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基础知识
怎样才能读懂古文?

怎样才能读懂古文?怎么样才能读懂古文?古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支撑起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也因其奇异的语言表达和时代背景,给现代读者带来理解上的挑战。
那么,怎么样才能读懂古文呢?1. 打好基础:掌握古汉语知识读懂古文的第一步是理解古汉语的基本知识。
这包括:字词讲解:清楚古今字、古今义、多音字、同音字等,并掌握正确词语的古今对应。
文法结构:熟练掌握古文的句法结构,包括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等,以及一些独特的语法现象。
文体特点:了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例如诗歌、散文、奏疏、史书等。
文化背景:学习相关的历史、地理、风俗、典故等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循序渐进: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学习古文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学习材料:入门阶段:以文白结合的古文教材为主,辅以古文基础知识讲解和习题练习。
进阶阶段:逐步阅读理解一些简单的古文作品,比如唐诗宋词、古代寓言故事等,并尝试解释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初级阶段:阅读一些难度较高的古文作品,例如古代典籍、历史文献等,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3. 多种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学习古文可以使用多种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果:吟诵朗读背诵: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速度。
注释解读:弄懂文章的注释,了解词语含义和文章背景,解决阅读障碍。
翻译练习: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锻炼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比分析:将不同版本的古文进行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写作技巧。
课外阅读:阅读与古文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等,扩大知识面,增加兴趣和理解能力。
4. 坚持不懈:克服学习困难学习古文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遇到困难决不可放弃:积极思考:遇到不懂的地方,要积极思考,从字词、语法、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
寻求帮助:可以向老师、同学或专家请教,解惑答疑。
保持兴趣:学习古文要保持兴趣,并将其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提升学习的乐趣。
总之,读懂古文需要掌握古汉语知识、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应用多元学习方法并坚持不懈克服一切困难。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

古汉语基础(二)复习纲要第一章词汇部分主要内容:1.单音词和复音词(1)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2)古代汉语的复音词(3)正确区分单音词和复音词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什么是本义、引申义及其关系(2)怎样推求本义(3)词义引申的途径(4)词义引申的类型3.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汇的异同(2)古今词义的异同4.同义词(1)同义词的形成(2)同义词的辨析重点掌握:1.单纯词是指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有时用一个汉字表示,如走;有时用两个汉字表示,必须合起来才有意义,如含糊。
2.连绵词又称连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3.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4.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
5.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6.同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
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同义复词来对待。
7.下列各复音词的类型是:犹豫、崎岖、相羊、浩荡、首鼠、从容、参差披靡、含糊属于连绵词溶溶、行行、盘盘、蚩蚩、融融属于叠音词有苗、阿母、喟然、有众、率尔属于附音词布衣、诸侯、天命、百姓、兴亡、借口属于合成词8.正确区分加点的词是复音词还是单音词的连用,并解释词义:(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圃:一个复音词(或偏义复词)。
种树的地方。
圃字无义。
(2)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一个复音词(或连绵词)。
旋风的意思。
(摶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地方:两个单音词。
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4)齐王闻之,君臣恐惧..。
汉语基础

汉语基础第一章语音基础第一节声母一、古汉语声母(用来称呼声母的代表字,唐代开始给声母制定专用名称,清末把声母称作纽或音纽、声纽。
)1、上古声母(32)唇音:帮、滂、并、明(非)(敷)(奉)(微)舌音:端、透、余、定、泥(知)(彻)(喻)(澄)(娘)章、昌、船、书、禅齿音: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影半舌音:来半齿音:日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五音:唇舌齿牙喉音七音:五音加半舌音和半齿音(舌面鼻音+磨擦音)2、中古声母(36)唇音:帮、滂、并、明舌音:端、透、定、泥、娘、来、知、彻、澄齿音:精、清、从、心、邪、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日牙音:见、溪、群、疑喉音:晓、匣、影、喻清音:声带不震动的辅音。
全清音: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b、d、g、z、j、zh)次清音: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p、t、k、c、q、ch)浊音:声带振动的辅音。
全浊音: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次浊音: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m、n、ng、l、r)3、上古声母的主要论断古无轻唇合为重唇古无舌上合为舌头二、现代汉语声母:音节中韵母前边的部分。
(21个辅音声母、一类零声母)1、发音部位:阻塞气流的位置。
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舌根音2、发音方法:气流透出的方式。
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鼻音第二节:韵母一、古汉语韵母1、几个概念韵母:韵头、韵腹、韵尾韵:韵腹、韵尾、声调韵部:韵腹、韵尾2、古韵部①从结尾的音素分:阴声韵:无韵尾或以元音结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结尾的韵。
m-n-η入声韵:以塞音结尾的韵。
P-t-k②从声调分平声韵、仄声韵、入声韵。
3、上古韵部的演变①、入声韵消失②、闭口韵尾消失。
③、全浊音消失。
④、出现舌面音j-q-x。
4、洪细音洪音:没有高位前元音i、ü的音。
细音:有高位前元音i、ü的音。
二、现代汉语韵母韵母表中规定35个,加4个特殊韵母,共39个。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摘要:一、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1.古汉语的起源2.古汉语的发展与演变二、古汉语的语音特点1.声母2.韵母3.声调三、古汉语的语法特点1.词序2.助词和介词3.量词和代词四、古汉语的词汇特点1.单音节词2.词义的变化3.成语和典故五、古汉语的文化影响1.诗词歌赋2.经典著作3.汉字书法正文:古汉语,又称为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口语,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古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可以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资料追溯到。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汉语逐渐分为两大部分: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言文主要用于书面表达,包括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哲学著作等;白话文则是口语的记录,如小说、话本等。
文言文与白话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古汉语的发展。
古汉语的语音特点是其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在声母方面,古汉语有三十六字母,包括双唇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等。
韵母方面,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
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序、助词和介词、量词和代词等方面。
在词序方面,古汉语常常调整词序以突出句子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助词和介词方面,古汉语助词丰富,介词多用于表示时间、空间等关系。
量词和代词方面,古汉语量词较为丰富,代词有多种形式,如人称代词、疑问代词等。
古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单音节词、词义的变化和成语典故等方面。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许多现代多音节词在古汉语中为一个单音节词。
词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词多义、异义词、同义词等方面。
成语典故是古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和典故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
古汉语在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诗词歌赋方面,古汉语的音韵和修辞手法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
在经典著作方面,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多采用古汉语书写,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
语文基础知识:古汉语知识

示例
盛服將朝。(《左傳‧晉靈公不君》)
朝:本為名詞,朝廷;這裏用作動詞,解作上朝。
名詞用作狀語
解說
在古漢語裏,如果名詞與跟在後面的動詞沒有構成主謂關係,而是直接限制或修飾動詞,便是名詞用作狀語。
示例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在判斷句中表示對主語的申明和辯白,可譯為「是」、「就是」。
示例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乃:是這樣
代詞
解說
代第二人稱,可譯為「你的」、「你」。
或:或許
連詞
解說
表示假設關係時,可譯為「偶或」、「如果」;
充當選擇連詞時,可譯為「或者」。
示例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蘇洵《六國論》)
或:或者,也許
乃
「乃」作為文言虛詞,主要有兩種用法。
副詞
解說
表示兩件事前後相承或相因,可譯為「便」、「於是」等;
表示轉折或出乎意料,可譯為「卻」、「竟」等;
表示限於一定範圍、數量,可譯為「才」、「只」等;
示例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所:……的原因
乎
解說
疑問助詞,表示純粹的疑問。可以譯成「嗎」、「呢」。
示例
無以,則王乎?(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乎:嗎
焉
解說
指示代詞兼語氣詞。作語氣詞時,用於敘述句句尾來表示停頓,是陳述的語氣,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了」、「啊」。
示例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示例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蘇洵《六國論》)
古文基础知识

古文基础知识古文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基本词汇: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等。
2. 语法规则:了解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包括词序、主谓宾结构、动宾关系等。
3. 古汉字学习:学习古汉字的读音与意义,熟悉古汉字的常用写法和组合方式。
4. 常见文言文篇章:熟悉课本上常见的古文篇章,能够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5. 句式结构:了解古汉语的常用句式结构,掌握句子的基本构成与变化。
6. 文言文修辞手法:熟悉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7. 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掌握古代文人学者的思想和作品。
8. 阅读理解能力:强化阅读古文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脉络。
9. 造句能力:学会运用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能够灵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10. 古汉字书写:学习古汉字的正确书写方式,能够准确地写出古文中的汉字。
以上是古汉语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文言字形
(一)古今字
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改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②反—返③孰—熟④奉—捧⑤见—现⑥受—授⑦暴—曝⑧知—智⑨内—纳⑩直—值。
(二)异体字
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
列举:①泪—涙②崖—崕
(三)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原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
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
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亡”通“无”②“谬”通“穆”③“责”通“债”。
(2)叠韵通假
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不”通“否”②“干”通“岸”③“还”通“旋”④“景”通“影”。
(3)同音通假
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案”通“按”②“有”通“又”
③“蚤”通“早”④“得”通“德”。
(4)形近通假
借字和本字由于形近而通假。
列举:①“堕”通“隳”②“被”通“披”③“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
(一)实词
1.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意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
①词义扩大:原有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②词义缩小:原有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④词义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又如,
“谤”古义为“议论、批评他人过失”,是中性词,今义有“恶意中伤”之意,是贬义词。
3.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
本来是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乙类词或丙类词的语法功能,并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
(1)名→动
以“名+名”、“名+代”、“能愿动词或副词+名”、“名+补语”等形式出现,且句中无别的谓语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其中第一种形式是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状
如果名词后面是一个动词,且它们之间不构成主谓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是作状语。
(3)动→名
动词如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这个动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4)形→名
形容词如处于主语或宾语位置,这个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
(5)形→动
形容词后面如带宾语,而本身又不是使动或意动用法,即活用为动词。
(6)使动用法
即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而是含有“使(让)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名→动→使动
动→使动
形→动→使动
(7)意动用法
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他(它)怎么样”或“以……为……”、“把他(它)当作什么”的意思叫意动用法。
动→意动
名→动→意动
形→动→意动
(二)虚词
1.虚词的兼类现象
兼词是指一个词同时兼有两种词性的单音词,它的读音往往是所兼的两个词的拼合。
如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此)、盍(何不)、耳(而已)。
2.虚词连用
为了加强语气,古汉语中语气词常常连用,有的是两个连用,有的是三个连用,语气词连用后,仍然分别表达各自的语气,但重点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
如“舍生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表确定语气,重点在“也’。
三、文言中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来充当谓语加以判断,文言中的判断句却一般不用判
断词“是”,而是直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对主语作出判断。
(1)用语气词“者”和“也”帮助判断;
(2)用名词性谓语直接判断;
(3)用副词“乃”、“即”、“则”、“皆”、“必”等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
(4)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2.被动句式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多由介词“被”来表示被动的意义,文言文中的被动句则基本不用“被”字。
(1)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活用“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4)没有表示被动的形式标志,用主动句形式表示被动意念。
3.省略句式
(1)省主语
(2)省谓语
(3)省宾语
(4)省介宾
(5)省介词
4.倒装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
(2)宾语前置。
A、疑问句宾语前置。
B、否定句宾语前置。
C、以“之”“是”为提宾标志。
(3)定语后置。
(4)主谓倒装。
四、句读
1.概念解说
“句读”是“句”和“读”的合称。
古代的文章或书,字与字之间没有标点符号。
古人读书时,根据句意和语气,在必须停顿的地方,用简单的符号标记一下,以便识别。
如果一句话完了,古人就在这句话最后一个字的右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如果一句话未完,但朗读时需要在某字后面停顿一下,就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叫做“句读”。
2.断句方法
(1)根据文言虚词断句标点。
句首语气助词有“夫、盖、若夫、今夫”等;句末语气助词有“者、也、矣、哉、乎、耳、焉、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矣、耳”多表陈述,“也、者”多表停顿,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2)根据对话标志断句标点。
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问”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
(3)根据对偶、排比句式断句标点。
对偶、排比句间用逗号或分号,最末用句号。
(4)根据语法关系断句标点。
文言文的句法,往往有一定的特征,如判断句用“……者……也”式,被动句用“……见……”式,疑问句用“奈……何”式。
复句中,“遂”、“于是”、“至于”表顺承关系,“故”、“是以”、“而”、“因”表因果关系,“然”、“顾”表示转折关系。
一般在关联句之间用逗号或分号,关联句末用句号(问号)。
五、翻译
1.三个基本标准
文言文翻译的三个基本标准是“信”、“达”、“雅”。
“信”,就是准确无误,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达”,就是通顺畅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语法没有错误;“雅”,就是优美自然,即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遣词造句丰满典雅。
2.两个关键
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关键是:第一,重视寻源;第二,注意通变。
3.直译与意译
(1)直译
直译,就是奖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注意字字落实,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直译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有:
①保留法。
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的名词,如一些历史地名、谥号、庙号、年号、官职名、民族名和特殊称谓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录不翻译。
②删省法。
有的文言虚词,它们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可剔除不译。
这些词包括句首发语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句中表示停顿的语气助词、倒装句式的表指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等。
③替换法: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翻译时要在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换成现代汉语。
④增补法:凡是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相通的省略情况,都要将省略的内容补出。
⑤调整法: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翻译时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加以调整。
(2)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对使用互文、比喻、借代、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般用意译。
运用“互文”修辞的句子,要把上下文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的部分翻译出来;比喻修辞在翻译时要译出本体;借代、委婉、用典等都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翻译。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