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献疑_文学论文

合集下载

【诗词学院】司空图美学理论刍议——谈《二十四诗品》

【诗词学院】司空图美学理论刍议——谈《二十四诗品》

【诗词学院】司空图美学理论刍议——谈《二十四诗品》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司空图《诗品》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理论著作。

它是用四言韵语写成的,一共二十四则,每则一十二句。

因为梁代钟嵘撰有《诗评》一书,亦名《诗品》,所以后人每将司空图《诗品》称为《二十四诗品》,以示区别。

司空图生活在唐末,那时文坛上华艳淫靡之风正在泛滥,诗论中《诗格》一类著作广为流行。

《诗品》在当时,曲高和寡,人们不识其妙。

最早发现《诗品》的理论价值,并极力加以推崇的是苏东坡,而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又在继承《诗品》理论精华的基础上,作了重大发展。

到了清代,主盟诗坛数十年之久的王士祯,论诗标举神韵,曾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为“诗家之极则”,更有力地扩大了它的影响。

后来,“神韵派”虽然衰落了,王士祯也受到多方非难,但《诗品》的地位却并未因此而动摇。

例如《四库提要》的编者,在批评王士祯的同时,就肯定了司空图“深解诗理”,说《诗品》“所列诸体毕备”,“不拘一格”。

再加上科举试诗“多以其语以命题”,迫使应举士子,自幼及长,研读不辍,也推动了《诗品》的传播和研究的深化。

后来,不仅有注释、解说一类的书应运而出,而且还有人衍其余绪,有人补其不足,有人仿其形式,有人用其观点,写成了《续诗品》、《补诗品》、《演诗品》,以及《文品》、《赋品》、《词品》,乃至《书品》、《画品》等等理论批评专著。

由此可见它的影响之大。

那末,《诗品》的理论价值何在呢?这要从司空图以前的中国文论谈起。

这以前中国的文论至少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文学理论往往从属于哲学、社会政治学说。

先秦两汉自不必说,即使产生于文学自觉时代的《文心雕龙》,论文学也先讲《原道》、《宗经》、《征圣》。

至于文体分类,单是见于篇目的就有三十三种之多。

这三十三种之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范围之内的。

二是寓理论于批评,很少有人象欧洲美学家、文学理论家那样,以某种哲学思想为武器,对文学艺术的一般规律,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诗,如何对句,而是陶冶诗人的胸次,先求得诗人人格上的提升,再精炼于诗。

在心浮气燥之时,朗声诵读诗品,必会安神净虑,豁然开悟,直抵那深沉浓挚的“真”。

诗品中体现的了非常突出的老庄精神品格,几乎每一品都展示了老庄虚静恬淡、超尘拨俗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理想。

随处拈来如,“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无不渗透着淡泊旷远,空灵澄澈的灵心妙性。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讲究首尾呼应他以“雄浑”居首而以“流动”为结束,未必不代表着某种含意。

雄浑者以“反虚入浑”为本义,流动者以“返返冥无”为本义,从虚无入实情,察无形而得明象,都无不是在如雾似烟般四周涌现一种灵境的表现。

清人的一段画论曰:“笔致缥缈,全在烟云,乃联贯树石,合在一处者,画之精神在焉。

山水树石,实笔也,云烟,虚笔也。

以虚运实,实者亦虚,通幅皆有灵气。

”正是在这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化境间,诗人的情与象融合无间,缘心感物,应会神通,心与物冥,天人合一,指象一种呈现于物而见于心的澄怀致远的境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意义,正是指意境的表现,意境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以期把握宇宙万物与我们个体生命之间的共鸣。

这种共鸣是虚无的、无物的,虽然它并不离物而存在。

但它本质上是虚、是空、是无,于是我们只能在空无处见真美。

正如诗品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1. 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注:他本作“备具”。

)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要懂得“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

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

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

陈尚君、汪涌豪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辨伪(一)署为司空图所撰的《二十四诗品》,自清初以来,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笺注赓续者尤多。

近代以降,凡述古代文学史者,皆推崇此书,各种文学批评史、美学史专著,也多列专章论述之。

研究该书的专著,已出版十余种,有关论文更多不胜举。

就我们所知,至今尚未有公开发表的论著谈及其真伪问题。

然而,据我们的研究,以此书为司空图所著,实在是大可怀疑的。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一、《二十四诗品》与司空图生平思想、论诗旨趣及文风取向的比较: 显而易见的悖向今人谈司空图的诗论,所据主要有二,一为《二十四诗品》,二为其论诗杂著,即《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以题柳柳州集后》和《诗赋》五文(后分引诸文时简称“论诗杂著”)。

后者皆收入《司空表圣文集),今存宋以后各种版本,《文苑英华X唐文粹》等书也间有收存。

前者则不见于《司空表圣文集》,除《全唐诗》和清人辑刻的司空图诗集有所附存,常见的是几种收入明清丛书的本子。

因前人未曾致诘,今人多信其为图所撰,故各种论著多着力于探讨上述两部分文献的共同处,并据以作深人的探求。

但结合司空图的生平思想,比较上述两部分文献的思想倾向、论诗主张及行文风格,不难发现有许多显而易见的差异。

英人翟理斯著《中国文学史》称《二十四诗品》为“一篇哲学的诗,包含显然不相联结的二十四篇,适足以表现纯道家主义侵入学者心理的形式”。

“道家思想是每则诗品的主旨,也是诗人思想的主旨。

”所言极有见地。

细按原文,“道”“真”“素”“自然”“冥无”“真宰”“太和”等道家辞语在在多有,而如“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形容》)、“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劲健》)、“倘然适意,岂必有为”《疏野》)、“俱似大道,妙契同尘”(《形容》、“泛彼浩劫,窅然空踪”(《高古》)等句,再清楚不过地表现了作者对道家学说的由衷赞许和自觉认同。

但在上述论诗杂著中,作者所云为:“诗贯六义,则讽喻、抑扬、停蓄、温雅,皆在其间矣。

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的点滴心得

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的点滴心得

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的点滴心得(转)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的点滴心得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的点滴心得(2009年广东省中国古文论会年会发言稿)赵福坛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开始研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著有《诗品新释》和论文《我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及其体系之点见》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及其作者辨伪综析》等。

长达近三十年的研究多少有所收获,为此,借广东省古文论会年会席上我谈三点心得:一是我的专著《诗品新释》以较新的观点解释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帮助读者从字、詞、句通解诗品并提出七个理论问题;二是我引入《易经》研究《司空图二十诗品》,揭示诗品的思想体系和“二十四品”及其序列问题;三是在全国掀起《二十四诗品》作者真伪的论争中,我撰写《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研究及其作者辨伪综析》,提供了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实证,使争论变冷。

一、先谈诗品的思想体系及“二十四品” 的关联及其序列。

从80年代初起我就开始研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到86年成书稿交花城出版社出版,名为《诗品新释》。

在这本书里,我除了解释每品的字词句及含意外,还在序訁中阐述了七个问题,即:(一)《诗品》是我国诗歌各种风格的总结,从首品“雄浑”起到末品“流动”止共二十四品,都是我国诗歌各种艺术风格的形象概括,以表明中国诗歌风格的多样化;(二)《诗品》自“雄浑”起,以“流动”结,中间莫不表明阳刚和阴柔两大美系的属性。

它具有“雄浑”、“劲健”的阳刚之美,也具有“冲淡”、“自然”的阴柔之美。

因而,它是壮美诗风和优美诗风两大风格的形象表现,同时又从这两大美系派生出二十四种具有形态美和意态美的不同艺术风格,表明我国诗歌刚柔兼备的完美特色;(三)《诗品》充分体现司空图“味在酸咸之外”,即所谓“韵外之致”的诗歌理论主张,因而表现了“象外之象”、“离形得似”、“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诗美意态和理想;(四)《诗品》摹神取象,运用各种巧妙的比喻来说明每品的风格特色,意境深远,趣味澄琼,本身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篇,由此可见,其论风格,也论意境;(五)《诗品》主要是论诗的艺术风格但亦涉及诗歌的创作和诗人的思想修养,因而,它是风格论,又是创作论;(六)《诗品》的美学思想是真淳、自然、脱俗。

漫谈司空图及其《二十四诗品》[权威资料]

漫谈司空图及其《二十四诗品》[权威资料]

漫谈司空图及其《二十四诗品》[权威资料] 漫谈司空图及其《二十四诗品》【摘要】在中国诗论史上,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地位独特,它不仅在晚唐独树一帜,而且对后世之诗论影响深远。

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采取直觉式的思维方式,以形象论诗,发言玄远,其意蕴历来为人所臆测,本文从另一角度对司空图及其《二十四诗品》做简略漫谈。

【关键词】诗歌立场;象外之境;体悟;语境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耽思旁讯,精鹜神游,乃司空氏生平最得力处,有刘舍人之精悍,而风趣过之,有钟中郎之详赡,而神致过之。

”对后世影响深远,演绎者层出不穷。

《二十四诗品》不仅以诗的语言论诗,而且以诗的形象论诗,重视诗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所论不落言诠,不着不粘,极具特色,但由于其语言的模糊性和意象的不确定性,它的意蕴历来众说纷纭。

探究司空图的《诗品》莫如先探究诗人的司空图。

晚唐的天空已经不像盛唐时代,飘满包括诗歌云霞的瑰丽盛世图景。

黄巢的大军一度破了长安,末唐王朝摇摇欲坠。

诗人司空图在朝晚的寒雨里深刻的感知了进退维谷的“咸酸”,居庙堂已是飘摇,远处江湖却又心系人臣君伦。

最终,像许多古代文人一样,在飘絮乱世,人生际遇零落的时刻,司空图还是暂且抛却经世致用,向隐世处去。

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纵观司空图一生,其行事做派,胸怀忠义的根本,却行隐逸之行为。

举几个例子说:1、重义。

咸通末年,中进士,礼部侍郎王凝对其欣赏有加,王凝遭贬,司空图感知己之恩,同去商州。

后来王凝被起用,司空图入其幕府,连皇帝召其任职都不想去,原宰相卢携称其为“志行高洁的人。

”2、持节。

黄巢攻陷长安,仆人劝随,不从。

3、保身。

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固阳堕笏,趣意野耄。

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

4、隐世。

几经浮沉,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建造题名为“休休”的亭子,日:“辞官,是美事。

既安闲自得,美也就有了。

本来,衡量我的才能,一宜辞官;估量我的素质,二宜辞官;我老而昏聩,三宜辞官;再,我年轻时懒散,长大后马虎,老了后迂腐。

二十四诗品再检讨

二十四诗品再检讨

《二十四诗品》再检讨凌郁之提要:既然在宋、元及明中叶以前《二十四诗品》源流难讨,真相莫明,我们就不仅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司空图所作,而且也有理由怀疑和考证此书是否一定就是诗学著作。

《二十四诗品》不符合唐宋时期诗评体的普遍风尚,作为论诗诗,这种四言诗体在中国诗学史上很难梳理出它的形成和承传的脉络。

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的推论:《二十四诗品》本来未必是诗学著作;所谓“二十四诗品”及各品标目,皆有可能系他人妄加。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论诗诗诗学体系伪书自复旦大学陈尚君先生、汪涌豪先生“《二十四诗品》伪书说”[1]提出以来,赞同褒扬者有之,反对诋诮者有之,有时甚至使人感到这本来一场纯粹的学术问题也带上了火药的气味,本是学术的争鸣也掺和了门户的偏见,似乎一时情感的因素或多或少已影响了我们理智的思考和表达。

在激烈争论渐趋平静之后,在关于《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兹将一管之见冒昧提出来,未知可有价值否。

一、“伪书”而非“伪作”前段时期学者们讨论《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时,或称之为“伪书”,或称之为“伪作”,他们在使用这两个词时并无分别,但实际上,在目前关于《二十四诗品》尚未定性的情况下,为准确起见,似以“伪书”称之为宜。

“伪作”与“伪书”虽一字之差,但“伪作”似乎含有蓄意伪造以假乱真之意,说“某人伪作《二十四诗品》”,就是说某人有意识地把此书当作“诗品”来写,并妄托司空图之名。

但如果作者本无此意,而他人取来而妄署司空图之名,并视为论诗诗,那它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伪作”,而通称之为“伪书”可能比较合适一些。

有许多证据显示,《二十四诗品》不象是一部“伪作”,因为若是后人有意“伪作”并托名司空图的话,可以设想他在文中会尽量袭用或模仿司空图的诗句及论诗之言,以增强其作伪的可信度,而不必一味朦胧其言,因为那样就不会引起类似翁方纲“所谓‘撑霆裂月’者,竟不知何在也”(《石洲诗话》卷二)的责问[2],这其实也是一般作伪者的常识。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首先,对于二十四诗品名目中的“品格”用语,在司空图的论诗杂著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

如“渟蓄”、“抑扬”、“温雅”、“澄澹”、“遒举”、“遒逸”、“渊密”、“沉郁”、“清厉”等,虽然远不及诗品面面俱到,但却是阴柔、阳刚并举,而且通观司空图的这几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篇幅不长,但涵盖面却相当之广。

司空图简略地评论了从初唐到他所处的时代约三十位风格各异的诗人,可见,司空图对前代诗歌有着整体上的把握,对初、盛、中、晚各家各派的特点也是了然于心的。

而且,司空图非常注重和强调诗歌的“全美”。

“全美”这一概念是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提出的:“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

”此前,他曾列举了自己的二十几联诗,然后自评曰:“皆不拘于一概也。

”在《题柳柳州集后》也有这样一段话:“噫!后之学者褊浅,片词只句,不能自办,已侧目相诋訾矣。

痛哉!因题《柳集》之末,庶俾后之诠评者,无或偏说,以盖其全工。

”综上,可以看出司空图不但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全美,而且也把这种观念运用到了对诗歌的品评上,他主张以宽广的视角对诗人诗作进行全面的衡量。

他在评价诗作的美学风格时候,往往兼顾到了“全美”,如在说王维、韦应物诗“澄澹精致,格在其中”的同时,又从另一方面进行补充说明:“岂妨于遒举哉?”也就是说在司空图看来,“澄澹”与“遒举”两种风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于同一诗作中,或是同一诗人身上,不过,只有以“全美为工”的诗人才能达到此种境界。

再者,对于那些诗风单一、诗境狭窄的诗人,司空图是持否定态度的,对于那些自己本身诗才浅薄而又不能以通达的眼光看待别人作品的评家,司空图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再来看《二十四诗品》,它荟萃了各种美学品格与创作感受,正如王寿昌在《小清华园诗谈》中胜赞其“理熟言弥粹”,同时他也指出这样的作品应该是在“深谙古作家”的前提下产生的。

这个条件司空图显然是具备了,从他的论诗杂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但能从容地前辈诗歌的风格特色,而且对有唐一代诗歌发展脉络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

《二十四诗品》百年研究述评

《二十四诗品》百年研究述评

・二十世纪文学回顾・《二十四诗品》百年研究述评张国庆内容提要 现代意义上的《二十四诗品》研究始于上世纪20至30年代,至今70余年,约称“百年”。

这一研究自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发展缓慢,在60年代前期形成一个短暂的小高潮,在60代后期至70年代遭遇严重挫折,自80年代以后发展迅猛。

时至今日,在中国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美学史的研究领域中,《二十四诗品》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本文对这一发展历程及其中的种种具体状况进行述评,并对21世纪《二十四诗品》研究应予关注的问题提出看法。

《二十四诗品》(下称《诗品》)是中国古代诗学名著,美学瑰宝,其署名作者是晚唐人司空图。

《诗品》研究在清代就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最初成果,出现了一批对《诗品》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如《诗品臆说》(孙联奎)、《诗品浅解》(杨廷芝)、《诗品解》(杨振纲)、《皋兰课业本原解》(杨振纲《诗品解》引)、《诗品注释》(无名氏)等。

这些著作,解释辞句,剖析义理,间有理论阐发,对《诗品》多所发明,对读者阅读《诗品》很有帮助。

这为后来的《诗品》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诗品》的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至今仅70余年,故本文所谓“百年研究”,只是一个近似的说法。

70余年来,这一研究的发展始而极缓,继而稍快,中途突遇曲折,至近20余年来则堪称迅猛。

对这70余年的《诗品》研究,本文拟将之分作20世纪80年代前、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后三个阶段来进行述评。

这里有必要谈一下“《诗品》研究”的义界问题。

《诗品》研究当然要以对《诗品》本身的研究为主,但又绝非仅限于此。

对于研究《诗品》这样一部重要著作来说,深入了解其作者乃属题中之义。

所以,对其署名作者司空图的生平、思想,他的其它诗学论著乃至他的诗歌创作等等的研究,一般也应属于“《诗品》研究”的范畴,至少应属于“《诗品》相关研究”的范畴。

本文所谓“《诗品》研究”,指的就是以《诗品》为核心的这样一种综合性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