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研究讲稿

合集下载

学习贵在坚持演讲稿

学习贵在坚持演讲稿

学习贵在坚持演讲稿学习贵在坚持演讲稿1仰观宇宙之大,纵论古今名人,凡是成功卓越的人,他们都有一个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平时积累,需要平时下工夫。

曾听过一个故事:希腊有个哲学家叫苏格拉底,有一次他给他的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甩手300下。

“这还不简单么?不就是甩甩手吗?”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了他的学生们,谁有坚持下来?90%的学生都骄傲地举起了手。

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了他的学生们,这回只剩下八成了。

过了一年后,苏格拉底问了一下班里有谁坚持每天甩手300下呀?这时只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这位学生就是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

柏拉图靠坚持练就了持之以恒,这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

愚公凭着一股锲而不舍的劲,要移掉“王屋、太行”两座大山。

最终感动上天,天帝派了两位天将把两座大山移走了。

王羲之有着持之以恒的精神,每次练字都要把一缸满满的水练干,否则绝不休息,后来成为历史以来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蜗牛不停地向上爬,爬上了金字塔顶,得到了雄鹰的世界。

乌龟的坚持赢来了兔子的荣誉。

愚公的坚持得到了天帝的同情。

总而言之,坚持就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

最后送大家几句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

最无益就怕一日曝十日寒。

”给自己一个微笑双唇轻启,牙齿半露,眉梢上推,脸部肌肉平缓向上向后舒展--微笑,人类最基本的动作,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简单动作,更是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制胜法宝。

在战场上没有长胜将军,在生活中也一样,不会有人总是一帆风顺,而无坎坷的,而路遇挫折后的表现是很重要的,它可能会改变整件事情的结果。

当你失败的时候,请记得,给自己一个微笑。

相信自己,成功就在下一个路口。

面对挫折的微笑,是给挫折的下马威,给成功的预告函,更是给自己的冲锋号。

爱迪生在他60岁时,建了一个工厂,在里面研究发明。

一天大约在凌晨3点时,突然“轰”的一声,工厂爆炸了,可爱迪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但没有恐慌,居然还微笑着叫他的妻子到现场,指着眼前的熊熊大火说道:“你见过这么壮观的景象吗?”后来,爱迪生告诉孩子:“这场大火代表着我的失败。

古希腊古典时期文学讲稿

古希腊古典时期文学讲稿

“古希腊古典时期文学”教案(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讲课内容:戏剧、文艺理论1、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作品分析2、古希腊文艺理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3、希腊化讲课重点:1、古希腊悲剧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

2、柏拉图理念论、柏拉图的文艺观。

课时:2课时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思考题:1、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

2、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启发。

“古希腊古典时期文学”讲稿主要文学成就:戏剧、文艺理论一、时代背景:希腊奴隶制的全盛时期是在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前4世纪初,史称“古典时期”,其中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44-公元前429)是雅典民主政治高度发达的阶段,被称为“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雅典成为全希腊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的学者、作家和艺术家云集于此,形成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

由于实行民主制,政治生活十分活跃,加上政府的重视,使雅典的文化生活具有群众性和广泛性。

全国性的节庆和竞技会、规模盛大的戏剧比赛、庞大的公共性建筑和雕塑,无不体现出这一特点。

同时,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刺激农业的发展,原来盛行于农村的祭仪表演和歌舞进入了城市,这些节日也成了全国性的节日。

自公元前534年左右,戏剧成为雅典春季迎神赛会的组成部分。

在这种形势下,抒情诗歌让位于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戏剧。

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悲剧达到全盛。

兴建了能容纳上万人的露天剧场。

每年春季发放观剧津贴,组织戏剧竞赛,每次演出三天,由三位诗人参赛,每人上演三出悲剧,及一部“羊人剧”,后者是用扮成半羊半人的歌队演出的插科打诨戏,优胜者得奖。

戏剧演出活动成为雅典公民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旧喜剧”开始兴盛。

二、古希腊悲剧、喜剧概论戏剧(DRAMA)一词,在西方一般专指话剧,是一种由演员在观众面前扮演角色、表演故事的舞台艺术。

戏剧一般分为三大类型:悲剧、喜剧和正剧。

1、悲剧起源于酒神崇拜仪式:酒神狄奥尼索斯,据说是宙斯与冥后佩尔塞福涅所生,出生后即被提坦神弄得粉碎,后来由忒拜王的女儿塞勒墨再度怀孕。

普罗米修斯神话与民主政制的难题_柏拉图_普罗塔戈拉_中的神话解析_刘小枫

普罗米修斯神话与民主政制的难题_柏拉图_普罗塔戈拉_中的神话解析_刘小枫

自然、自然状态与自然法普罗米修斯神话与民主政制的难题——柏拉图《普罗塔戈拉》中的神话解析刘小枫摘 要 民主政制的正当性论证,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基础论题,其中的一些理论难题迄今没有世所公认的答案。

自然状态论是现代民主政制理论的基石,然而,政治哲学中的自然状态论并非17世纪的西方理论家的发明,古希腊的政治理论中最为成形的自然状态论见于柏拉图的著名对话《普罗塔戈拉》中的普罗米修斯神话。

智术师普罗塔戈拉史称西方第一位政治学家,他通过编造普罗米修斯神话提出了一种政治的自然起源说。

但与17世纪的哲人通过自然状态论来论证民主政制不同,普罗塔戈拉的自然状态论却是要论证君主制的正当性。

可见,自然状态论也可以证明民主政制的正当性难以成立。

关键词 柏拉图 苏格拉底 普罗塔戈拉 普罗米修斯 民主政制作者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中图分类号 D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39-8041(2016)05-0005-08现代民主政制的理论基础是霍布斯设计的政治社会的自然起源论证,也就是随后经洛克和卢梭发展的著名自然状态说。

从自然状态出发探究政治社会的起源并非霍布斯的发明,毋宁说,以这种方式论证某种政治制度的正当性是一种古希腊传统。

a无论是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还是亚里士多德,都曾从自然状态出发探究政治社会的起源,但他们并没有得出民主政制是最佳政制的结论。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圣人政制论同样基于某种政治社会的自然起源论。

因此,如今的我们很难说自然状态论堪称民主政制法理的坚实基础——毕竟,依据某种自然状态说,人们也可以得出君主制-贵族制的混合才是最佳政制的结论。

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为此提供了一个饶有兴味的例证——在这篇对话中,著名智术师普罗塔戈拉讲了一个神话故事,以此演示他对人类政治生活的自然起源的理解。

就现存古希腊文献来看,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与普罗塔戈拉的这个神话故事中的自然状态论最为相似。

也许正因为如此,普罗塔戈拉被一些现代学者视为现代政治科学的古代先驱。

柏拉图

柏拉图

柏拉图一、生平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生于雅典的一个贵族家庭,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师从苏格拉底8年之久。

柏拉图在纪念英雄阿卡德莫的花园里创办了一所学校,称作“阿卡德米”,“阿卡德米”这个词成为学院或学园的意思。

在此以前,智者和苏格拉底都是在街头讲学,阿卡德米成为欧洲第一所固定的学校。

这所学园历史悠久,一直办到529年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为止,延续了900年,他终身主持学园,在学园里从事他的哲学对话的写作和教学,直到81岁逝世。

柏拉图是古希腊贵族奴隶主的思想家,客观唯心主义者,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代表。

二、柏拉图哲学的理论来源(一)赫拉克利特的变的理论;(二)巴曼尼德的存在论;(三)毕达哥拉斯的数论;(四)苏格拉底的概念论和寻找定义的方法。

三、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一)理念的含义1、是事物的共相;2、是事物存在的根据;3、是事物摹仿的模型;4、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1、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3、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为其事物的。

4、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二)理念的特征1、本原性理念是万物的本原,它外在于并且先于感性的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而感性的个别事物则是它的摹本。

2、超感性在柏拉图看来,同可感觉的具体事物不同,理念也像巴曼尼德的“存在”一样,是感官所感触不到的,只能为理性所把握。

3、不变性和永恒性。

在柏拉图看来,具体的东西都是变化的,不稳定的,而理念则是不变的、永恒的。

如具体存在的床是各式各样的,可新可旧的,可成可毁的,而床的理念,也即所谓“床本身”,却是始终如一,不动不变的。

柏拉图研究讲稿

柏拉图研究讲稿

柏拉图研究讲稿引言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至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政治家和作家。

他是柏拉图学派的创立者,同时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在他的作品中,他提出了许多哲学和政治理论,对西方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讲稿将围绕柏拉图的思想展开讨论。

一、柏拉图的哲学观点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可以概括为理想主义。

他认为,世界的真实本质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中,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仅仅是理念的投射之影。

他通过“理念〞〔Idea〕来解释存在,认为存在的实质是永恒、不变的。

人类的感知和认知只是理念的有限表现,而真实的现实在于理念的背后。

二、柏拉图的政治理论柏拉图的政治理论是他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局部。

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是由哲学王来统治的。

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他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国家,由哲学王、守卫者和生产者组成。

哲学王具有智慧和道德的优秀品质,能够正确地统治国家,为人民带来真正的福祉。

这个理想的政治制度被称为“君主制〞。

柏拉图的政治理论受到了很多后世思想家的赞赏和批评。

他的政治理论强调了知识和道德的重要性,为后世政治哲学的开展奠定了根底。

三、柏拉图的教育观点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培养理想公民的关键。

他提倡培养个体的完善,使其具备理性、道德和知识等优秀品质。

他主张通过哲学的学习和思考来启发学生的头脑,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柏拉图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代教育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他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开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四、柏拉图的爱的哲学柏拉图的爱的哲学是他最著名的观点之一。

他认为,爱是一种向上追求的力量,是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他将爱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有缺陷的“肉体之爱〞,另一种是完美的“心灵之爱〞。

他主张通过对心灵之爱的追求,可以超越尘世的欲望,到达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柏拉图的爱的哲学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和艺术。

许多文艺作品都表达出对于理念之爱的追求和向往。

结论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美学理论的演讲稿

关于美学理论的演讲稿

关于美学理论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
我今天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美学理论的一些思考。

美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探讨了艺术与美的本质,以及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欣赏。

它不仅涉及到对艺术品的审美评价,还包括了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美的体验。

美学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家们,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他们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其中,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将美归结为对称、秩序和谐的体现。

在文艺复兴时期,美学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

他对美的探索不仅止于绘画技巧,还包括了对人体比例、光影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他提出的透视法和三原色理论等影响深远的概念至今仍在艺术界广泛应用。

当代美学理论更加关注观众的角度。

艺术家和学者认识到美是
一个主观的概念,每个人对于美的理解和感受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大家开始关注观众在审美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个体差异。

这种以观众
为中心的美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方法。

美学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
还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敏感性。

通过研究和研究美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艺术与美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和思想。

感谢大家聆听我的演讲,希望能够对美学理论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让我们共同努力,探索美的奥秘,让艺术与美在我们生活中绽
放光彩!
谢谢!。

柏拉图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基和思想根基及对后世的影响

柏拉图哲学思想产生的社会根基和思想根基及对后世的影响

制 。 曾多次 去叙 拉古 . 图在那 里 实现 自己的政 治 他 试 梦想 , 都未 能 如愿 。 但
在 政 治 事业 屡 遭失 败 的 同时 , 柏拉 图 的哲 学 事
1 白罗奔 尼撒 战争 对柏 拉 图思 想 的影 响 。伯 罗 . f
奔 尼撒 战 争 ( e p n einWa) 以雅 典 为首 的提 P l o n s r是 o a
的论 述 和 公 允评 价 柏拉 图哲 学 思想 对后 世 的 多侧 面 的积 极影 响 和 消极 影 响 。 关 键 词 : 拉 图 ; 念 论 ; 证 法 ; 治 哲 学 ; 会 根 基 ; 想根 基 ; 响 柏 理 辩 政 社 思 影
中 图分 类 号 : 0 .3 B5 22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8 7 7 (0l )3 0 2 一 O 1 o — 9 42 20 — 0 2 7
第3 3卷第 3期
21 0 2年 3月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 ONGHU NORMAL UNI AL OF T A VER I Y ST
Vo .3 № 3 13 Ma" 01 l .2 2
柏拉 图 哲学思想产生 的社会根基和 田 想根基及对后世 的影 响
政 治 上 , 代 表 贵 族 奴 隶 主 利 益 , 对 奴 隶 主 民 主 他 反


柏 拉 图哲 学 思想 产 生 的 渊 源
任何 一种 思想 体系 都不是 凭 空产生 的 ,柏拉 图
哲学 思想 产生 也不 是偶 然 的 ,而 是有其 社会 历史 渊 源和 理论 渊源 的。是一 定前提 条 件下 的必然 产物 。 ( ) 一 柏拉 图哲 学思 想产 生的社 会根 基

柏拉图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演讲稿

柏拉图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演讲稿

柏拉图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演讲
稿
“不论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

”这句话要表达的是坚持的重要性。

人生之事,大多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坚持不懈地付出,方可成功。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持之以恒,结果只有被活活地饿死;“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要想看到那绚丽多彩的彩虹,必须在风雨交加时,坚持等待;“行百里者半九十”,路从来都不是完全顺坦,坑坑洼洼在所难免,尤其是在那最后的时候,必须逼一下自己,善始善终。

人生如长跑,只要生命不息,就不能选择放弃,沿路风景美好,我们要鼓励自己,坚持走下去,不给生命结束时的回忆留下遗憾。

“不论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这句话要表达的是忘记的重要性.大脑的容量就那么大,过去的事就自动忘记,不要终日沉湎于过去,活在当下最重要。

曾经的失败,我们没有必要一直自责,因为它已经过去,我们要做的事,就是忘记过去,总结原因,太阳重升之日,又是我们扬帆起航之时。

如果我们不忘记,今天后悔昨天,那么明天注定要后悔曾经后悔的今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柏拉图研究讲稿一、人物概述及其在思想史中的地位“欧洲哲学传统最没有争议的普遍特征是:它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

我不是制学者们将信将疑地从他的作品中抽引出来的那种系统的思想脉络。

我是指那些丰富的、散见于他的作品中的普通思想。

他的独特禀赋、他在一个伟大的文明时期所拥有的丰富阅历、他所传承的那种尚未由于过度的系统化而变得僵化无力的思想传统,使他的作品成为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怀特海无论怀特海对柏拉图的评价是否略带夸张,但整个学术界似乎已经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后世所有的哲学路径和学术努力都是在回应柏拉图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和完善柏拉图的理论体系——不管你的理论是反柏拉图的还是赞成柏拉图的,但一定是“关于”柏拉图的。

就是这样一个开启西方学术传统的人,我们对他的了解,尤其是学术了解其实非常有限。

以致后世的很多大牌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恶毒”的攻击——最典型的或许就是英籍奥裔思想家卡尔·波普尔。

了解柏拉图思想的最好途径就是对他的传世作品进行精读、细读,并通过对他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如“理念”、“灵魂”、“正义”、“善”进行精细品读,从而建立起对柏拉图的一般“知识印象”。

首先让我们从柏拉图的生平开始讲起。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原名为阿里斯托克勒。

据说他的体育老师见他长着宽阔的肩膀,一说是它有宽阔的前额,就给他取了柏拉图的名字,其希腊语的意思是身体宽阔,慢慢地柏拉图就成为了他的名字,并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雅典公民,他的家世背景颇为显赫,其父系祖上可以追溯至雅典最后一个王科德如斯,而其母系祖上则可追溯到雅典着名的立法者梭伦。

少年时期的柏拉图接受了良好的雅典式教育,尽管早期曾迷恋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但自从20岁那年遇到了后来的老师苏格拉底后,他的人生发生了根本的转折,从此他便开始追随恩师过一种“最值得过的生活”——哲学家的生活。

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苏格拉底的身影,以至于我们在研究他作品的时候很难分清到底哪些是他的思想而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思想。

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柏拉图的前期作品如《申辩篇》、《游叙弗伦》更多的体现了其导师的思想,而从中期作品如《国家篇》以后则开始展示他自己的思想,后期作品如《法律篇》中苏格拉底已经不再作为一个主角出现。

对柏拉图的生活以及学术思想产生影响的第二件大事便是他导师苏格拉底的死。

雅典的民主政体最终以“毒害青年,创造新神”的“莫须有”罪名判处了苏格拉底的死刑,这种民主政体的荒唐结局让柏拉图深感失望。

随后,他开始了长达12年的游历,这次游历让他的思想得到了成熟,最重要的是,他通过与希腊其他重要思想家的交流学习了最新的分析方法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中。

比如柏拉图从毕达哥拉斯学派中引入了数学思想,并将其改造为自己的“理念论”;又如他从巴门尼德“一”的概念开始延伸,建构起他庞大的知识理论。

我们时常可以再柏拉图的作品中看到这些思想家的影子,甚至可以说,柏拉图的理论建构是杂合这些思想的结果。

思想史学者们对柏拉图的三次叙拉古之行曾产生过极大的兴趣,甚至认为这是他对其《国家篇》中所描述的理想政体的一种尝试。

但本文对这种说法持保留态度,最主要的原因是柏拉图这篇对话写成于他前两次叙拉古之行后,而他第三次的叙拉古之行更多的是去营救他的朋友狄翁,但并不否认其政治上的失败经历对他的写作产生了灵感上的影响。

公元347年,80岁高龄的柏拉图在参加一个朋友的婚礼时无疾而终,被安葬于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的学园内。

柏拉图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种他导师苏格拉底所倡导的哲学生活,并且将这种理念更加深入。

他的“理念”论、正义观以及理想政体的观点为后世的政治哲学开启了一个学术范式,并且这种学术影响一直持续了2500年之久。

从希腊化时期到罗马文明,从圣奥古斯丁的“双城说”到莫尔式的“乌托邦”构想再到黑格尔的纯粹精神,我们可以轻易地在思想史的各个时期看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子。

难怪作为柏拉图“最大敌人”的卡尔·波普尔也不得不表示,“柏拉图着作的影响(不论好歹)是无法估计的。

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能得到其反对者的如此褒奖,柏拉图的在天之灵也可以安息了。

本文也将通过对柏拉图着作中的核心概念进行解读的方法来呈现其庞杂的思想,限于篇幅的限制,这也许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二、政治哲学代表作品、主题和要解决的问题要理解柏拉图在政治哲学上的学术努力,我们可以阅读它的三篇对话,即《国家篇》、《政治家篇》和《法律篇》。

毋庸置疑,其中最着名的,也是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国家篇》,而我要集中最多精力加以解读的正是这篇对话。

在其后,我将花一部分时间对后两篇对话(尤其是《法律篇》)进行一个简要的评析和解读。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提出了一个成为后世政治哲学恒久论题的理想城邦——“王制”假说,并通过建构这一城邦来说明何为“城邦的正义”、“个人的正义”以及“正义”本身。

在其中,他系统地阐述了理想城邦的构建、各阶层之间的等级划分、护国者的生活、哲学家的培养以及“高贵的建国神话”。

无疑,如此精细的建构过程可以清晰地表明柏拉图的意图和要解决的问题——建构一个在他看来符合“正义”的城邦的理念型,并说明何为“正义”。

或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乃是铸造一个出一个幸福国家(城邦)的模型来,但不是支离破碎地铸造一个为了少数人幸福的国家(城邦),而是铸造一个整体幸福的国家(城邦)”。

对《国家篇》的详细解读将在第三部分进行。

无论这种建构方法在近现代政治哲学家看来多么的不健全,但都代表了柏拉图对其所在时代政治秩序的一种思考和尝试,它所带来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路径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政治哲学的发展方向。

但如其所述的理想城邦能实现吗?柏拉图自己也承认:绝对的、与其描述的理想城邦完全一致的城邦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但“只要正义的人能够尽量接近正义本身,体现正义比别人多些,,我们也就满意了”。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国家(城邦)治理得非常接近于我们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柏拉图看来,现实城邦最缺的是关于城邦治理得“真知识”,而这种“真知识”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掌握。

“研究哲学和政治艺术的事情天然地属于爱智者的哲学家兼政治家。

”正是因为理想中的“哲学王”不会出现,但“正义”的城邦又需要一位哲学家来进行领导,于是柏拉图在第二篇对话中进行了新的尝试。

在《政治家篇》中,柏拉图用了很大的篇幅和冗长的论述为我们描述了何为真正的政治家及他所应该具有的“技艺”,尤其是其对政治家的定义方法,让我们读起来颇为艰涩,如在对话的开始部分,那位来自爱利亚的主角曾诉诸逻辑-数学上的二分法来求得纯粹的“政治家”和“政治术”的定义——其实在整篇对话中,这种细致的划分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

最终,柏拉图对政治家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即那些“自由的双足动物的自由的照料人”,也就是能够照料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灵魂健康的人。

而政治家所需要掌握的“技艺”即为“照料人的灵魂”的“真知识”——“善的理念”。

在这篇对话中,我们仍然时时可以感受到《国家篇》中对城邦“正义”以及个人“正义”的要求——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就是要通过完善人们的灵魂来最终实现个人和城邦的内部平衡、有序。

即便在这篇对话中柏拉图已然开始承认法律的作用,但他仍然认为最好的统治是“真正的哲学家”的统治,而且他强调,一旦这种人出现,他们就可以依据王者的技艺进行统治,“无论他的统治是否是依照法律进行的,也不论被统治者是否同意,只要他们的统治能增进城邦的利益。

”可以说,《政治家篇》是对《国家篇》的逻辑展开和内在强化。

正如上面所说,柏拉图从《政治家篇》开始强调了法律在城邦中的作用,而在《法律篇》中他则最为详细地为我们描述了城邦的法律构建。

在对话的开始部分,柏拉图交代了对话的背景:三个老人从克诺索斯到宙斯的洞府和神庙的路上,为了打发时间而讨论政治制度和法律,以达到为以后建立的新殖民地立法的目的。

在批驳了克里特和斯巴达以战争为目的的立法后,柏拉图抛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城邦的目的是和平而非战争。

立法的宗旨必须是着眼于人的整体美德的培育和卓越心灵的塑造,只要具备了美德,其他好处——健康、优美、力量和财富——必然会随之具备。

而作为立法者的政治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制定出一套公民可以遵守的法律,从而将社会上不同的阶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他们在气质上能够通过‘神性的’或‘人性的’粘合剂,以便整个城邦可以和谐而有序。

”在叙述了立法的目的以后,具体的法律和制度设计开始了。

这个城邦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地理位置,既不能是靠近大海的港口也不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同时也不可以物产丰富,否则“它就会使城邦充斥商人和小贩,”会“有大量的金银流通”。

关于人口,柏拉图认为理想城邦的人口构成应以异质为好,“由各种不同因素汇合起来的人也许比较愿意接受新法律”。

人口的数量以5400为宜,这个数字首先可以被2整除,然后可以分别被3、4、5……直到10为止的整数整除.这个数有利于土地及其他财产的分配,有利于城邦的管理。

在土地及财产分配上,柏拉图允许公民分配到自己的一块土地,但其最终所有权仍属于城邦。

城邦实行共餐制,所有公民集体用餐,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均不需另外缴纳费用。

城邦内外禁止任何人拥有金银,也禁止人们在婚嫁时馈赠或接受嫁妆——这些规定是否让我们联想到了斯巴达呢?最后,在关键的政体及管理问题上,柏拉图主张,采用兼得君主制和民主制长处的“混合政体”,同时设立监察机构和夜间议事会来统筹城邦的管理。

在柏拉图看来,城邦最终是应该交给懂得“政治学”这门“技艺”的人。

只要夜间议事会是由懂得何为“美德”、“正义”这些理念的人组成,那么城邦就应该交给他们进行管理。

由此可见,柏拉图将《法律篇》的制度逐步转变到《国家篇》的制度,《法律篇》的终点也就成为《国家篇》的起点。

三、《国家篇》的基本架构及其内在的逻辑梳理1、对诸种传统“正义观”的驳斥在《国家篇》的一开始,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通过向主人克法洛斯请教老年人的生活境况,引出了当时流行的第一种关于正义的观点,这就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

随着对话的深入,其他关于“正义”的观点也浮出水面,如波勒马霍斯的“以善报友,以恶报敌”和色拉叙马霍斯的“正义是强者的利益”。

很快,这些观点就被对话的主角苏格拉底一一驳倒(具体对话过程在对话中有详细的描写,在此不再赘述),于是柏拉图哲学中第一个核心概念出现了,即“正义”。

“正义”这一概念在柏拉图的政治哲学中占据了最为重要的地位,它是衡量一切政治理念、政体形式的最终标准,也是他所追求的城邦及个人的最高的“美德”。

在柏拉图看来,对话中人们的诸种传统正义观只是对城邦传统秩序和新的政治形势的意见表述,前者是以《荷马史诗》和奥林匹斯诸神为代表的神圣性秩序,而后者则是以智者为代表的相对主义正义观,这些观念并没有涉及到“正义”的本质,那么到底什么是正义呢?2、正义是什么——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在这部分,柏拉图首先论证了正义的起源,即人们把“守法于践约叫合法、正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