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ESA的陕西省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GIS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布局研究——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

基于GIS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布局研究——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

基于GIS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布局研究——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杜佩王锐(陕西华地勘察设计咨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摘要以稳定耕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耕地质量等别、坡度、集中连片度、交通可达性、耕作半径5个影响因子,结合GIS获取各指标因子进行打分,通过特菲尔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对影响因子规范化处理后采用加权积分法确定综合评价得分,依据得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

结果表明:研究区图斑整体水平较高,8分以上的面积占比约57%,且占比较高的图斑聚集度较高,区位条件便利;位于河道周边的区域得分较低,耕作便利度较差,不适宜划入永久基本农田。

后续可依据稳定耕地的综合得分,从高到低依次划入永久基本农田。

该方法可对后续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借鉴。

关键词永久基本农田;稳定耕地;GIS;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F323.21;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08-0007-05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08.0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永久基本农田是耕地资源的精华、粮食生产的主体[1]。

永久基本农田依法划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因而科学合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尤为关键。

在实际划定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当前效益,把建设用地需求放在首要位置,缺乏客观、科学的标准。

因此,建立科学的基本农田划定体系十分必要。

基于此,已有研究者对耕地的质量、生态适宜性、环境资源等开展相关研究:金志丰[2]通过对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包梦尧[3]基于LESA建立指标体系,确定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分析影响基本农田划定的因素,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

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3条控制线是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基石[4]。

2021年6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和耕地保护监督司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进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的函》,明确了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补足工作要求。

XXX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技术方案

XXX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技术方案

XXX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技术方案基本农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保护耕地资源、实施农业优先发展的重要手段。

为了确保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更加科学、准确、公正,提高基本农田保护的效果,特制定如下技术方案。

一、技术原则1.科学合理原则:基于土壤质量、地形地势、水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综合考虑耕地规模、地区粮食安全、农业产能等因素,科学划定基本农田范围。

2.社会公正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公开透明的划定程序,充分听取农民、农业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确保划定结果的公正客观。

3.可操作性原则:考虑到地方实际情况和具体实施条件,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划定标准和方法,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效推进。

二、技术步骤1.资料调查和整理(1)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土地质量、气候等自然地理资料。

(2)归纳和整理历史耕地利用情况、农作物种植结构、农田整理情况等相关资料。

(3)获取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数据,包括用地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等。

2.基本农田划定标准(1)土壤质量标准:综合考虑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土壤容重等指标,确定基本农田的土壤质量标准。

例如:土壤含水量不低于20%,养分含量不低于一定标准,土壤容重不得超过一定范围等。

(2)地形地势标准: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发展需要,确定基本农田的地形地势标准。

例如:平坦地形、无严重侵蚀、无污染等。

(3)水资源标准:充分利用地下水、地表水、雨水等资源,保证基本农田的灌溉水源。

例如:具备一定的灌溉条件,避免沿海地区、湿地等影响农田利用的区域。

3.基本农田划定方法(1)遥感技术:利用卫星、航空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耕地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对基本农田进行初步划定。

(2)现场调查:根据遥感划定结果,结合实地调查,进一步核实和调整基本农田的范围。

例如,采取地块走访、土壤采样等方法,对划定结果进行确认和修正。

(3)专家评审:邀请农业专家、地理专家等组成评审团队,对划定结果进行评审和意见反馈,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方案》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方案》

《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方案》目录一、前言 (2)1. 工作背景 (2)2. 工作意义 (3)3. 工作目标 (4)二、调整划定原则 (5)1. 坚持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决策部署 (6)2.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 (7)3. 坚持科学规划、精准划定的原則 (8)三、调整划定任务 (9)1. 明确永久基本农田总规模和定位 (10)2. 界定永久基本农田权利 (11)3.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管理责任 (12)四、调整划定工作方案 (13)五、监督管理 (15)1. 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16)2. 加强制度建设 (17)3. 加强资金管理 (18)六、工作保障 (19)1. 明确责任主体 (20)2. 加强组织领导 (21)3. 加大宣传力度 (22)七、预期效果 (23)八、附件 (24)1. 相关法律法规清单 (25)2. 数据调查报告 (25)3. 方案实施方案 (26)4. 其他相关附件 (27)一、前言前言。

紧密结合我区实际,依据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旨在通过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提高农田利用效率,促进合理布局和集约化经营,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受损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1. 工作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安全问题高度重视,强调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对于严格保护耕地资源、优化调整生产布局、提升土地资源效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底线,其调整划定工作遵循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旨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在此背景下,开展《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工作方案》是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与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水平的决策部署,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必要举措。

基于UML的县级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基于UML的县级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分类号:P20810710-2014227004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基于UML的县级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杜新坡导师姓名职称杨瑾副教授申请学位类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测绘工程及领域名称论文提交日期2017年5月5日论文答辩日期2017年5月31日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County Permanent Basic Farmlan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UMLA Thesis Submitted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Candidate:Du XinpoSupervisor:Prof. Yang JinChang’an University, Xi’an, Chin摘要本文以建立功能全面、安全稳定且满足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求的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着重进行了系统数据库和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

县级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工作者提供一个直观、高效、快捷的工作平台,加大对本地区永久基本农田监管和保护的力度,实现基本农田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

面向对象的方法已经成为主流的软件开发方法。

在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中,UML 可视化建模技术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本文正是基于UML统一建模语言,采用RUP 统一过程用例驱动、迭代开发的核心思想,分析和设计了县级永久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对国土相关部门进行调研访谈,获取系统业务、功能和数据方面的需求,建立初始用例模型;在分析系统数据需求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对象的数据结构模型,设计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通过用例重构,细化系统功能,并结合用例描述文档和UML 活动图详细设计和描述了系统的功能模块;选用C/S体系结构,依靠ArcGIS Engine 二次开发功能以期对设计的系统进行实现。

本文采用面向对象的UML可视化建模语言对软件系统进行建模,增强了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同时丰富了RUP软件开发过程的实践。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局部调整周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局部调整周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局部调整周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的批复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陕西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6.02.14
•【字号】陕政函[2006]15号
•【施行日期】2006.02.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
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局部调整周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

(陕政函〔2006〕15号)
西安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建设杨凌渭河大桥周至引线工程需局部调整哑柏镇、青化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西政字〔2005〕57号)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周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方案涉及调整周至县两乡(镇)建设预留地8.865公顷和基本农田9.9公顷。

根据土地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土资源部有关要求,原则同意你市编制的周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方案。

二、你市应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经批准的规划调整方案指导周至县实施规划,不得擅自修改规划调整方案,并应保持省政府下达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和耕地质量不降低。

三、你市应尽快将调整后的周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相关资料一并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未经备案,不得申报建设用地。

你市今后申报建设用地应以调整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依据。

陕西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二月十四日。

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案(毛斐然)

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案(毛斐然)

目录1、总体实施规划方案 (1)1.1项目背景 (1)1.2工作任务 (2)1.3技术依据 (2)1.4基本农田划定的原则 (3)1.4.1依法依规,规范划定 (3)1.4.2确保数量,提升质量 (4)1.4.3稳定布局,明确条件 (4)1.4.4落地到户,责任到人 (4)1.4.5图、数实地一致 (4)1.5技术方法与要求 (5)1.5.1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方法 (5)1.5.2技术要求 (5)1.6工作流程 (6)1.6.1收集资料 (6)1.6.2外业核查 (7)1.6.3编制划定方案 (7)1.6.4征求意见,修改方案 (7)1.6.5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 (8)1.6.6编制、生成成果 (8)1.6.7提交成果 (8)1.6.8成果验收 (9)2、项目实施进度计划 (9)2.1项目进度安排 (9)2.1.1资料收集阶段(5天) (9)2.1.2数据分析阶段(5天) (9)2.1.3现场勘查阶段(5天) (10)2.1.4编制初步划定方案阶段(5天) (10)2.1.5征求意见,修改方案阶段(10天) (10)2.1.6建立基本农田数据库阶段(30天) (10)2.1.7编制成果阶段(25天) (10)2.1.8成果验收和上报阶段(5天) (10)2.2进度保证措施 (11)2.2.1从技术上保证 (11)2.2.2从软、硬件设备上保证 (11)2.2.3从质量上保证 (11)3、人员与设备配置 (11)3.1技术力量及劳动力计划 (11)3.2拟投入本项目的仪器、设备计划 (12)4、质量安全措施计划 (13)4.1保证质量目标的措施 (14)4.1.1成立领导小组 (14)4.1.2成立技术指导小组 (14)4.1.3严格项目检查制度 (14)4.2保证安全文明作业目标的措施 (14)4.2.1保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14)4.2.2保证仪器设备安全使用 (15)4.2.3数据安全 (15)5、服务承诺情况、后续跟踪管理情况 (15)5.1质量承诺 (15)5.2进度承诺 (15)5.3后续跟踪管理 (15)1、总体实施规划方案1.1项目背景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的要求,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先后下达《关于划定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167号)和《关于加强和完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218号)等相关文件,要求各地要充分应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全面把握并衔接好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成果验收和报备等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和完善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周至县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周至县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周至县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6.12•【字号】陕发改农经〔2012〕701号•【施行日期】2012.06.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土保持正文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周至县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西安市发展改革委:你委和市水务局《关于报送周至县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的报告》(市发改字[2011]301号)收悉。

经研究并征求省水利厅意见,现就周至县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批复如下: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周至县2012年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涉及竹峪镇、翠峰镇的20个行政村,总人口3.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万人。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45.84km2,水土流失面积28.36km2,现有耕地42289亩,其中坡耕地18403亩,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

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同意实施周至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项目。

二、建设规模及主要内容围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突出坡耕地综合治理, 适当配套田间道路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实施坡改梯12500亩,配套建设生产道路20km,植物护埂50km。

三、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核定项目概算总投资1264万元,项目建设资金申请中央补助和你市自筹解决。

四、建设期限及效益项目建设期1年。

项目建成后,人均基本农田由原来的0.76亩增加到1.2亩,可有效控制项目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请据此批复抓紧落实建设资金,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农经[2010]655号)组织实施。

工程建成后,要及时申报工程竣工验收,办理移交手续,明晰工程产权和使用权,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

周至县耕地地力现状及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

周至县耕地地力现状及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

周至县耕地地力现状及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作者:朱群娥左顺杰尚旭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第22期[摘要]周至县2007年被列为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

项目实施以来,周至县土肥站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奠定了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

了解周至县耕地地力现状,探索周至县土壤改良利用的对策,有利于提高耕地土壤质量,进一步为现代农业生产服务。

[关键词]周至县耕地地力现状土壤改良利用对策陕西省周至县耕地面积73万亩,农业人口59.08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88%,是典型的农业大县,陕西水果畜牧业十强县,其中以猕猴桃产业发展最为显著,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

一、周至县耕地地力评价的前提条件周至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奠定了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

2007年周至县被列为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

项目实施以来,承担项目的周至县土肥站严格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2007-20]0年在全县采集了4500余个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完成小麦、玉米肥料"3414"田间试验56个,建立了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土壤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为耕地地力评价提供了数据基础。

二、周至县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周至县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原区,部分分布在低山区,少量分布在秦岭中山地区。

按照国土资源部2002年新启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三大类)标准,周至县可分为3个一级地类,10个二级地类。

全县总耕地面积47039.8301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15.93%。

其中一级地2433.33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17%,二级地13137.35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7.93%,三级地16713.98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5.53%,四级地10927.88公顷,占耕地面积的23.23%,五级地3401.2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23%,六级地425.9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0.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LESA的陕西省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以LESA技术为基础,研究陕西省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情况。

首先对LESA技术原理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的概况。

接着详细讨论了基于LESA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并进行了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得出了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结果和影响因素分析。

在总结了LESA技术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研究为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

【关键词】LESA技术、陕西省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技术原理分析、基本农田概况、划定方法、划定结果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应用、未来研究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陕西省周至县是一个农业发展比较典型的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发达。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周至县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压力,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亟需加强。

永久基本农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周至县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LESA)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LESA技术能够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重要性、稳定性、脆弱性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LESA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研究成为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LESA技术的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周至县的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陕西省周至县是一块重要的农业区域,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利用LESA技术对周至县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科学划定,为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深入了解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的分布特点和现状,为划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二、探讨LESA技术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三、分析影响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关键因素,为未来农田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为周至县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1.3 研究意义陕西省周至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县级行政区,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对于该县的农业生产和土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利用基于LESA技术的方法,对周至县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定,为实现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撑。

通过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可以有效保护农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研究的意义在于为周至县的农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保护环境。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可以有效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2. 正文2.1 LESA技术原理分析LESA(Land Evaluation and Site Assessment)是一种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资源评价原理相结合的方法,对土地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技术。

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 多源数据整合:LESA技术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信息整合在一起,包括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数据等。

通过数据整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土地的特征和条件。

2. 空间分析和模型建立:LESA技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根据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评价模型。

通过模型计算和分析,可以对土地进行准确评价和分析。

3. 多指标综合评价:LESA技术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土壤肥力、水资源供应、地形条件等多个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土地的适宜程度和潜力。

LESA技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分析,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原理分析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2.2 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概况周至县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部,总面积约为2435平方公里。

该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地形多为丘陵和平原交错,气候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周至县是一个农业县,农田占地面积较大,同时也是陕西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周至县的永久基本农田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占总农田面积的约65%。

这些永久基本农田主要由水稻田、小麦田和玉米田组成,其中水稻田占比最高,约占总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40%。

这些农田大多处于平坦地势,灌溉条件良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周至县的永久基本农田面积较大,虽然农田的利用率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沙化、水土流失、耕地荒漠化等。

对周至县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定和保护,对实现县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3 基于LESA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基于LESA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是指利用土地生态安全评价(LESA)技术来确定周至县的永久基本农田范围。

这一方法结合了土地质量、生态环境和耕地需求等多个因素,通过专家打分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和划定。

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环境、植被覆盖、农业用地分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每个因素都有相应的权重,通过专家打分确定。

建立评价模型。

将各个评价指标量化,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工具,将各个指标叠加起来,形成综合评价结果。

然后,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

根据综合评价结果,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的范围和位置,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管理政策,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划定结果进行验证和调整。

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验证划定结果的准确性,及时调整划定范围,保障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效果和实施效果。

基于LESA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能够全面考虑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因素,为周至县的农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4 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结果分析周至县是陕西省西安市下辖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

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

本文通过LESA技术对周至县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了划定,并进行了结果分析。

我们利用LESA技术对周至县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确定了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标准。

然后,我们结合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土地质量等因素,制定了基于LESA技术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

通过对周至县的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状况和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永久基本农田的范围和位置。

接着,我们对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

我们发现,周至县的永久基本农田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地区,具有较好的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条件,可以有效保障粮食生产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但同时也存在部分永久基本农田受到人为活动影响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

通过LESA技术对周至县的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划定,可以为县域内的粮食生产和土地资源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划定方法,加强监测和评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本研究为推动周至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5 影响因素分析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不仅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资源量、土地质量、土地保护政策等几个方面。

土地利用现状是影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周至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杂乱无章,存在大量的非农业用地占用了应该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土地,那么在划定过程中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时,需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现状,合理确定划定范围。

土地资源量和土地质量也是影响因素之一。

周至县的土地资源量和土地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标准和范围。

如果土地资源量较为匮乏,土地质量较差,那么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时需要更加谨慎,避免浪费资源。

土地保护政策也是影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可以帮助确定划定范围,保障永久基本农田的长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时,需要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土地保护政策,合理制定划定方案。

3. 结论3.1 LESA技术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LESA技术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基于LESA技术,可以充分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准确定位和精确划定。

LESA技术通过提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覆盖信息、土壤类型等数据,结合不同因素的权重分配,可以对基本农田进行有效的识别和划定。

在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LESA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度。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快速确定农田的位置和边界,实现对永久基本农田的清晰划分。

与传统的人工调查相比,LESA技术不仅节约了时间成本,还避免了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干扰,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未来,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完善,LESA技术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还可以结合更多的环境因素和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标准和方法,为乡村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LESA技术将为我国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

3.2 未来研究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完善LESA技术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

可以不断改进LESA技术参数设置和模型构建,提高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效率。

可以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更多维度的数据融合和分析,进一步提升基本农田划定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可以探讨LESA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潜力,比如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拓展其在农田管理中的应用范围。

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可以加强对周至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结果的长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效果。

可以开展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相关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探讨基本农田保护对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为农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不断完善LESA技术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并加强对划定结果和保护效果的监测评估,促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和提升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