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咸味与其他呈味物质

合集下载

呈味物质(味道的由来)

呈味物质(味道的由来)

味的变调作用
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感发 生改变的现象。 刚吃过苦味的东西,喝一口水就觉得水是 甜的。 刷过牙后吃酸的东西就有苦味产生。

味的疲劳作用

当长期受到某中呈味物质的刺激后,就感 觉刺激量或刺激强度减小的现象。 连续的吃糖。

第二节
甜味与甜味物质
Sweet taste and sweet substance
甜味剂 甘草酸苷 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 糖精 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 相对甜度 50 100~200 500~700 1000~1500
白糖、砂糖、红糖的比较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的白糖、砂糖、冰糖、红 糖都是蔗糖,虽然这三种糖名称各异,但其本质 上都是蔗糖,只不过纯度不同罢了。 制糖的方法并不复杂,把甘蔗或甜菜压出汁,滤 去杂质,往滤液中加适量的石灰水,中和其中所 含的酸,过滤除去沉淀,再往滤液中通入二氧化 碳,使石灰水沉淀为碳酸钙。再重复过滤,所得 滤液就是蔗糖的水溶液了。将蔗糖水溶液放在真 空器里减压蒸发、浓缩、冷却,就有红棕色略带 粘性的结晶析出,这就是红糖。将红糖溶于水, 加入适量的骨炭或活性炭,将其中的有色物质吸 附掉,再过滤、加热、浓缩、冷却,得到的白色 晶体就是白糖。
(1)蜂蜜

蜜蜂自花的蜜腺采集的花蜜,贮于巢中备冬日食
用之物。花蜜的主要成分为蔗糖(40%)和水分
(19%)。经蜜蜂口中之酶转换成蜂蜜后,甜度 超过蔗糖。蜂蜜的主要成分约为葡萄糖(36.2 %)、果糖(37.1%)、蔗糖(2.6%)、糊精 (3.0%)、含氮物(1.1%)、花粉及蜡(0.7
%)、灰分(0.2%)、蚁酸(0.1%),其余为
温度

一般随温度的升高,味觉加强,最适宜的味觉产 生的温度是10-40℃,尤其是30℃最敏感,大于 或小于此温度都将变得迟钝。

第四讲-咸味与其他呈味物质

第四讲-咸味与其他呈味物质

3.啤酒花
•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中的律 草酮或蛇麻酮的衍生物
啤酒花与麦芽汁共煮时,律草酮异构化生成 异律草酮。控制异构化在啤酒加工中有重要意义。
主要用于酿酒,啤酒,亦可煮汁后加入发酵面团, 烤制面包
4.柚皮苷
柑橘中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柚皮苷是苦味剂。经水解加氢所得柚苷二氢查耳酮为 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150倍
青蒿素
• 青蒿素具有抗疟、退虚热,清热解毒的 作用;
• 青蒿素是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对间日 疟、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性疟的良好 的效果;
• 青蒿素在叶中含量较高。
苦瓜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1,已经生物 碱,其中苦味的根源就是生物碱的奎宁, 含有的养分具有促使食欲、利尿、活血、 消炎、退热和提神醒脑的作用,奎宁和抗 癌
苦味及其他呈味物质
食品的基本味感
1. 甜味 2. 酸味 3. 苦味 4. 咸味 5. 鲜味 6. 辣味 7. 其它味
物质的化学结构 (一般情况下是如此)
糖类—甜味 酸类—酸味 盐类—咸味 生物碱—苦味
苦味和苦味物质
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
• 肌酸,在生物化学中,是一种自然存在于脊椎 动物体内的一种含氮的有机酸,能够辅助为肌 肉和神经细胞提供能量。
二. 苦味物质 1. 咖啡碱
咖啡碱在在咖啡、可可、茶、莲子、百合中含量较多。
咖啡碱
• 茶叶中含有2%—5%的咖啡碱。咖啡碱 在生理上能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兴奋,加强肌肉收缩,可使人的头脑清 醒,有助于思维,并可促进血液循环, 利于尿液排出,使肌体解除疲劳。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 既然奎宁能治疗疟疾,发明青蒿素的意义又有多大? • 奎宁作为抗疟疾的一线药物已经有相当长得岁月了,在

味觉及呈味物质ppt课件

味觉及呈味物质ppt课件

常温下各种味的阈 值
物质 蔗糖(甜) 氯化钠(咸) 柠檬酸(酸) 硫酸奎宁 (苦)
阈值 0.1% 结论 就人对味觉的敏感 性来讲,苦味比其 他味觉都敏感,更 容易被觉察。
0.05% 0.0025% 0.0001%
4 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A B C D E
呈味物质的结构
温度 味觉的感受部位 时间 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味觉及呈味物质 教学
内容概要
味觉 1 味的概念及分类
甜味
2 味感的生理基础
3 味的阈值 4 影响味感的因素
1 呈甜机理 2 影响甜味的因素 3 常见甜味物质

LOGO
味觉
1 味的概念和分类
• 概念 :
味感是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 味觉器官化学感系统的刺激并产 生的一种感觉。这种刺激有时是 单一性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复合 性的。
不参与代谢,不 能被微生物发酵
吸湿性低,易褐变
2 糖醇类
山梨醇 木糖醇 麦芽糖醇 山梨醇(甜度约为蔗糖的70%) 山梨醇具有清凉的甜味,食用后在血液中不能转化为葡 萄糖,适宜作糖尿病、肝病、胆囊炎患者的甜味剂。 山梨醇耐酸、耐热性能好;保湿性强,可防止糖、盐等 的析出;能增加食品的风味和保持甜、酸、苦味强度的平衡; 有保持香气的作用;有防止淀粉老化的效用。
麦芽糖醇(甜度为蔗糖的90%)
麦芽糖醇在水中溶解度大,具有吸湿性,人体摄入后 不产生热量,不会使血糖升高血脂合成,是心血管病、糖 尿病患者的很好的甜味剂。 因其不能被细菌利用,所以也是防龋齿的甜味剂。 麦芽糖醇的甜度接近蔗糖,在食品加 工中可替代蔗糖使用。
3 苷类
甜叶菊苷 甜叶菊苷是多年生 草本植物甜叶菊的叶和茎中所含的一种二萜烯类糖苷。对热、 酸、碱都比较稳定,溶解性好,甜度为蔗糖的200~300倍。

食品风味化学2.5 其他味感和呈味物质

食品风味化学2.5 其他味感和呈味物质

二、鲜味和风味添加剂
(一) 鲜味剂的构—性关系
L-谷氨酸钠盐(味精)
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它需要NaCl作助味剂。 味觉很复杂
鲜味 71.6%
咸味 13.5%
甜味 9.8%
酸味 3.4%
苦味 1.7%
D - 型异构体则无鲜味。
二、鲜味和风味添加剂
(一) 鲜味剂的构—性关系 L-谷氨酸钠盐(味精) 影响MSG味感的因素
二、鲜味和风味添加剂
(一) 鲜味剂的构—性关系
2. 鲜味受体 鲜味受体的性质:膜表面的多价金属离子。 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与受体结合时有竞争作用。 (1)谷氨酸钠和肌苷酸二钠虽具有相同的鲜味和几乎相等的感受 阈值,但它作用在舌上受体的部位上不同。 (2)当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同时存在时,它们在受体上的结合有竞 争性; (3)当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同时存在时,它们发生协同作用,其鲜 昧不是简单加和,而是成倍增长。
如BrCH=CHCH2Br、CH2=CHCH2X(X=NCS、OCOR、NO2、ONO)、 (CH2=CHCH2)2Sn(n=1,2,3)、Ph(CH2)nNCS、
一、辣味和辣味物质
(一)辣味物质的构-性关系
3. 辣味物质分子极性基的极性大小及其位置与辣味的关系 极性头的极性大:表面活性剂
小:麻醉剂 极性处于中央的对称分子:辣味大减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一、辣味和辣味物质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1)热辣味物质 花椒:花椒素(酰胺类化合物),少量的异硫氰酸丙酯等。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一、辣味和辣味物质
(一)天然食用辣味物质
(2)辛辣(芳香辣)味物质 属于辛辣味的有姜醇(gingerol)、姜酚(shogaols)、姜酮 (zingerone) 和丁香酚等,都是邻甲氧基酚基类化合物。

食品风味化学2.4 酸味、咸味及呈味物质

食品风味化学2.4 酸味、咸味及呈味物质
2.2 其它化学盐 随分子量增大,咸味下降而苦味上升。 氯化钠、钾、铵及溴化钠、碘化钠:咸味 氯化镁、硫酸镁、碘化钾:苦味 氯化钙、硝酸钙:不愉快味和苦味 溴化钾、味和咸味物质
(一)咸味产生的机制
2. 食用咸味剂 2.3 苹果酸钠和葡萄糖酸钠 可供禁食盐患者(肾脏病患者)食用,有咸味。
二、 咸味和 咸味物质
(一)咸味产生的机制 (二)食用咸味剂
二、咸味和咸味物质
(一)咸味产生的机制
1. 定位基与助味基理论

定位基:阳离子,产生咸味
助味基:阴离子,抑制咸味

咸味受体:极性小的磷脂
二、咸味和咸味物质
(一)咸味产生的机制
阳离子产生咸味 M+与味感受器上蛋白质中阴离子吸附呈现咸味 M+主要是碱金属和铵离子,其次是碱土金属离子 当盐的阳、阴离子的原子量增大,有苦味增大的倾向
酸味、 咸味及 呈味物质
食品风味化学
酸味、咸味 及呈味物质
一、酸味和酸味物质
二、咸味和咸味物质
三、酸咸调味模型
一、 酸味和酸味 物质
(一)酸味产生的机制 (二)重要的食用酸味料
一、酸味和酸味物质
(一)酸味产生的机制
1. 酸味强度 酸味强度一般以结晶柠檬酸(一个结晶水)为基准定
为100。 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不呈正相关系。
一、酸味和酸味物质
(一)酸味产生的机制 2.影响酸味的主要因素
(2)总酸度和缓冲作用:
① 总酸度:包括已离解和未离解的分子浓度
② 缓冲作用:由弱酸(碱)和弱酸(碱)盐所组成的体 系在外加少量碱(酸)时对pH变化的抵制作用
③ pH值相同而总酸度(或缓冲作用)较大的酸味剂溶液, 其酸味也强

食品中的呈味物质

食品中的呈味物质

五、鲜味与鲜味物质 1、呈鲜机理 、 2、常见鲜味剂及其应用 、常见鲜味剂及其应用 鲜味剂 ;(2)鲜味核苷酸;( ;(3) (1)鲜味氨基酸;( )鲜味核苷酸;( )琥珀酸 )鲜味氨基酸;( 及其钠盐
六、辣味和辣味物质 1、呈辣机理:分子的辣味随非极性钮链的增长而 、呈辣机理: 机理 加剧, 左右达到最高峰,然后陡然下降, 加剧,以C9左右达到最高峰,然后陡然下降,称之为 C9最辣规律。 最辣规律。 辣味物质分子极性基的极性大小及其位置与辣味 的关系也很大。 的关系也很大。 2、常用调味料中的辣味成分 、常用调味料中的辣味成分 (1)热辣味物质:辣椒、胡椒、花板椒; )热辣味物质:辣椒、胡椒、花板椒; 肉豆寂蔻、芥子苷; (2)辛辣味物质:姜、肉豆寂蔻、芥子苷; )辛辣味物质: 韭菜,芥末、萝卜。 (3)刺激辣味物质:葱、蒜、韭菜,芥末、萝卜。 )刺激辣味物质:
脐橙、锦橙、夏橙中的苦味物质为柠碱, 脐橙、锦橙、夏橙中的苦味物质为柠碱,这种物质 是果实破皮后由柠檬苦酸转化来的。 是果实破皮后由柠檬苦酸转化来的。
四、咸味及咸味物质 咸味是中性盐所显示的味道,只有氯化钠才产生 咸味是中性盐所显示的味道, 是中性盐所显示的味道 纯粹的咸味。 纯粹的咸味。 咸味是由离解后的离子所决定的,与阳子关系密 咸味是由离解后的离子所决定的, 阴离子则影响咸味的强弱和副味。 切,阴离子则影响咸味的强弱和副味。
1、呈苦机理 (1)空间位阻学说;(2)内氢键学说 空间位阻学说; 内氢键学说 (3)三点接触学说;(4)诱导适应学说 三点接触学说; 学说 诱导适应学说 2、苦味物质的类型
*无机苦味物质:质量/半径较大的离子一般具有苦味, 无机苦味物质 质量/半径较大的离子一般具有苦味, 苦味物质:
如Ca2+、Mg2+等; 有机苦味物质 苦味物质: 氨基酸(除甘、 *有机苦味物质:L-氨基酸(除甘、丙、丝、苏、谷、 谷酰胺外);蛋白质水解得到的许多肽;生物碱( 谷酰胺外);蛋白质水解得到的许多肽;生物碱(如马钱 );蛋白质水解得到的许多肽 子碱、奎宁等);一些糖苷(如橙皮苷等); );一些糖苷 );硝基化合物 子碱、奎宁等);一些糖苷(如橙皮苷等);硝基化合物 如苦味酸);大环内酯(如银杏内酯等); );大环内酯 (如苦味酸);大环内酯(如银杏内酯等);

9第九章呈味物质

9第九章呈味物质
1、酸味 酸味指象醋的味道。 酸味是氢离子刺激舌粘膜而引起的味觉感受 2、酸味物质 凡能在溶液中解理出H+的物质都是酸味物质。 无机酸为酸中带苦,有机酸为酸中带爽快清新感。 pH小于3难以忍受,大于5无感觉。
常见食物pH: 柠檬2.2~2.4;苹果2.9~3.3;桔子3~4;草莓3.2~3.6;葡 萄3.5~4.5;食醋2.4~3.4;胡萝卜4.9~5.2;白菜5.2~5.4;面粉6~6.5。
宰杀动物时一定注意不要弄破苦胆。 万一弄破了,可用小苏打泡洗之。
四、咸味及咸味物质
咸味 指象食盐一样的味道。 咸味物质 具有咸味的化合物。一般为化学上的盐. 但除氯化钠外,大多有苦味。 咸味剂 氯化钠,纯品咸味纯正,粗品有苦味,是其 中杂有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等。 苹果酸盐、葡萄糖酸盐。
食加碘盐。 盐多血压高,易患冠心病、脑溢血等。 非食用盐不能食用。 巧用盐举例:盐水煮面、饺子、破鸡蛋。 炒菜先放盐的好处: 避免热油飞溅;风味较好;含碘盐会破坏油中黄曲霉毒素B1。 防菠萝过敏
1、清凉味 薄荷醇的刺激感受。存于薄荷。 2、碱味 OH-的刺激感受。
小苏打的味道。劣质碳酸型饮料有此味。
3、金属味 金属离子或碎屑的刺激感受。
营养丰富,风味中毒、土豆 中毒、豆角中毒、烧鸡中毒、炖鱼中毒 等等。我国87-96年共发生食物中毒 17010起,中毒人数452519人,死亡3438 人。有道是生也食品,死也食品。欲知 如何避死就生,且听下回分解。
适当的酸味能增进食欲,与甜味构成水果、饮料的风 味,酸味物质的存在还具有防腐、促钙、磷吸收的作用。
3、酸味剂 常用的有: 食醋 混合液,主味物质为醋酸或乙酸,还有许多香 味物质。含醋酸3~5%。除调味外,还有去腥作用。
注意发酵醋和配制醋之优劣与鉴别。

第二章5咸味及其他呈味物质

第二章5咸味及其他呈味物质

• 呈咸味物质除了中性盐之外,还有些物 质也呈咸味,但咸味不太纯正,如:葡 萄糖酸钠、苹果酸钠等有机酸钠盐,这 些物质一般用于无盐酱油或肾脏病人的 食品中。
• 咸味与其他味的关系
• 咸味与甜味的关系
• 甜能降咸:添加蔗糖可降低食盐的咸味, 其效果取决于食盐的浓度(当盐浓度达 到20%以上时,蔗糖则对咸味无影 响);
苦味及其他呈味物质
食品的基本味感
1. 甜味 2. 酸味 3. 苦味 4. 咸味 5. 鲜味 6. 辣味 7. 其它味
物质的化学结构 (一般情况下是如此)
糖类—甜味 酸类—酸味 盐类—咸味 生物碱—苦味
苦味和苦味物质
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
一.呈苦机理
• 食品中的苦味物质多数是有机物。同族的有 机物中,分子量低的多数呈甜味,分子量高 的多呈苦味;从化学结构上看,苦味物质含 有苦味基团,它们最基本的功能特征是能作 为配基形成金属离子螯合物,其次它们都具 有较明显的脂溶性。
不同的人对苦味的 感受相差很大
肌酸的含量达到5mg/100L 时肉汤含有苦味
运城盐池
盐池
• 死海就是盐海。位于以色列、约旦交界
岩盐、崖盐
• 食盐按加工工艺分:
• 粗盐(除了NaCl之外,粗盐还含有蛋 白质、碳水化合物、钙、钾、镁、铁、 锌、铜、锰、硒等)
• 洗涤盐(用饱和盐水洗去粗盐表面杂质
的盐)
加碘粉碎洗涤盐
• 再制盐(又称精盐,系粗盐或洗涤盐溶 解除杂后的结晶盐,主要用于食品加工
长链脂肪酸或长链烷基磺酸钠盐中阴离子 所产生的肥皂味可以完全掩蔽阳离子的味 道。
人为什么对咸味有特别的追求? 生命起源。
咸味乃百味之首,无咸就无味,咸味在 调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盐资源实行 保护,并有计划地开发利用 盐的原料来源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 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做 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做 湖盐;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 然卤水加工制得的盐叫做井盐;开采古代 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矿盐。由于岩 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 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故又有井 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泛称矿盐)。
食盐 0.01 食盐 25
增高 无影响
咸味与酸味的关系: • 少量酸能助咸 • 多量酸能降咸; • 少量盐能助酸,大量盐能降酸; 咸味与鲜味、苦味的关系 • 咸味是鲜味的引发剂,没有咸味则无法 感觉到鲜味。而鲜味反过来可抑制咸味。 • 咸味能够压制苦味和异味。
三.食盐 • 食盐是一类特殊商品,盐能兴国,也能 亡国,有句话叫“得盐者未必得天下, 但得天下者必然先得食盐”。古时候, 因盐而发生的两国交战很多,比如:著 名的“炎皇之战。 • 食盐的分类: 按来源不同分: 1、海盐
• 肌酸,在生物化学中,是一种自然存在于脊椎 动物体内的一种含氮的有机酸,能够辅助为肌 肉和神经细胞提供能量。
二. 苦味物质 1. 咖啡碱
咖啡碱在在咖啡、可可、茶、莲子、百合中含量较多。
咖啡碱
• 茶叶中含有2%—5%的咖啡碱。咖啡碱 在生理上能刺激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 兴奋,加强肌肉收缩,可使人的头脑清 醒,有助于思维,并可促进血液循环, 利于尿液排出,使肌体解除疲劳。 • 除此之外,咖啡碱还能促进胃液的分泌 和对食物的消化,增进胃肠道的功能, 同时还可起到解除烟酒之毒的功效。
2. 阴离子抑制咸味: A-(Cl- I-)
氯离子本身是无味,对咸味抑制最小。 较复杂的阴离子不但抑制阳离子的味道,
而且它们本身也产生味道。
• 呈咸味物质除了中性盐之外,还有些物 质也呈咸味,但咸味不太纯正,如:葡 萄糖酸钠、苹果酸钠等有机酸钠盐,这 些物质一般用于无盐酱油或肾脏病人的 食品中。
• 谷氨酸主要存于植物蛋白中,尤其在麦 类的麸蛋白中,所以过去一直是用面筋 来制取谷氨酸。
• 谷氨酸具有酸味和鲜味,经适度中和后 的谷氨酸一钠盐(味精)酸味消失,鲜 味显著增强。
2. 核苷酸
主要的呈鲜核苷酸:肌苷酸,鸟苷酸。
• 动物的肌肉中含有丰富的核苷酸,这是 肉成熟过程中核酸降解产生的,而植物 体内含量较少,所以肉类味道鲜美。
3. 酸味物质的阴离子对酸味强度有影响
有机酸根A-结构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则 亲脂性减弱,酸味减弱; 增加疏水性基团,有利于A-在脂膜上的 吸附,酸味增强。
二. 主要酸味剂 1.食醋 2. 乳酸 3. 柠檬酸 4.葡萄糖酸 -D-葡萄糖内酯的水溶液加热可转变 成葡萄糖酸。
食品中的酸味物质,主要是溶于水的一些有 机酸和无机酸。 在果蔬及其制品中,以苹果 酸、柠檬酸、酒石酸、琥珀酸和醋酸为主; 在肉、鱼类食品中则以乳酸为主。 此外,还有一些无机酸,像盐酸、磷酸等。 这些酸味物质,有的是食品中的天然成分,像 葡萄中的酒石酸,苹果中的苹果酸;有的是人 为的加进去的,像配制型饮料中加入的柠檬 酸;还有的是在发酵中产生的,像酸牛奶中 的乳酸。酸在食品中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 作用。
二.咸味与其他味的关系 • 咸味与甜味的关系 • 甜能降咸:添加蔗糖可降低食盐的咸味, 其效果取决于食盐的浓度(当盐浓度达 到20%以上时,蔗糖则对咸味无影 响); • 咸能助甜:适量的盐能使糖溶液甜度;
咸味与甜味的关系 蔗糖浓度(﹪) 浓 3~10 度(﹪)
1
对影响 降低
食盐
3~10 3~10
一、鲜味物的呈鲜机理 相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与受体结合时有
竞争作用。
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肌苷酸按 5 : 1比例混合,其鲜
味提高6倍。
二.呈鲜物质 1. 味精 (谷氨酸钠)
L - 型谷氨酸钠是肉类鲜味的主要成分, D - 型异构体则无鲜味。 其鲜味与其离解度有关。
涩 味
• 是一种与味相关的现象,表现为口腔组织引起粗 糙折皱的收敛感觉和干燥感觉。这通常是由于涩 味物质与粘膜上或唾液中的蛋白质生成了沉淀或 聚合物而引起的。 • 引起涩味的分子主要是单宁等多酚类化合物。此 外某些金属、明矾、醛类等也会产生涩感。 • 食物中的涩味物质常对食品风味产生不同影响。
The END
很多种水果和蔬菜,尤其是柑橘属的水果中都含有较多的柠檬 酸,特别是柠檬和青柠——它们含有大量柠檬酸 青柠,一种青色的、形状类似柠檬的水果,味道比柠檬更酸。 青柠一般比柠檬小,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主要用于食物与 饮品的调味。中世纪的时候,航海常备用来预防坏血病。
鲜味和鲜味物质
Delicious taste and delicious substance
• 营养盐(在精盐的基础上加入碘、锌、 钙、硒等矿物质。)
绿色食品代表代 表此盐未添加抗 结剂
营养强化盐
• 调味盐(在精盐的基础上,配以各种香 辛料而成)
2.工业用盐 • 工业用盐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如 Na2SO4、NaNO2、BaCl2等等都是工 业用盐,绝大多数工业用盐吃了后对人 体有害,所以不能吃 狭义的“工业用盐”有时是指工业用的 氯化钠,或不太规范的叫“工业食盐”, 工业用的氯化钠中杂质含量通常较高, 又没有添加碘元素我国绝在多数地区, 水源及土壤中缺碘,所以国家食用的食 盐中加碘,以给人们补充碘元素来预防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症
• 辣味 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 腔黏膜、皮肤、三叉神经等产生的一种 痛觉。 • 涩味 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 质成分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辣 味和辣味物质
辣味是辛香料中一些成分所引起的味感, 是一种尖利的刺痛感和特殊的灼烧感的总和。 辣味随分子尾链的增长而加剧,在n-C9左 右达到高峰,然后陡然下降,这个现象也 叫C9最辣规律。
• 食品卫生法允许奎宁作为饮料的添加剂, • 比如:在有酸甜味特性的软饮料中,苦 味能和其他味道调和,使这类饮料具有 清凉兴奋作用 • 软饮料(soft drink) :酒精含量低于 0.5%( 质量比)的天然的或人工配制的饮 料。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
• 既然奎宁能治疗疟疾,发明青蒿素的意义又有多大? • 奎宁作为抗疟疾的一线药物已经有相当长得岁月了,在 这么长的时间内,有相当一部分的疟原虫对奎宁类的药 物产生了比较强的耐药性,必须用其他药物治疗。 • 青蒿素与奎宁对疟原虫的杀灭机理不同,一些奎宁治不 好的疟疾用青蒿素能治好。奎宁的成本高,而青蒿素来 源广、成本低。
• 咖啡碱就是咖啡因 ,小量的可以兴奋中 枢神成瘾性,被列入受国家管 制的精神药品范围。
2.奎宁
• 奎宁是从金鸡纳树中提取的一种生物碱,以前 用于治疗疟疾(不过现在几乎不用)。 • FDA规定使用量应低于83mg/kg,常以盐的形 式存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硫酸奎宁和盐酸奎宁均是味道极苦的白色结晶, 前者微溶于水,供口服,后者易溶于水,供注 射用。
一. 呈苦机理
• 食品中的苦味物质多数是有机物。同族的有 机物中,分子量低的多数呈甜味,分子量高 的多呈苦味;从化学结构上看,苦味物质含 有苦味基团,它们最基本的功能特征是能作 为配基形成金属离子螯合物,其次它们都具 有较明显的脂溶性。
不同的人对苦味的
感受相差很大
肌酸的含量达到5mg/100L 时肉汤含有苦味
苦味及其他呈味物质
食品的基本味感
1. 2. 3. 4. 5. 6. 7. 甜味 酸味 苦味 咸味 鲜味 辣味 其它味
物质的化学结构 (一般情况下是如此)
糖类—甜味 酸类—酸味 盐类—咸味 生物碱—苦味
苦味和苦味物质
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
3.啤酒花

啤酒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源于啤酒花中的律 草酮或蛇麻酮的衍生物
啤酒花与麦芽汁共煮时,律草酮异构化生成 异律草酮。控制异构化在啤酒加工中有重要意义。
主要用于酿酒,啤酒,亦可煮汁后加入发酵面团, 烤制面包
4.柚皮苷
柑橘中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柚皮苷是苦味剂。经水解加氢所得柚苷二氢查耳酮为 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150倍
• 这就是青蒿素的意义所在。
青蒿素
• 青蒿素具有抗疟、退虚热,清热解毒的 作用; • 青蒿素是青蒿抗疟的有效成分,对间日 疟、恶性疟,特别是抢救脑性疟的良好 的效果;
• 青蒿素在叶中含量较高。
苦瓜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1,已经生物 碱,其中苦味的根源就是生物碱的奎宁, 含有的养分具有促使食欲、利尿、活血、 消炎、退热和提神醒脑的作用,奎宁和抗 癌
乳酸又称2-羟基丙酸,因最初是在酸奶中发 现,故称乳酸。乳酸在果蔬中很少存在,现多 用人工合成品。完全纯净的乳酸熔点为18℃, 沸点为122℃,能溶于水、酒精、丙酮、乙醚 中。乳酸有三种异构体,由酸乳中获得的是外 消旋乳酸,在肌肉中存在的是右旋乳酸,由糖 经乳酸菌发酵生成的为左旋乳酸。乳酸的酸味 中伴有涩味,可用作清凉饮料、合成酒、合成 醋、辣酱、酱菜的酸味料,还可防止杂菌繁殖 。
3.纯度 •食盐根据氯化钠的含量不同,将其分为几 个等级。优级为99.3%,一级为98.5%, 市售食盐大都为一级。
酸味和酸味物质
Sourness and sourness substance
一.呈酸机理
1. 酸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起的味感,H+ 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 2. 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不呈正相关关系。

肉中鲜味核苷酸主要是由肌肉中的 ATP三磷酸腺苷降解而产生。 • 存放时间过长,肌苷酸变成无味的 肌苷,进而变为呈苦味的次黄嘌呤。 • 酵母水解物也是鲜味剂,其呈鲜成 分是5‘-核糖核苷酸。
3. 其它鲜味剂
天然存在的有些肽类 如:谷胱甘肽 植物蛋白质和微生物核酸水解产生的鲜味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