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九年级下册理解性默写

四、《曹刿论战》
①“取信于民”的事:小大之狱,虽不能查,必以情。
②曹刿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进攻时机是
④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⑤为什么齐人三鼓而进军?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⑥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中,取得人民的拥护最为重要,在《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与孟子的看法是一致的。
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王之敝矣的原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六、《诗经》两首
1、《蒹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溯洄
1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推陈出新、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的句子是: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1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之句是:眉眼盈盈处
20、《别云间》中回忆诗人艰苦的战斗生活,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句子是: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21、《别云间》中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的诗句是: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中考古诗理解性默写系统练习及答案

答案(1)《饮酒》作者陶渊明朝代东晋1、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这样的原因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反映诗人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句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3、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
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来表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衬托出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为下文抒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5、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使至塞上》作者王维朝代唐7、交代诗人出使原委的一联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8、诗人借用比喻表达自己内心的飘零之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9、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0、诗中表现作者对守边将士的深切同情的两句: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望岳》作者杜甫朝代唐11. 写泰山是集天地精华,极写山之高的语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12. 既表现泰山雄伟,又表现出诗人心胸气魄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 写凝望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心胸为之荡漾的诗句是: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4. 充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成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5. 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6. 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钱塘湖春行》作者白居易朝代唐17. 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

答案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所以动心忍,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 后喻。 4.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5.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写磨练思想 和锻炼筋骨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述了经 历磨难后产生的结果是: 3、内心经过挣扎后振作,痛苦表现出来 后醒悟的句子: 4.写舜与傅说的句子:
5.写胶鬲与管仲的句子: 6.写孙叔敖与百里奚的句子: 7.写身体饥饿和乏困的句子: 8.内外两方面写国家灭亡的原因是: 9.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

一、默写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2、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简答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答: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告诫人们只有在艰苦中磨练自己,才能有所作为;不可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会失败和灭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性默写1.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环境、时机、机遇、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才能、成就大业;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志向、毅力、勇气;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贪安逸、怕困难、畏挫折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由此可见,凡是成就大业的人,都必须经受磨难的考验。
”3.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磨炼,才使得这些人才能够成就伟业。
”4.作者列举舜等人的史实,得出了什么结论(本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这些人的成功,都是通过苦心经营、艰苦奋斗而取得的。
”5.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人的思想必须经过磨练,才能够趋于完善。
”6.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磨难、困境、挫折、失败、压力。
7.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增强意志、提高素质。
8.指出了艰苦磨炼好处的句子是:“磨难是人生的财富,是成就大业的必由之路。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磨难会使人变得坚强,使人变得有智慧。
”10.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没有经过磨难的人,是不可能成就大业的。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都会犯错误,但是能够改正错误,才是最好的。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到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时,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句子是:“经过磨难的人,会变得更加坚强、自信、勇敢。
”;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句子是:“面对磨难,人们会变得更加从容、坚定、自信。
”13.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积极、乐观;勇敢、自信;坚定、不屈;从而实现自我超越、成长、进步。
14.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承受压力、迎接挫折、超越自我。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学生版+教师版8)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虔诚祭祀而得不到神灵保佑的原因是“小信未孚”,但曹刿赞赏鲁庄公能据实情断案,认为这种行为是“忠之属也”。
2、《曹刿论战》中,“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句子是鲁庄公又说到神灵的祭祀,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
3、《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句子是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来反驳同乡“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的观点。
4、《曹刿论战》中,“小惠未徧”“小信未孚”句子是曹刿认为将衣食分与他人,用诚信对待祭祀并不能带来百姓的顺从和神灵的庇佑原因。
5、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凝聚各方力量,是取胜的重要保障。
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6、《曹刿论战》中,“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句子是当鲁庄公说到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一定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时,曹刿认为。
7、在《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句子是曹刿十分注重细节。
他立即劝阻庄公追逐齐军后,然后确定了追逐的最佳时机。
8、《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句子是曹刿认为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曹刿论战》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鲁庄公虔诚祭祀而得不到神灵保佑的原因是“”,但曹刿赞赏鲁庄公能据实情断案,认为这种行为是“”。
2、《曹刿论战》中,“,,”句子是鲁庄公又说到神灵的祭祀,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
3、《曹刿论战》中,“,”句子是写到当国家面临危难时,曹刿以来反驳同乡“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的观点。
4、《曹刿论战》中,“,”句子是曹刿认为将衣食分与他人,用诚信对待祭祀并不能带来百姓的顺从和神灵的庇佑原因。
5、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凝聚各方力量,是取胜的重要保障。
曹刿在与鲁庄公的对话中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公曰:“小大之狱,,必以情。
”对曰:“ 。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中考古诗文名句默写及答案(1)《论语》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相关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特长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切莫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中强调让别人成为自己修身养性的镜子,学习好的,摒弃不好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论语》中孔子强调不仅能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能看出别人的缺点,更要引以为戒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决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论语》中讲在困难困苦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坚强不屈的品质的句子还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鱼我所欲也》1. 《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鱼我所欲也》文中全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文中说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鱼我所欲也》文中作者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困难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困难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曹刿论战》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高考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高考语文古诗理解性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展开全文
1.文中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文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文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中表明生活、思想、行为上的磨难的目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在文中认为人应该接受苦难的磨砺,这种磨砺的作用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文中孟子将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申拓展到国家安危的层面,认为如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家必将灭亡。
7.文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8.文中指出国家常常会灭亡的原因,从反面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的两句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9.文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恶劣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导致最终衰亡,所以在文中孟子总结说: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本资料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默写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从而论证了生于忧患;然后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论证了死于安乐,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4、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过: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9、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 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10、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2、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简答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答: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②告诫人们只有在艰苦中磨练自己,才能有所作为;不可沉溺于安乐之中,否则会失败和灭亡。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段做铺垫。
6、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7、文中“举”发“”有何异同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8、第2 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使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
9、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居安思危11. 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
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本文选定【孟子·告子上】,1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一句强调了什么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13、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
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14、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 '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15、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
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17、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为了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答:要有好的体魄、丰富的学识、坚强的意志、较强的社会能力。
18、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些人认为生活中似乎已经没有忧患了,顺境中一样可以成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失去了现实意义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请结合具体例证阐明自己的理由。
答:①不同意。
②现在时代虽然安定,但危机仍然存在。
如国家,虽然我们国家出于和平之中,但周边还有一些国家虎视眈眈,所以我们不敢放松警惕,要加强军事训练/ 现实社会竞争激烈,追求享受,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被社会淘汰。
一、默写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2)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为什么"齐人三鼓"曹刿才同意击鼓进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后才同意追击的理由何在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曹刿进见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简答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
第三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文中写鲁庄公的“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与曹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用自己的话概括):(1)讨论战前准备时,把战胜的希望寄托在大臣拥护和神灵保佑上(2)作战时不察敌情,贸然进攻和追击(3)胜利后尚不知曹刿战术正确之所在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目的:判断敌情。
表现了曹刚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
判断“击鼓进军”和“下令追击”的时机充分体现了曹刿的什么军事思想作战时,细心观察敌情,正确分析判断,恰当把握有利战机的军事思想;表现了曹刿细心观察,镇定从容,善于把握战机,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的是什么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 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 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在作战前,作战时与作战后,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战前: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时:公将鼓之,公将驰之。
战后:既克,公问其故。
“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怎样的性格特点急躁,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