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地理经济与交通发展特点分析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常州的机遇与应对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常州的机遇与应对长江经济带是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之一,旨在通过加强长江流域地区的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常州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常州的机遇与应对进行探讨。
一、常州的机遇1.地理位置优势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长江经济带中段,紧邻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交通十分便利。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常州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其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之一2.产业基础雄厚常州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涵盖了机械制造、化工、轻工、电子信息等众多领域。
特别是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常州已建立起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
这为常州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政策支持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国家和江苏省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措施,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产业引导等方面。
这些政策措施将为常州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常州在长江经济带中脱颖而出。
二、常州所面临的挑战1.需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虽然常州的产业基础雄厚,但仍然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要想在长江经济带中立于不败之地,常州需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优势产业。
2.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在常州日益突出。
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问题影响了常州的形象和发展。
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常州需要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3.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城市,常州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支撑。
然而,目前常州的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问题日益严重。
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常州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三、应对策略1.大力推进产业升级为了应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机遇和挑战,常州需要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引言概述: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
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条件。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州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系和植被情况。
一、地理位置1.1 地理坐标:常州位于北纬31°47′至32°25′,东经119°33′至120°30′之间。
1.2 邻近城市:常州东临无锡市,西与镇江市接壤,南界苏州市,北界淮安市。
1.3 地理特点:常州地势东高西低,地形起伏不大,地势平坦,属于长江三角洲平原。
二、气候特点2.1 气候类型:常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2.2 年平均气温:常州年平均气温约为15摄氏度。
2.3 降水情况:常州年降水量较为充沛,主要集中在夏季,气候湿润。
三、地形地貌3.1 地形特点:常州地势平坦,地形起伏不大,主要以平原为主。
3.2 地质构造: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
3.3 地貌特点:常州地貌以平原、丘陵和水域为主,地势较为平缓。
四、水系4.1 主要水系:常州境内主要有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等水系。
4.2 水资源利用:常州充分利用水资源,发展水利工程,保障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
4.3 水环境保护:常州注重水环境保护,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水质。
五、植被情况5.1 森林覆盖率:常州森林覆盖率较高,有大面积的林地和绿化带。
5.2 植被类型:常州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湿地植被等。
5.3 生态保护:常州注重生态保护,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生物多样性。
结论:综上所述,常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地形地貌平坦,水系丰富,植被繁茂。
这些自然条件为常州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常州也积极保护自然环境,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
江苏常州产业发展趋势

江苏常州产业发展趋势江苏常州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近年来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江苏常州市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以其发达的制造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入驻,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文将探讨江苏常州的产业发展现状,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江苏常州产业发展现状1. 制造业江苏常州的制造业是其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之一。
目前,江苏常州拥有众多的制造业企业,涵盖了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纺织、化工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汽车制造业方面,江苏常州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从造车到配套产业链的完整产业体系。
市内的汽车企业包括长安马自达、奇瑞汽车和东风雷诺等国内外知名厂商。
2. 高新技术产业随着江苏常州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江苏常州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了600多家,其中包括了一大批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例如,中建七建常州分公司在建筑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实力,江苏宝华生物制药在生物医药领域具备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
3. 环保产业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国家对环保产业的支持,江苏常州的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江苏常州拥有一批环保产业龙头企业,例如常州中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常洋环保有限公司等。
这些企业致力于开发和应用环境保护技术,推动了常州市的环保产业发展。
二、江苏常州产业发展趋势1. 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江苏常州的制造业将面临发展转型的压力。
目前,江苏常州的制造业仍以传统制造为主,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较依赖,但这也使得常州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挑战。
因此,江苏常州需要加大对制造业的创新和技术升级,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升级。
例如,江苏常州可以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工厂,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高新技术产业是江苏常州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
常州地理

常州的主要交通:京沪高铁,京沪铁路, 京杭运河,312国道,沪宁高速,沿江高速 长江常州港,常州民航机场。常州市内交通 BRT。
4、常州的旅游业
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
5、常州的主要环境污染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地面沉降。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 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广“清洁生 置和历史
常州位于江苏省的南部,北临长江,东 临太湖,西临镇江、南京,南临安徽省。东 经120°经线从常州穿过。 常州有文字记载2500多年的历史,历史 上的名称有:延陵,毗陵,晋陵,兰陵,隋 朝称为常州。 目前,常州行政区划分为五个区和两个 县级市。
2、常州的地形
1、常州名人:刘海粟,华罗庚,瞿秋白, 张太雷,恽代英。 2、常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著名景点有: 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天目湖,嬉戏谷。 3、常州市人口有340多万人,以汉族为主, 少数民族主要有:回族,藏族,满族等,少 数民族中回族最多。 4、常州的市树是广玉兰,市花是月季花。
三、认识常州经济
常州地形以平原为主 属于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 平原,有茅山,宜溧山地, 石门尖海拔最高。 常州地势西南高, 东北低。河网密布,有长江 ,京杭运河,长荡湖,隔湖, 太湖,天目湖。
3、常州的气候
常州的气候类型是亚热 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 同期。特殊天气有:寒潮, 台风,梅雨,伏旱。
二、认识常州人文环境
3、常州的交通运输
1号线:北海路-南夏墅,约34.02公里, 规划建设期为2014~2019年 1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置29个站点: 北海路站、新龙站、嫩江路站、新桥 站、常州北站、华山路站、龙虎塘站、 黄河路站、汉江路站、河海路站、奥 体中心站、市民广场站、翠竹站、常 州火车站、博爱路站、文化宫站、同 济桥站、光华路站、茶山站、聚湖路 站、定安路站、广电路站、长虹路站、 武进区站、大学城北站、大学城南站、 龙跃路站、阳湖路站、南夏墅站。 2号线:城西中心-颜家,约19.86公里, 规划建设期为2016~2020年 2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置13个站点: 城西中心站、五星站、勤业站、怀德 站、南大街站、文化宫站、红梅公园 站、五角场站、常青站、紫云站、青 洋路站、城东中心站、颜家站。
常州概况

常州概况讲解线路:历史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教育常州是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常州是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经济较发达的新兴工业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享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美称。
全市面积438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60万人。
中国是龙的故乡,在全国众多城市中,常州有幸享有“龙城”的别称。
同时,常州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
自古以来,常州一直被誉为人文荟萃之地。
常州是一座交通非常发达的城市。
自古就有“舟车会百越,襟带控三吴”之称,现在京杭大运河、高速公路、江苏第二大机场等构成了常州发达的水陆空交通网。
2008年1月1日开通了快速公交(BRT),是江苏省内首个快速公交系统。
另外城市公共交通发达,市区内100多条公交车大多可以享受空调车1元刷卡6折的优惠,是继北京以后全国第二个给与市民公共交通优惠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对外经济日趋活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完善。
常州还是科教名城,作为全国第一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园区,常州高职基地被称为长三角的“银领摇篮”,每年向长三角地区输送熟练技术人才2万名,园区目前已有5所高职院校和一所本科院校进驻,为常州及周边地区培养大批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视察并给予高度肯定。
当然,对各位游客而言,常州更是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
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为常州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近年来,常州加快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如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常州环球恐龙城旅游休闲区等。
还推出了四大精品旅游线路,那就是“好山好水好地方,龙城龙园龙文化,古寺古塔古运河,名人名馆名建筑”。
各位游客,常州既有古代的威风和文化底蕴,又有现代的荣誉和时尚。
今天的常州正以崭新的姿态欢迎来自各地的朋友。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32°43′,东经119°16′-120°12′。
下面是常州的自然条件数据。
1. 地理位置:常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临上海,南接杭州,西临南京,北靠淮安,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江苏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2. 面积和边界:常州市总面积约为4388平方公里,辖区东西长约144.8公里,南北宽约128.5公里。
常州市与扬州市、泰州市、无锡市、苏州市、南京市相邻。
3. 地势和地形:常州地势相对平坦,地形主要由长江平原和太湖平原组成。
境内有长江、京杭大运河等水系,地势东高西低,南部较平坦,北部较为丘陵。
4. 气候:常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典型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秋温和宜人。
年平均气温约为16摄氏度,降水集中在夏季。
5. 水资源:常州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长江、京杭大运河、太湖等重要水系。
水资源丰富为常州的农业、工业和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6. 土壤:常州市土壤种类较为丰富,主要有沙壤土、黄壤土、红壤土等。
其中沙壤土和黄壤土适宜农业发展,为常州市的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基础。
7. 植被:常州市植被种类繁多,主要分布有落叶阔叶林、针叶林、湿地植被等。
常州市注重生态保护,积极推进绿化工程,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8. 动物资源:常州市动物资源丰富,境内有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生活,如松鼠、野兔、斑鸠等。
常州市还有多个野生动物保护区,保护着珍稀的野生动物资源。
9. 自然景观:常州市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如中国太湖湿地公园、天目湖风景区、常州恐龙园等。
这些景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常州市的旅游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0. 矿产资源:常州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石灰石、石英石、石英砂等。
这些矿产资源为常州市的建材工业和化工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
以上是常州的自然条件数据,这些数据反映了常州的地理位置、气候、水资源、土壤、植被、动物资源等方面的特点。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

常州市产业结构特征及主导产业选择条件分析常州市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座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
在产业结构特征方面,常州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常州市的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导,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化工产业等。
这些产业链完整,技术含量较高,对于市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企业规模较小:常州市的制造业企业规模较小,以民营和私营企业为主,而大型企业较少。
这一产业结构特征既反映了常州市制造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实际情况,也体现了常州市逐步加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实践探索。
3.产业协同发展:常州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协同发展特征。
例如,常州市的装备制造业与机械制造、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产业链相连,形成了完整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这种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常州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考虑以下条件:1.基础条件:主导产业选择应考虑地区的自然资源、区位资源、交通网络、人力资源等基础条件。
常州市具有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可以发展依托水运和陆路交通的产业,如物流、仓储、交通设备制造等。
2.产业链优势:常州市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化工等产业链上有较好的基础,可以选择这些领域作为主导产业,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附加值。
3.产业发展潜力:主导产业应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需要考虑市场需求、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因素。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好发展前景,而此类领域又与常州市的产业链有较好的衔接,是选择主导产业的优选方向。
4.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还应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常州市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因此,应尽量选择清洁生产、低碳产业和循环经济相关领域作为主导产业,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常州市的产业结构特征以制造业为主导,应选择与现有产业链衔接紧密、具备良好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

常州自然条件数据常州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州的自然条件数据,包括气候、地理特点、水资源和植被覆盖等方面。
一、气候1.1 气温:常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平均气温在26-30摄氏度之间;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气温在0-6摄氏度之间。
1.2 降水:常州年降水量约为1000-1200毫米,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夏季多雷阵雨,降水量较大,秋季则以阵雨和阴雨天气为主。
1.3 风向:常州受季风影响较大,夏季主要风向为东南风,冬季则以北风为主。
二、地理特点2.1 地理位置:常州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1°47',东经119°57'。
2.2 地势地貌:常州地势相对平整,地势高度在3-10米之间。
地貌以平原为主,少量丘陵和湖泊分布此间。
2.3 地质构造:常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质构造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
三、水资源3.1 水系分布:常州地处长江水系的支流—淮河水系的一部份,主要河流有润州河、青龙河等。
此外,常州还有一些湖泊,如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
3.2 水质状况:常州水资源丰富,水质总体较好。
经过管理和保护,常州的河流和湖泊水质逐渐改善,适宜供应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
3.3 水利工程:为了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常州市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包括水库、水闸和灌溉设施等,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水环境。
四、植被覆盖4.1 森林覆盖率:常州市的森林覆盖率为40.9%,其中包括乔木林、灌木林和竹林等。
森林资源丰富,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氧气来源。
4.2 植物物种:常州市的植物物种丰富多样,包括常见的松树、柳树、樟树等,还有一些珍稀植物如银杏、柏树等。
4.3 植被保护:常州市高度重视植被保护工作,建立了一系列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保护和恢复植被资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地理经济与交通发展特点分析
摘要:为研究常州的交通发展特点,本文通过从常州地理和经济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对常州区位和空间形态分析,然后对常州产业和土地利用情况分析,最后结合常州地理经济分析结果对常州交通发展特点进行综合论述分析。
关键词:地理经济;区位;空间形态;土地利用;交通发展
1.常州概况
常州市处于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南部,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
集合了丰富的经济、科学教育、人文等要素资源。
享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美誉,在区位优势上具有“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
[1]
2.常州区位及空间形态
2.1 自然地理
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长三角腹地。
位于长江下游平原地区,同时也有有高沙平原和山丘湖圩,土壤肥沃。
常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分明,雨量充沛,区河道与江湖沟通,水资源丰富。
常州的河流属于长江和太湖水系,长江从常州东北部而过,京杭运河由西北向东南穿过常州。
2.2 社会经济
常州市已发现各类矿产三十多种,矿产地有35处。
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适宜动植物的生长,粮食产量高。
常州水陆空交通便利。
常州市设有国家一类口岸常州港,航运发达。
公路层次分明,体系完整。
“一纵四横”的铁路格局向五横三纵格局进一步完善[2]。
2.3 空间形态
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中,交通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因素。
它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也是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动力。
20世纪初,京杭运河、沪宁铁路与主要交通干线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导力量,常州城区空间形态向西北和东南方向拓展非常明显,致使常州城成为一个带状的形态。
20世纪末,常州港的建设,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常州城区在历史上形成的东西带状城市的基础上,向南北延伸,成为一个放射型的空间形态。
当前,常州城区积极拓展南北,提升中心和东西。
沿着多条发展轴多方向发展,形成了新港、新龙等多个组团,常州主城区形成组团型的空间形态。
3.常州产业及土地利用
3.1 产业发展
2020年常州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2.1%,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46.33%,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51.57%[3]。
常州产业结构一直呈现一产比重降低,二产比重稳中有降,三产比重不断攀升的发展态势[4]。
常州市农业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绿色、优质、高效为目标,粮食单产水平全省前列,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制造业占比各行业之最,龙城智造再塑工业明星城。
常州市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方向,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的位置给常州带来天然的优势,但同时竞争也很激烈,常州要突出在工业强基领域的比较优势,与长三角区域其他城市错位、协同、集群发展,推动常州建设成为高能级的长三角产业中轴[5]。
3.2 土地利用
常州市农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67.4%,建设用地占21.0%,其他土地占
11.6%[6]。
城市乡镇用地主要在常州市的中心城区,交通用地在城市中纵横交错。
常州市土地利用的特点:类型多样、差异明显;土地利用程度较高,耕地后
备资源匮乏。
4.常州交通发展特点
常州的交通发展可以从对内和对外交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4.1对内交通
常州对内交通的特色可以体现在BRT和轨道交通上。
4.1.1常州BRT
随着常州市的发展,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公交车和机动车较多且相互影响,交通拥堵加剧,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
过去的许多公交站点和乘客的目的地距离较远,路网失调,乘客乘坐公交的便捷
性低。
为此常州公交充分考察了其他城市的BRT系统,建设了全国第三个BRT系统。
常州BRT整体贯穿城市、成为南北主轴线,使线路走向与重点发展方向统一,同时几条支线以辅助BRT主要干线,实现主支线同向同站免费换乘。
这样,常州BRT既有封闭式线路主线运营效率高的特点,又兼具开放式系统的运营灵活性,
保障系统的运营效果。
4.1.2 常州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道路交通容量。
轨道交通的建立可以同时给
沿线老区和新区带来机遇,促进老区的改造和新区的建设,引导常州空间布局向“分散组团式”发展,促进常州协调发展。
以往城市公共资源大部分集中于中心城区,而轨道交通架起的快速客运通道,将使城市向南北两翼进行拓展,缩短两翼与市中心的时空距离,使市中心的辐射
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轨道交通也将成为市中心支持各片区、各组团发展的
纽带,成为支持城市规划的发展轴[7]。
总之,常州城市综合体的空间分布紧密结
合TOD发展模式,在空间分布上与轨道交通站点关联度高。
4.2 对外交通
常州致力于成为江苏浙江中轴枢纽城市,已规划建设多种类型、多种通道的
交通走廊,不断加快创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和智造基地。
为建成交通江浙中轴枢纽城市,常州打造“2、4、8、12”对外交通格局,
提升城市枢纽地位。
“2、4、8、12”对外交通格局主要包括打造2个综合交通
枢纽:加快推进南沿江城际铁路武进站建设,谋划推进常泰高铁常州西站建设。
建设4条干线或城际铁路:加快推进南沿江城际铁路建设;全力推进常泰铁路规
划选址方案研究;开展盐泰锡常宜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苏锡常都市快线
的线站位方案研究。
建设“五横三纵”8条高速公路。
在航运方面,全长148公里的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建成,形成了口字形
的高等级航道网络。
常州港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拥有32个泊位,其中1个
为10万吨级深水泊位。
常州市对外交通的发展有利于常州更好地成为长三角交通体系中的一部分,
对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贡献重要作用。
5.结语
常州的地理经济优势促使其交通快速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常州的对内、对外
交通也给常州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发展资源。
常州市在不断建设、建成具有
智能、枢纽、功能性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同时,积极发展符合常州城市特质的
经济业态,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爆发力和引领力的新增长点,全面提升常州综合竞
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文洁. 基于空间形态视角的城市综合体空间分析[D].东南大学,2018.
[2]常州政企通.常州市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R].计划方案,2017-10-11.
[3]常州市统计局.常州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
Changzhou Municipal Bureau of Statistics. Changzhou Statistical Yearbook[M].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21.
[4]常州市统计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J].统计信
息,2020-05-14.
[5]胡林.江苏常州:打造“长三角产业中轴”,全速驶向国际化智造名城[N].常州日报,2021-10-08.
[6]常州市国土资源局.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M].常州市人民政府,2015-01-12,6.
[7]沈琳,陈秀荣.常州地铁1号线开通在即城市迎来发展新变化[N].常州晚报,201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