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合集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1)纵观中国的儿童动画影视发展历程,对“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是一以贯之的。

随着儿童动画影视被市场经济化浪潮裹挟,“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放在了“产业化”视角下进行,衍生出了“全龄化”的营销特征。

儿童动画影视在关注创作重心的同时要兼顾市场效益,而作品的受众市场定位是不具备经济能力与消费主导权的,于是渐渐被儿童影视动画发行认可的“全龄化”网络营销方式脱颖而出。

在模糊了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的新媒体平台上,“全龄化”网络营销正在带来一种新的“童年的消逝”。

(2)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本是生理与心理双重循序渐进的过程,童年时期对世界与社会的认知往往具有幼稚与天真的特点,而成年则对应的是稳重与成熟。

(3)如此一来,童年向成年的成长过程则可以抽象为一个由“缺”向“足”补充的过程,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与经验,弥补了之前的不足,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与反思进行沉淀,如此才能将“缺”填补得更为稳固牢靠。

而这个补缺的过程中,儿童的经验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更多的是来源于各种媒介渠道提供的信息。

(4)伴随着电子媒介网络技术的革新与当下移动端集成媒体的普及,儿童通过屏幕获得的信息成为其世界观与价值观塑造的主要来源。

但受制于儿童对于复杂文字信息阅读的困难性与阻碍,动态影像尤其是动画成了儿童了解和认识世界最简单直接的符号载体——“儿童倾向于先用图像进行思考”。

(5)但随着市场产业化对儿童动画影视领域的渗透与改造,即便基于“儿童本位”创作的动画影视作品,仍需面向真正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进行营销,以实现市场经济效益目标。

(6)于是,伴随着针对经济主导群体——成人的营销,儿童对于该动画影视的第一印象便来源于营销所塑造的感知。

如2022年上映的院线动画电影《新神榜:杨戬》,其在短视频平台抖音上打造了同人物但不同主题的系列小剧场,其中点赞数最高的两条短视频主题分别为“理想男友”“好身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文学评论类主观题最新名校模考试题练习(共六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文学评论类主观题最新名校模考试题练习(共六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文学评论类古代诗歌主观题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01【安徽省皖南八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桥仙·华灯纵博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

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①蘋洲烟雨。

镜湖②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

[注]①占断:完全占有。

②镜湖: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角。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灯纵博”三句,词人以倒叙之笔,回忆自己从前在军中的畅快生活。

B.“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的渔翁生活是词人所追求的。

C.“轻舟八尺”三句,写词人尽享烟雨空灵的风光,情景交融,心境旷远。

D.“镜湖元自属闲人”句,引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风月本就应属闲人。

16.明代杨慎《词品》评价此词“英气可掬”,有人认为词中除英气外还有不平之气。

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不平之气”。

02【豫东名校2023-2024学年度高三上学期10月份月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观涛朱庆馀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

鲜飙①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

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

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

【注】①鲜飙:少见的狂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落霜飞”“丹叶黄花”以及“晴雪”,点明观涛正是秋末初冬时节。

B.“鱼龙气”“雷鼓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涨潮时的磅礴气势。

C.“川渐满”写出潮势之大,“浪难平”则突出浪潮之多,一浪接着一浪。

D.尾联诗人的视角由观涛转向城郭,目之所及,秋意无限,生出无限遐思。

16.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后集》云:“朱庆馀诗,清丽浅切,而巧思动人,字意清远。

”请结合刘克庄的评价赏析这首诗。

03【湖北省宜荆荆随高三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堂成①杜甫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最近译林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英国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的《明亮的泥土:颜料发明史》。

作为一个科学家,鲍尔书中的视角显然更专注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颜色是艺术家的一门通用语言,它甚至和音乐一样,会通过我们的感官深入我们的精神世界。

受到不同文明的历史传统、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世界丰富性的影响,某种颜色从被认知被命名的那一刻起,就天然地带上了我们今天难以琢磨的经验、信仰等元素。

不过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从书中找寻中西方最早对于“颜料合成”的相同实践。

艺术家和我们的不同在于他需要两套颜色体系,要将眼中所看到的色彩世界通过调色板再现于画板画布之上,因而艺术史的长河无法脱离颜料的发明史。

颜料并非我们常以为的天然存在或调色板上的简单混合物。

人类最初使用的颜色,大都是以天然矿物为主。

比如云母、红朱砂、黑石墨、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绿,等等。

这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很容易从自然界取得,不需经过复杂的处理就可使用。

在一些几万年前的洞穴遗址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斑斓的岩画,那时的人们就已经知道从很远的地方将矿物运来,将之粉碎、研磨然后用黏合剂搅拌后进行涂色,磨得越细,颜料的附着力、覆盖力、着色力就越好,穿越了时间的长河依然保存着当时的色泽。

朱砂被称为红色之王,其天然形式,比如矿物辰砂,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颜料。

中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两河流域和埃及并不知朱砂,绘画中作为红色颜料的是氧化铁,主要来自赤铁矿。

到了中世纪,朱砂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之王,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是无处不在,成为艺术的主要色调。

非天然颜料在古代并不多见,特别是蓝紫色,堪称稀罕。

迄今为止只有埃及蓝、中国紫和玛雅蓝被确认为是出现于工业社会以前的三种人造蓝紫色。

埃及蓝,著名的古埃及玻璃料或陶釉,后来发展为颜料,用于绘制古埃及壁画。

在中国,蓝色的矿物颜料主要来自石青。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细读”是被普遍使用的批评方法。

往久远了追溯,中国古代的诗文评话语系统大都可以算作“文本细读”。

从批评模式上看,这些批评实践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本聚焦点,但都可以统称为“文本批评”。

王先需、胡亚敏主编的《文学批评导引》中写道:“‘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

”受这一批评范式的影响,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一次大的转型:在此之前,文学批评主要奉行的是社会历史批评,批评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作品蕴藏的现实意义。

后来,批评家越来越关注文本内部研究。

作品被看作独立存在的世界。

对文本全部内容的阅读、阐释、评判,才是批评的首要职责。

这一转型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本批评”模式及其所采用的细读法经常遭受的质疑是:割裂文本与外部的联系是不合理的。

美国文论家韦勒克作为英美新批评的后期代表人物,对此亦有反思。

他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写道:“我曾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的’研究,将对作品同作者思想、社会等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称为‘外部的’研究。

但是,这种区分并不意味着应忽略甚至是蔑视渊源关系的研究,也并不是说内在的研究不过是形式主义或不相干的唯美主义。

”这就是说,韦勒克把文学研究与批评分成“内部的”研究与“外部的”研究两种形态,而二者又是潜在地、深刻地联系着的,内部研究要顾及外部关系,外部研究要隐含内在的文本。

文学文本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心理下创造出来的,必然带上写作者的主体性特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有着或隐或现的联系。

尽管“文如其人”未必是绝对真理,也常常有“文”与“人”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时候,但“以文证人”或“以人证文”,依然是有效的文学研究路径。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古体诗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古体诗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庭中有奇树①《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①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滋,当“繁”解释。

①荣:犹“花”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庭中奇树,叶绿花发,让人联想到时节的更替,别离的痛苦;同时奇树的欣欣向荣也与孤居无依的守望者的凄凉孤独形成对照。

B.三、四句是说女主人公在不经意间受到了绿叶繁花的逗引,不禁吃惊日子过得飞快,于是想到折花送给远游的丈夫。

C.五、六句是写“奇树”的花朵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芬芳,无奈“路远莫致之”,相隔的路途太遥远,根本不可能送到丈夫的手里。

折花寄相思的愿望不能实现,着实令人惋惜。

D.在五、六句的基础之上,七、八句转入了对失望心态的描写,“此物何足贵”一语中有对所思念的人离家太久的自我安慰。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明月皎夜光①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②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③。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注】①此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题目为后人添加。

此诗为诗人游宦京华,久寓客中所作。

②玄鸟:本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出自《山海经》。

诗中的“玄鸟”指燕子。

③翮:本义为羽毛中间的硬管,这里指鸟的翅膀。

据说善飞的鸟有六根健劲的羽茎,故曰“六翮”。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从视、听两个角度描写了幽静的环境,在皎洁的月光下,蟋蟀在吟唱。

B.“玄鸟逝安适”是诗人在月下发出的怅然问叹:这些燕子又将飞往哪里去呢?C.“牵牛”即牵牛星,“牵牛不负轭”借牛郎织女故事表达诗人对“同门”的思念。

D.本诗从秋夜之景入笔,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由景生情,前后呼应,转换自然。

2024届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2024年江苏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归道中(其二)赵嘏未明唤僮仆,江上忆残春。

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

星星一镜发,草草百年身。

此日念前事,沧洲[注]情更亲。

[注]沧洲:滨水之地,常指隐士居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色未明诗人就迫切地唤醒僮仆踏上“东归”之路,这与陶潜《归去来兮辞》中“恨晨光之熹微”所表达的情感类似。

B.残春风雨之夜,落花纷纷;天地山河之间,驱马奔走。

颔联虚实相生,在时空转换中呈现的画面充满象征意味。

C.诗人揽镜自照,满头华发,不禁生出岁月蹉跎之感。

“星星”“草草”叠词的选用,不仅形象可感而且曲婉深挚。

D.尾联诗人回想起从前官场的旧事,更觉得亲情之可贵,从而点明“东归”之旨,回归沧洲追寻内心真实情感的呼唤。

16.诗人将自己对自然与生命、自我与世俗的思考诉诸笔墨,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案】15.D16.①残春之夜,风雨落花,写出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美好生命的短暂易逝(或隐喻自身满腹才华却屡遭世俗的摧折)。

②驱马山川,则写出广阔的自然天地之中自我生命的渺小、孤独与不断劳碌奔走的艰辛与无奈。

③回望往事,汲汲功名却仍落魄潦草一生,因此诗人以“沧洲情更亲”表达自己遵循内心归隐山水之志,而摒弃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追求。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诗人回想起从前官场的旧事,更觉得亲情之可贵”错。

尾联写诗人忆残春想平生之后的感悟:诗人回想平生,只觉劳生扰扰身心俱疲,到头来只落得两手空空满怀悲叹,反倒觉得沧洲更为亲切。

尾联无觉得亲情之可贵的意味。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江上忆残春”,写诗人在江面上行进时的心理活动,诗人不由地回想起这一路走过的残春。

“风雨落花夜,山川驱马人”,残春之夜,风雨落花,看似客观而随意的意象排列,却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残春之夜的凄冷、险恶与诗人在此背景下跋山涉水的艰难与孤苦。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三语文注意:本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调研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情感腹语”:为什么自己杯里的咖啡更香浓?①为什么人们会对与自己相关的产品产生不同的反应呢?也许,这与“自我优先效应”有关。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最近发现,不具有实质含义的任意视觉符号刺激(如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一旦与我们自身联系在一起,就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②在一项典型研究中,研究人员设置了两个任意刺激,一个与自我有关,而另一个则与朋友或其他人有关。

研究人员要求坐在实验室里的参与者在看到与自己有关的刺激时尽快按下一个按钮(可能是蓝色三角形),在看到与别人相关的刺激时(可能是黄色正方形或红色圆形),就按下另一个按钮。

许多此类研究的结果表明,与自我相关的对象会很快被优先化:即比起那些与他人相关的刺激,你会更早看到它们并更快做出反应。

换句话说,它们变得更加突出,因为它们与你相关,或者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你。

③我怀疑,当消费者看到写有他们名字的一次性咖啡杯或可乐瓶时,类似的现象也很有可能发生。

出于同样的原因,寿星大概也会觉得端上桌的生日蛋糕味道更好。

④你会特别钟爱哪个杯子吗?我最喜欢的是一只一侧画着卡通猪、一侧画着小鸡的橙色杯子,每天早上我都会用它来给自己做一杯卡布奇诺。

如果我发现它还躺在洗碗机里,就会很生气。

当然,无论用什么杯子喝咖啡,咖啡都是一样的。

但不知何故,用我最钟爱的杯子喝咖啡的体验让我感觉不一样,连带着这杯咖啡的味道都不同了。

⑤在某种程度上,“自我优先效应”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用你最喜欢的杯子喝饮料时味道总是更好。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感觉移情”,有时也被称为“情感腹语”,这一概念是半个多世纪前由北美传奇商人路易斯·切斯金首次提出的。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语文

2024届高三第二次学情检测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诛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

《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

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江苏省南京市九中、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张舜民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醉袖”运用借代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美。

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

16.请简要概括本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江苏省盐城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征军行遇风崔融北风卷尘沙,左右不相识。

飒飒吹万里,昏昏同一色。

马烦莫敢进,人急未遑食。

草木春更悲,天景昼相匿。

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

览史怀浸骄,读诗叹孔棘①。

及兹戎旅地,忝从书记职。

兵气腾北荒,军声振西极。

坐觉威灵②远,行看氛祲⑤息。

愚臣何以报,倚马申④微力。

【注】①孔棘:指军情很紧急。

②威灵:声威,指声势强大。

③氛祲:妖气,代指敌军气焰。

④申:贡献。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前四句气象雄浑,苍茫悲壮,写出了风沙之大,突出了行军之艰难,颇有开盛唐之音的气势。

B第五、六句对仗工整,承上续写急行军,表边了将士们以国家利益为重,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精神。

C.“天景昼相匿”用天光昏暗写出天气恶劣,“景”同“影”,“匿”意为“暗”,侧面表现将士的英勇无畏。

D.整首诗气势宏大,立意高远,边塞风光苍茫辽阔,对景物的描写真实而细腻,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山林休日田家卢照邻归休乘暇日,饁稼①返秋场。

径草疏王彗②,岩枝落帝桑。

耕田虞讼③寝,凿井汉机忘④。

戎葵朝委露,齐枣夜含霜。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

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

【注】①饁稼:为耕作者送饭。

②王彗:植物名。

③虞讼:指发生在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田事件。

④子贡路遇一老丈挖地道入井,抱瓮打水浇田,子贡劝他使用桔槔以提效。

老丈认为使用机械,必定使人行事图巧,故而不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开篇即照应标题,写诗人乘着闲暇去田家休假,给耕作者送饭的事情。

B.诗歌三、四句写路上草已稀疏,山间树叶飘落的景象,紧扣上句的“秋”字。

C.诗歌九、十句从视觉、嗅觉角度写田家的自然风光,充满清幽芳洁之美。

D.全诗选取山林田家的典型意象,用朴素无华的语言,营造出活泼灵动的意境。

16.同是描写田家生活,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相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6分)江苏省淮安市六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慈恩绝顶有感为学平生不究源,未妨绝顶上慈恩。

塔高俯视群山小,江阔能容巨浪喧。

人每中登难脚力,谁于高处领天根【注】。

须信平生为基址,基址牢时德业尊。

【注】天根:星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诗歌首联从"为学"话题入手,并交代登慈恩绝顶一事,呼应题目。

B.颔联以比喻说理,表达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对学习的思考与感悟。

C.颈联写登山中途脚力难以为继,在对谁能登顶的疑问中流露出沮丧之情。

D.诗歌起笔于登临,但落笔在对做学问的感慨,议论诚挚中肯,语言晓畅。

16.杜甫登泰山而生济天下之雄心壮志,本诗作者登慈恩绝顶后领悟到"为学"的哪些心得?请简要概括。

(6分)江苏省镇江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还京乐周邦彦禁烟①近,触处浮香秀色相料理②。

正泥花时候,奈何客里,光阴虚费。

望箭波无际。

迎风漾日黄云委。

任去远,中有万点相思清泪。

到长淮底。

过当时楼下,殷勤为说,春来羁旅况味③。

堪嗟误约乖期,向天涯、自看桃李。

想而今,应恨墨盈笺,愁妆照水。

怎得青鸾④翼,飞归教见憔悴。

【注】①禁烟:也叫禁火,指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或二日。

②料理:逗引。

③况味:境况和情味。

④青鸾:即青鸟,传说中的神鸟,是西王母的信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花烂漫时,作者正客行在外,无暇欣赏春光,如今花落成泥,让作者顿感虚度了光阴。

B.感叹违期失约,自己远在天涯,只能独对桃李芬芳;桃李烂漫,越发衬得自己孤独。

C.此词情感充沛,时而激情如潮,时而悲徊如波,把春日羁旅怀人的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D.此词写情挥洒自如,既刻画自己又勾勒对方,且一再勾连双方,结构谨严,浑化无迹。

16.本词结句“怎得青鸾翼,飞归教见憔悴”为众评论家所称颂请赏析其妙处。

(6分)江苏省如皋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五首(其一)》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指竹叶青酒。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以“重阳”二字引起“饮酒”“登高”的传统习俗,照应诗题中的“九日”。

B. 诗人虽登台却不能饮酒,连菊花也不开放,这让诗人倍感失落和无奈C. 颈联虚实相生、视听结合,“日落玄猿”和“霜前白雁”牵动着诗人愁绪。

D. 该诗全篇皆为对句,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

16. 本诗和《登高》同为唐大历二年杜甫客寓夔州之作,《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在本诗尾联中也有体现,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江苏省南京市九中、十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①张舜民木叶下君山。

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

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释】①元丰六年(1083),诗人获罪贬往郴州,途经岳阳楼,登楼而作本词。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3分)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濛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诗人因遭贬来到此地,又将离此南行,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

C.“醉袖”运用借代修辞,以衣饰代人,不言醉脸、醉眼,而言醉袖,富有想象美。

D.词的上阕写楼内宴饮,下阕写楼外远望,词人因醉酒而吐露真情,结构安排自然。

16.请简要概括本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两首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解答】(1)B.“内心十分苦闷,听曲自斟全无半点笑容”错误,“十分”二字,写的是歌妓给诗人斟满酒;“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的是歌妓的情态。

故选:B。

(2)相同点:张诗“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是酒后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再次来到楼前,他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眺,只见淡远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飘动。

作者的思绪随着这飘动的白云不由猛然惊起:“何人此路得生还?”古时岭南一带素称蛮荒绝域,成了历代贬官的流放之地。

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负载着遭贬的无尽悲哀与痛楚。

杜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联想到自己的流离之身、老病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报国无门的哀伤。

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张词末两句“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写因回首夕阳而念及家国,有对君王的期待等思君恋国,又有对自身遭贬的怨愤及内心的迷茫;杜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句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年老多病、漂泊异地孤独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的关切与不安。

答案:(1)B(2)相同点:两首诗词都表现了诗人流落江湖、仕途失意、报国(忠君)无门的苦闷。

不同点:①张词写出了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对前途的迷茫。

②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感伤,也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译文: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

歌女斟满一杯酒,敛起笑容,要唱一首送别歌。

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去的客人,请不要唱这曲令人悲伤的《阳关》。

酒醉后,手扶楼上的栏杆举目远望,天空清远,白云悠然。

被贬的南行囚客有几人能从这条路上生还呢?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京都长安。

赏析:此词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

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

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

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

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

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

“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

“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

“敛芳颜”,即敛眉、敛容。

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

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

《阳关曲》本是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入乐府时名《渭城曲》,又名《阳关曲》,送别时歌唱。

其辞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所写情景,与此刻岳阳楼上的饯别有某些相似之处。

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此时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