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
中国地理期末考试知识复习(本科)

第一章区位和疆界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
中国的人口比重居世界第一位。
2、中国陆地面积约为960万k㎡,次于俄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四至点:西至点,新疆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原东缘73°22′E;东至点,黑龙江省抚远县以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E;北至点,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南至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3°51′N4、位置:○1地球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东部,最大海洋太平洋西岸(介于地球上最大大陆欧亚大陆与最大海洋太平洋之间/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热力对比强烈,东部东亚季风显著;加上青藏高原季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造就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2国土辽阔,西部深入内陆,且高山盘踞,受海洋影响微弱,降水由东南至西北递减,由湿润、半湿润向半干旱、干旱气候更替,自然景观呈现明显的海陆分布地带性差异。
5、新疆:与毗邻国家的陆地边界线最长和毗邻国家最多6、山系:7、国土:狭义的国土指主权国家管理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政治地域概念;广义的国土还包括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
8、简述中国地形大势的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答:特点:①中国地势西高东底,呈三级阶梯;②山地多,平原少;③以山地为骨架,形成了网格状的地形格局。
分界线:①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山-邛崃山-横断山脉等。
②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
第二章自然结构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阐述我国气候环境的特征。
答:我国气候的基本气候特征为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和水热同期。
下面分别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角度来阐述:(1)地理位置角度1).经纬度: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7 第七章 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

第七章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第一节我国自然水域与鱼类资源§第二节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三节鱼类资源增殖第一节我国自然水域鱼类资源一、自然水域鱼类资源状况1、我国淡水水系与鱼类资源特征七大水系: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中国水系图§我国最北的一条大河,全长4,485km,在我国境内和国界上的流程为2,965km。
§主要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呼玛河等§主要附属水体:呼伦池、松花湖、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
§主要鱼类约100种:四大家鱼、鲤、鲫、翘嘴红鲌、青梢红鲌、七鳃鳗、哲罗鱼、细鳞鱼、白鲑、狗鱼、江鳕、施氏鲟、鳇、银鲫、大麻哈鱼。
松花江、辽河水系图§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流经河北、内蒙、吉林和辽宁,注入渤海,全长1,430km。
§主要支流:浑河、太子河§主要附属水体:大伙房水库(112m2)。
§主要鱼类有90种:鲤、鲫、雅罗鱼、鲇鱼、黄颡鱼、红鲌属、鳊、鲂、赤眼鳟、马口鱼、乌鳢。
§全长1090km。
§主要支流:白河、永定河、大青河等。
§主要水库湖泊:白洋淀(366km2)、官厅水库(144km2)、密云水库(186km2)等。
§主要鱼类约100种:鲤、鲫、鲇鱼、黄颡鱼、赤眼鳟、红鲌属、鲂、乌鳢、鳜鱼,没有冷水性鱼类。
黄河水系图§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5,464km,流域面积75万km2。
§主要附属水体: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青铜峡水库等。
§主要鱼类:约140种。
上游种类较少,仅10余种,主要是高原特有鱼类,如裂腹鱼等;中下游主要种类有鲤、鲫、赤眼鳟、东北雅罗鱼、鲇、刺鮈、黄河鮈、平鳍鳅鮀、多鳞铲颌鱼等;特有鱼类有北方铜鱼。
长江水系图§中国最大的河流,河源海拔6,621m,从沱沱河至青海的巴塘河口,称为通天河;从巴塘河至重庆宜宾市,称为金沙江;从重庆宜宾至宜昌,称为川江;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岳阳城陵矶,称为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称为扬子江。
7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三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二)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管理 重在编制、贵在实施
法制手段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社会手段 科技手段…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三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管理
(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通过发现土地利用规划执行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新 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规划,使规划符合经济社会发 展要求 。
总量指标
增量指标 效率指标
第二节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空间规划 国土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环 境 规 划 … 土地利用区域规划: 城市、村镇、农业 林业、自然保护区…
非空间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规划
各部门发展规划
自然资源利用规划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水资源利用规划…
知识回顾
三、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
土地的生产潜力研究; 人口的承载潜力研究。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知识回顾
四、农业生态区法(AEZ)
Agro Ecological Zone
根据生态区土地的气候、土壤、地形、水等土地 资源特征,结合区域的生产条件和人口的消费水 平,对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的方法。
林增杰
福建闽侯人,1956-1961 于原苏联哈尔科夫农业大学土 地管理专业学习。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新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简史
一、探索阶段(1949-1978年) 1956年创建土地规划系
1955-1958年土地规划研究生班
1960年抽调师资支援河北农大、华中农大、 南京农大。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第七章 土地规划利用
学习目标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C)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A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C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生态整合性恢复D生态学恢复设计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
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
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
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
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
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
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
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
四、名词解释1、恢复生态学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A 裸地B 荒漠化地C 盐碱地D 垃圾堆放场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A 废油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分析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 C )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A 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 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C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 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 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 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 生态整合性恢复D 生态学恢复设计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
()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
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
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
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
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
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
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
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
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
四、名词解释 1、恢复生态学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A 裸地B 荒漠化地C 盐碱地D 垃圾堆放场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 A 废油 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2015

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为美国1872年 建立的黄石公园
7.2.2中国自然保护区级别和分类系统 1.中国自然保护区级别 中国自然保护区可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 (自治区、直辖市)自然保护区、市级或县级自 然保护区4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那些在全球或国内所属的 生物气候带内具有高度代表性和典型性、高度丰 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具有全球稀有或国 内仅有的自然性好的完整生物群落或生境类型, 国内或所属生物地理界中著名的野生生物物种集 中分布区,或国家特别重要的野生动、植物主要 产地,或国家特别重要的驯化栽培物种及其野生 亲缘种的主要产地。
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
我国的国家公园
黑龙江汤旺河国家公园 由国家政府部门在全国 范围内统一管理的“国家 公园”从2008年才刚刚 起步。2008年10月8日, 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家 旅游局已批准建设中国 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单 位——黑龙江汤旺河国 家公园。
(3)国家自然遗迹和标志(national monuments and landmarks) 这类保护区面积较小,通常是保护和维护 具有国家意义的自然风貌和当地特征的保 护区。
世界上大多数生物仅在野外生活,而且很多物种 是未知的。如果对它们同样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 保护,不论从时间、财力、精力及智力上都是难 以实现的。所以,近年来,保护生物学的研究重 心从单一物种的保护转移到物种栖息地与生态系 统的保护,这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途径 之一。自然保护区就是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场 所,它们的建立和有效管理是保护生物学的战略 举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在全世界得到了普遍的 推广,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加利福尼 亚州西迈山谷的红杉树保护区,1864年建立。世 界第一个国家公园为美国1872年建立的黄石公园。
党岭自然保护区规划

前言森林与湿地、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具有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人们把森林称为“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
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
四川党岭自然保护区是以原始森林、高原湿地、高山草甸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等为主的综合类型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西南缘,全部属于大渡河水系。
保护区是我国长江上游建设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四川党岭自然保护区隶属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目前为州级自然保护区。
自建立以来,保护区受到了地方政府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巡护管理设备缺乏,已不能适应该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需要。
20XX年5月,受丹巴县人民政府和四川党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委托,四川省森林旅游中心承担了四川党岭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以确定保护区保护发展方向,明确保护发展目标,帮助保护区进行全面建设,使保护管理工作实现正规化、科学化,使保护对象得到有效保护。
在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规划项目组得到了丹巴县人民政府、丹巴县环保局等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协作,谨此一并致谢!目录第一章总论51.1 项目背景51.2 规划任务6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71.3.1 规划的指导思想71.3.2 规划原则71.4 规划依据81.4.1 法律、法规81.4.2 规程、规范101.5 规划期限10第二章党岭保护区基本情况及现状评价112.1 党岭保护区基本情况112.1.1 自然地理概况112.1.2 党岭保护区社会经济概况122.2 党岭保护区生态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概况142.2.1 生物多样性142.2.2 稀有性152.2.3 代表性162.2.4 自然性162.2.5 面积适宜性162.2.6 区位重要性172.3 党岭保护区历史沿革和法律地位172.3.1 历史沿革172.3.2 法律地位172.4 党岭保护区现状评价182.5 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威胁18第三章党岭保护区规划布局213.1 党岭保护区性质、类型和主要保护对象213.1.1 性质213.1.2 类型、规模213.1.3 主要保护对象223.2 党岭保护区规划目标223.2.1 总体目标223.2.2 近期目标(2007~20XX年)233.2.3 远期目标(2011~20XX年)233.3 保护区功能区划243.3.1 区划原则243.3.2 区划依据243.3.3 区划方法253.3.4 区划结果253.4 总体布局263.4.1 保护管理263.4.2 宣传教育273.4.3 科研监测273.4.4 社区发展274.5 生态旅游27第四章规划内容284.1 保护管理规划284.1.1 保护管理的原则和目标284.1.2 保护管理方式284.1.3 保护管理措施284.1.4 管理处址建设294.1.5 保护站建设294.1.6 界碑、界桩和指示牌建设304.1.7 野生动物救护工程建设314.1.8 草场沙化治理规划314.1.9 鼠害防治规划314.1.10 防火工程建设324.2 宣教工程建设324.2.1 对游客的宣传教育324.2.2 对进入保护区的科考人员、教学实习者的宣传培训324.2.3 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334.2.4 职工培训334.2.5 党岭宣教站建设344.2.6 宣传标牌建设344.3 科研监测工程建设344.3.1 任务和目标344.3.2 开展科研的原则354.3.3 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354.3.4 科研中心建设364.3.5 监测点建设364.3.6 监测线建设364.3.7 固定样地建设364.4 社区共管与发展规划374.4.1 社区共管的原则374.4.2 社区共管的目标374.4.3 社区共管与发展374.4.4 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384.4.5 社区发展项目384.5 生态旅游规划394.5.1 规划的指导思想394.5.2 规划原则394.5.3 旅游资源及评价404.5.4 环境容量估算444.5.5 客源和市场分析444.5.6 旅游区划及旅游项目策划454.5.7三废处理464.5.8 效益分析464.6 局站址及附属基础设施规划464.6.1 管理处处址建设464.6.2 党岭保护站站址建设474.6.3 两河口保护站站址建设474.6.4 边耳保护站站址建设474.6.5 道路建设474.6.6 供电系统474.6.7 通讯系统484.6.8 电视设施484.6.9 给排水484.6.10 废弃物处理49第五章重点建设工程495.1 管理处建设495.2 保护站建设495.3 界碑、界桩、指示牌工程495.4 宣传教育工程505.5 科研监测工程50第六章投资估算506.1 估算依据506.2 估算指标506.3 投资估算516.4 资金筹措516.4.1国家投资516.4.2地方及保护区自筹526.5 事业费估算52第七章组织机构与人员编制527.1 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527.2 组织机构职能53第八章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558.1 政策保障558.1.1 国家政策保障558.1.2 地方政策保障558.2 资金保障568.2.1 资金来源保障568.2.2 资金使用保障568.3 人才保障578.3.1 引进人才的政策578.3.2 人员素质保障578.3.3 奖励机制588.4 科学决策保障588.4.1 信息来源保障588.4.2 民主、科学决策及引进先进管理技术的保障588.5 组织管理保障598.5.1 组织机构能力建设保障598.5.2 工程建设管理保障598.5.3 内部管理保障608.5.4 资源管理保障60第九章效益评价619.1 生态效益619.2 社会效益629.3 经济效益639.4 总体评价与展望64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四川党岭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党岭保护区)位于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西南缘,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1°18′―101°34′,北纬30°55′―31°15′之间。
宁波市自然保护区规划

宁波市自然保护区规划
背景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消耗也日益严重。
为
了保护宁波市的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宁波市政府规划了自然
保护区,以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并改善生态环境,促
进可持续发展。
目标
宁波市自然保护区的目标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恢复生态
系统的功能,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
宁波市规划了多个自然保护区,包括湿地保护区、森林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等。
这些保护区各具特色,有着多样的生态系统和
生物种类,为宁波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建设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
政府应该加强规划、管理和监测,控制开发和利用的强度,保障生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社会组织和企业应该尊重保护区的生态环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环境教育和科学研究,参与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爱护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结论
自然保护区是宁波市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保护宝贵生态环境和增强人民群众生存福祉的有效途径。
未来,宁波市将继续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促进美丽宁波、健康宁波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规划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对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以减缓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终实现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 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目的;近期从抢救保护角度出发, 合理确定规划目标和划定保护区域;远期在全国范围内建成 布局合理、类型齐全、管理科学、执法严格的自然保护区网 络,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以保护典型 的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自然遗迹为目标,从而减缓生态 环境的恶化,抑制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或丧失。
(一)进化原理 (1)物种是相互依存的 (2)许多物种是高度特优的 (3)关键种的灭亡将会对自然群落产生深远影响 (4)引进适应性广的物种可能会减少自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二)生态学原理 (1)生境和演替阶段持续的时间依赖于规模的大小 (2)如果优势种群密度超过维持水平,它们可能消灭土生的 被食者和其他与之共享资源的物种 (3)种群存活力依赖于种群大小 (4)生境局限和隔离是导致稀有物种灭绝的直接原因
(一)IUCN的分类系统
1978年世界保护联盟(IUCN) 的分类系统将世界上的保护区 统一划分为绝对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或受控自然保护区、生 物圈保护区、国家公园或省立公园、自然纪念物保护区、保 护性景观、世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地、自然资源保护区、人 类学保护区、多种经营管理区或资源经营管理区等10个类型。 以上10类保护区从保护的严格程度看是依次递减的,而在资 源的利用方面则依次递增。事实上这个分类系统也有不足之 处,它无法解决一区多目标的问题。 1994年调整后的新的分类系统提出“保护区主要是致力于生 物多样性、自然和有关文化资源的管护,并通过法律或其他 有效的手段来管理的陆地或海域”(CNPPA/IUCN,1994)。同 时将世界上的保护区划分为以下6个类型(见下表)。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
第一节 自然保护区概述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广义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而划出的 一定面积的自然地带”。 狭义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 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 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 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世界上自然保护区概念多种多样,有的把自然保护区与国家 公园、保护地、野生动物庇护地等概念混为一谈,有的干脆 把所有形式的保护地都统称为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划分
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管理的需要。 目前国际上主要存在两种分类方法: 根据保护对象进行的分类; 根据保护管理的目标进行的分类。 为了规范管理,便于各国进行信息交流,世界保护 联盟(IUCN)曾在1978年提出按保护区管理目标进行 分类的分类系统,后来又于l994年对该分类系统进 行了调整。
二、岛屿生物学理论
(一)物种-面积关系 麦克阿瑟和威尔逊(1967)指出:大岛屿上的物种比小岛屿多。 该法则的直观感觉是,大岛屿因为比小岛屿有更丰富多彩的 特殊生境和群落类型,而且物种拥有更大的种群,所以给新 种形成和迁入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同时也降低了物种局部 灭绝的可能性。 物种-面积关系的表达式为:S=CAZ。公式中S为岛屿上的物种 数,A为岛屿面积,C和Z为大于零的系数。事实上参数C和Z 的生物学意义还不十分清楚,尽管如此,该模型已被大多数 生物学家接受,并被广泛用于分析和预测生境破碎化对物种 多样性的影响。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建立条件
一、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共性条件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 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 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 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 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保护地管理类别表(IUCN,1994)
类别 Ia 严格自然保护区:主要用于科研的保护地。 拥有某些特殊的或具代表性的生物系统,地理或生理特色及/或 物种的陆地或海洋,可用于科学研究及/或环境监测。
自然荒野区:主要用于保护自然荒野面貌的保护地。
类别 Ib 大面积未经改造或略经改造的陆地或海洋,仍保持其自然特色及 影响,尚未有过永久或大型人类居住,用于保护其天然条件。 国家公园:主要用于生态系统保护及娱乐活动的保护地。 类别 II 自然陆地或海洋:用于(a)为现在及将来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 的完整性保护;(b)禁止对该区进行有害开发及占用;(c)为 精神、科学、教育、娱乐及旅游等活动提供基础,这些都应与环 境及文化配套。 自然纪念地:主要用于保护某些具有自然特色的保护地。 拥有一种或多种自然或自然/文化特色的地区,其特色因稀有, 具代表性或在美学或文化上意义重大而超乎寻常或独一无二。
四、自然保护区设计
(一)自然保护区的选址
1.依据自然保护区的目的选址 在选择保护区的地址时,应该首先考虑建立保护区的目的。 目前普遍认为建立保护区的目的有3个。第一是为了保护生 态系统的功能,确保生态过程的顺利进行;第二是为了保护 生物多样性不受破坏;第三是保护那些濒危、珍稀、特有的 动植物种类。这3个目的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生态系统功能 丧失,生态过程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将随之降低,濒危、 珍稀、特有的动植物种类也将灭绝。明确了建立自然保护区 的目的之后,在选址时就应依据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原理, 将保护区建立在生态系统尚未遭到破坏、物种丰富度高、特 有种类多的地区。
人们甚至将大到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国家公 园,小到森林中的林窗、植物的叶片等,都看作是大小、形 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用物种-面积关系模型来描述或 预测各种情况下物种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如以物种数为纵坐 标,岛屿面积为横坐标,可构成物种-面积曲线。该曲线可 反映物种数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情况,其中Z决定了物 种数随面积增加的速度。物种数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这 种现象被称为“面积效应”。物种数越多,C值越大,否则C 值越小。 大量研究表明,物种-面积关系模型中参数C的取值依岛屿类 型(如热带、温带等)和物种类群(如鸟类、鱼类、昆虫等)的 不同而变化,而Z的取值却相当稳定,一般在0.24~0.34之 间。
类别 III
类别 IV
生境/物种管理区:主要用于通过干预进行管理以达到保护目的 的保护地。 一片陆地或海洋,用于通过积极干预以达到管理目的,以确保生 境和/或达到某些物种对生境的特别要求。 风景/海景保护地:主要用于风景/海景保护及娱乐的保护地。
类别 V
陆地,包括海岸及海洋,由于人类与自然的长期相互影响而形成 的具重要美学、生态学及/或文化价值,且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 地区。维护传统的人类自然相互影响的完整性对该区的保护、维 持及进化极为重要。 资源管理保护区:主要用于自然生态系统持续性利用的保护地。
三、自然保护区规划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3)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9-2030 年); (4)拟建自然保护区调查报告; (5)拟建自然保护区基础图件; (6)有关部门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批复; (7)当地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8)国家和当地政府关于生态、林业、环境保护等中长期 专项规划; (9)其他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类别 VI
拥有显著未经改造的自然系统,对其进行管理以确保长期保护及 维持其生物多样性,同时根据当地村社需求,持续性提供自然产 品及服务。
(二)中国的分类系统
我国对于自然保护区类型划分的探索起步较晚, 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仍然采用按保护对象划分的 分类系统。国家环保局依据其主要保护对象将我 国的自然保护区划分为3个类别9个类型。
(二)自然保护区的命名 (1)双名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等。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自然保护区”。如云南 省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湖南省索溪峪自然保护区等。 (2)三名制 有些特殊物种或自然历史遗迹的自然保护区,其名称不好用 地名来表示其名称,所以只能用被保护的对象来命名自然保 护区的名称,即“省名+(县名)+保护对象名称+自然保 护区”,如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新疆塔什库尔干雪豹自 然保护区等。
二、自然保护区的分级与命名
(一)自然保护区的分级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 方级自然保护区又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市(自治 州)级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三级。 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 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除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义或者重要 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根据自然地带的递变规律和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全 面合理地规划自然保护区。 (2)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结合。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重 点放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和人口密集 地区,并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确定不同生 物地理区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3)从抢救应该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出发,把 该保护地关键地区尽可能划定为自然保护区。对因开发时间 较长原生态环境消失,但其次生环境有代表性,或经人工恢 复,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自然恢复为有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 也应划定为自然保护区。 (4)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能力建设,逐步提高自然保护区的 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