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三章试题
马原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承认()A.人类社会包含着内在矛盾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具有能动性D.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依据,是看其是否承认()A.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B.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3.“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天命'、‘神'决定的。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历史唯心主义观点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4.“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愿望、目的、动机决定的”。
这种观点()A.是神创论的典型观点B.肯定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性C.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D.肯定了人的意志的能动作用5.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A.地理环境B.人口条件C.生产方式D.科学技术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7.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社会意识是社会所有人的共同意识C.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精神实体8.“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说明()A.人们首先必须吃穿住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社会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9.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下海、外企、知识经济、民营经济、下岗等。
这些现象说明()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B.意识对客观存在具有促进作用C.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D.正确意识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发展10.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词汇,如电子邮件、多媒体、上网、信息高速公路、网虫等等。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这次革命的实质是()。
A.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B. 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C. 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转变D.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转变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C. 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
A.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C.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它第一次实现了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
A.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B.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C.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D.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唯一标准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
A. 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地揭示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是()。
A. 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B.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C.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D.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答案:B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自然科学基础C.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源D. 社会历史条件答案:D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来源,其中不包括()。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古希腊哲学答案:D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实践基础,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资本主义的发展C. 无产阶级的斗争D. 封建主义的衰落答案:D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马原》第三章练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的历史作用 B.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人的意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2.在人口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A.无条件地缩减人口数量 B.努力保持人口数量低速增长C.奖励人口增长 D.使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生产保持平衡3.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劳动工具4.在生产关系诸内容中,最主要的、居支配地位的是()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C.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 D.人与人在生产中的交换关系5.在阶级社会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最根本手段和途径是()A.发展生产力 B.进行社会革命 C.进行科技革命 D.进行政治革命6.社会意识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区分为()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先进的意识和落后的意识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告诉我们()A.落后的社会意识随着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B.落后的社会意识会早于它的物质基础的消灭而消灭C.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D.落后的社会意识在它的物质基础消灭以后还将永久地存在下去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C.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D.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9.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因素是指()A.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B.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C.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D.教育、文化、卫生10.从起源上看,国家是()A.适应管理社会公共事物需要的产物B.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C.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的产物D.防御外敌颠覆活动的产物1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1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社会风气 D.生产方式13.区分不同社会经济形态根本标志是()A.生产关系的性质 B.上层建筑的性质C.掌握政权的阶级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程度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是纯粹偶然的 B.是纯粹必然的C.是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6.“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在其一定的顺序性D.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17.社会革命根源于()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19.阶级实质上是一个()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20.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A.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1.社会存在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C.物质生产方式 D.全部社会关系2.十八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4.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也决定生产关系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5.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7.“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D.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A.古为今用方针B.历史分析方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阶级分析方法9.上层建筑由诸多要素构成,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要素的有( )A.军队、警察、法院等设施B.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C.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D.文艺、道德、宗教10.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包括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马原试题第三章

马原试题第三章判断题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对66页2.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在于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对673.休谟是不可知论者。
对4.辩证唯物主义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
错675.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
错686.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好奇心理。
错647.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会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
对698.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9.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10.绝对真理是尽善尽美的真理。
错1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两种真理。
错1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而不是相对真理。
错13.真理在超出了其适用的一定范围和条件向谬误转化。
对14.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可以离开人的主观思想而存在。
错15.“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对16.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在实践中表现为经验主义。
错1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因为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对18.唯心主义者认为真理依赖于某种独立的精神实体。
对19.价值具有主体性,因此价值评价是主观性的认识活动。
错20.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对单选题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A反映论 B先验论 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天才论。
2.认识的客体是()A客观存在 B人化自然 C客观精神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D联系的观点。
###130100110202010103000000002523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3)“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4)“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5)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6)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体现的关系是()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物质与意识的关系(8)“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9)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只能是()A社会现存的各种生产关系B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C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生产关系D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10)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是()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唯物史观观点(12)哲学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A人们认识世界能力的范畴B人们用物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能力范畴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范畴D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水平能力范畴(13)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物的关系C物与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14)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5)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16)一定的社会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制度与军队、警察武装力量B生产关系与政治制度C政治的上层建筑与思想的上层建筑D政权与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1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18)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交换和消费关系(1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B国家政权C政党结构D哲学思想(20)经济基础是指()A现实存在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D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总和(21)国家是代表(D)A全国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22)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A人口多少B领土的大小C国体D政体(2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24)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25)社会意识根源于()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26)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27)生产方式是()A生产力各要素的有机统一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有机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28)社会形态是()A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与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2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状况是()A已不存在B越来越激烈C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D只存在于人民内部E总的趋势是趋于缩小,减弱和缓和(30)国家的实质是()A全体社会成员的代表 B社会各阶级矛盾的调节者C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D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31)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3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马原习题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A.劳动者的经验技能B.生产工具的水平C.劳动对象的质量D.运输设备的状况2.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方式D.产品的交换方式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这一名言包含的哲理是()A.夸大个人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B.承认个人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C.否认个人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D.否认群众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4.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这说明()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C.人民群众总是被动地创造历史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和作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D.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7.检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搞得好不好的标准归根到底在于( )A.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是否没有市场B.政治局面是否稳定C.人民内部矛盾是否得到解决D.是否有利于迅速发展社会生产8.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9.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方式B.地理环境C.人口因素D.生产关系10.对于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应当从()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B.人口因素中去寻找C.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中去寻找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找1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D.经济基础的发展12.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3.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A.社会的政治制度B.社会的经济制度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社会道德的发展水平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5.人民群众即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16.生产方式是()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7.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8.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标准是( )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的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还是被动的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还是偶然的19.地理环境是()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20.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A.一切经济关系的综合B.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C.所有生产关系的综合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21.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2.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B.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D.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规律23.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社会改革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学技术革命2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B.个人和社会、自然界和社会之间的矛盾C.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5.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
(完整word版)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C.产品的分配形式D.产品的交换形式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
这种看法是(A )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C.历史宿命论观点D.历史循环论观点3.社会意识是(A )A.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政治状况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D.人民群众愿望的表现4.社会意识是(A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C.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D.人类自我改造的过程5.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C )A.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B.生产力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6.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 D )A.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B.历史上反抗剥削阶级的革命领袖C.上升时期的剥削阶级的先进代表 D.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8.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C )A.对立统一规律B.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阶级斗争规律9.一定社会上层建筑所包括的内容(C )A.是一切阶级的意识形态B.只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C.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及与此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D.只是国家政权及其设施、组织的总和10.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D )A.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B.包括社会心理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的总和C.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D.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11.社会形态的确切含义是指( 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C.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社会中各因素的总和12.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A )A.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 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C. 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D. 生态环境的不断改改善13.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A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派别之间的矛盾14.下列各项属于技术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C )A.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B.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D.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1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D )A.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B.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C. 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文化制度D.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C )A. 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中并转为现实的生产力B. 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C. 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结合起来构成现实的生产力D. 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A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 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8.“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这句名言的含义是( C )A.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良是绝对对立的B. 每次革命都会创造奇迹,要不间断地“革命”C. 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环节D. 社会革命是对旧世界的彻底否定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A )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改变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D. 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可以改变的2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C)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道德属性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精神属性二、多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CD )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唯物史观D. 唯心史观2.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C.劳动者 D.劳动工具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它们( ABCD )A. 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B.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C. 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D. 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命题表明(ACD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 人民群众是社会规律的创造者C.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D. 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表现在:( ABC )A. 是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B. 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 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D. 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因6.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ACD )A.人口因素 B.民族构成C.生产方式 D.地理环境7.社会基本矛盾(ABCD )A. 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B. 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C. 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D. 是社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的内在根据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BCD )A. 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是完全同步的B. 它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C. 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D. 它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9.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因为( ABCD )A. 人民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B. 在阶级社会中,人民群众是阶级斗争的主力军C.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坚力量D. 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任何革命和建设事业都不会成功10.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BCD )A. 历史主体和历史客体的关系B. 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C. 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D. 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11.生产力是客观的,因为(AB )A. 它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力量B. 它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构成的C. 它决定生产关系D. 它是被一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物质力量1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其意思是说( BD )A. 它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B. 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C. 它是生产力的独立的要素D. 它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的并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13.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这是因为(ABCD )A.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唯心主义的统治地位B.为研究社会生活、揭示社会本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C.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D.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14.“十五”规划的指导方针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这一指导方针体现了( ACD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生产的观点C.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D.社会主义本质15.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加上美国经济衰退,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
连法国总理若斯潘也感慨地说:“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资本主义本身。
”可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 AD )A.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执政党同反对党之间的矛盾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三、判断题(只判断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划“√”,错误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总是平衡的。
(╳)3.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
(√)4.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产品的分配方式。
(╳)5.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6.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生产资料。
(╳)7.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8.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9.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它对人类社会是有利而无弊的。
(╳)10.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四、连线题1.请根据选项之间的关系进行连线。
1-B,2-A,3-C①阶级斗争是 A.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 B.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 C.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2.请根据选项之间的关系进行连线。
1-C,2-A,3-B①生产力发展是 A.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社会基本矛盾是 B.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③科学技术革命是 C.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七、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一)材料一: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元/人)上述表格反映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党和政府根据农村实际推行了包括家庭承包制、科技兴农及减免农业税等一系列兴农富民的政策。
材料二:中宣部、文化部2005年12月14日在京召开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会。
大会中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忘了我们的父老乡亲。
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
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1.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我国制定实行这些政策的哲学依据。
ABCD2.试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谈谈我国怎样搞好社会主义改革。
正确的是ABCD材料分析题(二)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材料一:孟轲说:“民为贵.杜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
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