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的答题规范
初中三种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答题技巧一.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相关知识归纳:(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散文种类:①叙事散文②抒情散文(3)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4)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5)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6)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虚实相生、以小见大。
(9)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相比、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双关、顶针。
(10)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2)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1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14)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1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16)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7)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8)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点拨一.概括类:(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思路:①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记叙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求齐全(分值)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作用:插叙了……..内容。
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原由,为后文作铺垫。
为….补充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5、记叙线索: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合二为一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7:开头作用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倒叙)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景物描写)8:结尾作用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B: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入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人物评价)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
歌颂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呼吁大众…..。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比喻句:将…..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初中现代文阅读答题格式

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考点一标题的含义及作用1.概括文章的标题拟写出文章标题,首先,要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依据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作者情感。
其次,要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
理解(分析)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看标题的本义。
即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
(2)分析标题的修辞义。
将运用修辞的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
(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
标题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
如《白杨礼赞》表层含义是赞扬白杨树,深层含义则是赞扬像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
(4)把握标题的象征义。
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
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抗日民众的形象。
(5)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或者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
《白杨礼赞》(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7)寻找文章线索。
如《背影》一文就以标题“背影”做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情深。
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1)散文标题的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小说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奠定全文的感情基础;③设置悬念;④贯穿全文的线索;⑤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⑥推动故事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考点二把握线索,理清思路(1)了解线索的特征:①贯穿全文;②有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复出现;(2)找线索的方法: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另一条感情线索;④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根据文章段落间的内部联系,就可以判断出文章的线索。
中学语文现代文三种问题阅读答题大法

中学语文现代文三种问题阅读答题大法仅供参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表现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分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正反)论证、比喻论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破折号的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插说。
记叙文1.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时间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3.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件;(3)核心事物;(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络脉,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怎样为文章拟标题?看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和作者情感。
5.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6.记叙文首段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记叙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求齐全(分值)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作用:插叙了……..内容。
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原由,为后文作铺垫。
为….补充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5、记叙线索: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合二为一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7:开头作用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倒叙)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景物描写)8:结尾作用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B: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入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人物评价)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
歌颂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呼吁大众…..。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比喻句:将…..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一、记叙文(一)段在文中的作用:第一段开门见山引出论点;总起,点明论点;或用比喻、设问、反问、引用名人名言、某某事例引出下文或论点;便于读者理解。
中间某段:承上启下、过渡照应。
结尾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与开头照应。
(二)赏析句子的方法1、它的修辞手法2、对整个文章或者是情节的作用,它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3、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人物的什么精神。
4、以及它揭示的道理或给人的启示二、小说(一)、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
(三)、描写的其它方法:细节描写(四)、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句式的表达效果1、疑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兴趣。
2、反问句:使语气得到加强,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3、排比句: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4、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4、感叹句:二、议论文阅读答题技巧(一)、如何找中心论点呢?首先,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反问句,疑问句,比喻句或者带有“是不是,可不可以,行不行”之类的模棱两可的句子,都不会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遇到这些句子,直接让学生去否定它们。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其次,论点的位置一般出现在:(1)分析论点所在的位置。
题目,有的文章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开头,有的文章在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论述;中间,有的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这种情况较少;结尾,有的文章通过论述,在文章结尾处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完整版)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一.记叙文1.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
(节选自《荷包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之情。
拟人:将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初中语文三大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doc

(壹)、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事件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线索的作用)四、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以下省略号部分都依据文意内容进行概括)比喻,拟人:将***(人格化)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通过……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情节、内容跌宕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文章情节、内容跌宕起伏。
修辞格赏析题答题固定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五、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叙事类散文(小说)阅读(一)考点: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题型1:概括全文[某一段]的主要内容。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主人公[或对象](在……情况下)(为了……)+主要事件(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2、题型2: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围绕某个主题写了几件事)。
答题格式:人物+事件。
(注意:若有例句,仿照例句的表达句式。
)3、题型3:用短语概括故事情节。
答题要点:与例子字数差不多,短语结构一样。
4、题型4:找出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题要点:在阅读中要圈出人物情感变化的词语,有原词的尽量用原词,没有的可以自己概括。
(二)考点:语言品味与赏析注意点:有提示赏析角度的,按题目要求赏析。
没有的,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及重要的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进行赏析。
1、答题格式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1)比喻: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样子、特点),表现了……的……(心理、情感等),突出了……的……(性格、形象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形成对比、反差],(有力地突出了主旨)。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说明了……道理,使读者更易理解接受。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写活了(赋予了……生命[性格、动作、思想、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排比: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强烈的……情感。
(4)夸张:运用夸张,突出了……的……特点,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对比,突出了……的……特点(样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力突出了文章主旨)。
(6)设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出下文……(内容),引起读者对……的注意与思考,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行文有波澜,结构更严密。
2、答题格式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1)侧面描写: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侧面烘托了……(人物、对象)的……(特点),突出(表达)……(人物、对象)的……形象、品质(情感)。
(2)正面描写: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格式:运用……描写方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对象)的……(样子、特点),表现了……的……(心理、情感等),突出了……的……(性格、形象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形成对比、反差]),(有力地突出了主旨)。
3、答题格式3(从词语的理解与赏析角度)(1)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一词(等词),(原是……意思,这里是……意思),准确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对象)的……样子(特点),反映(表现)了……人物(对象)……情感(性格、品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例:《中考专辑》P214第3题(1)《中考专辑》P217第2题(2)反复的词语:……词的反复使用,突出强调了……人物(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思想感情。
(3)感情色彩变化的词语:“…”一词贬词褒用(褒词贬用),生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4、答题格式4(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答题格式:运用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为本文……故事情节设置了……的特定背景),写出了……的特点,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情,表现人物……(状况,性格等),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与上[下]文……描写相照应)。
例:《中考专辑》P214第3题(2)《中考专辑》P200第4题(三)品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1、概括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答题格式:用准确的形容词(至少3个,看分数),从不同角度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2、结合文章内容评析人物形象答题格式:人物性格+从文中……可以看出(用一句话概括事例,或第…段对……的……描写)。
(四)分析句子含义答题要点: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句子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告诉我们……道理。
(五)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1、题型:标题的含义往往两层含义,包括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指字面上的意思,深层含义往往是体现了文章主旨,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答题格式:(1)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字面上的意思,往往指具体事件);(2)深层含义:还指……(象征……),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2、标题的作用(1)全文的线索。
以标题“……”为线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2)点明文章主要事件(人物),反映作品主要内容。
(3)点明中心,表现了……,表达了……(4)形象生动,含蓄优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六)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分析某一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个方面回答。
首先看这个段落的位置。
1、位置在文章开头:①结构上,总领下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②内容上,写了……,为全文设置……感情基调,点明……。
2、位置在中间(过渡句):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内容,推动情节发展。
②内容上,写了……,表现了……特点,突出了……形象,表达了……感情。
3、位置在文末:①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上文……),篇末点题(……内容与标题“……”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②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现了(突出)……,(揭示了……道理),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抒发了……(意蕴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七)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读写结合、人物心理描述)答题技巧:要联系上下文,把自己想象为文中人物,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中,要紧扣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关键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人物的心理(注意人称,扣住中心)(八)对作品的感受、认识、理解答题技巧:紧扣原文,概括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例举生活实例+阅读后的收获、启发①本文写了……(围绕中心概括)②在生活中,……(与文中不同的现象举例,或对比出自己的哪些不足)③读了本文,我收获良多,认识到……(九)记叙的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
1、倒叙。
(1)特点:先写结果,再按照时间顺序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
(2)作用:造成了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插叙。
(1)特点: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后又继续叙述主体事件。
(2)作用:(以……引出对……的叙述,又以……巧妙回到……情节),补充叙述了……,交代了……(原因、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表现了……(人物形象),突出了中心。
(十)写作手法1、布局谋篇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得当2、常见的表现手法:象征、夸张、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借物喻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设置悬念、伏笔、以小见大、虚实结合。
(1)象征:用……象征……(写作对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表达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2)对比烘托:将……与……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表达了……思想感情。
(3)欲扬先抑:运用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先写……(不足,缺点),后写……(优点),有力突出了……,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且使文章行文有波澜,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4)伏笔:这段文字写了……,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交代了……,使文章前后呼应,表现了……。
二、说明文阅读1.文章(语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解答方法:事物或事理(常常在标题、中心句中)2.说明对象的特征?解答方法:中心句或总说句或总结句或过渡句例:〈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
——中心句;〈苏州园林〉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说句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
解答方法:说明对象+对象特征例:〈中国石拱桥〉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的特点。
〈苏州园林〉说明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解答方法:⑴时间顺序:有时间词。
⑵空间顺序:有方位词。
⑶逻辑顺序:(主要―次要,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现象―本质,原因―结果)5.画线的句子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①下定义:科学、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
关键词:“科学、准确而简明”②举例子:列举……事例,更具体确凿地说明了事物……特征,突出了……特点。
(提示:举例是为了说明事物的什么特征,一般在例子前的一两句话)关键词:“具体确凿”。
例:《中国石拱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很少出事。
”答:举例子(作比较),列举卢沟桥很少被洪水冲毁的事例,具体确凿地说明(突出)了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③列数字:准确无误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突出了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关键词:“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
”例: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答:准确无误地说明了太和殿的规模,突出了太和殿雄伟壮丽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④打比方:把比喻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关键词:“生动形象”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答:将桥洞比喻为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石拱桥桥洞的形状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⑤作比较:将和进行对比,更鲜明地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关键词:“鲜明地突出”。
例:“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很少出事。
”答:将卢沟桥与河堤作对比,鲜明地突出强调了石拱桥结构坚固的特点。
⑥分类别: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关键词:“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⑦作诠释:更详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或……特点)。
关键词:“详尽,通俗”。
⑧画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说明对象)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的认识、便于比较记忆和理解。
关键词:“直观、形象”。
⑨摹状貌:对事物进行细致地描摹,具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可读性。
关键词:“形象,生动,更具有可读性”。
例:“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答:对卢沟桥狮子的形态进行细致描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卢沟桥的形式优美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文学性和可读性。
⑩引用(引资料):引用……的(话、资料)具体有力地说明事物的……的特征,增强说服力。
关键词:“增强说服力”。
例:《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答:引用《水经注》的资料,具体有力地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增强说服力。
* 注意:说明方法的解答方法是:运用哪种说明方法,关键词+说明对象+对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