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语文下册《枣儿》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授课课件)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授课课件)
19 枣 儿
剧 本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 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 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 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16. “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在这里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是说人们在社会的 发展进程中,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思想,却遗 忘了优良的传统观念。
17.结尾为什么又用到这首童谣?
【答案】结尾又用到这首童谣,但有所变化,由幕 后转为台前,由没有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 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 内容,深化了全剧的主题。
捡枣、吃枣
导思1.围绕“枣儿” 老人和男孩之间发生 了怎样的故事?
枣儿童谣
导思3.戏剧开头和结尾 引入了有关枣儿的童谣, 有何作用?
关键词: 呼唤亲人
感恩亲情
忆枣、藏枣
导思2.剧中老人的儿 子和男孩的父亲各起 到什么作用?
象征意义
导思4.以《枣儿》为 标题有何好处?“枣 儿”象征了什么?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 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老人 男孩
枣儿
象征 亲情 故乡 传统 精神家园
儿子 父亲
全剧围绕着“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 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 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亲情的渴望,反映了我国 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1) 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了丰富的内涵。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 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文中的“巧克力”具有和“枣 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教案【五篇】

【导语】《枣⼉》是⾹甜的枣⼉,也是苦涩的枣⼉。

那⼀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内⼼,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

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种给予,⼀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孙赖以⽣存的精神维系和⽣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

仁满着他们的⽻翼,使他们飞得更⾼、更远。

⽆忧考为⼤家准备了九年级下册语⽂《枣⼉》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们⽣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的象征⼿法。

过程与⽅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们的⽣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出封闭,⾛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活。

【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和男孩两个⼈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法】1.演读法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标: 分⾓⾊演读课⽂,整体感知。

把握剧情;引读提⾼,把握⽼⼈和男孩两个⼈物形象,理解⼈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

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边孤独的⼈群。

⼀、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爹喊⾃⼰的娃来吃,别⼈的娃却来了;娃喊⾃⼰的爹吃,⾝边却只是别⼈的爹。

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

漫⼭遍野⽆⼈应。

⽥野⾥只回荡着祖孙⼆⼈⽆⽐热烈却⼜近乎⽆望的呼喊。

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命的⼈性和⼈情果竟唤不回从⼩也是由它奶⼤养⼤的⼉孙这枣⼉啊。

到底是苦涩还是⾹甜 ⼆、分⾓⾊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荐朗读课⽂,⼀⼈读⽼⼈,⼀⼈读男孩。

其余同学点评。

提⽰:男孩的语⾔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的语⾔应读得亲切⼀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沧桑感和浓浓的乡⼟⽓息。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课《枣儿》教学课件

部编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9课《枣儿》教学课件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 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
想感情。
3.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
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
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 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 家。《枣儿》发表于《剧本 》1999年第1期,获1999年中 国曹禺戏剧
忆枣、藏枣 捡枣、吃枣
导思1.围绕“枣”、 老人和男孩发生了 怎样的故事?说明 了什么? 关键词: 呼唤亲人 感激亲情 枣儿 导思2.剧中老人的 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各起到什么作用?
枣儿童谣
导思3:戏剧开头和结 尾都引入了有关枣儿 的童谣,有何作用?
象征意义
导思4.以“枣儿” 为题有何好处?
“枣儿”象征了什
呼喊,由没有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 童声呼唤声”,既与开头相呼应,又 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 剧的主题。
事表明老人曾经有过贫穷但不乏乐趣的童年。
老人讲的第二个故事:枣树救过老人的命。字里 行间流露出老人对枣树的感恩之情,表现了对故
土的热
爱。老人讲的第三个故事:在灾荒年月,是枣儿 救了老人和儿子的命。表明老人十分感激老伴儿 的无私,也进一步表明在灾荒年月里父子二人相 依为命。
6.“迷路”有什么含义?
【答案】“迷路”一词有双
多好的枣儿”既赞美枣儿,也赞美儿子“
枣儿”,表达了老人对儿子的无限思念之 情。
3.“老人趴到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男 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 此处的细节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本题运用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 老人让男孩骑跨在自己肩上摘枣儿,表现
了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二人不是祖孙而如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2024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培养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家乡、亲人的热爱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的把握。

2.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家乡的印象和感受。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枣儿”具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作业布置2.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枣儿》,大家对课文有什么印象?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2.教师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心理活动。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父亲和儿子分别具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枣儿》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反映家乡的变化。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课时我们学习了课文《枣儿》,大家对作文写作有什么收获?二、作文评析1.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文,进行评析。

2.学生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学习。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环保主题是如何体现的?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思考家乡的变化,为家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写作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文本分析和写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热爱家乡,增强环保意识。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秀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枣儿》优秀课件
段落解读
如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段落,通过描绘枣树和枣儿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需要 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探讨
修辞手法
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 将枣树比作亲人,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 象。学生需要掌握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及其表达效果。
VS
写作技巧
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 手法,通过对枣树和枣儿的描绘来表达对 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学生需要学习这 种写作技巧,并能够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 运用。同时,作者还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 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这也是学生需要学 习和掌握的重要写作技巧之一。
写作中运用类似的手法。
课文中的枣儿让我联想到了自己 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经历,让我
更加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06
练习题与答案解析
选择题、填空题等多样化题型设计
选择题
针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主题 思想等方面设计选择题,考察学
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填空题
选取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或段落,设 置空格,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填写 合适的词语或句子,以此检验学生 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不同风格作品对比分析
《枣儿》与《社戏》的对比分析
两篇文章都以乡村为背景,但《枣儿》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而《社戏》则更侧 重于对乡村生活的全面展现。
《枣儿》与《故乡》的对比分析
两篇文章都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但《枣儿》更注重对乡村“人性”的挖掘,而《 故乡》则更侧重于对农民苦难的揭示。
《枣儿》与《哦,香雪!》的对比分析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01
篇章结构清晰,以“枣儿”为线 索贯穿全文,通过叙述、描写、 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展现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课文原文及赏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枣儿》课文原文及赏析《枣儿》课文原文老人(抽出一支烟,点上,笑吟吟地)小朋友,过年好哇!男孩(抬起头,疑惑地看着老人)爷爷,您也过年好吗?老人(笑嘻嘻地点头)好,好,托你的福。

咱们都过个好年!(从衣兜里掏出个小枣儿递给男孩)吃枣儿,过年喽!男孩(惊喜地接过枣儿)哎!枣儿!(将枣儿塞进口袋里)谢谢爷爷!老人(捋着胡子)别客气,自家的枣儿,尝尝吧!男孩(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真甜!老人哈哈哈……好吃就多吃点。

(又递给男孩一颗枣儿)男孩(惊讶地看着老人)爷爷,您还没吃呢!老人(笑着摇摇头)俺家树上结的枣儿多着哩,不差这一颗。

男孩(感激地看着老人)爷爷,这枣儿真甜啊!老人(感慨地)是啊,甜是甜,可惜没人吃啊。

男孩(不解地看着老人)为啥呀?老人(叹了口气)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哪有人吃枣儿啊!男孩(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哦……赏析:《枣儿》是一篇以“枣儿”为线索展开情节的话剧小品。

作者通过描述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对话,刻画了老人的慈祥和善良,以及男孩的纯真和懂事。

同时,借助“枣儿”这一象征物,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家庭亲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在剧情方面,《枣儿》采用了传统的叙事手法,通过老人的回忆和感慨,营造出一种怀旧和思念的氛围。

同时,通过男孩的提问和表现,也展现了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和疏离。

这种对比手法,使得剧情更加具有张力和思考空间。

在人物塑造方面,老人和男孩的形象都十分鲜明。

老人慈祥、善良,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男孩则纯真、懂事,对于老人的关怀和教诲心存感激。

这种人物形象的刻画,不仅使得剧情更加生动、真实,也让人感受到作者对于人性、亲情的深刻洞察。

总之,《枣儿》是一篇具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作品,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家庭亲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同时,作者也借助这一作品呼吁人们关注老年人、传承传统文化等社会问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的一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肖复兴的作品。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枣儿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生活变迁。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亲情、友情、爱情等多种人际关系。

同时,课文还通过丰富的象征手法,暗示了时代的发展和农村的变革。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文学作品有较高的兴趣。

但同时,九年级的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需要一定的思考和挖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亲情、友情、爱情等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原因: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丰富,需要学生认真思考和挖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黑板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实践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展现的人际关系的理解。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枣儿》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枣儿》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枣儿》教案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枣儿》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民间故事,通过讲述普通人的生活,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善良。

本文以一个枣儿引发的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表现了亲情、友情、乡情和人性的美好。

课文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富有地方特色,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但文中一些民间习俗和地域特色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亲情、友情的认识有一定基础,但通过文本深入挖掘人性美好品质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人物形象,了解民间习俗和地域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友情、乡情,培养关爱他人、珍惜友情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性的美好。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挖掘民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关系等。

2.视频:准备相关民间故事的视频资料,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作业: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人物形象。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民间习俗和地域特色,如“枣儿”、“糖人儿”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的魅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

如:“课文中的枣儿象征着什么?”,“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如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22:从人物的对话。
师:除这以外,还有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人物形象特点?
生23:可以从舞台提示中看出来。比如写老人神态,剧本先写“威严”“自豪”再写“大笑”“心事重重”“激动不已”,将老人孤单无助的形象刻画出来了。
生24:写男孩也有许多舞台提示:吃枣的时候“喜出望外”“津津有味”,想念父亲时“垂头丧气”。这些都可以看出男孩天真可爱又可怜的形象特点来。
(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2读老人,生13读男孩,生14读舞台提示 )
师:大家说说三人读得怎么样?
生15:不错,有一点电影对白的味道。
生16:读男孩台词的同学读得最好,把男孩的那种天真但又无奈的心情读出来了。
生17:读舞台提示的同学读得也不错,将人物动作、神态都读出来了。
师: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生8:孤独
再分角色读剧本,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专家点评
学生自己来评点,为后来表演打基础。
全面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生9:寂寞。
生10:对亲情的渴望。
生1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看来,大家读得都很仔细,也在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全文,请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中的不同语气。
生19:老人也是一位善良和蔼的人,如剧中老人见男孩想吃枣儿,就把自己的枣儿拿出来给男孩子吃。
师:那男孩有什么特点呢?
生20:他很天真、可爱。特别是开始捡枣儿吃的那一段。
生21:他也很孤独,因为缺少父亲的爱。
从剧本欣赏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师:对,分析得很有道理。大家主要是从哪些地方来分析的? □专家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组织。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学生边读边悟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
4.学生品味,老师点拨。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之上,通过人物对话、舞台提示,欣赏人物的特点及其蕴藏的社会意义来深刻领会人物形象特点。
生3:还有《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
生4:还有《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童年……”
……
师:看来大家会唱的关于童年的歌还真不少呀。不过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与大家有不一样童年的小朋友和一位有着不一样经历的老爷爷。请大家翻开第十五课《枣儿》。初读一遍,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内容?
生15:有,我觉得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
(众生大笑)
生16:读男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师:对,从两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得还是比较准确的。下面我们就结合剧本中的人物对白与舞台提示,仔细分析分析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生18:老人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人,如剧中他讲了那么多有趣又好玩甚至是有意义的事,而且还是亲身经历的。
4.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教学构思
1.学生准备,老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剧本有关的常识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2.学生初读,老师指导。通读全文,注意概括剧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的特点、基本情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与能力:a.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b.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a.引导学生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b.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像在剧本欣赏中的作用。c.指导学生从对话中品析人物形象。d.指导学生初步理解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b.理解剧本表现主题的社会根源。c.在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初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及人物。 □专家点评
生5:主要讲了一位老爷爷、一位男孩与枣儿间发生的事儿。
师:能否说说是什么事吗?
生6:是两个人都通过吃枣、说枣来企盼自己的亲人归来。
师:说得很对,能再说说老人与男孩分别有什么企盼吗?
生7:老人盼望自己的名叫枣儿的孩子回来,而男孩则希望自己在城里的父亲回来。
师:说得不错,那老人与男孩有什么样的心情呢?
课堂实录
师:大家好。说到儿歌,我们都会充满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下面请大家唱几句儿歌,让我们共同回忆美好的童年。
生1:我唱的是《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
通过儿歌导入,既与剧本内容接近,又与学生实际相通,此谓一举两得。 □专家点评
生2:还有《丢手绢》:“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
教学方式
1.剧本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对话的品析及剧本冲突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得当。
2.剧本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从主题理解、人物对白、矛盾冲突、舞台揭示等角度入手,鼓励学生参与,并充分发挥其想像力。
3.剧本教学中,老师也要善于创设情境,巧搭“舞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
教学依据
戏剧是一种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的舞台艺术,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剧本欣赏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剧本丰富的想像。
《枣儿》是一篇呼唤亲情、渴望温馨的作品,通过老人盼儿子归来,孩子盼父亲归来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作为剧本,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物内心渴望与企盼的矛盾上,虽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现剧本的社会意义与主旨。人物对话平实、简洁,而且极富表现力,将老人饱经沧桑的孤独与孩子天真无邪而又无可奈何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欣赏该剧本能让学生体会剧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6.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剧本的主要戏剧冲突是什么,(即“为什么?”)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指引学生掌握戏剧冲突在戏剧中的地位与作用。
7.学生反思,教师归纳。通过本剧本及前面几课的学习,你认为欣赏剧本是在欣赏哪些内容?如何欣赏?教师组织同学围绕问题展开辨析与反思,归纳出剧本欣赏的重点与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戏剧欣赏的基本方法。
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之上理解社会意义。 □专家点评
师:分析得好。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我们在认识人物的基础上想想,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