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名医针灸医案

名医针灸医案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名医针灸医案中的经典案例,向我们展示了针灸的神奇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典型的名医针灸医案。
1. 张仲景的针灸治疗皮肤病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记录了许多针灸治疗疾病的案例。
其中一例是关于治疗皮肤病的。
一位患者面部多发丘疹,经过张仲景的针灸治疗后,丘疹逐渐消退,最终痊愈。
这个案例表明针灸对于皮肤病的疗效显著。
2. 王居易的针灸治疗内科疾病王居易是唐朝时期的针灸名医,他的针灸医案中有许多关于内科疾病的治疗案例。
比如一位患者患有胸闷气短,经过王居易的针灸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说明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对于内科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 黄帝内经中的针灸治疗妇科疾病《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其中也有许多关于针灸治疗疾病的案例。
比如一位女性患者患有月经不调,经过黄帝内经中推荐的针灸治疗方法,她的月经恢复正常。
这个案例说明针灸可以调节女性的生理功能,对于妇科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以上这些名医针灸医案充分展示了针灸的疗效和应用领域之广。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仅可以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还可以对一些顽固性疾病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仍然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和操作。
针灸治疗需要针灸师具备扎针的技术和临床经验,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疗法,虽然效果显著,但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群。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需要慎重考虑是否使用针灸治疗。
此外,针灸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比如感染、出血等。
因此,在接受针灸治疗前,患者应该与医师充分沟通,了解治疗的风险和禁忌症。
名医针灸医案是中医宝贵的经验总结,它们向我们展示了针灸治疗的神奇疗效。
然而,针灸治疗仍然需要科学合理的运用,不能盲目追求。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针灸疗法初探

针灸治病在 于 疏通 经脉 , 调理 脏腑 。《 匮要略 》 金 原
书以整体观念为指 导 , 以脏腑 经络 为依据 , 为疾 病 的发 认 生 发展就是脏腑 功能的失调 和传变 。《 匮要略 》 金 中病 证 论述 紧密围绕脏腑经 络 , 因此 在治 疗中必定涉及能影 响脏 腑经络 的方法 。药 物 、 汤剂可 以调 理脏 腑 的虚实 , 仲景 张 同时强调针刺方法也 具有调理脏腑经络 的功能。 因此 , 首 篇《 匮要 略 ・ 金 脏腑 经络 先后 病篇 》 : 若人 能 养慎 , 云 “ 不 令邪风干忤经络 …… 四肢 才觉 重滞 , 即导 引 、 吐纳 , 灸 、 针
条 虽 然 是 论 述 针 药 在 妇 科 疾 病 中 的 运 用 原 则 , 因 妇 科 病 但
2 4 清泻瘀 热 .
《 金匮要 略 ・ 妇人 杂病 篇》 : 妇人 中 云 “
风, 发热 恶寒 , 经水适 来 , 得七 八 1 热 除脉 迟 , 3, 身凉 和 , 胸 胁满 , 如结胸 状 , 谵语 者 , 为热入 血室 也 。当刺期 门 , 此 随 其实而取之 。 又 “ ” 阳明病 , 血谵 语者 , 为热入 血室 , 下 此 但 头汗 出, 当刺期门 , 随其实 而泻 之。溅然 汗 出者愈 。 热入 ” 血室乃妇人 月经适来或适断时 , 感受外邪 , 邪热 入于血 室 , 引起血热相搏 、 热与血 结而 致。妇人 热入 血 室 , 热 内扰 瘀 肝经 , 出现发热恶寒 时 , 期 门穴 以泻肝 实。血 室隶 属于 刺 肝脉 , 由于热郁于肝脉 而不利 , 故针刺期 门穴 以泻肝实 , 使 热随汗而外泄 , 血室得清 , 诸证 自愈 。
《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研究》

《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研究》一、引言张仲景,医圣之名,其医术之精湛、医德之高尚,历来为后世医家所尊崇。
他提出的活血通络法,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张仲景的活血通络法,探讨其理论内涵、治疗方法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二、张仲景活血通络法的理论内涵张仲景的活血通络法,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为核心思想的一种治疗方法。
他认为,人体疾病的产生,多与气血不和、经络阻塞有关。
因此,他提出了以活血通络为主的治疗原则,旨在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理论方面,张仲景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经络则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他强调了气血与经络的相互关系,认为气血的充盈与通畅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因此,他主张通过活血通络的方法,调整气血的运行,使气血充盈、经络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张仲景活血通络法治疗方法张仲景的活血通络法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种。
药物疗法主要是通过中药的性味归经、药性药理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非药物疗法则包括针灸、拔罐、推拿等物理疗法。
在药物疗法方面,张仲景主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辨证施治。
他强调药物的性味归经、药性药理,注重药物的配伍和剂量,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目的。
在非药物疗法方面,他善于运用针灸、拔罐、推拿等物理疗法,通过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张仲景活血通络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价值张仲景的活血通络法,不仅在古代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现代医学中仍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次,它强调了气血与经络的相互关系,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最后,它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病、疑难病具有重要价值,如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等。
在现代医学中,张仲景的活血通络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医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浅析张仲景对针灸的运用

于是 20 0 0多 年前 , 观存 在 的问题 不容 忽视 。 客
中 国古 代哲 学 在本 体 论 上是 生 成 论 , 不 是 构 成 而 论 。本 体论 是本 原 和 本 质 的 统 一 , 五行 学 说 是 生 成 而 论, 只是本 原 , 物 的本 原在 物外 , 不在 物 中 , 事 而 也就 导
大论》 ] 同时 也认 识 到 了“ ” 极 ” , 重 “ 就是 事物 内部 阴 阳
时期 , 尚没有 理论 的 自然科 学 , 当时 所有 的经 验都是 直
观 的 , 乏证 明 的 。不 了解 认识 的层 次 和环 节 , 缺 对认 识
的描述 只见结 果 , 只是 镜 相式 的 反 映 。对 结 果 只是 寻
3 结 语
[ ] 张登本 . 2 中医学基础[ . M]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03 2 [] 20 .4 4
[ ]6 [ ] 庆 其 . 3 [ ]7 王 内经 选 读 [ . 京 : M]北 中国 中医 药 出 版 社 ,0 33— 4 20 .8 5 [] 王庆其 . 4 内经 选 读 [ . 京 : M]北 中国 中医 药 出版 社 ,0 32 20 .7
认识 。
向循环 和封 闭循 环 。五行 学 说 以“ ” 基数来 解 释事 五 为
物 之 间的生 克制 化 关 系 , 助 人 们 认识 事 物 之 间 的广 帮
综上 所述 , 们应 该用 历史 唯物 主义 的观 点 , 我 充分 肯定 阴 阳五行 学说 的合 理 性 和 积 极作 用 , 识 到其 局 认 限性 和 消极影 响 , 这样 一 来 会 更 加 有 利 于 中 医药 事 业
致 了注重 事物 的外 部联 系 而忽 视本 质 的探 究 。认识 上 是朴素的, 不科 学 的 , 测 的成分 多 。阴 阳理论 形成 的 猜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 -回复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回复张仲景是我国古代医学家之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了治疗青光哏的方法。
青光哏是一种传染性眼病,主要症状为眼红、眼干、结膜充血、眼痛等,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下降。
下面我将一步一步地介绍张仲景治疗青光哏的方法。
首先,张仲景认为青光哏是由邪气入侵而引起的。
他将青光哏分为实证和虚证,针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在实证青光哏的治疗中,张仲景推荐使用桑叶和连翘。
桑叶和连翘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的作用。
桑叶可以清热解毒,对于眼部的红肿疼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连翘则有清热解毒、明目的功效,可以改善眼部的充血。
在虚证青光哏的治疗中,张仲景推荐使用当归和白术。
当归有补血活血、调和气血的作用,可以改善眼部的营养不足;白术则有健脾益气的功效,可以增强眼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提高眼睛的免疫力。
除了药物治疗,张仲景还提出了一些生活调理的方法。
他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治疗青光哏非常重要。
张仲景建议患者要经常保持眼部的清洁,避免用脏手揉眼睛;不要长时间盯着电脑和手机屏幕,适当眨眼和远离屏幕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合理的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此外,张仲景还提到了针灸疗法对于青光哏的治疗效果。
他认为青光哏与肝经有关,可通过针灸调理肝经,改善眼病症状。
针灸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青光哏的效果。
总结起来,张仲景治疗青光哏主要是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方面入手。
在治疗实证青光哏时,可采用桑叶和连翘等清热解毒的草药;虚证青光哏则可使用当归和白术等补气养血的药物。
此外,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针灸疗法也对于青光哏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然而,治疗青光哏的方法需要因人而异,患者在采取任何治疗方法之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典故张仲景的针灸疗法传奇

中医典故张仲景的针灸疗法传奇在中医学中,张仲景是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医学家和药学家。
他是东汉末年的人物,曾经以其卓越的医术和针灸疗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中医典故中张仲景的针灸疗法传奇。
针灸是中医疗法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在特定穴位上刺激,达到调理和治疗的效果。
而张仲景则是将针灸疗法发扬光大的人物。
他所开创的“按脉询证、刺络取穴”的方法,被认为是中医针灸学的奠基之一。
这种方法基于对脉搏和经络的观察,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详细记录了大量的针灸治疗方法。
在这部经典之中,他用精湛的医术描述了许多病症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极大地丰富了针灸疗法的内容。
这部经典对于后来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后世医学家广泛传颂。
在张仲景的针灸疗法中,有一些疗效显著的经典案例,令人叹为观止。
例如,张仲景治疗一位患有顽固头痛的患者。
张仲景凭借其过人的医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决定在患者太阳穴附近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在几次治疗后,患者的头痛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康复的希望重新点燃。
此外,张仲景还研究并掌握了利用针灸疗法辅助产妇度过分娩过程的技巧,曾在一次难产的情况下成功帮助产妇安全顺利地完成分娩。
这一案例在当时的医学界引起了轰动,并被当作张仲景针灸疗法传奇的一部分传扬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张仲景的针灸疗法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他的疗法理念和方法被后来的医学家广泛传承和运用,成为中医针灸学的经典之一。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张仲景的名字始终与针灸疗法联系在一起。
总结一下,张仲景是中医典故中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以其卓越的医术和针灸疗法在中医界享有盛誉,并被后世医学家广泛传颂。
他的针灸疗法方法和经典案例成为中医针灸学中的宝贵遗产,为中医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仲景的传奇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中医针灸学传承的传奇。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作者:王家骜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特色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擅长外感杂病的内科医生,还是位具有相当造指的针灸专家,整部《伤寒杂病论》涉及到针灸的条文共有69条。
张仲景针灸法直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方法,并开创了后代针灸学的广阔道路。
他的针灸法和他的整部著作一样,实用性强,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重视预防,截断病情针灸的作用之一是预防保健。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开宗明义指出:“上工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层意思。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在正虚邪盛的情况下,经络又是传注病邪的途径。
《素问·五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大谷”即经脉,“小溪”即经穴,卫气健旺而运行于经络、穴道,发挥卫外的生理功能。
若是卫外功能失调,则邪气乘虚而入,首先客于经络,针刺即可疏通经络,使卫外功能正常,以预防疾病、抗御外邪。
正因为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张仲景对经络的作用颇为重视,认为:如果人能养生防病,邪气就不得侵犯经络,如果一时不慎,外邪侵犯了经络,应及时治疗,以冀邪气不得入里。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比如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之,勿令九窍闭塞。
”所谓“四肢才觉重滞”,就是外邪已侵入人体经络,经络之气阻滞不通,这时如及时使用以上诸法,以疏通经络之气血,祛邪外出,疾病便不得深入了。
《伤寒杂病论》中,针灸还用于防止疾病的转化,即利用针灸截断疾病的发展方向,使病情停止传变,而趋向痊愈,如“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对于经久不愈,有可能传向阳明经的太阳病证,使用针刺调动阳明经的经气,阻断其传,就可以防止变化发生了。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一)

张仲景治青光哏方法(一)张仲景治青光眼引言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通常由于眼压升高引起的视力丧失。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他对治疗青光眼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仲景治青光眼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基本概念青光眼是一种与眼房水循环障碍有关的慢性病,主要表现为眼压升高并导致视神经损伤。
张仲景认为青光眼可以通过下面几种方法治疗:1.中药治疗2.针灸疗法3.饮食调理中药治疗张仲景认为中药具有调节气血和湿热的作用,可以帮助治疗青光眼。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苍朮汤:含苍朮、木香、吴茱萸、川芎等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化痰止咳等功效。
•龙泉汤:由黄柏、柴胡、白芍等药材组成,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羌活马蹄丸:含有羌活、川芎、艾叶等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针灸疗法张仲景主张通过针灸疗法来调节经络和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针灸疗法:•三阳经针灸法:按摩阳明、少阳和太阳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如太阳穴、阳白穴、巨阳穴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眼部疼痛。
•手三里穴按摩:按摩手三里穴(在手腕背侧,尺骨桡骨之间凹陷处)有助于补益气血、调节阴阳。
饮食调理张仲景强调饮食与治疗青光眼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饮食上的调理方法:•控制摄入盐和咖啡因:过多的盐和咖啡因摄入可能导致眼压升高,患者应该适量摄入这些物质。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维生素C和E能够减少眼睛受损的风险,建议多吃柑橘类水果、坚果和绿叶蔬菜。
结论张仲景的治疗方法结合了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和眼房水循环,帮助患者缓解青光眼症状,并减轻视力损失的风险。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嘱,定期复诊,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 张仲景. 《金匮要略》. 中华书局, 2012. - 王霞, 王欢. 《青光眼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32): .继续中药治疗方剂张仲景的中药治疗青光眼有多种方剂可供选择,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剂:1.六妙丸:由地龙、川霞草、泽泻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湿热型青光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
作者:王家骜
关键词: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特色
张仲景不仅是一位擅长外感杂病的内科医生,还是位具有相当造指的针灸专家,整部《伤寒杂病论》涉及到针灸的条文共有69条。
张仲景针灸法直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方法,并开创了后代针灸学的广阔道路。
他的针灸法和他的整部著作一样,实用性强,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张仲景的针灸特色,主要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重视预防,截断病情
针灸的作用之一是预防保健。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开宗明义指出:“上工治未病”。
所谓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两层意思。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在正虚邪盛的情况下,经络又是传注病邪的途径。
《素问·五藏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大谷”即经脉,“小溪”即经穴,卫气健旺而运行于经络、穴道,发挥卫外的生理功能。
若是卫外功能失调,则邪气乘虚而入,首先客于经络,针刺即
可疏通经络,使卫外功能正常,以预防疾病、抗御外邪。
正因为经络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如此的重要性,所以张仲景对经络的作用颇为重视,认为:如果人能养生防病,邪气就不得侵犯经络,如果一时不慎,外邪侵犯了经络,应及时治疗,以冀邪气不得入里。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比如说:“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之,勿令九窍闭塞。
”所谓“四肢才觉重滞”,就是外邪已侵入人体经络,经络之气阻滞不通,这时如及时使用以上诸法,以疏通经络之气血,祛邪外出,疾病便不得深入了。
《伤寒杂病论》中,针灸还用于防止疾病的转化,即利用针灸截断疾病的发展方向,使病情停止传变,而趋向痊愈,如“太阳病……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对于经久不愈,有可能传向阳明经的太阳病证,使用针刺调动阳明经的经气,阻断其传,就可以防止变化发生了。
三阳宜针,三阴宜灸
整部《伤寒杂病论》,应用针刺的绝大多数为“三阳经疾病”,应用灸法的(包括烧针、熏、熨等)绝大多数为“三阴经疾病”。
我们知道,针法和灸法虽然各有其补泻手法的不同,
但总的来说,就针法和灸法各自的偏重来看,针法用于实证据多,而灸法大多用于虚证。
《灵枢·官能》篇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既说明了针和灸在治疗上可以相互补充,也含有针和灸的作用各有所宜的意思。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证治”论伤寒,从而初步形成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总观仲景的所谓六经论治,凡是归入三阳经的疾病,大多属于机体的抗病能力正常或尚属亢进的阳证,凡是归于三阴经的疾病,大多属于机体的抗病能力已经衰退的阴证。
正因如此,《伤寒杂病论》中贯穿了“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的思想。
推而广之,无论是外感,还是杂病,实证热证,先须考虑用针法治疗,虚证寒证,当须考虑以灸法为主。
事实上,仲景在治杂病使用针灸疗法时,即是采用了这一原则,如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的,使用灸法;而热入血室的,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即是例证。
三阴病证中的厥阴病为伤寒较后的阶段,病情复杂且危重,有上热下寒,厥热胜复,厥逆,下利吐哕等证。
主要特点为寒热错杂,所以临床治疗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随证立法。
仲景不仅在药物治疗方面为厥阴病创制了各种方剂,在针灸疗法的应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本条属阳为阴阻之证。
有热有寒,寒热错杂,治疗上颇为棘手。
而仲景独以灸法治之。
清代尤在泾在其《伤寒贯珠集》中对本条作出解释:“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手足厥而脉促者,非阳之盛,乃阳之郁而不通也,灸之所以引阳外出。
”此说深得仲景之精髓。
灸而运其经气,其证焉得不解?遵法则而不拘泥之,临床运用灵活效显,着实令人叹服。
勿庸讳言,张仲景被后人遵为“医圣”,故而他的热证忌灸之说,被后世一些医家奉为圭臬,而拘泥执守,限制了灸法的应用范围。
张仲景在他所处的时代,将针灸学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后人是应该加以发展、提高的。
所以,热证忌灸论对后世束缚,是张仲景本人也不愿看到的,故其咎不在仲景也。
针药并用,提高疗效
汉代医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内经》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充实和发展,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密切结合起来。
张仲景对此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针灸的操作上,使用了针刺、温针、烧针(火针)、灸、熏、熨等方法。
更为突出的是,纵观整部《伤寒杂病论》,论及针灸者,大多是为提高疗效,把汤药与针、灸等疗法结合起来使用。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有言:“妇人之病……审脉阴阳,虚实紧弦。
行其针药,治危得安。
”明确强调了针灸与方药不可偏废的思想。
针灸药
各有所长,针灸药并用,其效果往往比只用一种方法为好。
例如:“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即愈。
”风邪太甚,阻于经络,药不胜之,通过针刺风池,风府二穴,以疏通其经络之气,然后再以桂枝汤解其肌表,祛风外出,即获痊愈。
在太少并病中,仲景列出柴胡桂枝汤等方为其主治方,同时又另列二条专用针灸治疗的方法,针药合施,相得益彰。
重视“灸禁”,谨防误治
早在《内经》中,对所谓“刺禁”就有了专门的论述,其中对房事、醉酒、过劳、过饱等都较为重视,认为在这些情况的前后,都不宜针刺。
另外,大热、大汗、大失血、脉与病相逆时,都在禁刺之列。
作为临床大家的张仲景,对针灸的禁忌比较重视,特别是在灸法的禁忌方面发展了《内经》的思想。
《伤寒杂病论》中谈到针灸禁忌或违禁而产生不良后果的条文有26条之多,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是对于灸法的,常可见到“可火”、“不可火”、“不可以火攻之”等字眼。
总结张仲景的所谓“灸禁”(包括温针、烧针、熨等的禁忌)的范围有:太阳病初起,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中暍,脉浮热甚,微数之脉等证。
“夫灸法当用火,用之不当,则因火为邪恶”。
所以后人称为“火逆”。
太阳篇中有:“太阳病,以火熏之,
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用火熏之法以取汗,纵令汗出,亦由火力劫迫所致,于治为逆,不得汗,则热无从出。
火热灼津,令病人躁扰不安,火入里则伤其阴络,必致便血。
此证由误火引起。
仲景还提到挽救的办法:便血时,但清其热,不必止血,火清邪上,其血自止,治病必求其本也。
太阳病篇又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本条是论述阴虚之证误用灸法的。
以上两条条文从两个方面阐明了违反“灸禁”的后果和病理机制,与前述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的思想是一致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有刺禁、灸禁一类的戒律,然而仲景并不拘泥于兹。
如关元穴,古人认为此穴为孕妇禁刺。
然《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云:“病人伤胎,怀身腹满,不得小便,从腰以下重,如有水气状。
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不养,此心气实。
当刺泻劳宫及关元,小便微利则愈。
”从所列症状来看,本病为妊娠水肿,关元穴对妊娠者,本为禁穴,然《内经》论及孕妇使用峻猛药物及有毒药物时说“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用药如此,用针亦当如此,且关元穴为治小便不利之特效穴,故仲景敢于打破禁区,于妊娠水肿用之,所谓“有病则病当之”。
实际上,仲景在方药中亦有如此大胆的用法,如怀孕用半夏、附子,甘草、甘遂等反药同用,仲景医术之精,
亦可由此窥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