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第五章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

《水土保持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水土保持学》:《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课程编号:19371166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课程性质: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水土保持学》是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一门应用技术科学,属于林学专业的专业选修。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防止水土资源的损失与破坏,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对于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水土流失地区的生产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水土保持学》课程主要围绕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监测与水土保持方案等展开,系统介绍土壤侵蚀危害、形式和发生发展规律和分析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子,并且突出与专业学习相关的治理水土流失的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方法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水土保持方面的基本知识,认识在不同外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的过程、基本规律,并掌握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及方法,应用水土保持原理指导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能在本专业范围内灵活应用各种措施防治土壤侵蚀,改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条件。
教学要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基本掌握土壤侵蚀基本原理、水土保持原理及其主要措施和效益评价与监测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3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水土保持的意义;熟悉水土保持的研究内容、中国土壤侵蚀的研究特点和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了解我国、我省水土流失现状及其危害、国内外水土保持的发展历史、水土保持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第一节水土保持学的几个重要概念(0.5学时)一、水土流失二、土壤侵蚀三、水土保持四、水土保持学第二节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与内容(0.5学时)一、研究方法二、研究内容及动态第三节水土流失现状(全国和安徽省)及危害(0.5学时)第四节水土保持的意义(0.5学时)第五节水土保持学的发展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0.5学时)第六节中国水土保持应重视的几个问题(0.5学时)难点:水土保持学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水土保持基本原理(5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流域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基本原理及流域水文要素及其过程的物理基础,如降水的基本概念和面降水计算方法,下渗概念及公式,径流的涵义和径流的形成过程蒸发和土壤水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水土保持学资料

水土保持学资料绪论一、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外营力的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二、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三、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效益和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1)破坏资源:表土层流失,土层变薄,地形破碎;(2)河道、水库淤浅,加剧洪涝灾害;(3)影响交通运输;(4)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五、水土保持的意义(不考)①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生产力。
②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提高抗旱能力。
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
④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减轻下游洪涝灾害。
⑤减少江河湖库非点源污染,保护与改善水质。
第一章水土保持基本原理一、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气候:降雨,风等;地质:地貌:岩石、构造、坡度等;土壤:透水性、蚀性和抗冲性等;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等;人为因素。
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球表面是成带性分布的。
二、风化作用:指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其形状、结构和成分发生改变的现象。
三、搬运作用:将风化的松散物质由原来的地方搬运到附近或很远的地方并堆积起来的过程。
四、沉积作用:风化产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搬运后,由于介质的搬运能力减弱而沉积下来的过程。
第一章土壤侵蚀的基本类型一、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二、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关系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三、导致土壤侵蚀的营力1)内营力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量所引起的。
其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地壳运动运动形式有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和断裂运动四种形式。
2)外营力作用的主要能源来自太阳能。
水土保持学课件第五章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2

5. 浆砌石谷坊;
10.钢料谷坊。
9
(三)谷坊高度的确定
类别
土谷坊 干砌石谷坊 浆砌石谷坊
柳谷坊
常用谷坊规格表
高度(m) 1.5-5.0 1.0-2.5 2.0-4.0 0.4-1.0
断 面尺寸
顶宽(m) 迎水坡坡度
1.0-1.5
1:1.5
1.0-1.2
1:0.5-1:1
1.0-1.5
1:0.5-1:1
坡; (3)减缓沟道纵坡,减小山洪流速,减轻山洪或
泥石流灾害; (4)使沟道逐渐淤平,形成坝阶地,为发展农林
业生产创造条件。
8
(二)谷坊的种类
1. 土谷坊;
6. 竹笼装石谷坊;
2. 石谷坊(干砌石);
7. 木料谷坊;
3. 枝梢谷坊;
8. 混凝土谷坊;
4. 插柳谷坊(柳桩编篱); 9. 钢筋混凝土谷坊;
23
(二)坝址选择
在泥石流沟道上,拦砂坝坝址的选择可参考以下原则: (1)地质条件:坝址附近应无大断裂通过,坝址处无滑 坡、崩塌,岸坡稳定性好,沟床有基岩出露,或基岩埋深 较浅,坝基为硬性岩或密实的老沉积物。 (2)地形条件:坝址处沟谷狭窄,坝上游沟谷开阔,沟 床纵坡较缓,建坝后能形成较大的拦淤库容。 (3)建筑材料:坝址附近有充足的或比较充足的石料、 沙等当地建筑材料。 (4)施工条件:坝址离公路较近,从公路到坝址的施工 便道易修筑,附近有布设施工场地的地形,有可供施工使 用的水源等。
——
——
背水坡坡度 1:1 1:0.5 1:0.3 ——
10
(四)谷坊的位置选择
在选择谷坊坝址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 谷口狭窄; 2. 沟床基岩外露; 3. 上游有宽阔平坦的贮砂地方; 4. 在有支流汇合的情形下,应在汇合点的下游
水土保持学第五章_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5.1.3 地块规划
在每个耕作区内,根据地面坡度、坡向等因素,进行具体 的地块规划。原则: ➢ 顺等高线呈长条形、带状布设,尽量避免远距离运送土方。 ➢ 地形复杂段,地块布设必须注意“大弯势,小弯取直”。 ➢ 田面比降以利于行水。 ➢ 规划时根据情况确定地畛长度以利于耕作,地畛长不宜小 于100m。 ➢ 如遇插花地时,根据“自愿互利”和“等价交换”的原则, 进行协商和调整,便于施工和耕作。
V C Ri
5.1.3 梯田工程
梯田是山区、丘陵区常见的一种基本农田,它是 由于地块顺坡按等高线排列呈阶梯状而得名。在坡地 上沿等高线修成台阶式或坡式断面的田地。
5.1.3 梯田工程
1 梯田作用
➢ 改变地形,减沙、改善土壤水分和肥力 ➢ 拦截天然降水 ➢ 修建梯田,对培肥土壤,提高产量
5.1.3 梯田工程
水土保持工程主要内容
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对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 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 的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 治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类型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将水土保持分为 以下五种类型:
➢ 坡面治理工程 ➢ 沟床固定工程 ➢ 淤地坝工程 ➢ 小型水库工程 ➢ 护岸与治滩造田工程
5.1.3 梯田工程
梯田的断面要素
Bm H ctg
Bn H ctg
B Bm Bn H (ctg ctg)
H
B
ctg ctg
H
B1 sin
5.1.3 梯田工程
梯田田面宽度的设计
根据不同地形和坡度条件,在不同地区,应分 别采用不同的田面宽度。
残塬、缓坡地区:农耕地一般坡度在5度以下, 田面宽度一般以30m左右为宜。
中起来,输送至蓄水工程或农田、草 地或林地)
第五章 设计年径流量的计算(水文与水资源学实验指导)

5.2.2有短期实测资料时正常年径流量的计算
甲、乙两站各年实测年平均流量如表(单位:m3/s)
5-1
5.2.2有短期实测资料时正常年径流量的计算
解:首先用两站同期实测资料(1956—1959 年、1964—1966年)点绘相关图.
可见,两站相关点据密集,可通过相关点群中心 定一条单一曲线,乙站缺测资料年份即可用此相 关线插补和外延,最后可得20年资料。计算20年 的算术平均值即为乙站正常年径流量;成果见表
第一节 概述
河川径流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有一个以年为周期 循环的特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年为单位分析 每年的径流总量以及径流的年际与年内分配情况, 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用于预估未来各种情况下 的变化情势。 在水文计算中,因计算的需要,通常不是按日历 年度划分年度,而是按照水文现象的循环周期划 分水文年或水利年。
第二节 正常年径流量的计算
根据观测资料的长短或有无,正常年径流 量的推算方法有三种:有长期实测资料, 有短期实测资料和无实测资料。
5.2.1有长期实测资料时正常年径流量的计算
有长期实测资料的含意是:实测系列足够长,具 有一定的代表性,由它计算的多年平均值基本上 趋于稳定。由于各个流域的特性不同,其平均值 趋于稳定所需的时间也是不会相同。对于那些年 径流的变差系数Cv变化较大的河流,所需观测系 列要长一些,反之则短些。
第一节 正常年径流量的计算
显然,正常年径流量是反映河流在天然情况下所 蕴藏的水资源,是河川径流的重要特征值。在气 候及下垫面条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过 去长期的实测年径流量,计算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来代替正常年径流量。
但是正常年径流量的稳定性不能理解为不变性, 因为流域内没有固定不变的因素。气候、下垫面 条件、地质年代的变化相对缓慢,可以不用考虑, 但是大规模的人类活动,特别是对下垫面条件的 改变将使正常年径流量发生显著变化。
水土保持学第五章

第五章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agronomic measure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指的是用增加地面糙率、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物被覆、地面覆盖或增强土壤抗蚀力等方法,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与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的综合治理体系。
第一节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特征及发展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范围很广,包括大部分旱地农业栽培技术,其中水土保持效果显著的部分按作用可分为:以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和以增加土壤抗蚀性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等3类。
一、以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一)等高耕作等高耕作(contour plouging)又称横坡耕作技术。
是指沿等高线,垂直于坡面倾向,进行的横向耕作,见图5-1。
它是坡耕地实施其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基础。
沿等高线进行横坡耕作,在犁沟平行于等高线方向会形成许多“蓄水沟”,从而有效地拦蓄了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高产。
图5-1 改顺耕为横耕(二)等高沟垄耕作等高沟垄耕作(contour listing tillage)是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具体操作为: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犁,形成沟和垄,在沟内或垄上种植作物。
一条垄等于一个小坝,可有效地减少径量和冲刷量,增加土壤含水率,保持土壤养分。
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
1、水平沟种植水平沟种植(contaur trench cropping)又称套犁沟播。
具体作法为:在犁过的壕沟内再套耕一犁,然后将种子点在沟内,施上肥料,结合碎土,镇压覆盖种子,中耕培土时仍保持垄沟完整。
2、垄作区田垄作区田(contour check)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采用的蓄水保土耕作法。
具体作法是在坡地上从下往上进行,先在下边沿等高线耕一犁,接着在犁沟内施肥播种,然后在上边浅犁一道,覆土盖种,再空出一道的距离继续犁耕施肥播种,依次进行,直至种完。
水土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

⽔⼟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第⼀章绪论1、⽔⼟流失:指在⽔⼒、重⼒、风⼒等外营⼒作⽤下,⽔⼟资源和⼟地⽣产⼒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层侵蚀和⽔的流失,亦称⽔⼟损失。
2、⼟壤侵蚀的形式:⾬滴溅蚀、⽚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洪侵蚀、泥⽯流侵蚀、滑坡。
3、⽔⼟流失危害:1、破坏⼟地资源,蚕⾷农⽥,威胁群众⽣存。
2、削弱地⼒,加剧⼲旱发展。
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泥沙淤积⽔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功能。
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6、⽔⼟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4、⽔⼟保持:是⼭丘区和风沙区⽔及⼟地两种⾃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不是限于⼟地资源,⽔⼟保持不等同于⼟壤保持。
5、⽔⼟保持的作⽤:江河上游⽔⼟保持,即以⼩流域为单元的⽔⼟保持综合治理,包括调整⼟地利⽤结构、林草措施、⼯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监督管理措施。
⼭区⽔⼟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的作⽤:a 增加蓄⽔能⼒,提⾼⽔资源的有效利⽤;b 削洪补枯,提⾼降⽔资源的有效利⽤;c 降低⼲旱、半⼲旱地区河川径流量;d 控制⼟壤侵蚀,减少河流泥沙;e 改善⽔⽂环境,保护⽔质;f 促进区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6、⽔⼟保持三⼤措施:a 林草措施b ⼯程措施c 农业措施7、⽔⼟保持⼯程措施4⼤类:a ⼭坡防护⼯程b ⼭沟治理⼯程 c ⼭洪排导⼯程 d ⼩型蓄⽔⽤⽔⼯程。
8、⼭坡防护⼯程的作⽤:作⽤在于⽤改变地形的⽅法防⽌坡地⽔⼟流失,将⾬⽔及雪⽔就地栏蓄,使其渗⼊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形成坡⾯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可利⽤的⼟壤⽔分。
9、⼭坡防治⼯程:梯⽥、拦⽔沟埂、⽔平沟、⽔平阶、⽔簸箕、鱼鳞坑、⼭坡截留沟、⽔窖、蓄⽔池、挡⼟墙。
10、⼭沟治理⼯程的作⽤:在于防⽌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洪洪峰流量,减少⼭洪或泥⽯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冲积圆锥不造成灾害。
(沟头防护⼯程、⾕坊⼯程、拦砂坝、淤地坝、沟道护岸⼯程)11、⼩型蓄⽔⽤⽔⼯程的作⽤: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上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流失危害,灌溉农⽥,提⾼作物产量。
5第五章 3侵蚀沟道与水文网水土保持林配置

谷坊一般要与护坡林结合
谷坊一般不长期起蓄水作用
谷坊与道路相结合
3.沟底防蚀林
作用:防止沟道下切,缓流挂淤
沟底栅栏状造林
适用:坡度较缓的中下游沟道 结构:50~80m横向栽植3~5行树木,紧密结构
沟底全面造林
沟底坡度>5%时,结合土柳谷坊,全面造林,造林时
注意流出水路
栅栏状造林
(3)侵蚀沟系的上、中、下游,侵蚀发展都很 活跃,整个侵蚀沟系均不能进行合理的利用。 对这类沟系的治理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距居 民点较远又无力治理,采用封禁的办法;二是 距居民点较近处,在沟底设置谷坊群,固定沟 顶、沟床的工程措施并结合生物措施。基本控 制侵蚀后,再考虑进一步的利用问题 。
(三)侵蚀沟系林业生态工程的配置
二 河岸防护林
(一)河川护滩林
1.防护目的
• 缓流挂淤
• 抬高滩地,改良土地
• 保护河滩
• 增加经济效益
2.配置特点 (1)雁翅形护滩林 林带与水流方向构成30--45° 每带栽植2--3行 带间隔5--10m 造林方法:插条造林,丛状栽植 行距1.5--2m,丛距1m,每丛插条3根,多用 1--2年生枝条,长30--40cm,直径1.5--2m
第六节 水库、河岸水土保持 林生态工程
一 水库防护林
(一)防护目的 固定库岸,控制浪蚀,拦截并减少进入库区 的泥沙,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 提高水库的景观价值和美学吸引力; 减少水库水面蒸发。
(二) 水库防护林的配置
1. 库岸防护林 (1)防浪灌木林
营造起点:正常水位或略低于此线的地方 开始
(2)侵蚀沟系的中、下游,侵蚀发展基本停止, 沟系上游侵蚀发展较活跃,沟道内进行了部分利 用。在有条件的沟道打坝淤地、修筑沟壑川台地、 建设基本农田;沟头防护工程与林业措施的结合, 如配置编篱柳谷坊、土柳谷坊,修筑谷坊群等; 在已停止下切的沟壑,如不宜于农业利用时,最 好进行高插柳的栅状造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agronomic measure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指的是用增加地面糙率、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物被覆、地面覆盖或增强土壤抗蚀力等方法,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与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有机结合,构成完整的综合治理体系。
第一节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特征及发展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范围很广,包括大部分旱地农业栽培技术,其中水土保持效果显著的部分按作用可分为:以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增加地面覆盖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和以增加土壤抗蚀性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等3类。
一、以改变小地形增加地面糙率为主的农业技术措施(一)等高耕作等高耕作(contour plouging)又称横坡耕作技术。
是指沿等高线,垂直于坡面倾向,进行的横向耕作,见图5-1。
它是坡耕地实施其他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基础。
沿等高线进行横坡耕作,在犁沟平行于等高线方向会形成许多“蓄水沟”,从而有效地拦蓄了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率,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从而达到高产。
图5-1 改顺耕为横耕(二)等高沟垄耕作等高沟垄耕作(contour listing tillage)是在等高耕作的基础上进行的。
具体操作为: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犁,形成沟和垄,在沟内或垄上种植作物。
一条垄等于一个小坝,可有效地减少径量和冲刷量,增加土壤含水率,保持土壤养分。
还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3种类型。
1、水平沟种植水平沟种植(contaur trench cropping)又称套犁沟播。
具体作法为:在犁过的壕沟内再套耕一犁,然后将种子点在沟内,施上肥料,结合碎土,镇压覆盖种子,中耕培土时仍保持垄沟完整。
2、垄作区田垄作区田(contour check)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采用的蓄水保土耕作法。
具体作法是在坡地上从下往上进行,先在下边沿等高线耕一犁,接着在犁沟内施肥播种,然后在上边浅犁一道,覆土盖种,再空出一道的距离继续犁耕施肥播种,依次进行,直至种完。
这样使坡面沟垄相间,有利于拦蓄地表径流。
为了防止横向水土流冲刷,在沟内每隔1-2m横向修一道小土档,见图5-2。
图5-2 沟垄种植3、平播起垄平播起垄是用犁沿等高线隔行条播种植,并进行镇压,使种子和土壤密接,以利于出苗、保墒;在早期保持平作状态,在雨季到来以前,结合中耕,将行间的土培在作物根部,形成沟垄,并在沟内每隔1-2m加筑上挡,以分段拦蓄雨水。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在春旱地区,它可以避免因早起垄而增加蒸发面积造成缺苗现象,影响产量。
它还能在雨季充分接纳和拦蓄雨水,故蓄水保土和增产作用较显著。
(三)区田区田也叫掏钵种植。
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耕种法。
具体作法是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划分成许多1平方米的小耕作区,每区掏1-2钵,每钵长、宽、深各约50cm。
掏钵时,用铣或镢,先将表层熟土刮出,再将掏出的生土放在钵的下方和左右两侧,拍紧成埂,最后将刮出的熟土连同上方第二行小区刮出的熟土全部填到钵内,同时将熟土与施入的肥料搅拌均匀,掏第二行钵时将第三行小区的表层熟土刮到坑内,依次类推。
这样自上图5-3 区田示意图而下地进行,上下行的坑作“品”字形错开,坑内作物可实行密植,见图5-3。
每掏一次可连续种2-3年,再重掏一次。
掏钵1hm2约需45-60个工。
在实践中,群众还创造了人工加畜力的掏钵方法,值得推广。
(四)圳田圳田是宽约1m的水平梯田。
具体作法是,沿坡耕地等高线作成水平条带,每隔50cm 挖宽、深各50cm的沟,并结合分层施肥将生土放在沟外拍成垄,再将上方1m宽的表土填入下方沟内。
由于沟垄相间,便自然形成了窄条台阶地。
此法亦可采用人畜相结合,以提高工效。
(五)水平防冲沟水平防护冲也叫等高防冲沟。
这是在田面按水平方向,每隔一定距离用犁横开一条沟。
为了使所开犁沟能充分保持水土,在犁沟时每走若干距离将犁抬起,空很短的距离后再犁,这样在一条沟中便留下许多土挡,使每段犁沟较为水平,可以起到分段拦蓄的作用。
同时应注意,上下犁沟间所留土挡应错开。
犁沟的深浅和宽窄,在20°的坡地上沟间距离约2m左右,沟深35~40cm。
为了经济利用田面,犁沟内亦可点播豆类作物,并照常进行中耕除草。
此法也可用在休闲地上,特别是夏闲地上。
二、增加植物被覆为主的耕作措施(一)草田轮作(grassland rotation)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或牧草按一定原则和作物(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在一定面积的农田上排成一定的顺序,周而复始地轮换种植就是轮作。
在轮作的农田上,把作物安排为前后栽植顺序是轮作方式,轮作方式之中或全部栽植农作物,或按一定比例栽植作物与多年生牧草即草田轮作,种植一遍所历经的时间称为轮作周期。
轮作有空间上的轮换种植与时间上的轮换种植,空间种植是将同一种农作物(或牧草)逐年轮换种植,而时间轮作是在同一块农田上在轮作周期内,按轮作方式栽植不同品种的农作物或豆科牧草。
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上来看,在作物安排上最简单的是三年轮作周期与三区轮作方式(表5-1)。
依据水土保持作用,将草田轮作制中的农作物和牧草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保持水土作用小的玉米、高梁、棉花、谷子、糜子等禾本科中耕作物;第二类为保持水土作用大的小麦、大麦、莜麦、荞麦、豌豆、大豆、黑豆等一些禾本科和豆科的密播作物;第三类是1年生和多年生的牧草,如苏丹草、春箭舌豌豆苜蓿、紫花、沙打旺、红豆草、黑麦草等。
田区号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第一区大豆高梁谷子第二区高梁谷子大豆第三区谷子大豆高梁(二)间作、套种与混种间作(intercropping),是在同一田块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植物)相间种植,也称为间作,有人称为多层作呈农林复合(agroforestry)。
混作(mixed cropping)是在同一块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一般混作在田间无规则分布,可同时撒播,或在同行内混合、间隔播种,或一种作物或行种植,另一种作物撒播于其行内或行间。
套种(relay cropping)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串种。
如在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
上述3种作物的种植如图5-4所示。
如果它们同出现在一块农田上时,就构成所谓的立体种植(multistorey cropping)。
图5-4 作物种植方式示意图间作、套种和混播,本来是增产措施,但由于增加了植物覆被率和延长了植被覆盖时间,因而仍属于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的范畴。
图5-5 草田带状间作(三)等高带状间作等高带状间作(contour strip cropping)是沿着等高线将坡地划分成若干条带,在各条带上交互和轮换种植密生作物与疏生作物、或牧草与农作物的一种坡地保持水土的种植方法。
它利用密生作物带覆盖地面、减缓径流、拦截泥沙来保护疏生作物生长,从而起到比一般间作更大的防蚀和增产作用;同时,等高带状间作也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土的能力,便于确立合理的轮作制,促使坡地变梯田,(图5-5)。
等高带状间作可分为农作物带状间作和草田带状间作两种。
(四)砂田砂田是甘肃等省的干旱区采用的一种蓄水保墒特殊耕作法。
其作法是:一要选择离砂源近、土壤肥沃、坡度缓的土地;二要选择合土少、砂粒大小适中的砂源;三要事先平整土地,施足底肥、精耕细作;四要掌握铺砂厚度,旱砂田铺12cm厚,水砂田铺6cm厚,每公顷需砂150万kg以上;五要防止砂土混合,要采用不再进行翻动土层的耕作。
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耕作措施从主要作用来看,下述各类措施均能起到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作用。
这一类措施包括了深耕、少耕法和免耕法。
(一)深耕(deep tillage)一般在夏、秋两季进行,深耕21-24cm,其功能主要是增加入渗和蓄水保水能力,同时改善土壤的通透能力,有利于调节土壤中的水、气、热等要素。
(二)少耕少耕(minimum tillage)是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它是介于常规耕作和免耕之间的中间类型。
(三)免耕免耕(no-tillage)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是20世纪60-70年代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种耕作措施,其核心是不耕不耙,也不中耕。
它是依靠生物的作用进行土壤耕作,用化学除草代替机械除草的一种保土耕作法。
免耕的作业过程是:在秋季收获玉米的同时,将玉米秸秆粉碎并撒在地表覆盖,近冬或早春将硝酸铵、磷肥、钾肥均匀地撒在冻土地,播种时用开沟机开沟(宽6~7cm,深2~4cm)并播种玉米,同时施入土壤杀虫剂与其它肥料,除草剂在播种后再喷撒。
同时,在玉米收获之前用飞机撒播覆盖地面的草种,翌春用除草剂杀死返青的杂草,就地作为覆盖物。
可见,残茬与秸秆覆盖是形成免耕法的两个重要作业环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淳化县对小麦收割后留茬的水土保持作用进行了观测研究,发现其减沙效果特别明显。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山东禹城曾在棉田上利用秸秆保持秋冬两季的土壤水分,在春季播种棉花可以不浇水而保持齐苗。
四、水土保持耕作措施的进展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生产要求,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依上述一些措施的设计原理为基础,又创造出几种新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
(一)等高带状间轮作等高带状间轮作是卢宗凡领导的课题组在延安地区安塞县茶坊水土保持实验区试验的一种方法,试验的全称为“山坡地粮草带状间轮作试验”。
这一实验要求将坡地沿等高线划分成若干条带,根据粮草轮作的要求,分带种植草和粮,一个坡地至少要有2年生(4区轮作)或4年生(8区轮作)草带三条以上,沿峁边线则种植紫穗槐或柠条带。
利用此法的好处,一是可促进坡地农田退耕种草,即一半面积种草,一半面积种粮;二是把草纳入正式的轮作之中,固定了种草的面积;三是保证粮食作物始终种在草茬上,可减少优质厩肥上山负担,以节省大批劳畜力;四是既改良了土壤结构又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土能力;五是既确立了合理的轮作制,又可促使坡地变成缓坡梯田,等等。
(二)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又称抗旱丰产沟,是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史观义等在吕梁山区经过多年研究试验,吸取了坑种、沟垄种植和传统的旱农优良耕作技术之长,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科学耕作方法。
此法由“种植沟”和“生土垄”两个主体部分组成,“种植沟”把耕作层表土集中起来,改善耕地的基础条件。
“生土垄”把径流就地拦蓄,就地入渗。
故既能培肥地力,抗旱丰产,又能防治水土流失。
此法的主要优点一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生土垄”好似拦洪坝,“种植沟”相当于蓄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