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贞观之治练习题
初一历史下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含答案)

初一历史下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练习题(含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
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时期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4.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知识点二女皇武则天 5.武则天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6.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知识点三开元盛世 7.唐玄宗继位后,在贤相姚崇和宋�Z 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8.其在位前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
材料一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
所荐必行,所举辄试……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陆宣公翰苑集》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9.材料中的“则天太后”是谁?材料中主要反映了她哪方面的特点?武则天。
重用人才,知人善任。
10.材料二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评价?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开辟了道路,弘扬了“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堂巩固案1.“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下列与唐高祖有关的是( C )①开通运河②太原起兵③长安称帝④重用魏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福州市中考)电视剧《贞观长歌》再现了唐朝贞观年间社会经济的繁荣景象,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B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3.(湛江市中考)唐太宗的政绩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是( B ) A.革新政治,完善制度 B.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D.戒奢从简,力倡节约 4.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扮演京剧《贞观盛事》中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知识梳理(含习题)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6—8页)1.唐朝的建立:(1)背景: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
(2)建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①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②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③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唐太宗的主要政策和措施:①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最著名的谏臣:魏征)②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
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③政治:a.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军事: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14页第一段)4.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广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二、女皇帝武则天(8-9页)1.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共掌朝政: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
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
3.周朝建立: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4.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5.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7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时练第一单元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选择题1.“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渊进入长安,建立唐朝。
唐朝消灭各割据势力,全国很快又归于统一。
”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A .隋朝的统治非常残暴B .唐朝建立于公元618年C .隋朝灭亡后中国陷入长期战乱之中D .李渊就是著名的唐太宗2.“617年,隋朝官员李渊在太原起兵,攻占长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李渊自立为帝,建立唐朝。
”这段话描述的是( )A .隋朝建立的影响B .唐朝建立的过程C .隋朝灭亡的教训D .唐朝建立的背景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被唐太宗喻为一面镜子的著名谏臣是( )A .房玄龄B .魏征C .姚崇D .杜如晦4.“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
至八年、九年……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 )A .文景之治B .贞观之治C .开元盛世D .光武中兴5.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 )A .统一铸造五铢钱B .轻徭薄赋C .废除丞相D .闭关锁国6.“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在杜甫《忆昔》这首诗中“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A .唐高宗统治初期B .唐太宗统治时期C .武则天统治时期D .唐玄宗统治前期7.隋唐时期出现了“开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
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③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8.唐太宗以人为镜,虚心纳谏;武则天创立殿试,广纳贤能;唐玄宗重用姚崇、宋璟,大カ革新。
这说明唐初统治者( )A .轻徭薄赋B .减轻刑罚C .选贤任能D .整顿吏治9.武则天684年下令,"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予以升奖;”为政苛滥,户口流移”者必加惩罚。
部编版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课后练习题

一、选择题1.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皇帝的灾难是自己造成的,皇帝的欲望太盛就会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老百姓就愁苦,老百姓愁苦就会亡国。
下列哪位皇帝的亡国直接促使唐太宗得出这个道理A.秦始皇B.陈后主C.隋文帝D.隋炀帝2. 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下列各项对如图所示的表述,正确的是()A.由分封制逐步发展而来B.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C.唐朝首创这一制度D.中央集权达到顶峰3. 唐朝时期,书生贾贵家境贫寒,其家族也无势力。
他寒窗苦读十年后取得了一定得成绩,决定到京城应试。
请回答这里的“京城”是在今天的()A.杭州B.北京C.西安D.洛阳4. 《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材料中的“朕”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唐玄宗5. 归纳法是非常有效的历史学习方法。
下列对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统一国家的建立C.儒家思想的独当一面D.繁荣与开放并存6. “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的英明统治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7. 在中国古代,出现过许多次盛世局面。
下列盛世的出现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是A.“光武中兴”B.“开元盛世”C.“贞观之治”D.“文景之治”8.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虚心纳谏,选贤任能B.减轻负担,发展生产C.制定法律,完善制度D.注重文教,编修经籍9. 武则天对科举非常重视,而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她对科举制做出的贡献是A.分科考试B.设进士科C.考查诗词D.创立殿试10. 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
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民族平等民族关系融洽B.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C.长城彻底失去防御作用D.唐朝北方边境无边患11. 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帮助唐军收复了长安和洛阳的是()A.吐蕃兵B.南诏兵C.回纥兵D.突厥兵二、填空题12. 填空题:618年,贵族李渊父子以关中为根据地,起兵反隋,建立了_____,定都_____,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李渊就是_____。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优质教案和练习题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知道武则天、“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科书,提取教科书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材料。
在分析教材所提供的史料和教师课件展示史料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体会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原始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唐太宗与唐玄宗有关用人的史实的了解,明白“用贤则昌,失贤则亡”的道理。
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
重点知道“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难点理解并掌握唐朝兴盛的原因。
《女皇武则天》视频、《唐朝疆域图》图片、唐玄宗画像、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导入一】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你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
你和桀、纣也差不多了。
”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
终于还是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并奖励了他。
自主探究:你知道“贞观之治”吗?在男尊女卑的社会,武则天为什么能统治中国达半个世纪之久?你想领略唐前期的盛世风采吗?●新课讲解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隋朝的发展繁荣而短暂,由于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很快走向了灭亡。
那么代隋建唐的是谁呢?都城建在哪里?1.唐朝的建立建立者:李渊;时间:618年;定都:长安2.李世民即位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的故事。
626年。
李世民即位,627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眼目睹了隋朝的灭亡。
所以,他继位以后,励精图治,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3.“贞观之治”指导学生阅读“贞观之治”相关内容,讨论回答问题。
2019-2020学年度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第2课 “贞观之治”课后练习二十

2019-2020学年度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第2课“贞观之治”课后练习二十二第1题【单选题】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是他在失去了一位最著名的谏臣后说的,这位大臣是( )A、魏征B、杜如晦C、姚崇D、李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唐太宗说:“舟比人君,水比黎庶,水能载舟,亦以覆舟。
”这说明唐太宗( )A、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B、认识到崇尚节俭的重要性C、认识到重视人才的必要性D、认识到虚心纳谏的好处【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创的盛世局面之一,当时在位的皇帝是( )A、唐玄宗B、汉武帝C、康熙帝D、唐太宗【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人们基本上肯定武则天的统治,主要是因为(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C、她重用有才能的人做官D、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轻徭薄赋B、重用人才C、减轻刑罚D、善于纳谏【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近年来,许多历史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得到广大观众喜爱。
其中,有一部电视剧描述了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那么,这部电视剧有可能是( )A、《秦始皇》B、《汉武大帝》C、《贞观长歌》D、《康熙王朝》【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体现了唐太宗的( )A、民本思想B、农本思想C、安全第一D、人才观【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
他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
材料中的他是( )A、唐玄宗B、唐太宗C、隋炀帝D、武则天【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泰安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①都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②统治者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③都在思想上实行高压政策④都十分注重节俭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分析图表与下列哪个事例无关( )A、隋朝的繁荣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C、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D、唐玄宗时,进入鼎盛时期【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A、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B、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虚心纳谏C、唐太宗知人善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D、唐太宗创立三省六部制【答案】:【解析】:第12题【材料分析题】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对唐朝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单元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习题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3. [史料实证][2021 ·安徽]唐高宗时,宰相薛元超曾感叹自己 虽然富贵,但非进士出身,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唐宣 宗也羡慕进士,曾在宫中题“乡贡进士李道龙”。这说明 ( C) A.殿试制度成为定制 B.科举制是唐朝唯一的选官制度 C.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D.下层民众成为进士的主要来源
【点拨】根据题干可知,虽然薛元超官居宰相、唐宣宗贵 为皇帝,但他们仍然羡慕进士,这说明进士身份受到尊崇 。故选C。
【点拨】根据题干中“涉及如何止徭役、慎刑罚、劝农桑、 息征战,如何做到‘取信于民’和‘安抚恤人’”可知,唐太宗 的治国思想主要涉及民生问题,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正确。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返回
2. [创新题]下面材料反映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能够出现盛世局面的共 同原因是( C ) A.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B.注重文教,发展科举 C.重用贤能,重视经济 D.勤于政事,轻徭薄赋
(1)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横线处应填的人名。结合上述材料 ,写出唐太宗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的主要原因。(4分)
人名:魏征。原因:虚心纳谏。
【以民为本】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 能覆舟。
——唐太宗 (2)唐太宗的这一思想认识,主要源自什么?贞观新政中,唐
太宗的哪一措施体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4分)
B.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
C.589年,李渊建立唐朝
D.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返回
2.[2022 ·雅安]“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 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 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C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返回
3.唐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反映出 唐太宗( A ) A.重用贤能 B.勤于政事 C.节俭治国 D.善于纳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练习题: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知能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要表演一场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的课本剧,请你为此剧挑选应该出场的人物()①隋文帝②隋炀帝③唐高祖④唐高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贞观纪念碑是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的地标性雕塑,由骑马像及周围的附属雕塑组成。
纪念碑正面雕刻“贞观之治”四字,背面为《贞观政要》名录数百字,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盛况。
纪念碑顶部是谁的骑马像()A.隋文帝杨坚B.隋炀帝杨广C.唐高祖李渊D.唐太宗李世民3.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A.统一铸造五铢钱B.轻徭薄赋C.废除丞相D.闭关锁国4.假如你是贞观年间的一位大臣,你可以感受到当时政治的一大特色是()A.选贤用能,唯才是举B.任人唯亲,独断专行C.猜疑妒忌,刚愎自用D.不惜民力,统治残暴5.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
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D.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6.某影视公司准备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
请根据下列几集的名称,判断该电视连续剧是()A.《汉武大帝》B.《武则天》C.《贞观长歌》D.《三国演义》★7.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右图),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
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为武则天撰写的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是()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B.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C.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D.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8.王谠在《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
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二、材料分析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贞观之治练习题
1.唐朝建立的时间是( )
A.589年
B.581年
C.605年
D.618年
2.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3.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C.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D.人口大幅度增长
4.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bull;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5.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C.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间起了承前启
后的作用
D.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能力提升
1.下列统一王朝中,定都长安的是( )
①秦朝②西汉③西晋④东汉⑤隋朝⑥唐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2.下列关于武则天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②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③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④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宰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郭沫若所说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称赞 ( )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4.下列史实中不属于唐太宗在位时发生的是( )
A.任用姚崇、宋王景为相
B.重视文化教育,设州县学校
C.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D.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5.比较隋文帝和唐太宗,其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开国皇帝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③提倡节俭④都比较有作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B.由于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知识空间
房玄龄
唐代初年名相。
名乔,字玄龄。
齐州临淄人。
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
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
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
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
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
十一年封梁国公。
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
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
曾受诏重撰《晋书》。
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
二十二年病逝。
知识空间
杜如晦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
字克明。
京兆杜陵人。
唐武德元年(618)如晦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
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唐武德九年
(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
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
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
四年三月卒。
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
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
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C.“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
D.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7.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
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
请回答:
(1)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唐太宗的这种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
拓展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国家公务员,你觉得从材料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指导自己的工作?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2.2010年春年的秋天,刚从事文物收藏的小张,从文物贩子手中购得铜镜一面,铜镜背面铸着“贞观29年”字样。
不久,小张购得的铜镜“锈斑”脱落,他便到博物馆找文物专家鉴定。
文物专家看到铜镜背面的铸字后,立即断定是假文物。
请回答:文物专家是怎样判定铜镜是假文物的?专家还提醒小张,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就能识别铜镜的真伪,为什么?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D
2.C
3.D
4.A
5.B
能力提升
1.D
2.C
3.B
4.A
5.B
6.D
7. (1)以民为本,重视农
业(2)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拓展探究
1.(1).唐太宗
(2).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
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意在注意调整通知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应该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反映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北京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
(4).指魏征,重用的人才还有房玄龄,杜如晦。
2.文物专家是根据铜镜背面的铸字判定铜镜是假文物的,因为贞观时期是627-649年,不会存在“贞观29年”之说。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历史贞观之治练习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时也能把历史学好,学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