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原)
高一历史必修二会考重要知识点总结最新10篇

高一历史必修二会考重要知识点总结最新10篇明清文化篇一1、民族性秦汉文化日东升,承先启后多特征。
统一多样巧结合,秦汉一统文化新。
各族文化齐发展,统一文化多风情。
2、开放性中外文化交流频,文化外传亦引进。
中外交通大发展,文化交流促强盛。
3、先进性中华文化时先进,领先世界多发明。
天文算术造纸术,东亚文化为中心。
4、壮观性秦汉文化面貌新,气势恢弘惊世人。
长城史记兵马俑,令人观止到如今。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知道都江堰、翻车、筒车;知道古代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4课)(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水利灌溉: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人们还创制和改进了农业灌溉工具,如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
(3)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列举纺织、冶金、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课)(1)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
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2)冶金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的钢铁技术世界,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3)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青花器、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历史会考知识点、必修二.doc

历史会考知识点、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测试内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新增)早期一刀耕火种如石刀、石斧;耒耦(石器锄耕)即松土工具如木耕、骨耕、石耦;商周一出现青铜农具但较贵,很少使用;重要农具有木耦、石锄、石犁;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代表有西汉——赵过的耦犁(二牛三人)T出现犁壁T二牛一人;隋唐——曲辕犁(江东地区、装有犁评),标志耕犁已相当完善;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通车;明清时出现的风力水车。
3、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小农经济是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其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使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测试内容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冶金业的主要成就:青铜冶炼: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
钢铁冶炼:西周晚期已有铁器;两汉的咼炉炼铁和炒钢;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南北朝的灌钢法。
(2)制瓷业的主要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并大量输出,远达欧、非;宋朝时,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珪琅彩争奇斗艳,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外销量更大;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烧制出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历史必修二会考知识点

必修二历史会考知识要点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2)石器锄耕:原始社会(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以后汉代:普及全国(西汉二牛抬杠,东汉出现一牛挽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古代中国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中国古代的农业组织形式)(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铁犁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1)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说明商代重视手工业。
《周礼》记载,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妇功”,被视为“国有六职”之一。
汉代:丝织业技艺高超。
(丝绸之路将汉代丝织品传到欧洲,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唐代:私营纺织业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大。
宋代:棉纺织业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明代:丝织业手工工场中出现雇佣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2)冶炼业:①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
②冶铁业:春秋晚期:中国最早人工冶铁战国:铁农具推广西汉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制瓷业:唐代:制瓷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越窑青瓷,邢窑、大邑窑的白瓷)唐后期:釉下彩绘宋代:江西景德镇窑发展成名窑清代:(康熙年间)彩瓷工艺突出(如粉彩瓷),(雍正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1.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朝:秦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商业发展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六朝时期:出现“草市”(农村集市)唐代:出现夜市宋代: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打破坊市分区规定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1)主要商业城市:汉代:长安、洛阳唐代:长安、洛阳;广陵、益州(各为今天扬州和成都)明清时期:出现苏州等一批名镇(2)著名商帮:①出现时间:明清时期。
②特点:按地域结成商人群体。
③著名商帮:晋商和徽商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①出现时间:战国商鞅变法中,最早确立“重农抑商”的政策;后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二必考知识点(共6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历史必修2重要知识点详列(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二

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二
【篇一: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二】
青铜器制作:商周时期,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文明)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篇二: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必修二】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学考版)[精品文档]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学考版)[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9d94cc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a.png)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提示】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包括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等几种形式,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个体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是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形式,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突出的特征之一。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手工业与商业始终是农业的补充,其发展长期受限制。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形态。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考要求】1、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B2、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A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B【知识结构】一、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课外阅读)二、耕作技术的演进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3、水利事业:战国时期兴修的都江堰、郑国渠……三、古代土地制度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A封建国家所有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最主要的形式;C自耕农(农民)土地所有制;3、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四、古代赋役制度(课外阅读)五、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知识梳理】一、古代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课外阅读)二、耕作技术的演进:1、耕作方式:从原始阶段的“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以牛田”)B(1)演进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发达地区(黄河流域)出现牛耕和铁农具,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逐渐普及全国(但南方地区仍以“刀耕火种”为主)。
(2)局限性:受小农经济的影响,长期停留在铁犁牛耕方式上,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2、生产工具的革新(耕作技术进步):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1)汉代:便于中耕的曲柄锄、便于收获的大镰、播种工具耧车等。
(2)牛耕技术的发展演变:①东汉以前:主要是“耦犁”(二牛抬杠)②东汉:有些地方出现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种技术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最新整理高二历史省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汇总必修二.docx

最新整理高二历史教案 xxx省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汇总(必修二)xxx省历史会考基础知识汇总(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主要耕作方式进步;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中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民耕作”2、耕作方式的进步①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农用动力方面的革命:牛耕的出现③汉代的发展:汉代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杠法,东汉某些地区已出现一牛挽犁④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3、水利的兴修: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使xxx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现在都江堰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②(人民版)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③(岳麓版)“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丝织业:①汉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素纱禅衣图片)②唐代:(注:人民、岳麓两版无共同之处)2、冶金业①商周时期:是青铜时代的繁荣时期②春秋时期:铁器时代的到来(春秋冶铁技术的进步:冶炼生铁技术、铸铁柔化处理技术,炼钢技术。
意义: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③汉代: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
3.陶瓷业①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白瓷)▲杜甫“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的是越窑青瓷②宋代:xxx“瓷都”③清代:粉彩瓷器4、古代手工业的特点: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一、先秦商业产生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春秋战国: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其中,著名商人陶朱公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二、秦汉商业初步发展A、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B、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长安、洛阳、邯郸等,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它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三、隋唐商业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原因: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运河开通表现:金融方面:柜坊(银行雏形)和飞钱出现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市场发展:城市中“市”“坊”分开,农村集市发展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唐设市舶使四、宋元商业繁荣1.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城市繁荣,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开封和临安是当时著名的城市。
②商业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③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并推广④各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发达⑤海外贸易发达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3.元代商业繁荣的表现①元代的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国际商业大都会。
②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
③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经常有百艘以上的海船在此停泊,外国旅行家誉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古代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二、高超的冶金技术1.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夏:铸造比较讲究→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汉:广泛采用鎏金、镶嵌工艺2.冶铁技术西周:已有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汉代:铁农具取代木、石和青铜农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3.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炼钢技术领先世界三、享誉世界的制瓷业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A原始社会: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此后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2.1.2 古代中国主要土地制度 A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商周时期——井田制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2.1.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①从生产模式看是精耕细作;②从经济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③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是小农个体经济。
小农经济的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男耕女织,农业与手工业结合;自给自足。
2.1.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B手工业发展基本史实:1.冶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2.纺织业: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元代:黄道婆全面推广先进技术3.陶瓷业:①东汉晚期:烧出成熟的青瓷。
②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③隋唐时期: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④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⑤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⑥明清时期: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官营手工业: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2.私营手工业:(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2)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纺织、矿冶等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3.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明朝中后期,苏州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1.5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B商业发展的概貌: 1.商代: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2. 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3.明代: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叫做“商帮”商业发展的特点:城市逐步增多,发展繁荣严格限制阶段:从周至唐,坊市分开放松限制阶段:宋至明清,坊市界限打破,唐宋时,沿海上陶瓷之路,出现一些沿海港口城市如泉州、明州、扬州2.1.6 “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
内容: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评价:①封建社会前期,主要为积极作用——促进了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
②封建社会后期,主要为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海禁和闭关政策评价:①积极作用:作为一种消极的防御手段,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主权。
②消极作用:中国出口商品数量少,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于长期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在世界潮流的后面,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a.国内市场狭小: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b.资金不足: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c.政策限制: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d.国际市场丧失: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
2.2.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A传统的小农经济(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影响:不平等条约冲击小农经济;中国依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
2.2.2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A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70年代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民族工业产生(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张謇、荣宗敬、荣德生)2.2.3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是前提;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2.2.4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A1、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时间:一战期间概况:轻工业发展迅速,化学工业有发展,重工业缓慢。
2、一战后,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3、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方式:军事管理和委托经营4、抗战前,形成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实行经济统治政策,对民族工业予以排挤、打击。
2.2.5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严重束缚民族工业发展。
2.2.6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C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它是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经济前提,也是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的前提之一③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2.3.1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1、社会主义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好转。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3)影响: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2、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底)影响: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基本确立。
3、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56——1966年)(1)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起来。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了解一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影响: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左”倾错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4)1959——1961年,我国出现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5)八字方针:(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6)文革十年(1966——1976年)“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2.3.2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B经验:经济的计划性有助于经济的稳步的发展,如“一五”计划的制定为经济建设确定了目标;稳步推进社会变革,如三大改造;及时纠正经济建设中的错误政策,如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合理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依据国情制定政策方针,实事求是,如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中共八大等。
教训:要从实际出发,依据我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如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错误;生产关系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否则会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如人民公社化;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如十年“文革”;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协调发展,否则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水平,如“大跃进”等。
2.3.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内容: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意义: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2.3.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C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序幕,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3.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A开始地点:安徽、四川主要特点:包产到户。
前提:土地公有制。
产品分配:“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影响: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3.6 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A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3.7 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B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以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
2.3.8 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A①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逐步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带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多样⑤1990年中央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3.9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B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3.10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A①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2.3.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C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商品空前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加入世贸组织。
2.4.1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A2.4.2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A(衣、食、住、行、礼仪、大众传媒等)西服传入,中西服并行,长袍马褂——西装革履,中西合璧的中山装、旗袍结辫陋习——断发——染彩发,清朝入关后,强迫男子留辫子,1911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康有为、梁启超等倡导不缠足运动19世纪4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西餐馆,西方饮食文化传入中国,近代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礼仪的革新(1)见面礼:跪拜、作揖—鞠躬、握手(2)称谓:大人、老爷—先生、君(3)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4)葬礼:厚葬—文明、卫生、简洁2.4.3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B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受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影响,和中国近代政治、经济、自我嬗变等多重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衣、食、住、娱乐、利益等方面随着发生了变化2.4.4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变化A中国近代的铁路:1881年,第一条自建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