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组胺药物及其新药研究进展
新一代抗过敏药物氯雷他定的研究进展

新一代抗过敏药物氯雷他定的研究进展引言: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的反应,当人体接触到某些特定的物质时,免疫系统会产生异常的反应,导致过敏症状的出现。
过敏症状可能包括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
为了缓解过敏症状,人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抗过敏药物。
布洛芬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它具有抗炎、镇痛和退热的作用。
然而,布洛芬并不是专门用于治疗过敏反应的药物。
近年来,一种新一代抗过敏药物氯雷他定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本文将对氯雷他定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氯雷他定的作用机制:氯雷他定属于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它通过阻断组胺H1受体的活性来减轻过敏反应。
组胺是一种在过敏反应中起关键作用的化学物质,它能够引起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等症状。
氯雷他定能够与组胺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的作用,从而减轻过敏症状。
氯雷他定的优势:相比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具有以下优势:1. 高选择性:氯雷他定对H1受体的亲和力较高,对其他受体的影响较小。
这使得氯雷他定在治疗过敏反应时具有更好的效果,并减少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2. 长效性:氯雷他定具有长效的抗组胺作用,一次用药即可维持较长时间的疗效。
这使得患者可以减少用药的频率,提高用药的便利性。
3. 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不同,氯雷他定不易穿过血脑屏障,不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显著影响。
这使得患者在使用氯雷他定时避免了嗜睡等不良反应。
氯雷他定的研究进展:1. 抗过敏作用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室和临床试验,验证了氯雷他定对过敏反应的抑制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氯雷他定在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过敏疾病时具有较好的疗效。
2. 抗炎作用的研究:除了抗过敏作用,氯雷他定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氯雷他定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这为氯雷他定在治疗过敏性炎症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3. 安全性的研究:研究人员对氯雷他定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氯雷他定在推荐剂量下,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是安全的。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最新研究概述

口服抗组胺药已应用很多年,在变应性超敏反
应如枯草热、荨麻疹中用作一线治疗药。 4.1各种抗组胺药的疗效比较 最近的一项双盲交叉研究比较了第二代抗组胺药
在抑制组胺诱导的风团和红肿方面的差异。结果显 示,依匹斯汀起效最快,其次为西替利嗪;抑制作 用由高到低依次为西替利嗪、依匹斯汀、特非那 定、依巴斯汀、非索非那定和氯雷他定。
氯雷他定对嗜酸粒细胞的聚集没有任何效应。 西替利嗪可减少哮喘或鼻息肉病人鼻腔上皮细胞
内粘附分子(ICAM)一1的表达,降低变应性鼻炎 病人鼻腔灌洗液中l (S
C A C A
M一1、可溶性l
C A M一1
M一1)的水平。
其他抗炎效应包括:抑制单核细胞趋化及抗原 刺激后白细胞产生半胱氨酰白三烯;抑制可待因、 缓激肽诱导的风团和红肿;在荨麻疹病人中,抑制 血管舒缓素诱导的LPR;减少过敏原刺激后鼻腔分泌 物中的组胺和类胰蛋白酶。
(IHERG)阻断剂。而西替利嗪即使浓度达到30
u
mol/L
也无明显阻断作用,同样浓度的氯雷他定则可阻断 20%的l
HERG。
除强效抗组胺作用外,很多第二代抗组胺药有抗 过敏、抗炎效应,这种效应不能用拮抗H,受体解释。 3.1体外研究
在治疗浓度下,大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可抑制 炎症细胞介质(如LTB
4、P G E2、I L一8、TN F—
合用、过量、先天性QT间期延长、缺血性心脏病、充
血性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近年来在动物中对阿司 咪唑、西替利嗪、依巴斯汀、非索非那定、卡瑞斯汀、
氯雷他定、去甲阿司咪唑、特非那定进行了多项研究,
但结果并不一致。Delgado等在儿童中发现推荐剂量 的阿司咪唑、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无论是否与红霉
素合用,QT问期未见显著变化;但特非那定与红霉素
抗组胺药的药动学研究进展_赵利枝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HA RMACY 2006 年第 15 卷第 6 期
· 399 ·
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胺药的药动学研究进展
赵利枝 , 徐 斌 , 徐晓光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 , 临沂 276005)
【中图分类号】R976 ; R969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406(2006)06-0399-04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及合理应用(20110915)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布地奈德与氮斯汀的复方药物CDX2313 ,能 缓解鼻部瘙痒和喷嚏等症状,而起效时间约为 10 min ,并能使红眼或眼部灼热和瘙痒得到更 持久的缓解,可被良好耐受,无显著不良事件。 用于治疗鼻炎和过敏性鼻炎的NCX21510 ,是 一种鼻腔喷雾剂,能显著减轻过敏性鼻炎症状, 起效更为迅速,仅5~10 min。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哌嗪类
具有中度镇静和显著止吐作用; 代表药物:西替利嗪、赛克利嗪、羟嗪。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
哌啶类
对H1 受体拮抗剂具有高度的选择性; 可引起中度或轻度的镇静作用; 代表药物:阿扎他定、赛庚啶; 非镇静类—阿司咪唑、氯雷他定、特非那定。
抗组胺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应用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 最为严重的却是心脏毒性,普遍存在诱发心脏 疾患的潜在风险; 以特非那定、阿司咪唑诱发的心脏毒性相对 较多,其次是氯雷他定、酮替酚和西替利嗪等, 在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中又以心率失常最多、 最常见。
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心脏毒性: 阿司咪唑、特非那定、非索那定等均能延长 QTc间期及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氯雷他定可导致室性心动过速及心脏骤停; 西替利嗪、非索那定在治疗浓度下不易引起 QTc间期延长及引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 速;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一代抗组胺药 抑制组胺H1 受体,减轻过敏反应; 用于荨麻疹、过敏性皮炎的皮疹、过敏性鼻 炎的流清鼻涕和打喷嚏; 必须多次给药,用药剂量较大;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第一代抗组胺药: 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口干、心动过速、胃肠道障碍等不良反应。
抗组胺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组胺药非索非那定的研究进展

【 ABS TRACTJ F x fn dn e o d g n rt n Hl niitmiewi ihslcii e e tr drc ni e oe a iei asc n —e eai — t sa n t ahg eet t t Hl c po, i t t s o a h h vy o r e a —
和 C U的疗效 和安 全性 , 果 显示 : I 结 非索 非那 定 6 0 mg 每天 2 治疗 S R, , 次 A 疗程 1 , 4d 症状积 分下降指 数( S I 为 ( .1 S R ) 07 9±012) 总有效率为 8 . %, . , 8 5 4 疗 9 效优 于西替 利 嗪 1 , 天 1 ( 0mg 每 次 P<00 。非 索 .5)
[ Y ORDS F x f a ieA ths mie Sao a a egc hnt ; ho iut ai KE W l e oe dn ; ni ia n ; e sn l l ririisC rnc r cr n — t l i i a
非索 非那定 (e oe a ie 是新 型 的第二 代抗组 fx fn dn ) 胺 药 , 子 式 为 C 。 临床使 用 的是 其 消旋体 分 , NO , H, 盐 酸 盐 。盐 酸非 索 非 那定 最 先 于美 国 上市 , 品名 商
素 一 有抑 制作 用 ¨。体 内外 研究 表 明其 能 缓解 肥 大 8 】
细胞、 嗜碱性 白细胞 、 皮 细胞 、 上 嗜酸性 白细胞 和 淋
巴细胞 介导 的炎 症 反应 。非 索非 那 定能 够 抑制 体 外
培 养 上皮 细 胞 释 放粒 细 胞 . 巨噬 细 胞 集 落刺 激 因子
Al ga 现已在英 国、 l r, e 澳大利亚 、 典 、 瑞 中国等上市 。
抗组胺新药非索非那定的合成进展

物 的产生 , ab aD i o o又用 LAH 将 酯基 还原 后进 B a i a m rr G c i I+ 行傅 一克( r dl rf ) Fi e—Cas 酰基化反应 , e t 从而得到纯 的对位产
物 , 步产率达 6. 该 3 5%。 后 用 乙二 醇 对羰 基进 行 保 护 , 过 随 通
料, 以溴化 锌为催 化剂 , 甲醇在 15o 与 1 C反应 , 转化 为 , 二 甲基苯乙酸 甲酯 , 此为反应 的关键 。为了避免间位产
一
代抗组胺药物的基础上 , 出现了新 的第二代抗组胺药 。 非索非那定( xf aie, 品名为 Alg , f o ndn ) e e 商 l r 化学名为 4 ea 一
一
1 非索 非那定 的 合成
非 索 非 那 定 的合 成 , 般来 说 , 合 成 步 骤 不 外 乎 缩 合 、 一 其 还 原 和水 解 反 应 。 具体 来 说 , 以下 几种 方 法 。 有 ( ) abr D Gao 等 ( 1 B raa i icmo 4 1 用 一溴 苯 异 丁 酮 为 起 始 原
方法 , 比较 了 各 自的优 缺 点 。
关键 词 :抗组胺; 非索非那定; 合成
De eo v l pm e fS nt sso w th sa i u x f n d n nto y he i fa Ne An i it m ne Dr g Fe o e a i e
・
3 0・
广州化工
20 年 3 卷第 1 09 7 期
抗组胺新药非索非那定 的合成进展
胡 春 弟 , 张
( 成 宁 学院 药学院,湖北 咸 宁 1
杰
40 8 ) 10 3
抗组胺药的药理与临床应用进展课件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抗组胺药对中枢镇静作用的警告事项
苯海拉明
致昏昏欲睡的
有
警告
开车者小心的
第二代抗组胺药
从药化的角度看第二代抗组胺药
全新的化学结构; 在第一代抗组胺药的基础上改造新型抗组胺药的出现适应了现 代化的生活节奏.
Astemizole Terfenadine
Cetirizine Loratadine
Texofenadine
References: Internatio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Vol. 36 No.5-1998 (292-300)
有
警告
操作机械者小
有
心的警告
饮酒者小心的
有
警告
服用中枢神经
有
抑制剂者小心
的警告
盐酸羟嗪 西替利嗪 氯雷他定
有
有
无
有
有
无
有
有
无
有
有
无
有
有
无
第二代抗组胺药作用特点
1、这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第一代抗组胺药完全不同,分子量 较大,通常伴有长链; 2、主要选择性作用于外周H1受体。分子量大,脂溶性低,不 易透过血脑屏障,一般无中枢抑制作用; 3、口服吸收好,主要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代谢。 其代谢产物也具有活性,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一次给药作用 可维持12 24小时,每日一般只需服药一次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荨麻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该病发病时间长,易反复,发病机制复杂。
组胺释放与其发生密切相关,抗组胺药可有效控制症状,为慢性荨麻疹治疗的首选药物。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代表性药物有氯雷他定、依巴斯汀、阿司咪唑、西替利嗪等。
拮抗H1受体阻止组胺与受体结合,影响变态反应的发生。
其中枢镇静作用较第一代明显减弱,近几年来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对近年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作以综述。
关键词: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慢性荨麻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抗组胺药物自1950年即获批用于治疗荨麻疹。
持续的抗组胺治疗对于慢性荨麻疹治疗十分重要,且有研究报道指出连续使用抗组胺药物数年亦具有不错安全性。
临床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作为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一线药物,对大多患者疗效不错。
但单独使用此类药物,部分患者病情不能得到控制,需要联合用药。
慢性荨麻疹发作反复、顽固难治,我们应该基于该特点着眼于远期疗效,关注患者生活质量,并以患者痊愈为治疗目标。
抗组胺药物长期应用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但其经典药物与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均存在镇静、抗胆碱等不良反应。
后研制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其不良反应较轻,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
本文将对近年来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作用机制竞争性与H1受体结合:抗组胺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
我们探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属于前者,竞争性和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引发的生物学反应,发挥抗变态反应作用。
至今竞争受体结合机制几乎可以解释所有的抗组胺药物的药理效应。
此类药物须有以下特性:与H1受体有高亲和力同时具较高选择性;与受体解离和结合的速度较慢。
不同种类的抗组胺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不同,对比多种药物得出,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地氯雷他定的亲和力可达到194.4,为目前临床上亲和力最高的抗组胺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匠庭瓞:睦痘堂苤圭2Q 13生!月筮塑鲞筮!期I堕』Dermfltol y!!!陴!!,』!n!a型2Q 13,y!!.塑:盟!:!
・医学继续教育・
抗组胺药物及其新药研究进展
闻雷雷 胡素娟 崔勇
【摘要】组胺与组胺受体结合后引发以组胺为主的炎性介质释放,导致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H 1 受体拮抗剂是抗组胺药物之一,可阻断组胺与Hl受体结合,从而抑制组胺发挥其生物学效应。Hl受体拮 抗剂主要用于治疗由组胺释放诱发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第一代抗组胺药作用时间短,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第二代抗组胺药药效与第一代相近或强于第一代,作用时间长,无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但有心脏毒性,故 新药的研究成为热点。 【关键词】组胺;组胺H1拈抗剂;研究
重视。
组胺是一种结构简单的重要自体活性物质,在 体内由组氨酸脱羧基形成,主要以无活性的结合型 存在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的颗粒中,组织损伤、
炎症、神经刺激、过敏反应可引起这些细胞脱颗粒,
组胺借助其亚型的受体,参与复杂的免疫调节 和急慢性过敏性炎症过程口]。通过H1受体,组胺增 加抗原提呈细胞的能力,促使组胺和其他介质从肥 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中释放出来,下调体液免疫功
2.2
H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应用:H1受体拮抗剂用
于治疗和预防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及荨麻疹 等变态反应疾病。过敏性鼻炎患者应用H1受体拮 抗剂能缓解鼻痒、流涕和连续喷嚏等急性变应性症 状,鼻部给予H1受体拮抗剂比口服起效更快,但对 鼻塞症状的疗效不佳。抗组胺药物更多地应用于季 节性过敏性鼻炎,能有效缓解鼻充血,可作为轻症 患者的一线药物。治疗婴儿和儿童的过敏性鼻炎 时,应考虑变应性鼻炎的类型和剂型的可用性随]。 过敏性结膜炎患者应用H1受体拮抗剂可减轻 瘙痒、红斑、流泪、水肿等早期症状,眼科制剂起效 快,不仅改善眼部症状,也有部分报道改善鼻部症 状。荨麻疹患者应用H1受体拮抗剂能减轻瘙痒,减 少风团和红斑的大小、数量、持续时间E9]。
antihistamine agcnts.
【Key words】Histamine;Histamine
H1 antagonists;Research
1990年以后,组胺受体亚型相继被克隆,人们 对组胺、组胺受体及抗组胺药物的认识较以前深人,
抗组胺药物在组胺引起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领域 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治疗作用。
3.1
依匹斯汀:依匹斯汀属于氯马斯汀类抗组胺
Hl受体拮抗剂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药代
动力学研究为H1受体拮抗剂吸收、代谢、消除的速 度和程度以及药物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临床相关信 息。药效学研究为H1受体拮抗剂活性在发病初的 作用、分布范围、持续时间提供了临床相关信息。第 一代抗组胺药物口服易吸收,作用时问较短,每天 需服药2。4次,清除速率慢,其代谢产物没有活 性。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药效与第一代相近或强于第 万方数据
能,上调Thl分化增殖,并使IFN一^y产生增多,促进
导致组胺(游离型)释放,与组胺受体结合而产生生 物效应。组胺受体是七螺旋跨膜分子,通过G蛋白 耦联将细胞外信号传递至胞内第二信使转导系 统…。目前已发现,组胺H1、H2、H3、H4亚型的受 体,均为G蛋白耦联受体,最新发现的H5受体功 能不明,存在于细胞内,尚未定类。其中Hl受体多 分布于皮肤、黏膜、血管和平滑肌细胞,H2受体多
similar
efficacy,longer duration of action and
less sedative effects.However,cardiac toxicity has been observed in
new
second—generation antihistamines,which has warranted the development of
药物,抗过敏作用较强,除拮抗Hl受体外,还能抑 制白三烯c4诱导的粒细胞趋化、拮抗血小板激活 因子和缓激肽以及抑制细胞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因 而具有明显的抗变态反应作用E11]。研究发现,依匹斯 汀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可以提高治 愈率,亦可提高远期疗效[123连续常规服用依匹斯汀 >8周比间歇性服用更能安全有效地改善慢性荨麻 疹的症状。依匹斯汀能有效缓解花粉过敏引起的早
2.5
H1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传统上认为Hl
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为阻断H1受体,竞 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而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结 合,从而抑制组胺发挥其生物学效应。有研究发现, 组胺受体存在非活化和活化状态,两者处于动态的 平衡中。在组胺存在的情况下,受体向活化状态转 化。在H1受体拮抗剂作用下改变了受体活化的状 态,使活化的受体向非活化状态转变,从而下调受 体的活性,即H1受体拮抗剂成为反向激动剂而不 是H1受体阻滞剂[3]。有研究表明,反向激动剂不仅 能抑制刺激诱导的H1受体基因表达的上调,也能 通过其反向对抗活动抑制基础组胺的信号,能有效 的缓解过敏症状f61。 在感觉神经元和小血管中,H1受体拮抗剂通 过与H1受体结合干扰组胺与H1受体的结合及其 活性而直接下调过敏性炎症反应。通过核因子(NF) 一KB,H1受体拮抗剂也降低抗原提呈细胞的抗原提 呈能力,减少促炎症反应因子和细胞黏附因子的表 达以及中性粒细胞和嗜酸粒细胞的趋化。在一个浓 度依赖性行为中,H1受体拮抗剂抑制肥大细胞的 活化和组胺的释放;虽然涉及的机制尚未被阐明,但 细胞内钙离子的累积下调似乎发挥了作用[7]。
antihistamines
Update
on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First
WEN Lei—lei,HU Su-juon,CUl Yong.Institute可Dermatology,Department of Affiliated Hospital,A nhui Medical University,H咖i 230032,China
1
分布于心脏、血管、胃黏膜上皮细胞,H3受体主要 表达于脑部各区域,在周围神经末梢和一些非神经
细胞上也有表达,主要通过抑制多种神经介质的分
组胺、组胺受体及其生物学作用
泌参与调节神经系统功能。H4受体在肥大细胞、嗜 酸粒细胞、单核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细胞、Th2 细胞中均有表达【2],其病理生理学作用正逐步引起
作者单位:23003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安徽医科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 通信作者:崔勇,Email:wuhucuiyong@vip.163.corn
万方数据
国医座丛’陛痘堂苤圭2Q13生!旦筮塑鲞筮!翅!堕』坠!墅!!!!y!!!盟!!:』!!!!盟2Q 13:y!!:31,盟Q:!
2.3
H1受体拮抗剂的不良反应:研究发现,H1受
体拮抗剂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空泡化,可能致心血 管毒性作用,H1受体拈抗剂诱导星形胶质细胞的酸 性空泡形成也可能导致中枢毒性作用,且星形胶质 细胞空泡效应与H1受体拮抗剂呈剂量依赖性”叭。
3新药研究进展
虽然现有的第二代Hl受体拮抗剂相对第一代 的不良反应较小,但仍有心脏毒性作用和轻度的困 倦、乏力等不良反应,某种程度限制了其推广应用, 故新药的研究开发仍是需要关注的。
2.4
H1受体拮抗剂分类:第一代Hl受体拮抗剂
也称镇静抗组胺药物,具有脂溶性,易透过血脑屏 障,与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组胺能神经元突触后膜 的H1受体相结合[4],代表性药物为马来酸氯苯那 敏、苯海拉明、酮替芬等。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也 称非镇静抗组胺药物,非脂溶性,不易透过血脑屏 障,中枢镇静作用较第一代明显减弱,代表性药物 有氯雷他定、咪唑斯汀和西替利嗪等。用正电子发 射断层扫描术(PET)检测H1受体拮抗剂进人人血 脑屏障的程度,其检测结果反映中枢镇静作用与中 枢神经系统的Hl受体占用率直接相关[5]。
作用于过敏反应发生的不同环节进而抑制炎症反 应。给予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10 mg/d卢帕他定
[6]
Mizuguchi H,Ono S,Hattori
of antihistamines and suppression of histamine HI receptor gene
a
short duration
of action
and
an
obvious
sedative
effect
on
central
a
nervous
or
system. stronger
first—generaecond—generation
antihistamines show
Corresponding author:CUI Yong,Emait:wuhucuiyong@vip.163.corn 【Abstract】The binding of histamine to its receptors can induce the release of inflammatory mediators predominated by histamine follow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allergic diseases.H 1一receptor antagonists.as a kind of antihistamine,can inhibit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histamine by blocking its binding to H 1 receptor,and are mainly used to treat allergic diseases which are induced by the release of histamine.First—generation antihistamines have Compared with
74
国匾廛送丝痘堂鍪盍2Q13生!旦筮塑鲞筮!期!皿』旦£婴§!Q!y!!!盟Q!,』8n女§型2Q13:yQ!:塑,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