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和日语外来语的差异比较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

(2) 副词+动词
例:互惠、独占、交流、高压、特许、否定、肯定、表决、欢送、仲裁、妄想、见习、假释、假死、假设
[二]同义词复例:
解放、供给、说明、方法、共同、主义、阶级、公开、共和、希望、法律、活动、命令、知识、综合、说教、教授、解剖、斗争
[三]动词+宾语
例:断交、脱党、动员、失踪、投票、休战、作战、投资、投机、抗议、规范、动议、处刑
一、唐代的日本学中国与近代的中国学日本
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史上,有着许多有趣味也有意味的事。从大的方面说,有两个时期的情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在中国唐代,一是在近代。
在唐代,是日本贪婪地向中国学习,甚至是在与中国文化接触后,大和民族才首次与文字遭遇,从此才学会了书写。日语的“假名”(字母)不过是汉字的变体。
哲学、心理学、论理学、民族学、经济学、财政学、物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病理学、下水工学、土木工学、河川工学、电气通信学、建筑学、机械学、簿记、冶金、园艺、和声学、工艺美术
[结尾词]
(1) 化:一元化、多元化、一般化、自动化、现代化等 (2) 式:流动式、简易式、方程式、日本式、新式等
吾闻学术之事,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自奋耳目心思之力,以得之于两间之见象者,上之上者也。其次则乞灵于简策之所流传,师友之所授业。然是二者,必资之其本用之文字无疑也。最下乃求之翻译,其隔尘弥多,其去真滋远。今夫科学术艺,吾国之所尝译者,至寥寥已。即日本之所勤苦而仅得者,亦非其所故有,此不必为吾邻讳也。彼之去故就新,为时仅三十年耳。今求泰西二三千年孳乳演迤之学术,于三十年勤苦仅得之日本,虽其盛有译著,其名义可决其未安也,其考订可卜其未密也。乃徒以近我之故,沛然率天下学者群而趋之,世有无志而不好学如此者乎?侏儒问径天高于修人,以其愈己而遂信之。分之所为,何以异此。
汉语和日语外来语的差异比较研究

汉语和日语外来语的差异比较研究作者:李秀萍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2014年第08期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特别对引用外来语作了明确的规定,引起了学术界广泛重视,本文分析了日语外来语在汉语中的比例、构成的差异、词性的比较、意思用法、词形的变化等方面的异同,为日语和汉语学习者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推动日语外来语对汉语影响的研究。
汉语日语外来语差异一、词语构成的差异汉语中吸收的日语外来语大多数是日语中的“漢語”,而日语中的和制汉字、片假名等在外形和词语构成方面跟汉语存在很大的不同。
朱(1999)的研究资料对日语中“ニ字和制汉语”(529语)的词语构成进行过调查,并将结果与呉?筒井(2003年)汉语中日语外来语的词语构成进行比较,并对中日语法的构成加以分析,比较得出的统计结果是:朱(1999)的日语词语排前5位分别为:第1位是“名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27%;第2位是“形容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19.8%;第3位是“动词+动词”的修饰关系,占15.3%;第4位是“动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14.9%;第5位是“动词+动词”的并列关系,占9.1%。
呉筒井(2003年)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二字熟語”的研究结果为:第1位是“名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28.8%;第2位是“动词+名词”的补足关系,占19.5%;第3位是“动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13.0%;第4位是“动词+动词”的并列关系,占10.8%;第5位是“形容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8.7%。
从调查结果中可见,两者虽然顺序不同,但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在比较的结果中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除了中日两国词语构成结构最多的是“名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外,一是“动词+名词”的补足关系和“动词+动词”的修饰关系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因为日语中的修饰关系所占的比例较高,因此与传统的汉语词语构成相比,汉语中吸收日语外来语的修饰关系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多。
从汉日对比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的开题报告

从汉日对比的角度看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汉语外来词是指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与外界接触所产生的相互交流而逐渐被汉语所吸收并形成了一部分词汇。
外来词是推动语言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来词汇也在不断地增多,对汉语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日两国文化交流频繁,因此汉语中也出现了许多日语外来词。
然而,汉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不同,导致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与日语外来词并不完全相同。
因此,本文将从汉日对比的角度来研究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旨在探究汉语外来词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研究目的1.探究汉语外来词与日语外来词的异同点。
2.研究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包括汉语外来词的来源、数量、使用范围及特点等。
3.分析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对语言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通过文献阅读、大量实例的收集和对比分析等方式,深入研究汉语和日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汉语外来词方面。
论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展示研究结果:1. 汉日外来词从来源、数量、使用范围及特点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2. 剖析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规律,探讨其发展趋势。
3. 分析汉语外来词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汉语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四、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并从汉日对比的角度来研究它们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影响。
预期成果如下:1. 准确对汉日两语言外来词的不同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
2. 揭示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及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3. 对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趋势进行探究与预判,以及指出汉语外来词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五、论文结构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
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部分:汉日外来词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汉日两种语言外来词来自哪些语言、数量、使用方式和特点的对比分析,揭示两者的不同点和相似点。
第三部分:汉语外来词的发展规律。
现代汉语和日语外来语的对比研究

现代汉语和日语外来语的对比研究
李雯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9)011
【摘要】近现代以来,外来语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汉语和日语中都有大量的外来语,虽然同属于汉字文化圈,但是二者在外来语问题上却存在很大差异.总结中日两种语言外来语的吸收方式,找出二者的差异并探索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日语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利于日语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
【总页数】2页(P136-137)
【作者】李雯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3.3
【相关文献】
1.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J], 陈莉莉;
2.现代汉语常用动词释义对比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重编國語辭典修訂本》为例 [J], 刘珺;徐德宽;马梦佳;陈淑梅
3.海峡两岸语文词典"亲属称谓"类词语对比研究
——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与《新编国语日报辞典》的比较 [J], 冯海霞4.《现代汉语词典》与《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名词释义配例的对比研究 [J], 林慕
飞;王子义
5.现代汉语因果句式与致使句式逻辑及语义关系对比研究 [J], 吕明臣;丁新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汉日外来语构成形式的比较研究

一
关 于 汉 日 外 来 语 构 成 形 式 的 比 较 研 究
齐 平
( 湖 北 第 二 师 范学 院 外 国 语 学 院 , 湖 北 武汉 4 3 0 2 0 5 )
பைடு நூலகம்
了上 文 所 说 的 日语 借 词 。 日语 中 的外 来语 基 本 都 是 音 译 成 片 假名 . 主要音译 欧美语言 , 也 包 括 少 量 音 译 自汉 语 、 朝 鲜 语 等
外 来 语 。如 “ 口 一 ( 天鹅绒 , 葡v e l u d o ) 、 丁, L , 了一 , L , ( 酒精 , 荷a l c o h o 1 ) 、 , 力 、 /灭( 长假 , 法v a c a n c e s ) 、 于 干一 , 、 /( ’ 炒饭 , 汉炒饭 ) ” 等。 虽 然 日语 翻译 外 来 语 的形 式 没 有 汉 语 多 样 , 但 有 种 形 式 是 日语 独 有 的 特 点 , 这就是“ 和制 外 来 语 ” 。 和制 外 来 语是指 1 3本 人 用 外 语 的 构 成 要 素 创 造 的 , 意义 、 形式、 构 成 方 式与原语 不 同的外来语 。如将英语 r t厶 J 和葡 萄牙语 r , /J 、 结合成r 厶, ’ /J ( 果 酱 面包 ) , 将德 语r 于 一7 j 和 英 语 『 、 /、 / J 结合成 r 于 一7 、 /、 / l ( 主题 曲 ) 等, 这 些 就 是 和 制 外 来 语 。 还 有 不 按 照 原 语 单 词 词 意拼 凑 的 , 如“ 才一 , 夕 ( mo t o r b i k e ) 、 / 、 七、 /灭 ( g o o d s e n s e ) ” 等。 和 制 外 来语 很 多 , 以
现代汉语和现代日语里的外来语的比较

合 ,也 有 很 多 英 语 本 身 难 理 解 .用 片 假 名 书写 的 外 来语 就 更
难。 总而言之, 现 代 汉语 里 的外 来 语 , 从 汉 字 就 能读 取 意 思 , 但 是, 现代 日语 里 的外 来 语 全 部是 音译 来 的 词 语 , 都 用 片假 名表 记, 所 以 从 文 字上 读 取 不 了词 语 的 意 思 。
4 . 现 代 汉 语 和 现 代 日语 里 的 外 来语 的词 类 种 类 的 比较
现代 汉 语 里 的 外来 语 基 本上 被 作 为 名 词 使 用 。 例 如 : “ 打 火机 , 电视 , 机器人 , 资本主义” 等词 , 像“ 浪漫 , 摩登 ” 这 些 词 语 作 为形 容 词 来 用 的外 来 语 的 数 量是 非 常 少 的 , 而 作 为 动词 使 用 的外 来 语 是 没有 的 。与 此 相 对 。 现 代 日语 里 作 为 名词 使 用 的外
6 . 结 语
译外语 , 全 部 用 片假 名 表 记外 来 语 。严 格地 说 , 现 代 日语 里 的 “ 汉语 ” 是 外 来 语 的 一 部 分 。 日语 里 的 “ 汉语 ” 是 从 古 代 汉 语 借 来的音译借用语 , 已经 完 全 融 入 1 3 语 中。因此 , 为 了和 现 代 日 语 里 从 欧 美 吸 收 来 的 外 来 语 相 区别 ,命 名 了一 个 特 别 的不 一
—置 篓 : 一
现 代 汉 语 和 现 代 日语 里 的 外 来 语 的 比 较
张 亚 文
( 西 安 外 事 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陕西 西 安
摘 要 :日语 是 以 古 代 中国 的 文 字 为基 础 而形 成 的 语 言 . 可 以说 汉语 和 日语 最 显 著 的共 同点 是 双 方都 使 用 汉 字 。但 是 . 从 另一 个 角度 看 , 日语 作 为 独 立 的 语 言 , 和 汉 语 相 比 有 很 多不 同的地 方 。现代 汉语 和现 代 日语 里都 有外 来语 , 本 文对现 代 汉语 和现 代 日语 里 的外 来语 的特 点进行 考 察 , 并 比较 分析 关键词 : 外 来语 表 记 方 式 音 译 意译 1 . 外 来 语 的定 义 外 来语 就是 从 外 国或 其 他 民 族 吸 收 来 的 语 言 。外 来 语 有 时 被称 为 “ 借用语” , 汉语 里有 时还 被 称 为 “ 外来 词 ” 。 2 . 现 代 汉 语 和 现 代 日语 里 外 来语 的表 记 方 式 和 借 用 方 式 2 . 1 现 代 汉 语 里 的 外 来语 的表 记 方式 现 代 汉 语 里 的外 来 语 是把 外 来 语 翻译 成 汉语 。用 汉 字 来 表 记。 翻 译 的 方 法有 两种 , 一 种 是音 译 法 , 另 一 种 是意 译 法 。 基 于这 两 种 方 法 , 可 以做 如下 分 类 : 2 . 1 . 1 音 译 式
对日语外来语与汉语外来词的一点认识

科教 文 化 l1 I
李 巍
对 日语 外 来语 与汉语 外 来词 的一点认识
( 海 电力 学 院外 语 系, 海 0 0 ) 上 上 000
摘 要: 日语和汉语 中都存在着引 自于外族语 词的词 汇, 日语 中的“ 外来捂 ” 多为音译 , 而汉语 中的“ 来词” 外 多为意译。本文就 日汉语在外来语 词 的 定 义和 与 词 源词 的偏 差 以及 构 词 等 方 面进 行 分析 , 步地 探 讨 了 日汉语 外 来 语 词 的 差异 。 初 关键词 : 外来语; 外来词; 音译; 意译; 差 偏 在现代 1语和汉语 体 系中 ,存在 着相 当 3 灭( 妊婶服 )等等。然而 , ” 随着时代 的发展 , 用 , 将 较 长 的词 源 词切 短 。 如 果 词 源 词 是 独 会 数量 的外来语词 。 按照 日 国语学大辞典》 本《 的 所谓的 “ ” 新 意也 逐渐转 “ : 旧” 随着使用 的习惯 立词 , 一般是将其后部分切 掉 , : 二 ( 如 ‘ 一 定义 , 外来语 就是将 他国的语言体 系资料借人 化 , 即使是外来 语 , 生活化也越来 越强 , 委 三 / ) , 尹 才 ( 一 其 “ /j、 ” “ 于 j 一 一 )等 。 ” 本 国的语 言体 系中 , 得到礼会广 泛认 可 的语 婉 ” 并 效果也将不复存 在。但 这都 不能否定 在这 当其是复 合词时 , 则将前部分 的词头加上后部 言 。 日语 当 中 , 谓 的 ‘ ” 然 也符 合 上 述 些外 来语引入 日语 当初所发挥 的类似作用 。 在 所 镆 虽 除 分 的 词 头 构 成 , : 一 二 ( 一 ) 如 “ / 灭 ( / f 定义 , 但一般不被认为是外来 语。 不仅 如此 , 像 此 之外 , 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 的作 用就是便 于 年 )等 。改造后 的外来语多为 四音节 以下词 。 ” 这可以说是 现代 1语利用音译 的 3 “ 涅粲” 这种 明显音译 自古 印度 语的词 , 由于是 外 语的学习。 1 . 4词源词形基本保留 , 但词义发生偏差。 作为佛教用语与汉字一起传 到 日本的 , 而被认 方式 引入外来语 的特殊产物 。 日语在外族语词 如 : 一 / 工 一’在 日语 中表示 收费高速公 “ r 为是 “ 漠捂” 相 似的 , 。 如来 自于阿依努 语的“ 寸 的引入 上 ,经历 了一个从意译到音译 的过程 , 路 , 作为 词源 词 的 “ih a ” 的是交 通干 而 hg w y 指 ( )等 , 魅 ” 或来 自于朝 鲜语 的“ /( 噌 ) 而且其 发展呈现着明显 的原音主义趋 势 , 三、 味 ” 即尽 线 。 力 、二 、少 ” 日 中是指 考试 中的作弊 “ / / 在 语 而词源 词的 “u n g 是 奸诈 , 猾的意 cni ” n 狡 等词 , 因为是在很古老 的时代就 已经进 入并 可 能忠实 于词源词发音 。然而 , 也 由于 日 的音 行 为 , 语 融人 了 日语 中, 一般也不被 看作 外来 语 , 些 节结 构不同于英 语 , 这 这使得 日 语外来语很 难完 思 。再如 “ / 三一 、 ” 日语 中多用于“ od / 在 a go 大概只能用语感来解释 了。另外 , 自于英语 全复 制 词源词 发音 , 灭 来 如“ / 夕(tk ) , sa n f ” 了 灭 r s ie ” es o 。“ , r o r 夕 ” 虽然在英语 中 如 “oit” 一般 译 为“ sc y , e 社会 ” 则 只 被看 作 是 “ , 才(a i) 等。 rdo ” 另外 , 由于有 “ 也 和裂 外来 也 在使用 , 用于 “ 要” 但 摘 之意 时 , 英语更 常用 翻译 词 , 再如 “ hr ae” w i p pr 译为 “ e 白害 ” 一 般 藉” , 的存在 , 使得 “ 外语 的学 习” 这一 日的实现 rsme 等 。人们都认为 , eu ” 如果懂英语 , 会有助 认 为是“ 形式借用” 方式 的翻译 词 , 而这类 翻 泽 有 了一定 的障碍。 于学 习 日语的外来语 。的确 , 日语外来 语很大 “ 和裂外 来捂 ” ,它在 日语 的外 来语 中 占 部 分都是来 自于英 语 , 原音主义使得外来语 词或形式借用词都不被看为是外来语 。 即只有 对词源词 的音和形 都有某 种程度 的 忠实才 会 有着重要 的地位 ,有着 一些明显的构词特 点 。 的发音 更接近于词源词 。但 是 , 日语外来语不 被认为是外来语 。 广义 的“ 和裂外来藉 ” 大致可分为 以下儿种 。 仅 有上述 词形 上的变 化 ,语义上也发生 了变 而 汉语对 待外族 语 词似乎 更 严格 一 些 , 1 词源词墅不存在的复合同。( . 1 狭义的“ 和 化 , 即词源词的语义 与外来 语义 之间发 生 了偏 ) “ /J/ ” 美 语 为 差 。 主要 是因为引入外来语时的种种条件导 , 这 即使如“ 萄” 葡 这样不 仅进入 汉语 时 间已经很 裂外 来 浯 ” 如 : 、 I二 灭 夕 跃, 而且在 日常生活 中经 常使 用 的词 语 , 仍然 gs ttn 。 “ / 一 ” 的 意 思 是 “ i t 致 的。如 : I一, 一 ” a s i ” ao 十 f夕 ng h “ 在英语 中一般是 指刮 被看 作是 “ 外来 词” 1 。{ 文借用外族 语词汇 的方 gme 等 。 石野博史的调查 , 外来语词 源》 胡 刀, 日本开始销售 电刮胡刀 时被引入了 日 a ” 据 在《 在 式大体可 分为音译 或意译 两种 , 一般 意译不作 巾就 约有 15词 ,其 l 约 8 - 4词为独立 本 ,因此这 个词就多被用于表示 电刮 胡刀了。 8 { 】 %+ I 1 为 外来词 看待 , 例如 “ 板 (lcb ad ” 黑 bak or ) 这样 语 , 其余 的约 9 %计 1 1词为复合词 。而这些 这种 意义 上的偏差 , 日本人学 习外 语 , 外 2 7 在 或 是 的将 外族语词逐 个意译 的方 式 ,在汉语 中称 复合词都有较 明显 的词缀 。如 :力一 ” “ 一 国人学 习 日语时难免会造成一些 问题 , 需要 “ , L “ ” ”“ , /一 ” “ y ’“ 'y ” 注意 的。 , 7”, 7 作” 仿译 “ , 词 虽然在语素对应 和次序及 构成方 ,, , 只 夕 式上 保持 了外来 形式 ,一般 也不列 人外 来词 等 。( 石野博史 ,9 3 这些词缀 虽然多数不适 18 ) 1 不 同词源词的组合。如 : ‘ / 三 . 5 “ 口’ 中 , 一点 同于 1语对 待 ” 式借 用 翮“ 这 3 形 的态 合 独立使用 ,但是却不仅能和外来语 组 合, 还 一 、 夕” y 是法 语的“a n + s o ” 英语 的“ ui 构 l m s” c 英语 的“ 々厶 ” 加上 葡萄牙语 的 “ 7 ” / , , 度。 而对于从 日 语引入 的词是否算 是外来词这 可 以同平假名词汇或汉语性词汇 组合。另外 , 成: I _ I 在报纸 中使用 的来 构 成 了 “ t厶, ” 。 等 点上, 通常认 为 , 自E语 的意译 自欧 美语 根 据东L 节子所做 的调查 , 来 1 的不看作外来词 , 而音译 自欧美语 的认 为是外 自于英语 的 2 0 0 0例外来语 中,狭 义的和制英 16日语 与外来 语的混合。如 :使用 者寸 . “ 语 仅有 1%, 日英混合 语却近 4 %, 0 而 0 即现在 ” 。 等 来词 。 以下将通过 对 日、汉语 外来语 词 的作用 所使 用外 来语的近半数 , 都是 以某 种 1语造词 3 17词性 的变化 。如 : 十 ’ 只” 日 . “ / 在 及其构词方式等特点的分析 , 从一 个层 面上探 方式构成 的。( 石野博史 ,9 3 通过 以上 这些 语 中作 为名词 使用 , 用作动 词使 , 18 ) 要 需要 变成 调查结果来 看 , 日语外来语具有很强 的造 词能 “ 于 、 灭亨 否” 而其词源词 “n one 本 / 。 anu c” 讨 日汉语外来语词 的差异 。 九 身就 是动词 , 名次 形式为“n one et。 其 anu c n” 类 m 1日 语外来语 的作 用及构词特点 E本 明治维新 以后 曾一 度大量 吸收外 来 t 12词源 词形 的一部分脱 落。如 : 灭乇一 似 的词还有 “ / 、( 否)等 。 “ 寸 f 亨 / ” (moe h ee , 于一 ,, 于 乙 7 通 过 以上 的 分 析 可 以 看 到 ,这 种 以 词 源 语, 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科学 技术革新 的 夕 于 一 ” s kd ces )“ 急切 需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 日语吸 收外 ” t l man ) 。 大 多 是 将 词 源 词 的 词 词为素材 , 据 自己的需 要 , (a e n s等 b 根 按照 日语 独 自造 同 族词 语主要 用汉字意译 , 因此利用 汉字标 注外 缀部 分 , “ e ” “ S ,一n ” 如 一d ,一 ” “ ig 等省 略 , 这些 词 词 方 式 制 造 出 的外 来 语 , 汉 语 的 利 用 意 译 方 都更 来语 还是较为普遍 的, : 如 意译 于英语 ”e i ” 缀在 词源词 中是为 了使该词 区别 于其他词 的 式转 写的外族语词一样 ��
中日外来语比较研究

中日外来语比较研究标签:汉语;日语;外来语汉语外来语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个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化的词。
这里的外族语不但指外国语,也指除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
日语外来语广义上包括汉语词,狭义上指公元16世纪以后的室町時代从西方语言中吸收的词汇以及从近代中国传去的词汇。
二、中日外来语的历史比较1. 汉语外来语的发展历程(1)汉—魏晋—隋唐时期。
印度佛教文化传入我国,梵语中许多词随佛经的翻译和传播吸收到汉语中。
如“佛、刹那、如来、昙花”等。
(2)西方天主教传入时期。
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开始在中国传教,后来其他西方国家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翻译了许多天主教著作,也把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中国。
这一时期的外来语一部分是宗教色彩的词汇,如“耶稣、撒旦”等。
另一部分是反映西方科学技术的词汇,如“三角、勾股”等。
还有反映西域物产的词汇,如“苜蓿、葡萄”等。
(3)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历史时期。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受到西方列强侵略。
在此期间,一些西方词汇如“密斯、密斯特”等逐渐进入中国。
但是,近代中国的外来语大部分是通过日本间接导入的。
特别是明治维新后,由于日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技术,经济迅速崛起,中国也有许多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由此从日本反向输入了许多外来词汇,如“政治、经济、文学、物质、信号、有机、政党”等。
据统计,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
(4)改革开放后。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汉语在吸收外来语言上表现更积极,从日本吸收了不少新词,如“人气、看板”等,从欧美吸收了“基因、克隆”等。
2.日语外来语的发展历程(1)上古时代。
上古时代,日本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随着中国文化和文字的导入,日本利用汉字创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中国文化最初通过朝鲜传入日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和日语外来语的差异比较研究
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特别对引用外来语作了明确的规定,引起了学术界广泛重视,本文分析了日语外来语在汉语中的比例、构成的差异、词性的比较、意思用法、词形的变化等方面的异同,为日语和汉语学习者提供参考,以期进一步推动日语外来语对汉语影响的研究。
汉语日语外来语差异
一、词语构成的差异
汉语中吸收的日语外来语大多数是日语中的“漢語”,而日语中的和制汉字、片假名等在外形和词语构成方面跟汉语存在很大的不同。
朱(1999)的研究资料对日语中“ニ字和制汉语”(529语)的词语构成进行过调查,并将结果与呉?筒井(2003年)汉语中日语外来语的词语构成进行比较,并对中日语法的构成加以分析,比较得出的统计结果是:朱(1999)的日语词语排前5位分别为:第1位是“名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27%;第2位是“形容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19.8%;第3位是“动词+动词”的修饰关系,占15.3%;第4位是“动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14.9%;第5位是“动词+动词”的并列关系,占9.1%。
呉筒井(2003年)汉语中日语外来词的“二字熟語”的研究结果为:第1位是“名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28.8%;第2位是“动词+名词”的补足关系,占19.5%;第3位是“动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13.0%;第4位是“动词+动词”的并列关系,占10.8%;第5位是“形容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占8.7%。
从调查结果中可见,两者虽然顺序不同,但内容基本是一致的。
在比较的结果中有一个惊人的发现,除了中日两国词语构成结构最多的是“名词+名词”的修饰关系外,一是“动词+名词”的补足关系和“动词+动词”的修饰关系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因为日语中的修饰关系所占的比例较高,因此与传统的汉语词语构成相比,汉语中吸收日语外来语的修饰关系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多。
二是“动词+名词”的修饰关系的构成所占比例也很高,因为日语的词汇没有动词的限制,可以随便组合,因此许多日语外来语在影响着汉语原有构成形式。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日两国语言的词语构成形式上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但是汉语在吸收外来语的过程中,有些接近汉语词语构成的日语词语被直接吸收进来,而有些词语是经过加工、改造与汉语词语构成相似,意思容易被理解后,才被吸收进来。
汉语与日语在吸收外来语过程中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
二、词性的比较差异
词性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別词、动名词和副词。
日语跟汉语相比,词语构成上存在明显不同的是“形容词+名词”的修饰关系。
形容词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汉语中形容词用在修饰名词或代词的前面,而日语的形容词则用在后面。
例如,名词或代词前可以加「太」、「非常」(接头词)等形容词。
例如「太
死板」、「非常整齐」等。
而日语中,一般来说词语后面可以加「てき」、「しい」(结尾词)等形容词。
例如「美しい」「科学的」等。
另外一个区别就是,汉语的形容词不能单独使用,动名词可以在句子里面单独使用充当名词用等。
汉语跟日语在语法使用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汉语的词性没有统一的划分标准,存在“词性共有”的现象。
例如,“神经衰弱”既是名词又是形容词;“组织”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词,在语法方面也存在“词性共有”的现象,这是因为意思和用法同汉语相似的日语较容易被汉语吸收,但是在具体使用时,相当一部分词语常常是经过改造后才被汉语吸收,已经脱离了原有的日语意思和用法。
例如汉语中一个词语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的情况很多,因此日语中的一些名词进入汉语时就产生了动词的用法。
以“读解”一词为例,在日语中是具有动词特性的名词,在汉语中就变成了动词用法。
下面A、B两种分别是名词和动词的用法:
A、由于编剧对项羽、虞姬、吕雉、范增的不同以往的读解,使这段历史自然地融进了现代。
(《人民日报》2001年12月11日)
B、读解“一滴血”所反馈的信息,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做到有病早医。
(《健康时报》2001年7月9日)
三、词缀与意思用法的差异
1.明显的差异
汉语中新出现了日语中不存在的意思用法,或者日语中原有的最基本的意思用法在汉语中完全失去的情况。
例如:“对象”。
“对象”汉日两国语的词形相同,两者都有“作为行动或思考的目标”的意思,但是词义差别很大。
例如“面向女性出版的杂志”(女性を対象とした雑誌)。
此外汉语还有“恋爱、结婚的对方”的意思。
例如:“她不好好工作,每天只知道跟恋人约会”。
(彼女は仕事をいい加減にして、毎日のようにとデートしている)。
而日语中完全没有这个意思。
2.微妙的差异
汉语和日语的概念基本相同,或者相近,正是由于差异很小,有些词语不管如何区分很容易被忽略。
例如:“进化”。
“进化”从基本意思上来看,汉日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
”但是还是有些细微的差别。
一般来说,汉语“进化”的主语只能是生物。
而日语“進化”的主语不但包括生物,还包括了事物。
例如:“都市が進化するにつれ、高級住宅は多種多様な発展を遂げました”。
(随着城市的发展,高级住宅区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起来了。
)
3.部分的差异
部分的差异包含多种意思:日语有,汉语里没有的意思;汉语有,日语中没有的意思;汉日两语派生出其他的意思等情况。
例如:“活跃”。
“活跃”日汉都有“积极,热烈”的意思。
但是日语的“活躍”还有取得成绩,得到进步的意思。
例如「この会社では女性の活躍が目立っている」(在这个公司里,妇女所取得的成绩引人注目)。
而汉语“活跃”没有日语的这意思,但是有“使活跃的”的意思。
例如“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活跃经济”(私たちの仕事は主として経済を活性化させることです)。
四、词形的差异
语言的借用必然会产生许多词形上的差异。
词形泛指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量词等。
作为书面语言的主要元素之一,词形在汉语和日语中有很大的区别。
在中文里,由于没有人称、时态和语态等因素,词形概念主要用于区分一组异形词中写法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在意义上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词语的使用规范不完善而造成的词形变化。
另外,日语中有部分词语是由古代汉字演变而来的,叫[漢語]。
而古代汉字中,单个汉字即可构成一个词语,因此部分“异体字”和“通假字”现象也可以归结为词形范畴。
通过比较,两国语言中都存在像动词等被活用的语法上的词形变化。
但是日语的「漢語」中没有,因为「漢語」被日语吸收的时候,原则上每个词都被作为名词使用。
但是有时也作为接续词使用。
在词语后面加后缀就可以简单地把名词变为动词、形容词,想变为动词的后面加上「する」、想变为形容词意思的加「な?に」等。
但是词语后加上「しい」变为形容词的用法近代以后几乎没有了。
五、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汉语和日语的外来语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充分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做到运用自如,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朱京偉.「和製漢語」的結構分析和語義分析[A].日本語学習与研究会[C].白帝社,1999.
[2]呉·筒井,呉悦·筒井紀美.中国語新語の中の日本語語彙についての研究
[A].日中言語対照研究会[C].白帝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