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玉米授粉实践报告
玉米制种实习总结

玉米制种实习总结引言实习是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之一,通过参与实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总结我在玉米制种实习过程中的经历和收获。
实习背景本次实习是在某农业科技公司的玉米种子繁育部门完成的,该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农业科技企业,专注于农作物种子的研发、繁育和推广。
我被分配到了玉米制种实习项目中,旨在深入了解玉米繁育的整个过程,从而提升我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 玉米品种选择在开始繁育新的玉米品种之前,首先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
我通过参与会议、研究市场调研报告等方式,了解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特点和适应性,帮助团队做出合理的品种选择。
2. 田间管理在玉米繁育过程中,田间管理非常重要。
我参与了对玉米田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来制定合理的田间管理方案,提高玉米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3. 品种交配玉米品种的繁育主要依靠品种交配。
我参与了玉米品种的人工授粉和种子收割工作。
通过实际操作,我深入了解了玉米的雌雄花部分和传粉的原理。
同时,我还学会了如何进行杂交种子的鉴定和筛选,确保品种纯度和质量。
4. 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分析对于玉米繁育和品种改良至关重要。
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如何正确收集实验数据并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处理组的数据,我可以评估不同因素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优化方案。
5. 数据报告撰写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成果,我还需要编写实验数据报告。
在报告中,我详细描述了实验设计、数据结果和分析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方案。
通过不断撰写实验报告,我提高了自己的科学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收获与体会通过这次玉米制种实习,我收获了很多。
首先,通过参与实际操作,我对玉米繁育的整个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关于玉米的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前言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营养,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营养价值以及种植技术,我们组织了一次以玉米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道。
二、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
然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病虫害防治、施肥技术、品种选择等。
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问题,提高他们的农业素养,我们决定开展这次玉米种植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掌握玉米种植的基本技术。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增强他们对农业发展的关注。
四、活动内容1. 玉米种植技术培训活动当天,我们邀请了当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家为学生们讲解玉米种植技术。
专家详细介绍了玉米的选种、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们对玉米种植有了初步的了解。
2. 实地参观在培训结束后,学生们前往玉米种植基地进行实地参观。
他们亲眼看到了玉米的生长过程,了解了不同品种的玉米特点。
3. 玉米种植实践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分组进行玉米种植实践。
他们亲自挖坑、播种、施肥,体验了劳动的乐趣。
4. 玉米知识竞赛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们组织了一场玉米知识竞赛。
学生们积极参与,展现了他们对玉米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活动成果1. 学生们掌握了玉米种植的基本技术,为今后参与农业生产打下了基础。
2.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
3. 学生们对我国农业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他们对农业发展的关注。
六、活动总结本次玉米种植与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玉米的生长过程和种植技术,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体验劳动的乐趣,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玉米育种学实习报告

玉米育种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意义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产量和种植面积均较大。
玉米育种旨在提高产量、抗病性、适应性和品质等方面,以满足我国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需求。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了解玉米育种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的准备在实习开始前,我们参加了作物育种学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玉米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我们还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玉米育种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2. 实习过程(1)种植资源的收集与评价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对玉米种植资源进行了收集和评价。
这包括对不同品种的玉米进行观察和记录,了解它们的生长习性、产量、抗病性等性状。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筛选出了具有较好性状的品种作为后续育种的材料。
(2)杂交育种根据育种目标,我们选择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进行杂交。
通过人工授粉,实现了优良性状的组合。
杂交后的种子进行了标记和保存,以便后续的种植和观察。
(3)后代观察与性状分离我们将杂交后的种子进行种植,观察后代的生长情况,并对各性状进行记录。
通过性状分离,我们初步判断了优良性状的遗传规律,为后续选育工作提供了依据。
(4)选育与鉴定根据后代性状表现,我们选择了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自交。
通过多代选育,逐渐稳定了优良性状。
同时,我们对选育出的品种进行了抗病性、产量等性状的鉴定,确保其符合育种目标。
(5)品种推广与应用经过多年选育,我们成功培育出具有较高产量、抗病性等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
将这些品种推广至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玉米育种的全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种植资源的收集与评价、杂交育种、后代观察与性状分离,到选育与鉴定,最后到品种推广与应用。
同时,我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提高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玉米育种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探索和努力。
作物授粉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作物授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了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通过人工授粉实验,探讨不同授粉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比较不同授粉方式(人工授粉、自然授粉)对小麦、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
2. 分析不同授粉方式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3. 探讨适宜不同作物的授粉技术。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作物:小麦、玉米、大豆授粉材料:人工授粉工具(刷子、花粉袋)、花粉收集器、花粉袋实验地点:XXX农业大学实验基地2. 实验方法(1)实验分组将实验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种植相同品种的作物。
将小区分为人工授粉组、自然授粉组、对照组。
(2)人工授粉在花期,人工授粉组采用刷子或花粉袋收集花粉,将花粉涂抹在花蕊上,以模拟自然授粉过程。
(3)自然授粉自然授粉组不作任何干预,任其自然授粉。
(4)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授粉,观察其自然生长情况。
(5)数据收集记录各小区的产量、品质、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分析(1)小麦产量人工授粉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自然授粉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人工授粉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2)玉米产量人工授粉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自然授粉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人工授粉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
(3)大豆产量人工授粉组大豆产量显著高于自然授粉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人工授粉能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2. 品质分析(1)小麦品质人工授粉组小麦籽粒饱满,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较高。
自然授粉组和对照组小麦籽粒较瘦,品质较差。
(2)玉米品质人工授粉组玉米籽粒饱满,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较高。
自然授粉组和对照组玉米籽粒较瘦,品质较差。
(3)大豆品质人工授粉组大豆籽粒饱满,品质较好,蛋白质含量较高。
玉米实习报告(共3篇)

玉米实习报告(共3篇)第1篇:玉米实习报告玉米种植实习论文组员:张坤余泽文常永林孙菊彭逸云班级:农学1404玉米种植实习论文一、玉米的发展历史(一)玉米简介玉米,又名番麦、御麦、包米、珍珠米、棒子,是今天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1492年,当哥伦布踏上美洲的一个岛屿时,就“发现了一种名叫麦兹的奇异谷物。
它甘美可口,焙干,可以做粉”。
哥伦布的这篇日记,曾被认为是世界上关于玉米的最早文字记载;学术界也曾认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才在世界上传播开来。
(二)玉米起源:玉米原产于墨西哥或中美洲,栽培历史估计已有4500~5000年。
1954年在现今墨西哥城下60~70米处的岩芯中(判断为~年前的地层)发现了花粉化石,有人认为可能是玉米花粉,由此推断现代玉米的祖先是野生玉米。
但此说未被广泛承认。
1964年麦克尼什在墨西哥南部特瓦坎山谷史前人类居住过的洞穴中,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野生玉米穗轴,据判断为公元前5000年有稃爆粒种玉米的残存物,现代的栽培种系由此进化而成。
但也有人认为玉米是从野生墨西哥类蜀黍(Euchl-aenamexicana)进化而来,或是由类玉米与其他禾本科植物杂交而形成的。
1492年哥伦布在古巴发现了玉米,以后知道整个南北美洲都有栽培。
1494年他把玉米带回西班牙后,逐渐传至世界各地。
中国玉米栽培已有400多年历史,估计传入的时间当在1511年前。
传入的途径由陆路从欧洲经非洲、印度,传入西藏、四川;或从麦加经中亚细亚传入中国西北部,再传至内地各省。
一说由海路传入,先在沿海种植,然后再传到内地各省。
在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全国已有20个省区种植玉米了。
玉米的引进:由于引进的玉米特别适合山地种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扩大了土地播种面积,促进了农村畜牧业的发展。
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玉米的引进栽培在解决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
社会实践活动之授粉工人(3篇)

第1篇在我国,授粉工人这个职业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在农业生产中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授粉工人通过人工授粉的方式,帮助农作物顺利完成授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深入了解这个职业,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授粉工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辛勤付出。
一、授粉工人的工作环境清晨,我们来到了位于我国某省的一个苹果种植基地。
一进入基地,我们就感受到了浓郁的果香。
这里的苹果树整齐排列,果实累累。
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象背后,却是授粉工人们辛勤劳作的背影。
授粉工人们身着简便的工作服,头戴草帽,背着装满花粉的袋子,穿梭在苹果树间。
他们用特制的授粉棒,轻轻地将花粉涂抹在苹果花的柱头上。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耐心和细心。
因为授粉不均匀,会影响苹果的授粉效果。
二、授粉工人的工作内容授粉工人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收集花粉:授粉工人们需要在苹果花盛开的季节,提前将花粉收集起来。
他们用特制的花粉收集器,将花粉收集在袋子中。
2. 授粉:收集到花粉后,授粉工人们开始进行人工授粉。
他们用授粉棒将花粉涂抹在苹果花的柱头上,确保授粉均匀。
3. 监测授粉效果:授粉过程中,授粉工人们需要密切关注苹果花的授粉效果,及时调整授粉策略。
4. 维护苹果树:在授粉过程中,授粉工人们还要负责修剪树枝、去除病虫害等工作,以保证苹果树的健康生长。
三、授粉工人的工作强度授粉工人的工作强度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作时间长:授粉工人们每天需要从早到晚在果园里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2. 工作环境恶劣:授粉工人们需要长时间在果园里劳作,面临高温、日晒、雨淋等恶劣天气。
3. 身体劳累:授粉工人们长时间弯腰、低头工作,对身体造成较大负担。
四、授粉工人的社会地位尽管授粉工人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收入较低:授粉工人的工资普遍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 社会认可度不高:授粉工人这个职业不为大众所熟知,社会认可度不高。
玉米套袋授粉的工作感受与收获

玉米套袋授粉的工作感受与收获在xx的领导下,开展了玉米套袋授粉工作。
玉米人工授粉在陈炉镇还是第一次。
群众不习惯,广大的青年不懂技术、也没有经验,思想上对玉米人工授粉产生了“怕麻烦,怕不顶事、怕减产、怕丢脸”的四怕思想。
如李xx(青年)说:“玉米人工授粉,我们不懂技术,做坏了,少打粮食,以后就摊广啦。
今年学一下,明开再做。
”刘xx说:“在党的各项工作和生产中,团员做的都很好,玉米人工授粉不懂技术,过程麻达,做瞎了,就很丢脸。
”有些团员和青年认为风作媒介,传花授粉,又省事,还保长,为啥要花。
首先,宣传教育,传授技术。
为了纠正群众,特别是青年的保守思想,大力推广玉米人工授粉的先进经验,争取今年玉米丰产,保证90%以上的社员增加收入,巩固和发展合作社。
我们以镇为单位,利用了一天时间,开了青年群众大会,进行了思想动员和技术传授工作,经过讨论,团员和青年,基本明确了道理和人工授粉的方法。
党支书刘xx同志讲了话。
大家信心很高,劲头大,热情高,一致表示,要努力学习,团结群众,做好玉米人工授粉。
其次,组织力量,发挥青年的突击作用。
玉米人工授粉活动紧张,是有时间性的。
为了进一步发挥青年人的突击作用,除了继续发挥一个青年生产队和一个技术研究小组的作用外,还组织了三个玉米人工授粉突击小织(28名。
男20名,女8名),以三天时间,进行了突击活动,面积240亩,占总面积800亩的30%。
石窑村突击小组,玉米人工授粉25亩,占全社总玉米面积的62.5%。
在玉人工授粉时,组与组,个人与个人,开展了競赛。
他们提出“努力学习技术,积极宣传道理,克服保守思想,大胆带头去干”。
石窑突击小组提出“适时授粉,保证丰收”“早授一时是一时,早授一天是一天,多授一分是一分,多授一亩是一亩”的口号,推动了运动的开展,基本上完成了任务。
再次,通过玉米人工授粉运动,使青年学习掌握了一项农业技术。
技术干部缺乏,为使工作顺利开展,在石窑村进行了现场实习,15名青年学会了授粉技术,分头回到各社,领导青年群众开展授粉运动,采取边讲边学边做的办法,提高了青年的技术水平。
玉米的授粉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了解玉米授粉过程,掌握人工授粉技术,观察授粉效果,分析影响授粉的因素。
实验材料:玉米植株(不同品种)、花粉、套袋、剪刀、放大镜、温度计、湿度计、记录本。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农业大学实验基地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材料:选择生长状况良好、花穗饱满的玉米植株作为实验材料。
2. 观察玉米授粉过程:观察玉米雄穗的抽雄、散粉过程,记录散粉时间、花粉数量、散粉高峰期等。
3. 人工授粉:在玉米散粉高峰期,选择晴天进行人工授粉。
具体操作如下:- 将套袋套在雄穗上,防止花粉外泄。
- 使用剪刀将雄穗剪下,放在干净纸上,用放大镜观察花粉数量和质量。
- 将花粉均匀涂抹在雌穗的花丝上。
- 确保每个雌穗都进行授粉。
4. 套袋保护:将套袋套在授粉后的雌穗上,防止外界环境对授粉效果的影响。
5. 观察授粉效果:观察授粉后的雌穗生长情况,记录结实率、籽粒饱满度、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6.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品种、不同处理方法的授粉效果。
实验结果:1. 玉米授粉过程:观察到玉米雄穗在晌午进入散粉高峰,散粉时间为5-8天。
每个雄穗能提供2-5百万粒花粉,花粉数量充足。
2. 人工授粉效果:实验组玉米结实率为95%,籽粒饱满度较高,病虫害发生较少。
对照组玉米结实率为80%,籽粒饱满度较低,病虫害发生较多。
3. 影响授粉的因素:- 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授粉效果存在差异。
- 环境因素:干旱、高温等不利因素会影响授粉效率。
- 人工授粉技术:人工授粉技术熟练程度会影响授粉效果。
实验结论:1. 玉米授粉过程受品种、环境因素和人工授粉技术的影响。
2. 人工授粉技术可以提高玉米结实率、籽粒饱满度和抗病虫害能力。
3. 选择合适的品种、优化环境条件和提高人工授粉技术是提高玉米授粉效果的关键。
实验建议:1. 加强玉米授粉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人工授粉技术水平。
2. 选择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结实率高的玉米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期田间玉米授粉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
我国在玉米种植上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播种面积仅次于稻、麦,粮食作物中排在第三位,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身为一个大学生,不能只注重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识实践相结合,带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求知精神,我在暑期跟随。
、。
老师进行了玉米田间授粉工作。
二、实践时间
7.16--8.17,共计31天
三、实践过程
玉米种植地分为南地和北地,在播种时间上是相互错开的,南边地较早,所以在前10天基本在南地。
南地玉米分为七区,半区的一行为一个品种,因为玉米品种的差异,每半行的雄穗抽雄散粉、雌穗吐花丝的时期也各不相同。
这样我们的任务就是每天每一个区都要跑一遍,下午雌穗出来拿雌花袋套住,防止花丝外露;上午进行玉米授粉,每个雄穗能提供2-5百万粒花粉,而穗粒数一般在750-1000之间,所以,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花粉不足,不能授粉的问题。
此外,玉米在晌午进入散粉高峰,如果偏干旱,也会在傍晚前大量扬花。
通常,玉米散粉时会避开正午或每天温度最高的阶段。
在实习期间会有三四天下雨,我们会根据情况合理安排干活时间,早晨7.30到地
里,先插一些授粉用的针,或者套袋等其他活,等到露水干了,大约8.30左右时开
始授粉。
今年暑假气温超过35摄氏度的日子持续了大约一周左右,一般气温这么高
十点左右就要下班,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老师都受不了,另一方面就是这么高的温度花
粉会失去活性,授粉等于做无用功。
在下午的时候进行穗子套袋,套袋的同时对以前
的雌花袋不合理的(快要掉落、被雌穗顶破)进行修正;花丝过长但仍未有花粉的需
要减去部分花丝,留下三四厘米长度的花丝,以方便第二天授粉;花粉快要衰败但花
丝还没有吐出来的玉米需要用剪刀剪开穗子,露出花丝,第二天花丝长出来就可以授
粉;对于以前已经授粉完成但穗子成长撑破授粉袋的植株需要更换授粉袋,感觉将要
撑破的及时提高授粉袋。
所以套袋的时候不仅仅是套袋,还有这些修理工作,套袋结
束后,若还有时间则做一些其他田间工作,例如除草等。
四、发现总结问题
在套袋授粉的过程中针对玉米的某些特殊性状发现了许多问题,有玉米的一些病症,目前种子专业还没有学习农业病理学,通过实践也是第一次了解了这些病症;还有高温对玉米授粉的影响等。
1、实践中了解的玉米病症
流苏穗:这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分蘖株上。
在玉米6片展叶之前,如果遇到冰雹、霜冻、药害、大风、牲畜毁坏、洪涝等原因,植株的茎顶端生长点受到损伤,不能
保持顶端生长优势,就会从植株基部长出分蘖,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营养,分蘖株自身的营养积累不足,穗分化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
穗顶裸露:玉米成熟期间,雌穗顶端没有被苞叶包裹,直接露出,很容易遭受害虫、病菌的侵蚀和鸟啄。
在雌穗伸长期间干旱后突遇降雨,雌穗伸长生长过度。
丝包穗:穗的长度正常,但仅仅在穗的基部有籽粒,剥开苞叶会发现穗轴上包被有很多花丝。
玉米雌穗上的花丝是小花的花柱和柱头,当小花发育成熟以后,花丝就会顺着穗轴伸出苞叶,接受花粉、完成受精。
这种丝包穗的原因是因为在此期间遇到高温干旱或低温胁迫,使这些花丝没有完成受精,也就不能正常枯竭而是依然“不甘地”包被在穗轴上。
整穗籽粒发育未完成:整个穗上只有稀疏散乱的几个籽粒。
多种原因造成授粉受精不良,使穗轴上的籽粒不能形成。
在玉米开花授粉期间因为干旱、高温使花药发育推迟,错过雌穗花丝成熟期,即花期不遇;除草剂使用不当造成的药害或其它原因导致田间植株发育不整齐、高低不一,无疑也会影响授粉质量;植株缺磷,花药发育不良。
秃尖:穗顶及其以下几厘米没有籽粒。
原因:高温干旱导致花期不遇,花粉量少;种植过密,叶片遮挡花粉散落在花丝上;缺磷,花器发育不健全;害虫钻蛀穗顶,花丝被咬断等原因。
也和品种特性特征有关,长穗品种容易出现秃尖。
黑粉病:玉米黑粉病又称玉米瘤黑病,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尤其以抽穗期表现明显,被害的部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初期病瘤外包一层白色薄膜,后变灰色,瘤内含水丰富,干裂后散发出黑色的粉状物,叶子上易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物。
短粗穗:玉米穗短而粗。
这种穗在一株多穗,尤其是在正常穗的下面又长出一个雌穗的植株上,经常出现。
在玉米成熟期间,从外观上看,玉米是正常的,雌穗苞叶顶端有点长尖。
剥开苞叶,真容露出。
丛生穗:一个节位上同时长出几个穗,甚至5、6个。
原因:玉米的结穗节位本来就潜伏着生长多个雌穗的基因,正常情况下植株只会长出1~3个穗,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可能是某种障碍激活了这些潜在的基因。
激活的难易和品种有关。
有研究者在晚播玉米上观察到,当雌穗上的花丝被害虫咬断以后,能接受到的花粉量大大减少,就会出现严重的丛生穗。
穗基少粒:穗的基部,即穗屁股,籽粒稀少。
原因:穗基部的花丝在花药成熟和散落之前就伸出苞叶,待散粉授粉的时候,花丝已经干枯,进而没有授粉受精,也就不能形成籽粒。
或者,尽管授粉成功,但在花粉精细胞到达子房之前(路途遥远、风险更大),花丝被害虫咬断,还是没有完成受精,尤其是在高温干旱的天气条件下。
拉链穗:穗的一面整行籽粒缺失,像拉链一样。
原因:一般情况下,缺失籽粒的一面位于穗子朝下的一面。
这一面的花丝被上面的花
丝覆盖遮挡,接收到的花粉量少,受精不良。
在授粉受精以后,因为干旱、叶片损伤(病害、虫害、风)、种植密度过大(营养跟不上)等原因,受精不良的胚珠发育不健全,逐渐败育萎缩。
有的玉米品种,比如叶片宽大、横向生长的品种,更容易出现这种异常穗。
花杂粒:穗上的籽粒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泽,夹杂分布在玉米穗上。
原因:不同籽粒色泽的杂交种邻近种植,花粉直感现象。
玉米属于常异花授粉作物,
同株异花授粉、不同株之间、品种间都可以异花授粉。
2、高温对玉米授粉的影响
1.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在高温条件下,光合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叶绿体结构遭到破坏,引起气孔关闭,从而使光合作用减弱;另一方面,在高温条件下呼吸作用增强,消耗增多,干物质积累下降。
2.缩短生育期。
高温迫使玉米生育进程中各种生理生化反应加速,各个生育阶段缩短。
如雌穗分化时间缩短,雌穗小花分化数量减少,果穗变小。
在生育后期高温使玉米植株过早衰亡,或提前结束生育进程而进入成熟期,灌浆时间缩短,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千粒重、容重、产量和品质降低。
3.对雄穗和雌穗的伤害。
在孕穗阶段与散粉过程中,高温都可能对玉米雄穗产生伤害。
当气温持续高于35℃时不利于花粉形成,开花散粉受阻,表现在雄穗分枝变小、数量减少,小花退化,花药瘦瘪,花粉活力降低,受害的程度随温度升高和持续时间延长而加剧。
高温还影响玉米雌穗的发育,致使雌穗各部位分化异常,延缓雌穗吐丝,造成雌雄不协调、授粉结实不良、籽粒瘦瘪。
此外,高温热害还容易引发病害,使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玉米高温热害的防御方法
在预防玉米高温热害的方法中,除了选育耐热品种外,还有以下措施可以选择:
1、适当降低密度,采用宽窄行种植。
2、科学施肥。
3、适期喷灌水
4.根外喷肥。
5、人工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
五、实践感悟
实践的第一天,我就因为天气炎热而轻微中暑,实验站任老师也一直关心我们身体,但我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事实证明当初的坚定是对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干活,而且在干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学得知识,亲身经历了才是最深入人心的。
我们在大学里学的东西很多,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要学习许多社会知识,例如酒桌文化,这对我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很有帮助,张老师、任老师时常跟我们讲一些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使我受益匪浅。
此次实践,虽短短30天,但是对我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