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微课教案微课背诵指导
《观潮》微课程设计方案

《观潮》微课程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观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潮汐的成因、潮汐的观测方法以及潮汐与海洋环境的关系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潮汐观测并解读观测数据。
学生还能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潮汐的应用领域,如潮汐能的开发和利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自然界的潮汐现象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同时,学生能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乐趣,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文《观潮》的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掌握潮汐的基本知识,了解潮汐的成因和观测方法。
2.潮汐观测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潮汐观测,并记录观测数据。
之后,学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理解潮汐的变化规律。
3.潮汐应用领域的探究,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潮汐能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潮汐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4.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测结果和探究心得,共同探讨潮汐现象的奥秘。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潮汐的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框架。
2.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测数据和探究成果,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3.案例分析法,学生通过分析潮汐能的开发和利用案例,深入理解潮汐的应用价值。
4.实验法,学生进行潮汐观测实践,亲身体验潮汐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观潮》,为学生提供课文内容和基础知识。
2.参考书籍,包括潮汐观测方法和潮汐能利用的相关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包括潮汐现象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潮汐的变化。
4.实验设备,如潮汐观测工具,供学生进行实地观测和实验操作。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科学素养。
《观潮》微课教学设计

《观潮》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顺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本文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摹状的写景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看过涨潮的壮观景象吗?下面请观看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课件展示“钱江涌潮”及观潮盛况)。
同学们,钱江涌潮从海宁角度看最为壮观。
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海宁涌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云移至岸,浪卷轰雷,卷起“千堆雪”。
双龙相扑“碰头潮”、白练横江“一线潮”、蛟龙脱锁“回头潮”和月影银涛“夜半潮”,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
让我们去感受钱江涌潮吧!二、介绍作者和背景1.请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周密(1232—约1298)南宋文学家。
家公谨,号草窗、四水潜夫等,原籍济南,后为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
宋末曾任义乌令等职,宋亡不仕,以歌咏著述自娱。
其词讲求格律,与吴文英(梦窗)并称“二窗”。
他工诗能文,亦善书画。
著有《草窗韵语》、《草窗词》、《武林旧事》、《癸辛杂识》等。
此篇选自《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一书写于宋亡之后,书中缅怀先朝旧事,感慨世事盛衰无常,记载南宋岁时风俗、市井娱乐与游观之盛。
2.介绍背景。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人们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狂热。
三、初读,整体感知,通文意1.请同学听配乐朗读。
听准字音和节奏,初步感知语言美,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气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四人一小组,将自己不会翻译的词、句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仍解决不了的可等会儿再提出。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微课教案微课背诵指导

《观潮》三、四段背诵指导——理解内容突破难点浮现景象一、微课目标:理解课文,掌握背诵技巧,快速背诵课文。
二、微课过程【点击呈现Ppt1】《观潮》第三、四段背诵指导——理解内容突破难点浮现景象本文的三、四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突出了潮水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特点,是课文内容的重点。
怎样积累这优美的语言,省时省力地把这段课文背诵下来呢?【潮来时,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知道它主要讲了什么,才能比较顺利地背诵,而且记忆牢固。
【点击呈现Ppt3】抓住难点,逐句突破。
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出自己背诵的难点,进行重点背诵。
如:点击课件: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这句话先写声音,然后写了浪的样子像“一条白线”,最后写人们的表现。
点击课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通过对浪潮样子和声音的描写,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浪潮汹涌澎湃的景象。
【点击呈现Ppt4】配合图片,整段背诵。
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要边背诵边浮现文中描述的景象。
这样更有助于记忆。
点击课件,出示图片。
聪明的你,用老师这种方法,背诵这段较长的课文,不会超过十分钟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教案(精选8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教案(精选8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教案篇1一、说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11课《观潮》,这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原本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课要两课时完成,依照大纲要求,第一课时,在指导同学朗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同学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同时依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认知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能用“逐渐”、“恢复”造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同学从中学习怎样积累资料;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让同学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怎样注意积累资料”,所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注意积累资料”,即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和积累资料的。
“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局部,所以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而讲读课文在语文基本功训练和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负担着最主要的训练任务,因此,编者将这课布置在这里,是在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它为例,让同学学习作者是怎样留心周围事物的,在知识体系上,它与上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街接紧凑。
同时也为下单元“内容中体会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说教法在教学方法上,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即让同学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习,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
四年级课文《观潮》教案(合集五篇)

四年级课文《观潮》教案(合集五篇)第一篇:四年级课文《观潮》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篇1《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字词,理清思路,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
教学难点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
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
今天,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
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
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
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学生串讲课文第一、二段: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以、而、于、既而、为。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微课教案微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微课教案微课
观潮——用奇招写出奇景
本微课将展现钱塘江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突出观钱塘江大潮之奇。
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奇特雄伟的钱塘江大潮现场。
作者用了怎样的“奇招”写出了这“奇景”呢?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例如,当浪潮越来越近时,作者用了“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了大潮到来时的形态、颜色和声音,使人深受震撼。
此外,作者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如“山崩地裂”和“颤动”,这些词并不是真的山崩地裂了,而是进行了适当的夸大,以增强表达效果。
除了比喻和夸张,作者还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
在描写潮来前的景象时,作者用了“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
很平静,……。
”等词,写出了钱塘江潮来前的风平浪静的景象。
这样的描写反衬出了下文潮来时的惊心动魄。
最后,作者还运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在描写潮来时的景象时,作者写道:“只见___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接着,又加入了侧面描写:“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通过描写观潮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
总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将钱塘江大潮的奇景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壮观的自然奇观。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

2024年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观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学会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1.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兴趣。
2.2通过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理解、感悟、欣赏课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句。
2.2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1.2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和特点。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3.学习生字词3.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4.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4.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品词析句5.1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5.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喻句,理解其内涵。
6.体会作者情感6.1学生分享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或段落。
6.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2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如: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短文。
四、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课外阅读一篇关于大自然的文章,分享给同学。
五、板书设计1.课题:《观潮》2.生字词:潮、涌、漫、涨、翻、滚、吼、壮观3.重点句子: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气势雄伟。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1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自己先读课文,然后挑选几名学生来朗读,让其他学生听后进行评价,讨论哪位同学的朗读更符合课文情境,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三、四段背诵指导
——理解内容突破难点浮现景象
一、微课目标:理解课文,掌握背诵技巧,快速背诵课文。
二、微课过程
【点击呈现Ppt1】
《观潮》第三、四段背诵指导
——理解内容突破难点浮现景象本文的三、四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突出了潮水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特点,是课文内容的重点。
怎样积累这优美的语言,省时省力地把这段课文背诵下来呢?
【点击呈现Ppt2】弄清叙述顺序。
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来时
景象白线横贯江面白浪翻滚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知道它主要讲了什么,才能比较顺利地背诵,而且记忆牢固。
【点击呈现Ppt3】抓住难点,逐句突破。
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出自己背诵的难点,进行重点背诵。
如:点击课件: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这句话先写声音,然后写了浪的样子像“一条白线”,最后写人们的表现。
点击课件: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通过对浪潮样子和声音的描写,用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浪潮汹涌澎湃的景象。
【点击呈现Ppt4】配合图片,整段背诵。
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要边背诵边浮现文中描述的景象。
这样更有助于记忆。
点击课件,出示图片。
聪明的你,用老师这种方法,背诵这段较长的课文,不会超过十分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