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选举导学案含答案

民主选举导学案含答案
民主选举导学案含答案

2.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一、学习目标

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

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难点:选举方式的选择

三、课前预习

(一)、选举方式的选择

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的优点及局限性

(1)从选民角度看: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选民→被选举人)

(2)从被选举者角度看: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应选名额)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制约选举方式的选择的因素

(1)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 ___、 ______、______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必须体现,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3)我国实行与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公民行使好自己选举权的重要性

意义: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和,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的管理 __________,管理 ___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的重要尺度。

2、公民应当如何行使选举权?

(1)不断提高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

(2)增强公民参与感、责任感与意识、意识。

(3)公民行使权利应出于,应以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在理性的基础上。

【精讲点拨】

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第一,民主选举的不同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1)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比较:

(2)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的比较:

【合作探究】

1.(1)某村村民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

(2)某镇各户代表对镇长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

(3)北京市西城区15个区县的719万选民,在9 127个投票站投下了自己庄严的一票,从6 748名正式代表候选人中选出区县人大代表4 403名。

(4)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名额为175名。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共提名16名,选出16名。委员应选名额为159名,按照5%的差额比例,提名167名,差额数8名。

上述几项分别属于哪种选举方式?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20多年来,我国改革了选举方式,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由过去的乡镇一级扩大到县一级,实行了普遍的差额选举。我国选举方式的改

革()

A.使我国人民直接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 B.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加充分地行使民主权利C.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D.使我国国家机构成为人民利益的执行者

2.某村村民正在进行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活动,要求参加竞选村委会主任的三位候选进行竞选演说,并当面回答村民提出的问题。上述选举方式是()A.直接等额选举 B.间接差额选举 C.直接差额选举 D.间接等额选举

3在差额选举中,候选人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开展竞选,这种竞选方式可能会

()

①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②导致虚假宣传,夸大候选人的能力

③使候选人向选民展示自己的管理理念④发生贿选现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是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方式。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以下条件来确定()

①社会经济制度②物质生活条件③选民的文化水平④选民的意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每个选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心目中的当家人,能够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余地的选举形式,分别是()

A.直接选举差额选举 B.间接选举差额选举

C.差额选举直接选举 D.等额选举间接选举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如何投出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

④我还是学生,是未成年人,所以选举与我无关,而且选谁都可以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7.某县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中,组织各选区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让每位候选人“登台亮相”,发表“竞选演说”,与选民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可见,该县人大代表的选举

①是直接选举②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提高选举积极性

③是间接选举和等额选举④有利于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②D.②④

8、在公民的政治生活中,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A、是否直接参与了选举

B、是否直接

参与了社会事务的管理

C、是否向国家机关提出建议以及被采纳

D、是否积极参加选举

9.我国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领导选举实行差额选举与等额选举相结合的原则。差额选举与等额选举相比的优点是()

①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②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余地③能更真实地体现民主的实质和要求④通过竞选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A.①②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0.我国的选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选举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这是因为( )

A.选举方式的选择受人的心理因素的制约 B.选举方式的选择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C.选举方式的选择受地理环境的制约 D.选举方式受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的制约

11.下列属于公民直接参与选举的有( )

①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②农村村民委员会的选举

③城市居民委员会的选举④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领导人员的选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2.等额选举( )

①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②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

③可能会带来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现象④有利于候选人之间公平竞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13.在一次某市乡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选民明确提出,不了解的候选人不选,不办实事的不选,不替老百姓说话的不选。这“三不选”主要体现了(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 B.广大选民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C.我国的选举制度高度完善 D.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读漫画《投老张一票给十元!》,据此回答7~8题。

14.各种选举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

造成漫画中这种现象的选举方式是( )

A.等额选举B.差额选举

C.直接选举D.间接选举

15.漫画主要告诉我们( )

A.我国目前的选举尚无法可依 B.我国

要禁止一切竞选活动 C.公民是否积极参加

民主选举影响选举结果 D.应提高我国公

民的民主权利意识,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16.(2013河北石家庄)2011年11月8日是北京市区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市西城区中南海选区怀仁堂投票站投票,选举新一届区人大代表。投票时,胡锦涛同志的身份是( )

A.公民 B.选民 C.候选人 D.国家领导人

17.(2013河北衡水)北京市区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为 ( )

①直接选举②间接选举③等额选举④差额选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2012河北石家庄一模,16,4分)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全国各地县乡人大换届选举陆续举行。下图是某镇人大代表换届进入投票选举阶段后,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的场景。这一做法 ( )

①大大增强了选举工作的透明度

②充分考虑了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③让候选人更加清楚肩负的神圣职责

④表明人大代表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答案

当堂达标

1----5BCDAA 6----8DCD

课后练习

1-----5DDAAB 6-----10BDBCA

11.

【答案】(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应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2)“贿选”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它侵犯了公民的选举权,破坏了我国的选举制度,妨碍了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说明部分人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不强,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3)“贿选”行为反映出我国的民主制度还不完善,选举制度还不健全,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体验高考

1.答案:应选D项。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因为是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所以选举成本变化不大,所以排除①。差额选举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所以②是差额选举的局限性,而不是“海选”的局限性,排除②,所以根据题意选③④。

2.答案 C 本题以“两会”关于选举法的新规定为背景,考查公民的选举权和公民与人大代表的关系,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有利于保障公民平等地享有选举权,故②正确。选举委员会应组织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有利于人民了解和鉴别候选人,故④正确。①③与本题无关。

3.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国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享有选举人大代表和被选为人大代表的权利,故D正确且符合题意。选举团支书、村委会成员、职代会代表均不是我国公民行使选举权的体现,故排除A、B、C。

4.答案 D 本题以修改《选举法》为切入点,考查公民的政治权利的有关知识。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并结合生活实践和教材知识可知,修改《选举法》不等于扩大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A表述错误;修改代表产生方式并不意味着保障每一位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同等的作用,B表述错误;代表的产生是按人数比例产生,而不是城乡产生相同数量的全国人大代表,C表述错误;《选举法》修改的目的是尽可能保障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在国家权力机关平等的参与权,故选D。

25《世说新语》——咏雪导学案

《咏雪》导学案(1课时)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简要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3、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因”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够准确直译文言文。 4、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因。 2、“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3、背诵课文。 预习案 【课前准备】 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2、熟读课文,力争背诵。 文言文朗读技巧: 一: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二:读好停顿,读清句读(dòu)。 三:读出语气,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 四:理解感悟与朗读相互依存。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咏絮之才。这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学习起来不太困难。 2、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3、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4、将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短歌行导学案(优秀导学案)

《短歌行》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韵。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3、揣摩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志向与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揣摩诗人的情感。 三、【资料补充】 1、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一般都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2、背景补充 史实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3、曹操其人 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魏武帝集》传世。 曹操形象的不同内涵:文学、民间、历史上的不同形象 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

第二节光的反射学案教案

第二节光的反射(第1课时一一光的反射规律) 学习目标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能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 经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3、 光的反射定律简洁、对称,领略物理学的美。 课前准备 1、 收集信息: 收集有关光污染的例子,找出光污染的原因 2、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活动一:各小组同学从不同方向用激光灯照射平面镜,看到天花板上星 光闪闪。请你描述光在反射时的路径,并说出你的想法: (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问题:光在发生反射时遵守什么规律呢? 活动二:如图所示用一根竹签斜插在泡沫板上表示入射光线, 请你用另一根竹签大致表示出反射光线的位置,并说出你的 观点,写在下面。 设计实验: 思考:(1)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光路,需要哪些器材? 在学生描 说明 引导学生 提 出研究 的问 题:光 的反射有 什么规律。 你的猜想:

(2)怎样让光线比较清晰的显示出来? (3)如何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二者大小关系时,测 量一组数据还是测量多次数据好? 请你利用下列器材:激光灯、平面镜、量角器、硬纸板、蚊香、火柴、白细线、泡沫板、竹签中的部分器材验证你的猜想。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二)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活动三:让学生分别用激光灯照射放在课桌上的平面镜和白纸,观察 天花板上的光斑有什么变化,白纸是否能反射光?阅读课本P55图 4--16说出你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面反射的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反射的实例:述反射光线的位置时引入: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等名词 分析与论证: (1)观察第2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第3、4两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第5、6列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和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最新河南省长垣县第十中学高中政治 第一课时 民主选举 投出理性一票导学案 沪教版必修2名师精编资料汇编

河南省长垣县第十中学2014年高中政治第一课时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导学案沪教版必修2 【基础自学】 一、民主选举面面观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P15,思考相关问题。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从选民和被选举人的关系来看): ①直接选举: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间接选举: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从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的关系来看): ①等额选举: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差额选举: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雪》精编实用导学案附答案

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将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2、古人吟咏白雪时用比喻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我能行】 一、预习检测: 1.放声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给文章断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 谢太 王凝 3. 4 未若:因: 讲论文义:似: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 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要素。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我快乐】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请给短文可分成三层并写出层意: 2、《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 34、“5、6、7、8、9、10所似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编着的《》一文。 2、解释加点的字词。 ⑴内集..()⑵儿女..()⑶俄而.. () ⑷欣然..()⑸差可拟...()⑹未若.. () ⑺因.风起()⑻即. 公大兄无奕女()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 ” “ 5、 A C 6、 A C 7、 答: 8、? (1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两个比喻句: (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拓展延伸我必胜】

短歌行学案(符春盈)

《短歌行》学案(2010.10) 主备人:符春盈审批: 一、【文学常识】 《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二、【路径点拨】 (一)整体感知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词或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1.思考:通读全诗,请找出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并划出相关诗句。 2.曹操在诗中如何抒发这种情绪? : (二)艺术手法鉴赏 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⑸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4.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题。 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5.思考讨论(二选一) (1)谈谈曹操在本诗中流露的对人生的情感态度,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2)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他曾讨董卓为汉除奸;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叱咤风云;他曾广聚贤才,横槊赋诗。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 6.拓展阅读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20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谥号魏武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作此歌。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三国演义》 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53岁的曹操年岁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实现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饱受苦闷煎熬,但并不灰心丧气,仍以一统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以建功立业。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 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光的反射学案教案

光的反射学案教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二节光的反射(第1课时——光的反射规律)学习目标 1、知道光的反射现象,能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 3、光的反射定律简洁、对称,领略物理学的美。 课前准备 1、收集信息: 收集有关光污染的例子,找出光污染的原因 2、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活动一:各小组同学从不同方向用激光灯照射平面镜,看到天花板上星光闪闪。请你描述光在反射时的路径,并说出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提出问题:光在发生反射时遵守什么规律呢? 活动二:如图所示用一根竹签斜插在泡沫板上表示入射 光线, 请你用另一根竹签大致表示出反射光线的位置,并说出 你的 观点,写在下面。 你的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设计实验: 说明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在学生描述反射光线的位置时引入:入射光线、反射 光线、法

思考:(1)形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光路,需要哪些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怎样让光线比较清晰的显示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较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二 者大小关系时,测量一组数据还是测量多次数据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请你利用下列器材:激光灯、平面镜、量角器、硬纸板、蚊香、 火柴、白细线、泡沫板、竹签中的部分器材验证你的猜想。 (1) 观察第2列结论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比较第3、4两列结论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第5、6列结论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断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和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线、入射角、反射角等名词 引导学生 探究发现光的可逆 性,和三线重合的 情况。

民主选举导学案含答案

2.1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一、学习目标 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难点:选举方式的选择 三、课前预习 (一)、选举方式的选择 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的优点及局限性 (1)从选民角度看: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选民→被选举人) (2)从被选举者角度看: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应选名额)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制约选举方式的选择的因素 (1)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 ___、 ______、______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必须体现,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 (3)我国实行与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公民行使好自己选举权的重要性 意义: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和,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的管理 __________,管理 ___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的重要尺度。 2、公民应当如何行使选举权? (1)不断提高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 (2)增强公民参与感、责任感与意识、意识。 (3)公民行使权利应出于,应以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在理性的基础上。

【精讲点拨】 1、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第一,民主选举的不同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1)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比较: (2)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的比较: 【合作探究】 1.(1)某村村民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 (2)某镇各户代表对镇长候选人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 (3)北京市西城区15个区县的719万选民,在9 127个投票站投下了自己庄严的一票,从6 748名正式代表候选人中选出区县人大代表4 403名。 (4)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名额为175名。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共提名16名,选出16名。委员应选名额为159名,按照5%的差额比例,提名167名,差额数8名。 上述几项分别属于哪种选举方式?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咏雪教学设计一等奖

《咏雪》教案 教材解读: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后来便把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红楼梦》第五回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便以“堪怜咏絮才”称许林黛玉。在《三字经》中还有“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之句。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杨氏之子》、《伯牙绝弦》等几篇文言文,基本掌握了了一些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并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咏雪”的情境,学习古人的智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同伴互助,解决疑难;补充相关人物的资料。 教学准备: ppt课件搜集咏雪名句,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及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依次出示: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师作如下介绍: 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朝宰相,世称谢太傅、谢公。他自幼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

《短歌行》学案(教师用)

《短歌行》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曹操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感悟诗人在暮年时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知人论世) 2、能抓住诗眼,读懂诗歌的感情。 3、能鉴赏诗中的比喻、用典的艺术手法, 4、背诵并默写全诗。 【自主学习】 1.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譬(pì)如子衿(jīn )呦呦(yōu )鹿鸣鼓瑟吹笙(shēng )何时可掇(duō)阡(qiān )陌(mò)契(qì)阔谈讌(yàn ) 绕树三匝(zā)周公吐哺(bǔ) 2. 词义辨识(重点解释加点字): 几何 ..:多少。 去日苦多 ....:(可悲的是)失去的日子太多了。 慨当以慷 ....:即“慷慨”,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当以,没有实义。 何以解忧 ....:倒装句,“以何解忧”,用什么来解除忧愁呢。 青青子.衿:语出诗经,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本文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忧从中.来:忧愁从这里来的。 乌鹊南.飞:乌鹊向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绕树三匝 ..:绕着树废了三圈。三,概数。 山不厌.高:山不会满足于它的高度。厌,满足。 3、知识链接: (1)、“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分为短歌,长歌,因音节节奏长短区分。例如《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4、资料补充: (1)、曹操其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

光的反射学案

二、光的反射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且反射可逆,在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说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经历用实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过程。 (2)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反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光的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习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学习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学习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二)学法点拨 光遇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并且光路是可逆的。光遇到光滑的平面会发生镜面反射,遇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会发生漫反射,但都遵从反射规律。例如:阳光射到镜子上,镜面很光滑,发生镜面反射,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到的是刺眼的光;如果射到白纸上,看上去很平的白纸而实际上凹凸不平,产生漫反射,把光线向四面八方反射,因而我们从任意方向看到白纸,感觉都很柔和。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 筒照射到水面上.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2、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 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按图甲所示,先使E、F成为同一平面,使入 射光线沿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观察从镜面反射的光线的方向. (2)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怎样改变. (3)按图乙那样,把纸片F向前折或向后折,观察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4)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5)使光线分别沿OB、OB1、OB2射向镜面,观察每条反射光线的方向. 分析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 入射角i反射角r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甲乙丙

2015-2016高中政治 2.1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1)

第1课时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影响和制约选举方式的因素;(2)知道我国现阶段的选举方式。 2.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各种选举方式的适用范围,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逐步培养他们政治参与的本领;(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立志今后积极参加民主选举,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 预习检测 一、选举方式的选择 1.选举方式的多样性 (1)直接选举:由选民①选举的方式。 (2)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②,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的选举方式,它适用于选民③、分布④的情况。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⑤。其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 ⑥的合理性。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⑦应选名额。其优点:在候选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⑧,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2.影响和制约选举方式的因素 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依据⑨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⑩ 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3.我国的选举方式 我国实行直接选举与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因为,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 ,并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的选举方式。 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选民参加选举的和能力。 2.是否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3.怎样行使,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三、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选举方式及特点? 重难点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1)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 (2)漫画反映的是什么选举方式?这种选举方式有何特点? (3)有人认为,自己的一票对谁当选没有什么影响,因此认为选与不选一个样,选谁都一样。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某市区、县人大进行换届选举工作,全市1000多万选民投票选举产生了5000多名新一届区、县人大代表。此次区、县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是( )。 A.等额选举 B.直接选举 C.间接选举 D.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 课堂检测 1.某县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中,组织各选区人大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让每位候选人“登台亮相”,发表“竞选演说”,与选民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可见,该县人大代表的选举( )。 ①A是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②B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提高选举积极性③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导学案(含答案)

导学案 8 世说新语二则 咏雪 学习目标 1.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初步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修养。 学习重难点 重点: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初步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难点: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修养。 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学法指导: 1.同学们在学习两则故事时,不妨将文章多朗读几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训练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揣摩文中的虚词,尤其是语气助词,通过它感受文言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疑惑等语气。 3.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生活中记忆深刻的片段用简短的语言表述出来,并尝试着用古文去书写它,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文言素养,也有利于更深刻地体会选文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课文朗读】1.朗读课文,用“/”给文章划分节奏,力争当堂成诵。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撒盐空中差可拟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字词梳理】2.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内集: 儿女: 俄而: 骤: 未若: 【常识积累】3.刘义庆,朝宋家。《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组织文人编写的。《咏雪》选自“”篇。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文意梳理】1.请尝试用自己话讲述该故事。 【文意梳理】2.《咏雪》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选择一个寒雪日?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的看法吗? 2.《咏雪》一文中哪些地方透露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知识能力运用 【文言语法】1.分析下列两个句子运用了哪种特殊句式,并进行分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达标检测 1.按照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列句子。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两个比喻句:

《短歌行》《迢迢牵牛星》《归园田居》导学案

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2 汉魏晋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2、学生能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体会情景交融、分析诗歌语言特征等。 3、品位《迢迢牵牛星》中的爱情美,《短歌行》中曹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迢迢牵牛星 【导入语】 在前一课《孔》中,我们感受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妇孺皆知的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请一个同学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后来发展成一个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在“乞巧节”这一天,未婚的姑娘们要在庭院里摆上茶品水果拜祭七姐,并且要举行缝纫比赛活动,还要唱“乞巧歌”。乞巧,就是向七姐乞求灵巧、智慧的意思,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其实,纪念牛郎织女的方式是很多的,除了用节日活动的方式外,还有用诗词歌赋的形式来赞美他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迢迢牵牛星》,看看作者是怎样纪念他们的。 【《古诗十九首》介绍】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选自于哪里呢?﹙《古诗十九首》﹚那么,《古诗十九首》是谁写的呢?写了哪些内容呢?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从思想内容上可分为游子诗和思妇诗。游子诗中常常流露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感慨,这是失意士人在社会大动乱前夕内心苦闷的表现。思妇诗则是东汉末年文士游宦他乡漂泊异地的写照。常用的艺术手法有融情于景或运用比兴。《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从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疏通字词、翻译】﹙见课本﹚ 【赏析】 诗句描写内 容赏析

《光的反射》导学案

《光的反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整堂课的学习中,通过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探究的态度,敢于把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的勇气。 ☆、重难点: 1、重点: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2、难点: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一预习导学: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 引入新课:光射向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二合作学习 (一)光的反射定律 1、认识一点、两角、三线 观看ppt,重点:法线 反射光线 反射光线 2、实验: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1):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和法线位置关系如何? 学生分组实验,把一个平面镜 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纸 板ENF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 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①.将F板与E板旋转到同一平面, 用激光笔发出一束沿E板AO方向 射入O点的光,观察在右侧F板 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OB。(如图甲) ②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观察在F板上能否看到反射光线。(如图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补充,(观看ppt)得出结论: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 实验(2)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关系如何? 教师演示实验(光具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表格

民主管理导学案

课题::2.3 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班级: 360 【学习要求】了解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作用 了解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学习重点】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自主学习】 一、基层民主自治进程回眸(阅读材料完成探究与共享) 二、最广泛的民主实践 发展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实行自治和城市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 1、村民委员会 (1)性质 (2)作用 (3)村民自治 ①选举方面 ②决策方面 ③管理方面 ④监督方面 2、居民委员会 (1)性质 (2)作用 (3)居民自治 ①选举方面 ②决策方面 ③管理方面 ④监督方面 三、共建祥和文明的社区 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 【合作探究】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国家机关。 【知识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广大村民创造了很多形式来监督村干部和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下列哪些形式能起到这种作用(C ) ①村务公开②重大事项社会听证 ③民主评议村干部④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的干部产生办法是:(B ) A.村民间接投票选举产生B.村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C.乡镇领导机关任命D.任命和选举相结合产生 3、村务公开在《村民自治章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一条,这是因为村务公开:(A ) ①有利于增加村务决策的透明度②有利于增强国家机关的反腐倡廉工作 ③有利于发扬民主,实行村务监督④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4、城市居民委员会是(C ) A.社区居民纠纷调解组织B.维护社区治安的组织 C.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D.城市社会福利和慈善机构 5、中学生能够采用不同形式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中学生参与这种民主实践,其意义在于( B ) ①增强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②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③增强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④提升政治参与的实践本领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6、请回答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7、发展基层民主有何意义?

咏雪教学设计

《咏雪》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新版的人教版初中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成为了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我推测编者如此安排有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这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并不复杂,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些基本常识,认识文言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关键字词;二是两篇文章均取材于日常生活,以简练而生动的笔触表现出了人物性格,这与本单元通过普通的生活表现非凡的精神及个性是相一致的,这也正是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在生活中学习写作”。由此可见,学习本文,必须重点关注本文刻画人物的手法。 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深,这在本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文中描写了三个人物,谢安、谢朗及谢道韫,均通过一两个短语就表现出了其不凡的个性。如写谢安“欣然”“大笑乐”,表现出他在子侄面前的平易,以及对后辈的期望;写谢朗,用“差可拟”一词写出了他谦逊内敛的性格;写谢道韫,则以“未若”一词表现她的自信。语言虽然简练,但只需把两个词语比较一下,人物性格便历历在目了。学习本文,还可以进一步联系相关的材料,帮助学生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初步了解文言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学情分析: 初学文言文,学生会感觉有难度。因此,需要悉心指导,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1、通过初步解读文本内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2、通过分析文章描写手法了解文中人物的独特个性。 3、通过比较文中的比喻把握比喻运用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难点:把握人物个性,理解比喻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咏雪》一课,大家对文章已经反复朗读过了,我想问问大家,你觉得文言文与我们熟悉的现代文在用词及表达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归纳板书) 归纳: 1、语言短小精练。 2、一些词语含义或用法与今天不同。 3、一些句子的结构与今天不同。 其实文言文并非与我们的现代文有天壤之别,两者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文言文最大的特征就是语言精炼,这主要是因为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都是单音节的词造成的。我们只需将之转换为今天常用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语义就清楚了。由于时间的推移,词语的含义及用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才会有后两条特征的出现。不过,我们初学文言文,我们的教材对于一些难解的字词及语句均有注释,只是这类词语需要大家牢记,因为它们还会出现在其它文言中。 本文的题目是《咏雪》,篇幅同样很短小,可作者却通过精炼的字词,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为后世留下了咏雪的经典名句。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一下本文写人状物的妙处。 二、初读课文,通晓文章大意。

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设计案例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案例 洋青中学凌华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 由于自然课的学习和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因为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介绍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如图:a.入射光线AO;b.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c.反射光线OB;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f.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探究光反射时遵循的规律 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它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把一平面镜放在桌上,再把一张纸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 (2)一束光(可以用激光笔获得)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5)将纸沿ON对折,观察现象。 4.讨论 (1)分析讨论:关于光的反射,你发现了什么? 须明确: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r与入射角i应该相等。 (2)怎样使纸板能稳定地竖直在平面镜上?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多种方案,如在纸板后做一个支架,用纸盒的一个侧面,用泡沫包装盒,等等。 (3)怎样得到“一束光”? 有人首先提出用太阳光,但马上有人反对,认为太阳光不是“一束光”,又有学生想到前一节刚做的小孔照相机,其外筒可以利用了,通过外筒上带有小孔的黑纸蒙着手电筒,就得到“一束光”了。还有学生提出用激光笔,当然效果更好。(此情况属教学实录)(4)怎样画出光的迹径? 问题提出后,立即有学生想到,把光对着O点入射,分别沿着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描点A和B,用直尺连接OA与OB 即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了。 备注:学生没有关于物理实验的经验,如果只看教科书中的内容,是很难完成实验的,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对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的能力。 (5)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用平面镜改变光路的实例很多,如潜望镜、大楼里利用平面镜采光、测距离、自行车的尾灯等等。 5.光路的可逆性 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用一块板挡在两个学生之间,使彼此能看到对方,怎样才能彼此看见对方呢?由于学生有此经验,用一块镜子就能解决。 学生实验后,把入射光线沿学生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如图。

《咏雪》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_0

《咏雪》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师寄语:会听、勤思、敢说、善问,展示自我,体验成功!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学习重点:诵读课文,多角度拓展思维。 学习难点: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知识链接】 1.作家和作品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她自幼聪识有才辩。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课前预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 1.给加点字注音: 俄而()雪骤()差( )可拟( ) 无奕( )女 2.参考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内集儿女俄而雪骤 欣然差可拟未若 3.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咏雪》选自,作者,朝 家。该书是小说的代表作。 4.熟读全文。 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明确任务】 1.能正确流畅地熟读全文。 2.能说出“内集”“俄而”“差可拟”“未若”等词的含义。并能将本文翻译成现代文。 3.知道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合作预习问题导向】 美美地读(从读中感受) 1.听范读:听字音、节奏和情感。 2.组员朗读展示。 认真地译(从译中探究) 小组合作,结合课前预习中的重点词语翻译全文。 细细地品(从品中领悟)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文中将雪比喻为“ ”和 “ ”(用课文原句回答),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我认为一句更好,因 为。 3.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4.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我喜欢,因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