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导读

合集下载

道家学说经典句子

道家学说经典句子

2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4、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25、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位置)。

26、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27、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28、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9、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30、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31、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2、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3、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3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35、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36、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37、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38、道德,天地之神明也。

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39、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40、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41、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4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43、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

44、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5、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

4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47、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48、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0、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51、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2、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

53、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4、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5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古代典籍导读庄子

古代典籍导读庄子

古代典籍导读庄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典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承着古代智慧和思想。

其中,庄子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经典著作《庄子》被视为道家哲学的重要文献。

本文将对《庄子》进行导读,带领读者了解庄子思想的核心和其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一、《庄子》概述《庄子》是庄子所著的一部道家哲学经典,共分为三十三篇。

全书通过生动的寓言和富有哲理的对话,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存在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生苦乐之源和生命的意义所在。

二、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1. 道与自然:庄子认为“道”是宇宙运行和人生境界的根本规律,是自然的真理和无为而治的原则。

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顺应自然、尽享生活。

2. 自由自在:庄子强调人的本性本善,主张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舒展。

他引导人们超越物质欲望的束缚,追求精神修养和人生的更高境界。

3. 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不强求、不执着的处世态度。

他认为过度控制和干预会破坏自然秩序,提出顺势而为,让事物按其自然规律发展。

三、庄子思想对现代世界的启示1. 生态文明:庄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对于当代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顺应自然,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2. 人文关怀:庄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和自由自在的思想,提醒人们重视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成长,关注人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

3. 心灵解放: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人们纷繁复杂的生活具有启示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深入思考,舍弃功利心态,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四、展望与总结庄子的思想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不仅在古代对人们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现代世界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导读《庄子》,我们了解了庄子思想的核心观点,以及对现代世界的启示。

希望通过对庄子的研究和学习,能够有更深入的思考和领悟,从而提升自身的人生境界。

古代典籍《庄子》以其独特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辨,成为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

通过深入理解《庄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的养分,启迪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生活的方向。

道家学说经典句子

道家学说经典句子

道家学说经典句子导读:经典句子道家学说经典句子1、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2、道德,天地之神明也。

天地,道德之形容也。

3、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4、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

5、少则得,多则惑。

6、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7、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

8、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9、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10、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1、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

12、天地之外,别有天地。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1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5、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6、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17、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18、有生于无,实出于虚。

19、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20、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2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2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23、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24、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

2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26、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8、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

29、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30、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1、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

32、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

道家经典文章

道家经典文章

道教经典1. 老子——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结晶,讲述“道”生万物,万物发展变化的“道理”,以及人类社会应如何适应“自然”。

一旦掌握老子的思想,便能轻松通晓诸子各家思想,具有鬼神莫测之能事。

2. 庄周——庄子又名《南华经》,是仅次于《老子》的道家名著,文章极其优美,思想自由驰骋,说理生动有趣而且透彻,是诠释《老子》的最佳作品。

3. 列御寇——列子又名《冲虚经》,是仅次于《庄子》的又一道家名著,文章多采用寓言,说理生动有趣而且透彻,是诠释《老子》的上佳作品。

4. 黄帝——黄帝四经该书是近代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经考证确定为失传的《黄帝四书》,涉及治国、政治、军事等道术,主张虚极无为。

5. 黄帝——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兵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道家的重要道经,历代对它的注解仅次于《道德经》和《南华真经》。

阴者暗也,符者合也。

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称阴符。

6. 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

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7. 关尹子——文始真经《红豆博客关尹子》也叫《文始真经》,先秦关令尹喜所作。

该书阐明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揭示真理,主张体认至精无形的道体,“独与神明居”,即与大道为一体。

8. 文子——通玄真经《通玄真经》即《文子》,战国时文子所著。

唐玄宗于天宝元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其书为“通玄真经”。

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该书以老子之言为教,强调以老子之道治国修身。

9. 葛玄——清静经也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或《常清静经》。

无形红豆博客、无情、无名的大道,具有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的功能;而道有清、浊、动、静,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而要做到常清常静,必须澄心遣欲,万类皆空。

此经教人遣欲入静的修炼要领,为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10. 葛洪——抱朴子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是晋朝时代的医学家和制药化学家,著名的道教人士。

《道德经》古典名著导读读书分享PPT

《道德经》古典名著导读读书分享PPT

TAO TE CHING老子《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教育部推荐中小学学生阅读指导书目国学教育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道德经目录壹作品简介贰作者介绍叁文段赏析肆作品鉴赏国学教育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作品简介《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老子国学教育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前37章为《道经》,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 的重要来源。

大约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

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

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

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

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此书由来作者介绍《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原文+译文+导读

《道德经》原文+译文+导读

《道德经》原文+译文+导读《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文只有五千言,主要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道德经》的原文、译文和导读: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名词表述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万物存在的根源。

因此,常从无中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以说是深奥玄妙,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导读:《道德经》首章提出了道的本质和特征,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这一句话既是对道的存在的否定,也是对一般理解的道的否定。

它指出道是不可言说的,是超越人类语言和理解的。

这种理解与儒家“天道远人道迩”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是因为有恶的了。

因此有和无互相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导读:第二章阐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道的自然性和无为性。

它指出万物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圣人应该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而不是强行干预、肆意妄为。

这种思想是对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不尊重自然规律、强作妄为的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总之,《道德经》的原文、译文和导读是非常深奥和复杂的哲学思想体系。

道家经典名句及解释

道家经典名句及解释

道家经典名句及解释导读:1、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译文: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以虚无、自然、无为,阐释无为之治。

2、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

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到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

国与国之间相互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4、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译文: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5、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译文: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

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6、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

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7、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译文: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8、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译文: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9、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译文: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10、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11、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译文: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12、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道德经》导读材料

《道德经》导读材料

《道德经》导读材料一、著者与内容《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河南鹿邑县老子故里。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此楚简本《老子道德经》,当为最原始、最淳朴之版本。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能够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经典导读-阅读材料1
◎“轴心时代”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

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在中国,孔子和老子非常活跃,中国所有的哲学流派,包括墨子、庄子、列子和诸子百家都出现了。

和中国一样,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从怀疑主义、唯物主义到诡辩派、虚无主义的全部范围的哲学可能性。

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传授一种挑战性的观点,认为人世生活就是一场善与恶的斗争。

在巴勒斯坦,从以利亚经由以赛亚和耶利米到以赛亚第二,先知们纷纷涌现。

希腊先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许多悲剧作者,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

在这数个世纪内,这些名字所包括的一切,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互不知晓的地区发展起来。


“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点燃。

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道家”
1、《论六家要指》(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
…………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

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

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

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

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

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

乃合大道,混混冥冥。

光耀天下,复反无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

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

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不先定
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2、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儒家者流……
…………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
……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从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小说家者流……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

仲尼有言:“礼失而求诸野。

”方今去圣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犹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艺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三章各家的起源
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

法家者流盖出于法述之士。

◎道家的创立及演进
1)“老学”——“老庄”——“玄学”……“新道家”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着书辞称微妙难识。

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


* “玄学”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

”——魏晋玄学:
*“新道家”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新道家”:“‘新道家’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公元三、四世纪的‘玄学’。

‘玄’是黑色,又有微妙、神秘等意思。

《老子》第一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玄学’这个名称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

”……“应当任‘自然’,不应当循‘名教’。

这一切,新道家都是一致同意的。

但是新道家之中仍有主理派与主情派的区别。


(2)董光壁《当代新道家》——“我用当代新道家指称以李约瑟为代表的这样一批学者,他们揭示出正在兴起的新科学观向道家思想复归的某些特征,并且倡导东西文化模式融合以建立一个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平衡的新的世界文化模式。


(3)陈鼓应、胡孚琛、孔令宏、张京华等人:把新道家的概念进行拓展,把它定义为:“一切从事道家道教研究的专家学者”;
2)“老学”——“黄老学”(“黄老道”)
黄老学,“黄”指黄帝,代表古代“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老”指老子,代表道家的思想。

黄老学说是中国道教的理论基础,黄老道是道教的前身。

蒙文通《略论黄老学》:“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


*“刑名法术之学”——老子之学与法家相结合而成;
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庄申韩列传第三》:
“申不害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


“韩非者……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着书辞称微妙难识。

……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

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稷下黄老学——“著书以干施主”,以老子之学托始于黄帝,讲统治法术、治乱兴亡的道理。

司马迁《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慎到,赵人。

田骈﹑接子,齐人。

环渊,楚人。

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

”——“君人南面之术”
3)“老学”——“黄老学”——道教
《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全真派、正一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