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一)》自考笔记(九)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美】劳伦·B.阿洛伊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一.变态心理学定义:马厄指出,有四种基本分类,→1,对自己无益,而且伤害到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2现实适应不良——例如,深信别人没有的信仰,感觉到别人无法感知的东西。
→3情绪反应和个人的情况不相称。
→4古怪的行为——行为变换没有规律且难以预料。
二.摘要(1)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变态行为的定义是不同的。
普遍接受的定义是:违反社会准则或违背正常行为的准则,这些行为从统计上来看是偏离正常范围的行为,并让自我感觉不好或不适应,这样的行为称为变态行为。
(2)对于不同文化、种族、性别和年龄来说,心理变态会有不同的结果。
不同的人群对不同障碍的发病率是不同的,他们体验和表达疾病的方式也有区别。
他们也可能采取会影响诊断的不同标准。
(3)就像变态行为有很多定义一样,对他的解释也各种各样。
从医学角度来看,变态行为就像生病:即使生理器官病变不是精神障碍的必然条件,但精神障碍仍然被作为疾病来诊断和治疗。
神经科学对医学模式进行了修正,力图寻找出精神病人在生理上与正常人不同之处,但否认生物起因的唯一性。
(4)心理学理论认为变态行为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最著名的心理理论有心理动力学,强调童年期潜意识的冲突;行为主义,关注不恰当的条件刺激;认知理论,聚焦于对自身和环境不良的认知方式;人际关系理论,认为行为变态是人际关系混乱导致的;社会文化观理论,则偏重于社会对行为和诊断的影响。
(5)社会决定了变态行为的治疗方法,以及诊断变态行为的标准和社会对变态行为理解。
(6)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心理学家开始研究预防,或如何避免导致变态的最初环境变化,包括家庭和个人。
这些因素包含在一级预防里,一级预防试图影响整个群体。
二级预防是降低高危人群的发病率。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钱铭怡《变态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概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精神分裂症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心境障碍与自杀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焦虑障碍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躯体形式障碍与分离性障碍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进食障碍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物质滥用与依赖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心身疾病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人格障碍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性和性别认同障碍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儿童心理障碍
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心理异常与社会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习题详解
附录:国内外心理学经典教材简评。
自考05626 变态心理学(一)复习资料

05626 变态心理学(一)讲义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判别心理异常的四个指标:1、统计学指标2、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4、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1)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2)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三)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1 识记:(1)三种常用的精神障碍分类系统;(2)我国当前使用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简称CCMD-3;(3)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公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简称ICD-10;(4)美国于1994年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简称DSM-Ⅳ2 领会:(1)轻度心理异常;这一类心理异常表现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活动某些方面受到影响,即大脑一般没有组织上的器质性损害,只有在高级神经系统活动方面表现失调。
患者心理活动各方面的协调性受动一定的影响,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减弱,人际关系处理往往不够和谐。
但他们能理解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失常状态,因而主动寻求改善自身不正常状态的办法和措施;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可正常进行。
(2)严重的心理异常这一类是指人的整体心理机能的瓦解。
不仅各种心理活动机能本身,而且它们之间的协调一致也严重受损;同时机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严重失调。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异常表现:(1)病人的反映机能受到严重损害,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歪曲的,可出现精神失常现象如幻觉、妄想、思维错乱、行为怪异、情感失常等,因而丧失正常的言行、理智与行为反应。
(2)社会功能有严重损失,不能处理正常的人际关系,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甚至会给公众社会生活造成危害。
(3)不能理解和认识自身的现状和个人生活,不承认自己有精神病,对自己的处境完全丧失自知力。
(四)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1 领会:(1)西方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四次变革(1)现代的变态心理学在随后的变化历程中,大概经历了这样几次变革过程,即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2)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3)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4)从医院走向社会的阿尔比和尔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
《变态心理学(一)》自考笔记(九)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第一节几个重要概念1.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对性别认同感的公众表达,个体的言行表明了他的性别。
3.文化差异:被一种文化视为正常的性行为在另一种文化里不一定也是正常的。
4.性爱的五个层次:人类的性爱分为五个层次,性行为问题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层次上。
这五个层次分别为:性别认同、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角色和性功能。
第二节性功能障碍1.人类正常的性反应:性反应足由五个阶段组成的;欲望期、唤起期、高原期、高潮期、恢复期。
2.性功障碍的概念和类型(1)性欲障碍:性欲障碍的主要类型为长期性欲缺乏和性交恐惧障碍。
长期性欲缺乏的个体,对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都没有兴趣;性交恐惧障碍的个体,对关于性的想法或者偶然接触到性都会感到害怕、恐慌或厌恶。
(2)性唤起障碍:性唤起障碍可以分为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性唤起障碍。
很多性唤起障碍的个体对性有频繁而强烈的欲望和幻想,但是,男性很难达到或维持勃起,女性不能达到或维持润滑。
(3)性乐高潮障碍:是一种在女性中最为普遍的性功能障碍。
男性的性乐高潮障碍分为两种:早泄和射精延迟。
(4)性交疼痛障碍:个体发生性交时伴随有强烈的疼痛感,以致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
只有当没有发现任何医学原因时,才可以被诊断为性交疼痛障碍。
3.性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1)生物因素:药物的使用、衰老可能导致性欲的失去;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的疾病也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以显著影响性欲和性兴奋感,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性失调。
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性机能障碍的解释有所不同。
.(3)社会文化因素:亲密关系的显著恶化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
(4)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几乎没有一种性功能障碍是由单独的生理或者心理因素引起的,更多的时候,这些障碍是由各种因素间的微妙关系引发的。
4.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教育、心理社会治疗、生物治疗等。
变态心理学读书笔记

变态心理学读书笔记篇一:变态心理学笔记整理第一章变态心理学:历史上的观点? ? violation)准则:告诉我们何为对错、何时何地应与谁在一起的规则被接受和不被接受的行为,其分变态行为的定义违反社会标准概念简史? 古代社会:AB是异常和超自然的产物? 古希腊及科学兴起时期:Hippocrates: 观察并记录了精神? 民事关禁55%的精神病院患者都不是自愿的关禁的判断标准:1970年之前[有心理疾病即住院],之后[还要有危险性才住院]关禁相关的问题:门诊病人可能被迫被关禁? 病人的权利界线在哪里什么样的不被接受的行为才被认为是“失调” 准则是十分可变的,但在定义变态中又相当重要? 统计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处于“黄金平均数”之外的就是变态;精神发育迟滞缺陷:没甚价值。
无法区分优劣,分数论本身也是危险的,不应以分数完全评判一个人? 个体不舒适感(这条标准应用最广泛)判断青年吸毒成瘾者个体会被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所折磨,故可以让人们自己判断是否变态缺陷:评估行为时没有标准? 行为适应不良一个人能否运用他的方式来适应他的生活,与违反社会标准有所重叠关注实际中的行为,故很有效,但应适用范围广就意味着价值不高? 综合标准(要全面考虑)注重价值:norm violation & 个体不舒适感注重事实:统计标准、行为适应不良? 与群体有关的变态行为不同群体间1)失调的分布不同;2)对心理失调的经历和表达方式不同;3)参照的准则不同会影响诊断? 文化和种族之间的差异美国的抑郁率是台湾农村的4倍,是新西兰的三分之一而且所有术语都是医学的)变态行为是一种病,每种行为都有具体的病因和一系列症状变态行为是生物原因的,由身体功能损害而造成批判:1)大多数变态行为仍未找出生物原因;2)医学模式助长了严重的恶习发展成神经科学? 心理学的方法把异常归于个人在和环境互相作用中的心理过程起因:忽视教育、创伤经历、社会知觉偏差、太多压力等心理动力学:变态行为来源于童年的潜意识心理冲突行为主义:来源于不良的学习,适应不良的行为得到强化,适应良好的行为却没被强化认知理论:变态行为是对自己和环境的知觉和想法不适应所导致的人际关系理论:是人际关系混乱的结果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关注影响到诊断的歧视?变态行为的治疗:最好是综合治疗影响因素:1)社会的性质(大v.小);2)如何解释这样的行为(不同解释引向不同治疗模式)?变态行为的预防:许多精神障碍一旦发生,几乎不可能治好一级预防:面对所有人群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加强个人自身的力量来避免心理疾病,教给人们应对危险因素的技巧二级预防:特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减少某一特定精神失调?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心理异常和流血有关? 18世纪及其后:精神病院的出现与改革、与医院的关系,并最终脱离医院? 预防运动的兴起:为了控制治疗变态行为的费用?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基础? 对变态行为的实验研究? 生物起源理论:心理疾病可以分类,各疾病可以通过不同的综合征来识别? Mesmer和催眠? Nancy学派:与Paris学派展开对癔症的辩论,导致人们对情绪状态更注意? Breuer和Freud:谈话疗法,自由联想,心理分析?变态心理学领域的法律、伦理问题? 变态行为和法律如果变态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那么其可能是违法的刑法的职责就是惩罚道德、社会层面不被容许的行为Insanity defense: 实际犯法,但精神层面却不愧疚,是否应该赦免罪责?对精神病的法律诊断:Naghten rule: 针对一方面:自我控制及认知对Naghten test的批判:人脑是一个整体,不可以仅根据认知能力(还有情绪什么的)对insanity defense的批判:辩护者的精神状态不一定良好;通过精神病辩护的人可能犯下更严重的罪得到治疗的权利[以下为法律进程,个性化的治疗、非限制性的住院条件] Wyattv.Stickney,1972;O’Connor[大法官之一!] v. Donaldson, 1975; Youngberg v. Romeo, 1982拒绝被治疗的权利: Washington v. Harper, 1990隐私权、尊严、宗教信仰、充足营养、私人寝所、独立卫生间、收发信件…太杂了没意义背不知什么意思?行为治疗、操作、违背自由意志? 伦理及精神健康职业规范心理学家的伦理守则及行为法典BJ-FIR, Beneficence, Justice, Fidelity&responsibility,Integrity[正直], Respect for people’s rights and dignity 保密原则:保护私人的、敏感的信息;例外知情同意,不要发展处多重关系第二章诊断和评估?心理评估心理健康专家的首要任务:观察人们所说所做,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数据收集、组织、解释信息,把人们分入不同类别?为什么要评估1)描述:对人格、认知、行为、情绪进行准确描述2)预测:现实应用,病人应该被再次评估,检查治疗效果? ?精神障碍的诊断1)个人态度和表现会影响被试;2)对证据的解释会直接影响评愿参与、知情同意(解释目的、解惑、随时可退出、数据机密性)社交恐惧症:损害自信心、限制人们的变态行为的分类Kreapelin系统、DSM-IV-TR、ICD ?诊断的应用决定哪个疾病可能性最大,找出相应诊断标准,看病人符合哪些标准,如果符合某个具体疾病的某些标准,而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很小,那么病人就确诊为该病? 对诊断的批判1. 歪曲了事实,暗示变态行为与正常行为有本质区别2. 不同疾病之间不好区分3.提供了错误的解释,所谓疾病的术语都不是对疾病提供的解释4.诊断标签可能伤害个人解决方案:用因此分类代替绝对分类,更关注量而不仅质,将不同群体、不同信息来源具体化,诊断过程复杂化?维护诊断DSM-IV-TR的特点1. 具体的诊断标准:疾病的基本特点以定义疾病、相关特点、罗列症状以作为诊断标准、不同诊断标准的信息以区分不同疾病和类似疾病2. 诊断的五个轴:临床症状、人格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通常的药物问题、社会心理和环境问题、全面的功能评估3. 避免暗示任何病因,除非原因明确? 对评估标准的评估:信度和效度?信度:代表这个结果可以重复测量的程度内在一致性、重测信度、评分者信度?效度:测量工具在不同的环境下测量的一致性描述效度(保证某种疾病的典型症状不会出现在其他疾病中)、预测效度? 评估中的问题? 评估员估结果;3)其他实际情况的干扰?改进办法诊断标准具体化、每个疾病建立强制的要求、更多依靠统计方法或事实判断而非临床判断? 评估方法?面谈法面谈人员对某一具体群体或职业的偏见结构化面谈:限制面谈人员的反应和直觉MSE:对病人外表、语言、情绪、感知觉、思考内容、认知加工定等级?心理测验结构性更强,可以勾画潜在的稳定的特征或特质IQ测验、投射测验、人格自陈问卷、检查神经心理损坏的心理测验?实验室测验EEG、MRI、GSR、EMG ?自然环境观察法关注情景变量而非个人变量缺点:耗时、可能会影响被观察者的行为? 评估中的文化歧视?黑人更容易被贴上精神病或酒精中毒的标签看,白人的诊断则是抑郁症之类较轻的诊断病人在诊断中使用第一语言或第二语言,会戏剧性地导致不同的诊断?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怀疑的态度:行为是复杂的,由许多因素引起? 科学研究的客观态度: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步骤?科学的过程:假设、操作性定义、控制的方法(自变量因变量,操作/平衡,减少期望效应,统计推断)?伦理问题:被试必须是自? 相关研究:包括个案对照设计、纵向研究、前瞻性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应随机抽样):研究在某一特定群体中研究精神障碍发生的频率和分布发生率:在一段时间内(如1年)新发生的疾病个案数患病率:某一时间点,群体中精神障碍人数的百分率?实验设计模拟实验:创造一个类似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情境——相对于人工环境设置,更符合伦理?个案研究:基线阶段—治疗阶段;ABAB设计,多基线设计;——外部效度太弱Oct. 17th, 2011, 情绪与行为障碍? 焦虑障碍?焦虑:一种可怕的、令人痛苦的担忧感,它的对象是模糊的、未被认识的威胁和困难。
变态心理学笔记1范文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识记: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10中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领会:1、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
包括精神状况检查、无结构访谈、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室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1)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019年7月自考“变态心理学”第九章笔记串讲

2019年7月自考“变态心理学”第九章笔记串讲第九章癔症及特定文化相关障碍(重点)第一节概述一、弗洛伊德认为,癔症是婴儿期的性本能受到压抑的后果,各种心理创伤使被压抑的性本能,通过转换机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弗洛伊德称这类症状为“转换性癔症”。
1、今天,在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疾病分类中已经找不到癔症这个诊断名词了,原因是:(1)癔症的原意是子宫游走,今天看来的确荒唐;(2)人们大多认为,癔症这个字眼含有贬义;(3)从症状学的角度看,解离性障碍和转换性障碍,至少基本上描述了这类疾病的两组症状。
于是,解离性障碍和转换性障碍就代替了癔症。
二、描述性定义1、癔症是一类由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而引起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分离和转换两类。
2、解离症状是指,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3、转换症状是指,在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冲突时产生的不快心理,以转化成躯体症状的方式出现,称为癔症性躯体症状。
4、癔症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女性发病率较高。
三、起病原因1、精神因素2、性格特征(1)患者情感丰富。
情感反应强烈鲜明,具有表演色彩,但情感体验肤浅,容易从一种情感转变为另一种情感。
(2)暗示性强。
患者对外界的暗示高度易感性。
(3)自我中心。
患者遇事多从自身好恶考虑,任性放肆;好吹嘘自己,显示水平。
(4)具有丰富的幻想。
常以生动的幻想代替现实,甚至出现幻想性说谎。
3、身体因素。
如发热、疼痛、不适等引起精神紧张和疑惧,为癔症的发生提供自我暗示的基础。
第二节转换障碍一、转换障碍临床特点转换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的转换,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在诊断时,有五种因素需要考虑:(1)病人有生理功能的丧失或变化;(2)躯体或神经的原因无法解释症状;(3)有证据显示症状与心理因素相关;(4)病人经常漠视躯体损伤;(5)病人并不自愿控制症状。
二、CCMD-3的诊断标准1、癔症性运动障碍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业诱因;有躯体运动障碍,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生理基础。
《变态心理学》笔记

《变态心理学》第一章,绪论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
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不仅要对心理异常的各种现象加以描述,进行分类和解释,而且要试图阐明其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调查法实验法:病程实验病程的治疗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心理测验和行为评定量表法:心理测验评定量表和行为评定法三判别心理异常的指标:统计学指标社会适应性指标以个人经验为指标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四心理行为异常表现的类别(六):1行为和人格偏离以及不良适应性反应2特殊意识状态3轻度心理异常4心身障碍或称心理生理障碍5大脑病患及躯体缺陷时所表现的心理行为异常6严重的心理异常五变态心理学与相关学科(一)变态心理学与医学心理学我国心理学倡导人丁瓒曾提出这一学科的任务:是以心理学特征基本规律的知识来帮助医学阐明疾病的发生和痊愈等问题,更全面地揭示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学原则。
(二)变态心理学与精神医学六、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简述(一)中国古代的记载1我国古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2.我国古医籍中的变态心理学思想成书的《素问》和《灵枢》,合称《内经》(二)西方变态心理学研究历史简述阿克列比亚德首先使用“心理障碍”与“心理缺损”等名称,而另一位医生格伦区分了“感觉病症、记忆病症心理错乱等三种类型的障碍现代变态心理学经历了几次变革,从黑暗愚昧走向复兴的比奈尔时代的变更;从思辨走向实验的克雷丕林的变更;从病人的外部走向病人内心的弗洛伊德的变更;从医院走向社会(社区)的阿尔比和卡普兰等人的现代的变更。
二章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心理活动一方面受人体,特别是大脑生理,生化机制所制约,另一方面受其社会实践环境所制约,这是心理现象赖以产生和变化的物质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第一节几个重要概念1.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表现在行为和态度上。
2.性别角色:性别角色是对性别认同感的公众表达,个体的言行表明了他的性别。
3.文化差异:被一种文化视为正常的性行为在另一种文化里不一定也是正常的。
4.性爱的五个层次:人类的性爱分为五个层次,性行为问题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层次上。
这五个层次分别为:性别认同、性取向、性偏好、性别角色和性功能。
第二节性功能障碍1.人类正常的性反应:性反应足由五个阶段组成的;欲望期、唤起期、高原期、高潮期、恢复期。
2.性功障碍的概念和类型(1)性欲障碍:性欲障碍的主要类型为长期性欲缺乏和性交恐惧障碍。
长期性欲缺乏的个体,对任何形式的性行为都没有兴趣;性交恐惧障碍的个体,对关于性的想法或者偶然接触到性都会感到害怕、恐慌或厌恶。
(2)性唤起障碍:性唤起障碍可以分为男性勃起障碍和女性性唤起障碍。
很多性唤起障碍的个体对性有频繁而强烈的欲望和幻想,但是,男性很难达到或维持勃起,女性不能达到或维持润滑。
(3)性乐高潮障碍:是一种在女性中最为普遍的性功能障碍。
男性的性乐高潮障碍分为两种:早泄和射精延迟。
(4)性交疼痛障碍:个体发生性交时伴随有强烈的疼痛感,以致干扰了正常的性行为。
只有当没有发现任何医学原因时,才可以被诊断为性交疼痛障碍。
3.性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1)生物因素:药物的使用、衰老可能导致性欲的失去;神经系统疾病和其他影响中枢神经的疾病也会引发性功能障碍。
(2)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可以显著影响性欲和性兴奋感,心理问题也可能会引发性失调。
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性机能障碍的解释有所不同。
.(3)社会文化因素:亲密关系的显著恶化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
(4)心理和生理因素的交互作用:几乎没有一种性功能障碍是由单独的生理或者心理因素引起的,更多的时候,这些障碍是由各种因素间的微妙关系引发的。
4.性功能障碍的治疗:性功能障碍的治疗包括教育、心理社会治疗、生物治疗等。
第三节性别认同障碍1.性别认同障碍的概念:性别认同障碍是指一种强烈的、持续的、相反的性别认同。
病人会持续对自身的性别或性别角色不适宜的观念感到不舒服。
性别认同障碍要与异装癖、雌雄同体,同性恋等相区别。
2.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3.性别认同障碍的鉴别诊断:诊断性别认同障碍时,需要与异装癖、雌雄同体、同性恋进行区分。
4.性别认同障碍的可能原因:很多学者推测,性别认同障碍的产生是由怀孕2~4个月时胎儿激素水平决定的,教养、青春期激素、性器官和病耻感也是性别认同障碍的可能原因。
5.性别认同障碍的治疗:通常的心理治疗方法很难使性别认同障碍病人发生改变,目前的治疗是通过外科手术以及激素来改变个体的性别特征。
第四节性指向障碍1.性指向障碍的概述:性指向障碍指起源于各种性发育和性定向的障碍,从性爱本身来说不一定异常。
但某些人的性发育和性指向同性恋或双性恋可伴发心理障碍,如个人不希望如此或犹豫不决,并为此感到焦虑、抑郁以及内心痛苦,有的试图寻求治疗加以改变。
2.性指向障碍的可能原因(1)胎儿期激素:一种理论认为,性取向在出生之前就通过基因、激索以及神经之间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并在青春期开始时受到激素的激活。
(2)解剖学基础:研究者发现主要是下丘脑前部,且男性通常比女性结构更加复杂。
(3)遗传学证据: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在性取向上具有更高的一致性,同样.异卵双生子比非双生子具有更高的一致性。
3.性指向障碍的治疗:行为治疗能够改变性取向,即在一年的治疗后,不再出现同性恋行为,只是偶尔出现同性恋幻想,有强烈的异性恋幻想和一些明显的异性恋行为。
第五节性偏好障碍1.性偏好障碍的概念:性偏好障碍又称为性欲倒错,是指个体对一些异常物晶或情境产生性唤起的障碍。
2.性偏好障碍的主要类型:性偏好障碍可以分为3种类型:由物品所引起的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恋物癖和异装癖:在痛苦和羞辱的情景下产生的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施虐狂和受虐狂;对不情愿的个体产生的性唤起和性偏好,包括暴露癖、窥阴癖、恋童癖等。
(1)恋物癖和异装癖:恋物癖是指由一个无生命的物品引起的性唤起。
几乎所有的恋物癖案例都发生在男性。
异装癖是指男性个体持续地穿着女性的衣服,并以此来达到性唤起,具有隐秘性的特点。
(2)施虐狂和受虐狂:施虐狂者会对他的同伴反复地、故意地施加痛苦和虐待;受虐狂者则反复、故意地承受别人对其身体的伤害、生命的威胁。
两种障碍都伴有持续的幻想。
(3)暴露癖、窥阴癖和摩擦癣:暴露癖是指在多种场合下对没有防备的陌生露生殖器,以此达到性兴奋。
窥阴癖是指一些个体想方设法的偷看女性在裸体、脱衣或性交活动时的情景,并以此达到性唤起的目的,窥阴癖者的行为是秘密进行的。
摩擦癖是指习惯性和癖好性通过触摸或摩擦异性身体而获得性感满足的一种性偏好障碍。
3.性偏好障碍的可能原因:性偏好障碍的唤起模式常常发生在其他性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背景下,如无法与他人建立适当的社会关系。
早期的性幻想、个体早期的经历、社会对性行为的要求和态度都可能引发性偏好障碍。
4.性偏好障碍的改变和治疗:性偏好障碍很少会自行消失。
认知和行为治疗的结合具有改变性偏好障碍的效果,但成功率不高。
认知领悟疗法对性偏好障碍的治疗效果较好。
【课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性爱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层次越深,出现问题时就越难改变,——是一个核心问题。
它几乎无法改变。
( )A.性偏好B.性指向C.性别角色D.性别认同2.是决定性别认同的最主要因素,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
( )A.生理解剖B.特定基因C.胎儿期因素D.早期经历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同性恋和双性恋越来越给予理解和认同,因此,在很多文化中都不再认为是性障碍。
但是,由于某些同性恋和双性恋感到焦虑,抑郁和内心痛苦,所以,CCMD-3仍然将同性恋和双性恋归为( )。
A.性别认同障碍B.性指向障碍C.性偏好障碍D.性功能障碍4. 下列选项中均属于性偏好障碍的是( )。
A.恋物癖和性别认同障碍B.施虐狂和阳痿C.异装癖和露阴癖D.窥阴癖和性欲减退5.下列选项中各种性偏好障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恋物癖和施虐狂B.窥阴癖和摩擦癖C.异装癖和施虐狂D.受虐狂和露阴癖6.男性性乐高潮障碍主要表现形式为( )。
A.射精延迟B.阳痿C.性交疼痛D.性欲减退二、名词解释1.性别角色:2.性别认同障碍:3.恋物癖:4.性指向障碍:5.性功能障碍:三、填空题1.男性手淫的频率大约是女性的三倍,在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男性比女性开放得多等等,都说明在性行为上男女存在____。
2.____是指经常把自己的生殖器暴露给那些没有防备的、不情愿观看的陌生人。
____是指偷看他人裸体以及脱农或性交的行为。
3.性功能障碍包括____、____、____和性交疼痛障碍。
四、简答题1.简述性爱的五个层次。
2.什么是性别认同障碍?性别认同障碍的原因是什么?3.什么是性指向?性指向的根源是什么?4.性偏好障碍有哪三种类型?请举出每种类型的至少两种性偏好障碍。
5.人类正常的性反应包括哪几个阶段?五、论述题1.分析性偏好障碍产生的原因。
2.论述性功能障碍产生的原因。
六、案例分析病人男性,1964年生,高中毕业,没有职业。
1 988年3月由父亲陪伴找医生求助。
病人叙述如下:大约在9岁时,读小学三年级,有一次进公共厕所,发现男、士厕所之间的木质隔板上有一个小孔,可以看到对面女厕。
出于好奇看了一下,正好看到有一个妇女蹲在那里,只看到臀部和大腿,当时感到兴奋,有一种满足感。
以后陆续看过几次。
小学四年级时,发现学校里男女厕所之间的隔板也有一条裂缝,通过它可以看到女厕所入厕妇女的前部。
有一次看到小女孩的阴部,感到更兴奋。
以后看过多次。
并发现年长妇女阴部还有阴毛,更觉得好奇、激动、满足。
脑子里老想着妇女的阴部,有时在窥看时,阴茎勃起。
小学五年级时,一次偷看被一男同学揭发,有许多男生起哄,感到没脸见人,每天上学都“心惊胆战”,下决心不再去看了,井尽量避开公厕。
一年多没再去看,感到非常压抑,时常有要看的冲动。
12岁进入初中,换了新环境,窥看女厕的冲动又强烈了,时常在女厕窗外隐蔽处窥视。
有机会看到时,心情激动,阴茎勃起。
有一次被同学发现,心里感到羞耻,努力克制自己不去偷看,平时少出门。
初三时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也有礼貌,爱劳动。
老师准备发展他加入共青团。
固有同学反映他经常偷看女厕所,未被批准。
病人承认并做了检讨。
父亲知道后责骂病人。
进入高中学习后,仍有要看的冲动,忍不住窥看女厕所多次,否则即感到烦躁不安。
发现一处公厕,男、士厕所之间的木隔板下空隙稍大,即开始利用小镜子的反光来偷看。
有一次被一妇女发现,学校给予警告处分,病人非常悔恨,怕给自己考大学造成不利影响,借病休学半年,但窥看厕所的欲望没有消失,一有机会便会采取行动。
复学后仍不断到许多厕所找机会窥看,会采取多种方法。
虽然机会难得,但一旦看到后即感到兴奋、满足,自觉是一种“享受”。
1982年,18岁,又被发现并拘留半个月。
回家后悔恨痛哭,下决心不再干了。
但“念头”来,实在难以控制,还是寻找机会行动。
请根据本章有关性偏好障碍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根据病人的情况,可以做出何种诊断?2.试分析造成病人患上此类障碍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