机的自然系统,构成适合于 人类生存的环境。而人类活动也对 它们带来影响,使其发生变化。有 时产生的反作用会危害人体健康, 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以致影 响人类的生存。
大气圈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在人 类的生产、生活中,常常会把一些有害 的成分排放到大气中,例如厂矿和家庭 对石化燃料的使用和汽车、飞机等各类 交通工具排出的烟尘、硫氧化物、氮氧 化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物 和铅化合物等, 如果它们超过一定浓度, 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有些污染物不仅被人体吸入后就 会产生各种疾病,被农作物吸收形 成有毒物质危害人类,而且在大气 中会形成酸雨和尘雾;会破坏臭氧 层;会因温室效应而使全球变暖。 致使世界环境和气候条件恶化。
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破坏 对水资源本身不合理的掠夺式开 采和使用致使水资源枯竭 工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引起 的各类水体的水质污染 大气污染产生的酸雨可使江河湖 水酸化。
这些物质都会对臭氧产生破坏作用。
南极臭氧洞
“南极臭氧洞”是指在南极的春天(每年 9~10 月)南极大陆上空臭氧总量急剧下降,形成一个 面积与南极洲相当的臭氧总量低值区,其中心处 臭氧总量减少达 50%以上。到 11~12 月,此臭氧 总量低值区逐渐消失,第二年的 9~10 月份再次 出现。南极臭氧洞 1985 年开始发现,1987 年的南 极臭氧洞既宽又深。南极臭氧洞在 1988 年有所缓 解,但 90 年代以来每年都出现了很强的臭氧洞
全球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铅:200 万吨, 砷:78000 吨, 汞:11000 吨, 镉 5500 吨, 超出自然背景值 20―300 倍。
工业化国家每年排放的污染气体 一氧化碳: 1.49 亿吨, 二氧化碳: 3700 万吨, 二氧化硫: 5500 万吨, 颗粒物: 1600 万吨。 这些物质已经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梯度输送理论—K 理论 某固定点上湍流的通量正比于该点 上的浓度梯度,其比例系数称为湍流扩 散系数,用符号 K 表示,因而梯度输送 理论又被称为 K 理论。 应用 K 理论可以得到污染物浓度的 平流扩散方程。求解平流扩散方程就可 以进行大气污染物输送的数值模拟研究 和预报。
考虑大气中有 N 种污染物成分,各种成分的浓度 用 Ci x, y, z, t 来表示,它们满足的平流扩散方程为:
§2. 臭氧层的破坏和臭氧洞
臭氧层作用: 它能吸收掉到达地球的太 阳辐射中 99%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 物免遭强烈的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因此 臭氧层是地球芸芸众生的保护伞。 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地球 臭氧层遭到严重的破坏,全球范围臭氧 总量日益减少,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臭 氧洞”现象。
海洋的污染也日益加重
全世界每年倾倒进大海的污染物: 船舶废物:640 万吨, 塑料集装箱:500 万个, 塑料包装材料:22000 吨; 固体废物,液体废物、工业污泥、 有毒废物和放射性废物数以万吨, 排入大海的石油在 300 万至 2000 万吨之间
全球性的三大环境危机 酸雨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 臭氧层破坏 正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环境危机实际上已变为 全人类的生存危机。
3.日本区域的 SOx 的收支: 夏季流入日本的 SOx 远小于他们自 己的排放量,也小于日本国内的沉降量 和从日本向外的流出量。 冬季流入日本的 SOx 比夏季多,但还 是小于他们自己的排放量和日本国内 的沉降量。 所以说,日本地区的酸雨主要还是他 们自己造成的。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减少 S02 和 NOx 的人为排放量。为此,首先必 须限制 S02 和 NOx 的排放; 其次必须改 造燃烧技术,并对污染源进行消烟和 脱硫处理;再次必须开发低污或无污 新能源;最后可以通过绿化、种植耐 酸抗污树种,来吸收和清除大气中的 S02 和 NOx。
+
酸雨的形成 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 理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 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 ,硫酸 和硝酸是由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 (NOx)转化而成的, S02 和 NOx 可以是 当地排放的,也可以是从远处迁移来 的高烟囱排放物。
硫和氮本是营养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 解地壳中的矿物质,供动植物吸收。 但如果酸度过高, pH 值降到 5 以下, 就 可能使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和损害。还会 腐蚀建筑材料、金属结构、油漆等,古 建筑、雕塑像、桥梁等也会因此而破坏。 所以有人把酸雨形容为“空中死神” 、 “空中恶魔” 。
臭氧层的破坏的危害: ⑴ 到达地面紫外辐射的增加,会破 坏人体抗病能力,诱发皮肤癌、麻风、 天花等疾病并危害呼吸器官和眼睛。 据 医学估计: 如果臭氧总量减少 1%, 到达地面紫外辐射可增加 2%, 皮肤癌发病率可增加 5—7%, 全球一年增加皮肤癌患者约 5 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