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同级运算》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同级运算》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同级运算》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同级运算》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教学过程中本人将结合详尽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本次课程成为训练学生解决实际能力的好机会。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加法和减法是同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是同一级运算。同级运算的顺序。

2、能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用递等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在例外层次练习中感受并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激发思考探究欢乐,养成优良解题习惯。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三、教学难点

(一)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32-10-6=25+20-10=

(二)探究新知

1、提出示例,收集信息,引导思考

(1)示例: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问题:A、同学们在做什么呢?

B、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和读书有关的信息啊?

C、要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该怎样列算式?

(2)学生独立解题

(3)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2、反馈交流,总结加减运算的顺序

(1)引导: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者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学习脱式计算格式

(1)示范;我们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板书:划线用色笔标出),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53-24+38

=29+38

=67

(2)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下面的书写就是错误的:53-24+38

=29

=67

(3)学生练习,注意格式:

48-18+17 15÷3×5

五、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题目,总结计算规则与方法

(二)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下面题目哪错了?

3、这些综合算式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啊?

六、总结

(一)同级运算的规则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二)揭示课题:像这样含有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惠的

七、课堂作业

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1题、第2题。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1)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1.有趣的鱼胡子! 数学问题: 鱼的胡子:鲤鱼有4根胡子,鲶鱼有8根胡子,泥鳅有10根胡子。 (1)鲤鱼的胡子比鲶鱼少多少根? (2)鲤鱼和鲶鱼一共多少根胡子呀? (3)两条鲶鱼有多少根胡子? (4)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问题解答: (1)8-4=4(根) (2)4+8=12(根) (3)8+8=16(根) (4)只要孩子能提出问题并作出回答都可以。 百科阅读: 小朋友想不到吧!鱼也长胡子!让你更想不到的是鱼的“胡子”还有很多妙用呢!鱼是用它的胡子(也就是鱼须)来尝味道的。鲶鱼就是用鱼须来感觉味道的。鲤鱼的胡子实际是它们的触觉和味觉器官。泥鳅主要通过胡须的触觉和味觉作用在水层底部感受食物的化学和机械刺激。 哈哈!鱼的胡子真有趣! 2.像花朵一样的海星! 数学问题: 海星走得很慢,每分钟只能在海底移动5至8厘米。照这样计算海星2分钟至少能移动多少厘米,最多能移动多少厘米? 问题解答: (1)5+5=10(厘米) (2)8+8=16(厘米) 百科阅读: 海星两分钟最多走16厘米,小朋友拿出你铅笔盒中的直尺看看16厘米有多长!是不是很短的呀! 海星是生活在大海中的一种棘皮动物,它们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如果海星的腕、体盘受损或自切后,都能够自然再生长出来哦!海星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重新生成一个新的海星。 3.小朋友知道红牌和黄牌吗? 红牌罚下黄牌警告 数学问题: 在体育中裁判对运动员的行为会出示黄牌和红牌。在2006年第18届世界足球锦标赛(简称世界杯)上的荷兰队和葡萄牙队比赛中,主裁判共向葡萄牙队出示了9张黄牌和1张红牌,向荷兰队出示了7张黄牌和3张红牌。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和应用广泛性,决定了数学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独特作用。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是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图形的旋转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P ′C D B A 《图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 23.1图形的旋转(一) 一、简介: 《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的内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是以省级课题《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五步教学》为蓝本来设计的。“五步教学法”以“导学——自学——助学——强化——评价”五步组成,就是将“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换成"先学后讲"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引入新课:运用课件欣赏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旋转现象,如旋转的风车、旋转的钟面、飞驰的车轮等,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述现象用一个动词进行概括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借助课件,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迅速的的引入课堂中,又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2、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旋转现象; (2)、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 (3)、知道旋转的性质,会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说明:学习目标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这节课即将学习哪些内容,要掌握哪些知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无的放矢。学习目标是属于课前预设性目标,是学生对这堂课的一个浅性认识阶段。) 3、重点:旋转的有关概念 难点:理解并运用旋转的性质 (设计说明: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变换之后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确定旋转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性质的运用。在“五步教学”中,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这些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的,就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 《二》分层学习 第一层次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预习p56——57页归纳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约4分钟 (3)、自学方法:观察生活中物体的旋转现象,体会旋转过程,形成旋转概念的感性认识。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旋转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课文中的思考实例可以看出:图形的旋转三要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图,点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将△ABP 旋转到 △CBP ′的位置时,其旋转中心是______,旋转角为________,旋转方向为_______。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微型课展示: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下P6-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丰富,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关于四则运算的知识,今天我们还要继续来学习和研究四则运算。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请你们先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24-8+1028+12×835+15-1224÷8×7

14+35÷717-24÷620×9÷326×4-125÷5 你们能不能为这8道算式来分分类。行吗 好的,行,你们就试试吧。 2.反馈:谁来把你的分类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来说。你是这样分类的。 点击课件: 好的,根据你的分类,老师将算式进行整理。 【课件出示】你是将这4道算式分为一类,,这4道算式分为另一类。 3.请你来说说,你是依据什么来分类的 你的意思是:这组算式【课件出示】四则运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这一组是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

问: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想法吗 好的。 4.过渡:像这样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运算,其实是同级运算,[点击课件]我们一般是怎样计算的 你说的很完整,像这样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5.你能口算出这4道题的结果吗 你们说的很正确。【课件出示】补上答案:26382160 6.那么这一组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其实是两级运算。[点击课件]你会算吗怎么算 好像同学们有困难,哦,你想说 同学们,他认为也是从左往右计算。有同学马上有意见了,我们来听听。你认为肯定不对,比如17-24÷6这题,从左往右计算17-24也不够减呀。那怎么办呢 请你来说。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你怎么知道的 哦,书本上预习的。那么是不是真正理解这种方法呢 7.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这一类四则混合运算。【课件出示】四则混合运算 二、探究学习 【课件出示】“冰雪天地”图片

六年级数学综合计算题

1、0.32×5.7+3.2×0.43 2、37×99+37 3、(8-94÷31)×1.8 4、(4.5÷83+8)×2 1 5、432÷(11.08-9.83)×0.8 6、72×43+41×75+73×4 3 7、1.25×32×0.25 8、18×(32+94-6 5 ) 9、201×25 17 10、19.82-(3.82-1.47) 11、4.7×99+4.7 12、(12.5×3.7+6.3×12.5)×16 13、0.125×8×0.25×40 14、463%×25+25×5.37 15、( 32+152)×45 16、(81+43)×(1-31) 17、92÷[(1-51)×32] 18、329÷[43-(167-4 1)] 19、4.6-1.6×0.5+0.2 20、[1.9-1.9×(1.9-1.9)]÷0.38 21、(5-0.2)×3.9+4.8×(4+2.1) 22、1.23×98+2.46 23、[ 209-(54-43)] ×1715 24、13×(137×26 3 ) 25、6×99%+0.06 26、43÷(43+3 2 ) 27、87×863 28、12.75-(83+43 ) 29、(121+511)×3×4 30、(1415×95-95)÷65 31、32×[83-(167-41)] 32、972-(54+9 21) 33、10.8÷[32×(1-8 5 )] 34、85.3×1.8-85.3×0.8 35、(26×5326)×261 36、(43+61-125 )×240 37、917-2120÷75×43 38、[45-(167+41)×92] 39、307÷[(53+31)×92] 40、307÷[(53+31)×4 1] 41、32×25÷20 42、518×45+52÷54 43、20÷0.8÷1.25 44、1911×253+193×25 8 45、[1-(41+83)]÷41 46、[32+(107-61)]÷5 4 (32+152)×45 (26×5326)×26 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 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 行学习。 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课外延伸,实践运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的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 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 基本练 (2 )克服定势一一变式练 (3 )串线成网综合练 (4 )拓展延伸——发展练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 价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合作交流,建构概念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模拟运动,探究方法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六年级数学综合历年(计算题))

六年级数学综合历年(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①36+64= ②12.5×8= ③5÷0.5= ④2- 7 2 = ⑤ 32+5 1 = ⑥32÷81= ⑦32= ⑧1÷25%= 2.计算(18分): ①(120-64)×(13+7) ②6.47×9.9+6.47×1.1 ③( 43+61-125)÷121 ④76÷[(74-21)×5 2 ] ⑤53÷ 94×75 ⑥209×2511+2514÷9 20 3.解方程(6分): ①40%x =4.2 ②51∶0.4=6∶x ③ 4 3 x -5%x =17.5

①78+46= ②24×5= ③7.2-0.48= ④30%÷3= ⑤5265?= ⑥6185-= ⑦1351÷= ⑧455.2÷= 2.计算(18分): ①20.86-5.63-4.37 ②624÷6-38 ③(12 7 85+)×24 ④69÷(2.4×31+1.5) ⑤ 22.25×4.8+77.5×0.48 ⑥ ]26 5)10753[(218?+÷ 3.解方程(6分): ①9x -1.8=5.4 ②227 4 =+ x x ③18∶0.2=x ∶12

①236+64= ②1.25×8= ③3.75÷0.25= ④3995÷95≈ ⑤21 -31= ⑥32 ×81= ⑦32= ⑧ 9 16÷32= 2.计算(18分): ① 2014-2014÷2 ② 32-52+31—5 3 ③0.125×2.5×8×4 ④36×( 92+1211) ⑤53÷94×7 5 ⑥89×99+89 23.解方程(6分): ①9x =5.4 ②5+5x =20 ③ 10 1 :x=81:41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 测试题及答案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45%)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3、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4、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5、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6、“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7、《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8、《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A 组织者合作者 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 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 ABC )。

一、简要阐述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doc

一、简要阐述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答: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什么),亦即教学目标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通常须要分析和设计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 (2)设计教学策略(如何教),亦即教学策略设计。在设计时,从整体把握教学策略,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设计出具有特色,符合教师自身特征及实际教学背景的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教得如何),亦即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有四种比较典型的教学评价模式:决策性的评价模式,研究型的评价模式,价值性的评价模式,系统性的评价模式。 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如何运用这些内容和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就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一般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首先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这里着重介绍学情要素分析。 1.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初中生目前的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需要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分析问题产生的因素,以确定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能否解决。 ③分析现有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④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有内部参照分析法和外部参照分析法。 内部参照分析法是以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为参照标准,来考查学习者与之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内部分析法确定学习需要一般有以下几种渠道: ①设计测试题、问卷等让学生回答,通过对其结果的统计、分析来获取期望的信息。 ②查阅学生近期的学业成绩和表现记录材料。 ③对与学生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进行访问和座谈。 外部参照分析法是指根据社会需求为参照标准,考查学习者与之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偶有使用。 2. 初中生特征分析 初中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需要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取丰富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完成学习过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而设计,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分析初中生特征就变成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工作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环节。对初中生的分析包括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和初始能力分析。 初中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初中生的先天因素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生理、

小学六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题库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复习(一) 一、直接写得数。 3÷ 76= 65÷10= 83÷109= 21-41= 18×61= 107÷15 14 = 二、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51÷(1-31×21) 109×【8 7 ÷(54+41)】 (41-41×21)÷41 65+89×95×98 9×65+65÷9 1 (83+271)×8+2719 X - 31X =32 1-31X =3 2 8X +31=97 4415:X =115 解决问题:

1、一桶油20千克,用去5 4 ,还剩下多少千克? 2、一桶油20千克,用去一些后还剩下5 2 。用去多少千克? 3、一桶油,用去18千克后,还剩下5 2 。这桶油多少千克? 4、一桶油40千克,用去的是剩下的 5 3 ,用去多少千克?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复习(二) 一、细心填写: 1、 53小时=( )分 5 3 千米=( )米 300克=( )千克 2、剪去的是剩下的11 6 ,剪去的是全长的( );实际比计划增产31,实际是计划的( );今 年比去年节约51 ,今年是去年的( )。 3、15米的53比( )多32米;28吨的73是( )的3 2 。 4、20千克苹果,卖出他的101后又卖出10 1 千克,共卖出( )千克。 5、一项工程,甲独做要14天完成,乙的效率是甲的8 7 ,乙的效率是( ),乙独做需要( ) 天完成这项工程。 二、解决问题:

1、老李用80天时间完成了一项任务,比计划节省时间5 1 。计划用多少天? 2、501班有60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3 2 。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3、新建一条生产线,实际投资27万元,比计划节约 10 1 。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4、一段公路,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12天完成。甲队先修4天后,余下的由乙队独修。乙队还要修多少天? 5、一个水池有甲乙两个进水管,独开甲管6小时可以注满一池水,独开乙管9小时可以注满一池水。两管齐开,多少小时可以注满一池水?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复习(三) 一、判断是否: 1、0.5和2互为倒数。………………………………………………………( ) 2、甲数是乙数的35,乙数就是甲数的5 3 。…………………………………( ) 3、52÷10表示把5 2 平均分成10份,求这样的一份是多少。……………( ) 4、甲数比乙数少5 3 ,甲数和乙数的比是5:2. ……………………………( ) 二、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84×( 43-31) 83+(73+141)×32 12 11 ÷81+1213×8 三、解决问题: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微课教学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旧引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预设: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6:8 2.4:1.6 60:40 3:4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比例的意义 1、计算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2、师:通过上述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6:8=3:4 2.4:1.6=60:40 讲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

的形式,如上题中: 4386= 40606.14.2= 3、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下面我们来判断下列哪组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2:6和8:4 0.18 :0.6 和 90 :30 12:6=2 8:4=2 0.18 :0.6 =0.3 90 :30=3 因为2=2 0.3 3 所以能组成比例 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比例式:12:6=8:4 8:4=12:6 4、小结。 提问: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最关键是看什么? 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比例。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讲授:组成比例的4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在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课件出示: 12 :6 = 8 :4 2、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你知道比例有什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备课备课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新任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有人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1、学习课程标准(或大纲) 《课程标准》(或《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或《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或材料)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3、了解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优选教学手段和教学法。 5、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深圳优质微课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钱》教学设计

《找钱》 一、教学目标 通过购物活动,让学生掌握找钱的几种类型题目:第一种,买几元的物品如何找钱;第二种,用1元买几角的物品如何找钱;第三种,买几元几角的物品如何找钱。使学生了解人民币的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找钱的方法。 难点:掌握买几元几角的物品如何找钱。 三、教学过程。 这个视频我们来介绍一下小黄人购物找钱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到超市买饮料,买零食,买玩具。这些都需要用到钱,花钱中我们还要学会如何找钱。 今天小黄人也带着钱去超市买东西,小黄人看中一个80元的变形金刚,小黄人可喜欢了。爸爸拿出了一张100元给小黄人买玩具,正要付钱的时候,老板就问小黄人,你知道要找多少钱?其实这是一道数学题。我们有100元,买变形金刚要花去80元,花去80元就用减法,所以100-80=20(元),还剩下20元,老板应该要找回20元,小黄人递给老板100元,他拿回20元和一个玩具开心地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它经过一家零食店,小黄人很想吃口香糖,爸爸给了他一张1元钱,问题来了,小黄人买了一块口香糖,老板该找回多少钱?

首先可以看到拿着是1元,而老板要的是3角,我们可以把1元换成10角,10角给了老板3角,就是10角-3角=7角,所以老板找回7角。小黄人递给老板1元,找回7角钱和一块口香糖。开心地回家去。一般1元都能把1个几角的东西买过来。一般做题时,我们把1元换成10角再来算钱。 假如小黄人看中的是一包咪咪虾条,爸爸同样给他一张1元钱,问题来了,小黄人买了包5角的虾条,老板该找回多少钱? 现在请你按下暂停键,先思考一下算一算该找回多少钱? 算完了,现在老师公布答案,同样地小黄人拿着1元钱,而老板要的是5角,我们可以把1元换成10角,10角给老板5角,就是10角-5角=5角,所以老板找回5角。小黄人递给老板1元,找回5角钱和一包虾条。 小黄人,他记得书包里没有什么文具了,他进文具店里想买一些玩具,他想买一件4角的铅笔。那老板该找回多少钱? 刚才老师说过1元就能把1个几角钱的东西买过来。同样这支4角的铅笔,老师可以用1元就能买下来。我们从5元里抽出1元买铅笔,剩下的4元钱不用动,同样1元换成10角,10角给老板4角,就是10角-4角=6角,找回了6角,加上原来没有的4元合起来就是4元6角,小黄人给了他5元,老板给了他一直铅笔盒和找回4元6角。 同样小黄人再一次拿着5元,买一块1元5角的橡皮檫,该怎样找钱呢?我们看到橡皮檫需要1元5角,需要给一张1元和一张5角,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及教学建议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 【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微型课展示: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下P6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得解决问题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得道理。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得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让学生经历探索与交流解决实际得问题得过程,感受解决问题得策略与丰富,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得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得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得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关于四则运算得知识,今天我们还要继续来学习与研究四则运算。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请您们先来瞧一瞧。 【课件出示】: 248+10 28+12×8 35+1512 24÷8×7 14+35÷7 1724÷6 20×9÷ 3 26×4125÷5 您们能不能为这8道算式来分分类。行吗? 好得,行,您们就试试吧。 2、反馈:谁来把您得分类与大家交流一下。您来说。您就是这样分类得。 点击课件: 好得,根据您得分类,老师将算式进行整理。 【课件出示】您就是将这4道算式分为一类,,这4道算式分为另一类。 3、请您来说说,您就是依据什么来分类得? 您得意思就是:这组算式【课件出示】四则运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这一组就是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 问:其她同学也就是这样得想法吗? 好得。 4、过渡:像这样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得运算,其实就是同级运算,[点击课件]我们一般就是怎样计算得? 您说得很完整,像这样没有括号得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得算式都就是按照从左到右得顺序计算得。

5、您能口算出这4道题得结果吗? 您们说得很正确。【课件出示】补上答案: 26 38 21 60 6、那么这一组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得运算,其实就是两级运算。[点击课件]您会算吗?怎么算? 好像同学们有困难,哦,您想说? 同学们,她认为也就是从左往右计算。有同学马上有意见了,我们来听听。您认为肯定不对,比如1724÷6这题,从左往右计算1724也不够减呀。那怎么办呢? 请您来说。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您怎么知道得? 哦,书本上预习得。那么就是不就是真正理解这种方法呢? 7、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这一类四则混合运算。【课件出示】四则混合运算 二、探究学习 【课件出示】“冰雪天地”图片 过渡语:我们再次来到冰雪天地,瞧瞧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1、【课件出示】“冰雪天地”开业了,小王、小李、小陈3位叔叔相邀来玩,她们带了100元钱,还剩多少元? 出示条件: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2、谁来为大家读一读题。 3、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又就是什么意思? 过渡语:您们条件瞧得很仔细,知道了成人票每张24元,在半价就就是24元得一半12元。 4、那么,这个问题,您会解答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自练本上。 5、反馈:完成得同学请用您得坐姿暗示我。好得,同学们都完成了,谁愿意把您得解题过程与大家展示一下。好,您来。 6、【课件出示】 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您就是怎么想得? 谁听懂她得意思了。您明白她得意思吗?要求出还剩多少元,需要先求出3位叔叔买门票一共花了多少钱,就就是用24×3=72元,再用100减去72,得到得28元就就是还剩下得钱。您说得很完整,瞧样子您理解了她得意思。 老师也明白了大家得想法,先得求出3位叔叔买门票一共花了多少钱才能求出还剩多少元。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她得计算过程,想一想她先算得就是什么?她先算得就是24×3。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同学们得回答再一次明确了:这道题就是因为解决问题得需要,要先求出3位叔叔买门票一共花了多少钱,也就就是要先算出3个24元就是多少,然后再求还剩下多少钱?那么这道题就应该先算乘法。【课件出示】100-24×3 7、我们在来瞧瞧这个问题就是什么?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一张成人票与一张儿童票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您会解决吗?请您试一试。 反馈:我们来瞧瞧这两位同学得解答。 【课件出示】

(完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微型课展示: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下P6-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丰富,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关于四则运算的知识,今天我们还要继续来学习和研究四则运算。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请你们先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24-8+10 28+12×8 35+15-12 24?8×7 14+35?7 17-24?6 20×9?3 26×4-125?5 你们能不能为这8道算式来分分类。行吗, 好的,行,你们就试试吧。 2.反馈:谁来把你的分类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来说。你是这样分类的。点击课件: 好的,根据你的分类,老师将算式进行整理。 【课件出示】你是将这4道算式分为一类,,这4道算式分为另一类。 3.请你来说说,你是依据什么来分类的,

你的意思是:这组算式【课件出示】四则运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这一 组是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 问: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想法吗, 好的。 4.过渡:像这样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运算,其实是同级运算,[点击课件]我 们一般是怎样计算的, 你说的很完整,像这样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 5.你能口算出这4道题的结果吗, 你们说的很正确。【课件出示】补上答案 : 26 38 21 60 6.那么这一组既有 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其实是两级运算。[点击课件]你会算吗,怎么算, 好像同学们有困难,哦,你想说, 同学们,他认为也是从左往右计算。有同学马上有意见了,我们来听听。你认为肯定不对,比如17-24?6这题,从左往右计算17-24也不够减呀。那怎么办呢, 请你来说。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你怎么知道的, 哦,书本上预习的。那么是不是真正理解这种方法呢, 7.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这一类四则混合运算。【课件出示】四则 混合运算二、探究学习 【课件出示】“冰雪天地”图片 过渡语:我们再次来到冰雪天地,看看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1.【课件出示】“冰雪天地”开业了,小王、小李、小陈3位叔叔相邀来玩,他们带了100元钱,还剩多少元, 出示条件: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 2.谁来为大家读一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