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痹症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痹症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痹症中医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及肝肾亏虚证。
具体的分型及治疗如下:
(一)风寒湿痹
1.行痹: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当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选防风汤加减。
2、痛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
当散寒通络,祛风除湿;方选乌头汤加减。
3、着痹:表现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当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选薏苡仁汤加减。
(二)风湿热痹:表现为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等。
当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选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
(三)痰瘀痹阻证:表现为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同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
当化痰行瘀,宣痹通络;方选双合汤加减。
(四)肝肾亏虚证:表现为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
当培补肝肾、舒筋止痛;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
中医痹症的辨证论治.ppt

演讲人
一般来说,痹症是因为人体受到风、湿等侵袭从而出现关节肿大,身体部位疼痛的 症状。在中医临床上,痹症可根据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常表现为关 节肌肉灼热、疼痛、红肿等)等,根据中医解剖概念可分为皮痹、肉痹、筋痹、骨 痹等。
如果疼痛部位出现不断变换的情况,则考虑为风痹;如果在天气冷的时候疼痛加剧, 在天气缓和的时候疼痛减退,则考虑为寒痹;如果出现疼痛部位固定,并在疼痛部 位有发麻的感觉,则考虑为湿痹;如果疼痛部位同时伴有肿胀以及灼烧感,则为热 痹。
皮痹、肉痹、筋痹、骨痹则是分别引起人体不同部位皮、肉、筋以及骨疼痛、麻木 等的痹症。
痹症的治疗原则是达到将风、寒、湿、热从体内清除的效果。在治疗 上,风痹用防风汤,寒痹用乌头汤,湿痹用薏苡仁汤,热痹用宣痹汤。
如需使用中药,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擅自用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

痹症--古书中23种分类痹症,是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的经络而引起的病症。
“痹”即闭阻不通也。
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犯肌表经络和骨节,发生关节或肌肉疼痛,肿大和重着等一类疾患。
《素问·痹论》即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也。
」在临床上主要可分“风痹”,“寒痹”,“湿痹”和“热痹”四种。
在内经等古籍中,按病变部位又可分为“筋痹”,“骨痹”,“脉痹”,“皮痹”,“热痹“,“肌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挛痹”,“阴痹”,“远痹”,“血痹”,“胸痹”,“肠痹“,“胞痹”,“食痹”,“五脏痹”等。
详见各条。
1、风痹风痹,病名。
以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痹证。
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痹证类型之一。
2、寒痹一名痛痹、骨痹。
指寒邪偏重的痹证。
3、湿痹①痹病中的一种。
《内经》名之曰着痹(《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又名肌痹。
《证治准绳.杂病》:“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②属脚气病之一。
龚廷贤《寿世保元》将脚气之疼痛不仁者,称之为湿痹。
4、热痹热痹,病名。
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
又称脉痹。
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
5、筋痹①指筋膜受风寒湿邪所浸而致之痹证。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圣济总录》卷二十:“《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又曰: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
”治以疏筋养血结合祛邪法,方用羚羊角散、天麻汤等。
②指肝痹。
见秦景明《症因脉治》卷三。
参见肝痹条。
③指风痹。
《证治汇补》:“筋痹即风痹也。
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弛纵。
痹病的分类

痹病的分类痹病,古代称为“滞症”,是一种与阳气有关的特殊疾病。
据古书记载,痹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属于腑脏病,又称滞气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痹病由于发病机理复杂,所以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研究。
根据发病征状,可以将痹病分为内滞,外滞,局部滞和复杂滞症四种。
(1)内滞是指病人腑脏和四肢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内脏器质和机能障碍,典型的征状有腹痛,发冷,腹胀,腹泻等。
(2)外滞是指病人上肢和头面部的病变,征状有头痛,恶心,发热,呕吐,头面部发紫等。
(3)局部滞病指的是某些局部滞气引起的疾病,征状有某些局部疼痛,皮肤出现斑疹等。
(4)复杂滞病是指由内滞外滞局部滞配合引起的复杂病情,出现了多种症状。
总之,痹病有很多种不同的分类,理解不同痹病的分类,医生可以更好地治疗痹病,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痹病由于发病机理极其复杂,治疗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一般来说,医生首选的治疗方法是中药治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材,配制药方,以达到治疗痹病的目的。
其次是西药治疗,虽然西药可以迅速控制病情,但由于西药的毒副作用,医生在使用西药治疗痹病是要格外小心,避免出现毒副作用。
痹病治疗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通过切除肿瘤组织,消除病变,达到治疗痹病的目的。
最后,还可以用卫生调养的方法来治疗痹病。
健康的饮食习惯,节制运动,改善睡眠习惯等,均可以有效地缓解病情,有助于治疗痹病。
总之,痹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愈痹病的目的。
痹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治疗要慎重,应当综合考虑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另外,在治疗痹病过程中,不能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应当结合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痹症

三、诊疗关键 点
3.舌苔脉象:
舌质红,苔多白滑,脉象多见沉紧、沉弦、沉缓、
涩。
4.辅助检验:
试验室和X线等检验常有利于痹病诊疗。
中医内科学痹症
25/55
四、判别诊疗
当与痿病相判别,二者病位都在肢体,肢节痹
病不愈,因肢体疼痛,活动困难,渐见痿瘦,而与
痿病相同。 发病部位
痹病 四肢均可罹患
痿病 大多见于下肢
20/55
痹病病因病机总图
风寒湿邪 风湿热邪
乘虚侵入人体 留注经络关节
素体阳胜或阴虚有热
风邪偏胜——行痹 寒邪偏胜——痛痹 湿邪偏胜——着痹 风寒湿邪郁久化热 热邪偏胜——热痹
感受热邪,邪从热化
重复发作
津血不畅 伤耗气血
日久不愈
复感于邪,
邪气内合
痰瘀阻络 气血亏虚 脏腑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1/55
二、病因病机
另外,除上述基本治则外,对行痹还可配合养血;痛痹, 配合温阳;着痹配合补脾之法(见文件介绍《医 宗必读 · 痹》)。
中医内科学痹症
29/55
治疗标准
祛风:防风、细辛、羌活、桂枝、桑枝。
祛 散寒:细辛、桂枝、秦艽、川乌、草乌。
邪 除湿:羌活、独活、苍术、苡仁、萆薢、黄柏。
基
清热:石膏、知母、黄柏、寒水石、羚羊角。
中医内科学痹症
32/55
(二)辩证分析: 风寒湿袭表,阻滞经络,不通则痛——酸痛、屈伸不利; 风邪偏胜,善行数变——疼痛游走不定; 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烧 苔薄白,脉浮——风寒在表
中医内科学痹症
33/55
五、辨证论治
病机概要:风寒湿邪,留注经络关节 ,风邪偏胜。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 方药:防风汤加减《宣明论方》
痹症总结范文

痹症总结简介痹症,又被称为痺症,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特征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症状。
痹症可以分为风寒湿痹、湿痹、寒痹、热痹等不同类型。
本文将对痹症的常见类型、病因、症状以及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痹症的类型风寒湿痹风寒湿痹是痹症的常见类型之一。
其病因主要是寒湿邪气侵袭体内,导致经络阻滞,使相关部位发生麻木、刺痛和疼痛等症状。
风寒湿痹常见于四肢关节,尤其是双手双脚。
湿痹湿痹是由湿邪侵袭体内引起的一种痹症。
湿痹多发生在关节、筋脉,并常伴有酸痛、沉重感和浮肿等症状。
湿痹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身体虚弱或受寒湿环境影响有关。
寒痹寒痹是由寒邪侵袭体内而引发的痹症,其主要特征是寒冷、麻木和疼痛。
寒痹多发生在背部、腰骶和四肢,尤其是双脚。
长期受寒环境刺激、体虚或情志不畅均可导致寒痹的发生。
热痹热痹是由热邪入侵体内引起的痹症,常伴有发热、口渴和关节肿痛等症状。
热痹多发生在胸腹和四肢关节,特别是脾胃经络。
痹症的病因痹症的发生与外邪入侵、饮食不节、体虚、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外邪侵袭体内,气血不畅,经络阻塞时,痹症就容易发生。
在不同类型的痹症中,风寒、湿、寒、热是主要的病因。
风邪使经络痹阻,湿邪则容易引起水湿阻滞经络,寒邪和热邪则直接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行。
此外,饮食不节、环境寒湿、情志不畅等因素也可以导致痹症的发生。
痹症的症状痹症的主要症状是肢体或经络的麻木、刺痛、疼痛等。
根据不同类型的痹症,其症状也有所区别。
对于风寒湿痹,其主要症状包括肢体麻木、关节疼痛、手脚冰凉等。
湿痹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酸痛、重湿感、肿胀等。
寒痹则会出现肢体寒冷、麻木和疼痛。
热痹常伴有体温升高、口渴和关节红肿。
痹症的症状一般会随着天气的变化或活动的频繁度有所加重或缓解。
痹症的治疗方法中医对于痹症的治疗主要采取草药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方法。
在草药治疗中,常用的方剂有桂枝附子汤、温经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或清热解毒的作用。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
痹疾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下面将介绍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
辨证
痹疾的中医辨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寒湿痹:病情较重,疼痛剧烈,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沉细。
2. 湿热痹:病情较轻,疼痛较为隐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黄腻,脉滑数。
3. 气滞痹:病情较重,疼痛胀痛,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质紫暗,脉弦滑。
4. 痰湿痹:病情较轻,疼痛较轻,关节红肿,活动受限。
舌苔白腻,脉滑。
根据具体病情,可进一步细分辨证类型进行具体的治疗。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对痹疾进行治疗。
1. 寒湿痹: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可使用巴豆、乌九、紫苏等药物。
2. 湿热痹:宜清热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黄芩、蒲黄、红花等药物。
3. 气滞痹: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络。
可使用柴胡、桂枝、当归等药物。
4. 痰湿痹:宜化痰祛湿,活血通络。
可使用枳壳、藿香、川芎等药物。
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保持适当的运动,保持关节的活动度。
同时,也要避免寒湿侵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以上是对痹疾的中医辨证论治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选用适当的药物。
参考文献:
- 《中医辨证论治学》
- 《中医临床指南》。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称“脉盛、皮热、腹胀、 前后不通、闷瞥,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 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中医诊断学将虚证的表现概括为:身 体虚弱、饮食不佳、语声低、气短一身无力、精神萎靡、消 瘦、视力减退、舌净无苔、舌体胖嫩、脉细弱无力等。实证 表现则为:体质壮实、腹满拒按、小便不利、大便干结、精神 兴奋、语声高、气粗、恶寒无汗、舌苔厚,脉有力等。 《医宗金鉴》最早提出认虚实来归纳诸痹:“痹虚者,谓气血虚 之人病诸痹也;痹实者,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虚痹包括 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实 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 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 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 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的表现。但从总体上言,《内经 》中的脏腑痹都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风、寒、湿、热、暑等病因导致的肌肉、关节、
筋骨等部位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将痹症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和淤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是因寒邪入侵体内,使经络受阻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经寒凝,舒展则痛减。
临床上常表现为寒性跌打伤、寒湿痹、风寒湿
痹等。
湿痹是由于湿邪困脾渍肌,阻滞经络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肿胀涨,末稍沉重,舒展不畅。
临床表现为湿性腰痛、湿疹病、风湿
骨病等。
风痹是因风邪入侵体内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不定,游走
不停,患处易于变换。
临床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
热痹是由热邪侵袭致使气血壅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剧烈,火热红肿,多伴有微热和口渴等症状。
临床表现为金刚病、热性
跌打等。
淤痹是因气血运行不畅,在经络中阻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
疼痛紧缩,舒展不畅,患处常有硬块。
临床表现为淤血疼痛、肌肉挛缩、筋膜炎等。
鉴别痹症,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脉证、舌诊等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识,以明确痹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进行具体的针灸、推拿、穴位按摩、药膳调理等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