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体裁与体例辨析
新课程下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分析

新课程下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分析作者:张鹏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我国人教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也在不断地修订。
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中存在很多具有结论性的观点和语句,这部分的知识往往会吸引教师和学生的注意。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延伸又会被大多说人忽略。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对教材解读不到位的现象,这也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完备。
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提高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前言: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国历史教材主要实行“一标多本”,许多地区使用的教科书为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其分为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一些选修板块。
必修部分的内容主要是按照中外各国历史的合编和专题史体例来编纂的。
这种编纂方式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大的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接下来笔者将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历史教材中存在的优缺点人类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经历对历史的编撰,我国古代时期古人对史书的编撰主要是采用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和纪事本末体例,这些体例的历史书籍包括《史记》、《春秋》、《战国策》和《通鉴纪事本末》等内容。
每一种编撰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缺点。
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编纂有了一定的提升。
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所采用的编撰方式为编年体体例,这种体例的最大优点就是将历史的时间线梳理的非常清晰,但这种编写体例的最大问题则是由于有很多历史事件所经历的时间较长,这就导致在历史教材编撰中同意史事的材料可能在多个事件中出现。
这种问题的产生不利于学生对整体历史时间的认知,这个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历史教材编撰采用了中外史合编、专题史体例这种方式。
这对之前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弥补,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也存在一些问题。
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比较分析及其思考

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比较分析及其思考近年以来,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核心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推进开来。
为明确新课程课堂评价的核心和基本理念,有必要将新旧课程进行比较分析。
在我校一年的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与传统课堂的比较,我发现新旧教程主要的不同在于:首先,最直观的变化是教科书在编排方式和内容安排等方面的变化。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从过去的按编年体形式编排改为按专题模块形式编排,从过去的古今中外分编到现在的古今中外合编。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共设计了九个模块,分为必修模块三本,分别是古今中外政治史、古今中外经济史、古今中外文化史;选修模块六本。
其次,《课程标准》和以前的《教学大纲》进行了比较分析。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在编排方式和内容安排等方面的改革和变化直接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要求。
(一)教师教育教学观的变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观。
在此理念下,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倡导教师教学中,要真正“用力、用脑、用爱”去组织教学。
但是在过去一年的新课改教学中多数历史老师却拘泥于教材或受教材的束缚,仍然按照传统方法做了个知识的传授者;或者在教学中一味强调新材料、新情景,一味地“追新”,“求新”,强调大量地使用材料阅读,没有领悟每个专题贯穿的新理念。
核心问题是教师意识没有到位,即做“研究型人才”的意识、切实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意识、反思的意识。
严格实施这几个意识才能较快地领悟和实践新课改理念。
(二)、学生学习观的变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生解决四大问题:1.学习的态度,即动力与责任心问题;2.学习的过程,即先学、先练与教师教学和谐统一的问题;3.学习的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问题;4.学习的效率,即知识迁移与知识应用的问题。
高中历史新教材分析

第二讲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出版了新教材。
从2004年秋季开始,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新教材)进入实验阶段。
与原先的统编教材(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
弄清这些变化,有助于把握新教材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也有助于针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一、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与呈现方式高中历史新教材,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编写依据,每套共有9本教材,包括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三个必修模块的3本必修教材,以及反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模块的6本选修教材。
目前,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高中历史新教材有4个版本:(1)“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岳麓版”,曹大为、赵世瑜任总主编,岳麓书社出版发行;(3)“人民版”,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4)“大象版”,王亚民主编,大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随着实验的扩大和教材研究的深入进行,将有更多的教材被选择使用。
为说明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下面以必修(Ⅰ)教科书所建立的知识体系及其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为例,对新教材与旧教材的区别,以及不同版本新教材的特点作些说明、比较和分析。
(一)新教材的编写体例教科书的体例是表述和编排知识内容的组织形式。
体例不同,呈现的知识体系也有所区别。
高中历史新教材建立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架构,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历史知识体系。
这从各模块教材有关专题的表述中可见一斑。
在必修1模块中,“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等均严格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建构的知识体系编写,其中以“人教版”最具代表性。
它将课程标准的九个专题表述为下列九个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高中历史新旧教材的区别和结合的教学

高中历史新旧教材的区别和结合的教学一、教材结构体系上的不同新教材打破了传统的细碎繁琐、面面俱到的“通史”体系,建构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专题史体系。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比较于旧课程,新教材改变了过去编写教材的模式,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
按照《课程标准》,高中历史教材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六个选修模块。
精心选择典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事实,构成一个学习模块,每个学习模块都以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若干专题构成。
既重视每一个模块的相对独立性,构建便于学生学习的体系,各个模块又很大水准上是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模块的组合化。
构成了一个视野更广阔、内涵更丰富、联系更紧密的历史学科体系。
二、课文结构设计上的不同每本新教材前设“导读”,每单元前设“单元导语”,每课前设“导引”。
既概括了主线、提示了重点,又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课文中大小字相间,大字为正文,小字为阅读文字,二者互补互动,生动活泼。
正文叙述主题内容,小字阅读部分是对正文的阐释或适当补充与扩展,起到串联线索、协助理解正文和开阔视野的作用。
课文设教学插入语,或概括、提示重点,或历史概念理解、图片、地图与表格或启发性设问,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常规课后分别设“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活动建议”等环节,引导学生参与历史探究、历史调查、历史习作、历史制作等,有利于锻炼学生历史思维、语言文字表达和处理历史信息水平,以及综合使用历史知识、创造性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水平。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评析

历史教材 的编写 中已被充分利用 。四种版本 的高中历史 : 本 采用大小 字的编排形式 , 课文分为基 本文 ( 大字 ) 和补 充文( 小字 ) 两种形式 。新课标高 中历 史教材人教版采取 新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理念 , 具体而言: 一是按 l “ 古今贯通、 中外关联” 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实行中外历 f 增加 “ 历史纵横” 栏 目的形式 , 补充课文正文 内容 。 人 民版
验) 》 ,用以替代以往实行多年的 《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 1 是将 中国近现代史内容部 分地 融入 到世 界史 当中 ,从 而 站在全球视野 的高度考察 中外 历史的关联性;三是都选 纲》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
( 实验 ) 》 为编写依据 , 每套共有 9 本。 目前 , 经教育部审查 。 择 了影响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 、人类共 同关心 的历史 问
块框架下 , 确立 了贯通古今 、 中外关联 的专题史体例 。教 : 汇在教材 的编撰 中。 如教材 “ 近代 中国经济结构 的变动与 资本 主义 的曲折发展 ” 和“ 欧美资产 阶级代议制 的确立与 科书采取专题史体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 l 材的简单重复 ,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l 发展 ” 两个专题的编写都体 现了编者现代化史观的理念 。
《 教 学 与管理 》
2 0 1 3年 2月 1日
新课标 高 中历史教科 书评析 ★
⑩ 四川 师范大 学历 史文化与旅游学 院 张利娟
2 0 0 3年 我 国颁 布 了 《 普通 高 中历 史课程 标准 ( 实 l 史合编 , 用一 系列专题展示 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 图; 二
¥该 文为 四川师 范大学校级课题 “ 中学历 史课程价值观 目标研究” ( 1 0 Q N W0 6 ) 阶段 性成果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一、新课标的背景和意义高中历史新课标是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制定的,其出台标志着我国高中历史教育步入了新的阶段。
新课标的出台旨在推动历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完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历史素养,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
二、新课标的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高中历史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采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围绕“历史国情、史观与方法”三大核心内容新课标将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划分为“历史国情、史观与方法”三大部分,着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国情的认知和理解,塑造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对历史事实的认知上和谐自如地在全球化的历史叙事中找到自我位置。
3.重视跨学科的融合新课标重视跨学科的融合,强调历史与政治、地理、文学等学科的交叉与互动,促进学生对于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认识。
4.强调实践性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文献资料的挖掘和史迹的考察,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新课标的实施策略1.教材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编写新的高中历史教材,要求教材编写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践,注重历史教材的多样化和活跃性。
2.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倡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教学手段新课标提倡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知识,创设多元化的学习场景。
四、新课标的实施挑战和应对措施1.教师教学水平和观念更新实施新课标需要教师具备更新的历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历史知识水平,增强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2.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新课标的实施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教育技术等,要求学校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整合,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评析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评析作者:张利娟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3年第02期2003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用以替代以往实行多年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编写依据,每套共有9本。
目前,经教育部审查通过的高中历史新教科书共有4个版本。
一、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特点1.中外史合编的专题史体例。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将世界史与中国史有关内容整合在一本书中表述,形成了中外史合编的知识体系,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加完整,而且便于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形成民族意识的同时,形成全球意识;便于学生关注自己国家命运的同时,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便于学生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放眼全世界,正确认识和把握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在体例上,高中历史新教材在三个模块框架下,确立了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专题史体例。
教科书采取专题史体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材的简单重复,也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吸收了各种史学新观念。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个模块分别按照“政治文明史”、“经济文明史”、“思想文化史”的思路编写,并将中外文明发展演进进行了对比和联系,文明史观念得以彰显。
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
另外,教材在一些具体问题的阐述上,采用了文明史观念。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1]。
全球史观强调以“全球眼光”审视人类历史,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的历史观。
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中已被充分利用。
四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理念,具体而言:一是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实行中外历史合编,用一系列专题展示出人类历史发展的全景图;二是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部分地融入到世界史当中,从而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考察中外历史的关联性;三是都选择了影响中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人类共同关心的历史问题进入历史课程内容,从而将人类历史发展的宏伟画卷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
浅议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使用——以人民版教材为例

浓厚,差生面越来越小,中等生转化为尖子生也越来越 多了。
参考文献 [1]侯建飞,金波.有效教学·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与对策[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许伟.正视差异 弘扬个性 推进课改.浅析历 史新课程教学中“差异教学法”的运用[J].中小学教材教 学,2004(29). [3]周丽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益尝
. 历Al史l是R全i球g大ht背s景R下e的se历r史ve。 d在.同一模块中,中外史实
被非常清晰地割裂开,不适合全球史观的要求。 教师在 教学时可适当将各专题的先后顺序加以调整,将同时代 的中国和西方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使学 生学习历史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解更为深刻,认识历史 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
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其指导思想和原则符合 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整个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
课程标准的规定,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都是一 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选修课是为一部分对历史
致的。 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活动、优化 学科有兴趣、有一定历史素养的学生开设的,有利于激
己的专业素养来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有效整合教学内 提醒并帮助学生回顾、复习相关知识。 但是同时应注意
容和教学资源,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帮助 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必修一侧重于对各国近代民主
. 学Al生l构建Ri利g于ht深s化R学e生s认er识v的ed历.史知识结构体系。
体制的构建与特点进行评述, 选修二侧重于从英、 美、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 教学活动
以人民版选修二为例,专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体裁与体例辨析
作者:李玉龙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第05期
【摘要】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体例问题,向来存在争议,而且对体裁和体例之间的界限不是太清楚。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从体裁方面讲,实际上仍属于“章节体”,从体例方面来看则是“专题”体例。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体裁体例章节体专题形式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成果批准号:GS(2010)G0988.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6-01
就一般历史书籍而言,体裁、体例都有比较明确的界定。
体裁,是“史书在表述上的形式”
[1],是“就各类史书之间之不同的表现形式说的” [2]。
我国传统的史书体裁有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记事本末体、学案体、表、图、评论等。
到了近代,历史书籍大多采用章节体。
体例,是“关于一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 [3]。
涉及到断限、标目、编次、记事、记地、记人、载言、载文、征引、议论、注释等。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体例问题,向来存在争议,而且对体裁和体例之间的界限不是太清楚。
到目前为止,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和体例的叫法有,“新的通史体裁”“通史章节体裁”“章节体”“历史教科书体”“通史体裁”“专题形式”。
这些叫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通史”从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一种体裁形式。
《辞海》解释“通史”是:“贯通古今的书”。
《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解释“通史”为:“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作叙述的史书”。
当代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认为,“通史作为传统,既是中国史学体例的一种表现也是史学精神的一种展现” [4],通史体例主要是指要做到“时贯古今”,通史精神是指要能够“通古今之变”。
关于“通史体例”,刘家和先生还强调“古今历时性纵向之通”和“空间里的共时性的横向之通” [5]。
综合上述的分析来看,一种史学著作可以称之为通史体例,但不能称之为通史体裁,因为通史相对于断代史,是就时间的断限这一体例而言的。
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体、典制体、章节体等都可以有通史。
其次,把历史教科书称之为“历史教科书体”似乎也不够恰当。
这样的叫法虽然能突出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从而使之区别于其它历史著作,但却不能区别各种不同体裁形式的历史教科书。
因为历史教科书是就其专门用于历史教育这一特定功能来说的,其体裁形式是多样的、不断发展的。
总的来看,“章节体”是历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比较认同的称法。
白寿彝先生指出:“近代流行的划分章节的体裁,我们可以称之为章节体,大概开始于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这书写于一九零二——一九零四年。
”[6]实际上自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以后,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采用章节体的写法。
但是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又是什么体裁呢?就其总体结构来讲,实际上仍旧没有摆脱“章节体”的窠臼,只不过将“章”换成“单元”,将“节”变为“课”。
因为“章节体是归纳逻辑在史书编撰上的体现。
它既综合贯通,又分门别类,适于表述历史发展过程中纵横交错的因果关系,比旧体裁的史书容量大,系统性强。
”[7]章节体主要体现在“既综合贯通,又分门别类”上,“综合”强调整体性,“贯通”强调时序性,“分门别类”则是说历史事实的主次层次和不同领域。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每册《编者的话》中对“单元”和“课”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
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
但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
”另外,有些“单元”之间也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
总的看来,“单元”和“课”的设置要解决的还是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总的时序性问题,以及历史知识的主次层次问题。
所以,尽管采用“单元”和“课”,但在实质的逻辑关系上仍是章节体体裁的逻辑关系。
由此来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的体裁在实质上是没有变化的。
关于历史教科书的体例,也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
有的历史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引用汉语辞典的解释:“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来界定历史教科书的体例。
这样的界定过于笼统。
历史教育学专家于友西认为:“书籍的结构是指体例,或曰类例,即在一定的体裁形式下所采用的组织规则和方法。
历史著作的结构是由许多类例组成的,例如正文前有序作、前言、凡例、目录等,正文之中有标题、注释、点评等,正文之后有跋、书目、索引、附录等。
”[8]并进一步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主要是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课文,即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另一部分是课文辅助的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
”[9]以上界定虽然比较具体,但没有涵盖教科书体例的其它一些主要内容。
比如,几乎所有历史著作都要涉及到的断限(时间的起讫)、标目(各级标题的命名)、编次问题(对历史事实进行内容上的分类和顺序上的编排),历史事实的选择标准问题,文字表述等问题。
当然这些问题有的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要解决的问题,但却也是历史教科书所必须考虑和认真处理的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来看,历史教科书的体例是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
具体来讲,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课文,也即教科书的正文内容;二是课文辅助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
就其课文部分来讲,涉及到全书总体的时间起讫和局部的时间起讫问题,各级标题的命名问题,对历史事实进行选择的问题,文字表述的问题。
就课文辅助部分来说,涉及到各体例间相互配合的问题。
总的来说,还涉及到课文部分和课文辅助部分的互为表里,相互配合的问题。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历史教科书的体例是多样的,并且是不断发展逐步改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参考文献:
[1] [2] [3]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4] [5]刘家和.论通史[J]史学史研究.2002(11).
[6]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9]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玉龙(1978年—),男,甘肃民勤人,汉族,现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