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类的家园

合集下载

《地球——人类的家园》 教学设计

《地球——人类的家园》 教学设计

《地球——人类的家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

掌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行星的关系。

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增强保护地球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2、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形成保护地球的实际行动意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地球的相关知识。

2、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地球美丽景观的视频,如壮丽的山脉、广袤的海洋、繁茂的森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提问学生:“你们对我们生活的地球了解多少?”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地球的基本特征展示地球的图片和模型,讲解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通过简单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利用太阳系的示意图,讲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行星的相对距离和特点。

强调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如提供光和热等能源。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引导学生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地球的大气层、水等方面进行思考。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讲解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大气层的保护等是生命存在的关键条件。

3、巩固练习展示一些与地球知识相关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实例资料说明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实例资料说明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实例资料说明地球是人类的家园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1.生命起源于地球上: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大约40亿年前的原始海洋中。

这个过程被称为“原始汤”,其中化学物质逐渐演化成为最早的细胞和生物体。

2.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人类是地球上最智慧的物种之一,我们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数万年。

我们的文化、语言、艺术和技术都是在地球上发展起来的。

3.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虽然我们知道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生命,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生命形式与地球上的生命相同或相似。

因此,地球是我们唯一可以居住和繁衍的星球。

4.地球提供了我们所需的一切:地球上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水、食物、能源和材料等,这些资源支持着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需要保护地球,以确保这些资源能够持续地为我们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地球确实是人类的家园,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它,以确保我们的未来和下一代的未来。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呈近乎球形,但在赤道处略为扁平。

4.由于地球的形状扁平,所以地球的南北半球面积并不对称。

二、地球的运动1.自转运动: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所以我们才会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三、地球的构造1.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3.地幔由固态岩石构成,处于地壳之下。

4.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四、地球上的气候1.气候是指一些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由温度、湿度、风向和降水量等要素决定。

2.不同地区的气候受到纬度、海洋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3.地球上常见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五、地球上的生物1.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

2.植物生活在陆地和水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

3.动物根据其生活习性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

4.动物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受到气候、地形和资源等条件的影响。

六、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大气、水体和土地等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2.人类需要保护地球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行可持续发展。

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2.保护地球环境关乎到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

3.人类应当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运动方式、构造以及气候和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

只有保护好地球,我们才能保证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地球-----人类的家园

地球-----人类的家园

地球-----人类的家园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她无私地向我们贡献着一切。

她是多么的神奇:有美丽的花朵,让我们欣赏,有新鲜的空气,让我们呼吸;有洁净的井水,让我们饮用;晚上还能让我们看到闪烁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

地球母亲为我们提供了太多太多。

可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地球母亲已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风采:天空出现了雾霾,河水变得混浊,土地受到了污染······很多的地方已面目全非,地球把自己的身躯无私的奉献给人类,人类却毫无顾及的践踏,人类该如何生存? 作为当代小学生,我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为了我们人类自己,我们一定要把青山绿水变回来,把蓝天白云要回来。

所以我们不要在人为地去破坏地球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我在此呼吁长辈们我们不需要你给我们留下多大的财富,只要你给我们留下一方纯净的土地,一片湛蓝的天空,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当代小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纸张,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回收废旧电池、清除白色污染,积极做好宣传……叔叔阿姨们,如果你希望你的后代有一个幸福的家园,那么就和我们一起保护地球、节约资源、绿化环境吧!
为了让这颗蓝色的星球变得更加美丽,我们快快的行动起来吧!。

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

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1)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中国人:a.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和“天如斗笠,地似覆盘”);b.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②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③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这是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④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⑤现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椭球体,蓝色是,白色是。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①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后消失;②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后出现;③ (填“走得到”或“走不到”)到天涯海角;④站的高,看的远-----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⑥;(最早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⑦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注意:太阳东升西落(填“能”或“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只能说明地球绕太阳自转。

(3)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探索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对比实验结论:①铅笔在木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有或没有)变化。

②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填“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填“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地球的形状是的。

2.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地球半径:赤道半径 km ,两极半径 km ,仅差 %②地球赤道周长: 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3.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从外到内(地表到地心)把地球分为 (蛋壳)、 (蛋白)和 (蛋黄)三个圈层。

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

②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分为 和 。

《地球——人类的家园》 导学案

《地球——人类的家园》 导学案

《地球——人类的家园》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性,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气候等方面。

2、认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它们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3、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4、培养学生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采取行动来保护地球。

二、学习重点1、地球的自然特征和生态系统。

2、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关系。

3、保护地球的措施和方法。

三、学习难点1、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2、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的深远性和长期性。

四、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地球的建议。

3、实践活动:参与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节约能源等,亲身体验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五、学习过程(一)地球的基本概况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约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2、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内到外依次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地幔由岩石组成,地壳则是我们生活的表面。

3、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气候受到纬度、海陆位置、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地球上的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主要的生态系统类型(1)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供氧气等重要功能。

(2)草原生态系统:以草本植物为主,是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3)海洋生态系统: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是地球上生命的摇篮。

(4)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水、调节径流、净化水质等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3、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和促进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提纲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3.海面上远去的船只为什么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答:因为地球是个球体,地球表面是个曲面,所以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那些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先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2)20世纪,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这说明海面是曲面。

(4)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

(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5.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0.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与赤道平行。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3)北Array纬、南纬各有90°。

2.经线和经度(1)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人类的家园—地球》教学设计

《人类的家园—地球》教学设计

《人类的家园—地球》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2.掌握七大洲的轮廓,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的名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通过课程引入,培养有关航天科学的兴趣。

2.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七大洲的轮廓。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提问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图片;学生准备:彩笔、剪刀、地球仪。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今年,可以说是人类太空活动频繁的一年。

有谁知道,最近在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发生吗?生:神舟十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

师: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为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了太空授课,今天凌晨“嫦娥三号”携带“玉兔号”月球车发射到月球上。

可以这样说,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重返太空的黄金年代!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

加加林为什么这样说呢?生: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它更像一个“水球”。

板书:一、地球?水球?师:虽然我们不能像加加林那样遨游太空,亲身观察我们的地球家园。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感受到这个现象。

游戏:滚动地球仪(通过滚动地球仪,大部分同学接触到海洋部分。

以此证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师:刚刚通过这个游戏,接触到海洋部分的同学请举手。

你有什么收获?生: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展示地球卫星图片)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板书:1.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师:读图,你还有什么收获?生:不论我们如何划分,任何两个相等的半球,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

板书:2.海陆分布不均师:古人在给地球起名的时候为什么不叫水球?生:因为古人生活的范围很小,他们根本不知道地球的全貌。

师:非常好,可见,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全球陆地分为七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地球——人类的家园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和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本课的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及其大小。

设计思想: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感性认知功能,让同学通过观看、思考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了解更多的知识。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工具,师生共同探讨和研究并得出结论来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那么我们了解地球吗?今天,我们大家就来共同了解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

板书:第一课人类的家园——地球
2、新课部分
出示[情景1]
问:这是卫星从高空拍摄下来的地球的照片。

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并不了解我们脚下的颗星球,“天圆地方”的说法曾经一度很流行。

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的科技不发达,人们看不到地球这样的照片,得不出地球整体的样子的印象)问:那么,后来人们是怎样发现地球是个球体呢?请同学读书p2的‘读一读’。

(人们在月食发生的时候看到地球在月球表面的影子;环球航行;)
问:现在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地球到底有多大。

看完后你试试看能不能给同学们描述一下地球的大小和形状。

出示[情景2]、[情景3]
(地球很大;地球的周长约四万千米;我们人要是每天走50千米要走两年才能环绕地球一周;要是手拉手的话得用四千万个同学拉起手来。


板书:地球很大周长约四万千米
问:同学们谁告诉大家,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呢?
(地球是个球体;地球是圆形或地球是个圆球。


先不要让同学下结论,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正确的结论。

现在我们通过多媒体看一看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的。

出示[情景4]
问:观看多媒体演示后,大家能否通过讨论,然后给地球的形状下个科学的定义呢?
(地球不是一个平面的圆形;地球不是个像球一样圆的圆球;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同学们分析的不错,原来小小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呀。

好的,老师现在就把你们的观察的结论写在黑板上。

板书: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大小与形状,现在让我们领略一下我们家园的风光。

出示[情景5]
问:同学们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什么必须的资源?
(这里是平原,我们的粮食大多出自平原。


板书:平原
(这里是山地,有高原牧场。

更重要的是山地中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和森林资源)
板书:山地
(河湖、大海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水产品。


板书:河湖大海
(同时还给我们人类提供了交通和灌溉的方便。


(阳光、雨露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


板书:阳光雨露
问:阳光、雨露是万物生长也是我们人类生存的需要。

同学想一想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呢?
(因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雨露,离不开河湖和大海,也离不开平原高山等,所以说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为我们提供了衣、食、住等多方面的东西,所以我们离不开地地球,这里是人类的家园。


板书: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3、识的记忆与应用: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及我们人类离不开地球。


教师:同学们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第一课人类的家园——地球
地球很大周长约四万千米
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平原山地河湖大海阳光雨露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小结: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同学充分发表自己对于地球的认识,最后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地球是个球体的正确观点。

在这期间,同学有地球圆的或像个圆球的说法,我则帮助同学建立“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告诉他们地球不是标准的“圆球”,更不是圆形。

只是因为远距离的拍照地球才看似像个“圆球”,实际上它是个梨子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的大小通过对多媒体的观看让同学有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小节让学生在观看多媒体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证明地球的形状。

我还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和教师在共同分析讨论后达成共识,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