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基础

合集下载

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答案

陕师大《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答案

陕师⼤《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答案陕西师⼤远程教育学院中⽂专升本科函授⽣《古代汉语基础》作业题附答案⼀、名词解释:《说⽂解字》:简称《说⽂》,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篆为主。

《说⽂解字诂林》: 丁福保所编,是⼀部古⽂字学⼤型资料性辞书。

全书正编采集有关著作182种,汇为1036卷,总字数达⼀千⼏百万字,装订成12函66册。

书成之后,作者⼜仰取俯拾,编成《说⽂解字诂林补遗》。

《说⽂解字诂林》包罗宏富,博⼤渊深,集万卷于⼀体,是历代对《说⽂解字》注释的总汇。

《康熙字典》:张⽟书、陈廷敬等编,成书于清代康熙五⼗五年,共收字四万七千多个。

这本字典按照部⾸排列,分成214部,以笔画为序,再按⼗⼆地⽀分⼗⼆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注⾳后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其注⾳采⽤反切法、直⾳法、叶⾳法;释义则罗列旧说、排列古注、分别义项、引例为证。

《经籍纂诂》:清代阮元编,成书于庆历三年,是⼀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在编排上采⽤韵⽬排列法,以平⽔韵⼀百零六韵编次被释的字,每⼀韵为⼀卷。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法的著作。

《助字辨略》:清代刘淇著,出版于1711年。

共收字四百七⼗多个。

全书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史书、诗词、⼩说,资料丰富。

但“助字”的分类标准不⼀,内部体例也⽋严密。

《佩⽂韵府》:清代张⽟书编,成书于康熙五⼗年,是⼀部按韵编排的古代辞书。

它主要⽤元明时代流传的《韵府群⽟》、《五车韵瑞》等书为底本加以修订增补⽽成。

先列单字,略加注⾳释义,然后列举两字词语、三字词语和四字词语,注明出处,⽤双⾏⼩字列在各条词语之下。

《词诠》:近⼈杨树达著。

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的介词、连词、助词、语⽓词及⼀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法、意义并引书证。

《汉语⼤字典》:是⼀部解释汉字形、⾳、义的⼤型语⽂⼯具书。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

古汉语基础知识一、文言字形(一)古今字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②反—返③孰—熟④奉—捧⑤见—现⑥受—授⑦暴—曝⑧知—智⑨内—纳⑩直—值。

(二)异体字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

列举:①泪—涙②崖—崕(三)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

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亡”通“无”②“谬”通“穆”③“责”通“债”。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不”通“否”②“干”通“岸”③“还”通“旋”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③“蚤”通“早”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

列举:①“堕”通“隳”②“被”通“披”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一)实词1.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大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4

大学《古代汉语》基础知识4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4词义关系是指不同的词在意义方面存在的关系。

包括:同义关系——同义词,反义关系——反义词。

一、同义词(一)同义词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读音不相关的一组词,互为同义词。

特点是:1.同义词是指在某个义位或某几个义位上同义,而不是所有义位都同义。

2.有些同义词的同义关系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如:去——往:“去”在先秦没有“到……去”的意义,与“往”不同义。

但在唐代,“去”可以表示“前往”“到……去”的意思。

3.同义词之间在语音上互不相关。

同义词祗是在一个或几个义项上相同,在语音上却没有关系。

如果语音上也相同或相近,那就是出自同一个语源的同源词。

如:震——动——振4.同义词是相互的。

(二)同义词的差异1.理性意义的差异(1)范围广狭不同如:问、询、访在询问、征求意见的义项上是同义词。

但“访”的适用范围比“问”“询”要小,“问”“询”的对象通常没有什么限制,而“访”通常是指君长就重大问题的向臣下征求意见。

(2)性状情态不同如:视、望、顾、睨、瞰、瞩在“看”的义项上是同义词,但看的情状方式各不相同。

“视”强调“看”的动作。

“望”是抬头向要远处看,“顾”是转头向后看。

“睨”是斜着看。

“瞰”是从高处往下看。

“瞩”是集中视力于一点,注视。

(3)程度轻重不同如:饥、饿在表示吃不饱的意义上是同义词,但词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饥”是吃不饱,腹中空。

“饿”是严重的饿,指没有饭吃或长时间未进食。

(4)侧重点不同如:恭、敬都有恭谨有礼、不怠慢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恭”侧重外貌;“敬”侧重内心。

2.组合功能的差异如:耻、辱耻、辱在表示“侮辱”和“羞耻”义时,二者是同义词,但组合功能不同。

表示“侮辱”义时,“辱”的意义是“双向”的,即既可表示侮辱他人(使他人受辱),又可表示自己受辱。

故“辱”既可以带受事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耻”的义项是“单向的”,即只能表示使他人受辱,而不能表示自己受辱。

3.情感色彩的差异如:诛、杀、弑在“杀死”的义位上,三者同义。

古代汉语基础

古代汉语基础

第一章文字第一节“六书”理论的形成文,只有一个单个形体的独体字。

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的合体字。

汉子产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

“六书”一词首见于《周礼》。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清代以后“六书”的名称和排列次序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第二节“六书”例释一、象形象形式一种描摹实物的造字法。

例:水、鱼、燕、瓜、舟、齐二、指事(1)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符号以表其义。

例:本、至、厷(2)纯粹用符号来表义。

例:回、丩三、会意一字之意由两字或三字之义合起来构成。

例:及、出、各、射、宿、寇四、形声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字。

(1)在表意字上加注声符而成。

例:鸡(2)在表意字上加注形符而成。

例:臭(3)形声字再加声符或形符成了新的形声字。

例:潿(4)把表意字一部分改换成声符。

例:何左形右声:诂诽搞祺锈吟治左声右形:胡剕敲斯锦钦斫上形下声:罟罪蒿箕容髡笞上声下形:辜悲膏基券含臬外形内声:固匪病衙阁外声内形:床篡闻声占一角:旗形占一角:疆五、转注形转:字形上属于同一部首。

例:考与老音转:词源上同韵或同声。

例:考与老、颠与顶义转:意义可以互训。

例:考与老形义双转:必须同部互训。

例:考与老六、假借用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原本没有文字的事物或概念。

(1)“声旁字”和“形声字”相代替。

畜——蓄奉——俸卒——猝奄——淹(2)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代替。

政——征畔——叛被——披(3)其他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代替。

熙——嬉倍——背萌——氓简——谏第三节“六书”理论的一些问题第二章词汇第一节单音词和复音词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并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

例:妻子、具体、专利、规矩、然而(这样却)、虽然(虽说如此)、于是(在这时候)第二节单纯词和合成词语言中在意义上不能再分析的最小构词单位是词素。

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成的词是合成词。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

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

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

(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6.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诗词格律等方面的理论

6.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诗词格律等方面的理论

6.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诗词格律等方面
的理论
第一、了解该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也是阅读古书的工具课。

本课程注重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要求自学者结合一定数量的。

文言文阅读和背诵,通过文字、音韵、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并具有运用所学知识阅读一般文言文的能力。

第二、了解该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本课程的考试要求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本科的结业水平。

本课程内容分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和古文阅读实践。

基础知识包括绪论、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诗词格律、古注、工具书使用等部分;古文阅读实践包括古文阅读背诵、古文句读、古文今译等部分。

其中,凡要求“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都与考核点直接相关,应考者应熟知其概念和有关知识,理解其原理,并能在语言环境中予以辨认。

凡要求“掌握”的内容,必须做到在了解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转换为能力,即能运用有关知识和理论来分析解决古汉语书面语中的相关问题,并指导对古书的阅读。

凡要求“一般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一般不直接作为考核时的命题的内容,但由于这些内容对于其他相关知识和理论以及古书阅读能力的考核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要求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对这些内容要有所了解,而不应忽略。

此外,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人名、职官名,虽未列入考核目标,但仍属于古文阅读的有关常识,也要求应考者予以注意。

古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古代汉语语法基础知识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
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
宾语后,其语序十分特殊,有的句子还缺少
相关成分。相对今天的语言习惯而言,称为 特殊句式。
二、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走出文言文翻译的迷宫: 一、“找出主干最重要”。 如 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该句中“公子”可作主语,“急”可作谓语,“人之困”可作宾 语,那么“安在”是句子的什么成分呢?不符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说明句 子存在特殊情况。 ②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该句中“权”可作主语,“示”可作谓语,“群下”可作宾语,那么 “以”呢?不符合 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明仅靠逐字翻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二、“留、换、补、调要记牢”。 【留】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以资政殿学士行” 中的“资政殿学士”,“嘉祐二年”,“庐陵文天祥”等。 【换】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名词作 动词,“游泳”。 【补】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哙”;“果地震陇西” 中的“于”。 【调】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沛公安在?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
居庙堂之高 蚓无爪牙之利
6、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 在谓语之 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 谓语之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基础
1. 郑伯克段于鄢
(1)《左传》时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而完整的史学和文学名著,原名《左氏春秋》。

(2)全书依春秋时期鲁君十三公(隐、桓、莊、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的次序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53年间的各国史事。

共60卷18万字。

(3)西晋杜预将其内容按年依附于《春秋》正文之后,只是《左传》比《春秋》多了二十八年,后人也称此书为《春秋左氏传》。

(4)《左传》文字简练、优美,善于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繁复的史实,尤其是叙述战争;在人物描写方面,善于刻画事主的内心活动和细微动作。

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5)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全文表现了郑庄公的阴险毒辣和虚伪。

2. 勾践灭吴
(1)《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21卷7万多字,分别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约公元前976年至公元前453年)周、鲁、齐、晋、郑、楚、越等八国的故事。

成书年代大致在战国初年。

(2)《国语》可能是各国史官所记而经后人润色整理而成。

(3)本篇选自《国语·越语上》。

全篇叙述了越王勾践在吴越战争中遭惨败后仍处心积虑以求报酬雪耻,最后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平灭吴国的故事。

3.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1)《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

全书共33篇。

(2)本书初无定名,或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脩书》,后经西汉刘向整理编定。

(3)全书所记史事自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开始,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继位为止。

(4)本篇选自《战国策·魏策》。

文章描写唐雎折服秦王的情景。

对唐雎的英勇和秦王的虚骄,描写颇生动。

4. 子路曾皙然有公西华侍坐
(1)孔子,名丘、字仲尼。

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

(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

(3)宋代朱熹又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一起合为《四书》。

(4)本篇选自《论语·宪金》。

文章记述了孔子及弟子子路等四人谈论个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的看法。

5. 渔父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

(2)庄子哲学的显著特点是把世间事物都看作是相对的,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3)今本《庄子》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4)本篇选自《庄子集解》。

文章表述了对孔子思想的看法,同时也阐明了对社会的看法。

7. 治安策
(1)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世称贾生。

(2)贾谊主张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3)贾谊的作品有经西汉刘向校定的《新书》。

(4)本篇选自《汉书·贾谊传》。

本篇又名《陈政事疏》,是贾谊著名的政论之一。

文章全面论述了汉文帝时的政治形势,针对诸侯王的分裂割据、匈奴的入侵掠夺和富商大贾对经济的严重破坏,认为应当总结历史经验,还提出了拟采用的具体措施。

9. 张释之列传
(1)《史记》是司马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也是二十四史中惟一的一部通史。

(2)全书130篇,其中本纪12篇(叙帝王)、世家30篇(记诸侯)、列传70篇(志人物)、书8篇(系时事)。

(3)现通行本为中华书局电校的三家注本《史记》: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4)本篇选自《史记》卷102。

本文通过几个案例,表现了张释之秉公执法、不畏权势的精神面貌。

10. 报任安书
(1)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2)本篇选自《昭明文选》卷41。

作者在信中倾吐自己遇宫刑后的内心痛苦和愤满,揭露朝廷是非不明、贤愚不分,同时以历史上命运坎坷而德才杰出的人物激励自己。

表达了“隐忍苟活”、“成一家之言”的决心。

12. 《张中丞传》后叙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旗手。

他的诗歌“以文为诗”,尚险好奇,和孟郊一起被称为“韩孟诗派”。

(3)有《昌黎先生集》。

(4)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卷13。

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张巡的错误论调,记叙南霁云的英勇事迹和张巡、许远的轶事,赞颂了许远、张巡、南霁云等英雄,痛斥了诬蔑许远、张巡的小人。

13. 段太尉逸事状
(1)柳宗元,字子厚,当代文学家、哲学家。

(2)柳宗元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3)有《柳河东集》。

(4)本篇选自《唐柳先生集》卷8。

这是一片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齐名的人物传记。

作者以令人信服的写实手法,刻画了段秀实不畏强暴、爱护人民的动人形象,并揭露了骄兵悍卒、地方军阀残暴跋扈、鱼肉百姓的罪行。

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章文字
第一节“六书”理论的形成
文,只有一个单个形体的独体字。

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的合体字。

汉子产生的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

“六书”一词首见于《周礼》。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清代以后“六书”的名称和排列次序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第二节“六书”例释
一、象形
象形式一种描摹实物的造字法。

例:水、鱼、燕、瓜、舟、齐
二、指事
(1)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符号以表其义。

例:本、至、厷
(2)纯粹用符号来表义。

例:回、丩
三、会意
一字之意由两字或三字之义合起来构成。

例:及、出、各、射、宿、寇
四、形声
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的字。

(1)在表意字上加注声符而成。

例:鸡
(2)在表意字上加注形符而成。

例:臭
(3)形声字再加声符或形符成了新的形声字。

例:潿
(4)把表意字一部分改换成声符。

例:何
左形右声:诂诽搞祺锈吟治
左声右形:胡剕敲斯锦钦斫
上形下声:罟罪蒿箕容髡笞
上声下形:辜悲膏基券含臬
外形内声:固匪病衙阁
外声内形:床篡闻
声占一角:旗
形占一角:疆
五、转注
形转:字形上属于同一部首。

例:考与老
音转:词源上同韵或同声。

例:考与老、颠与顶
义转:意义可以互训。

例:考与老
形义双转:必须同部互训。

例:考与老
六、假借
用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原本没有文字的事物或概念。

(1)“声旁字”和“形声字”相代替。

畜——蓄
奉——俸
卒——猝
奄——淹
(2)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代替。

政——征
畔——叛
被——披
(3)其他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代替。

熙——嬉
倍——背
萌——氓
简——谏
第三节“六书”理论的一些问题
第二章词汇
第一节单音词和复音词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并具有声音、意义和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

例:妻子、具体、专利、规矩、然而(这样却)、虽然(虽说如此)、于是(在这时候)
第二节单纯词和合成词
语言中在意义上不能再分析的最小构词单位是词素。

由一个词素构成的词是单纯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构成的词是合成词。

单纯词不一定是单音词,单音词一定是单纯词。

例:天、锟铻、社稷
单纯词中特别要注意的是连绵词。

所谓连绵词,是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

双声连绵词:参差、仓猝、玲珑、犹豫、萧瑟、匍匐
叠韵连绵词:从容、逍遥、峥嵘、窈窕、逶迤
叠音连绵词:斤斤、丁丁、蹲蹲、栗栗、轶轶、依依
第三节古今词义的异同
例:叔、该、牺牲
1. 从古今词义所指的内容、或从其使用范围来看,一般有三种情况:
(1)古义包括的范围狭窄,今义的范围则相对广泛。

“词义扩大”
例:江、河、病
(2)古义包括的范围广泛,今义的范围则相对狭窄。

“词义缩小”
例:臭、蟲
(3)古义和今义的范围互不包容,但两者之间又存在某种联系。

“词义转移”例:年
2. 从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来看,可分两种情况。

(1)古代含贬义的词现代成了褒义。

例:锻炼
(2)古代含褒义的词现代成了贬义。

例:爪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