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浮游生物的生态学三(2019.1.8)

合集下载

海洋中的奇观浮游生物的世界

海洋中的奇观浮游生物的世界

海洋中的奇观浮游生物的世界海洋中的奇观:浮游生物的世界海洋,广袤无垠的蓝色世界,拥有着无数美丽的景象和神秘的生物。

其中,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们以微小的身躯和多样的形态,构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世界。

本文将为您介绍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探索它们的多样性、生态角色以及对人类的意义。

一、多样性的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包括微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如硅藻、钙藻和真核植物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并为海洋食物链提供基础。

浮游动物则包括浮游动物浦、浮游动物和浮游动物状的生物等。

它们是海洋生物链的重要环节,既是食物的供应者,又是食物的消费者。

浮游生物的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

在微镜下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结构。

有些浮游植物形如美丽的花朵,有些则像是细长的针。

浮游动物也随着种类的不同,呈现出奇特的外形,有的像小虾,有的像螺旋桨。

这些独特的外貌赋予了浮游生物以无尽的魅力。

二、浮游生物的生态角色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成为其他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

其次,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同时也是其他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

它们构成了复杂而微妙的食物网,维系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浮游生物还参与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循环过程。

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海洋提供了重要的氧气来源。

同时,它们也参与了海洋中的碳循环,促进了碳的沉积。

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和排泄,将有机物质的能量转移到深海,促进了生物量的沉降和有机物质的降解。

三、浮游生物对人类的意义浮游生物不仅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浮游生物为渔业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许多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其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渔业的产量。

此外,浮游生物还是某些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的栖息地,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起到关键的作用。

海洋浮游生物学

海洋浮游生物学

海洋浮游生物学1. 引言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的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浮游生物是指在水体中悬浮漂浮着的微小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对海洋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海洋浮游生物的分类、生态学特征以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意义。

2. 海洋浮游生物的分类海洋浮游生物可以按照其形态、大小、营养方式和生态习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根据形态和大小的区分,可以将浮游生物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主要包括藻类、硅藻和甲藻等;浮游动物则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性生物的幼虫阶段。

根据其营养方式,浮游生物可以分为光合浮游生物和异养浮游生物。

光合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和二氧化碳进行自养,而异养浮游生物则通过摄食其他有机物来获取营养。

3. 海洋浮游生物的生态学特征海洋浮游生物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生态学特征。

首先,浮游生物具有很大的数量。

它们可以以密集的形式存在于海洋中,尤其是在富营养的海域,形成大面积的浮游生物群落。

其次,浮游生物具有高度的适应性。

它们可以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生活和繁殖,如高温、低温、高盐度和低盐度等环境条件。

此外,浮游生物也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在形态、生态、营养等方面存在差异。

最后,浮游生物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它们可以通过自调节机制来维持自身种群的平衡,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4. 海洋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海洋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首先,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作为初级生产者,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并为浮游动物提供食物;而浮游动物则通过摄食浮游植物和其他有机物质,将能量和营养物质传递给海洋中的高级消费者。

其次,浮游生物参与了海洋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氧气供应起到重要的作用。

《海洋生物学》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生物学》海洋浮游生物
产生配子(单倍体)通过有丝分裂,结合(受精)以形成孢子 (二倍体)
1.营养生殖型:
活史仅有营养 殖,只能以细胞分裂的 式来进 蓝藻和裸藻等 些单细胞藻类属此。
殖。
2.无性生殖型
是 殖细胞(孢 )不经结合,直接产 代的 殖 式。 性 殖型是指 活史中没有有性 殖,没有减数分裂。如 小球藻、栅藻等。
waters and warm water gyres • S i l i c o f l a g e l l a t e s : silica internal skeleton... found world wide, partic
Antarctic
• Green Algae: not common except in lagoons and estuaries
OBIS)中;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死生物”
其特征是从水母型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 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 普 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 但 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
“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
Marine Organisms Grouped by Lifestyle
Tree of Life
Importance of Phytoplankton
Phytoplankton is the base of the food chain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decline causes zooplankton and apex predators to decline .
005
Protista
海洋浮游生物
主要浮游生物细分包括细 菌,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和仅在 其生命周期中临时浮 游者, 例如,鱼卵仔鱼和其 他生物 体(Kennish,1990) 的浮游 幼虫。浮游生物从初 级生产和 再矿化作用,参与 了上层海洋 生态系统的多个 水平,把物质 和能量向较高 的营养水平传递 ,如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 海洋哺乳动物(Harris等

浮游生物知识点总结

浮游生物知识点总结

浮游生物知识点总结一、浮游生物的分类浮游生物包括植物浮游生物和动物浮游生物两大类。

植物浮游生物是指那些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取能量的浮游生物,它们通常是藻类或原生生物。

而动物浮游生物则是指那些以浮游生物为食或者依靠其他浮游生物获取能量的生物,它们通常是浮游动物或浮游无脊椎动物。

在现实生活中,浮游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形态和生态习性。

植物浮游生物通常包括浮游藻类和原生生物。

浮游藻类包括硅藻、甲藻、螺旋藻等,它们是水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水中食物链的起点提供能量。

原生生物则是一类比较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维持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持水体的生物化学平衡等。

动物浮游生物通常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无脊椎动物。

浮游动物通常是那些在水中游动的微小动物,例如浮游水虱、浮游水丝虫等。

它们通常以浮游藻类和原生生物为食,同时也是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

浮游无脊椎动物则是指那些没有脊椎的水生动物,例如水母、水螅等。

它们通常依靠水流来移动,同时也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食物链成员。

二、浮游生物的生态角色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是水中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量转化为有机物质,成为水生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

而动物浮游生物则通过捕食植物浮游生物或其他浮游动物来获取能量,同时也是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

因此,浮游生物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浮游生物也能够影响水的生物化学循环。

植物浮游生物通过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为水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氧气供氧。

浮游动物则通过摄食植物浮游生物,帮助水生生态系统中营养循环的进行。

因此,浮游生物可以促进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化学循环,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另外,浮游生物还能够对水质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演替

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演替

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与演替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其中的浮游生物群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浮游生物是指那些不能自行控制其位置的微小生物体,在海洋中随波逐流。

这些浮游生物构成了复杂的群落结构,并参与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一、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海洋浮游生物群落包括原生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浮游细菌等多个类群。

原生动物是浮游生物群落中最丰富的一类,包括原生动物类群如放射虫、肌肉虫和鞭毛虫等。

浮游植物主要由微型藻类组成,如硅藻、钙藻和甲藻等。

浮游动物则包括浮游性的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幼体等,如浮游水蚤和浮游樽海鞘等。

浮游细菌是海洋浮游生物群落中的微生物类群,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二、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物理因素如光、温度和盐度等,对浮游生物的分布和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化学因素如养分的分布和浓度,也是浮游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

生物因素则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关系等。

浮游生物群落表现出明显的垂直结构。

表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数量较多,主要由光合作用产生的浮游植物组成。

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照逐渐减弱,浮游植物逐渐减少,而浮游动物数量增加。

而在深海环境中,浮游生物主要由原生动物和浮游细菌组成。

三、浮游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浮游生物群落的演替是指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发生的变化。

这一过程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与内部物种竞争和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浮游生物群落的演替可以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个阶段。

初级演替通常发生在水域刚刚形成或受到扰动的环境中,物种组成相对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次级演替逐渐发展,物种的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逐渐复杂。

浮游生物群落的演替还可以被分为季节性演替和长期演替。

季节性演替表现为季节性变化,主要受到温度、光照和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而长期演替则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浮游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发生的长期变化。

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浮游生物是指在海洋水体中漂浮而生活的微小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海洋生物链和生态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海洋浮游生物的分类、生态特征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分类海洋浮游生物根据其系统发育和形态特征的不同,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主要是一些微小的藻类,包括硅藻、钙藻、硅钙藻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海水中的阳光和无机盐,合成有机物质。

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大量的氧气和有机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则包括各类原生生物、有孔虫、水蚤、浮游桡足类、浮游浮泡类、浮游虾类、浮游毛颚类等。

这些浮游动物无法自行合成有机物质,它们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或其他浮游动物获取能量和养分。

浮游动物在海洋食物链中扮演着消费者的角色,与浮游植物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生态特征海洋浮游生物具有以下几个生态特征。

1.众多性:海洋浮游生物物种多样性极高,数量庞大。

其中,浮游动物的数量通常远远大于浮游植物。

2.繁殖迅速:海洋浮游生物具有快速繁殖的能力。

它们适应了海洋环境中的极端条件,如盐度、温度等波动较大的环境因素,保持了较高的繁殖率。

3.漂浮性:浮游生物通常具有气泡、浮骨、平衡囊等机构,使其能够漂浮在水体中。

4.垂直迁移:海洋浮游生物表现出明显的垂直迁移行为。

它们会随着水体的温度、光照和营养质分布发生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垂直迁移,从而适应海洋环境的变化。

5.敏感性:海洋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

它们的生存和繁殖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光照、盐度、pH值等。

因此,浮游生物可以作为海洋环境变化的早期指示物,对环境健康状态进行监测。

环境变化的响应由于海洋浮游生物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它们在面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时,会做出不同的响应。

1.分布范围改变:随着海洋温度升高,浮游生物的分布范围将发生变化。

15第三篇 浮游动物 第一章 原生动物

15第三篇 浮游动物 第一章 原生动物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二)有壳虫目 Testacea
体具外壳,身体可完全缩入壳内,壳由几丁 质、胶质和硅胶质粘附砂粒和其它外物而成, 壳通常具有单一的壳口,伪足由此伸出。原 生质分内外质,内质颗粒状,有空泡、食物 泡、伸缩泡和细胞核。
大部分生活在淡水中,但也有生活于咸水或 湿泥中的。
大变形虫的形态结构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一、主要特征
1. 单细胞动物: 膜、质、核 细胞膜:原生质膜、表膜、外壳 细胞质:外层:透明、均匀、无内含物-外质
内层:不透明,有内含物-内质 细胞核:1个、2个或多个 2种细胞核:大核,染色质多,分布均匀,营养
小核,染色质少,分布不均匀,生殖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2. 具有动物体所具有的所有生命特征
新陈代谢,感应性,运动,生长,发育, 生殖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等 3. 胞器或类器官
运动胞器:如鞭毛、纤毛、伪足等。
营养胞器:胞口、胞咽、食物泡 代谢胞器:伸缩泡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二) 辐足虫亚纲Actionpoda
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1、太阳虫目Heliozoa
身体呈圆球形,有一大的中央核或若干核 位于中央区,核被一囊状外质包围。轴状 伪足作辐射状排列,体内无硅质针存在, 体外无或有胶质膜。淡水种类有脉动的液 泡。
主要生活在淡水中,喜生活于富有藻类的清 水中,多为漂浮种类。
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四:十八点 四十六分。
太阳虫属Actinophrys

浮游生物学

浮游生物学

浮游生物学1 浮游生物分类:永久性浮游生物;阶段性浮游生物(如幼体浮游、成体底栖生活);暂时性浮游生物(因环境变化、生殖等原因而浮游)2 藻类的色素:藻类的色素可分为4大类,即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

各门类藻类因所含色素不同,因此藻体的颜色也不同。

叶绿素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叶绿素d、叶绿素e5种类型,所有的种类都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则仅存在于绿藻、裸藻、轮藻,这几门藻类的叶绿素组成与高等植物相同,植物体呈绿色,叶绿素c则存在于甲藻、隐藻、黄藻、金藻、硅藻和褐藻门,而红藻有叶绿素d、红藻红素和红藻蓝素。

β-胡萝卜素存在于各门藻类中。

藻胆素只在蓝藻、红藻及隐藻中发现。

褐藻含有褐藻素。

因此,可以说藻类所共有的色素为叶绿素a和β-胡萝卜素。

3 藻类的繁殖方式:营养生殖(分裂)、无性生殖(孢子)和有性生殖(配子)4 生活史(生活周期):某种生物在整个发育阶段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或一个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各个时期。

5 世代交替:生活史中有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相互交替的现象叫做世代交替。

6赤潮: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产生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7 引起赤潮的原因:富营养化,有可引起赤潮的藻类,合适的海流和天气,适合的水温和盐度二、蓝藻最原始的最古老的藻类无典型细胞核与其他低等植物区别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胞壁由外层果胶内层纤维组成厚壁孢子:由普通营养细胞通过体积增大,营养物质积累,细胞壁增厚而形成的。

异形胞:丝状蓝藻(除颤藻)产生的一种由营养细胞特化而来并于繁殖有关的特别类型细胞。

蓝藻中有160多种(大多数为念珠藻目的种类)能固定大气中的分子态氮成为结合态氮,合成蛋白质。

,蓝藻的不少种类具有固定空气中游离氮的能力,成为固氮蓝藻形成水华的蓝藻有: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束毛藻等,蓝藻是形成水华,赤潮的主要藻类三硅藻细胞壁:构造像一个盒子,套在外面的较大,为上壳,相当于盒盖;套在里面的较小,为下壳,相当于盒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明海洋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变 化规律,从而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物质循 环和能量流动,为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 海洋环境提供基本资料。
13
二、调查内容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 浮游动物:生物量、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定性调查:海区中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分布情况 定量调查:海区中浮游生物的数量、季节变化和昼夜垂直
网口内径 /cm 80
50 37 50
31.6 37
网口面积
筛绢规格
/m2 (孔径近似值mm)
适用范围及采集对象
0.5
CQ 14(0.505) 适用于30m以深垂直或分段采
JP 12 (0.507)
集大、中型浮游动物、鱼卵和 仔、稚鱼。
0.2
CB 36(0.160) 适用于30m以深垂直或分段采
JP 36(0.169)
JP 36(0.169)
集中、小型浮游动物和夜光藻。
0.1
JF 62(0.077) 适用于30m以浅垂直或分段采
JP 80(0.077)
集小型浮游生物。
20
21
22
(二)采水器
1.颠倒采水器 2.球盖式采水器
23
24
25
五、浮游生物的浓缩方法
沉淀法 过滤法 离心法
26
六、浮游生物的固定和保存
凡是进入海洋并能破坏海洋生态,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包括石油和 石油产品、重金属(汞、铜、镉、铅、锌等)、放射性污染物质(锶 -90、铯-137等)、农药及农业废物(滴滴涕、六六六、多氯联苯 等)、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工农业、民用等污水)以及其它污染物质 (热污染、固体物质污染)等等。
3
一、海洋污染与海洋生物关系研究的主要方面
福尔马林 碘液(鲁哥氏液) 波恩氏液
27
七、浮游生物的定量方法
重量测定法:湿重法、干重法 个体计数法 1. 计数框计数法 2. 水滴视野计数法
28
浮游动物定量:
29
small eukaryotic protists; bacteria; Chrysophyta
small eukaryotic protists; Small Diatoms; Small Flagellates; Pyrrophyta; Chrysophyta; Chlorophyta; Xanthophyta large eukaryotic protists; most phytoplankton; Protozoa Foraminifera; tintinnids; other ciliates; Rotifera; juvenile metazoans - Crustacea (copepod nauplii) metazoans; e.g. copepods; Medusae; Cladocera; Ostracoda; Chaetognaths; Pteropods; Tunicata; Heteropoda metazoans; e.g. Pteropods; Chaetognaths; Euphausiacea (krill); Medusae; ctenophores; salps, doliolids and pyrosomes (pelagic Tunicata); Cephalopoda; Janthinidae (one family of gastropods); Amphipoda metazoans; e.g. jellyfish; ctenophores; salps and pyrosomes (pelagic Tunicata); Cephalopoda; Amphipod2a
4
二、海洋污染的研究方法
大范围的海洋调查 通过室内的生物培养 受控生态系统污染实验(Controlled Ecosystem
Pollution Experiment, CEPEX) macrocosm 大宇宙 mesocosm 中宇宙 microcosm 小宇宙
5
三、海洋污染的类型
石油污染 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污染 重金属污染
0.1
JF 62(0.077) 适用于30m以深垂直或分段采
JP 80(0.077)
集小型浮游生物。
0.2
CQ 14(0.505) 适用于30m以浅垂直或分段采
JP 12 (0.507)
集大、中型浮游动物、鱼卵和 仔、稚鱼。
0.08
CB 36(0.160) 适用于30m以浅垂直或分段采
6
(一)石油烃及有关化合物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毒性 芳香烃>烯烃>环烷>正烷,与分子量、溶解性有关
1.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1)产生致死(毒性)效应 (2)对细胞分裂造成影响 不同浮游植物对石油烃污染敏感度不同 布氏双尾藻,[柴油]=1.0 ml/L时 接触5分钟后,移入干净海水,细胞分裂停滞 接触1小时后,两、三天后大量死亡
内容回顾
浮游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如何分类?
1
Group
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分类
Size rang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 0.02→0.2 µm marine viruses
Picoplankton 0.2→2 µm Nanoplankton 2→20 µm Microplankton 20→200 µm Mesoplankton 0.2→20 mm Macroplankton 2→20 cm Megaplankton > 20 cm
9
四、海洋污染生态学方面的一些期刊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10
第十五章 海洋浮游生物的调查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2763.6-2007 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Specifications for oceanographic survey – Part 6: Marine biological survey
11
12
一、海洋浮游生物调查的目的
移动等,特别是海区优势种类的数量和分布状况的变化
14
三、调查方法
大面观测:为了掌握海区浮游生物的水平分布及变化规律, 以一定时间、一定距离,使用棋盘式或扇状式进行观测采 集。包括分层采水和底表拖网。
断面观测:为了掌握浮游生物垂直分布情况,在调查海区 布设几条有代表性的观测断面,在每个断面上设若干观测 站进行采集。包括底表拖网、垂直分段拖网和分层采水等。
污染物质在海洋生物体内的积蓄机理及其在食物链中的传 递浓缩过程
污染物质对生物生理机能的影响,包括对光合作用、呼吸 作用、反射活动和保护反应,摄食和栖居以及生殖机能和 生活周期等影响
污染物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生物群落结构, 食物链(营养阶段)以及洄游活动的影响,污染物质对生 物圈物质能量循环的影响等
18
水深大于30m小于200m的海区 大型浮游生物网 中型浮游生物网 小型浮游生物网
19
常用的浮游生物网具的规格及适用对象
序号
网具名称
1
大型浮游生物网
网长 /cm
280
2
中型浮游生物网
280
3
小型浮游生物网
280
4
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
145
5 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
140
6 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 140
7
2.对浮游动物的影响
产生致死效应 对浮游动物的生理状态如摄食、生长发育
等的影响
8
(二)重金属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致死毒性 次致死毒性:形态方面的变化,抑制、行为方面的变化,生化指标
影响重金属毒性的因素 (1)重金属在水中的形态 有机vs无机 溶解(离子、络合物、分子)vs颗粒(胶体、沉淀、吸附) (2)其他重金属的存在 联合作用、无相互作用、拮抗作用 (3)某些理化因子 (4)生物的条件: 生活史的不同阶段、性别、饥饿、对重金属的适应等
定点连续观测:为了研究浮游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在调 查海区布设若干有代表性的观测站,根据研究目的在观测 站抛锚进行周日或多日连续观测。
15
16
四、浮游生物的采集工具
(一)浮游生物网 1.网口 2.过滤部 3.网底部 4.底管
17
常用浮游生物网
水深小于30m的浅海 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 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 浅水III型浮游生物网
第十四章 海洋污染与浮游生物
海洋污染(Marine Pollution)的定义
指人们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包括河口),从而 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造成许多有害影响,如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 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包括渔业)、破坏海水使用素质和减少 舒适程度等。
海洋污染物质(Marine Pollutant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