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_数据库技术新发展_1_

合集下载

走进现代林业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走进现代林业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

走进现代林业浙江农林大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第一章测试1.现代林业的应用可以使()。

A:森林社会功能的可持续性。

B:森林环境产出的可持续性 C:森林物产的可持续性 D: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答案:ABCD2.“十三五”中国林业发展格局:为()。

A:“五带” B:“三区” C:“一圈” D:“多路”答案:ABC3.毛竹林产业实现“从卖毛竹到卖空气”转变,让产业创新与升级。

()A:错 B:对答案:B4.香榧产业中具有产出周期长、规模小的问题。

()A:对 B:错答案:A5.油茶全身都是宝,从茶油、茶饼,到叶、花、果、茎、根,都可利用。

()A:对 B:错答案:B第二章测试1.种实采集是林业生产之始端,该过程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是:()。

A:贮存方式 B:方式选择 C:采收容器 D:时间确定答案:BD2.造林方法有()。

A:扦插造林 B:植苗造林 C:播种造林 D:分殖造林答案:BCD3.种子成熟的标志:种胚具有发芽能力。

()A:错 B:对答案:B4.苗圃的建立与经营是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A:对 B:错答案:A5.湿藏法适合安全含水量低的种子。

()A:对 B:错答案:B第三章测试1.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对空间数据进行()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

A:采集 B:存储 C:分析 D:管理答案:ABCD2.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优化调控模型属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模型建立包括()两部分。

A:约束条件 B:数据收集 C:目标函数 D:机器学习答案:AC3.常绿阔叶林模型建立的约束条件包括林木大小多样性、树种多样性约束、森林群落进展演替约束、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约束、空间结构状况不低于伐前水平。

()A:对 B:错答案:A4.较低的年龄隔离度和较高的竞争强度有助于提高毛竹林的生物量。

()A:对 B:错答案:B5.竞争指数是最早采用的与距离有关的林木空间分布格局指数。

()A:错 B:对答案:A第四章测试1.林业测绘技术是研究对林业领域中各种自然和人造物体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及其随时间变化的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的科学技术。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_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_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_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之间的关系是()。

答案:DBS包括DB和DBMS2.不包含在DBMS的主要功能中的是()。

答案:数据库设计与开发3.数据处理发展经过了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阶段和高级数据库系统阶段。

答案:数据库系统4.同一个关系模型的任意两个元组值()。

答案:不能完全相同5.以下关联关系不是实体集间的联系的是()。

答案:多对一联系6.已知一个关系,学生(学号,姓名,系别),若确定学号为主码,则学号不能重复,这一规则属于()。

答案:实体完整性7.有选修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关系R,选修数据库Access的学生关系S。

如果要求既选修了计算机基础又选修了数据库Access的学生,就应当进行()运算。

答案:交8.在关系运算中,()运算得到的新关系中属性个数多于原关系中属性个数。

答案:连接9.以下不属于数据库设计的阶段是()。

答案:数据库开发10.在数据库对象中,作为实际存储数据的最基本的数据源的是()。

答案:表11.下列()是数据库的核心和基础。

答案:数据表12.数据库表中的每一列称为()。

答案:字段13.下列()是用于表示修改表的SQL语句命令动词。

答案:ALTER14.在SQL语句中,用于限制条件的关键字是()。

答案:WHERE15.数据库中的索引一般分为三大类,其中不包括()。

答案:普通索引16.在用SQL语句查询记录时,下列()用于控制不返回重复记录。

答案:DISTINCT17.下列()用于对查询结果记录进行降序排列。

答案:DESC18.如果对存储过程的调用不是批处理的第一条语句,则可以()调用该存储过程。

答案:在存储过程前加EXEC关键字19.执行带参数的存储过程,正确的方法为()。

答案:过程名参数20.触发器被激活后,自动创建()两个临时表。

答案:inserted和deleted21.DBMS通常提供授权功能来控制不同用户访问数据的权限,这主要是为了实现数据库的()。

科技报告

科技报告

第十二章科技报告科技报告又称技术报告或研究报告,它是对一个研究计划或实验的内容、过程、结果等较为祥细的记录。

它可以是科研成果的总结,也可以是科研进展情况的实际记录。

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尖端学科的最新探索往往出现在科技报告中。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科技报告数量迅速增长,每年约达百万件,成为宝贵的科技信息源。

(邓学军)(柯平)第一节.科技报告的类型1.按科技报告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报告和工程技术报告。

2按科技报告的形式可分为,可分为技术报告(Technical Reports,TR)、技术论文(Technical Papers,TP)技术扎记(Technical Notes,TN) 技术备忘录(Technical Memorandum,TM)、通报(Bulletin)技术译文(Technical Translations, TT)等。

3.按报告所反映的研究进展程度可分为:可分为初步报告(Primary Report、进展报告(Progress Report)中间报告(Interim Report)、终结报告(Final Report)4.按报告的流通范围可分为:绝密报告(Top Secret Report )、机密报告(Secret Report)、秘密报告(Confidential Report)、非密限制发行报告(Restricted Report )、非密报告( Unclassified Report)、解密报告(Declassified Report)。

第二节、科技报告的特点与情报价值(胡养儒)科技报告作为科研工作成果的正式报告,或者对研究过程中每个阶段进展情况实际记录等都具有明显的特点。

1.在出版形式上,它是一篇一册的报告,每篇技术报告都是独立的专题文献,独自成册。

有机构名称,有统一编号,出版不定期,篇幅长短各一,多至800页,少至3—5页。

多采用。

2.在内容报道上,内容新颖,有严格陈述形式,题目专深而具体,往往涉及尖端学科的最新研究课题。

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的复习要点

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的复习要点

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的复习要点第一章1、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

2、DB、DBA、DBMS分别表示什么;其中哪个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属于系统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

数据库在建立、使用和维护时由其统一管理、统一控制。

DBMS的职能3、概念模型最常用的是实体—联系方法有哪3种基本图素,实体间的联系可分为什么?例如:课程和学生的对应关系。

4、概念结构设计的主要工具模型是E-R模型,而E-R模型分别用什么图形表示, E-R模型转换成关系模式进行的规范化处理,一般达到3NF即可,那么学生(学号,姓名,课程号,系号,系名,成绩),为消除数据冗余如何分解。

5、数据库模型(结构模型)有哪些?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实体之间关系的结构数据模型是层次模型,数据模型中用二维表结构来存储数据的是关系模型,目前关系模型数据库模型是已逐渐淘汰了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模型上,成为当今最为流行的商用数据库系统。

6、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是哪三个。

7、通常将数据库的设计分为哪4个设计阶段,每个阶段什么设计,成果是什么;8、练习1)、什么是数据库,数据库与DBMS之间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关系模型的外键,它有什么作用?5)、什么是关系模型,有哪些特点?6)、试描述数据库的设计步骤?7)、数据库管理系统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8)、数据库系统(DBS)有哪些组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9)、DBMS的三大语言(DDL、DML、DCL)分别有哪些。

第二章1、SQL 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软件版本,以及支持的操作系统第三章、六章1、SQL server数据库文件中由数据文件和事务日志文件,扩展名是什么,分别存储什么样的内容,一个数据库可以包含多个事务日志文件,但只能包含一个主数据库文件。

2、SQL Server的系统数据库以及每个数据库的功能是什么,例如储存SQL Server 系统的所有临时表、临时存储过程的是哪个,保存系统配置、服务器配置等信息的是哪个。

畅游数据世界——数据库技术轻松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畅游数据世界——数据库技术轻松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绪论单元测试1.本课程不适用于以下哪个大学课程()。

A:数据库应用B:数据库原理与应用C:数据库技术D:高等数学答案:D2.本课程适用于以下哪个专业()。

A:农林牧渔类B:学前教育类C:机械制造类D:计算机类答案:D3.本课程建设主要经历三个阶段,不包括以下哪个阶段()。

A:建设精品共享阶段B:拓宽拓广在线开放阶段C:积蓄积累整合阶段D:申报立项阶段答案:D4.本课程设计了3类教学目标,不包括()。

A:能力目标B:理论目标C:知识目标D:素质目标答案:B5.本课程设计了()基础层次教学项目。

A:9个B:8个C:7个D:10个答案:D第一章测试1.下面列出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中,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的阶段是()。

A:人工管理阶段 IB:II 和 IIIC:数据库阶段D:只有 IE:只有 IIF:文件系统阶段 IIG:I 和 II答案:A2.在修改数据结构时,为保证数据库的数据独立性,只需要修改的是()。

A:模式与外模式B:三级模式之间的两层映射C:模式与内模式D:三级模式答案:B3.()是属于机器世界的模型,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用于DBMS的实现。

A:逻辑模型B:概念模型C:关系模型D:物理模型答案:A4.关系模型是目前最重要的一种逻辑数据模型,它的3个组成要素是()。

A: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域完整性B:外模式、模式、内模式C:数据增加、数据修改、数据查询D:关系数据结构、关系数据操作、关系完整性约束答案:D5.下列关于规范化理论各项中正确的是()。

A:第一范式要求非主键属性完全依赖主键B:对于一个关系模式来说,规范化越深越好C:满足第二范式的关系模式一定满足第一范式D:规范化一般是通过分解各个关系模式实现的,但有时也有合并答案:C第二章测试1.SQL Server数据库是()型数据库。

A:关系B:网状C:概念D:层次答案:A2.()功能是SQL Server 2019所有功能的核心和基础.A:分析服务B:报表服务C:数据库引擎D:集成服务答案:C3.一台计算机可以安装()个SQL Server实例。

七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1.1 计算机的发展史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电子管计算机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再到现在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2 计算机的组成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包括CPU、内存、硬盘等。

介绍计算机的软件组成,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

1.3 计算机的启动与关闭讲解计算机的启动过程,让学生学会正确启动计算机。

讲解计算机的关闭过程,让学生学会正确关闭计算机。

第二章:Windows操作系统2.1 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让学生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桌面、任务栏、开始菜单等界面元素。

让学生学会使用桌面图标、任务栏图标、开始菜单等。

2.2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鼠标、键盘进行操作。

让学生学会打开、关闭、最大化、最小化窗口。

2.3 Windows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让学生学会使用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搜索、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

让学生学会创建、重命名文件夹。

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3.1 Word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Word进行文档的创建、打开、保存、关闭等基本操作。

让学生学会使用Word的输入、编辑、字体设置等功能。

3.2 Word的排版与打印让学生学会使用Word进行段落设置、页面设置、页眉页脚设置等排版操作。

让学生学会打印Word文档的方法。

3.3 Word的表格与图片处理让学生学会在Word中插入、编辑表格。

让学生学会在Word中插入、编辑图片。

第四章:电子表格软件Excel4.1 Excel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学会使用Excel进行工作簿的创建、打开、保存、关闭等基本操作。

让学生学会在Excel中输入、编辑数据,以及使用公式和函数进行计算。

4.2 Excel的单元格格式设置让学生学会设置单元格的字体、颜色、边框等格式。

让学生学会使用条件格式功能。

4.3 Excel的图表与数据处理让学生学会在Excel中创建、编辑图表。

软考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复习资料(完全版)

软考数据库系统工程师复习资料(完全版)

目录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知识 (2)第二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9)第三章操作系统知识 (11)第四章程序设计基础 (17)第五章网络基础知识 (18)第六章多媒体基础知识 (21)第七章数据库技术基础 (25)第八章关系数据库 (31)第九章SQL语言 (36)第十章系统开发与运行 (43)第十一章数据库设计 (49)第十二章数据库运行与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三章网络与数据库. (56)第十四章数据库发展趋势与新技术 (57)第一章计算机系统知识1.计算机软件=程序+数据+相关文档。

2.操作数包含在指令中是立即寻址,操作数的地址包含在指令中是直接寻址。

3.计算机硬件的典型结构:单总线结构、双总线结构、采用通道的大型系统结构。

4.CPU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控制器由程序计数器(PC)、指令寄存器(IR)、指令译码器(ID)、状态条件寄存器、时序产生器和微操作信号发生器组成。

a)PC: pc自动增加一个值,指向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当程序转移时将转移地址送入PC。

b)IR:用于存放当前要执行的指令。

c)ID:对现行的指令进行分析,确定指令类型、指令要完成的操作和寻址方式。

5.指令执行的过程:a)取指令:控制器首先按程序计数器所指出的指令地址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指令。

b)指令译码:将指令的操作码部分送入指令译码器中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指令的功能发出控制命令。

c)按指令操作码执行。

d)形成下一条指令地址。

6.CPU的基本功能:a)程序控制b)操作控制c)时间控制d)数据处理——CPU的根本任务7.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计算机组成的区别:体系结构要解决的问题是计算机系统在总体上、功能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计算机组成要解决的是逻辑上如何具体实现的问题。

8.计算机体系结构分类(指令流、数据流、多倍性):a)Flynn分类:传统的顺序执行的计算机在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条指令(即只有一个控制流)、处理一个数据(即只有一个数据流),因此被称为单指令流单数据流计算机Single InstructionSingle Data即SISD计算机)。

安徽省大数据发展条例

安徽省大数据发展条例

安徽省大数据发展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3.29•【字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四十一号)•【施行日期】2021.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子信息正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四十一号)《安徽省大数据发展条例》已经2021年3月26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3月29日安徽省大数据发展条例(2021年3月26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数据资源第三章开发应用第四章促进措施第五章安全管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发展数字经济,创新社会治理,保障数据安全,建设数字江淮,加快数字化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大数据发展及其相关活动。

本条例所称大数据,是指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是对数量巨大、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第三条大数据发展应当全面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坚持统筹规划、创新引领,数据赋能、繁荣业态,互联互通、共享开放,依法管理、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数据发展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制定促进大数据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大数据发展的重大问题。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数据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统筹推进大数据发展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大数据发展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工业互联网共建共用,推动大数据协同应用,共建高质量数字长三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数据库技术新发展1.试述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过程。

答:(1)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数据库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应该按照数据模型的进展来界定。

按照数据模型的进展,数据库技术可以相应地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2)数据模型的发展经历了格式化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数据模型和网状数据模型)、关系数据模型两个阶段,发展到以面向对象数据模型为代表的非传统数据模型的阶段。

(3)读者可以从每一代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特征、代表性系统、主要成就、优点和不足来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过程。

层次数据库系统和网状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虽然分别为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但实质上层次模型是网状模型的特例。

它们都是格式化模型。

它们从体系结构、数据库语言到数据存储管理均具有共同特征,是第一代数据库系统。

关系数据库系统支持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不仅简单、清晰,而且有关系代数作为语言模型,有关系数据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因此,关系数据库系统具有形式基础好、数据独立性强、数据库语言非过程化等特色,标志着数据库技术发展到了第二代。

第二代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虽然描述了现实世界数据的结构和一些重要的相互联系,但是仍不能捕捉和表达数据对象所具有的丰富而重要的语义,因此尚只能属于语法模型。

第三代的数据库系统将以更加丰富的数据模型和更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为特征,从而满足传统数据库系统难以支持的新的应用要求。

2.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新一代数据库技术的特点是:(1)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技术对数据库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数据库研究人员借鉴和吸收了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技术,提出了面向对象数据模型(简称对象模型)。

该模型克服了传统数据模型的局限性,促进了数据库技术在一个新的技术基础上继续发展。

(2)数据库技术与多学科技术的有机结合计算机领域中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对数据库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传统的数据库技术和其他计算机技术,如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等的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使数据库中新的技术内容层出不穷。

(3)面向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在传统数据库系统基础上,结合各个应用领域的特点,研究适合该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如数据仓库、工程数据库、统计数据库、科学数据库、空间数据库。

地理数据库等,这是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特征。

解析:可以用一个三维空间的视图,比较清晰地从数据模型、其他计算机技术、应用领域3个方面描述新一代数据库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其他计算机技术OO数据模型3.试述第一、二代数据库系统的主要成就。

答:第一代数据库系统指层次和网状数据库系统,其代表是:(l)1969年IBM公司研制的层次模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IMS。

(2)美国数据库系统语言协商会CODASYL下属的数据库任务组DBTG对数据库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讨,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初提出了若干DBTG报告。

DBTG报告确定并建立了数据库系统的许多概念、方法和技术。

DBTG所提议的方法是基于网状结构的。

它是数据库网状模型的典型代表。

在DBTG方法和思想的指引下数据库系统的实现技术不断成熟,开发了许多商品化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它们都是基于网状模型或层次模型的。

可以说,层次数据库是数据库系统的先驱,而网状数据库则是数据库概念、方法、技术的奠基。

它们是数据库技术中研究得最早的两种数据库系统。

支持关系数据模型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是第二代数据库系统。

20世纪70年代是关系数据库理论研究和原型开发的时代,其中以IBM San Jose研究室开发的System R和Berkeley大学研制的INGRES为典型代表。

经过大量的高层次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主要是:(1)奠定了关系模型的理论基础,给出了人们一致接受的关系模型的规范说明。

(2)研究了关系数据语言,有关系代数、关系演算、SQL语言及QBE等。

这些描述性语言一改以往程序设计语言和网状、层次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库语言的风格,以其易学易懂的优点得到了最终用户的喜爱,为20世纪80年代数据库语言标准化打下了基础。

(3)研制了大量的RDBMS的原型,攻克了系统实现中查询优化、并发控制。

故障恢复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不仅大大丰富了DBMS实现技术和数据库理论,更重要的是促进了RDBMS产品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

在计算机领域中把20世纪70年代称为数据库时代。

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新开发的系统均是关系的。

关系数据库系统从实验室走向了社会,数据库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到企业管理、情报检索、辅助决策等各个方面,成为实现和优化信息系统的基础和基本技术。

4.第三代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对第三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特征已有了共识。

(1)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应支持数据管理、对象管理和知识管理除提供传统的数据管理服务外,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将支持更加丰富的对象结构和规则,应该集数据管理、对象管理和知识管理为一体。

由此可以导出,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必须支持OO数据模型。

(2)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必须保持或继承第二代数据库系统的技术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应继承第二代数据库系统已有的技术,如第二代数据库系统的非过程化数据存取方式和数据独立性。

不仅能很好地支持对象管理和规则管理,而且能更好地支持原有的数据管理,支持多数用户需要的即席查询等。

(3)第三代数据库系统必须对其他系统开放数据库系统的开放性表现在:支持数据库语言标准;在网络上支持标准网络协议;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连接性、可扩展性和可互操作性等。

5.试述数据模型在数据库系统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1)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2)数据库的发展集中表现在数据模型的发展。

6.请用实例阐述数据库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技术相结合的成果。

答:数据库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是新一代数据库技术的一个显著特征,涌现出各种新型的数据库系统(如图所示)。

例如:(1)数据库技术与分布处理技术相结合,出现了分布式数据库系统;(2)数据库技术与并行处理技术相结合,出现了并行数据库系统;(3)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出现了知识库系统和主动数据库系统;(4)数据库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出现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5)数据库技术与模糊技术相结合,出现了模糊数据库系统等等。

7.请阐述以下数据库系统的主要概念。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过程: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并行数据库系统、主动数据库系统、多媒体数据库系统、模糊数据库系统。

答:下面仅仅给出有关概念,它们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发展过程请参见《概论》相关内容。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是由一组数据组成的,这组数据分布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计算机上,网络中的每个结点具有独立处理的能力(称为场地自治),可以执行局部应用。

同时,每个结点也能通过网络通信子系统执行全局应用。

参见《概论》12.2.2与14.1.l。

并行数据库系统:并行数据库系统是在并行机上运行的具有并行处理能力的数据库系统。

并行数据库系统是数据库技术与并行计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参见《概论》12.2.2与15.l。

主动数据库系统:主动数据库是相对于传统数据库的被动性而言的。

主动数据库能根据数据库的当前状态,主动适时地做出反应,执行某些操作,向用户提供有关信息。

主动数据库是传统数据库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对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参见《概论》12.2.2。

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可实现对格式化和非格式化的多媒体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查询的数据库系统。

参见《概论》12.2.2。

模糊数据库系统:存储、组织、管理和操作模糊数据的数据库系统。

参见《概论》12.2.2。

8.试述数据仓库的产生背景。

答:(1)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许多部门、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是宝贵的资源。

(2)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可以了解企业运行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的趋势。

(3)数据库系统作为数据管理的先进技术已经成功用于事务处理。

但是它对分析处理的支持一直不能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①分析处理时性能低;②分析的数据对象分散,而且不一致,即缺乏对数据的清洗、集成能力;③事务处理系统不具备动态集成的能力;④系统缺乏对历史数据的有效组织和存储能力,而分析方法必须以大量的历史数据为依托;⑤在事务处理系统中存储的是细节数据,不适合进行分析处理,而事务处理系统又不具备对数据的综合能力。

总之,DSS对数据在空间和时间的广度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事务处理环境难以满足这些要求。

在事务型环境中直接构建分析型应用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数据仓库正是为了构建这种新的分析处理环境而出现的一种数据存储和组织技术。

但是数据仓库的主要驱动力并不是过去的缺点,而是市场商业经营行为的改变,市场竞争要求捕获和分析事务级的业务数据。

详细参见《概论》12.2.3。

9.数据仓库数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4个基本特征是:(1)数据仓库的数据是面向主题的;(2)数据仓库的数据是集成的;(3)数据仓库的数据是不可更新的;(4)数据仓库的数据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参见《概论》2.3。

10.什么是联机分析处理?什么是数据挖掘?答:联机分析处理OLAP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的复杂分析技术。

OLAP支持各级管理决策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快速灵活地对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进行复杂查询和多维分析处理,并且能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将查询和分析结果提供给决策人员,以方便他们及时掌握企业内外的情况,辅助各级领导进行正确决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数据挖掘是从超大型数据库(VLDB)或数据仓库中发现并提取隐藏在内的模式的过程,这些模式是有效的、新颖的、有潜在使用价值的和易于理解的。

目的是帮助决策者寻找数据间潜在的关联,发现经营者忽略的要素,而这些要素对预测趋势、决策行为也许是十分有用的信息。

详细参见《概论》12.2.3。

11.基于数据库技术的DSS解决方案是什么?答:基于数据库技术的DSS的解决方案是:DW+OLAP+DM、DSS的可行方案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和数据挖掘是作为三种独立的信息处理技术出现的。

数据仓库用于数据的存储和组织,OLAP集中于数据的分析,数据挖掘则致力于知识的发现。

由于这三种技术内在的联系性和互补性,将它们结合起来是一种新的DSS构架,是DSS有效而可操作的整体解决方案。

详细参见《概论》12.2.3。

12.什么是工程数据库?答:工程数据库是一种能存储和管理各种工程设计图形和工程设计文档,并能为工程设计提供各种服务的数据库。

主要应用于CAD/CAM,CIM,CASE等工程应用领域。

工程数据库中,由于传统的数据模型难以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需要运用新的模型技术,如扩展的关系模型、语义模型、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

工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传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很大不同,详细参见《概论》12.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