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合作

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合作

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合作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其对外关系与合作在当代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国际交往的多样性、双边关系的发展、区域合作的促进,以及全球事务中的中国参与等角度全面分析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合作。

首先,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积极推进国际交往的多样性。

多边主义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之一,意味着中国倡导和追求各国间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

中国通过加入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扩大了对外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以促进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

其次,中国致力于发展双边关系,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与各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得到了积极推动和发展。

中国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调的原则,通过高层交往、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强了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建立了一系列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例如,中国与美国的合作关系对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两国在经贸、环境保护、反恐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为全球稳定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为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在东亚、东盟、上合组织等区域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和共同发展。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国与沿线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区域安全合作,与周边国家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共同应对各种安全挑战。

最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方。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还通过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倡议,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对话与合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还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全球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传染病等全球挑战。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思维导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内容另起炉灶含义: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作用: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含义: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的一切特权作用: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一边倒含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联合国解决国与国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特点: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中国的作用: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成功关系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开创外交新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意义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70年代外交突破和转机的关键原因:世界局势的变化,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改善过程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

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1978年,中美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原因:中美关系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标志: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表现: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活动意义: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上海合作组织建立时间:2001年中国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参加国家: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六国目的: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性质:新型区域合作组织(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是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讲述了中国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欢迎大家阅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考知识点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注意由周恩来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4、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

这是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原始国之一。

5、中美正式建交的标志不是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而是1979年中美建交。

6、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7、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但不是根本原因,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利益是根本原因。

8、注意中国多边外交的中心是联合国而不是周边国家。

9、中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是中俄结成联盟,而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新型关系,既从本国利益出发,又充分考虑了伙伴的利益。

10、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不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重要知识点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

③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我国的历史,对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在地理、政治等学科中也学习了一些关于国际关系和外交的知识。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于了解国家的历史和外交政策具有较强的兴趣,尤其是对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成就和地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大多数学生具备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部分学生需要在学习中给予更多的引导和帮助。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喜欢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互动方式进行学习。
在外交关系方面,我们学习了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日建交等重要事件。这些事件标志着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堂检测:
1. 请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特点。
2. 请列举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与哪些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 请简述我国参加万隆会议的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开创外交新局面”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开创外交新出“开创外交新局面”重点,强调“开创外交新局面”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11.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12.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3. 访问印度和缅甸: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之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单元综述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进行抵制。

2、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学法指导在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应注意树立历史发展的脉络,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同时注意相关知识的链接。

需要注意的问题1.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国际形势的错综复杂、风云变幻,作为一个大国和国力相对薄弱的国家,进行外交活动是相当艰难的。

在此基础上,介绍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的外交思想或外交生涯。

通过学习探究,了解这些领导人身上所表现出的外交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成长方面的启迪。

2.进行问题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第一,新中国成立后,是怎样扭转屈辱外交局面的?第二,在建国初期,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第三,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第四,改革开放以后,为什么要调整对外政策?如何评价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和成果?3.要结合教学参考书,多给学生提供历史材料,让学生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

10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0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环球时报》
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 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
支 持 票
51 47 34
10
1950
24
1956 1960 1965 1970(年份)
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去,为什么不去?这 是非洲黑人兄弟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用轿 子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不去就脱离群众 了。
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 太平洋地区谋取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 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认识到,在 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 议。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 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 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 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国家。”
——《纽约每日新闻》
主要背景
年第 代三 末阶 段 {70 年 代 末 至 80 外交战略 特 点
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舞台重要 力量;苏攻美守 联美遏苏“一条线一大片” 加强与第三世界合作和团结; 由革命型外交转向国家利益型 外交 26届联合国大会
——1972年2月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 一合法政府。(中美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一方都不 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以及世界任何地区谋求 霸权,每一方都反对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 种霸权的努力。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主要背景
第 四 阶 段 {80 年 代 末 至 今 } 外交战略 特 点
——《共同纲领》第54条规定
“我知道,1954年在日 内瓦会议时杜斯特.杜 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 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 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 手,一边向他走去。当 我们的手 相握时,一 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 时代开始了。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精选4篇)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精选4篇)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精选4篇)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精选4篇)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篇1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标要求: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述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建国初期的外交1、国际形势:2、基本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外交政策:①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列强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③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一边4、外交成就:①与苏联等17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③1954参加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④1955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方针, 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二、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1、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1年, 26届联大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阅读课文第113页“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思考: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的需要对改善中国国际地位和对付苏联威胁有利对解决中国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2)过程:兵乓外交(1971、4)→ 基辛格访华(1971、7)→ 尼克松访华(1972)→ 中美建交(1979)(3)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中日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4、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外交僵局被打破△“外交僵局”指什么?根据课文第113页第2自然段回答: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隔绝△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对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有什么重要影响?为什么?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为美国是超级大国, 而日本经济逐渐强大, 它们在世界上都是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尤其是美国, 许多国家依然看它的眼色行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检测(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含解析)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检测(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19·某某检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印制了多种版本的护照。

其中1950、1953、1958年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1975年改为中、法、英文对照。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外交正常化B.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C.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方针D.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解析:选C 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调整了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

2.(2019·某某调研)渡江战役期间,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一边倒”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另起炉灶”解析:选D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与材料中“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相符,故D项正确。

3.中国新时期外交战略和政策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下列符合“选项二”的是( )A.实行“一边倒”方针 B.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C.成立了某某合作组织 D.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解析:选C 实行“一边倒”方针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是在新时期,故A项错误;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以联合国为中心,不是区域整合战略,故B项错误;成立某某合作组织是属于区域整合战略,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故C项正确;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D项错误。

4.(2019·海门调研)周恩来曾指出说:“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

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个时期解决也无妨。

公报将使我们的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无法估量的。

”这一公报的发表( )A.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顺利解决B.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C.标志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解析:选D 材料中“周恩来”以及“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说明是1972年中美双方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D 项正确;A项是日内瓦会议影响;B项是1971年联合国大会;C项是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单元综述]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随着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地提出,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20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举行的两次重要国际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坚决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进行抵制。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转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
国际上出现了更广泛的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采取“走出去”所谓外交战略,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
建国初的环境
)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A、有利形势: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亚非拉大批民族国家独立
)新中国的成立
B、不利形势: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封锁、包围
)国内形势: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①另起炉照,这就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②打扫屋子干净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③一边倒,就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建国初的外交建树
)、建国后迎来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建国一周年,中国已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了新中国。

)、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
③意义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它是我国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成为世界上解决国家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日内瓦会议
54年,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万隆会议
55年,是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同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打开外交新局面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概况:1971年10月,26届联大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意义
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
国政策的破产;
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
试探之旅--“乒乓外交”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

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
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
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

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

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

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美国谋求同
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
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外交思想的调整
①背景: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内容: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
提出霸权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强调反对霸权主义。

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外交政策的调整——新时期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实行坚持不结盟政策
新时期外交成就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XX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于XX年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重难突破]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0年代:①特点:“一边倒”。

②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③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
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