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案第1篇】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2传统节日(第1课时)人教(部编版)《传统节日》(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传统节日》是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语言轻快、极富韵律感,充满浓浓节日氛围的课文。
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和重阳节这七大中国传统节日。
这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展现了七大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这些习俗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又不失情趣,也更有仪式感,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传统节日的尊重。
课文共八句话,前七句话每一句分别介绍了一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其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是春天里的节日;端午节、乞巧节是夏天里的节日;中秋节、重阳节是秋天里的节日。
第八句话与第一句话前后呼应,表示新的一年的春节又来了。
全文语言三字一顿,七字一停,读起来长短不一,很有韵律感,朗朗上口,学生乐读易记。
配合课文内容,文中安排了两幅插图:一幅图是几位小朋友欢天喜地贴窗花,一幅是几位小伙子锣鼓振天赛龙舟。
那喜庆颜开的眉眼,那尽情挥舞的手臂,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
学情分析:丰富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世世代代中国人的文化情怀。
可是,当越来越多的西方节日文化被人们所接受,重洋节而轻传统节日的现象日益严重时,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会深感不安。
我们的学生,说起“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那叫一个神采飞扬,可对于古老传统的中国节日知之甚少,不是将传统节日与法定节日混为一谈,就是知道一些传统节日却不知其习俗,对节日的由来和蕴含的意义就更一所无知了。
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本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传统节日,知道什么是中国传统节日,知道它们的习俗、传说、相关诗词等,感受中国传统节日不仅数量多,而且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中国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教学设计

《传统节日》本课从总体上叙述了我国民间节日的习俗特色等,由于是识字教学课,其教学内容面广量大,而且教材只有图和文,仅做了简单概括的介绍,比较单一。
学生虽然对此话题感兴趣,但依据社会经验不足,特别是对一些民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不甚了解,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已凭借教材及教师的补充讲解为主,这样学生学得比较被动,知识面也较狭窄。
所以本节课还是要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
【知识与能力目标】1. 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4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2. 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多媒体课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识字1。
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填空:本课讲了____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1.识记生字:(1)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
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2传统节日(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2传统节日(教案)传统节日(识字)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等个生字,会写“贴、街”等个字,会写“节日、春节”等个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4.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积累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教学课时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传、统”等个生字,会写“贴、街”等个字,积累重点词语。
(重点)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背诵课文。
(重点)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口述:同学们都知道些什么节日呢?春节、端午、国庆节、劳动节、儿童节……每年都有许多的节日,但各国家和地区的节日有所不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传统节日吧。
二资料链接节日源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一些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的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为节日的发展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逐渐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变得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体育活动、享乐活动等,并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有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诵。
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三初读课文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练传(chuán)统(tǒng)贴(tiē)宵(xiāo)巷(xiàng)祭(jì)舟(zhōu)艾(ài)堂(táng)乞(qǐ)巧(qiǎo)郎(láng)饼(bǐn)赏(shǎng)菊(jú)认读指导:“传、舟、赏”是翘舌音;“乞巧”两个字都是第三声,注意“乞”在语流中的变调;“巷、祭”二字容易误读,可以借助拼音和词语“大街小巷”“祭扫”加以巩固。
部编版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2、通过春节等节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明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文化。
4、培养学生珍视和热爱生活、乐于与他人分享快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进入,解释课题师:孩子们,你们都喜欢过节吗?你喜欢什么节日?为什么?生1:喜欢春节,有压岁钱生2:圣诞节,热闹师:老师也有很多喜欢的节日,而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与节日有关的诗歌,请举起右手和老师一起来写写节日两个字。
(板书)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节日,其实在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也形成了许多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再来写写“传统”两个字,注意书写的正确。
2、解释课题师:课题中的“传统”是什么意思?就请大家利用手头的字典查查它的准确含义,我们来找找谁是查字典小能手。
生:查字典(师小结:遇到难懂的词时,通过查找工具书能帮我们更好解释词语,这是种解词的好方法。
)3、解释“传统节日”师:传统是世代相传,从古代沿传下来的意思,那么传统节日是?生:从古代沿传下来的日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出示提示,自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31页,自由大声读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耐心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语师:请以为同学当小老师来领读生字,先读拼音再读词语。
3、开火车“挂红灯”巩固师:每到过年大街上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咱们也来挂挂红灯,以开火车的方式看到哪个词,大声读出来。
生:开火车读词4、再读课文、标出几句话师:生字、生词都掌握了,再读一定有很大进步。
请同学们再次打开书大声读读课文,并用序号标出。
生:汇报、全文共8句话。
5、8人读文、标出节日师:8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用~~画出提到哪些传统节日。
二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传统节日》教学设计(最新人教部编版,含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童谣激趣,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童谣,学生齐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2)引导学生回顾: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节日?(春节)(3)播放反映春节习俗与活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聊聊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4)小结: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带读课题。
2.联系生活,理解课题。
(1)提问: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教师提示:我们学过的《端午粽》一课,讲述的节日是端午节。
端午节也是传统节日。
学生交流。
(2)识记“传、统”。
出示词卡“传统”,指名读,教师指导读正确。
提问:用什么方法识记这两个字?学生交流,教师提示识记要点。
(3)教师带读课题“传统节日”,学生齐读两遍。
过渡:我国的传统节日可不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提示:遇到不认识的字,可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可以向老师或同桌请教。
2.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圈出课文中的句号,说说课文共有几句话。
(八句)(2)指名读课文前两句。
(3)让学生试着圈出这两句话中的传统节日名称。
课件标红“春节、元宵节”,教师引读:春节到——(学生接)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学生接)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教师:我读的是节日名称,你们读的部分是节日里的活动,也就是节日习俗。
课文一句话写了一个节日,读读后面的内容,试着把其他节日找出来。
(4)指导学生了解“过端午、七月七、过中秋”分别指的是什么节。
教师提示:“过端午”指的是端午节,“七月七”又名乞巧节,“过中秋”指的是中秋节。
(5)交流:课文写了哪些节日?小结:课文写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节日。
二年级语文下册《传统节日》教案、教学设计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阅读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生活经验层面,对于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深层文化内涵了解不足。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关注他们对本课生字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2.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他们从课文中获取信息,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
3.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5.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让他们学会倾听、交流、协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年的传说》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提到的“春节”这个传统节日。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导学生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习成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各个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文化内涵。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表达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感悟。
新人教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民俗节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民俗节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主要传统民俗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 掌握与每个节日相关的一两个重要俗或活动;3. 培养学生对传统民俗节日的尊重和喜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介绍各个传统民俗节日的起源和意义;2. 引导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主要俗或活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春节教学内容:1. 春节的起源和意义;2. 春节的主要俗: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等。
教学步骤:1. 利用图片或道具引入春节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春节的兴趣;2. 介绍春节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春节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春联、年画、鞭炮、龙狮等与春节相关的物品或俗;4. 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春联或年画,让学生亲身参与春节的传统俗。
第二课时:清明节教学内容:1. 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2. 清明节的主要俗:扫墓、祭祖、踏青等。
教学步骤:1. 利用图片或道具引入清明节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清明节的兴趣;2. 介绍清明节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清明节是怀念祖先和重视生命的节日;3.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扫墓、祭祖、踏青等与清明节相关的俗;4. 带领学生进行清明节的模拟活动,比如在教室里摆放一个小的纸墓碑,让学生研究如何祭祖和扫墓。
第三课时:端午节教学内容:1. 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2. 端午节的主要俗: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
教学步骤:1. 利用图片或道具引入端午节的概念,引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兴趣;2. 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和避邪的节日;3. 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展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包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与端午节相关的俗;4. 带领学生一起包粽子,让学生亲自体验端午节的俗。
第四课时:中秋节教学内容:1. 中秋节的起源和意义;2. 中秋节的主要俗:赏月、吃月饼、灯谜等。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

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通用12篇)部编版二年级下小学语文教案:《传统节日》篇1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及日期,了解人们庆祝传统节日的民间传统习俗。
2、通过收集、整理、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活动重点: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准备:学生:传统节日的代表图片及相关资料,排练舞蹈、绘画、手工、收集古诗、春联等。
老师:1、各个传统节日的场面及传说的相关图片的课件。
2、收集或上网下载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设计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过程:一、从实际生活出发,导入主题。
1、欣赏儿歌《爷爷为我打月饼》。
前几天我们刚刚过完的是什么节?(中秋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2、提示课题——传统节日。
[导入部分选用儿歌,并结合学生过中秋节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与欢乐。
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向往,激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兴趣。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整理、记录,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了较多的了解,能准确说出传统节日的名称及日期,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问题的答案,提高自我学习并概括能力。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演示课件)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学生自己操作微机,提高了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且培养了自信心。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初步印象得到进一步加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传统节日
1.搜集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故事。
(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字;掌握多音字“传、重、会、当”。
2.增强学生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
1.搜集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师生)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
1.启发谈话,说说对自己
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引入课题。
2.出示课件上有关节日的图片或视频。
3.揭示课题,板书课文题目。
1.学生自由发言自己知道的传统节日。
2.学生结合课文和课件上面的图片或视频学习传统节日。
3.学生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词。
(用时:15分
钟)
1.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
文,自主认读生字。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
流生字词学习方法。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
新字。
4.指认生字,交流识字方
法。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用生字组词。
5.指导学生书写。
6.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分
层地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3.仔细观察“我会认”中的生
字,找出这些字的特点,并组词。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
的位置,说出怎样才能写好这些
字。
5.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描红、
临写。
6.小组成员分层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用时:15分钟)
1.指名学生朗读。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
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一共有几
句话(一个句号为一句)?几
个节日?
(2)课文共讲了哪几个
节日?
(3)每个节日都是怎样
庆祝的?
1.朗读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本文一共有8句话,共
7个节日。
(2)春节、元宵节、清明节、
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
节。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课
文讲述,如春节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
1.通过解读课文深化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
2.激发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搜集有关节日的故事,如七夕节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学生)
1.听写、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组织学生背诵课文。
3.导入新课。
1.学生听写生字、新词。
2.学生背诵课文。
3.导入课件。
7.换偏旁,组新字。
贴——()
转——()
郎——()
宵——()
二、精读课文,课外拓展。
(用时:20分钟)
组织学生齐读课文。
(1)请同学讲解各自搜
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的故事,
如端午节——屈原投江。
(2)我国其它少数民族
的节日都有哪些,他们都是怎
么过他们的节日?
学生齐读课文,思考后回答问
题。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
解自己搜索到的节日故事,锻炼
他们讲故事的逻辑能力。
之后教
师展示准备的多媒体课件,讲解
展示文中出现的各个节日的起源
及有关故事。
(2)学生自由发言,讲述自
己课前搜集到的少数民族的节
日。
之后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
讲解几个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节
日。
8.说出下列几个少数民族的主要
节日。
傣族()
藏族()
回族()
维吾尔族()
蒙古族()
朝鲜族()
三、总结课
堂,生活感知。
(用时:5分钟)
1.总结全文。
2.总结一下两节课我们
学到的知识。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包
括生字词,几个传统节日及其习
俗起源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围绕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讲解本课课文时,除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意思、学习生字词等基础内容外,要着重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课外通过各种手段搜集节日方面信息的搜索能力;自己组织语言解说节日起源或故事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和讲故事的能力。
最后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通过学习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效地做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他们这一代更好地传承下去,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足够多、足够形象生动的传统节日方面的课外内容,丰富他们对传统节日方面的认知。
《传统节日》教学片段
以悟导读,以读促悟(教学重点)
师:首先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学生齐声朗读文章)
师:课文里都讲了哪些传统节日?
生: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那课文里提到的各个节日都有着什么习俗呢?
生: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七夕情人相会;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亮;重阳节踏秋赏菊登高。
师:嗯,很好,除了课本上写的风俗习惯,你们家乡是怎么过这些节日呢?
生1:元宵节吃汤圆、放烟花。
生2:春节写对联、要压岁钱、包饺子。
师:很好,那你们有谁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或者有关的故事呢?
生1:我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生2:七夕节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
师:嗯!现在大家看看屏幕,了解一下节日的故事。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上准备的有关传统节日的内容)
师:我们了解了我们最熟悉的节日,那大家都知道我国少数民族有哪些节日呢?
生:我知道,傣族有泼水节。
师:非常好!还有吗?那么让我们现在简单地了解一下我们国家几个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
(教师展示课件上准备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
师:最后我们大家再朗读一遍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多媒体网络将书本上孤零零的文字形象化,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激情。
使学习过程更加多姿多彩,更加灵活生动。
本教学以课文为线索,渐而引入传统节日相关的课外知识,既贴切课文内容,又与课文相补充,从而使课文更加丰满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