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方式对待孩子

合集下载

不同的带娃方式方法

不同的带娃方式方法

不同的带娃方式方法带娃方式有很多种,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不同带娃方式。

1. 独自带娃: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方式,指的是父母或单亲家庭自己独立照顾孩子的方式。

父母负责孩子的所有生活起居,包括喂养、换尿布、洗澡、睡眠等等。

这种方式对于父母在培养孩子期间建立亲密关系非常重要。

2. 家庭协作式带娃:这种方式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父母共同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

例如,父母可以轮流换尿布、喂养孩子,也可以分工合作,一个人负责给孩子洗澡,另一个人负责做饭。

这种方式既能分担父母的负担,也能增进夫妻之间的默契。

3. 请保姆带娃:这是一种常见的方式,父母雇佣专业的保姆或者家政人员来照顾孩子。

保姆通常具有丰富的带娃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够提供全方位的照顾。

这种方式适用于父母工作繁忙或者不具备专业的育儿技能的情况。

4. 邀请亲戚朋友帮忙带娃:父母可以请亲戚或者朋友帮忙照顾孩子。

这样既能保证孩子得到照顾,同时也能增进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

这种方式还可以帮助孩子与其他人建立联系,提高社交能力。

5. 托儿所或幼儿园带娃:这种方式适用于孩子较大一些的阶段,通常是三岁以上。

父母可以将孩子送到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由专门的老师负责照顾和教育。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社交能力,适应集体生活。

6. 让孩子自主照顾:这是一种鼓励孩子独立生活和自主能力的方式。

父母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自主权,例如让他们自己选择衣服、自己清理房间等。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7. 亲子活动带娃:这种方式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参与。

父母可以陪孩子进行各种活动,例如游乐场、博物馆、图书馆等,共同学习和玩耍。

这种方式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促进孩子的发展。

总的来说,带娃方式因人而异,没有一种绝对正确的方式。

父母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带娃方式,同时注重亲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换一种方式关爱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的读后感

换一种方式关爱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的读后感

换一种方式关爱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的读后感篇1:哎呀,我读了这本书《换一种方式关爱青春期的孩子》,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呢!这本书就像是一本魔法书,让我知道了怎么和那些“小怪兽”——青春期的孩子们打交道。

“你知道吗,小明?”我一边吃着薯片,一边对小明说,“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那些刚学会飞的小鸟,他们想要自由,但又害怕外面的世界。

”小明眨巴着眼睛,好奇地问:“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嘿嘿,别急,听我慢慢说。

”我得意地晃了晃脑袋,“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他们,而不是像对待小宝宝那样。

”“哦?那是什么意思呢?”小明皱起了眉头。

“意思就是,我们要给他们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犯错,然后再教他们怎么改正。

”我解释道,“就像我们玩捉迷藏,他们藏起来,我们找他们,但不会一下子就找到,让他们有成就感。

”“哈哈,那听起来挺有趣的。

”小明笑了。

“对啊,而且我们还要像侦探一样,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

”我模仿侦探的样子,用手指戳了戳太阳穴,“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就像天气,说变就变。

我们得学会读懂他们的‘天气预报’。

”“那如果他们生气了呢?”小明担心地问。

“哎呀,如果他们生气了,我们就像消防员一样,要冷静,要耐心,不能火上浇油。

”我摆出一副严肃的表情,“我们要用理解和爱去‘灭火’。

”“哇,你说得好像真的一样。

”小明佩服地说。

“那当然,这本书里还有很多有趣的比喻呢。

”我兴奋地继续说,“比如,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那些正在成长的小树,需要阳光和水分,也需要修剪枝叶,才能长得又高又直。

”“嗯,我明白了。

”小明点了点头,“我们要给他们关爱,但也要给他们成长的空间。

”“没错!就是这样!”我高兴地拍了拍小明的肩膀,“这本书真是太棒了,让我学到了好多东西。

我们都要像园丁一样,用心培育这些‘小树苗’,让他们茁壮成长。

”“哈哈,你说得我都想去读这本书了。

”小明笑着说。

“那你一定要读一读,保证你也会有新发现!”我兴奋地推荐道。

这本书就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心中的迷雾,让我知道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们相处。

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教育孩子的作文

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教育孩子的作文

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教育孩子的作文
换位思考,这听起来好像是个很高深的词汇,其实它就是让我们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设身处地思考问题。

做为家长,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能让他们学会用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事物,增强同理心,这对孩子的成长可是大有裨益!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尊重长辈,但你可曾想过,孩子也是需要被尊重的?当你对孩子指手画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时,你有没有设想过,如果你是孩子,会作何感想?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和主见,我们不应当简单地认为"孩子就应该听话"。

相反,与其对孩子呼来喝去,不如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内心的世界。

把自己代入孩子的处境,看看事情是否就有不同的看法?孩子难过或生气是否也有他们的理由?用换位思考的方式,我们能学会用宽容、同理的心态对待孩子,而不是武断地要求他们服从。

除此之外,当孩子做错事时,不妨也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我们是孩子,是否也会这样做?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个错误?用换位思考找到问题根源,教育孩子就会事半功倍。

而不是一味斥责,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

教育孩子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用足够的耐心、同理心和智慧。

多用换位思考,我们就能真正了解孩子,用最恰当的方式引导他们,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才是教育孩子的上上之策。

换一种方式关爱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的读后感

换一种方式关爱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的读后感

换一种方式关爱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的读后感哎,说起这“换一种方式关爱青春期的孩子”,可真是个让人既头疼又心疼的话题。

咱们都知道,青春期就像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场大风暴,情绪多变,心思难猜,稍不留神,就可能搞得家里鸡飞狗跳。

但话说回来,谁不是从那个阶段过来的呢?所以,咱们得换个角度,用点心思,好好关爱这些正在经历“成长烦恼”的小家伙们。

你得先明白,青春期的孩子,那可不是一般的敏感。

他们就像是春天里的小草,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得摇摇晃晃好一阵子。

咱们做家长的,这时候可别光顾着指责他们“怎么这么不懂事”,得学会换位思考,想想他们心里头到底在想啥。

比如说,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爱搭理人了,你可别急着上火,说不定他正琢磨着怎么跟同学搞好关系,或者是在为自己的成绩发愁呢。

这时候,咱们要是能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有啥事儿就跟爸妈说”,那可比啥说教都管用。

还有啊,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那可是强得要命。

他们就像是刚学会飞翔的小鸟,一心想要展翅高飞,却又害怕摔下来。

这时候,咱们做家长的,可得小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别一不小心就把他们给“拍”下来了。

比如说,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你可别一上来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啊”,得换个方式,先夸夸他“这次考试你挺努力的”,然后再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

这样一来,孩子心里头既得到了安慰,又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岂不是一举两得?当然了,关爱青春期的孩子,光嘴上说说可不行,还得付诸行动。

你得试着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跟他们一起聊聊八卦,追追明星。

这样一来,你们之间的距离自然就拉近了,孩子有啥心里话也愿意跟你说了。

还有啊,别忘了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的世界。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梦想,咱们得尊重他们的选择,支持他们的决定。

说起来,关爱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在种一棵树。

你得先选好土壤,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然后耐心地等待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你坚持下去,用心去呵护它,就一定能收获满满的果实。

换一种方式靠近孩子读后感

换一种方式靠近孩子读后感

换一种方式靠近孩子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啊,就像有人在我脑袋上敲了一下,让我一下子开窍了呢!
以前我就觉得和孩子相处嘛,不就是大人说啥孩子听着就得了。

可这文章告诉我,大错特错啦!孩子可不是小木偶,任我们大人摆弄。

我们老是用那种命令式的、高高在上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就像是拿着个大喇叭在孩子耳边喊:“你就得这么做!”孩子听了心里肯定不舒服,就像有只小刺猬,立马把刺都竖起来了。

文章里提到换一种方式靠近孩子,这可太妙了。

比如说,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们要是能像个小伙伴一样凑过去,好奇地问:“你这游戏咋玩的呀?看起来好有趣呢!”而不是一上去就说:“别玩了,该写作业了!”这两种态度,孩子对哪一种更欢迎,那肯定是前者啊。

就像你在路上看到两个人,一个是板着脸凶巴巴的,一个是满脸笑容很友善的,你愿意跟谁打交道呢?孩子也一样啊。

还有啊,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要是能先冷静冷静,别像个炮仗一样一点就炸。

换个角度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犯错,然后心平气和地跟他说:“宝贝呀,我知道你可能不是故意的,咱们来看看怎么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好不好?”这就像是给孩子搭了个台阶下,孩子也会觉得自己被尊重了,而不是被当成个犯人在审问。

这篇文章就像是一本秘籍,教会了我怎么去和孩子真正地成为朋友。

让我明白,靠近孩子不是靠身体上离得近就行,得从心里去贴近他们,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交流、去相处。

我觉得这对每一个家长或者是要和孩子打交道的大人来说,都特别特别重要。

要是我们都能这么做,那孩子肯定能开开心心地成长,家庭氛围也会变得超级和谐呢!。

【育儿知识】换种方式教育孩子 写纸条

【育儿知识】换种方式教育孩子 写纸条

【育儿知识】换种方式教育孩子写纸条【育儿知识】换种方式教育孩子-写纸条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良好的效果,有的家长就抱怨说,只要我一说孩子就烦,说什么老一套,又来了,不说不行,说了就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的确,家长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在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能够更容易接受一些。

其实,只要有心、有创意,家庭教育同样也可以富有情趣。

我的朋友存有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当这个孩子存有了一些写作能力之后,我的朋友便已经开始尝试拖线孩子写下一些相同内容的小纸条,哪怕只是三言两语。

她把这些大纸条有时放到孩子的铅笔盒里,有时又悄悄放到孩子的玩具箱里,甚至冰箱门上、镜子上、枕头上,只要就是孩子能够看见、能够找出的地方都曾经就是她的目标。

她期望当孩子不幸地辨认出这些大纸条的时候能够领略到他一份惊艳,也使他能真实地鼠标至父母对他的高度关注和爱心。

看得出来这是一位非常有心的母亲,她这样做确实是动了一番心思。

首先她抓住了小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当小孩子看到一件他从没有见过的东西时一定会琢磨半天,而当他发现了一张小纸条的时候,他一定会迫切地想知道那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

因此当他能够读懂上面的内容时他一定会很高兴,这样就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也会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其次文字和语言有著相同的特点,语言稍纵即逝,有时候说道好几遍也不一定遗留下多少印象,难这个耳朵入,那个耳朵出来。

而文字则消除了这个弱点,只要不把它烧掉,那么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拎出看一看,而且每看看一次,感觉都在重温一遍,印象自然比较深刻。

除此之外,选择这种方式还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

应该承认,大部分的父母并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就更不容易和他们在一些问题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孩子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吃好、穿好。

换种方式去爱孩子

换种方式去爱孩子

的精 心 照 顾 。 孩子 放 开 你 的 手 , 履 蹒 当 步 跚 地 迈 出 他 独 立 行 走 的第 一 步 时 ,亲 爱 的家 长 。 就 应 该 知 道 . 养 孩 子 的 独 立 您 培 精 神 对 他 有 多 重要 ! 如 何 从 小 培 养 孩子 的独 立精 神 呢 ? 首 先 , 鼓 励 孩 子 乐 于 探 索 。 孩 子 要 当 能 独 立 行 走 后 .他 的面 前 就 出 现 了 一 个 开 阔 、新 奇 的 新 天 地 。孩 子 一 刻 也 闲 不
换 种方式去爱孩子
子 ” 其 实 . 是 孩 子 有 了 自己 的想 法 , 。 这 正 逐 渐 形 成 他 的个 性 .养 成 积 极 向 上 的 性 格 对 孩 子 的未 来 更 有 帮 助 。 外 。 养 孩 另 培 子 的独 立 意 识 要 家 园 一 致 。 常 听 到 有 家
长 说 。 子 在 园 一 个 样 , 家 一 个 样 。 为 孩 在 什 么 那 个 幼 儿 园 里 积 极 能 干 的孩 子 , 在 家就 变成一个 “ 来张 口, 来伸 手” 饭 衣 的 “ 少 爷 、 公主” ? 主要还是家长 自 小 小 呢 这 己的 原 因 其 实孩 子 对 一 切 事 情 都 感 兴 趣 . 么都 想 干 。 么 都 想 试 一 试 。 可 家 什 什 长 总 觉 得 孩 子 还 小 .不 肯 放 手 让 他 自己
长可以给予启发 、 导 . 引 以免 孩 子 因 陷 入 困境 而 放 弃 努 力 。在 孩 子 较 好 地 解 决 问 题 后 , 热 情 鼓 励 , 时 表 扬 , 他 有 信 要 及 使 心 、 兴趣解决更多的问题。 有 在 幼 儿 时 期 就 应 鼓 励 孩 子 多 动 手 动
长 的 “ 办 代 替 ” 养成 依 赖 别人 的 不 良 包 。 习 惯 .这 种 孩 子 离 开父 母 就 会 变 得 无 可 适从 。 而且 , 孩 子 的过 度 保 护 会 助 长 孩 对 子 自私 自利 的思 想 .长 大后 缺 乏 社 会 责 任感。 在幼儿园里 。 而 当孩 子 能 较 好 地 完 成 一 件 事 时 老 师 会 及 时 表扬 、 定 。 他 肯 其 的 孩 子 也 会 “ 上 ” 渐 形 成 一个 积极 的 跟 渐 氛 围 。 里 还要 告诫 家 长们 , 孩 子 在 慢 这 当 慢 尝 试 做 一 件 事 的 时候 ,我 们 一 定要 耐 心 的 等 待 。用 等 待 花 儿 开放 的心 态来 等 待 您 的 孩 子 慢 慢 成 长 。相 信 只要 您 能 放 手 . 的孩 子 一 定 会 飞 得 更 远 、 高 ! 您 更

好教师的”三换”工作法则

好教师的”三换”工作法则

好教师的”三换”工作法则好教师怎么做到呢?一、换一种眼光看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一个孩子。

闻过则喜同样适用于孩子,要善待孩子的过失。

顽皮好动是孩子的特点,而不能看成缺点。

我经常对孩子们说:谁也会犯错误,老师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但只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敢于改正,老师还是那么喜欢你。

经常会表扬:ⅩⅩ,老师一看他就改了,真能管住自己。

对他们要宽容,有问题一定要批评,但要讲究方法,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法。

所以,我会时常告诫自己:忍耐一分钟,做个深呼吸。

由此,我想到需要改变的是我们老师的目光,老师的目光应充满慈爱,充满阳光,这样才能照亮孩子心灵的每个角落,用我们的爱去打动孩子。

爱是相互的,播种了爱,你就会收获到爱,收获到孩子晶莹剔透的爱心。

二、换一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把训斥换成表扬,把命令换成商量,把指责换成鼓励。

我们要注意和孩子交心,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

孩子们在成长中难免出现问题,我们老师能做到的不是训斥、埋怨孩子,而是要从孩子心理特点出发,去了解他们的需要,多动脑筋想办法,用心去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相信他们会敞开心扉接纳你,喜欢你!今年,我尝试换一种方式来抓常规,即拟人化、游戏化。

不只是上课,游戏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不但缩短了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幼儿还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遵守常规。

如变魔术:进餐时我们灵活变换方法。

我总是会给孩子们变魔术:一会把孩子变成大狮子、小豹子,大河马、小兔子。

最有趣的是变水果。

有一次,我发现孩子们吃饭时有的小脸红扑扑的,我就突发奇想:董赛楠小脸红扑扑的,像个大苹果。

因为她吃饭不挑食、不贪玩。

很快就要熟了,她吃完了,我就把这个大苹果摘下来。

我看看还有哪个苹果快熟了?幼儿很感兴趣,挑食、贪玩的也马上好好吃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一种方式对待孩子
11月5日,去孩子学校上家庭教育课,主讲是学校的李景升校长,他从美国的短篇小说大师马克·吐温在孩子的眼里是一个仁慈的父亲。

在他的家中,充满了温馨和快乐,长辈和晚辈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平等、民主和相互尊重的关系,洋溢着和睦融洽的气氛。

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他也从来不以长辈的身份动辄训斥、打骂孩子。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早晨,马克·吐温夫妇决定带着两个女儿到附近的一家农庄去做一次旅行。

一家人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愉快地向郊外驶去。

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大女儿苏西竟然动手把妹妹克拉拉给打哭了。

看见妹妹哭了,苏西主动地向父母承认了错误,并请求原谅。

但是,按照马克·吐温制定的家规,苏西必须要受到应有的惩罚,至于采取什么方式,需要女儿自己提出来,父母同意后才可以实施。

苏西犹豫了好半天,最后终于下定决心对父母说:“今天我不坐干草车去旅行了,这会让我永远记住这次过失……”
让孩子自己提出所犯的错误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惩罚,也只有像马克·吐温这样的大师才想的出来,但这的确是一种好的教育惩罚方式。

他让孩子明白,自己犯了错误就要接受惩罚,不能无缘无故地推脱责任。

同时,还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接受惩罚的方式,也就是说,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但惩罚的方式可以有余地。

这既显得民主和宽厚,又没有纵容和溺爱,让孩子在自我反省中得到教育。

在我国,要不要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加以惩罚,是一个颇令父母伤
脑筋的问题。

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惩罚与夸奖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提倡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并不是要禁止惩罚。

第一,只是一味地对孩子进行正面的说服教育,没有任何惩罚措施,虽然有可能会成功地达到教育的目的,但也很有可能使孩子慢慢变得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无所谓,甚至根本不去考虑自己为什么做错了。

他们或许只会想,我只要听着父母的教训,不去反驳就行了。

这无疑是对孩子错误的放纵和怂恿,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可以起到辅助批评的作用。

第二,对那些特别任性的孩子,光靠说教是很难奏效的,如果听之任之,其结果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任性而难以管教。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而屡教不改时,运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惩罚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有的孩子往往是受了惩罚后才知道自己做错了,才知道自己犯的错误有多么严重。

惩罚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也是让孩子牢记前车之鉴,不再犯同样错误的好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犯了错误,在给孩子以适当惩罚的时候,父母要让孩子明确无误地知道自己是有过错的,错在了哪里。

还要让孩子明白,由于她做错了事,因此要受到惩罚,但这种惩罚是为了她好,是为了使她加深印象,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法国思想家卢梭就说:“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孩子,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正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


既然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就要考虑对犯了错误的孩子进行怎样的惩罚。

虽说现在的父母大多是有文化素质的,但仍有不少爸爸信奉“不打
不成器”的陈旧教育观念,时常以打骂的方式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

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孩子特别爱吃零食,爸爸、妈妈平时给她的零用钱都买了零食。

尽管爸爸、妈妈对她说了多遍——吃零食会耽误正常吃饭,可能会肥胖,很多零食里的添加剂对人体有害……但孩子却充耳不闻,依然如故,于是,妈妈就对她说:“你要是再不听话,还吃零食,我就让你爸爸打你了。

” 有一天,妈妈发现女儿又偷偷地买回了零食,于是,就板起面孔,欲批评她,只见女儿脱掉裤子,把屁股冲着爸爸、妈妈,意思是——请打我吧。

看到这一幕,爸爸、妈妈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女儿竟会这样,没有办法,妈妈只好在孩子的屁股上打了几下,于是女儿提起裤子,又心安理得地吃起了零食……面对这样的孩子,你的打骂有效吗?
有的孩子因为犯了错误而遭到爸爸、妈妈的痛打,她由于害怕疼痛或感到恐惧,才决心不再去做那件事,这在教育上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她害怕的那个人(爸爸或妈妈)不在,她照样会去做,或者背着自己害怕的人偷偷去做。

这样,很容易使孩子成为一个两面派。

有的孩子为了躲避爸爸、妈妈的打骂,往往在有了过错之后撒谎、说假话,报喜不报忧,隐瞒真相,甚至欺骗父母。

如果侥幸过关,则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所以,以单纯的打骂替代惩罚是有很多弊端的,或许一两次这样可能会奏效,但时间长了问题也就出来了:
如果爸爸、妈妈对犯了错误的孩子经常怒骂或吓唬,属于精神惩
罚,不仅收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容易使孩子产生自闭心理,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内向,畏畏缩缩,谨小慎微,胆小孤僻,不善于与同学交际和沟通。

如果爸爸、妈妈对有过错的孩子经常暴打或虐待,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就会对父母产生极强的抵触情绪,甚至仇恨心理。

过于严厉的爸爸对于孩子而言是另一种形式的父爱缺失,容易造成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不仅如此,在打骂声中长大的孩子不但不会变得温顺,而且养会成粗暴冷酷的性格,缺乏应有的涵养与忍让,长大后更难以融入社会。

在粗暴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也会继承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所以,并非得用暴力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如果采取理性的惩罚,更有利于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达到更完美的教育效果。

不能以大人的身份来强迫孩子去改正错误,而是要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产生改正错误的愿望。

一般错误,可以严肃地对孩子实施警告,一两次警告就会让孩子警惕,她必须立即改正自己的行为,否则就要接受惩罚。

而实施的惩罚措施,也不要搞棍棒教育,最好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果女儿因看电视而耽误了做功课,就应禁止孩子在一段时间内看电视;如果她故意打坏了物品,就要她拿自己的零用钱来赔偿;如果她特别想周末去旅游,而此时她犯了错误,就取消她的周末旅游活动……
父母要“言出必行”。

假如你警告过孩子,当她有了过错时要惩罚她,
那么,当她真的有了过错后,就必须实现惩罚的诺言,要及时而不能拖延。

及时的惩罚可以抵消孩子因错误言行而得到的利益所带来的兴奋,并对惩罚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果拖延惩罚的话,等到她被惩罚时,她可能已经忘记是因为什么而被惩罚的,惩罚这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惩罚的方式以轻度惩罚为宜,打骂、不让吃饭等体罚的形式不可多用,且应尽量避免。

记住,一旦对孩子的惩罚完毕,这一页就算翻过去了,切忌旧事重提,不要让孩子一天都充满了怨愤的情绪,否则,孩子会感到父母不信任自己,容易自暴自弃。

这是要特别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