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引起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学生上网成瘾行为案例分析

学生上网成瘾行为案例分析网络是把双刃剑在我们扩大视野、获取知识的同时有的青少年通过网络实施犯罪自毁前程有的青少年网上交友不慎遭受财物损失有的青少年在黑网吧遭受人身危害生命凋零在美丽的花季。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法官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发现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中,网络既是诱因又是手段。
如,受网络暴力影响,没钱上网时模仿实施盗窃、诈骗、抢劫等犯罪行为;因上网与他人发生争执而实施斗殴、伤害类犯罪;或者运用计算机病毒实施犯罪,利用网络实施诈骗、盗窃等犯罪行为。
案例一徐某是某校高二女生,学习压力大,无法排解,每天放学后她就把自己关在屋里上网,她喜欢看网络小说。
暑假期间,徐某熬夜追着看完了一部网上热捧的犯罪小说,里面的女主角诈骗手机的情节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寻求刺激,徐某模仿书里的手段先后3次通过互联网约网友见面,并以自己手机没电了,借用网友手机的名义将手机骗走,涉案价值达1万多元。
最终,徐某被认定犯诈骗罪。
其实,徐某家境良好,据她自己说,— 1 —犯罪的直接原因就是受到网络小说的不良影响。
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也有遭受侵害的情况,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网上交友不慎、泄漏个人信息,从而遭受人身、财产侵害;二是因网络直接遭受财产损失。
比如,因约见网友而遭遇抢劫、诈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在网上泄露个人真实信息或受钓鱼网站蒙骗而经受财物损失的事件也屡见报端。
案例二李某是某高中一年级学生,平时喜好网上聊天,经常出入网吧。
有一次,李某上网离开后忘记关闭自己的QQ聊天软件,上面有很多关于他的姓名、出生日期、亲属、联系电话等真实信息。
后来这台电脑被无业人员张某继续使用,张某便冒充李某并谎称有急事,向李某的亲戚朋友借钱,共骗得5000余元。
遭受网络侵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往往安全意识较差,风险防范能力不强,对于网上交友及泄露个人信息可能受到的侵害缺少心理预测和足够的警惕性。
除了上网安全,未成年人还要警惕“黑网吧”。
由于“黑网吧”刻意逃避监管,往往成为监管的薄弱地带,甚至可能成为犯罪行为的发生地、赃物的销赃地和犯罪分子的藏身地。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解读[推荐五篇]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解读[推荐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e0fd55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c.png)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解读[推荐五篇]第一篇: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解读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前言:近些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会造成对国家、社会、被害人及其家人的危害,也会造成对自己和家人的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
俗话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青少年违法犯罪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埋葬自己的前途,自己付出的代价是最为沉重的。
很多时候违法犯罪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青少年,要牢记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同学们,了解一些典型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可以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仅仅是一步之遥,如果让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必然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实施每一个行为时,一定要冷静思考,想想是不是违法?若违法即止步。
请同学们记住几句话:恶习伤害你,品德扶正你,法律规范你;父母养育你,老师教导你,国家关怀你。
路在脚下,成长进步,关键要靠你自己去努力。
【案例1】手表指针仍跳动,少女生命已逝根据济源市检察院的调查,由于网络传播信息形象直观,无论是赤裸裸的色情影视画面,还是充满挑逗性的文字,对青少年都充满了诱惑,一些青少年由“尝试”色情刺激发展到实施性犯罪。
19岁的杨小帅,是河南省太康县人,初中毕业后便在外闯荡,经常在网吧上网聊天。
2006年4月,他结识了一位18岁的女性网友“冷心女”,聊了几次后他们相约见面。
见到身材苗条的“冷心女”后,杨小帅趁醉酒之机将其强奸。
受辱后,“冷心女”说要报案,于是杨小帅将其活活掐死,并抛尸河中。
同样悲惨的命运,也降临在了河南省东部两名初中女生身上。
通过网上交友聊天,两名案犯先后将她们诱骗到家中,强奸后杀害,并将尸体埋藏在自家院内。
一年后案件被侦破,两名女生的尸体被挖出时,其中一名死者戴的手表指针仍在跳动,但如花的生命却永远凝固了。
后来,这两名案犯被枪决。
“追求浪漫,这是网络情爱的一种时尚,几行文字、几个符号,便能使青年男女们爱得死去活来。
青少年法律保护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本文将通过对一起青少年法律保护案例的分析,探讨我国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案例简介某市某中学学生小王,因家庭矛盾,产生厌学情绪,逐渐沉迷网络游戏。
在游戏中,小王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在他们的诱导下,小王开始参与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
在一次抢劫过程中,小王被警方抓获。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法院对小王进行了判决。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中,小王因家庭矛盾产生厌学情绪,沉迷网络游戏,结识不良少年,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这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 家庭方面,小王的家庭矛盾可能是导致他产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家庭矛盾,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3. 学校方面,学校在青少年的法律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案例中学校对小王的教育管理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导致其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4. 社会方面,网络、游戏等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游戏等领域的监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5. 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在青少年法律保护方面已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执法不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四、对策建议1. 家庭方面: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家庭矛盾;加强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校方面: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提高教师对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认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社会方面:加强网络、游戏等领域的监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强社会公益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法律保护的认识。
4. 法律法规方面:进一步完善青少年法律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执法力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执法水平。
反面案例教育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成为了青少年群体中的一大娱乐方式。
然而,过度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业荒废、身心健康受损的现象日益严重。
本案例以一名沉迷网络游戏的高中生为例,警示青少年远离不良诱惑,珍惜美好青春。
二、案例描述小明,一名高中生,成绩优异,性格开朗。
然而,自从接触到网络游戏后,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起初,小明只是将网络游戏当作一种娱乐方式,每天放学回家后玩一会儿。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对游戏的热情逐渐升温,每天花费在游戏上的时间越来越多。
他开始逃课、旷课,甚至夜不归宿,只为追求游戏中的快感。
渐渐地,小明在游戏中投入了大量的金钱购买装备、道具。
他变得虚荣、攀比,甚至开始偷窃家里的钱财。
在游戏中,小明结识了一些不良朋友,他们互相吹嘘、炫耀,进一步加深了小明的沉迷。
最终,小明在高考中失利,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
他悔恨不已,但为时已晚。
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自责和反思后,小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心改正。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小明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之一是家庭教育缺失。
家长没有及时发现并纠正小明的错误,导致他越陷越深。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学校教育不到位学校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对网络游戏等不良诱惑的防范意识不足。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3. 社会环境的影响网络游戏等不良诱惑的存在,与我国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制作、传播大量低俗、暴力、赌博等游戏,对青少年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警示与启示1. 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2.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4. 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关于打游戏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游戏产业的发展,游戏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然而,游戏成瘾问题也逐渐凸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在我国,关于游戏成瘾的法律案例也逐渐增多。
本文将以一起典型的游戏成瘾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相关法律问题。
二、案例介绍原告李某,男,20岁,系某知名游戏玩家。
被告为李某的父母。
李某自初中开始沉迷游戏,导致学业成绩下滑、人际关系紧张。
在高中阶段,李某更是沉迷于一款竞技游戏,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其中。
高考失利后,李某无法进入理想大学,情绪低落。
在此期间,李某的父母多次劝说李某戒掉游戏,但效果甚微。
无奈之下,李某的父母将李某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判决李某戒掉游戏,并对其进行强制治疗。
三、争议焦点1. 游戏成瘾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疾病”?2. 父母是否有权对沉迷游戏的子女进行强制治疗?3. 法院应如何平衡子女的权益与父母的监护职责?四、法律分析1. 游戏成瘾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三条的规定:“精神疾病是指由于大脑结构、功能异常或心理因素引起的,具有慢性、复发、难治愈等特点的疾病。
”游戏成瘾作为一种心理依赖,具有慢性、复发、难治愈等特点,可以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疾病”。
2. 父母是否有权对沉迷游戏的子女进行强制治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保护子女的义务。
”父母作为子女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对子女进行监护和管理。
在子女沉迷游戏、身心健康受到损害的情况下,父母有权采取必要措施,包括强制治疗,以保护子女的权益。
3. 法院应如何平衡子女的权益与父母的监护职责?在审理此类案件时,法院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子女的年龄、认知能力、游戏成瘾程度等因素;(2)父母的监护能力、教育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3)强制治疗对子女身心健康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法院应采取以下措施:(1)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子女的游戏成瘾程度和心理健康状况;(2)与父母沟通,了解其监护能力和教育方式;(3)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包括心理治疗、家庭辅导等;(4)监督治疗过程,确保子女的权益得到保障。
关于少年法律犯罪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案例以某市未成年人甲为例,剖析少年法律犯罪的原因、过程及后果,旨在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背景某市未成年人甲,男,15岁,初中二年级学生。
甲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均为工人。
甲自小聪明伶俐,但性格孤僻,不善与人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甲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在校园里,甲经常受到同学欺负,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三、案例经过1. 犯罪动机甲在沉迷网络游戏的过程中,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
他们常常谈论如何通过犯罪获取利益,甲逐渐被这些言论所影响,萌生了犯罪念头。
2. 犯罪过程(1)盗窃:甲在校园内盗窃同学财物,用于购买网络游戏道具和装备。
(2)勒索:甲以暴力威胁同学,勒索钱财。
(3)抢劫:甲与不良少年结伙,在街头抢劫行人。
3. 犯罪后果(1)法律后果:甲因盗窃、勒索、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2)家庭后果:甲的父母得知儿子犯罪后,痛心疾首,家庭陷入困境。
(3)学校后果:甲所在的学校对甲进行了严肃处理,将其开除。
四、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甲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导致甲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2)学校教育不足:甲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甲的不良行为。
(3)社会环境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不良信息的传播等因素对甲产生了不良影响。
2. 犯罪特点(1)低龄化:甲仅为15岁,属于未成年人犯罪。
(2)团伙化:甲与不良少年结伙犯罪,具有一定的组织性。
(3)多样化:甲涉及的犯罪类型包括盗窃、勒索、抢劫等,作案手段多样。
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建议1. 家庭教育(1)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
2. 学校教育(1)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网络与少年犯案例分析课件PPT

• 引言 • 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 少年犯案例分析 • 预防和应对措施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青少 年成长的影响日益显著,网络犯 罪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研究目的
探讨网络与少年犯案例之间的关 系,分析网络对青少年犯罪的影 响,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 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01
网络对少年犯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网络环境对少年犯的犯罪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
络上的不良信息、游戏和社交平台等都可能引发或加剧少年的犯罪倾向。
02 03
案例分析的意义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们揭示了网络在少年犯罪中的具体作用 机制,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社会问题,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 据。
表现
在网络上发布恶意言论、 人身攻击、人肉搜索等。
影响
影响受害者的心理健康, 可能导致抑郁、焦虑、自 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 自杀等极端后果。
网络色情
定义
影响
网络色情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色情内 容,包括色情图片、视频、文字等。
影响青少年的性观念和性健康,可能 导致性心理障碍、性侵犯等不良后果。
表现
青少年接触和传播色情内容,甚至参 与色情活动。
案例二:网络欺凌导致的犯罪
总结词
网络欺凌,心理扭曲
详细描述
少年犯小红因长期遭受网络欺凌,心理逐渐扭曲,最终因无法忍受欺凌而采取极 端行为,造成人员伤亡。
案例三:网络色情导致的犯罪
总结词
色情内容,性侵犯
详细描述
少年犯小刚因接触到不良网络色情内容,逐渐产生性侵犯的念头,最终实施了性侵犯行为,被依法惩 处。
年轻人触犯法律的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年轻人触犯法律的现象日益增多。
本案例讲述了一名年轻人在冲动之下触犯法律的悲剧,旨在引起社会对青少年犯罪的关注,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二、案例详情(一)主人公介绍主人公小王,男,18岁,某城市一所普通高中学生。
小王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平时对小王的教育比较严格。
然而,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小王逐渐变得叛逆,开始接触不良信息,逐渐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事件经过1. 初次接触不良信息小王在初中时期,开始接触网络,结识了一些不良朋友。
这些朋友经常在网络上传播一些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对小王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小王逐渐沉迷于这些信息,对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厌倦。
2. 侵犯他人权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王得知同学小张的手机里有大量游戏币,便心生贪念。
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小王趁机抢走了小张的手机。
事后,小王将手机中的游戏币全部转走,并将手机丢弃。
3. 犯罪升级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小王开始参与盗窃。
他先后伙同不良朋友,在小区、商场等地实施盗窃。
在短短一个月内,小王作案10余起,涉案金额高达数万元。
4. 被警方抓获在一次作案过程中,小王被警方当场抓获。
经过审讯,小王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警方依法对其进行了刑事拘留。
(三)事件影响1. 对小王的影响小王在犯罪过程中,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他原本幸福的家庭生活被打破,失去了朋友的信任,自己的人生也陷入了低谷。
2. 对社会的影响小王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他不仅侵犯了他人权益,还破坏了社会治安。
同时,他的犯罪行为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恶劣影响。
三、案例分析(一)家庭因素1. 家庭教育缺失小王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缺失。
父母过于严格,忽视了对小王心理健康的关注,导致小王在青春期产生叛逆心理。
2. 家庭经济状况小王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这使他更容易受到物质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不仅严重危害社会冶安和社会秩序,也给青 少年自身和家庭带来不幸和灾难,已成为一 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从网络引发的犯 罪,笔者(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公立学 校管理25年,12年一贯制寄宿制民办学校管 理14年)从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 点,原因,预防及对策谈些粗浅意见,但愿 对学校管理、家庭教育、教育管理部门研究 青少年犯罪以及官大的青少年引起一些思考 和启发。
谢谢观看
案例三:北京蓝疾速网吧事件
• 2002年6月16日那个凌晨,蓝极速窗口蹿出火舌时, 陈晓丽正在隔壁的晓蕾网吧等她两个一起玩的“弟 弟”。几分钟前,他们在OICQ上说:“姐,我们去烧 网吧了,等我们吧。”网名“女神候补生”的陈晓丽 回了句:“小心点。”两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带着陈晓 丽给的5块钱买的一升汽油,点燃了网吧门口的红地毯, 结果,大火吞噬了25条年轻生命,半数以上是学院路 上八大院校的在校生。 • 4名纵火者均是北京的中学生,13岁至17岁,刘某某 (男,14岁)、宋某某(男,14岁)、张某某(女, 17岁)及张某(男,13岁)。其中男孩张某和宋某某 因父母离异后缺少家庭管教,经常逃学,一逃学就去 网吧玩。有一次4人去“蓝极速”网吧,与管理人员发 生了摩擦,在刘某某的提议下,决定对“蓝极速”实 施报复。
网吧让他们的人生变得灰暗
• (案例一):17岁的韩某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出生于白银 市白银区某乡。今年8月12日,韩某因盗窃自行车被酒 泉市公安局肃州分局行政拘留10天(因属未成年人初次 违法未执行拘留)。但韩某不思悔改,继续为所欲为, 最终品尝了自己种出的恶果。 • 8月15日18时许,韩某窜至酒泉城区仓后街3号楼下, 将住户许某放在窗户下的两根钢管盗走,并以每公斤3 元的价格卖给了收购废品的人,获得赃款25.5元。吃饭、 吸烟花去部分后,又在某网吧玩了近7小时便花去了所 有。次日凌晨4时许,韩某再次来到相同地点,又盗取1 根6米长的钢管,结果在卖货途中被巡逻民警抓获。据 韩某供述,7月在某建筑工地干活时,他还盗窃同事的 小灵通1部,以50元的价格卖了;还有一次在某网吧前 盗窃自行车2辆,每辆不到20元卖掉后,所得的赃款都 用来吃饭、上网。
• 市公安局法制科民警说,在高科技的冲击下, 新型犯罪与青少年压力过大有很大关系。如 今,大多数青少年生活在社会活动和情绪都 深受保护的天地里,在校学习任务过多、社 会接触少。离开学校后,学生不知所措,整 天沉溺于网吧。没钱的时候就心生歪念,从 而诱发犯罪。因此,要做好青少年的犯罪预 防工作,就必须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倡用“电脑道德” 约束他们的行为。同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 参与,大力完善网络犯罪的各项预防措施。
网络引发的犯罪
512212 张琦 丁傅铭 黄磊 李海峰
网络与少年犯案例
•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有利于学习, 上瘾了就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危害,甚至 让青少年因此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 家庭、社会、学校,老师、父母、社会上 所有的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有义务。 • 要创设人人正确使用网络。 • 教师、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网络。
蓝疾速网吧熊熊大火
火灾后的“蓝极速”网吧外景
少年犯向“法官妈妈”承诺争取再获 减刑
网吧不得接受未成年人?
少年现身说法
网瘾何时戒掉?
那么,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
• 网络背景下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目前,针对网络犯罪,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对有效控制网络信息发布、 维护网络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对青少年涉网违 法犯罪却难以正确地确定。2006年8月12日,市公安 局网监支队破获了福建、敦煌两地高中二年级学生利 用互联网通过QQ大肆传播、宣传淫秽色情案。公安 机关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行程几万里,将犯罪 嫌疑人从福建抓获,但由于法律上存在漏洞和空白, 检察机关不予起诉。
非健康触网给青少年 带来的犯罪隐患现状
• 网络以惊人的速度飞速发展,据2009年CNNIC 第24次调查数据,我国共有青少年网民有1.67亿 人,占网民总体的55.9%,其中未成年网民占 55.6%。青少年在网吧上网的比例为57.5%,其 中,有48.4%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在青少年网 民中,有9.72%的人有网瘾,也就是1600多万青 少年有网瘾。大约87%的网瘾青少年是对网络游 戏成瘾。
• 农村青少年网民在网吧上网比例达65.4%,农村未成年 网民在网吧上网比例高达61.6%。这一系列的数据,既 包含了互联网普及程度提高的喜悦,也有对青少年不能 健康上网所带来犯罪情况的担忧。 • 青少年的不健康上网数量的庞大,不仅这些问题在读上 面数据时会跃然心头,甚至上面的数据会让我们触目惊 心。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所急需的解 决措施已是刻不容缓。 • 当前,网吧已由信息服务场所发展成为公众娱乐场所, 上网人员逐渐呈现出多层次、流动快的特点。随着电脑 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少年犯罪,一般是指14到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 违法行为。
• 2002年6月15日晚23时许,4人准备了一个雪碧饮料瓶, 刘某某提供了5元钱,宋某某和张某出面到附近加油站 购买了1.8升汽油。然后,4人一起来到现场。16日凌晨 2时许,宋某某、张某经刘某某同意后,携带汽油、打 火机等作案工具,来到网吧楼梯中间平台至一楼入口处, 由宋某某将汽油点燃。 • 归案后,4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据他们交代,当夜 幕降临之后,网吧的门被锁上了,他们不知道,认为网 吧内无人,才实施纵火。其本意是烧掉网吧,不想烧死 人。 • 那个亲手点燃汽油的宋某某,放火时是个留着鸡冠头、 两侧各染几缕白道的问题少年,后来在少年犯管教所里 已经留起了小平头。他回忆起伤天害理的那一幕,痛心 不已,他说:“在管教所里,我晚上经常会想起放火那 件事,睡不着觉。”
• (案例二): • 16岁的小军(化名)皮肤白皙。今年春天,辍 学在家的他被两个“哥们”约到城区上网。 在约定地点见面后,两个“哥们”面带难色 地问小军:“今天上网的钱不多,咋办?” 小军也不知所措。两个“哥们”就让他去拦 了一辆女司机驾驶的出租车。当车开到一个 没有人的地方时,“哥们”抢劫了女司机身 上的170元钱和一部手机。按照“哥们”的 要求,在家开过四轮拖拉机的小军驾驶着出 租车到肃州区某乡后弃车逃跑,此案也很快 就告破了。
网络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因特网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先进工具,为我们的 工作、生活、学习、娱乐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成为 吸纳、交换、传递、品味信息和分享文明进步的大 平台。目前,因特网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 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然而,网络又是一把无比锋利的双刃剑,它既有助 于青少年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关注世界前沿 问题,又会传播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 圾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