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05金山语文试题

2005金山语文试题

2005语文一、积累与运用(13)1、按要求默写:(每空1分,共11分)(1)毛泽东在《咏梅》中满含激昂赞叹之情写出梅的风姿和梅的品格,其中写梅的风姿的句子是。

(2)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民歌《长歌行》)(3)金,山,中,学。

(填成语)(4)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蕴含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5)王冕的《墨梅》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其中运用借物咏人写法的句子是:,。

2、改病句(2分)即使日本一再美化侵略行径,但是不能掩盖真相。

改正:。

二、阅读《学弈》,回答下面的问题。

(13分)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

3、解释加点的字(4)(1)使弈秋诲二人弈()(2)思援弓缴而射之()4、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5、本文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三、阅读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48分)(一)只能一个地球(23分)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萤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文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霭可亲。

但是,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它只有这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表面的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而人类生活的陆地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这样,人类活动的范围就很小很小了。

6、下面选项中“薄”的意思与上文中“薄”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薄礼B、薄弱C、薄片D、厚今薄古(1分)8、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三个错别字,并改正(3分)改为:改为:改为:9、分别写出下列词语和近义词、反义词。

(4分)渺小——()()交错——()()10、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3分)11、为什么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2分)12、概括上文的主要意思:(2分)(二)山茶花(25分)你见过山茶花吗?真是美极了。

2005年上海中考试卷

2005年上海中考试卷

2005年上海中考试卷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5-08-15200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理化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化 学 部 分考生注意:化学部分第十大题分为两组,A 组适合学习一期教材的考生,B 组适合学习二期试验教材的考生。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 Cl —35.5 Ca —40 Ag —108 六、填表题(共10分) 27、28、七、单项选择题:29、下列现象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蒸馏水煮沸 B 、高粱酿成酒 C 、铁制品生锈 D 、糕点变质30、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 A 、豆浆 B 、牛奶 C 、矿泉水 D 、果酱31、以下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 2 B 、H 2O C 、KMnO 4 D 、C a (H C O 3)232、下列玻璃仪器中,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 )A 、B 、C 、D 、33、在反应CuO +H 2 Cu +H 2O 中,作还原剂的是………………………………( ) A 、CuO B 、H 2 C 、Cu D 、H 2O34、加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KIO 3),碘酸钾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1 B 、+3 C 、+5 D 、+735、以拉瓦锡为代表的早期科学家对空气研究后确认,空气中约有1/5的气体比较活泼,能与某些金属发生反应,这种气体可能是…………………………………………………( ) A 、氮气 B 、氧气 C 、水蒸气 D 、稀有气体36、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B 、用干冰灭火C 、涂油漆防锈D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煤气是否泄露37、走进新装修的房屋常有一股异味,利用有关分子的性质解释该现象,最合理的是(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的质量很小 C 、分子间有间隙 D 、分子的体积很小38、30℃时C a(O H )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16g/100g 水。

2005年高考试题详解--语文上海卷

2005年高考试题详解--语文上海卷

2005年高考试题详解--语文(上海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8分)①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②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勾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

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

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

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③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

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

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

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

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

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

200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语文考试

200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语文考试

①2000年5月,考古学家郭教授和其他4个人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带上足食物和淡水,分骑5峰骆驼从大沙漠边缘的小城出发,深入沙漠腹地300公里,对大沙漠中新发现的一座古墓进行考察。

②几天拭一,他们胜利完成了考察任务,踏上了归程。

一天中午,天空中突然涌现出巨大的蘑菇云,随着黄色蘑菇云的翻滚逼近,万里晴空顷刻间变得灰暗阴沉,5峰骆驼惊骇得踌躇不前。

③沙尘暴!”郭教授大声呼喊着,“快下骆驼,用睡袋罩住头!”④罕见的特大沙暴持续了近40分钟。

渐渐地,沙暴的呼啸声减弱了,人们陆续掀开了头上的睡袋。

昏暗无天日的天空中出现了亮色,沙漠恢复了先前的寂静和燥热。

⑤“骆驼呢?”有人惊叫着,驮着食品和水的骆驼在沙暴肆虐时受惊跑掉了。

大家开始寻找。

半个多小时后,只找到一箱饼干、几袋牛肉和一些恐惧袭上队员们的心头。

这时,向导在一块突起的石头前发现了一只羊皮水囊。

大刘抢先冲上去想喝水,向导一把抢过来:“不要抢,水是大家的。

”“我也有份,我先喝!”大刘毫不示弱,其他人随后也加入到争抢之中……⑥“都不许动,把水囊给我!”一向和蔼可亲的郭教授突然取过向导手中的猎枪,以不可抗拒的口吻喝道:“从今天起,由我决定水的分配/”他从水囊中倒出一杯水,说:“每人只能喝两口,谁也不许多喝。

”大刘咄咄逼人地问:“你也只喝两口?”郭教授平静地说道:“我只喝一口。

”⑦杯子最先递到向导手中,他慎重地喝了两口,宛如品尝世上最醇美的甘露。

轮到大刘了,他喝了两大口水……杯子最后轮到郭教授手中,他只地抿了一口,然后将杯中剩下的水倒回水囊。

⑧太阳像顶发烫的钢盔扣在头上,遍地的黄沙似乎都在燃烧。

大刘忍不住喊起来:“教授,我的喉咙又冒烟了,再给我点水吧!”郭教授似乎没有听到,未作出任何反应。

突然,大刘猛然向郭教授冲过来,想抢夺水囊。

“乓”一声枪响,子弹射在大刘脚前的沙地上,郭教授真敢开枪!大刘悻悻地回到了队伍中。

⑨一连三天,因为每次只喝一小口水,郭教授已感到头晕目眩,全身乏力,他不由担忧起来。

2005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与答案

2005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与答案

2005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与答案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8分)①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浓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②从技法上讲,剪纸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超完善。

形成了以剪刻,、镂空为主的多种技法,如撕纸、烧烫、拼色、衬色、染色、色描等,使剪纸的表现力具备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其线条细如春蚕吐丝,粗如大笔挥抹,不同的花式可粘贴摆衬,亦可悬空吊挂,由于剪纸的工具简便,材料普及,技法易于掌握,有着其他艺术门类不可替代的特性,因而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③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起来,却是在清代中期以后,这是由于近代中国城市的崛起。

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子铰出为主,趣味质朴,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渗入其中,而且千家万户聚居在一起,相效成习,所需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弃剪用刀,一刀多张,雕镂更加细致,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这些民间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在于为生活创造美好的形象,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的艰辛,但对于世界都寄予了满腔的热情,民间剪纸中,很少出现伤痕和眼泪,体现着民间艺术家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对理想的追求,由单福剪纸组成的窗口图案,常见的题材有“言祥喜庆”、“五谷丰登”、“贵花祥鸟”等,也有的表现戏曲故事或传统故事,还有一些表现动物、神仙、花卉等与节庆有关的内容,它们虚实相生、简练鲜明,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然而,随着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代需要。

比如旧式窗格金,使有“窗越”(越过窗格的窗花)与“气眼”(窗户糊纸时留一孔,贴此窗花以便透气)等品种。

权威_上海市05-10年中考语文考试规律及重难点分析

权威_上海市05-10年中考语文考试规律及重难点分析

上海2005年~2010年中考语文分析一、概述:上海中招常识1、上海考试体系试卷分值: 05年是120分,05年至09年是150分考试所需时间:100分考试时间:2、如何填报志愿3、上海招生情况分析二、试卷分析2、各题考查的知识点(按题型分)★题型分析一、2005年1、200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默写采用的是“八取五”的答题方式,有H版、S版、新教材供不同的考生选择。

文言实词的解释一为初二《曹刿论战》“肉食者鄙”中的“鄙”,二为初一《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中的“全”,分别是“目光短浅(浅陋无知、鄙陋、没有见识)”和“整块(完整)”只要理解课文这题难度不大。

课内文言短文的考查采用大分叉的形式,三篇短文均是记叙为主,难易度相仿,题型相似,都是要求写出文章作者以及朝代,文中句子翻译,文章概括,就拿《卖油翁》中的“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翻译题来说,“无”和“惟”都是通假字同时也考察到了虚词“亦”。

这就要求考证在注重诗词的同时也要注重虚词。

着三篇文章均考文学常识、句子解释和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试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

文言文课外语段选取了《郑人逃暑》一文。

试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考生平时只要认真学好课内文言文,答题一般不会出错,这是课内所学的文言知识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的再现。

如“徒以从阴”、“其阴逾去”中的“徒”和“去”的解释,我们在课文《捕蛇者说》中的“非死则徒尔”、《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这两句中学到过,分别解释为“迁移”、“离开”。

至于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考查阅读能力与概括能力、从“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这一句子中,便可明白: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事物。

2、现代文阅读11题是考查阅读能力,要求考生阅读《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回答第3、第4段所论述的内容。

倘若平时有一定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方法,善于从段落的首、尾提炼出该段的中心句,则不难答出“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和“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两段所论述的内容。

闸北区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终初三语文质量测试卷

闸北区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终初三语文质量测试卷

闸北区2005学年第一学期期终初三语文质量测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一部分阅读(87分)一、文言文阅读(共38分)考生注意:(一)、(二)、(三)题为选做题。

从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26分)。

A组:主要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1。

(1),知音少,弦断有谁听?(2),宫阙万里都做了土。

(3) 疏影横斜水清浅,。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表现北方边塞壮丽雪景的诗句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2.儿闻之,亡.去( ) 3.一客数败,嗤.其失算 (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弈喻(节选)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

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论人哉!4、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6、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B组:主要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一)默写(15分)1.(1)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2),一日看尽长安花。

(3) ,一览众山小。

(4)《少年中国说》中赞美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的句子是,。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2.俸去.书来() 3.策.之不以其道( )(三)阅读下文,完成4—6题(7分)黄生借书说(节选)书非借不能读也。

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4、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6、作者通过对比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200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5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卷共有19题。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70分)一、文言文(共30分)(一)默写(10分)1.考生注意:请任选5句,多选按答题的前5句计分。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夹岸数百步……(2),各领风骚数百年。

(3)山重水复疑无路,。

(4)问渠那得清如许?。

(5)人生自古谁无死?。

(6)左刻“,”,石青糁之。

(7)日上,正赤如丹,,或曰,此东海也。

(8)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2.肉食者鄙()3.全石以为底()(三)从下列A、B、C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4—6题(6分)A组:供使用H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

(2分)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童区寄传(节选)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虚吏白州。

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4.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an dAl l t h i ng si nt he i rb ei n g2005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生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卷共有19题。

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 阅读(70分) 一、文言文(共30分) (一)默写(10分)1.考生注意;谓任选5句,多选按答题的前5句计分。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夹岸数百步…… (2) ,各领风骚数百年。

(3)山重水复疑无路, 。

(4)问渠那得清如许? 。

(5)人生自古谁无死? 。

(6)左刻“ , ”,石青糁之。

(7)日上,正赤如丹, ,或曰,此东海也。

(8)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 ,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2.肉食者鄙 ( ) 3.全石以为底 ( )(三)从下列A 、B 、C 三组中选择一组,完成4—6题(6分) A 组:供使用H 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五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4.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

(2分)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6.请用—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

(2分)B组:供使用S版教材的考生完成。

童区寄传(节选)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

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虚吏白州。

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4.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6.请用一个成语或四个字的词语概括区寄的特点。

(2分)C组:供使用二期课改教材(试验本)的考生完成。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懋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4.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 (人名)。

(2分)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驴不胜怒,蹄之。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内容。

(2分)(四)阅读下文,完成7—10题(10分)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

及至暮,反席于树下。

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

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

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

③衽(rěn):卧席。

④濡(rú):沾湿。

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2分)二、现代文(共4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1一13题(15分)为你打开一扇门①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

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你不了解的世界。

求知和阅世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浏览新鲜的景物,探求未知的天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

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

②这些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

这扇门上写着两个字:文学。

③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

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④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

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情感。

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

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亲近丈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11. 本文围绕文学展开论述,第③段主要论述了;第④段主要论述了。

(4分)12.第④段中“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中的“这”指的是。

从文中看,要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不仅要有,更要有。

(6分)13.理解第①段,仿照第②段,在横线上填人词语(除“文学”外),并简述打开“这扇门”的意义。

(文字中必须含有下列词语中的3个。

)(5分)乐趣无穷新奇美妙千姿百态大有裨益潜移默化这些门中,有一扇非常重要的大门。

这扇门上写着:。

意义:(二)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25分)我的老师①春天又到了。

②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迎春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春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③这时候,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④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从膝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被用得油亮的圆木棍支撑。

有一次,他讲课讲到女娲造人的时候,笑着对我们说:“女娲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也变成人。

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了,有的人甩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了一条腿的。

”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添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⑤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根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写板书的时候,他用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而他每次的一转,都引起学生们一次激动的心跳。

⑥他的课讲得极好。

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使我们激动得落泪。

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后来,我考入大学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⑦他喜欢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述说自己学习的心得。

倘若有同学说得流畅、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室一角,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

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大声地说:“好!满分!”倘若有同学说得不好,他便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

”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能给学生一些鼓励。

这情景,今天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⑧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⑨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笋。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他总是让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扯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飘起得意十足的稚气,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年过五十的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⑩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但他仍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永远陪伴着我的心,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14.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与画线句“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的修辞方法相同的句子:(2分)15.第③段画线词语“情不自尽”中的错别字是,其正确的写法是。

(2分)16.阅读④—⑦段,完成下表。

(10分)刘老师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或反应刘老师的品质特点刘老师笑谈残腿。

(3) (4)(5)(1)学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2)学生沉浸其中,时而激动,时而悲痛。

刘老师赞赏、鼓励学生。

学生受到鼓舞,感到亲切。

17.为什么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6分)答:(1)(2)18.将第⑩段与下面一段文字作比较。

你认为哪一段作为文章的结尾更好?为什么?(70字左右)(5分)答:离开他已经近三十年了,倘使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

也许,他这时候仍在放风筝……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地被断腿钉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

我希望刘老师不至于如此,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然而,倘使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不,他不会的。

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飞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那些给了我数不清的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第二部分写作(50分)19.在成长的愉悦中,在探求的欣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进取,充满活力;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和谐温馨的家庭,洋溢欢乐,充满活力;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区、家乡、祖国……蒸蒸日上,充满活力。

请以“充满活力的岁月”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文中不能出现与考生本人有关的校名和姓名,若不可避免,用代号表示,如A中学、B老师、小C。

(2)不能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