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李嘉诚学中国式领导
中国式管理探析

世界著名企业管理中的独特招术

中国企3家要向李嘉诚学做中国式领导 l l :
当 提 到 中 国式 领 导 , 大 家 脑 海 里 会 闪 出 个 印象 :一 种 老 朽 的领 导 方 式 。但 是 近 来 人 们 发 现 ,倡 导 中 国式 领 导 、 中 国式 管理 的 人 逐 渐 多 了起 来 。 有 知 名 专 家 指 出 , 凡在 美 国运 作 很 好 的 方 法 , 拿 回 中 国 用 注 定 要 失 败 。 这 话 虽 然 有 些 偏 激 ,但 却 能 说 明完 照 搬 西 方 式 管 理 ,在
( 小勇 郭 据 媒 体 载 文整 理 )
世 界著名垒业管理中的 独特招术
世 界上一些著 名的大企业在经 营管理 中 常 使 用 一 些 独 特 的 招术 , 这 要 作 用 。 索 尼 公 司 的 内部 招 聘 日本 索 尼 公 司 每 周 出版 的 内 部 小 报 ,其 中有 公 司各 部 门的 “ 人 广 告 ” 。公 司 职 员 求
没 有 到 公 司 外 请 顾 问而 是 开 设 了一 个 企业 大
学 。 这 个 大 学 像 一 般 的M A 训 练 课 程 一 样 B的 分 析 讨 论 案 例 ,不 同 的是 这 些 学 员 都 是 西 门 子 公 司 的 分 析 人 员 和 工 程 师 ,而 且 讨 论 的案 例 都 是 西 门 子 公 司 内 部 的 问 题 。 仅 2 0 ~ 00 2 0 年 西 门 子 企 业 大 学 通 过 训 练 课 程 解 决 02 的 问题 就 为 公 司 节 约 了2 0 多 万 美 元 。有 一 00 点 可 以 肯 定 的 是 , 处 理 这 些 问 题 所 需 要 的 知
趔 循 思
D i s r a i 1 I kr a i S e t t 01 nt m tOH )
人物短评的格式及范文

人物短评的格式及范文人物短评是对某个人物进行简要评价的文章。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人物短评的格式及范文:1. 标题:人物姓名2. 开篇点题:简要介绍人物的背景和特点,引起读者的兴趣。
3. 主要观点:列举并展开描述人物的几个主要特点或优点。
4. 评价:结合人物的特点或优点,给出个人的评价和建议。
5. 总结:简要概括人物的关键特点或成就,强调对社会或行业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对于商界成功人士李嘉诚的人物短评范文:李嘉诚李嘉诚是香港著名商界成功人士,被誉为“亚洲之虎”。
他出生于贫寒家庭,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机智,创办了经营范围广泛的长江实业集团,成为亚洲最富有的人之一。
首先,李嘉诚具有卓越的商业眼光和洞察力。
他在商业决策上总能抓住机遇,敢于冲破常规和传统,投资在了造船、地产、电信等多个行业,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他能准确判断市场走向,及时调整战略和布局,使企业始终保持竞争力和活力。
其次,李嘉诚具备极强的领导才能和团队管理能力。
他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善于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能和创造力。
他非常注重细节和执行力,能够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保持冷静,做出明智的决策。
总的来说,李嘉诚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魅力的商界巨擘。
他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畏挑战的勇气。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他的社会责任感和慈善事业,积极回馈社会,关心弱势群体。
我们可以向他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总结起来,李嘉诚凭借出色的商业眼光和领导能力,成为了一位商界传奇。
他不仅对香港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球商界树立了榜样。
他的成功启示我们,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回馈社会,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总之,琥珀酰氧基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领域。
它拥有多种反应特性和化学性质,可以用于合成各种有机化合物,并且对反应的产率和选择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琥珀酰氧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有助于发展新的有机合成方法和优化现有的合成路线。
中国式管理探析

中国式管理探析中国式管理是近来管理学界和管理培训领域很热门的一个话题。
本文从科学的检验标准和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中国式管理的弱点和不足,深刻分析了中国式管理的文化实质,并从中国式管理的理论本身分析了其不成熟性,指出了中国式管理的研究方向。
标签:中国式管理科学文化中国式管理是近来管理学界和管理培训领域很热门的一个话题。
中国式管理最早由台湾的曾仕强先生提出,引起了理论界与实业界的极大关注。
随着近年来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有关中国式管理的声音也逐渐洪亮起来[1]。
1 中国式管理的兴起从管理的发展过程来看,发展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会随着经济建设的过程,形成区别于他国的各自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
根源于美国文化的美国管理模式与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相一致,根源于日本文化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与日本的群体主义文化相匹配。
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和在西方的实践经验应用于中国市场时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延伸或重新创造,西方管理理论和方法如果不同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也不可能行之有效。
中国企业要想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必须在学习欧美与日本的先进管理经验过程中创造出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正是基于此,理论界和实业界掀起一股研究中国式管理的热潮。
什么是中国式管理?一般都认为中国管理哲学加西方管理科学即为中国式管理。
如魏长霖等人认为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2]。
中国企业家联合会副理事长胡新欣认为,管理体系应该像一棵树,哲学层面是它的根,所以前提是东方智慧,加上全球视野与本土化方案,具备这三点就可称作中国式的管理。
复旦大学苏东水先生所下的定义最全,但似乎使中国式管理具有包容天下管理的气势。
苏东水认为,中国式管理就是以中国管理学、西方管理学、华商管理学“三学”为理论基础,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三为”和治国论、治生论、治家论、治身论“四论”再加上人道、人心、人谋、人缘、人才“五行”和和贵、和合、和谐“三和”为主线,凝练中国古、近、现代管理思想精华的现代管理模式[3]。
15年来对中国管理影响最大的15人

15年来对中国管理影响最大的15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肯定了市场经济,催生了市场经济热潮。
中国的企业家群体从此产生。
这个新兴的群体满怀着壮大企业的热情,急需卓越管理理念和实践的指导。
《世界经理人》(当时名为《世界经理人文摘》)杂志应运而生。
它将国际领先的管理思想和实践引进中国,致力于通过推动管理的进步来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15 年来,有许多关键人物跟《世界经理人》一起影响着中国管理: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制订策略的领导人邓小平;全球竞争中屹立不倒,开创全新管理模式的商业偶像比尔。
盖茨、杰克。
韦尔奇;带领中国企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企业领袖李嘉诚、张瑞敏、柳传志;激发卓越实践的管理大师菲利普。
科特勒……《世界经理人》从中选择了影响最大、最深远、最有意义的15 人,称其为“15年来对中国管理影响最大的15人”。
在2007 年的春天,《世界经理人》以向他们致敬的方式,庆祝创刊15周年,庆祝中国企业在15年中的管理进步,也期望中国企业从此由管理学习走向管理创新的春天。
15年来对中国管理影响最大的15人:1. 1992年邓小平市场经济的定音人,企业家人群的创造者2. 1993年李健熙亚洲的世界级品牌缔造者3. 1994年比尔-盖茨知识经济的代表,最大的慈善家4. 1995年施振荣中国IT教父,国际化的先行者5. 1996年朱隆基企业管理的政府鼓手6. 1997年李嘉诚中国经营之神7. 1998年迈克尔-戴尔商业模式的革命者,信息化管理的先锋8. 1999年张瑞敏管理的学习者和创新者9. 2000年柳传志管理理念的传播者10.2001年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的大师管理理念的传播者11.2002年吉姆-柯林斯卓越企业和长青企业的鼓吹者12.2003年王石专业化的倡导者,最潇洒的经理人13.2004年杰克-韦尔奇CEO 之神14.2005年任正非神秘的战略思想家,国际化榜样15.2006年彼得-杜拉克管理学的发明者《世界经理人》指出,在过去的15年中,是这15个关键人物深深影响了中国企业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经理人群体、中国企业的成长和成熟。
1管理学案例

什么是管理?一、案例:案例1:如何做好管理?刘全是深圳一家消费电子产品公司的策划部经理,农村出身的大学生,由于工作颇有成就,深得公司领导赏识,从一线摸爬滚打到现在这个位子。
他对工作要求特别严格,经常废寝忘食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甚至从来没有时间去谈恋爱。
他希望他的员工也像他一样,全心全意投入到公司事务上,一心为公,敬业奉献。
口头禅就是“公司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事再大也是小事”。
他要求下属员工上班时间不得闲聊、不得接打私人电话、不得做与岗位工作无关的事情,所有时间都得用在工作上。
要求下属员工养成“早到晚归”的习惯,让下属员工每天陪自己加班到十一、二点,即使下属员工真的无事可做,也不能随便回去。
假如下属员工没有养成这种习惯,那么加薪晋职的机会就很渺茫,而且很可能被他冷藏,再无出头之日,要么就是莫名接到调职或解雇的通知。
另外,无论什么节假日,他都会为下属员工重新规划,以满足他工作的需要,根本没有什么周末、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概念。
在他的领导下,下属员工总有做不完的工作,即便有些工作没有任何意义。
他的举措果然引起下属员工的怨言,他们抱怨自己完全没有私人的空间,随时都被经理管理和监督,好像自己是被卖掉给了公司,身心受到严重的限制,他们快要疯掉了。
一次其中一个下属在内部网站的BBS牵头讨论加班要给加班费、工作应该劳逸结合问题,竟然被他得知,没几天这位员工就在绩效考评中被合理规范地“处理”掉了。
随后一个深夜召开的部门会议上,下属员工终于爆发了自己的情绪,显然下属员工被尊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刘全的工作也因此陷入了被动,士气低落、效率下降、人员流失、管理混乱等,不久他被撤职调离。
案例2:如何做好管理?北京H公司章总,工龄有三十多年,在行业内也算是前辈,工作态度非常严谨仔细。
对公司组织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视,从培训课程内容设置、培训讲师选聘、培训酒店场地签定到培训证书印制、培训现场条幅悬挂、培训期间餐饮定单等等,事无巨细,从头抓到尾,尽管有专门的培训部。
中国式领导全解析

中国式领导全解析中国式领导全解析当提到中国式领导,大家脑海里会闪出一个印象:一种老朽的领导方式,过去20多年,大家都这么认为。
不过这两年,倡导中国式领导、中国式管理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知名专家巩胜利指出,凡在美国运作很好的方法,拿回中国用注定是失败的。
虽然有些偏激,但却能说明完全照搬西方式管理,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式领导、中国式管理应时而生!过去20多年,大家都这么认为。
不过这两年,倡导中国式领导、中国式管理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知名专家巩胜利指出,凡在美国运作很好的方法,拿回中国用注定是失败的。
虽然有些偏激,但却能说明完全照搬西方式管理,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式领导、中国式管理应时而生! 对比中西方领导文化的差别,我们发现——西方是:一头狼带出的是一群狼;一头狼带一群羊会很有战斗力,但一只羊带不了一群狼去打仗,否则狼先把羊吃掉。
中国是:一头狼带出的是一群羊;一只羊带一群狼会很有战斗力,但一头狼带一群羊去打仗,只有狼在前面冲。
中国企业家的领导模式,是喜欢事必躬亲、随处指挥,过程、结果都刻意追求他自己认为的样子,要求下属以他希望的方式做事,随意性大,甚至脾气很大,即便不是因利益关系而特意作的人事安排,喜欢用的人就是对他惟命是从、歌功颂德的人,让他感觉能信任但惯用办公室政治之人,很看重态度,讲求形式,然后才看其他方面。
也就是说,中国大部分企业,本质上是人治的,是以权力为核心的治理模式。
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科学领导方式而形成的中国式领导,注定不能抹掉这个印记。
中国式领导需要站在自己文化基础上,博采众长,借鉴西方先进的方法和经验,进行螺旋式创新成长。
在当今的企业界,香港、台湾、大陆都有不少先行者,他们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从领导的维度去看,在香港最适合我们学习的是李嘉诚,他的领导方式是中西合璧的楷模;在台湾,郭台铭、王永庆不但对产业本质理解很深,在领导上也非常有一套;在大陆是王石和任正非,一个是以制度化来保证,另一个是把“毛式领导”运用得得心应手。
李嘉诚:超越东西方的管理之道

??? 超越东方家族管理:李嘉诚的西化管理
??? 然而,现实中的李嘉诚并非那么简单。李嘉诚如果是把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简单地相加,就不会有任何积极的结果。尽管我们说,香港文化是一种拼贴文化,但即使是拼贴也需要花费很多的功夫和心血。
???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作到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嫁接,首先在于他抛弃了传统文化中那些劣根性的东西。若是没有香港所面临的国际商业环境的冲击,李嘉诚就不可能那么迅速而彻底地超越东方家族化管理成为好的管理者,首要的任务是自我管理,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建立个人尊严。”
??? 李嘉诚所说的自我管理,就是中国式管理所说的“修己”。但在自我管理的前提下,李嘉诚并没有强调管理的宗旨是“安人”,而是强调管理者需要使企业生生不息,要赋予企业生命。没有一个企业家或企业实践者,会达到中国式管理的既“安人”又“轻松愉快”的境界。
??? 李嘉诚的管理之道无疑是建立在中西文化融合基础之上的混沌管理。在李嘉诚的管理中,管理的制度层面主要是西方管理,而管理的文化层面则是融合中西。
??? 李嘉诚:管理需要修已但无法安人
??? 与中国式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已安人”的过程不同,李嘉诚虽然也认为“修己”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但不认为管理是“安人”的过程。
??? 而在李嘉诚的管理哲学中,显然是糅合了中西哲学最优秀的元素。在李嘉诚的管理实践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儒家宽厚为怀的“仁爱”思想,也能看到西方的民主与自由。李嘉诚在管理中所实践的文化,无疑是一种代表香港文化的新文化。这种建立在中西糅合基础之上的混沌管理,如果贴上中国式管理的标签,实在有悖于李嘉诚管理之道的本质。
??? 中国式管理的倡导者说,李嘉诚所具有的东方文化中的孝道、自尊、勤劳、本分、沉稳,是西方文化所缺少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它容易使人对中国文化产生盲目自大的错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李嘉诚推崇为实践中国式管理的代表人物,与把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归结为中国式管理一样荒谬。作为华人商业巨头的李嘉诚,与其说是中国式管理的实践者,不如说是中国式管理的颠覆者。
李嘉诚的文化象征意义
如果说香港文化是典型的中西融合文化,那么,作为香港文化代表的李嘉诚就更是这一文化的缩影。
但李嘉诚所说的“外国人的管理方式”当然包含“外国人的管理哲学”。任何管理方式都是管理哲学的反映。李嘉诚并没有独尊中国哲学。
比如,在对比范蠡与富兰克林的思想境界时,李嘉诚就曾经指出,富兰克林要高于范蠡。他说范蠡的功成身退是为了个人的“虚妄”,富兰克林在美国独立成功后,“让位”给华盛顿,从另一方面协助建立美国体制,是真智慧、真伟大。因此,富兰克林的人生境界高于范蠡。而富兰克林的思想境界,无疑是建立在西方哲学(或信仰)的基础上的。这难道不是表明,西方哲学也有高于中国哲学之处吗?
李嘉诚能够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血缘为纽带的狭隘观念,这对华人来说实为难能可贵。李嘉诚认为,亲信并不等于亲人。他说:“在我公司服务多年的行政人员,有的已工作了很多年,有些更长达30年,什么国籍都有。无论是什么国籍,只要在工作上有表现,对公司忠诚,有归属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考验,就能成为公司的核心成员。”李嘉诚的亲信观,无疑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因此,从传统的文化创造来看,香港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沙漠”。然而,作为“文化沙漠”的香港,却透过李嘉诚等人的实践,赋予了文化崭新的意义。
李嘉诚等商业巨头的实践,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在短短的数十年时间内,李嘉诚由寄人篱下到富可敌国,不仅左右着香港经济,而且在全球经济舞台上举足轻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李嘉诚在接受西方文明洗礼的基础上,又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品质。这给很多人以错觉,似乎李嘉诚的成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技的结合。
然而,如此解读李嘉诚就大错特错了。这实际上是把香港文化简单化了。如果香港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加西方科技这么简单,那就意味着香港根本不曾存在文化冲突与融合,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也就不存在任何障碍。这样,我们谈文化的融合与转化就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分析香港文化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李嘉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就索然无味了。
李嘉诚把权威型、关系型、民主型、示范型、授权型等领导风格有机地糅合在一起,针对不同的员工、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
例如李嘉诚公司所有决策制定前都会开会研究,用数据说话。在决策之前,李嘉诚一定仔细研究员工们的建议,当下属提出有用的建议时,他也会很快接纳。这是典型的民主型领导风格。
在李嘉诚的公司,人员的变动是比较少的,来自世界各国的员工都愿意为公司奋斗终生。李嘉诚公司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与他充分利用个人人格魅力有直接的关系。李嘉诚麾下的著名经理人袁天凡曾公开表示,“如果不是李氏父子,我不会为香港任何一个家族财团做。”同样,和记黄埔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也是因为李嘉诚独特的人格魅力才愿意长期留在和黄工作。这些都是李嘉诚充分运用权威型领导风格的结果。
在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成人之前,他没有安排任何一个亲属到公司里工作。他一开始就超越了任人唯亲的做法,广泛地聚集全世界的人才。李嘉诚的公司分布在52个国家,有20万名员工,其中包括为数众多的外国人。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完全是在职业经理人的运作之下,这些职业经理人,特别是外国职业经理人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带进公司,对李嘉诚商业帝国的持续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是:一头狼带出的是一群狼;一头狼带一群羊会很有战斗力,但一只羊带不了一群狼去打仗,否则狼先把羊吃掉。
中国是:一头狼带出的是一群羊;一只羊带一群狼会很有战斗力,但一头狼带一群羊去打仗,只有狼在前面冲。
中国企业家的领导模式,是喜欢事必躬亲、随处指挥,过程、结果都刻意追求他自己认为的样子,要求下属以他希望的方式做事,随意性大,甚至脾气很大,即便不是因利益关系而特意作的人事安排,喜欢用的人就是对他惟命是从、歌功颂德的人,让他感觉能信任但惯用办公室政治之人,很看重态度,讲求形式,然后才看其他方面。
一生搏击商海的李嘉诚对管理自然有最深刻的体会。李嘉诚十分清楚,管理并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不是懂得说上两句人文精神的语言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商业秩序模糊的地带力求建立正直的方针。李嘉诚指出,这路并不好走,企业核心责任是追求效率及盈利,尽量扩大自己的资产价值。商场每一天如严酷的战争,负责任的管理者捍卫企业和股东的利益已经筋疲力竭,永无止境的开源节流,科技更新及投资增长,却未必能创造就业机会,市场竞争和社会责任每每两难兼顾,很多时候,也只能是在众多社会问题中略尽绵力而已。
同样,我们从华盛顿辉煌的一生中也能看到不逊于富兰克林的伟大情操。华盛顿那种为祖国民族利益而鞠躬尽瘁却丝毫不为权力所动的思想境界,在中国,也许只有在尧舜禹之先贤时代和孙中山等少数政治家身上才能见到。而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我们所最熟识的,恐怕不是秦始皇式对权力的变态追求,就是范蠡、陶渊明式的“虚妄”隐遁了。
因此,尽管李嘉诚深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真传,十分重视在企业管理中注入感情因素,从而赢得了全球职业经理人的尊敬,但我们绝不能说李嘉诚追求的是“安人”的境界。“安人”是中国式管理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嘉诚对“中国式领导”的超越
李嘉诚还是一个高超的情境领导者。在李嘉诚的领导艺术中,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中国式管理所鼓吹的单一的“无为型”领导风格,而是各种领导风格的糅合。
李嘉诚的管理之道无疑是建立在中西文化融合基础之上的管理的文化层面则是融合中西。
李嘉诚:管理需要修已但无法安人
与中国式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已安人”的过程不同,李嘉诚虽然也认为“修己”是管理者的首要任务,但不认为管理是“安人”的过程。
李嘉诚说,“在我看来,要成为好的管理者,首要的任务是自我管理,在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建立个人尊严。”
在北京东方广场工程建设期间,李嘉诚甚至对每一块建材的选择都要过问,表现出明显的示范型领导风格。因为,这个项目是在中国开工的最大项目,意义非同寻常。而在其他国家,比东方广场规模更大的项目,他都全部放权,任何事情都不过问,体现出典型的授权型领导风格。
李嘉诚领导风格的糅合性,表明他对领导科学与艺术具有非凡的把握。李嘉诚的领导风格,完全颠覆了中国式管理对于领导艺术的非科学设想。
中国式管理的倡导者说,李嘉诚所具有的东方文化中的孝道、自尊、勤劳、本分、沉稳,是西方文化所缺少的。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它容易使人对中国文化产生盲目自大的错觉。
事实上,象孝道、自尊、勤劳、本分、沉稳等素质,尽管为中国文化所具备,但却不是中国文化的专利,在新教伦理中同样具有这些优秀的品质。所以,中国式管理的倡导者由于盲目的民族主义情绪,往往将那些西方文化也具备、甚至西方文化更突出的东西归结为中国文化所特有。以此种态度是无法科学区分中西文化,也无法对中西文化的融合做出正确评判的。
因此,李嘉诚自己曾经强调:事实上我是依靠西方管理的模式,不然也难发展到52个国家。但是其中做人的道理,我自己是中国人,是保留有我们中国好的文化,这个人情味永远都是存在的。
李嘉诚说得清清楚楚,他是“保留有我们中国好的文化”。这就意味着,他同时也抛弃了许多“坏的中国文化”,从而做到了中西文化的结合。事实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传统文化对李嘉诚的影响,更多地是在为人处世方面,而其商业上的思维则更接近于西方。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李嘉诚的管理之道中并不是主流,而是边缘性的文化。
通过一套制度来保证,在整个公司上下建立领导能力,即提高公司领导商数,将是新时代企业家的重要挑战,公司之间的竞争决胜于各公司领导商数之间的对决!
■中国式领导批判中国式领导的5大问题
中国式领导的成功者,必然精于“术”,善于协调各方关系和整合资源。然而,这只是最后的表现形式。要做好一个中国式领导者,更强调的是个人心性修为,对领导者内在要求更高。
李嘉诚所说的自我管理,就是中国式管理所说的“修己”。但在自我管理的前提下,李嘉诚并没有强调管理的宗旨是“安人“,而是强调管理者需要使企业生生不息,要赋予企业生命。没有一个企业家或企业实践者,会达到中国式管理的既“安人”又“轻松愉快”的境界。
李嘉诚认为,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高效组织的企业无法负担那些滥竽充数、唯唯诺诺、灰心丧志的员工,同样也难负担光以自我表演为一切出发点的“企业大将”。挑选团队,有忠诚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谨记光有忠诚但能力低的人和道德水平低下的人同样是迟早累垮团队、拖垮企业,是最不可靠的人。因此,管理者不可能使每个人都开心。
在香港的文化舞台上,中华文化事实上一直处于劣势地位。在西方文化的撞击下,香港文化的裂变与新生,不是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形式上,而是体现在中国传统士大夫所鄙视的商业文明上。
就传统文化形态而言,在香港文化舞台上,以牟宗三、唐君毅等为代表的新儒家不过是儒家文化的回光返照;而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文化,不过是一种成人童话,其真正的文化意义可以说相当空洞。
也就是说,中国大部分企业,本质上是人治的,是以权力为核心的治理模式。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汲取西方科学领导方式而形成的中国式领导,注定不能抹掉这个印记。
中国式领导需要站在自己文化基础上,博采众长,借鉴西方先进的方法和经验,进行螺旋式创新成长。在当今的企业界,香港、台湾、大陆都有不少先行者,他们都值得我们去学习。
从领导的维度去看,在香港最适合我们学习的是李嘉诚,他的领导方式是中西合璧的楷模;在台湾,郭台铭、王永庆不但对产业本质理解很深,在领导上也非常有一套;在大陆是王石和任正非,一个是以制度化来保证,另一个是把“毛式领导”运用得得心应手。
中国企业家的领导模式都很个人化,但是个人化的领导,是一种无效率、无效果的领导模式,时间一久,注定会产生很大的失误,尤其是它难以传承,不利于企业的长治久安。
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和行为方式去感召所属群体及关联人群实现某个目标的过程,或者实施这个感召过程的人。广义的中国式领导,则是创新型中国式领导,指通过中国传统和现代、中西方结合的优秀文化、先进思维和全球通行行为规则去感召所属群体及关联人群实现某个目标的过程,或者实施这个感召过程的人。它是中国企业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的产物,其核心是“中国理念、西方标准”,是一种适应中国企业在国内运作和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领导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